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讀春秋思無忌

    其實,我也很愛讀《左傳》,而且讀的第一本史書就是《左傳》。就因為此,也常為人詬病,例如一個叫做歷史笑春風的朋友,他不能理解我為何如此迂腐。既然今天收到了這個問題,咱就為自己澄清一下,也為愛讀《左氏春秋》的關羽、岳飛洗刷一下冤屈。

    01 君子左丘明

    《左傳》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左丘明,被孔子贊為君子。左丘明本為姜太公之後,後因齊國內亂其先祖逃到楚國,祖上便世代擔任楚國的史官,後又楚國的內亂逃到魯國,仍擔任魯國的史官一職。

    作為孔子的好朋友,沒有人能比他更好地詮釋孔子所著的《春秋》。我們可以看見多數史書為後人所懷疑,哪怕是24史之首的《史記》也概莫能外,因為其中不乏前後矛盾的陳述,且摻雜了個人感情。

    然而,《左傳》卻是一個例外,我們可以不認同書中些許迷信算卦的說法,但是那就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那時的迷信就如今日的科學一樣,有限的科技水平使得古人只能將不可解釋的東西歸諸於迷信。

    那為何《左氏春秋》為如此得到後人的推崇,是因為左丘明堅持了秉筆直書的原則。所以,但凡春秋那段時期的歷史,我個人更傾向於《左傳》。

    02 忠孝禮義信

    縱觀《左傳》,你會發現賢臣勸說國君向善的諫言幾乎佔了半壁江山,文中所褒揚的重要思想便是忠孝禮義信。國君要禮賢下士,以信為立國之本,臣子要忠心侍君,兒女要孝順長輩,朋友之間要重信守義。

    再看關羽,無論是身在曹營心在漢,還是華容道上放過曹操,他的身上無不彰顯著這些高貴的品格。而岳飛,當其母在他的背上刻上“精忠報國”四個大字,忠孝兩字便深深地烙在了他的心裡。無論朝代如何更迭,忠臣永遠受到敬重,曹操敬重關羽便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無論戰爭動亂,老百姓祭祀忠臣的廟宇永遠矗立在那裡。

    這也是《左氏春秋》的價值所在,如果一本史書能讓這麼多後人擁有正確的價值觀,夫復何求?

    03 兵書

    除了宣揚正確的價值觀,《左傳》也是半本兵書。它涵蓋了春秋期間所發生的大小戰事,特別是重點描述了重大戰役,如城濮之戰,鞍之戰等等。讀過《左傳》,再讀《孫子兵法》,您會發現後者的許多觀點與《左傳》不謀而合。

    鄭莊公與周桓王的繻葛之戰,主張先攻其薄弱的兩翼,再攻擊主力,此戰法被後人廣泛採用。先軫領導的城濮之戰更是春秋戰爭史上的經典之作,圍曹衛救宋比孫臏的圍魏救趙早將近300年;先軫對楚國令尹的激將法,命人拖動樹枝奔跑等佈設疑兵戰術,相信諸位在三國演義中並未少見。還有後來的兩軍夾水而陣、半渡而擊之等戰法,而由晉國卿大夫魏舒首創的魏舒方陣則是中國車戰向步戰轉變的劃時代的標誌性事件。

    涵蓋了這麼多戰術的《左傳》,關羽、岳飛這些將領們怎能不愛?

    結語:

    左丘明,中國史上最偉大的史官之一,秉筆直書,公正地為後人展示了春秋時期的那段歷史。《左氏春秋》,一半是史書,其正確的人生價值觀讓後人受益匪淺;一半是兵書,其豐富的戰爭資料和戰術講解又讓其成為諸多將領的最愛。

    也正因為此,熟讀《左氏春秋》的一代代忠義兩全的優秀將領因此而生,當我們感謝這些名將們為保衛華夏大地拋頭顱灑熱血之時,更要感謝左丘明,是他的《左氏春秋》影響了那些名將的一生。

  • 2 # 文士野

    有人說,《左傳》不僅是一部史書,還是一部兵書。和《孫子兵法》不同,《左傳》沒有大的道理理論,而是透過通俗易懂的歷史例項,來說明戰爭的道理。

    所謂“孫吳之言,空言也。左傳之言,驗之於事者也”。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歷史上,很多名將,一邊捧著《孫子兵法》,一邊讀著《左傳》,把《左傳》作為《孫子兵法》的具體操作手冊來讀。

    像三國末期的杜預,雖然是個文弱的儒將,可是他的肚子裡,算是武略,人們都叫他“杜武庫”,他就酷好讀《左傳》,還為《左傳》作集解。

    另外,因為《左傳》文辭優美,故事生動,梁啟超就說《左傳》雖然是很古老的經集,但是他沒有那種咬文嚼字的毛病,後人要讀懂讀熟《左傳》,都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對於許多出身行伍,文化底蘊不高的武將來說,《左傳》可以說是一本較易入手的兵書。

    比如三國的李典,小時候拜學,跟老師學的就是《左傳》,“吳下阿蒙”的主角呂蒙,據說一開始也是個大老粗,孫權就給他讀《左傳》,才有後面的“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宋朝時狄青是從小兵成長起來的大將,當初范仲淹看到他的時候,大為驚奇,稱讚他是:“此良將材也。”馬上“以《左氏春秋》授之”,並告誡狄青說,“將不知古今,匹夫勇爾。”所以狄青“折節讀書,悉通秦漢以來將帥兵法,由是益知名”。

    我想,這或許就是古代武將良將們,很多都喜歡讀《左傳》的原因吧。

  • 3 # 西遊夢紅樓

    其實呢,我把《左傳》當小說來看的,所以我看的《左傳》很是熱鬧,理解出來的東西就比較不靠譜,比如歷史笑春風、讀春秋思無忌、今古言堂他們討論出來的思想往往令我汗顏,原來是這麼回事呀!明白歸明白,我還是喜歡用關羽的大刀,去碰岳飛的長槍,我喜歡熱鬧嘛!

    《左傳》是對《春秋》的註解

    《左傳》呢,當然是姓左的人寫的,如果姓右肯定叫《右傳》了,這人叫左丘明,是個很個很有原則的君子,放到如今就是拿直板尺瞪著學生背書的老學究。

    《左傳》原來是給《春秋》做註解的,主要還是《春秋》廖廖幾字就能把一年的事情說完了。孔子懶,左丘明這個朋友就不得不勤快些,把發生的事情講一遍,不然沒幾個人能明白孔老夫子在說啥。

    《左傳》,其實可以分為儒術和兵法兩部分。

    一部分是儒術

    講忠君思想,又呼籲皇帝要憫民。君要有個君樣,吃著百姓的米,花著百姓的錢,所以要聽大臣的話,多想想老百姓的苦;臣要像個臣形,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盡心辦差,造福百姓;老百姓呢,要忠君忠國,老老實實做生產,國富離不開民強。

    岳飛身上的“精忠報國”,明顯在講忠君思想。

    關羽俠肝義膽,明顯在說忠義道德。

    “忠孝禮義信”就是《左傳》的支撐思想,也是民族的傳統美德。

    另一部分是兵法

    主要講訴春秋期間發生的大大小小戰事,寫的很生動形象。各種各樣的戰鬥場景,什麼伏擊戰、陣地戰,殲擊戰、遭遇戰啥的也都有;各式各樣的計謀奇略,什麼以強搏弱、乘虛而入、避實就虛、聲東擊西、圍魏救趙的戰術,也都擺在書上。

    岳飛看《左傳》,肯定不是想找關羽去PK。

    關羽看《左傳》,肯定也不是想找岳飛的晦氣。

    兩人其實都在學習其中的兵法,結合自己當時的戰局形式,考慮排兵佈陣,怎麼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勝利。學習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變大蘿蔔,還是有一定的道理。

    兩人當然也接受了儒家思想的感染,岳飛不用說,關羽關二哥可是個一言不合拔刀割首級,然後輕飄飄遠去的牛人,雖然鄙視一切敵將,對士兵還是挺好的,這裡面有儒家思想的影子。

    岳飛十二道金牌催命慷慨赴死、關羽寧死不降都是大義的所為,想想都令人難過。

    左丘明,是最公正的史官之一,其著作《左氏春秋》,不僅僅是對春秋的註解,解說儒家思想,更是豐富了春秋時期的戰爭資料和戰術,成為後來許多傑出軍事家的參考書。關羽、岳飛看《左傳》,自然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他倆看的是書,腦中展開的是戰局推演,一場勝負皆在《左傳》中。

  • 4 # 長了鹿角的兔子

    1.作為“春秋三傳”之一,最易讀:

    《左傳》,原名為《春秋左傳》,大部分人認為為左丘明所著,與《公羊傳》、《穀梁傳》合稱為“春秋三傳”,簡單解釋就是一本關於史書《春秋》的“白話”註釋版。

    且相較於其它二傳來說,是最為“淺顯”的一本,且讀起來非常有“趣味”,把枯燥的史料,變身為“故事”,舉個例子:

    原文:”夏五月,鄭伯克段於鄢。”左傳解釋:“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遂置姜氏於城穎,而誓之曰:「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穎考叔為穎谷封人,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穎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穎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要知道,大多數名將們,都出身不高,識字的本就不多,讀《左傳》比較不費力。

    2.名將的“根本”—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其實,所謂的名將,除去那些少數的儒將,大多數名將們出生比較低,學識都不算高,但“打戰”卻是必須的,又是迫在眉睫的“需要”,所以他們除了師從之外,最常學習的其實是《孫子兵法》,這本書可以看做是“理論”基礎;

    而作為現實“實踐”的參考,其實《春秋》是比較好的,但是,此書記載太過簡單,一段史實,通常為一句話,那麼此時作為註解的《左傳》,就是最好的選擇了,讀起來淺顯易懂,還有故事性,和《孫子兵法》結合起來,剛剛好,大致可以看做,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大致可對比):

    例如,孫子兵法中:“知之者勝,不知之者不勝。”而左傳中:“八月,紀人伐夷。夷不告,故不書。  有蜚。不為災,亦不書。  惠公之季年,敗宋師於黃。公立而求成焉。九月,及宋人盟於宿,始通也。  冬十月庚申,改葬惠公。公弗臨,故不書。惠公之薨也,有宋師,太子少,葬故有闕,是以改葬。衛侯來會葬,不見公,亦不書。鄭共叔之亂,公孫滑出奔衛。衛人為之伐鄭,取廩延。鄭人以王師、虢師伐衛南鄙。請師於邾。邾子使私於公子豫,豫請往,公弗許,遂行。及邾人、鄭人盟於翼。不書,非公命也。  新作南門。不書,亦非公命也。”3.以史為鏡:關於“禮”的潛移默化:

    這點,不僅說的是從《左傳》中,可以讀出很多關於成功與失敗的“經驗教訓”,更多的還是受強烈的儒家學派的影響,尤其是“克己復禮”的影響,書中大量強調了等級秩序和宗法倫理,例如:仁、智、禮、義、孝等,還有關於規章制度、社會風俗等“細節”的描寫;

    不但為名將們的“實踐”提供了相當的治療,還提供了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以關羽和岳飛為例,作為名將之一的關羽在各種大小戰役中,所表現出來的“仁”和“義”,雖不完全是讀《左傳》的功勞,但或許不可否認,此書中相關的“仁義”也對其有所影響;

    更不要說名將岳飛最後居然被“金牌”召回冤屈而死,想必受《左傳》中儒家學派影響頗深,暫不說背後的其他更深層次的理由,就“君臣父子”以及“等級秩序”也脫不開關係。

    總結:

    之所以,自古名將都喜讀《左傳》,我想,大概有以上三點,一是作為“必讀”的史書《春秋》中,這本《左傳》最易讀,且有趣味性,對於普遍學識不高的名將們,是不錯的選擇;

    二是,《左傳》作為一本相對描寫“實踐”的史書,對於兵書一類的理論之後的實踐參考價值很高;

    三是,所謂“以史為鏡”,《左傳》裡面的很多史實,都可以作為一種普遍的“經驗教訓”為名將們參考,且其中關於“做人”和強調人的品性的“教育”意義很大,可以在潛移默化中給人以教育意義。

  • 5 # 水流芳2019

    自古名將都喜讀《左傳》的原因找到了

    關羽和岳飛最愛讀《左傳》,是為了表示他們具有武將必備的軍事修養。

    這個答案也許有點匪夷所思,難道武將應該讀的不是《孫子兵法》一類的兵書嗎,為何會跟《左傳》扯上關係。曹操每天日理萬機,還在閒暇之餘,親自為《孫子兵法》作注,這才符合人們對於武將的印象。

    提起古代偉大的軍事著作,幾乎每個人的腦中第一個想的就是《孫子兵法》,幾乎不會有人想到《左傳》。但是,如果我們穿越回了古代,成為了一名將軍,並且馬上需要行軍打仗,身上只能夠帶一本兵書,那麼我建議:扔掉《孫子兵法》,拿起《左傳》。

    我們回憶一下中小學時候的知識,在我們考試之前,總需要經歷這三個階段:背公式、看例題、做練習,如果時間緊迫,只能夠讓我們選擇其中的一個,那麼,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會選擇第二個,當然,學霸除外。只有當我們把例題看會了之後,公式也就自然而然的掌握了。

    《孫子兵法》是綱領性的內容,相當於公式,而《左傳》彙集了春秋時代大大小小的實戰戰例,從部署到進攻防守,從計劃到變化,從預料之中到突發事件,從前線到後勤,從乙方視角到對方視角,所有東西幾乎無一不包、應有盡有。

    所以關羽、岳飛喜愛《左傳》,就像皇太極和多爾袞鍾愛《三國演義》是一樣的。我們有句話說得好:規矩是死的,人是活的。

    歷史上也不乏喜愛《左傳》的將軍,東漢開國名將馮異和南朝名將羊侃都是兼愛《左傳》與《孫子兵法》。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西晉名將杜預,他是滅蜀平吳、結束三分天下的功臣。

  • 6 # 鐵錘文史

    先說我的答案吧:原因有兩個。第一,《左傳》詳細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春秋時期戰事頻繁,古代將軍讀《左傳》,是想從古代戰爭中吸取歷史經驗;第二,著名軍事家吳起深度參與了《左傳》的成書過程,在《左傳》裡面富含大量的軍事思想。古代將軍讀《左傳》,也是間接學習吳起軍事思想的途徑。

    接下來我講把以上兩點原因展開詳述。

    第一,《左傳》詳細記載了春秋時期的歷史,春秋時期戰事頻繁。古代將軍讀《左傳》,是想從古代戰爭中吸取歷史經驗;

    大家知道《左傳》又名《左氏春秋》,是《春秋》三傳之一。《春秋》是由孔子刪減編纂的史書,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二部史書,記載了魯隱公元年到魯哀公時期,前後共242年的歷史。經過孔子加工之後,《春秋》成為五經之一,經書就有傳,《春秋》的特殊之處在於一經三傳,就是一部《春秋》,用《公羊傳》、《穀梁傳》和《左傳》三部傳。它們之間有什麼區別呢?宋朝葉夢得說:

    左氏傳事不傳義,公谷傳義不傳事;

    後來朱熹也說:

    左氏史學,事詳而理差,公谷經學,理精而事誤。

    可見,《左傳》是把《春秋》裡面的歷史事實完整的記載了下來,而孔子編輯《春秋》另有一番大義,《左傳》沒有涉及。另外兩本書專門講義。

    西漢的時候,《公羊傳》是最早的官學,後來因為漢宣帝喜歡《穀梁傳》,就把它也列入官學,而《左傳》在西漢的時候地位並不高。只能算是民間史學。當時朝廷遇到一些重大決定甚至都需要從《公羊傳》裡面需求“理論依據”。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左傳》的地位越來越高,到了東漢時期,像賈逵這些經學大師都很推崇《左傳》,認為《公羊》義短,《左傳》義長。到了三國時期,甚至有人說《左傳》是太官家,《公羊傳》是賣餅家。等到了唐太宗時代,奉周公為先聖,孔子為先師,而站在孔子旁邊配享先師的只有兩個人:一個是顏回,一個就是左丘明!

    可見《左傳》後來江湖地位之高!

    《左傳》除了詳細的記載了君王事之外,還記錄了此間大量的軍事戰爭,比如晉國楚國之間的三次戰爭,城濮之戰、鄢陵之戰、邲之戰。中學課本里面的《曹劌論戰》和《燭之武退秦師》也是出自於《左傳》。歷代將領學習《左傳》,一定會從這些古代戰爭故事裡面領悟到戰爭的秘密。

    第二,著名軍事家、歷史學家吳起深度參與了《左傳》的成書過程,在《左傳》裡面富含大量的軍事思想。

    《左傳》的作者是誰,直到今天還沒有一個各方信服的定論。清代桐城派鉅子姚鼐最早將《左傳》和吳起聯絡起來,他認為左丘明是最早開始撰寫《左傳》之人,有草創之功,可是最後集大成者應該是吳起。到了民國時期,著名歷史學家錢穆和郭沫若走的更遠,直接認為《左傳》就是出自吳起之手。郭沫若在《青銅時代·述吳起》中說:

    “ 吳起去魏奔楚而任要職 , 必已早通其國史 ;既為儒者而曾仕於魯 , 當亦讀魯之《春秋> ; 為衛人而久仕於魏 , 則晉之《乘》亦當為所嫻習 ; 然則所謂《 左氏春秋》 或《 左氏國語》者 , 可能是吳起就各國史乘加以纂集而成。 ”

    吳起首先是個軍事家,一輩子經歷過衛過、魯國、魏國、楚國多個國家,青年時期在魯國率兵打敗過強大的齊國軍隊,後來被讒言所傷,出走魏國,又打過很多勝仗,他撰寫的《吳起兵法》是兵家必讀書目。吳起身兼儒家、法家的學識,又有豐富的軍事經驗,這些在《左傳》的文章裡面都有對應的文章體現。而且吳起後來在魏國鎮守西河二十多年,除了打仗之外,有足夠的時間撰寫歷史。

    所以史學大家錢穆就說,《公羊傳》和《穀梁傳》裡面記載各國史料不多,而《左傳》裡面非常的豐富。要說同時看到晉國楚國兩個國家歷史資料,吳起肯定是最合適的人。因為他先在魏國,後來去了楚國。此外,《左傳》裡面的軍事部分講的特別好,而吳起恰好是一個很懂軍事的人。

    綜合這些大家的意見來看,最可能的情況是,《左傳》並不是一個人完成的著作,而是不斷修訂完成的史學著作,這種情況在中國古代是很常見的。而軍事家吳起在《左傳》的創作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書中也蘊藏了大量的軍事戰爭知識和經驗。所以,這也是歷代中國將領喜愛讀《左傳》的最重要原因。

    總結一下:《左傳》這本書由於軍事家、歷史學家吳起的深度介入,既記載了春秋時期大量的軍事戰爭過程,有包含了豐富的軍事戰爭經驗,對於普通讀者是一本史書,對於軍人來說又是一部生動的軍事教科書。或許這就是關羽岳飛等中國曆代將領愛讀《左傳》的秘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彼岸花的真正傳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