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浮人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王謝兩大家族,可謂是兩晉時期的名門大族。宗親族人,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有時候甚至可以左右晉朝的江山。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竹林七賢之一。琅琊王氏可是名士輩出啊,書聖王羲之也是琅琊王氏。王戎因參與西晉滅吳之戰,立有戰功。更是在任荊州刺史時,政績卓著。被司馬家族賞識。

    二任司徒,位列三公。這麼顯赫的一個人,為什麼會說他吝嗇?

    吝嗇於何處

    在文言志人小說集《世說新語》中說王戎,非常吝嗇。

    有四件事可以表明王戎非常的吝嗇。

    其一,王戎的家裡,有一顆很好的李子樹,結的李子非常多,王戎就想拿著多餘的李子去賣,但是又怕別人吃了李子,得到果核種子,於是王戎,就把李子的果核穿破之後,再去賣。

    其二,就是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時。裴家向王戎借了數萬錢財,遲遲未還,因此惹惱了小氣的王戎,女兒回來孃家探親時,王戎故作神色不悅,給女兒臉色看,直到女兒家把錢還過來的時候,才慢慢和顏悅色起來。

    其三,王戎侄子馬上就要結婚了,富甲京城的王戎,只送一件單衣。被世人恥笑,更甚的是在侄子完婚後,又要了回來。

    吝嗇有原因

    二任司徒。政壇不倒翁,這麼吝嗇。難道大家就認為,他真的是這麼吝嗇嗎?東晉戴逵這樣評價道,

    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王戎這是藉此舉,毀壞自身名譽,從而達到避禍於亂世的目的。和高祖李淵的自保之舉如出一轍,當年高祖李淵鎮守太原時,私下裡非常喜歡結交英雄志士,於是隋煬帝懷疑李淵有謀反之心,於是李淵開始肆意收受賄賂等不法之舉,讓隋煬帝一位李淵就是一介腐官,胸無大志,李淵就這樣成功避世。

    浮人結語

    王戎就算不為官,也是富甲一方的貴族,襲父爵為貞陵亭侯。大家也想到,王戎本身就是官宦之家,祖父王雄官至曹魏幽州刺史,地方大員。怎麼會淪落當街賣李。王戎的年代,是三家歸晉的時代,更是司馬氏篡曹魏的時代,唯有自毀名譽,才能保全於亂世。

  • 2 # 江湖夜雨92

    王戎,最有爭議的東晉重臣,嗜錢如命,與世沉浮。

    小時候,不肯摘路邊的梨子。王戎,出身世家大族,他的父親為尚書。從小就表現出眾。一次,他和一群孩子在路邊玩,看到一個梨樹上結滿了梨子,夥伴們便紛紛去摘,只有他無動於衷。別人好奇地問他,他說,梨長在路邊,卻沒有人摘,那一定是苦的了。

    十幾歲的時候,他和嵇康等人任性放達,常在竹林喝酒,被成為竹林七賢之一,他是年齡最小的一位。嵇康每次到他家玩,看他說話很有意思,總是喜歡和他說話。有一次,大家在一起聊天,王戎也跑過去湊熱鬧,嵇康就說他,你這俗物又來了,王戎機智的反擊道,你們這樣的高士還容不下俗物嗎?惹的眾人大笑。

    他父親去世,朋友們都來弔唁,對於大家送來的財物,他一一謝絕,人們對這位天才少年的品行更加敬重了。

    但後來,他卻被稱為錢痴。當司馬昭稱帝的時候,對他很器重,很快他就位居三公了。可他財迷心竅,一心想著購置產業,多賺錢財。田地,宅院,遍佈京城各處。每天晚上都忙著和結髮妻子算賬,數錢。雖然他富甲一方,但對自己,對親戚卻非常吝嗇。侄兒結婚,他只送了一件外衣,侄子嫌禮薄,他就順手又把衣服拿了回去。她女兒向他借了一些錢,沒有及時歸還,他便給女兒臉色看,等女兒還了錢,他又和顏悅色了。

    更離譜的是,他家的梨子賣的非常好,他怕別人也栽種這種樹,影響了他家生意。就把梨核破壞了。

    細想想,這三件事,放在現在,就是一般家庭,也不會這樣做,況且,在梨核上鑽洞,那梨還怎麼賣?多半是人們編造的故事來取笑他。

    因客人說了三個字,他便率性地任命對方為屬官。一時,人們便稱其為三語掾。

    他在為官任上,還出現過一次特別不著調的奇葩事。有一次,他問自己的客人,孔子重名教,老莊尚自然,他們有什麼區別嗎?對方用反問的口氣說,將無同,也就是說,有不同嗎?看來,曾經崇尚道教的王戎認為,儒家和道家還是有很多相似之處的。

    再看看當時的社會,司馬昭去世後,繼位的新皇帝,曾經問身邊的人,青蛙呱呱叫,是為公也,是為私也?他根本就是個擺設,沒有能力執掌朝政。於是,宮廷內出現了血腥的爭奪權位的政治鬥爭。先是託孤大臣楊駿被殺,賈后弄權,後來又是八王之亂。

    厲害的是不管社會多麼動亂,他總能與時沉浮,朝廷要員中,除他之外,很少能得到善終的。也許,大家看他一心為錢,胸無大志,便不屑一顧吧。儘管他位居三公,沒有能對時弊匡扶,但他也有拿出三百斛救濟百姓的善舉。我們又該怎樣評價他呢?

  • 3 # V587累

    王戎其人

    摘要:王戎,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是竹林七賢中年紀最小也是最引人爭議的一個人物。有人贊他的早慧,有人鄙他的吝嗇,有人欣賞他的至情至性,也有人瞧不起他的官宦之志,說他是“俗物”。王戎其人,耐人尋味。

    關鍵詞:王戎 早慧 至情 吝嗇

    王戎(234-305),字睿衝,琅琊臨沂縣人(今山東臨沂白沙埠鎮諸葛村)。西晉大臣,官至司徒、封安豐縣侯。出身魏晉高門琅琊王氏,魏幽州刺史王雄之孫,晉涼州刺史王渾之子,與太保王祥同宗。可謂家世顯赫。他還是竹林七賢中最小的一個,由長他二十歲的阮籍帶入其中。他結識阮籍的時候年僅15歲,並深得其賞識。時阮籍與王渾同為尚書郎,造訪王渾時,阮籍便說:“濬衝清賞,非卿倫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談。”那麼年紀輕輕的王戎是憑藉什麼入了當時名聲顯赫的阮籍的慧眼呢? 我認為,一個很主要的原因就是,少時的王戎有著非同尋常的智慧和膽識。

    早慧王戎

    戎幼而穎悟,神彩秀徹。視日不眩,裴楷見而目之曰:“戎眼爛爛,如巖下電。”這王戎自小就是一個神采非凡的人。更有著過人的智慧。《世說新語》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王戎七歲的時候曾與同伴在路邊玩耍,見道旁有結滿李子的李樹,其他人爭相去採,只有王戎不動聲色,別人問他,答道:“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來驗之,果然如此。一個七歲的孩子就能這樣通透,果然不負他神童的美名。

    他的聰慧還體現在他的善解人意,鍾會曾說“阿戎了了解人意”,並且曾評之曰:“裴楷清通,王戎簡要。”

    王戎還有過人的膽識。在宣武場,魏明帝讓人和拔掉牙的老虎搏鬥,百姓可以隨便圍觀。王戎才七歲,也來觀看,期間老虎攀著欄杆吼叫,聲音驚天動地,圍觀的人都驚恐地趴到地上,只有王戎站立不動,毫無懼色。

    其父王渾過世之後,所歷九郡義故,懷其德惠,相率致賻數百萬,王戎一概不接受,由此顯名。

    王戎善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朝賢嘗上巳礻契洛,或問王濟曰:“昨遊有何言談?”濟曰:“張華善說《史》《漢》;裴頠論前言往行,袞袞可聽;王戎談子房、季札之間,超然玄著。”其為識鑑者所賞如此。

    這樣一個優秀的少年,有智慧有膽識有雅量,無怪阮籍也欣賞他。阮籍自和他結識,與他的關係一直很好。戎弱冠詣阮籍,時劉公榮在坐,阮謂王曰:“偶有二斗美酒,當與君共飲,彼公榮者無預焉。”二人交觴酬酢,公榮遂不得一杯;而言語談戲,三人無異。或有問之者,阮答曰;“勝公榮者,不得不與飲酒;不如公榮者,不可不與飲酒;唯公榮可不與飲酒。從這裡我們感嘆劉公榮的慷慨的同時,也可以看出阮籍與王戎關係之親密。

    至情王戎

    王戎是一個至情至性的人。這一點在《世說新語》中有充分的體現。

    (1)重父母之情。王戎、和嶠同時遭大喪,俱以孝稱。王雞骨支床,和哭泣備禮。武帝謂劉仲雄曰:“卿數省王、和不?聞和哀苦過禮,使人憂之。”仲雄曰:“和嶠雖備禮,神氣不損;王戎雖不備禮,而哀毀骨立。臣以和嶠生孝,王戎死孝。陛下不應憂嶠,而應憂戎。”(德行第一)

    (2)重兒女之情。王戎喪兒萬子,山簡往省之,王悲不自勝。簡曰:“孩抱中物,何至於此!”王曰:“聖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簡服其言,更為之慟。(傷逝第十七)

    (3)重夫妻之情。王安豐婦,常卿安豐。安豐曰:“婦人卿婿,於禮為不敬,後勿復爾。”婦曰:“親卿愛卿,是以卿卿;我不卿卿,誰當卿卿!”遂恆聽之。(惑溺第三十五)在那個時代,“卿”是用來稱呼比自己地位低或地位相同的人的。比如皇帝可以稱大臣為“卿”,老公可以稱呼妻子為“卿”。比如山濤潦倒時就對妻子韓氏說:“我當為三公,不知卿堪作夫人否?”但是王戎卻經不住愛妻的撒嬌,聽之任之。有人說這是王夫人敢於傲視禮俗反抗男尊女卑的傳統道德,但是若沒有王戎對妻子的尊重和愛,又怎麼可能會有王夫人如此大膽的話語呢?

    (4)重朋友之情。王濬衝為尚書令,著公服,乘軺車,經黃公酒壚下過。顧謂後車客:“吾昔與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飲於此壚。竹林之遊,亦預其末。自嵇生夭、阮公亡以來,便為時所羈紲。今日視此雖近,邈若山河。”(傷逝第十七)這就是“黃公酒壚”的典故,現在用來表示見往日景,睹物思人。儘管王戎在整體的志趣上和阮、嵇有差異,但在和他們的交往中,王戎絕對是誠心誠意的,他了解自己的這些朋友,他也不隱瞞自己的所謂俗氣,他表現出來的是真實的王戎,他們是真實的朋友。真正的友情往往就是這樣,未必是相互的仰慕,也不必是彼此的遷就,而是亮出本色,坦誠相對。

    可見,王戎實為真性情之人。對母至孝,對子至愛,對妻寬容,對友至誠,以現代觀點視之,實為理想之好男人也。

    “吝嗇”王戎

    王戎的吝嗇是人們最津津樂道的一個話題。王戎的名聲也就是因其吝嗇而被毀。“自執牙籌,晝夜算計,恆若不足。”《資治通鑑》描述:王戎“性復貪吝,園田遍天下,每自執牙籌,晝夜會計,常若不足。”王隱《晉書》描述:王戎“好營生,廣收八方園田。水碓周遍天下,聚斂積實,不知紀極。翁嫗二人,常以象牙籌晝夜算計,家資遠及田牧。” 王隱《晉書•王戎傳》也曾描述,王戎生性至儉,不能自奉養欲,飲食取通,財不外出,天下人謂為膏肓之疾。

    《世說新語》中儉嗇篇共九條,王戎一人就佔了四條,其“吝嗇”程度可見一斑。

    書中記載,司徒王戎,既貴且富,區宅、僮牧、膏田、水礁之屬,洛下無比。契疏鞅掌,每與夫人燭下散籌算計。別的文人一般在深夜,要麼月下彈琴吟詩,要麼酒酣耳熱地逍遙快活。王戎官至尚書令,擁有大量田產,富甲一方,按理說王戎更有瀟灑的資本,可王戎不僅不享受,每天晚上還拖著他夫人一起用自制的牙籌(一種計算工具)在燈下算來算去,挖空心思地盤算著如何才能掙到更多的錢。

    王戎對自己吝嗇,對女兒也同樣吝嗇。王戎女兒嫁裴頠為妻時,曾經向王戎借了數萬錢,久而未還。後女兒回孃家,王戎就撥弄他那把心愛的算盤,“(王)戎色不悅”,臉拉得比驢臉還長,臉色要說多難看就有多難看。這數萬錢對王戎來說,其實不過九牛一毛罷了,“知父莫如女”,王戎女兒自然知道父親心裡想的是什麼,於是趕緊想辦法把錢給還了,王戎“乃釋然”。

    在侄子成婚的時候,王戎又做了一件讓人大跌眼鏡的事情。侄兒結婚,王戎作為叔叔不得不送點賀禮,他左思右想,挑了一件薄薄的單衣做賀禮。可過了一段時間,王戎越想越心疼,越覺得自己損耗巨大,於是又責命侄子婚後交了回來。

    最最荒謬的莫過於“鑽核賣李”。“王戎有好李,賣之,恐人得其種,恆鑽其核。”王戎家中有優良品種的李樹,生產香甜的李子,惟恐他人得到種子,於是費盡心思,每次出售前都將李核鑽壞,使他人沒法用來種李。

    這些故事聽來都很生動,讓人忍俊不禁。但看過之後,也讓人產生懷疑,這還是那個不收父親老部下一分一釐,對孩子“情之所鍾”的王戎嗎?有人說,他是在官場沉浮中迷失了自我,一味追求名利,陷於世俗。可是真的是這樣嗎?一個出身於鐘鳴鼎食之家的大家公子,在那個名聲重於天的年代,即使再貪財,再吝嗇,也沒有必要因為一件單衣,幾個李子讓自己名聲受汙吧?

    所以,對於王戎的“吝嗇”這個問題,我更傾向於另一個觀點,王戎這麼做是偽裝吝嗇,避禍亂世的 “自晦”之舉。首先我們可以看到之前的那個例子,王戎早年喪父時,因辭謝故人的禮金而成名。或許還會有人說他是年少為揚名,刻意自苦。那麼我們接下來再看這樣一件事情。

    王戎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遺筒中箋布五端,戎雖不受,厚報其書。此時的王戎早已顯名富貴,已沒有“顯名”之憂,他本不必剋制自己,儘可暴露自己的貪婪本性,而他不僅不受,還厚報其書,可見說他青年偽裝慷慨,晚年才見真性的說法是說不通的。

    這則故事在《晉書》中也有記載,戎渡江 ,綏慰新附,宣揚威惠。吳光祿勳石偉方直,不容皓朝,稱疾歸家。戎嘉其清節,表薦之。詔拜偉為議郎,以二千石祿終其身。荊土悅服。徵為侍中。南郡太守劉肇賂戎筒中細布五十端,為司隸所糾,以知而未納,故得不坐,然議者尤之。帝謂朝臣曰:“戎之為行,豈懷私苟得,正當不欲為異耳!”帝雖以是言釋之,然為清慎者所鄙,由是損名。連武帝都以“不欲為異”為其開脫,可見他在朝是清正廉潔的。但卻是因為這樣一件事情讓他損名,王戎真是比竇娥還冤。

    後人也為他開脫。孫盛《晉陽秋》說道:“戎多殖財賄,常若不足。或謂戎故以此自晦也。” 東晉戴逵《竹林七賢論》雲:“王戎晦默於危亂之際,獲免憂禍,既明且哲,於是在矣。” 戴逵又說:“運有險易,時有昏明。如子之言,則蘧瑗、季札之徒,皆負責矣。自古而觀,豈一王戎也哉!” 南朝人劉孝標則雲“戎性通任”

    既然已經發生了這樣的事情,王戎就此順水推舟,讓其坐實,好在亂世中自晦避禍。當時,世道混亂,政權更替,在驚濤駭浪中,每個名士都有自身的為人方式,作為獨立的個體存活於世道,成就魏晉的一段風骨。王戎這何嘗不是聰明之舉,他最終保全了自己,活了72歲,是竹林七賢中壽命最長的一位

  • 4 # 宛如清揚

    東晉,位居三公的王戎被稱為吝嗇鬼,有哪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的事?

    王戎出身琅琊王氏,是魏晉真正的高門,王戎不但祖上榮光,他本人也才華卓越,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被時人稱道,王戎仕途平順,從起初的豫州刺史,建威將軍,到後來的侍中,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司徒等一系列,都是閃閃發光的職位,只是王戎貪吝的程度,簡直匪夷所思。

    《世說新語》一書儉嗇不過區區九條,可是卻有四條記載了王戎的事例,晉書中也毫不諱言王戎“性好利”,很不可思議。

    具體有哪些呢?咱們一起回顧一下:

    王戎官至司徒,爵位安豐縣侯,完全不必擔心錢的問題,他早年在荊州任上修建了大量的園林宅子,因此被人彈劾免官,但隨即出錢贖回。在洛陽,他的房屋成片,僮僕成群,田宅遍佈,洛陽首富非他莫屬,可王戎聚斂無已,錢是他命。王戎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休。

    咱們都知道王戎識李的故事,長大的王戎也種得好李樹,對於王戎來說,李子賣錢才是它正確的歸屬,但是賣了李子又怕別人也種,於是寧願耗費大量的人工,也要把李子的核鑽破再賣。

    為了省錢,他也避免不必要的應酬。他常去田莊巡視,用手巾掩住臉,一個隨從不帶,衣衫不顯,沒幾人能認出來,萬一碰上個把眼尖的,他也退避一邊,裝作不認識,免得要請人吃飯喝酒不划算。

    王戎開源,節流,攢錢是一把好手,他不但自己省,親人也省,連必要的禮物都不顧臉面拿回來。王戎的侄子成親,王戎送了一件單衣,人家完婚後,他又把禮物給要了回來。

    別說去侄子家的錢得回來,就是親女兒,也得明算賬。王戎把女兒嫁給裴頠,裴家借了王戎幾萬錢,很久沒還,女兒回孃家,王戎很不高興,指桑罵槐,旁敲側擊,女兒一還錢,他就開心起來。

    在今天看來,王戎的舉動實在是出乎意料,他並不是一個沒有見識的人,相反,他見識卓絕,早在鍾會伐蜀之前,王戎就說過他不能保持成果,後來鍾會果然叛亂,早在孫秀作亂前,王戎就勸王衍好好安排孫秀,不要得罪他,孫秀掌權殺盡朝中反對派,王家得以倖免,早在王敦還未真正發達之前,王戎就拒絕與他有過多的交往,王敦果然造反……

  • 5 # 安定郡小書生

    王戎,字濬衝,出自魏晉高門琅玡王氏。其祖父王雄在曹魏官至幽州刺史,父親王渾官至涼州刺史,封貞陵亭侯。王戎長於清談,以精闢的品評與識鑑而著稱,是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

    王戎的仕途是從襲父爵貞陵亭侯開始,被曹魏實權人物司馬昭徵辟為掾屬,之後歷仕吏部黃門郎、散騎常侍、河東太守、荊州刺史、豫州刺史、建威將軍。晉滅吳之戰中,王戎派軍參與其中,並積極安撫遺民,因功封為安豐縣侯;幫助晉武帝司馬炎拉攏吳地、荊襄地區人才,被徵召為侍中,歷任吏部尚書、太子太傅、中書令、尚書左僕射等職,並領吏部事務。後來升任司徒,永康元年(300年),趙王司馬倫起事,囚禁賈后,誅司空張華、尚書僕射裴頠、侍中賈謐等人,王戎因嫁女與裴頠而被連坐免官。第二年,齊王司馬冏起兵於許昌,擁立晉惠帝反正,重新啟用王戎為尚書令,之後再升司徒。

    王戎的貪吝被世人鄙視,曾經有許多人就彈劾過王戎。但是王戎對於賄賂還是能夠拒絕的,曾有南郡太守劉肇用五十端細布行賄王戎,被拒絕。因此面對眾人彈劾,晉武帝司馬炎經常為其辯解,認為王戎只是吝嗇自己的東西,而不是貪婪別人的東西。

    《世說新語》是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組織編纂的反應東漢後期到晉宋間時期一些名士的言行與軼事的書籍。其中在《儉嗇》一篇中記述了九則魏晉時期名士貪婪吝嗇的的事情,裡面王戎的事蹟就佔了四則。

    故事一:王戎有個侄子結婚,就給了一件單衣,在婚後又討要了回來。

    故事二:王戎成為司徒後,非常熱衷於置辦家產,豪宅僕人、田園磨坊,在洛下擁有無數,每次夜間,與老婆兩人在燈下以數錢為樂。故事三:王戎家有顆好李樹,結的李子又大又甜,每年對外出售;王戎擔心別人得到種子,壞了自己的獨門生意,就讓人將李子的核鑽破,然後再買。故事四:王戎的長女嫁給裴頠,女婿向岳丈借了數萬錢。以後每次女兒回到孃家,王戎都撅著個臉,一臉不高興。後來女婿將錢還了,再來到孃家,王戎才露出了笑臉。

  • 6 # 文化嘮一嘮ing

    世說新語記載王戎為人貪吝,其儉嗇一篇共有九條,即有四條記王戎事。晉書謂王戎“性好利”,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

    王戎早年在荊州刺史任上就曾私派部下修建園宅,因此被免官,後來出錢贖回。據說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

    家中有棵很好的李樹,王戎欲拿李子去賣,又怕別人得到種子,就事先把李子的果核鑽破。王戎之女嫁給裴頠時,向王戎借了數萬錢,很久沒有歸還。女兒回來省親時,王戎神色不悅,直到把錢還清才高興起來。王戎的侄子要成婚,王戎只送了一件單衣,完婚後又要了回來。時人謂王戎為“膏肓之疾”。但有人認為這是王戎避禍於亂世的“自晦”之舉,晉武帝也曾以“不欲為異”為王戎辯解。 

  • 7 # 賀拔嶽

    王戎出身士家大族,祖上是著名的瑯琊王氏,魏晉時代盛極一時,史稱王與馬共天下。王戎受魏明帝賞識得於步入仕途。後又於晉武帝時代伐吳之役立下戰功,步入三公之列。

    置身官場日久的王戎漸漸沉迷於孔方兄而不自拔,以至阮籍地譏諷他為俗物。

    王戎雖是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他的這些經營理念,手段,卻是現實版的壟斷市場、利益最大化的體現,甚至都可以用反壟斷法來制約王戎的商業活動了。

  • 8 # 鄧海春

    王戎出生於魏晉高門琅玡王氏,王氏也是世代顯赫的名門望族,王戎的祖父、父親都曾任顯赫要職。王榮雖然身材短小,但自幼聰明伶俐,神采華美,據說從小便能直接望向刺眼的太陽而不覺得難受。而王戎還曾因不懼怕吼叫的猛虎而被魏明帝曹叡稱讚為“奇童”。

    但是曾位居“三公”的王戎竟然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吝嗇鬼。在《世說新語》中關於王戎吝嗇的記錄就有九條之多。晉書也記錄說王戎“生性好利”,雖然他已經聚斂了大量的財富,富可敵國,但他仍然十分吝嗇。王戎不像其他大臣那樣喜愛琴棋書畫,熱愛遊山玩水,他最大的興趣愛好就是清點他的財物。相傳,王榮當時有大片的土地出租,而他每天就手持象牙籌碼日夜不息地和他的老婆一起計算他的利息,生怕少賺了一點錢。王戎的貪財程度令當時的人吃驚。

    王戎還十分自私,當時王戎的家中種滿了大片的李子果樹林,他家的李子都品種優良,土地又都是富饒之地,李子自然也長得果大汁甜,十分誘人。每當李子成熟之時,王戎和他的老婆居然不辭辛苦悉數將李子摘下,拉去市場售賣。但是王戎擔心買了李子的人拿到了他家李子的種子,便自己去種植這樣品種優良的果樹,對他的李子壟斷生意造成傷害,於是王戎在售賣李子時,居然不耗費大量的時間個精力,和他的妻子一起親手鑽破李子的核,確保它不能被用來種植。

    王戎不僅對外人如此的貪婪與自私,他對自己的親人、子女也是如此的吝嗇。當年,王戎的女兒嫁給裴頠的時候,向父親王戎借了數萬錢,過了許久也沒有歸還。按理說,錢借給了自己的親女兒,收不回來也就算了,但王戎始終因為這件事情悶悶不樂、懷恨在心。王戎的女兒回家省親時,王戎也用不好的臉色來對待,直到女兒將錢財悉數還清,王戎才高興起來。父母對兒女的無私奉獻,在王戎身上似乎看不見一點影子。

    王戎對自己的侄兒子也是這麼吝嗇。王戎的侄兒成親之時,王戎只送去了一件單衣作為賀禮,並且在成親完成後,還將這件衣服要了回來。雖然王戎腰纏萬貫,但他還是摳門、小氣,為世人不齒。而他的兒子年僅十九歲就因肥胖而死,不是因為王戎對他寵溺,讓他吃山珍海味,而是因為王戎為了省錢,一直讓他的兒子吃糠秕。

    有人說王戎的貪財其實是一種在當時政治局勢下的一種隱藏與保護,是用來逃避當時的亂世,而晉武帝也曾用“不欲為異”一言為王戎辯解。但也有人認為王戎就是生性貪婪、粗鄙,這些辯解之言都是出於名士相惜而對其的護惜,如餘嘉錫所認為:,王戎天性鄙吝,戴逵所言,乃是出於“名士相為護惜”,“阿私所好,非公論也。”各人有各人的看法與見解,王戎的貪婪不論是偽裝還是事實,都已經被記錄在了書籍之中。

    許多人一生都追逐著金錢與錢財,但它生不帶來,死不帶去,最後只能化為灰燼與泡影。為子孫後代留下的過多的錢財不僅對他們沒有好處,反而會帶領他們走向墮落的深淵。只有自己一分一釐掙得的才最值得珍惜,金錢固然重要,但我們應該明白,人生有比金錢更為重要的東西,而那些才是我們應該去追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遼的蕭太后是如何靠自己的手腕解決掉遼國的內憂外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