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來自天外星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學術文化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以後中國文化發展的基礎,決定其發展方向。

    以後2000多年中國古代文化學術發展的道路、特點及其中的各種問題、思想(除了佛學的傳入之外)都可以從先秦百家爭鳴中追溯到其源頭。在認識學術文化發展規律方面,先秦百家爭鳴也給了我們重要的啟示。

    春秋戰國時期,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商業繁榮和城鎮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衝擊。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計程車人四處遊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和創造性地探索。

    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湧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了思想領域中百家爭鳴的局面。

    這一時期,士大夫階層開始崛起,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就是士大夫走上政治舞臺的充分體現。這一階層,為了爭奪權力、擴大影響,思想特別開明,熱衷招納人才,由此出現了“養士”的熱潮,這些賓客中,不乏優秀人才,給士大夫階層提供了相當大的助力。

    百家爭鳴形成了中國的傳統文化體系,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中國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 中國兩千多年以前出現的以儒、墨、道、法為代表的諸家學派“百家爭鳴”,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而且對後世華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形成了漢民族獨具的文化傳統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焚書坑儒,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結束了。後來到了漢武帝,採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新政策,使儒家思想成為正統,影響了中國兩千多年。此時的儒家思想已經過改造,將儒、道、法、陰陽諸家學說融為一體,相互吸收、融匯合流。其後,儒家學說又不斷被改造,出現了宋明理學、陸王心學、乾嘉樸學等,這些都對華人的心理、觀念、習慣、行為方式產生了較大影響。

    受這些思想的影響而產生的人道精神和人格理想,重視現實、關注社會、主張經世致用的理性態度,樂觀進取,捨我其誰、勇於奉獻的犧牲精神等等,都曾在漫長的中國歷史上感染、教育和激勵過無數仁人志士,是值得珍視的文化瑰寶。

    但由於這種文化長期處於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地位,也不免帶有專制主義、禁慾主義、等級主義的色彩。至於不偏不倚、明哲保身、怨而不怒、逆來順受等在華人中常見的的心理特徵和處世之道,更是長期受到傳統文化薰陶的產物。由於過於強調入世現實,便相對地忽視、輕視甚至反對科學的抽象思辯,這對中國科學和思維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遲滯作用。

    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

    中國歷史上,西周以前學在官府,東周以後,學逐步走向民間。春秋戰國時代,王權衰落,奴隸制度解體,奴隸主貴族獨佔文化的局面被打破。諸侯爭霸,各國開放政權以延攬人才,又因為人口的增加,土地分配困難,社會發生劇變。這一時期有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現實的社會問題、人生問題等,提出瞭解決的辦法和思想。個人利害與國家之間的利害互動運用,相互影響,標新立異。各種學說,思想紛紛出現。所謂諸子百家,或者叫百家爭鳴。春秋後期已出現頗有社會影響的儒家、道家、陰陽學說、法家、墨家等不同學派,而至戰國中期,學派紛呈,學說豐富多彩,為中國文化發展奠定了寬廣的基礎,中國術語上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或者“百家爭鳴”時期。司馬遷《史記》引述了司馬談對學術流派的見解,他把先秦以來的學派總歸納為六家,即:陰陽學說、儒家學派、墨家、法家、名家、道家。 班固在《漢書》中則把先秦以來的學派歸納為十家,即: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雜家、農家、小說家。

    高三歷史參考書上有一選擇題:春秋戰國出現“百家爭鳴”的根本原因是什麼?有兩個可能答案: A.封建經濟的迅速發展 ;B.社會處於巨大的動盪與變革中 。選哪個比較合適?為什麼?

    可以說是B ,社會處於巨大的動盪和變革,在世界任何地方,只要中央權利不集中,則下面就會亂,一亂,就會出現很多思想。

    也可以說是A ,社會的發展的根本動力是社會生產力,而經濟的發展就直接體現了生產力的發展,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 ,那是它特殊的歷史條件所決定的。

    兩者都道理,但也不全對,比如封建經濟隨後的百年也都在發展,而且更快,清朝是封建經濟最高蜂,它怎麼沒出現百家爭鳴呢? 因此,只有存春秋時有"百家爭鳴",說明社會處於變革中,才是根本原因。

    我的看法,A 和B 都不對 ,根本的原因是當時還沒有出現“獨尊儒家” ,漢朝“獨尊儒家”後,中國也出現過大分裂的戰國時代 ,為什麼就沒有出現春秋那麼多思想家呢? 因此 ,根子在“獨尊儒家” 。

    從問題提供的選擇看 ,中國現在的儒家繼續為自己對中國思想和科學的破壞遮羞 ,甚至有幾個學術論文稱漢朝沒有“獨尊儒家”,為什麼現在的歷史學界扯謊?為了配合恢復“國學”的運動麼?無論怎樣,這是一件讓人遺憾的事。

    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概括起來是以下幾點因素:

      其一,政治因素。當時處於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各諸侯國林立紛爭。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鬥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鬆的學術氛圍。

      其二,經濟因素。當時經濟有了極大發展,這使得有某些人成為有閒階層,有時間從事自己的學術活動。

      其三,科技因素。科學技術取得了較大進步,如天文學、數學、光學、聲學、力學、醫學等方面在當時均達到較高水平。這些科技成果標誌著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豐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質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當時"天子失官,學在四夷",其結果是打破"學在官府"的局面,使原來有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下移於民間(這種歷史現象被稱為"文化下移"),致使"私學勃興"。

      其五,學術自由因素。各學術團體於政治權勢是相對於獨立的。他們雖從不同的社會集團的利益出發,紛紛著書立說,議論時事,闡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們並非政治附庸,依附於某個政治權勢集團,而是"用我則留,不用我則去"。

      此外,各個學派之間、同一學派的不同流派之間,既相互鬥爭又相互學習和借鑑。這也是促成百家爭鳴的另一重要因素。

  • 2 # 大美於天地而不言

    和當時的大環境是分不開的。

    春秋戰國時代與後世很大的區別首先是君主的權利不像秦朝之後的皇帝那麼大,秦之後,君主越來越加強中央集權,而在春秋戰國,實行的是分封制,君主並沒有絕對的獨攬大權,天下並不是一個人說了算的,這就會產生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聲音啦!

    其次,春秋戰國時代是亂世,盛世的時候是皇帝選人才,而當時的亂世呢,是人才擇君主,所以那個時候君主很重視那些人才比如孔孟老莊,即便不用他的學說也會尊重他,言論是十分自由的,而當時的人也在不斷思考如何終結這個亂世,所以他們自然提出很多自己的想法啦。

    第三,自漢以後,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所有學說中,最適合統治百姓的是法家,最適合奴化百姓的是儒家,之後的統治者基本都是這一套,打著儒家的幌子奴化人民,實則用法家統治百姓,因此自漢以後,我們的思想大大的受限了,我們不願意獨立思考了,狼性減少了,羊性增加了,習慣於的去聽從統治者的,我想這是為什麼亂世很多比如三國,五胡十六國,五代十國,但只有春秋戰國出現了百家爭鳴最主要的原因吧,當時人的思想開闊,思維不受束縛,人人有自己的追求理想和信仰,出現百家爭鳴,也就不奇怪了。

  • 3 # HK君

    1.沒有大一統的政治局面,才能出現思想界的百家爭鳴局面。

    中國春秋戰國時代,周朝中央政府喪失了統治權,這給民眾思想的解放提供了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只有在中央政權喪失控制力的時候,思想文化才能自由發展,不會受到政權的干預。因為這時候統治階級無法使用國家的暴力機器對哲學思想進行打壓和扭曲。

    不僅中國如此,西方社會也是一樣。

    比如,古希臘哲學家還是誕生於城邦時代,城邦時期的古希臘也不是統一的。

    近代,西方哲學主要出現於德國,這是因為德國直到1871年才統一,之前的德國是分裂的,因此各種思潮都會獲得自由發展,思想的火花隨時產生。

    而中國在秦朝實現大一統之後,思想文化也就陷入了低估,西方社會到了近現代也是如此,因為各國基本上都統一了。中國民國時期沒有統一,因而民國時期誕生了很多大師。

    2.在統一的時代,如果言論自由,也可以出現思想界的百家爭鳴。

    雖然說統一的時代,不利於言論自由、思想解放,但是如果政府體制受到制約,那麼思想文明的燦爛也可以產生。

    比如美國的政府體制就受到很大的制約,像特朗普這樣的人都能成為國家總統,同時,像特朗普這種大權在握的人也不能干涉美國民眾的言論自由,由此可以看得出來,美國的思想文化是相當自由的。

    最具有特徵的就是美國的好萊塢娛樂文化,很多思想都被美華人濃縮到電影、網路劇中。

    3.春秋戰國時期思想界出現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給中國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中國在秦朝以後的兩千多年封建帝制時代,猶如進入了思想的沙漠。

    中國至今能拿得出,和國外思想進行對比的哲學思想,都是在這一時期產生的,比如:

    《道德經》《孫子兵法》,《墨子》《管子》《韓非子》等等,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在這一時期都發展了。西方社會先後誕生了《國富論》《戰爭論》《海權論》《空中制勝論》《物種起源》《天演論》《人口論》《資本論》等等,而中國在2000多年的儒家文明時代中,沒有什麼發現和發明。所以,我們要感謝春秋戰國時代,要感謝那些思想家,正是他們給了我們民族真正的有價值的思想文化。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 4 # 尋根拜祖

    百家爭鳴恐怕是中國歷史上,思想最活躍,影響最深遠的一個時期。據史書記載,那個時期出現的思想門派多達一千多家,準確地說應該是“千家爭鳴”!最有影響力的有儒、墨、道、法、兵、縱橫、陰陽、名、雜、農、方技等十餘家。其中,儒、墨、道、法四家對中國的思想界,意義最深遠!

    每一次思潮的湧動,都是基於社會現實的擠壓。百家爭鳴就是春秋末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政治結構之間的嚴重衝突,所產生的思想大爆發。因而,百家爭鳴將當時的社會現實,及西周以來的政治體制,做了詳盡解剖,為社會發展貢獻了多種可選的新的治理模式。

    千年以後我們發現,百家爭鳴的產物,不僅為社會治理提出了良方,還形成了融於華人血脈的文化基因,成為所有中華女兒共同的文化特徵!

    百家爭鳴的社會背景

    春秋末年,社會生產力發展得到長足進步,鐵器工具的使用極大地促進了農業發展。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不斷壯大的諸侯國,對政治利益的訴求勢必增長,形成了對宗法制的強烈衝突!

    按照周公設計的宗法制,周天子是天下唯一的主人,諸侯國是各地的代理人,對封地有治理權,沒有“產權”。同時,按照宗法制,諸侯王的後代們,逐漸降格為卿大夫和士,士就成了這個結構中最尷尬的群體,他們擁有貴族的身份,卻沒有任何政治待遇!

    諸侯國對封國“產權”的爭取,和士族階層對自身利益的訴求,就是春秋末期政治結構的兩大重要特徵。由此就誕生了兩大社會現象:“禮崩樂壞”和“士族勢力的瘋長”。

    所謂“禮崩樂壞”,就是諸侯國不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強行將周天子從諸侯國的“產權簿”上剔除,自己霸佔封國的“產權”,這就是周王室衰敗的根源。

    在宗法制結構中,有一個天然的弊端,即周天子與諸侯國,是以血緣關係結成的聯盟。隨著年代久遠,血緣關係必然淡化,親緣聯盟必然崩潰。同時,諸侯國國君擁有治權,周天子對諸侯國名義上的產權,必然越來越薄弱。

    結果,諸侯國越來越強大,周天子竟然淪落為,靠諸侯國施捨過日子的乞丐!

    不光如此,宗法制的“遺毒”,還導致諸侯國國君,同樣被卿大夫架空,甚至卿大夫又被家臣架空的奇特景象。

    最典型的就是魯國,魯國國君不尊周天子,國內的大權卻又被“三桓”(孟孫氏、叔孫氏和季孫氏)控制,“三桓”首領季孫氏,又被自己家臣陽虎架空,成了季孫家族的“代理人”!

    孔子親眼目睹了這一切,同時也是這種“禮壞樂崩”的受害人!魯君有心啟用孔子,可是手上沒權,孔子想要實現政治理想,必須投靠季孫氏家奴陽虎!孔子當然不能接受!

    事實上,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爭霸、國家兼併、三家分晉、三桓秉政、田氏代齊,都是宗法制崩潰的具體表現!

    推動這場社會變革的生力軍,就是士族階級。士族階級也可以叫做“沒落貴族階級”,他們是宗法制分封結構的最末端,只有一個貴族空頭銜,沒有任何政治待遇,僅僅比平民多一個花瓶似的的身份而已!

    很顯然,士族階級是宗法制的“受害人”,而且這個階層肯定會越來越壯大,在生存需求的擠壓下,這個群體往往還擁有非常出色的能力。

    春秋時期,士族的生存只有一個出路——靠自己的能力,依附於國君或者卿大夫。他們往往充當謀士、食客、家臣,用易中天老師的話來說,這群人的作用是,“忙時幫忙,閒時幫閒,戰時幫兇”!

    可恰恰是這群夾縫中生存計程車人,才是歷史的真正書寫者!春秋戰國時期的名人,大多出自士族階層。比如商鞅,衛國沒落貴族;孔子,宋國沒落貴族;孟子,魯國沒落貴族;莊子,宋國沒落貴族......

    也就是說,士族階層出於自身利益的訴求,和政治理想的追求,是這場社會大思潮產生的主要推動力!

    儒墨道法之爭,引領潮流

    百家爭鳴中,每一家都認為這個社會出現了嚴重的疾病,都需要醫治,他們根據各自的診斷,開出了不同的“藥方”。最著名的當屬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

    儒家思想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在於“不仁”,缺少愛,藥方是“仁愛”。也就是以血緣關係的遠近,建立的倫理社會秩序。更直白一點,就是扶立頻臨倒閉的宗法制,回到西周初期的狀態!

    墨家思想也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在於“不仁”,缺少愛,藥方卻不一樣,他們開出的是“兼愛”。也就是無差別的愛,以血緣關係遠近是靠不住的。更直白一點說,就是要回到三皇五帝原始部落階段,原始的“大公社會”!

    道家思想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就一個:折騰!他們認為,社會就像自然現象,有其本身的發展規律,不應該人為干預,所有的混亂就是來自於所謂的“治理”,結果就是人力對自然的粗暴干預,所以越治越亂!藥方就是兩個字:不治!直白一點說,就是回到最原始的群落生活結構,各過各的,老死不相往來!

    法家思想認為,社會混亂的原因就是“人治”,靠宗法制的層階結構治理是靠不住的,必須以“法治”。直白一點說,就是以君主為唯一核心,以“法律”為唯一標準,幹掉一切特權階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這四種思想,成為百家爭鳴時期最主流的四種觀點,他們相互之間相互攻訐,甚至相互謾罵,好不熱鬧。

    不辨析各派思想的得失,毫無疑問,這些都是他們對社會問題的長期思索和實踐,誕生出來寶貴財富。為了實現他們的理想,他們也為之付出了巨大代價。比如孔子一生顛沛流離;墨家苦心踐行;商鞅以命殉道者!

    毫無疑問,他們都是中華思想史上的偉人,值得後人頂禮膜拜的先哲!

    儒家成功的失敗與成功

    很多人認為,百家爭鳴的結果,真正成功的是法家。我不這麼認為,法家頂多是階段性成功,真正的勝利者還是儒家。

    按照四大家開出的藥方,除了法家,其它三家其實就是開歷史的倒車,妄圖以迴歸的方式解決問題。顯然這是個大錯,社會需要發展,不可能逆潮流發展。所以,儒法道三家失敗了,法家成功了!

    為什麼說法家只是階段性成功,儒家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呢?

    其實法家思想的本質,是削弱宗法制結構中的所有階層,強化君主獨裁,正是基於這個思想,才有後來的郡縣制。無疑這是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的舉措。

    不過,法家最大的弊病就是“膚淺”,忽略了“人”在社會治理中的主導作用,缺少文化基因的培植。所以,由它誕生的“吏治結構”,讓大秦帝國像一座沒有靈魂的建築,經不起歷史的風吹雨打,很快崩塌。

    儒家思想為什麼能夠“死灰復燃”?功勞要記在董仲舒身上,是他創立的新儒學,對儒家思想做了“與時俱進”的改革,讓它融入了切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因素,從而讓儒家思想煥發了新的生命力!

    董仲舒在繼承孔子的思想同時,創造性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新王改制”等一系列思想。這些思想,將法家維護皇權獨尊的因子,成功嫁接到儒家思想中來。因而立刻獲得了漢武帝的傾心,這就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根源!

    從此,儒家思想走向Sunny大道!

    華人血液裡的文化基因

    這些思想不光表現在國家治理,最重要的是,它已然化作可愛的精靈,鑽進了每一個華人的血脈,成了炎黃子孫共同的文化符號!

    這一點,有點無意插柳的味道!

    今天,我們經常講,中華文明為什麼會能夠幾千年延續不倒,即便在經歷若干次戰爭劫難過後。我們發現,中華文明有著強大的包容性,足以抵抗一切入侵,秘密就在於,我們每一位華人,都是中華文化基因的攜帶者!

    世界上一切有形的東西都會滅亡,唯一不滅的就是精神,就是文化!這就是兩千多年前,百家爭鳴對華人的塑造,對中華文明的塑造!我驕傲,我是華人!我感謝,我們的先祖!我膜拜,我們的先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北齊、北周和南朝本來是三國鼎立,為什麼叫南北朝,而不叫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