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悟空觀歷史
-
2 # 文史劉磚家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二個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統治者是滿族人,滿族的前身是女真,而女真又是由早就盤踞在東北的少數民族部落發展而來。清朝貴族愛新覺羅氏是女真部落的一個分支,這一支在明朝時期就是朝廷的大官,後代承襲祖先的官位。明朝末年,透過武力擴張逐漸統一了女真各部,開始反叛明朝,清軍由此而來。
一、女真部落的興起
女真族是滿族的前身,源自2000多年前“肅慎”,漢晉時期稱“挹婁”,南北朝時期稱“勿吉”(讀音“莫吉”),隋唐稱“靺鞨”,曾經建立渤海國。遼金時期稱“女真”。清朝時期的女真族按地域分為建州、長白、東海、扈倫四大部分。明朝在東北設立遼東都司、奴兒干都司作為管理機構,女真各部皆臣服於明朝。
二、後金的建立
清朝統治者愛新覺羅氏的祖先是建州女真首領,明朝末年任建州衛左都督,1433年因部族衝突被害身亡。1440年建州女真部南移,最終定居於赫圖阿拉。南移後,建州女真部與明朝交往密切,發展較快。1583年,愛新覺羅·努爾哈赤襲封為建州左衛指揮使,透過武力征服了海西女真部、東海女真部,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八旗制度。八旗制度按軍事組織形式,把女真人編制起來,在貴族控制下進行戰爭和生產活動,是一種兵民合一的社會組織。八旗制度促進了女真社會的發展,鞏固了努爾哈赤的統治地位。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自立為汗,建立後金。
三、權力中心逐漸南移
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各地民變四起。後金政權也對北京虎視眈眈,早就有反叛的計劃。1618年,努爾哈赤釋出討明檄文,誓師伐明,公開反叛明朝廷。1619年,後金和明朝在薩爾滸展開大戰,明朝慘敗,女真趁機攻佔遼東七十餘城。緊接著,到了1621年,努爾哈赤攻佔遼陽、瀋陽,遷都於遼陽。1625春,遷都瀋陽,後稱“盛金”。從此瀋陽成為後金政權的統治中心。1626年,努爾哈赤在寧遠戰役中被明軍的大炮打成重傷,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極繼位。皇太極即位後目標直指北京,加大了對明朝的攻勢。
四、清朝的建立
1636年,皇太極稱帝國號為“清”。在一段時期裡,女真人看到明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於是他們利用明朝內部的矛盾對明朝廷展開激烈進攻。1640年,明清松錦之戰爆發,1642年洪承疇在松山被俘,祖大壽在錦州投降。松錦之戰標誌著明朝在遼東防禦體系的完全崩潰,在關外只剩下寧遠一座孤城。1644年,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攻陷北京,明朝崇禎帝在農民軍的攻城炮聲中自殺於皇城後的景山。駐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降清。清攝政王多爾袞指揮八旗勁旅,兼程入關,以吳三桂為前導,擊敗大順農民軍,進佔北京,清軍入關。
所以,明末的清軍最早是由盤踞在東北的女真部落發展而來,緊接著透過武力擴張,一路北上,攻佔北京,建立清朝。
-
3 # 物語情歸
謝謝邀請。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王朝,前期雖然出現盛世局,可是到了後期明世宗嘉靖皇帝,國家外患不斷,北方韃靼乘虛而入,明朝軍隊戰敗,東南沿海由日本浪人和中國海盜組成的倭寇騷擾福建等沿海地區。清軍是如何入關的呢?這是由明朝的國力來決定的:
1.黨羽之爭
眀朝國內腐敗,圍繞皇長孑朱常洛與福王朱常詢,明神宗不立太孑,令群臣憂心沖沖,國本之爭使得明神宗不上朝,不理國事,國內黨爭混亂,明末東北邊患嚴重,遼寧總兵李成梁後期墮落嚴重,謊報軍情,東北邊塞空虛,讓清努爾哈赤有可乘之機,導致清朝入主明朝。
又加上最後一個皇帝崇禎皇帝剛愎自用,導致局勢更加惡劣。
2.農民起義不斷
崇禎時期朝政混亂,官員腐敗,農業減產,農民負擔加重,饑民暴動,李自成張獻忠農民起義,李自成還攻陷北京。崇禎皇帝自縊,明朝結束。
3.女真族興盛
1583年,努爾哈赤統一女真族,經濟繁榮,女真族迅速發展,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金,抗擊明朝,其孑皇太極聯合蒙古各部勢力攻明朝。
4.邊塞憂患
為了守護北韓王朝,接連三戰,消耗了明朝國庫,當時的金國努爾哈赤反明,在薩爾滸戰役中大敗明軍。1629年皇太極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大清,五次入侵明朝山東等地區,遼西局勢惡化。1640年,清佔領遼錦州。明朝將領洪承疇投降,明朝軍隊退到山海關。
1644年,駐守山海關的明朝將領吳三桂投降清朝,清朝多爾袞率軍入關,平定明政權,明朝滅亡。由於明朝的內因和外因,清朝代替明朝,統治全國。清朝取代明朝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趨勢,是人類不可逆轉的歷史潮流。
-
4 # 史海聽雷
這個問題換個說法可以是:明末清軍是如何入關的?進一步就是:滿清是如何入主中原的?我認為,明末清軍本不該來(誰都沒邀請),原本也不可能入關(謝絕參觀),滿清也不可能入主中原(引狼入室、鳩佔鵲巢),那樣,也就不會有“野蠻民族”的“跑馬圈地”之舉,更不會有“楊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陰屠城”等比日本鬼子的“南京大屠殺”殺人還多的慘案了,當時以漢民族為首的中華大地人口也不會因戰亂減少三分之二了。但這一切不該發生的事卻真真切切發生了,那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分析原因,我認為要從當時的客觀形勢和以明崇禎帝為首的明王朝統治階級、以努爾哈赤為首的女真(滿清)統治階級、以李自成為首的農民起義軍等各自的做為說起。
1627年,十七歲的大明朝信王朱由檢,接過他哥哥“木匠皇帝”明熹宗朱由校的皇位,即位為明思宗崇禎帝。不象大多數皇位繼承人,祖上給留下豐厚遺產可以享福,他是受罪來了,因為他接的是一個爛攤子。
曾經雄視世界、接受八方來朝的大明帝國,經過他爺爺神宗朱栩鈞、父親光宗朱常洛、大哥熹宗朱由校的“神”操作,這時國庫空虛、財政困難,就象一艘百孔千瘡的破船,但船遲又遇打頭風。他生活的年代,正趕上中國氣候學上的“小冰河期”,旱災、水災、蝗災、瘟疫就象鬼上身一樣,伴隨他在位始終:
自崇禎元年(1628年)起,中國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漢南續郡志》記,“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河南於崇禎十年、十一年、十二年、十三年皆有蝗旱,“人相食,草木俱盡,土寇並起”,其饑民變成大規模流民,多從“闖王”李自成。崇禎十三、十四年,“南北俱大荒……死人棄孩,盈河塞路。”
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在大名府,“春無雨,蝗蝻食麥盡,瘟疫大行,人死十之五六,歲大凶”。
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十室九空。在通州,“崇禎十六年癸未七月大疫,名曰疙疽病,比屋傳染,有闔家喪亡竟無收斂者”。昌平州的記載中稱為“疙疽病”,而且“見則死,至有滅門者”。
……
聽到或者看到以上這些,並且是幾乎每年、每月、每天都聽到這些,耳朵不起繭才怪,任誰頭都大,何況是一國之主?換一個普通人甚至他哥“木匠皇帝”,時間久了就可能不聞不問,但崇禎可是一個勤政勤儉的“勞動模範”,是一個“好當家”。
據史書記載,他二十多歲頭髮已白,眼長魚尾紋,可以說是宵衣旰食,夕惕朝乾。史志稱其“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崇禎下旨停江南織造,自己用的器物都是木頭鐵器。他把全部的內帑都用來充當軍餉,他寵愛的田妃墓葬裡的金銀器都是銅鐵,萬年燈只有上面兩寸是油。
但他再節儉,還是捉襟見肘。沒錢沒糧,怎麼發餉,怎麼救災,怎麼對抗滿清,只有向老百姓徵收“遼餉”、“剿餉”、“練餉”等苛捐雜稅,老百姓本就朝不保夕,官逼民反,如此就陷入惡性迴圈。他不僅要應對這災那災,更頭疼的是既要攘外,還要安內。關外,滿清如狼似虎,步步蠶食,瞅準機會還入關搞個武裝大遊行,殺人放火,順手再劫人劫財,“賊不走空”。關內,狼煙四起,“流寇”飄忽不定,按下葫蘆浮起瓢,時不時農民起義軍還和他玩玩“遊戲”,打不過就弄個假投降,使他認為招撫有功,高興勁還沒過去,反手就給他一耳光,又樹反旗了。真是內憂外患,兩線作戰,既使崇禎是鐵人,是餓虎,但也難抵群“狼”,連我給他在這分析都感到累。
但好歹他開始還不象後來那樣成為孤家寡人,他當上“三軍總司令”時,手下可有一大批牛人、狠人,而且大都是文人轉崗做將軍,並且轉型很成功,文武全才,象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洪承疇、楊嗣昌、楊鶴、曹文詔、陳奇瑜等等,哪一個不曾把起義軍打得滿地找牙、四處逃串,用好一個他起碼多活幾年。
簡單說下其中的三位優秀代表,即袁崇煥、孫傳庭、盧象升。袁崇煥培育了關寧軍,盧象升培育了天雄軍,孫傳庭培育了秦軍,盡皆功勳卓著。然而,勵精圖志、矢志中興的崇禎帝是怎麼對待他們的呢? 袁崇煥屢屢挫敗後金,所構建的“關寧錦防線”,讓清軍難以人逾越,還一炮轟死了大清朝的老祖宗努爾哈赤。後來又千里馳援,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保得了朝廷安全,可卻因遭到崇禎帝猜忌,被以“謀反”的罪名處以凌遲之刑。孫傳庭在抵抗高迎祥、李自成的農民軍上屢立奇功,他在黑水峪之戰中俘獲了高迎祥,在潼關南原伏擊李自成,使得李自成全軍覆沒,僅以18騎兵突圍而走。可就因為他諫阻秦軍北上薊遼,被崇禎帝以“恃嬌”之罪革職下獄,達三年之久。1643年,孫傳庭戰死沙場,崇禎帝竟然懷疑他詐死潛逃,沒有給予贈蔭。 1637年,皇太極命多爾袞南侵,從喜峰口攻入京畿,盧象升奉命前去抵禦。由於崇禎帝疑心太重,他雖身為總督宣、大、山西軍務,實際上能夠調動的兵力只有不到兩萬,導致兵少被圍,戰死河北。 儘管崇禎志向遠大、勵精圖治、宵衣旰食、事必親躬,但他既無治國之謀,又無馭人之術,加上他嚴苛、猜忌、多疑,對大臣動輒怒斥、問罪、砍頭、凌遲,其殘忍和冷酷與魏忠賢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崇禎帝生性多疑、刻薄寡恩是很著名的。 在崇禎帝手下當官,堪稱如履薄冰。大臣稍微犯了過錯,輕則被他怒斥、問罪,重則砍頭、凌遲。據統計,崇禎帝在位短短17年間,一共殺掉7個總督、11個巡撫。同時,走馬燈一樣換了17個刑部尚書和50個內閣大學士。兵部尚書更是高危職業。崇禎一朝,14個兵部尚書幾乎沒一個落得好下場。 可以說,崇禎帝執政以來,將滿朝文武得罪光了。朝廷文武百官,最後沒有一個真心實意地幫他做事——道理很簡單啊,越是忠心為國者,下場越慘。
本來還認為崇禎可憐,但越說越覺得可氣。我看他不是勤政,而是勤折騰,最後把自己和國家折騰完,臨死還不自省:“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幹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於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屍,勿傷百姓一人。”
其次要說說李自成了,姚雪垠先生的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把他塑造的太高大上了,簡直就是一個無產階級先鋒隊的戰士。其實他也是一個普通人,小時候喜歡玩弄刀槍棍棒,長大後接替他父親在銀川驛當了一個驛卒,相當於現在的政府招待所普通職員。後來崇禎為了減少經費,裁撤驛站,他失業回家。因欠債不還,為官府入獄。好不容易被親友救出,又遇到他老婆與人通姦。於是他殺了債主艾詔,又殺了老婆韓金兒,帶著侄子李過遠赴邊關投身行伍。結果崇禎帝沒錢發不了餉,他一怒又把頂頭上司王國殺了。看來李闖王人生開始很失敗,不過也看出他是個狠角色,就是遇到不平就敢殺人。
眼看正當職業的路都被堵死了,他只有跟隨高迎祥造反了,從此開始了他人生的輝煌生涯,中間也經歷過失敗,最慘時被孫傳庭殺得僅剩十七人。不過他愈挫愈勇,在商洛山蟄伏了半年多,提出“均田免糧”的口號,一呼百應。因為面對這災那災,老百姓除了死,只有舉家逃離,成為流民,所以李闖王的兵源根本沒問題。當時流傳的歌謠:“盼星星,盼月亮,盼著闖王出主張”,“吃他娘,著他娘,吃著不夠有闖王,不當差,不納糧,大家快活過一場”,就是生動體現,有許多流民,男女老少,全家都進了起義軍。李闖王的軍隊拖家帶口,很快就達到百萬之眾。
在他的闖王征戰歲月中,又幹了幾件狠事。一是跑到安徽鳳陽,把崇禎帝的祖墳掘了,焚燬明太祖朱元璋曾經出家的“皇覺寺”。二是攻克洛陽後俘明福王朱常洵,看福王胖得“可愛”,從福王后園弄出幾頭鹿,與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為“福祿宴”,與將士們共享。三是三次圍攻開封不克,競決黃河水淹城,城中平民遇難者甚眾。因為開封歷史上多次被黃河泥沙淹沒,所以文物古蹟應該儲存很好,形成了城上城的奇觀。
革命形勢一片大好,李自成先在襄陽稱新順王,又在西安稱帝,國號大順,接著率五十萬大軍東征。在山西寧武關和明朝總兵周遇吉大幹了一場,周總兵僅帶領五千多人把他打得灰頭土臉,在付出十多萬人的傷亡後,才攻破寧武關,俘虜周遇吉後,李自成命令將周掛在旗杆上亂箭射死,另外將周妻劉氏二十多位女眷一併燒死。最後李自成下達了屠城的命令,寧武關遭遇滅頂之災。
也許是心有餘悸,李自成想打退堂鼓回陝西,這時明大同總兵姜瓖、宣府總兵王通送來了降表,此後李自成一路披靡,直抵北京。這時,他倒對崇禎惺惺相惜:“君非甚暗,孤立而煬灶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他這段說的客氣之極,分明就是“君非亡國之君,臣皆亡國之臣”的文雅說法。於是密令在昌平投降的太監杜勳進城,提出條件,希望議和:“勳言李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但可惜好面子愛虛榮、缺乏權謀機變的崇禎拒絕了,把大明最後的希望也毀掉了。
李自成忍無可忍,因為太監曹化淳開門迎降,他被“逼”進城了,但兩件事決定了他只是一個過客。一是軍紀廢馳,追髒拷掠。農民軍開始拷掠明官,四處抄家,規定助餉額為“中堂十萬,部院京堂錦衣七萬或五萬三萬,道科吏部五萬三萬,翰林三萬二萬一萬,部屬而下則各以千計”。 “凡拷夾百官,大抵家資萬金者,過逼二三萬,數稍不滿,再行嚴比,夾打炮烙,備極慘毒,不死不休”。二是逼反吳三桂。李自成進北京之初,曾命吳三桂之父吳襄寫信,由他派人至山海關招降吳三桂,並以銀四萬兩犒吳軍;另派將率二萬農民軍代吳守山海關。吳同意投降,即率軍往北京。但行至灤州,聽說愛妾陳圓圓為劉宗敏霸佔,就憤怒回師,擊破李自成派駐山海關的守軍,急派人向清兵求援。
李自成聽說吳三桂不肯投降,即率軍親征吳三桂,並挾持吳三桂之父吳襄同行。四月二十二日,在山海關外與吳三桂軍激戰,清兵自右翼突然進擊,大敗農民軍。農民軍潰散南逃,至永平(今河北盧龍)境,再被擊敗,李自成殺吳襄。二十六日,李自成率殘軍退回北京,下令殺死了吳襄全家三十餘口。又命部屬將金銀輜重發運西安,自己於二十九日,在牛金星等的策劃下,在明宮武英殿即皇帝位。次日,即逃離北京。臨行前,火燒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築,農民軍在北京前後共四十二天。為此,郭沫若曾寫《甲申三百年祭》,毛主席以此文發全黨學習,並說出錚錚誓言:“我們絕不做李自成”。
李自成一路西逃,路上屢為吳三桂軍和清兵所敗,又聽信牛金星的讒言,殺掉正直多謀的李巖,部眾人心渙散,失去戰鬥力,迅速走向失敗。最終於湖北通山縣九宮山,被農民疑似“亂軍”用鋤頭打死。農民軍悲怒交集,立即掃蕩九宮山區,對當地民眾予以報復性打擊。
可惜,李自成一生反明,最後卻客觀上為清軍入關鋪平了道路。
最後再說滿清。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祖父、父親曾是明朝建州左衛指揮,後被明軍誤殺。他用祖、父所遺的13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1616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稱“覆育列國英明汗”,國號“大金”(史稱後金)。1618年4月13日,宣讀了與明朝結有的七大恨的討明檄文。
1625年,後金將都城從赫圖阿拉遷到瀋陽,改稱“ 盛京”。1636年,努爾哈赤之子皇太極自稱皇帝,改國號為 大清,並仿效明朝陸續建立政權機構,又東征北韓,西聯蒙古,勢力日益強大。滿洲人看到明政府內部的危機日益激化,早就有滅亡明朝、吞併中原的野心,但始終被明軍阻擋于山海關外。
李自成攻佔北京,推翻明王朝,滿洲貴族大為震動。這時,他們便決定趁亂大舉入關。而吳三桂衝冠一怒為紅顏,正好為清軍入關提供了絕好良機。他向清攝政王多爾袞“乞師”,剃髮稱臣,歸降清朝,多爾袞先命吳三桂迎戰李自成大順軍。雙方鏖戰至中午,吳軍逐漸實力耗盡,清軍猝然襲擊,農民軍失利,李自成敗退北京,清軍正式入關。
山海關敗後,北京不能守,四月三十日,農民軍放棄北京向陝西撤退。五月二日,清軍進佔北京。多爾袞奏請六歲的清順治帝愛新覺羅福臨遷都北京。十月一日,順治帝在天壇祭天,並於紫禁城皇極門(今太和門)舉行登基大典,再次即皇帝位,宣佈“茲定鼎燕京,以綏中國”,此舉標誌著清王朝由地方政權開始轉化為統治全中國的中央王朝。
回覆列表
清軍的基本建制就是八旗 八旗以騎兵為主力 騎射是滿洲人的看家本領 當時的八旗鐵騎以野戰能力強而著稱 是當時世界上單兵作戰能力最強的部隊。
八旗野戰的基本戰法 是首先齊射 敵我雙方接近之後 有敢死隊當先 敢死隊後面是督戰軍 負責監督敢死隊的人和接替敢死隊完成持續壓制衝鋒。
蒙古人的鑿穿戰術、分割戰術和利用騎射優勢的風箏戰術也都能用 但當時火器的運用已經很頻繁了 騎射受到了一定限制 但當時的火器都很笨重 裝填、發射的速度都很慢 所以往往需要騎兵部隊迅速接近敵人打肉搏戰,
由於明末清初時期清軍的將領都比較優秀 八旗只需要基本戰術就能應負絕大部分戰役 當八旗在人口數量上佔據優勢時 雙方接觸的瞬間敢死隊就可以完成壓制敵人的目的 隨後就是一邊倒的屠殺了。
清太祖努爾哈赤本人不僅是一位龍椅上運籌帷幄的軍事家大營裡的指揮排程的元帥 還是一位英勇無畏的戰士 他本人很多時候都會衝在敢死隊的前面 作為整支軍隊的第一人發起衝鋒 以此來激勵士氣 八旗滿洲雖只有六七萬人 但在他的率領下仍舊是攻無不克戰無不勝 讓整個明朝為之震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