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沉140769451
-
2 # 張細水
天朝上國自居,對西域歷朝都是名義上管轄,實際上很鬆散。改朝換代的戰鬥基本上都發生在中原。西域這種地方,以農耕社會對上游牧民族太難了。所以歷朝基本上是要求西域各國認同中央的統治,對於稅務、抽丁之類的權益很少有要求,自治狀態居多。有些強勢的朝代如漢、明有建衛所,弱勢的朝代以和親、年貢等方式維持聯絡。實際上中原戰場打成一鍋粥這些西域地方政權也大多是隔岸觀火的心態。歷史上也少有他們協助中原王朝對抗外敵的戰例,倒是乘機作亂的情況屢屢發生。
-
3 # 北洋水兵
其實只有清朝對西域,也就是天山南北做到了實際控制,大部分古典王朝,其國界也就到嘉峪關、玉門關一帶。
當然,有人會拿兩漢的西域都護府、唐朝的安西都護府說事,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都護府雖然都設定在西域,但是其屬下都有一堆屬國,毫不客氣的說,這兩個都護府並不是管理西域地方事物的官署,充其量就是武裝大使館罷了。
而元朝則將天山南北分封給了察合臺,使之成為了察合臺汗國,後來察合臺汗國分裂,西察合臺汗國成為帖木兒帝國的一部分,東察合臺汗國則成為帖木兒的附庸。
伊犁將軍到了清朝情況則有所不同,康熙年間,清朝就進入了烏魯木齊,乾隆年間在烏魯木齊一帶駐軍屯田,烏魯木齊因此得名。此時,北疆的民族比例發生了改變,大量的漢人和滿人進入北疆。之後,清朝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徹底將天山南北納入帝國的版圖。因此清朝在新疆設立伊犁將軍統管天山南北軍政事務,以軍管民,之所以這麼玩主要原因是新疆是一塊比較重要的邊疆區,還發生過回部叛亂,因此新疆駐紮了大量的八旗、綠營軍隊,這也就是為什麼新疆會有錫伯族的原因,而且清朝還把新疆的蒙古和回部壯丁抽丁成軍,由伊犁將軍統轄。伊犁將軍駐紮在惠遠城,下設三個參贊大臣和一個都統,即伊犁、塔城、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以及烏魯木齊都統,其中伊犁、塔城辦事大臣有伊犁將軍直接管理,這兩個辦事大臣轄區事務要上報將軍,再由將軍上報朝廷。南疆的喀什噶爾大臣管理南疆地區回部的軍政事務,由於其管理人口的特殊性,因此喀什噶爾參贊大臣權力很高,轄區事務可以直接上報中央,只需知會伊犁將軍即可。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下轄八個領隊、辦事大臣,分駐回部八城。
烏魯木齊都統管轄新疆東部地區,由於這一地區經營較早,並且漢族人口較多,所以設定了府縣,由陝甘總督管轄民政,烏魯木齊都統只需要管理軍務。而且由於烏魯木齊都統轄區有大量的屯田區,所以其地位也不低,和伊犁將軍平級,轄區軍事事務可以直接上報中央,和喀什噶爾參贊大臣一樣只是名義上受伊犁將軍節制。
說道烏魯木齊就要說一下建國後改名的事,很多民族主義蛋白質對於共和國政府將迪化改名烏魯木齊咬牙切齒,實際上共和國不過是恢復其舊名而已,要不然這個烏魯木齊都統怎麼不叫迪化都統呢。實際上乾隆在烏魯木齊地區一共建了迪化、鞏寧兩城,分別是漢城和滿城,乾隆三十八年,迪化升級為直隸州,原來的烏魯木齊同知就升級為迪化州知州。到了光緒十年,新疆建省,迪化州就升級為迪化府,成為新疆省省會,民國改迪化府為迪化市。到了新疆和平解放後,迪化恢復其舊名烏魯木齊。
清朝在新疆的統治可以說是實際控制,因為清朝在新疆的活動,完全符合實際控制的要求,即駐軍、派駐官吏、發行貨幣、收稅以及劃定行政區、處理民政事務的要求。比如新疆回部的案件,要由各城的辦事大臣審理,並上報刑部。這一點@李子木沆 君在他的文章中說過,我就不贅述了。而且,伊犁將軍還在邊界設定卡倫,也就是邊防哨所,並組織軍隊巡邊,並多次驅逐越界放牧的哈薩克牧民。
碧血忠魂後來的事大家也都知道,分別是張格爾叛亂以及阿古柏入侵。張格爾下場比較慘,因為他橫徵暴斂魚肉百姓,清軍平叛的時候南疆回部人民爭先恐後為清軍做嚮導併為清軍提供情報,堪稱王師,張格爾本人也被清軍活捉,被送到北京搞了個午門獻俘,其本人被凌遲。清朝因為浩罕國支援張格爾叛軍一度斷絕了同浩罕國得貿易往來,並驅逐南疆浩罕華人,沒收其財產。《道光平定回疆戰圖·楊芳生擒張格爾》《道光平定回疆戰圖·午門受俘禮》
同治三年,陝甘地區發生回亂,新疆亦受其影響,維吾爾族、回族發動了叛亂,清軍錫伯、索倫、蒙古各營相繼被重創,惠遠城被叛軍包圍。伊犁將軍明緒率領惠遠城八旗子弟堅守一年半之後,彈盡糧絕,惠遠失守。此時八旗將士們已經餓的無法戰鬥,只能怒視叛軍爬上城牆,最後壯烈殉國,明緒以及下屬官吏自盡,闔城八旗子弟亦大部分自殺或者被害,倖存者寥寥無幾。後來阿古柏入侵新疆、沙俄侵佔伊犁,除了錫伯、索倫、蒙古三營殘部依然在堅守塔城之外,新疆大部分淪陷。光緒元年,清政府認命左宗棠負責收復新疆軍務,派遣劉錦棠、金順率軍進入新疆平定消滅叛軍以及阿古柏匪軍。經過兩年的戰鬥,清軍消滅北疆的叛軍,並且驅逐了阿古柏。光緒八年,清朝透過曾紀澤的外交博弈以及左宗棠不顧近七旬高齡輿櫬出關,對入侵伊犁之俄軍施以軍事威懾,收復了淪陷十餘年的伊犁。
新疆建省後伊犁將軍金順重建了毀於叛軍以及沙俄入侵的惠遠城,史稱惠遠新城,成為新疆的軍政中心。光緒十年新疆建省,並在新疆設定府縣,設定新疆巡撫負責新疆軍政(不包含伊犁、塔城等地),受陝甘總督節制,伊犁將軍也就轉而負責新疆北部的邊防工作。清政府在新疆的一系列工作使新疆成為中國神聖的主權領土,我們今天也不要忘記以前的先烈們為了捍衛中國的領土而做出的犧牲,讓先烈們的鮮血不要白流。
全文完
-
4 # 庭州行者
筆者作為新疆人,在多年前曾經研究過這個問題,但由於久不讀新疆地方史相關書籍,故在此憑記憶簡略回答,不足之處請指正。
首先,歷代中原王朝中,只有清朝真正對西域真正實現了“有效統治”,這一點無可置疑。事實上,歷朝歷代,名義上將西域納入國土的朝代,只有漢,晉(短暫時間)以及唐和清。不妨就按照時間的順序來侃一侃。
第一個是漢朝的西域都護府。漢朝的西域都護府設立於公元前60年,第一任都護為鄭吉。西域都護府的性質,雖然說是行政,但實際上更類似於一種協調西域各國,統籌大事的特殊機構,而非真正的行政機構。因為西域各國在此期間均有自己的國王,管理各自國家;而西域第一大國烏孫與漢朝的關係更多是以姻親作為聯絡。
西域都護府實際上大概有這麼幾個作用:
在西域地區宣傳漢朝中央政府對西域各國的要求(實際上沒有太多要求,只要不倒向匈奴即可)在外敵(匈奴)入侵時,調動西域各國的兵馬抵抗外敵協調各國關係漢朝與西域這種關係的基礎,就是漢朝強大的國力。一旦漢朝衰落,那麼西域都護府的權威也不復存在,比如東西漢交接之時,西域就被匈奴控制。第二點是唐朝。唐朝很簡單,在西域設立了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都護府是純粹的軍事機構,都護掌握一切權力。也就是說,唐朝對於西域實行的是軍事化管理。同時,唐朝設立守捉,也就是軍事據點,以控制西域。
之後就是清朝。清朝是第一個將內地的地方機構移植到西域的古代政權。清朝在乾隆時期徹底消滅了準噶爾汗國,將西域冠名“新疆”,意為故土新歸。清朝在伊犁設立伊犁將軍府,統一管轄天山南北事務;同時,在北疆的一些地區設立縣,對於少數民族聚居區則讓其王公自行管理,但王公有向清朝納稅的義務。
同時,在邊境地區設立哨所(卡倫),防備俄國。
1884年,平定阿古柏入侵之後,新疆建省
因為久未再讀新疆地方史,未免有遺漏和錯誤,請諸位補充,指出。
-
5 # 125878215蜂獾
謝謝邀請,就從漢朝開始談起吧,漢朝是秦朝之後大統一王朝,分西漢,東漢,共經歷29帝,但因皇室姓劉,所以也稱劉漢,是中國最強盛時代之一,秦朝未年天下大亂,楚漢之爭獲勝後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生息開創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後開始主動出擊,消滅未來和潛在敵人,決不能充許他們作大作強,到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頂盛,史稱孝宣中興,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統一天下後息兵養民,史稱"光武中興″,漢明帝,漢章帝輕徭薄,開創"明章之治″漢和帝即位後大破北匈奴,收復西域,開創"永元之隆″,東漢國力達到頂盛,公元184年黃巾軍起兵造反天下大亂,後被消滅但是各地軍閥割據擁兵自重,董卓篡權之後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權稱帝,東漢滅亡,中國在次分裂成三國時代,漢朝經歷西漢東漢享國四百零七年,所以後來我們稱自己是大漢子民,華夏族自漢朝以後逐漸稱為漢族,就是漢民族,我們都是大漢子孫後代,當時兩漢控制地域面積達到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全華人囗達六千多萬人,佔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漢朝和約略歐洲羅馬帝國並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文明和強大帝國,當時控制漢地範圍東並北韓,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當時漢朝軍事力量強大,漢兵以一當五,吊打匈奴,提起漢朝強大,那真是四夷臣服,對外戰爭立下了赫赫戰功,全面開戰,攻伐開地後給漢朝贏得強漢美譽,漢軍作戰勇猛給漢民族塑造了勇敢不屈的民族精神,在以後封建王朝統治時間別說四百年,最多也沒有超過三百年時間,有犯我大漢者雖遠必殺,就是西漢陳湯說的,明犯強漢者,雖遠必誅,軍事強大是漢朝對外戰爭重要保障,自己不強大怎麼能震懾,碾壓漢朝周邊對中原虎視眈眈的蠻族,大漢朝有明君和精明強幹的臣子,大漢怎麼能不強大,那叫一個牛,據《漢書.陳湯傳》記載,話說有一年,西域的都護被烏孫的兵圍住了,都護上書皇帝西域都護想發城敦煌兵以自救,朝庭大臣議論了很長時間也沒拍板,皇帝很著急,有個大臣想起陳湯,陳湯說我們漢兵以一當五遠勝敵兵,不出三天圍兵自己會退走,果然敵兵五天後退兵,第四天軍書到,言己解,從陳湯的話可以看出漢軍吊打周邊蠻族,當時漢朝的軍事裝備和軍事科技遙遙領先於周邊,在秦朝時期主要以青銅兵器為主,但接下來一百多年發展完成了銅鐵時代更替,鍊鋼技術有了很大發展,先秦青銅劍長達90釐米,到了漢朝女漢劍都在一米以上,有的長達1米40釐米,還有漢軍還對弩進行改裝以加大殺傷力,連續密集發射大量殺傷殺死蠻族,到了漢武帝對外作戰,採取主動出擊,大軍列陣前行,弓弩密集殺傷,遏制騎兵突擊,步騎協調,進行陣斬和追殺,這種以弩手為核心,步騎協調的軍陣戰術在漢代發展到極致,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99年,漢將李陵在浚稽山和匈奴相遇,李陵以五千對陣三萬匈奴騎兵,集中弓弩手對匈奴兵密集射殺,追擊匈奴兵殺數千人,匈奴又增兵致八萬人,強悍漢軍和匈奴兵血戰,斬首匈奴萬級,晁錯在《言兵事疏》,說明肯定匈奴騎兵在戰馬,騎射,忍受飢渴上的優勢,西域在歷史上就非常不穩定,西域早期指東起玉門關,西抵蔥嶺地區,今新疆與蔥嶺以西地區,西漢前期西域諸國皆臣屬於匈奴,元封六年,漢武帝以細君公主和西域烏孫國結親,細君死後又以解憂公主續嫁,漢朝又派兵大破大宛,西域南道各國都轉投漢朝,漢武帝在烏設使者校尉,又在渠梨屯田,漢章帝即位後罷免西域都護,並詔令吏士回國,當時軍司馬班超留在西域招撫諸國,後來漢和帝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班超徹底收復西域。
-
6 # 蘆嘉玉
新疆的廣大地域,作為中華民族的戰略縱深極為重要!新疆在歷史上與中原地區的緊密相連由來已久。西漢初,西域各地均處在匈奴人的統治之下。
公元前138年,為擊退匈奴對漢朝邊境地區的燒殺搶掠,當時的漢朝政府派遣歷史上有名的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121年,漢軍大敗駐屯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匈奴軍隊。由此強大的漢朝在此先後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為四郡。公元前101年,西漢王朝在天山南部的輪臺,即唐朝邊塞大詩人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裡面所描述的地方:"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迴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還有伊利等地駐軍官兵數百人進行懇荒屯田,並設"使者校尉"等地方官對其統領。
公元前60年(漢宣帝神爵二年),設定"西域都護府"。當吋的匈奴統治層內部發生了騷亂,駐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賢撣"率其眾數萬騎"自願歸依漢朝,西漢王朝邃委任鄭吉為"西城都護使",駐烏壘城(今輪臺縣境內),治理統領西域各地。西域各地的首領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漢朝廷所賜予的印緩。西域都護府的設立,標誌著西漢王朝實現了對西域地區的行使國家主權的開始,至此,新疆廣大地域成為中國多民族國家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這裡僅舉西域在歷史上中國漢家王朝對其進行早期有關的統治的來龍去脈。有關於東漢之後、隋唐時期、五代宋遼金時期及元清時期的中國各朝代中央集權政府,都對維繫西域與中原地區的強化統一,做出了鞏固的重大的貢獻。
-
7 # 秦客逸民
中國在夏禹時對西域已有所管理,這個《史記》、《漢書》都有提到過,尤其是《史記》,司馬遷還專門就此強調《尚書禹貢》是正史,而《禹本紀》和《山海經》不足信。商朝由於文獻嚴重不足,對西域的管理不得而知,周朝只是周穆王到西域崑崙進行了旅遊和祭祖,沒有進行過管理。春秋時期,秦穆公霸西戎,到底向西稱霸了多遠,影響了多遠也不得而知。秦始皇雖然兵威甚盛,但是西不過臨洮、羌中。
夏朝能管理到西域,是因為上古時代華夏族跟崑崙有一些淵源關係。商以後,由於東土安樂,西域漸被遺忘。到漢朝的時候,由於漢匈戰爭的壓力,漢朝迫切需要優良的戰馬和盟友,所以制定了一個大的戰略,就是跟匈奴爭奪西域。
漢朝透過大宛之戰在西域立威後,就順勢驅逐了匈奴的勢力,並向西域派遣官員和軍隊進行管理。漢武帝時在西域設有使者校尉及其副官,對塔克拉瑪干沙漠南緣的絲綢之路進行管理,保障各國使者和商旅的暢通。漢宣帝時,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管理,在西域設定了西域都護府,將蔥嶺以東,天山以南的西域正式納入版圖。
很多版本的西域都護府地圖,都幾乎將整個新疆畫了進去,而且還把哈薩克的東部也算了進去,這其實是不對的,是不符合歷史的。漢朝的西域都護府實際上只領有新疆的南疆,天山以北只有一小塊地方,當時稱為山北六國,六個很小的城邦。西漢的時候,哈密屬於匈奴不屬於漢朝,到東漢時,漢朝才佔領了哈密盆地。至於烏孫,兩漢時期從未隸屬過都護府,不僅不屬於,而且還是都護府的戰略防禦物件之一,漢朝對烏孫的措施是既拉攏又防禦。西漢雖然對烏孫進行了用心良苦的經營,但是到最後烏孫也不過是漢朝和親的附屬國。很多人以為大宛被漢朝征服了,肯定納入了版圖,其實沒有,實際上也不過是附屬國而已。大宛和烏孫都是大國,不是西域數量有限的漢軍所能直轄得了的,也不是酒泉大軍隨時能打得過去的。大宛對漢朝的義務就是按時進貢寶馬,烏孫的義務就是在漢朝北伐匈奴的時候在西線策應一下,稍微牽制一下。
漢朝時,新疆地區的北疆和南疆有很大的差別。北疆從中間一分為二,烏孫和匈奴一家一半,另外烏孫還佔有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和哈薩克東部的一些區域,但是沒到巴爾喀什湖,那時候巴爾喀什湖是康居國的內湖。當時烏魯木齊屬於車師後國,車師後國西北還有山北六國,面積不大,也就是烏魯木齊部分地區加上昌吉州南部的那一塊。漢朝在北疆地區也就山北六國這麼一小塊領土而已。南疆的全部都在漢朝的版圖之內,漢朝在這裡任命了300多個地方官員,官方文字為漢字,有多處駐軍,最遠的一處在靠近蔥嶺的莎車附近。
西域都護府轄地,東至玉門關,西至蔥嶺,北至天山,南至崑崙山和阿爾金山。當時天山山脈稱為北山,阿爾金山西接崑崙山為南山。行政上分為兩道,三十六縣級國,兩道為漠南南山道和漠北北山道,簡稱南道和北道,也就是塔克拉瑪干沙漠南北的兩個狹長地帶。雖號稱三十六國,實則三十六縣,每縣縣城的人口,大縣有一萬多口,小縣只有一千多口,漢朝時通稱為城郭諸國。都護府的最高長官為都護,行政級別相當於內地的郡太守,但是爵位上往往是封侯的,比內地太守尊貴很多。南疆諸城邦在漢朝時對漢朝非常的仰慕,對漢朝有著很大的向心力。國王們去朝廷上朝,在京師逗留一段時間後往往流連忘返,回鄉之後依然沉浸在內地的感受中不能自拔,儼然把自己當成了漢人,更有甚者回去後直接變俗更禮,一草一木都按照漢人的習俗來。當時城邦諸國稱為內國,蔥嶺以西諸國,還有烏孫國稱為外國。
很多人看到現在新疆有很多的少數民族,歐羅巴人種,以為古代也是這些人在那居住,其實不是的。漢朝時,南疆諸城邦絕大部分都是農耕民族,飲食起居,生活方式跟漢人都大同小異,只是比漢人落後一些。只有少數幾個邦國過的是遊牧生活,例如Murano、婼羌還有位於莎車西南的幾個山國。莎車西南的那幾個山國是氐羌人所建。那時南疆的人種為蒙古人種,長相跟匈奴人相似,服裝受大宛國的影響比較大。那時候北疆東部是匈奴人的牧場,北疆西部是烏孫人的牧場。匈奴人被稱為夏禹的後裔,跟漢人長的差不多,但是烏孫人跟漢人不一樣。烏孫王族來自甘肅的河西走廊,而烏孫的民眾多數是塞種人,也就是雅利安人的一支,有深目高鼻、金髮碧眼的特徵。
蔥嶺是漢朝疆土的西部邊界,也是人種的西部邊界。蔥嶺以東的南疆是蒙古人種,蔥嶺以西是歐羅巴人種,自大宛至於安息諸國,皆是深目高鼻之人。
漢朝的時候,只要朝廷不放棄,南疆的西域都護府轄地就牢牢地在漢朝版圖內。因為,城郭諸國飲食習俗與漢人頗有相似之處,跟漢人很容易相處。而且各邦分散,互不統屬,一旦有其他大國入侵,各邦無力抵抗,需要有漢朝的保護。也需要漢朝的治理,否則各邦之間會有摩擦,會有攻伐。更需要漢朝的財富,漢朝在西域每年都有大量的開支,遠遠超過西域的賦稅收入,而且商旅暢通,利益無窮。
-
8 # 西湖邊的耕田人
據《漢書·西域傳》載,西域都護統轄西域諸國有48國,"自譯長、城長、君、監、吏、大祿、百工、千長、都尉、且渠、當戶、將、相至侯、王,皆佩漢印綬"共376人。考古工作者曾在今阿克蘇地區的古城中發掘出一枚西漢時期曾任西域都護的李崇的印,還發現一枚"漢歸義羌長"銅印,即漢朝頒授西域首領的官印。這些都反映了西漢在西域設官置守、任命各級官員的情況。
-
9 # 依塔希
2018-12-30 西漢後期,漢宣帝在西域設立的是 西域都護府,漢軍主要在河西走廊,西域由當地36國高度自治。
因為一直與匈奴交鋒,西漢中期的武帝時,漢軍就陸續在天山南北頻繁行動了,等於西域淪為西漢的軍事管制區。宣帝、元帝時仍然持續與逃到西域的匈奴作戰,也有部分駐軍直接在西域。暫無資料顯示,漢朝是否在西域收稅。
漢武帝時歐亞大陸
東漢初年,班超利用外交手段恢復了漢對西域的管轄,再之後重設“西域都護府”。但東漢時西域“三絕三通”,證明漢軍對西域的軍事掌控已不如西漢後期。
繼而再次恢復對西域統治時,東漢後期設的是 西域長史府,這名稱差別可見一斑,曹魏、西晉沿用。畢竟東漢時的西域已兼併為十餘國了,有一定實力,不甘心受制於任何外來勢力。
東漢時歐亞大陸
經過東晉南北朝的三百多年大分裂時期,西域又兼併為龜茲、焉耆、于闐、疏勒等幾個國家了,就好比從春秋近百諸侯逐漸變成戰國七雄的歷程。唐朝對西域的經略就是從一場場滅國之戰開始的。
在三百多年大分裂裡,許多漢民逃難到相對安穩的西北,等於是移民河西走廊、西域,這為唐朝對西域的百年實控打下基礎。在今哈密地區的伊吾,吐魯番地區的高昌,兩國王室皆是漢人。
唐太宗在西域設立 安西都護府,唐軍在此基礎上對突厥、吐蕃、中亞諸國進行行動,後又屢次更名為“安西大都護府”,統轄天山南北。武則天設立 北庭都護府,與安西分管北疆、南疆,形成兩個建設兵團的局面。
唐朝在西域的控制體現在“三州四鎮”,即:伊、西、庭州的三州漢軍(開元末是2萬人)+城傍蕃軍,龜茲、疏勒、焉蓍、于闐的四鎮漢軍(開元末是2.4萬人)+四國自衛隊。唐朝軍制,大的叫xx軍,小的叫xx守捉,三州四鎮就是軍(5千~5萬人不等),還有地方的守捉(1000~5千人不等),比如唐玄宗設在今帕米爾高原上的蔥嶺守捉。唐朝在西域收稅,維繫兩大都護府的開銷。
唐高宗時歐亞大陸
初唐時形勢複雜,安西都護府駐地又在北疆,南疆的安西四鎮就被吐蕃反覆爭奪。增加一個建設兵團後,局面就穩定了。一直持續到安史之亂後的河西走廊被掐斷,西域唐軍在孤懸域外的情況下,依然堅守了四十餘年(透過盟友回鶻,與唐朝本土聯絡)。值得注意的是安史之亂後,孤絕域外的安西北庭兩都護府在西域獨自鑄幣了,以流通錢物交易,此即為 大曆元寶、建中通寶。
在反覆拉鋸戰中,回鶻佔領了北庭三州,吐蕃佔領了安西四鎮。網上有一種論調“幸虧吐蕃接管了西域,抵擋了綠化”,其實說反了。吐蕃是一個半奴隸半封建的半牧半農耕的軍事帝國,文化層度較低,至少不如渤海、新羅、日本、南詔那樣好學及熱衷於傳承文明。
不要指望吐蕃能教佔領區新生兒識字,因為中唐時漢人外交官路過淪陷區時,發現他們已經喪失文化認同,就跟清朝統治下的漢民一樣,沒文化也沒家教就會目光呆滯、反嘲笑文明人。正如此,吐蕃崩盤時,阿巴斯(阿拉伯帝國)也已藩鎮割據,卻仍然透過綠化的葛邏祿人、回鶻人推動了西域的綠化程序。阿吐兩方的史料也未提及超過怛羅斯戰役規模的戰事,足見雙方打的多是中亞附庸國。
載入中...
唐憲宗時歐亞大陸
晚唐宣宗時,回鶻、吐蕃已相繼崩盤,漢人張義潮率領的歸義軍收復河西走廊,唐設立“歸義軍節度使”。歸義軍繼而進軍西域,收復了北庭三州(有大量回鶻僱傭軍駐紮,後來成了西州回鶻國)。南疆的于闐復國後,恢復與唐的關係,只是晚唐已無暇西顧,不再設於闐鎮,但後來于闐國王改姓李,不知是賜姓還是自改。
晚唐中央對西域已談不上控制,只能依靠歸義軍、于闐國、僕固部(回鶻僱傭軍)互相幫扶,算是唐朝影響範圍區。直到宋朝前期,于闐國被黑汗王朝征服,歸義軍及河西回鶻被西夏征服,西域只剩下高昌回鶻一家漢化的佛教國。
又到耶律大石建立西遼,西域才重振中華文化。八十年後,隨著蒙古滅西遼,大量色目人進入統治層,西域無可避免地全盤綠化。
載入中...
宋金時歐亞大陸
到清朝中期,乾隆時清軍征服準噶爾汗國,中原王朝再次統治天山南邊。但清朝禁止漢民出塞,西域的統治也就完全依靠駐軍+各部貴族的關係維護,南疆經常發生叛亂。到清末,左宗棠攜洋務運動的軍事成果,率湘軍收復新疆,設立省,又默許漢民出塞了,清朝對新疆才算真正實控。
但終清朝乃至如今,中國軍隊都未能踏出蔥嶺一步,更別說在蔥嶺以西廣建羈縻府州、土司了。所以漢唐畢竟是漢唐,漢軍可以在蔥嶺以外作戰。
回覆列表
漢、唐透過胡蘿蔔加大棒政策迫使西域各國屈服。都護府就是大棒,朝貢就是胡蘿蔔。高仙芝之敗,就因為他在西域胡作非為,汙衊石國叛亂,破國搶掠,唐朝姑息養奸,激起西域多國不滿,才與阿拉伯帝國前後夾擊致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