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事多夫斯基

    孫承宗在當時糜爛的政治環境下,能夠做一些事情,已屬難得,其實以他的能力和後來的作為,可以看出他更適合擔任巡撫或者鎮守文官這樣的差遣,而不是督師,因為在調兵作戰上,他明顯有短板。在用人上,還算知人善任。他這人其實還有些刻薄,也會利用自己的身份讓局勢儘量朝有利的一面發展,可當時後金不是散兵遊勇,和之前的蒙古部落天壤之別,後金已經建立一套幾乎完善的軍政體系對抗明廷。孫承宗直面後金威脅,肯定是以軍事行為對抗為主,他明顯力不從心。從奏疏和談到的遼事問題中來看,我也認為他是不如王在晉的,雖然二人可能都有紙上談兵的嫌疑,但王在晉長期擔任邊方職務,在經驗上也是要比孫高陽豐富很多。

  • 2 # 達o芬奇密碼

    清朝修明史的時候,明確指出,孫承宗不死,明朝不會亡。不要被電視騙了,袁崇煥吳三桂都沒用,他們只是將領。而國家靠的是戰略家。就好比秦叔寶,夠出名吧。但真正打天下的是李靖。李靖被封為戰神。封神榜把唐朝的李靖挪到了商朝。

  • 3 # 漢周讀書

    一、寧遠大捷

    明天啟五年(1625年)十月,大明遼東換帥,新任統帥高第下令放棄山海關外的防禦,全軍撤進關內。

    寧遠道袁崇煥堅決反對棄守關外咽喉重鎮寧遠,表示與寧遠城共存亡。他刺血寫下誓言,守軍二萬將士無不振奮。

    先來個堅壁清野,把城外的兵民全部收到城內,城外的房屋積草統統燒燬。

    派祖大壽、滿桂、朱梅、左輔四將守四門,十一門“紅衣大炮”佈置在城樓重要部位。

    秣馬厲兵,嚴陳以待。

    後金努爾哈赤率十三萬大軍,來攻寧遠。

    天啟五年(1626年)正月二十三日,大軍包圍寧遠,勸降。

    袁崇煥以紅衣大炮的轟鳴聲作為回答,斃敵眾多,後金大營往西后退。

    從二十四日起,後金兵大舉攻城,攻城車、鉤梯正面攻擊,城下萬箭齊發,雨點般射入城內。

    明軍依託堅城,死戰不退,大炮猛擊,滾木擂石砸下,大量殺傷後金兵。

    戰鬥激烈時,袁崇煥親自挑土搬石頭,渾身是血,依舊鎮定指揮。

    戰打到二十六日,紅衣大炮的威力無比,一次次擊倒成片的後金騎兵,使敵人畏懼不前。

    有一炮擊中敵軍的大營,重傷後金軍中一重要人物,後金兵說是出師不利,用皮革包裹著屍體,軍中大哭。

    於是撤軍。

    這是明、後金近年來交戰,明軍的第一次勝利,大大激勵了明軍計程車氣民心。

    有傳言稱努爾哈赤就是受傷的那個首領,退軍後沒多久就死了。

    當年努爾哈赤已六十八歲,一生百戰百勝,卻不料挫敗於寧遠城下,又慚又怒,生病去世,也是有的。

    此戰令袁崇煥、祖大壽這些人名聲大噪。

    這一幫牛人背後,有一個真正的統帥。

    正是在他的苦心經營下,遼東建九座大城,四十五座堡壘,練兵十一萬,屯田五千頃。

    在他統帥遼東的四年裡,後金努爾哈赤沒有動手,等他去職回京,努爾哈赤就立即發動了進攻。

    袁從煥、祖大壽、滿桂這一撥人都是他從中低階官員中提拔到重要崗位,最終成為遼東大地上明軍頂樑柱般的大人物。

    這個影響遼東攻防走向的關鍵人物,就是孫承宗。

    二、帝師

    孫承宗,字稚繩,河北高陽人。人長得很威嚴,一叢鬍子,倒豎著捲起。

    講話的聲音很洪亮,震得壁板嗡嗡響。他早年擔任大同等地地方官的家庭老師,在邊關來去,特別留意實際有效的戰備工作。

    經常和退伍兵、中下級軍官交朋友,對軍事事務有直觀實用的理解。

    他寫過一首詩

    漁家

    呵凍提篙手未蘇,滿船涼月雪模糊。

    畫家不識漁家苦,好作寒江釣雪圖。

    直筆寫出士大夫不體察民情,想當然地以為風花雪月無限美好,卻未識民間真正疾苦。可見此人的務實作風。

    在底層工作生活多年,直到萬曆三十二年(1604),四十一歲的老孫,才中進士第二名,進入仕途。

    閱歷深厚,洞察人情的老孫,處理事務就講究實際。

    1615年,皇宮內發生“梃擊案”,牽扯到皇太子、皇貴妃等重要人物,老孫教主辦人:“這個案件不能不追究,但又不能太過追究。查到一個級別,就要適可而止。”

    果然這麼辦符合了皇帝的意思。

    天啟皇帝

    萬曆四十八年,朱由校(天啟皇帝)即位,孫承宗擔任皇帝的講師。

    小皇帝每每聽完課,覺得格外開竅,非常喜歡尊重這個老師,從來叫孫承宗“我老師”。

    後臺這麼硬,在明朝後期你死我活的權利爭鬥中,才一直沒被折騰死。

    孫承宗生活的時代,明朝內憂外患不斷。

    東北的滿人在努爾哈赤的領導下,建立後金政權,成為大明的勁敵。

    孫承宗指出軍隊的弊病:軍隊訓練不足,費用不清。武將領兵,文官招兵;前方武將上陣,後方指揮文官。政令不一,兵將不熟。他建議集權於有能力的將軍,不干涉他的領導權,主要能守住地盤,擋住敵人。小勝負不過問。才能長治久安。

    三、督師遼東

    天啟二年(1622年)。遼東總司令王在晉決定在八里浦築新城,部下袁崇煥、孫元化等人堅決反對,向朝廷報告。

    大家都以為孫承宗懂得軍事,於是孫承宗親自出關,走到與後金交戰的第一線。

    孫承宗認真視察了山海關一帶的防務,與王在晉進行一次談話,否決了在八里浦築新城的舉動。

    認知此舉無異於畫地為牢。

    他建議罷免了王在晉的職務,自任總督。

    聽取了袁崇煥守關外以捍關內、先固守以圖恢復的積極防禦方略,決定到關外的戰略要地寧遠築城防守。

    孫承宗整治軍務,招收流民。

    大刀闊斧地在遼東進行變革,使遼東的防務面貌一新。

    他提拔了以袁崇煥為首的一大批優秀人才。

    滿桂一直是中下層小軍官,孫承宗慧眼識英才,一路提拔,派他和袁崇煥築寧遠城。

    兩人同心協力,使寧遠城屹立在遼東前線。

    趙率教在遼東多年,率三十八個家丁前往屯衛所,一年後收集流亡民眾五六萬人。

    孫承宗視察之後,非常高興,把自己的乘車也賞賜給他。

    一路扶持提拔,成為遼東名將之一。

    孫承宗在遼東四年,手下人才濟濟又團結合作,在山海關外築起了一道以寧遠、錦州為中心的防線,非常有效地扼止住後金的擴張勢頭。

    以努爾哈赤的雄才大略,四年時間居然沒有對明軍發動新的攻勢。

    無疑是孫承宗的防務工作,非常有效而實用,努爾哈赤拿他沒辦法。

    還是老話啊:所有的堡壘都是從內部被攻破的。大明不缺人才,不缺軍隊,缺的是團結。魏忠賢、東林黨、齊黨、楚黨各立山頭,你爭我奪在搶權利。孫承宗的靠山是皇帝,幾次要入京面見皇帝,把魏忠賢搞掉。嚇得魏忠賢跪在皇帝面前哭哭啼啼,皇帝以邊關重臣不宜擅離職守為由,把已經在道上的孫承宗硬是勸了回去。

    明末的黨爭不用讀史書,看看金庸先生的《鹿鼎記》就知道了,天地會和沐王府都是反清復明,為擁立哪個明室後人就打得你死我活。

    孫承宗正直不阿,得罪的人絕對不少,終於在天啟五年,各種彈劾之下,不得不辭去遼東督師,回家鄉養老。

    朝廷派大臣高弟繼任,久久蟄伏的後金馬上出動攻打寧遠,卻折戟於城下,袁崇煥得益於孫承宗的經營,終於大勝。

    四、亂局

    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皇太極(已稱大清)繞過關錦寧防線,從大安口攻遵化,直逼北京。

    時袁崇煥已是遼東督師,率祖大壽、何可綱等入援。

    朝中大臣也舉薦孫承宗再次出山,孫承宗見到崇禎皇帝,出謀獻策,直接把皇帝圈粉了,讓他總負責防守後金兵的進攻。

    這一年十二月,變生不測。

    袁崇煥等遼東軍與清兵在京城血戰。

    卻突然傳出清兵是袁崇煥放進關來的,袁崇煥與清兵有約等訊息,把袁崇煥捉拿入獄。

    遼東軍在祖大壽、何可綱率領下正與清兵作戰,遭到自家部隊的炮石攻打,左右為難之際,他們率軍逃跑了。

    孫承宗一面派人安撫祖大壽,一面向朝廷保證祖大壽的忠誠。

    兩面斡旋下,朝廷不怪罪祖大壽。

    遼東軍聽說是孫承宗這個老上級來了,這才人心安定下來。

    孫承宗努力糾合下,四方增援力量漸漸強盛,清軍終於被打退了。

    但袁崇煥也因擅殺大將,越權談判等,再加上明軍中了“反間計”,真的被殺。

    孫承宗臨危再次受命,又赴山海關整頓軍務。

    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了,關外自高弟放棄許多據點,防線的缺口很多。

    原先在孫承宗手下的一撥人,在這一段的戰爭中,袁崇煥被殺;

    滿桂、趙率教戰死。

    許多幕府中的人才,都已星流雲散。

    孫承宗登上澄海樓,揮筆寫下“雄襟萬里”四個大字,只怕心中也有英雄末路之感。

    孫承宗派人修復被毀的大淩河城,被清軍擊敗。

    守衛的是被自己人寒了心的祖大壽,於是投降。

    孫承宗再次罷官回鄉,那年他已經七十歲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清軍攻陷孫承宗的老家高陽。

    孫老一家百餘人遇難。

    五個兒子,六個孫子,兩個侄子,八個侄孫全部戰死。

    孫承宗被清兵抓住,他向著北京的方向跪拜後,從容地自縊而死。

    又過了六年,清軍攻佔北京,明亡。

    南明追贈太師,諡號“文忠”

    清高宗時追諡“忠定”

    一個人搞不定一個時代,大部分時候連一家公司都救不了。

  • 4 # 李三萬的三萬裡

    板蕩識忠臣,說的就是孫承宗!明末的那一鍋老鼠屎裡面,只有孫承宗是燒湯的食材,所以最後這鍋湯沒法喝了,但不影響孫承宗。咱們非要不論成敗,以精神人格來樹立一個民族英雄,我認為孫承宗很合適,他的生憑,想找黑點噴都不容易。大明以文為尊,孫師傅也沒拉幫結夥,憑本事當了帝師,九千歲最屌的時期,也就敢在背後隱晦的下下爛藥,從來沒敢正面槓。

    孫承宗是真正正人君子的事,也能從他對魏忠賢的態度上看出,到處拍馬屁給九千歲建生祠時沒他,後來天下洶洶剷除閹黨時也沒他,從頭到尾,九千歲大起大落,重臣當中,不是爭權奪利的,就是逢迎拍馬的,只有孫承宗是堅持原則,不結交內臣,不去抬也不去踩。後來代帝監管遼事,本身不懂軍事,被遼西將門糊弄,但經遼多年,最後還是根據實際情況,重拾太祖高築牆廣積糧的策略,在遼實施堡壘戰術,這本身不失是當時情況下對敵良策,但是,一個是軍略確實非他所長,還有一個是遼西這幫軍人的無能也太超乎他的認知底線。

    堡壘工事群,是對軍人能力上的不足,有所補益,可以更好掩護保障部隊不假,可是不是說軍人就可以喪失進攻勇氣,喪失主動意識,堡壘群的設定,本身就包涵相互掩護,互相協調的意思,只會龜縮死守,你能眼睜睜看別人被圍攻,別人也就能眼睜睜看著你被圍攻,一幫不互相支援的工事,只能一個個等著被人捉死蟹。所以,堡壘戰術破產了。後來孫承宗告老還鄉,清兵入關時,七十幾的老頭,帶幾十個兒孫子侄,協守高陽縣城,城破自縊,怎麼看都比某子孫後代,世代在我大清高官厚祿的民族英雄,更像大漢的英雄。

  • 5 # 靜夜史

    一個被過譽的人物。

    作為明末的重要人物,當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兒》中對孫承宗進行了高度評價:

    “明末最偉大的戰略家,努爾哈赤父子的剋星,京城的保衛者,皇帝的老師,忠貞的愛國者。舉世無雙,獨一無二。”

    毫無疑問,孫承宗在明朝末年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特別是苦心孤詣締造的關錦防線一度成為後金的噩夢,根據《明朝那些事兒》的記載,直到明朝滅亡,清軍都不曾攻破這道人造天塹。

    但是,清朝的崛起並未被阻止,關錦防線也因為皇太極多次繞道漠南蒙古入寇中原而失去作用。說孫承宗力挽狂瀾,實際上不但不是對孫承宗的肯定,反而更像是對他的調侃。

    1、只知防守疏於進攻

    明朝和後金對峙局勢的逆轉,源於1618年的薩爾滸之敗。薩爾滸之戰,明朝傷亡5萬多人,北方精銳席捲一空,被迫轉入戰略防守。而後金則越打越強,先後佔據了撫順、清河、鐵嶺、開原、遼陽、瀋陽、廣寧等地區,整個遼東除了遼西走廊,基本被努爾哈赤攻陷。

    後金是典型的漁獵民族,有遊牧民族來去如風的特點,這意味著後金軍隊的機動性要遠遠高於明軍,戰鬥力也比明軍強悍。

    在這樣的情況下,明朝是不可能在野戰中打贏後金甚至消滅努爾哈赤的。看起來明朝是沒有辦法應對後金的崛起了。

    並不是,孫承宗想到個好辦法,那就是締造關錦防線。

    在初次瞭解《關錦防線》時,是透過《明朝那些事兒》,當時感覺這個防線縱深就達200公里,實在是一把插入努爾哈赤心臟的尖刀,妙得很。

    首先,這條防線沒有寬度。

    相比於馬奇諾防線這樣缺乏縱深的防線,關錦防線確實在縱深上更勝一籌。但是它沒有縱深啊。這就和一個身材姣好的妹子長得一張鳳姐的臉一樣讓人不舒服。

    沒有寬度就意味著明朝只能期待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傻乎乎地往關錦防線上撞,這是非常不現實的。因為皇太極很快就找到了繞過關錦防線的辦法,那就是繞道漠南蒙古。

    其次,關錦防線縱深太長。

    努爾哈赤不是現代部隊,他的手裡也沒有火箭大炮,留著200公里的縱深絕對是浪費。

    當初孫承宗上任前,主持遼東大局的人是王在晉,對於王在晉固守山海關並另建八里鋪新城互為犄角的設想,孫承宗全盤否定,並聽從袁崇煥的建議將前哨設定在寧遠城。

    寧願距離山海關100公里,對於冷兵器時代的努爾哈赤而言絕對是夠用了。然而孫承宗還是再接再厲,將前哨修在了錦州城。

    而錦州城是公認的易攻難守的四戰之地。為了固守錦州,孫承宗又在錦州外圍修建大小淩河據點,和錦州互為犄角。

    這已經不是燒錢的問題了,而是腦子的問題了。

    最後,關錦防線缺乏進攻跳板。

    伸出的孤零零的據點,你說是進攻,實際上很難奏效。如果沒有橫向上的左右翼配合,這個據點能生存下來都很不容易。君不見明朝初年反擊蒙古也是在長城以北修建了大寧衛、東勝衛和開平衛等一系列左右遙相呼應的據點。

    因為沒有進攻的合適跳板,孫承宗的設想註定只能在後金不注意的時候,修上一座城。然後在後金前來攻打時,再退回出發地。因為沒有野戰軍消耗後金,關錦防線註定只能用冷冰冰的磚頭擠死後金。

    2、徒有區域性無視全域性

    明朝和後金對峙的成功與否,取決於漠南蒙古的態度,或者說取決於明朝對漠南蒙古的態度。

    從1571年開始,明朝和韃靼正式停戰,隨即開始了邊境互市,明蒙開始民族融合。明朝末年,韃靼分裂為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此時後金崛起,首先就與漠南蒙古發生了激烈衝突。

    黃金家族直系後裔察哈爾部首當其衝,而此時的林丹汗也有統一蒙古的雄心壯志,於是和努爾哈赤發生了數次大戰。

    此時的明朝採取了坐山觀虎鬥的姿態,但並未給漠南蒙古提供有力的支援,這導致後金採取了一系列又打又拉的手段逐漸征服漠南蒙古,等到後金和漠南蒙古結成同盟,陳兵長城以北,明朝才知大事不妙。

    早在孫承宗主持遼東之前,明朝曾有兩任遼東經略,分別是熊廷弼和王在晉。

    對於後金的態勢,熊廷弼提出“三方佈置”的方案,即“增登萊、津門兵,而重兵屯山海關,待各鎮兵馬大集,登、萊策應齊備,然後三方大舉進兵”。他的方案是放棄遼東鞏固山海關,吸引後金前來決戰,然後以登萊、津門等地從海上抄後金後路。

    這是一個先守後攻的設想,旨在畢其功於一役,十分兇狠。

    熊廷弼下課後,王在晉上任,從軍需開支角度出發,提出鞏固山海關,另築八里鋪新城,在不增加軍隊、清汰老弱、精兵簡政、裁減閒雜的官員的基礎上,以薊鎮原有中、東兩協作為山海關的後盾。再拉攏漠南蒙古諸部,使其於側翼給後金以有力牽制,以儘可能小的代價暫時穩住遼東局面。

    應該說,這是一招最省錢的辦法,看起來很孬,但是有效!

    如果孫承宗能夠看到遼東問題的癥結不在於後金,而在於漠南蒙古和銀子,那孫承宗就應該能知道關錦防線的致命漏洞所在。

    如果說王在晉比熊廷弼小氣,那孫承宗比王在晉更小氣。在王在晉即將拉攏成功漠南蒙古各部時,孫承宗認為關錦防線可保大明無虞,於是疏遠漠南蒙古各部,導致他們紛紛投向後金。

    在關錦防線上,孫承宗雖然收復了400裡土地,但基本都是後金不要的土地,比如廣寧城。這就導致一個非常尷尬的局面,在打到後金老家瀋陽之前,明朝需要修剪一系列堡壘,這個數量達到47個之多!

    而每個堡壘都需要駐軍,這是一筆極其巨大的開支。當時的明朝財政收入才300萬兩,而單單一個關錦防線就需要500萬兩,而萬里九邊重鎮一年也才消耗340多萬兩!

    修建堡壘只是基礎,孫承宗還提拔一大批將領,增兵10多萬,這讓明朝虛弱的國庫入不敷出。上任才一年,彈劾孫承宗的奏摺就足以將他淹沒。而按照孫承宗的意思,如果想要徹底消滅努爾哈赤,還需要再增兵一倍。

    這是拿整個大明的國運在開玩笑!

    當然,孫承宗也在自力更生,每年種地歲入18萬兩!

    概括起來,我們不能否認孫承宗面對清朝進攻時的高風亮節,但是關錦防線確實成為明朝的腫瘤。當然,也是清朝的搖錢樹!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6 # 明月登樓

    個人感覺孫承宗首先當得“忠臣”這個稱號的,在軍事上至少在“戰略”層面的貢獻還是可圈可點的,“寧遠防線”甚至可以稱之為是“無法攻破的防線”。

    滿清修《明史》專門給孫承宗修“傳”,至少說明在滿清統治者的心裡孫承宗是被認可的,你的對手死敵在你死後給你很高的評價這是很難得的。

  • 7 # 墨儂玄虛

    對於該問題我們先了解明史對於孫承宗的評價:孫承宗如果一直督師薊遼,那麼明朝也許就不會滅亡。他是唯一一個能夠力挽狂瀾的人。

    不可否認的,孫承宗對明朝邊疆局勢的穩定或多或少都有貢獻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那就是明史是由清朝派人編纂過的,雖說是張廷玉主持的,但手下跟著一起編纂的人大多為東林黨的人,而孫承宗就是東林黨。因此我們不排除清朝為維護統治而故意突出明末皇帝的無能或其它原因而故意抬高孫承宗

    但是個人認為只有勝利者才有編寫史書的權利,而我們也不能篡改歷史,對於歷史我們只能持以一顆敬畏的心!

  • 8 # 13702886絲溫

    發這個問題的人真的是別有用心,或者說是他對歷史一竅不通。

    關於孫承宗的記載,無論是滿清修撰的明史或者是明末清初的人寫的筆記,比如明季北略,對孫承宗的讚譽都是很高的,為什麼呢?

    因為孫承宗的才能以及氣質絕對堪當此譽,另外,我再說一句,如果說孫承宗一定要被劃入陸朋黨之爭當中,他首先不是東林黨,反而跟閹黨的關係比較近,也只是比較近,而絕非閹黨。

  • 9 # 溫侯呂布武力值無雙

    吹噓孫傳庭也恰好證明了東林黨那群亡國之臣是無能之輩的事實!明朝末年也就是魏忠賢為首的所謂的閹黨在做實事而東林黨這群狗東西天天都在禍國殃民!遼東軍的軍餉魏忠賢撥的東林黨呢一分錢沒撥還搞得明王朝百姓民不聊生!孫傳庭也多次被東林黨下了大獄可見東林黨連狗都不如!

  • 10 # 王傑維1

    看你這個狗屁問題,就不需要回答!孫承宗這樣的大才,本來就是為數不多的明末能挽救危局的人之一,需要吹捧嗎?!況且,人家根本就不是什麼東林黨!東林黨那幫腐儒怎麼可能吹捧孫承宗呢!

  • 11 # 醉愛侃足球

    孫承宗一生戎馬為國效力,他是大明帝國最後的希望。

    孫承宗是努爾哈赤和皇太極最畏懼的敵人,也是大明帝國的最後支柱,他多次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拯救帝國於危難之中,他就是孫承宗。

    孫承宗,字稚繩,生於高陽,他是天啟的老師,也是當時大明的權臣。

    萬曆四十七年,爆發了舉國震動薩爾滸之戰,明軍大敗,幾乎全軍覆沒,只剩下李如柏所部人馬逃了回來。同年,熊廷弼被任命為遼東經略,只是熊大人的脾氣比較不好,容易得罪人,很快就被撤職。

    遼東經略這個職位一直沒有人喜歡幹,不是官職低,而是太過危險,天啟元年的袁應泰自殺身亡,後來的熊廷弼、王化貞一個好下場都沒有。

    熊廷弼先是被關進監獄,不久之後被殺頭,還被傳首九邊。孫承宗當時是內閣成員,也是天啟的老師,所以就算是魏忠賢也不敢奈之何。

    孫承宗看到了帝國的窘境,遼東經略的人選必定要是朝廷重臣,且不能輕易被人替換。所以他毛遂自薦,請命去遼東任職。天啟帝也覺得這樣做更穩妥,就這樣孫承宗上任了。在他上任之前,就曾多次說過遼東的弊病所在。

    薩爾滸之戰之後,滿清的鐵騎被神話了,不僅將領們害怕,朝廷官員也很害怕,甚至有人把女真人描述成三頭六臂的怪物。孫承宗直接說出,滿清並非不可戰勝,屢次失敗的原因就是恐懼,所以經常是軍兵一碰到清軍一觸即潰。如果防禦得當,振奮軍心,那麼遼東是一定守得住的。

    熊廷弼、王化貞丟失了關外全部領土,要不是努爾哈赤沒有那麼大的胃口,那就真的很麻煩。

    孫承宗上任之後,立刻制定了防守戰略,其作戰方針與熊廷弼相似,都是以守為攻,慢慢收復失地。孫承宗提拔了袁崇煥、祖大壽、滿桂、趙率教等人的職務。

    命令其訓練軍兵,並開始修建防線,袁崇煥駐守寧遠,祖大壽負責修築寧遠城。正是因為有孫承宗在,遼東的氣象才煥然一新,山海關外400裡的土地被收復。寧遠城城防堅固,屯兵屯糧,並且訓練了一批戰鬥力強悍的遼東兵關寧鐵騎。

    天啟帝朱由校還是太優柔寡斷,他耳根子太軟,天啟五年,皇帝聽信了魏忠賢的讒言,彈劾孫承宗,最後孫大人只能以養病為由辭官。

    新上任的遼東經略是高第,這名仁兄是出了名的膽小,上任之後,馬上命令把所有軍兵撤回關內。

    如此一來,關外的防務工程幾乎就白乾了,袁崇煥違反軍令,誓死守衛寧遠,此時的的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袁崇煥在頑強的意志下,擊退了努爾哈赤的虎狼之師,打破了滿清不可戰勝的神話。

    筆者認為孫承宗的功績,就在於他的戰略思想,正是在他戰略思想的幫助下,遼東才能堅守這麼長時間,直到明朝滅亡的時候,關寧錦防線都沒有真正被攻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封閉式管理的考生,為何成績會更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