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入門基礎知識:
1詩:統稱詩歌,文學體裁的一種,透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2詞:為詩的別體,本為入樂歌唱,樂譜失傳後,只按詞牌格式填作。
3詩源:本源於遠古先人的勞動號子,多認為詩是從《詩經》開始.
4詞源:五代與唐時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開始出現按樂拍來填寫曲子詞.
5詩詞之道:發於心聲,託於景物,情景交融於永珍,言志抒懷於自然,故詩詞無不可敘.
6詩詞風格:簡單來分,大致就豪放與婉約倆類,其它大同小異.
7詩詞標題:用來點明詩詞的中心思想,也用來概括詩詞的大意.
8詩詞序引:多於標題後闡述本詩詞的來由,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9平仄:指平聲調和仄聲調,在詩詞中用平仄聲調來調節詩詞韻律美感.
10古今漢語四聲:古今漢語發聲不同,因此從古今四聲區分開古今平仄聲調.
11格律:古詩詞(此指近體詩)獨有的,創作時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
12格律譜:前賢將最符合音律節奏美感的詩詞格式繪製成定譜,用於引領後學.
13韻:詩詞格律最基本要素之一,用韻可使詩詞誦詠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14詩韻:作詩時所依據的韻,古韻一般多指平水韻,今韻為中華新韻.
15韻腳:詩詞中押韻的句尾末字,一般在首句與偶數句上.
16對仗:近體詩要求嚴格的對偶稱作對仗.
17押韻:又稱作壓韻,指詩詞中某些句末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字.
18韻譜:詩詞用韻各據其譜,如《詞林正韻》《平水韻》《中華新韻》等.
19寬韻:指韻譜中字數較多的韻部,因其選韻字時選擇範圍較大而得名.
20窄韻:韻譜中字數較少的韻部,因選字範圍小而得名,
21出韻: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指韻腳處不使用本韻字,而用了鄰韻或它韻字,詩禁之一.
22險韻:用艱僻字押韻,因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故稱險韻.
23撞韻:就是不用韻的句子最後一字(白腳)用了與其它韻字同韻母的仄聲字,屬詩禁之一。
24擠韻:也稱犯韻,即押韻句中(尤其是音節重位)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屬詩禁之一。
25死韻:押韻句中句讀重心落在這句的韻字上叫死韻,作詩時應儘量避免。
26活韻:押韻句中句讀重心落在這句別的字上叫活韻。
27啞韻:用了讀來聲調不明顯意義不明確之類的韻字叫啞韻,屬避忌之一。
28湊韻:為了押韻,勉強找個與全句意思不大連貫的字做韻腳,詩禁之一。
29:複韻,就是一首詩中,意思一樣或意思相近的字,反覆地押,屬作詩避忌之一。
30通韻:指倆個或倆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部分可以相通共押.
31換韻:也稱轉韻,長律中於換韻前句先轉,後接聯句韻腳再轉.
32古韻:有認為以詩經為主的中國先秦倆漢韻文的韻,稱作古韻.
33今韻:有認為凡自南朝齊梁以來的韻書,分四聲的都稱為今韻.
34切韻:現今可考的最早韻書,唐代初年時被定為官韻,隋陸法言著.
35平水韻:宋末平水人劉淵刊行作近體詩所依韻書.
36詞林正韻:清戈載編的詞韻書,為歸併平水韻後得來.
37中華新韻:為促進聲韻改革,中華詩協取普通話作基礎制定的新韻書.
38混元韻:混淆古今平仄,解除韻腳束縛,但尊重節奏美感,順其自然而行文用韻.
39中原音韻:元周德清撰北曲曲韻專著,是中國出現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韻和北曲音樂論著,為至今北曲所尊韻書。
40洪武正韻: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樂韶鳳、宋濂等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為曲人必讀韻書,為南曲所尊韻書。
41韻學驪珠:崑曲家為求恢復崑曲的法度,覓求善本以供傳習,特將乾隆時沈苑賓所撰《曲韻驪珠》再版,此書體僃南北,音葉宮商,因洪武難求,現為南曲首選韻書。
42分韻: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來作詩.
43進退格:領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之為進退格.
44葫蘆韻:也稱葫蘆格,與進退格同為用韻一格,用韻先小後大有似葫蘆.
45轆轤韻:每倆句換一次韻,韻腳不斷轉換,有如被拋來拋去般,也稱擲韻.
46聲律啟蒙:古書名,是一部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最佳啟蒙讀物.
47笠翁對韻:古書名,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撰,是一部仿照聲律啟蒙寫的作詩韻書.
48訓蒙駢句:古書名,明司馬謙著,是一部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的教科書籍.
49龍紋鞭影:古書名,汲取前人蒙書材料基礎上溶入二十四史典故的駢文讀物,可供取典故用.
50二十四詩品:晚唐詩人司空圖編撰探討詩歌美學風格的理論著作,其中將詩歌風格分作雄渾,沖淡等二十四目.
51詞牌:詞格式的名稱,共一千多個格式,有的詞牌甚至多種格式並發展出變體.不同詞牌要求的風格各不相同。
52詞譜:每一詞牌的格式稱詞譜,依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用韻等格式寫詞叫填詞.不同詞牌適合不同風格之詞.
53白香詞譜:清嘉慶年間靖安人舒夢蘭編選,收錄由唐到清佳詞一百篇一百調,是最佳詞學入門讀物.
54欽定詞譜:清康熙時,陳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編寫,合826詞牌,2306體,為倚聲家可永守之法程.
55本意:在填詞時詞牌名同時也是詞題,即本意,當詞內容與詞名不符時,需在詞牌後用較小字另標出詞題.
56小令,中長調:在詞中,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57上下闕:詞分片,一片又叫一遍,也叫一闕,上片稱上闕,下片稱下闕.
58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者格律詩,是嚴格講究平仄,對仗,押韻等規範的詩體.
59古體詩:又叫古風詩,形式較自由,不受格律規範約束的詩體.
60絕:絕詩,也稱截句或斷句,詩體名稱,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多以五七言為主.
61律詩:由兩首絕詩相疊組成的詩體稱律詩,共四聯八句.
62排律: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而得名,每首至少十句.
63一句詩:也稱句,多為隨感偶得的佳句奇句,因其獨具特色而自成一體.
64聯句:古作詩方法之一,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結成篇,後人稱其柏梁體.
65首,頷,頸,尾聯:律詩中的第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被分別稱作律詩的首,頷,頸,尾聯.
66扇對:凡律詩中對仗句子上一聯與下一聯相對,也即兩聯四句中一對三,二對四的稱扇對.
67合掌:詩病的一種,指聯中對仗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
68工對:對仗須用同類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等;舊時把名詞分很多門類,必須詞性詞類都相對才稱為工對。
69寬對:與工對相對而言,只要詞性相同便可入對,或大部分詞效能對上.
70粘對:近體詩律術語.對,相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粘,指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平仄必須相同相粘.
71借對:一個詞有兩個以上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意,同時借用乙意或丙意構成工對,稱借對.
72一三五不論: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謂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 此為學詩最基本的入門方法,屬於活用之法,但不能全包,在此基礎上,只要尊重粘對,避孤平三平等幾個小規律,便可以放手來寫格律詩而不出大框架.
73拗救:詩律術語,在格律詩中,凡不合詩律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救才不為病,分作本句救與下句救.
74孤平:詩律術語,格律詩大忌,指平聲字收尾的單句中除韻腳外只剩了一個平聲字,有王力說,啟功說,士楨說等.
75三平三仄:即三平尾三仄尾,詩律術語,指句尾的末三字均為平或均為仄,同屬作詩時應避忌的弊病,三平尾尤重.
76八病:古代關於詩歌聲律的術語,由南朝梁沈約提出,為作詩時應當避忌的八項弊病,因太拘泥而廢.
77口占: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詠出來.
78借形:為降低詩詞入門路徑,有人提出借形凝神說,同屬於自然詠作一類,並將平仄韻律放寬.
79倚聲:按譜填詞也稱倚聲,調宮商化五音,避失腔防落韻,因而填詞人也稱倚聲家.
80對仗:指近體詩中一聯的出句和對句要形成對聯的形式,上下句詞性需投合.
81漢徘:用漢字五七五句式創作的詩歌,系八十年代由日本徘詩引進後再創而成,是近似格律體又近似自由體的一種詩體.
82抒情詩:詩歌的一種體裁,一半篇幅較短小,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直抒詩人的思想感情.
83敘事詩:詩歌的一種體裁,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透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
84說理詩:詩歌的一種體裁,常把深刻的道理隱含在詩詞語言裡,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而傳達某些觀點.
85雜體詩:正體詩以外各種詩體,多把字形句法聲律押韻等加以特殊變化而來,獨出心裁帶些遊戲性質.
86偷春體:律詩之一體,屬變體,指凡起聯相對,而次聯不對者,謂之"偷春體",言如梅花之先春而開.
87折腰體:律詩之一體,屬變體,指詩的首聯平仄合規,而次聯卻不能守相粘之律,如同中腰折斷一般,故由此名.
88獨木橋體:詞的一種特殊體式,是指使用同一個字作為全篇或一半以上韻腳的詞.
89打油詩:舊體詩其中一種,也及俳諧體詩,內容和詞句詼諧通俗不拘平仄韻律,傳為唐時張打油所創.
90藏頭詩:又名藏頭格,屬於雜體詩的一種,有多種形式,但以將所要表述的內容藏於每句句首為常見.
91神智體;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相傳為蘇東坡首創,也稱形意詩,謎象詩,多以意境作畫為表達方式.
92轆轤體;雜體詩一種.其用韻的一句被分別安插在每首詩的不同句,因其韻律似水井轆轤旋轉得名。
93迴文體:也稱回紋詩,迴環詩,是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無論正讀倒讀都可以朗朗成文.
94寶塔體:把一首詩的各句按字數多少排列成寶塔的形狀,一般字少的句子在上,各句押韻或隔句押韻.
95字謎體:以字為謎底的詩,也稱瘦語詩或隱語詩等,多用全詩各單句或全詩來拆解字形組成全片隱語.
96反切:古時用倆漢字為一個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做聲母,反切下字作韻母。
97五音:傳統樂學理論中的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
98宮調: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總共有十二律呂,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99音步:詩歌中的基本節奏單位. 一個音步一般含有兩個或更多的音節,其中有一個音節承擔主要重音。
100四呼:是中國傳統語言學上的術語。音韻學家分韻母為開口、合口兩類,每類又分洪音和細音。開口洪音稱為開口呼,開口細音稱為齊齒呼,合口洪音稱為合口呼,合口細音稱為撮口呼。
101六部:誦讀與吟唱詩詞曲會用到的六種行腔收音方法,分別為:展輔收音、斂唇收音、穿筆收音、抵顎收音、直喉收音、閉口收音。
102三十六字母:中國漢語音韻學術語,音韻學家用來指稱漢字聲母的36個代表字。由唐末僧人守溫創後宋人增修而成,按字的發音部位分類,可對應宮商五音。
103工尺:中國民族音樂音階上各個音的總稱,也是樂譜上各個記音符號的總稱。現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等,都屬於工尺記譜。
104偷聲減字:從音樂的角度來取名,增叫做添聲,減叫做偷聲。從歌詞的角度來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稱攤破,減叫做減字。
105雅詞:相對於宋以前的曲詞而言,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106寓聲樂府:是一種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中。
107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
108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109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110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111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頓逗處。
112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
113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114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115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116移宮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117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118近:即近拍。
119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120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121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122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123詩詞靈感:一種突發性創作衝動,多在無意識中萌生佳詞奇句,屬詩詞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因素.
124詩詞立意:中心立意為佈局謀篇之根基,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第一種作詩必先命意,意正則思生,然後擇韻而用,如驅奴隸,此乃以韻承意, 故首尾有序.
(二)第二種是“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實質就是觸景生情、緣物興懷。
(三)第三種是“意隨筆生”不加布置。意隨筆生,而興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慮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韻成,出乎天然,句意雙美。
125律絕的起承轉合:
(一)起筆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時間、地點等,可引出下文。
(二)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句自然銜接,不可松泛。
(三)轉筆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
(四)合筆是前三點的詩意合成,概括感悟點,進而表達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詩的精華所在。合筆往往有畫龍點睛之妙。
126開合:詩詞寫作中各個層次與分句間的盪開與收合,虛實相生,猶如人之呼吸。
127有我無我:詩詞皆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此語雖出《人間詞話》,但詩文等同樣適用。
128:小太極:詩詞等同為個小太極,她們遵循的總原則是陰陽平衡理論,無論平仄、韻字、白腳、用詞、語序、收放等等,均應儘量避免一味的單調重複,以求得一個平衡有序、不大卑大亢的效果。
129詞的換頭煞尾:詞一般多分上下倆闕,其中起頭(即詞的首句),換頭(也稱過變或過片,即下闋的起句)與煞尾(即詞的末句)至關重要,有比豹頭,鳳尾。一般開頭多開門見山,振起全篇,結尾要神完氣足,餘音渺渺。過片則不要斷了曲(詞)意,要承上啟下,前虛則後實,前實則後虛,須辭意斷而仍續,合而仍分,過變乃虛實轉換處也。過片的作用,也使上下片的內容有了變化和區分。所以詞往往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上片寫昔,下片寫今;或上片寫事,下片寫情景。當然也可以相反結構。
130詩詞比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131詩詞意象:詩詞核心構件,將所要表達的情感寄託於一定的物象表達出來而達到更深層次的藝術效果.
132字詞推敲:選擇更符合情境的字詞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提升推敲字詞的能力成為基本功之首.
133詩詞用典:用典是詩詞創作中常見表現手法之一,多采用象徵或比喻手法來強化詩詞表意抒情的效果.
134詩詞鑑賞:在讀懂,讀透並消化的基礎上來綜述全篇,由表及裡來分析出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特定思想情感.
135詩詞吟唱:吟唱古詩詞是文學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吟唱古詩詞時要把握詩詞的內涵,表現詩詞的意境,透過吟唱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韻味美感。如今吟唱多注意音步、節拍(一拍相當於兩個音節)、韻字拖腔等節奏變化,方言與普通話雙行。
136不以詞害意:紅樓四十八回稱: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 "不以詞害意".在此也可引申為不必硬求個別字詞平仄而妨害其意境表達.
137詩無定法,詞有定規:一語概括,活學活用,此處不詳述.
138對聯:初始桃符,現又稱楹聯等,歷千載漸與詩詞融合,此處不詳述.
詩詞入門基礎知識:
1詩:統稱詩歌,文學體裁的一種,透過有節奏和韻律的語言反映生活,抒發情感.
2詞:為詩的別體,本為入樂歌唱,樂譜失傳後,只按詞牌格式填作。
3詩源:本源於遠古先人的勞動號子,多認為詩是從《詩經》開始.
4詞源:五代與唐時由於音樂的廣泛流傳,開始出現按樂拍來填寫曲子詞.
5詩詞之道:發於心聲,託於景物,情景交融於永珍,言志抒懷於自然,故詩詞無不可敘.
6詩詞風格:簡單來分,大致就豪放與婉約倆類,其它大同小異.
7詩詞標題:用來點明詩詞的中心思想,也用來概括詩詞的大意.
8詩詞序引:多於標題後闡述本詩詞的來由,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9平仄:指平聲調和仄聲調,在詩詞中用平仄聲調來調節詩詞韻律美感.
10古今漢語四聲:古今漢語發聲不同,因此從古今四聲區分開古今平仄聲調.
11格律:古詩詞(此指近體詩)獨有的,創作時格式,音律等方面所應遵守的準則.
12格律譜:前賢將最符合音律節奏美感的詩詞格式繪製成定譜,用於引領後學.
13韻:詩詞格律最基本要素之一,用韻可使詩詞誦詠時產生鏗鏘和諧感.
14詩韻:作詩時所依據的韻,古韻一般多指平水韻,今韻為中華新韻.
15韻腳:詩詞中押韻的句尾末字,一般在首句與偶數句上.
16對仗:近體詩要求嚴格的對偶稱作對仗.
17押韻:又稱作壓韻,指詩詞中某些句末字,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字.
18韻譜:詩詞用韻各據其譜,如《詞林正韻》《平水韻》《中華新韻》等.
19寬韻:指韻譜中字數較多的韻部,因其選韻字時選擇範圍較大而得名.
20窄韻:韻譜中字數較少的韻部,因選字範圍小而得名,
21出韻:也叫落韻,竄韻,走韻,指韻腳處不使用本韻字,而用了鄰韻或它韻字,詩禁之一.
22險韻:用艱僻字押韻,因人覺其驚警險峻而又能化艱僻為平妥,無湊韻之弊,故稱險韻.
23撞韻:就是不用韻的句子最後一字(白腳)用了與其它韻字同韻母的仄聲字,屬詩禁之一。
24擠韻:也稱犯韻,即押韻句中(尤其是音節重位)用了與韻腳同韻母的字,屬詩禁之一。
25死韻:押韻句中句讀重心落在這句的韻字上叫死韻,作詩時應儘量避免。
26活韻:押韻句中句讀重心落在這句別的字上叫活韻。
27啞韻:用了讀來聲調不明顯意義不明確之類的韻字叫啞韻,屬避忌之一。
28湊韻:為了押韻,勉強找個與全句意思不大連貫的字做韻腳,詩禁之一。
29:複韻,就是一首詩中,意思一樣或意思相近的字,反覆地押,屬作詩避忌之一。
30通韻:指倆個或倆個以上的韻部可以相通,或部分可以相通共押.
31換韻:也稱轉韻,長律中於換韻前句先轉,後接聯句韻腳再轉.
32古韻:有認為以詩經為主的中國先秦倆漢韻文的韻,稱作古韻.
33今韻:有認為凡自南朝齊梁以來的韻書,分四聲的都稱為今韻.
34切韻:現今可考的最早韻書,唐代初年時被定為官韻,隋陸法言著.
35平水韻:宋末平水人劉淵刊行作近體詩所依韻書.
36詞林正韻:清戈載編的詞韻書,為歸併平水韻後得來.
37中華新韻:為促進聲韻改革,中華詩協取普通話作基礎制定的新韻書.
38混元韻:混淆古今平仄,解除韻腳束縛,但尊重節奏美感,順其自然而行文用韻.
39中原音韻:元周德清撰北曲曲韻專著,是中國出現最早的一部北曲曲韻和北曲音樂論著,為至今北曲所尊韻書。
40洪武正韻: 是明太祖洪武八年樂韶鳳、宋濂等人奉詔編成的一部官方韻書,為曲人必讀韻書,為南曲所尊韻書。
41韻學驪珠:崑曲家為求恢復崑曲的法度,覓求善本以供傳習,特將乾隆時沈苑賓所撰《曲韻驪珠》再版,此書體僃南北,音葉宮商,因洪武難求,現為南曲首選韻書。
42分韻:作詩時先規定若干字為韻,各人分拈韻字,依韻來作詩.
43進退格:領韻通押特殊格式的一種,一進一退相間押韻,故稱之為進退格.
44葫蘆韻:也稱葫蘆格,與進退格同為用韻一格,用韻先小後大有似葫蘆.
45轆轤韻:每倆句換一次韻,韻腳不斷轉換,有如被拋來拋去般,也稱擲韻.
46聲律啟蒙:古書名,是一部訓練兒童應對掌握聲韻格律的最佳啟蒙讀物.
47笠翁對韻:古書名,明末清初戲曲家李漁撰,是一部仿照聲律啟蒙寫的作詩韻書.
48訓蒙駢句:古書名,明司馬謙著,是一部對童蒙進行駢句訓練,為作文作詩建立根基的教科書籍.
49龍紋鞭影:古書名,汲取前人蒙書材料基礎上溶入二十四史典故的駢文讀物,可供取典故用.
50二十四詩品:晚唐詩人司空圖編撰探討詩歌美學風格的理論著作,其中將詩歌風格分作雄渾,沖淡等二十四目.
51詞牌:詞格式的名稱,共一千多個格式,有的詞牌甚至多種格式並發展出變體.不同詞牌要求的風格各不相同。
52詞譜:每一詞牌的格式稱詞譜,依詞譜所規定的字數平仄用韻等格式寫詞叫填詞.不同詞牌適合不同風格之詞.
53白香詞譜:清嘉慶年間靖安人舒夢蘭編選,收錄由唐到清佳詞一百篇一百調,是最佳詞學入門讀物.
54欽定詞譜:清康熙時,陳廷敬王奕清等奉康熙命編寫,合826詞牌,2306體,為倚聲家可永守之法程.
55本意:在填詞時詞牌名同時也是詞題,即本意,當詞內容與詞名不符時,需在詞牌後用較小字另標出詞題.
56小令,中長調:在詞中,五十八字以內為小令,五十九至九十字為中調,九十一字以上為長調.
57上下闕:詞分片,一片又叫一遍,也叫一闕,上片稱上闕,下片稱下闕.
58近體詩:又稱今體詩或者格律詩,是嚴格講究平仄,對仗,押韻等規範的詩體.
59古體詩:又叫古風詩,形式較自由,不受格律規範約束的詩體.
60絕:絕詩,也稱截句或斷句,詩體名稱,因定格僅為四句故名,多以五七言為主.
61律詩:由兩首絕詩相疊組成的詩體稱律詩,共四聯八句.
62排律:詩體名,律詩的一種,就律詩定格加以鋪排延長而得名,每首至少十句.
63一句詩:也稱句,多為隨感偶得的佳句奇句,因其獨具特色而自成一體.
64聯句:古作詩方法之一,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結成篇,後人稱其柏梁體.
65首,頷,頸,尾聯:律詩中的第一二句,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被分別稱作律詩的首,頷,頸,尾聯.
66扇對:凡律詩中對仗句子上一聯與下一聯相對,也即兩聯四句中一對三,二對四的稱扇對.
67合掌:詩病的一種,指聯中對仗出句與對句完全同義或基本同義.
68工對:對仗須用同類詞性相對,如名詞對名詞,代詞對代詞等;舊時把名詞分很多門類,必須詞性詞類都相對才稱為工對。
69寬對:與工對相對而言,只要詞性相同便可入對,或大部分詞效能對上.
70粘對:近體詩律術語.對,相同一聯內對句與出句平仄必須相反相對;粘,指後聯出句與前聯對句平仄必須相同相粘.
71借對:一個詞有兩個以上意義,詩人在詩中用的是甲意,同時借用乙意或丙意構成工對,稱借對.
72一三五不論:格律詩平仄格式的通俗口訣,為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謂七言詩句第一三五字平仄可不拘,第二四六字必須依照格式,平仄相間,不能變動. 此為學詩最基本的入門方法,屬於活用之法,但不能全包,在此基礎上,只要尊重粘對,避孤平三平等幾個小規律,便可以放手來寫格律詩而不出大框架.
73拗救:詩律術語,在格律詩中,凡不合詩律格式的字稱拗,凡拗須救才不為病,分作本句救與下句救.
74孤平:詩律術語,格律詩大忌,指平聲字收尾的單句中除韻腳外只剩了一個平聲字,有王力說,啟功說,士楨說等.
75三平三仄:即三平尾三仄尾,詩律術語,指句尾的末三字均為平或均為仄,同屬作詩時應避忌的弊病,三平尾尤重.
76八病:古代關於詩歌聲律的術語,由南朝梁沈約提出,為作詩時應當避忌的八項弊病,因太拘泥而廢.
77口占:指即興作詩詞,不打草稿,隨口吟詠出來.
78借形:為降低詩詞入門路徑,有人提出借形凝神說,同屬於自然詠作一類,並將平仄韻律放寬.
79倚聲:按譜填詞也稱倚聲,調宮商化五音,避失腔防落韻,因而填詞人也稱倚聲家.
80對仗:指近體詩中一聯的出句和對句要形成對聯的形式,上下句詞性需投合.
81漢徘:用漢字五七五句式創作的詩歌,系八十年代由日本徘詩引進後再創而成,是近似格律體又近似自由體的一種詩體.
82抒情詩:詩歌的一種體裁,一半篇幅較短小,沒有完整的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直抒詩人的思想感情.
83敘事詩:詩歌的一種體裁,它用詩的形式刻畫人物,有較完整的故事情節,透過寫人敘事來抒發情感.
84說理詩:詩歌的一種體裁,常把深刻的道理隱含在詩詞語言裡,透過自然景物的描寫而傳達某些觀點.
85雜體詩:正體詩以外各種詩體,多把字形句法聲律押韻等加以特殊變化而來,獨出心裁帶些遊戲性質.
86偷春體:律詩之一體,屬變體,指凡起聯相對,而次聯不對者,謂之"偷春體",言如梅花之先春而開.
87折腰體:律詩之一體,屬變體,指詩的首聯平仄合規,而次聯卻不能守相粘之律,如同中腰折斷一般,故由此名.
88獨木橋體:詞的一種特殊體式,是指使用同一個字作為全篇或一半以上韻腳的詞.
89打油詩:舊體詩其中一種,也及俳諧體詩,內容和詞句詼諧通俗不拘平仄韻律,傳為唐時張打油所創.
90藏頭詩:又名藏頭格,屬於雜體詩的一種,有多種形式,但以將所要表述的內容藏於每句句首為常見.
91神智體;一種近乎謎語的詩體,相傳為蘇東坡首創,也稱形意詩,謎象詩,多以意境作畫為表達方式.
92轆轤體;雜體詩一種.其用韻的一句被分別安插在每首詩的不同句,因其韻律似水井轆轤旋轉得名。
93迴文體:也稱回紋詩,迴環詩,是一種使用詞序迴環往復的修辭方法,無論正讀倒讀都可以朗朗成文.
94寶塔體:把一首詩的各句按字數多少排列成寶塔的形狀,一般字少的句子在上,各句押韻或隔句押韻.
95字謎體:以字為謎底的詩,也稱瘦語詩或隱語詩等,多用全詩各單句或全詩來拆解字形組成全片隱語.
96反切:古時用倆漢字為一個字注音的方法,反切上字做聲母,反切下字作韻母。
97五音:傳統樂學理論中的五個音階,宮商角徵羽。
98宮調:古代的音樂把調稱為宮調,總共有十二律呂,分別為:黃鐘、大呂、太簇、夾鍾、姑洗、仲呂、蕤賓、林鐘、夷則、南呂、無射、應鐘。
99音步:詩歌中的基本節奏單位. 一個音步一般含有兩個或更多的音節,其中有一個音節承擔主要重音。
100四呼:是中國傳統語言學上的術語。音韻學家分韻母為開口、合口兩類,每類又分洪音和細音。開口洪音稱為開口呼,開口細音稱為齊齒呼,合口洪音稱為合口呼,合口細音稱為撮口呼。
101六部:誦讀與吟唱詩詞曲會用到的六種行腔收音方法,分別為:展輔收音、斂唇收音、穿筆收音、抵顎收音、直喉收音、閉口收音。
102三十六字母:中國漢語音韻學術語,音韻學家用來指稱漢字聲母的36個代表字。由唐末僧人守溫創後宋人增修而成,按字的發音部位分類,可對應宮商五音。
103工尺:中國民族音樂音階上各個音的總稱,也是樂譜上各個記音符號的總稱。現在通用的是:合、四、一、上、尺、工、凡、六、五、乙。如《白石道人歌曲》的旁譜、陳元靚《事林廣記》中的管色譜等,都屬於工尺記譜。
104偷聲減字:從音樂的角度來取名,增叫做添聲,減叫做偷聲。從歌詞的角度來取名,增叫做添字,又稱攤破,減叫做減字。
105雅詞:相對於宋以前的曲詞而言,宋以後詞調由俚俗轉為要求雅正,稱為雅詞。
106寓聲樂府:是一種自創新曲,而寓其聲於舊調中。
107琴趣:後人以“琴趣”為詞的別名 。
108葉:凡詞譜中注有葉字者,即與上句所押之韻,同屬一部,而不變換他韻(關於是否一部,請檢用詞韻)。
109韻:凡詞譜中注有韻字者,即每闋詞中,起首押韻之處。
110句:凡詞譜中注有句字者,即不押韻之句。
111豆:凡詞譜中注有豆字者,即一句中頓逗處。
112變:每一支歌曲,從頭到尾演奏一次,接下去便另奏一曲,這叫做一變 。
113拍:韓愈給拍板下定義,稱之為樂句。
114結拍:詞的結尾處,謂之結拍。但結拍井非結句。
115重頭:一首令詞,上下疊句法完全相同的,稱為“重頭”,“重頭”只有小令才有。
116移宮轉調:一個曲子,原來屬於某一宮調,音樂家把它翻入另一個宮調,節奏既變,歌詞亦變,便出現帶“轉調”二字的詞調名。
117自度曲:通曉音律的詞人,自寫歌詞,又能自己譜寫新的曲調,這叫做自度曲。
118近:即近拍。
119令:唐代人稱小曲為小令。
120慢:歌聲延長,唱得遲緩。
121引:宋人取唐五代小令,曼衍其聲,別成新腔,名之曰引。
122犯:犯調的本義是宮調相犯。
123詩詞靈感:一種突發性創作衝動,多在無意識中萌生佳詞奇句,屬詩詞創作不可或缺的一項重要因素.
124詩詞立意:中心立意為佈局謀篇之根基,一般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第一種作詩必先命意,意正則思生,然後擇韻而用,如驅奴隸,此乃以韻承意, 故首尾有序.
(二)第二種是“心不孤起,仗境方生”。實質就是觸景生情、緣物興懷。
(三)第三種是“意隨筆生”不加布置。意隨筆生,而興不可遏,入乎神化,殊非思慮所及,或因字得句,句由韻成,出乎天然,句意雙美。
125律絕的起承轉合:
(一)起筆是起事,自然描述,或交代事情的起因、時間、地點等,可引出下文。
(二)承筆是承接開頭、或寫景、或抒情、語氣和緩,與上句自然銜接,不可松泛。
(三)轉筆是轉折突起,陡生波瀾,有起有伏,力免平鋪直敘。轉筆有三:進一層轉,推開一層轉和反轉。總的要求是轉筆要能與前後相呼,活潑而不板滯為佳。
(四)合筆是前三點的詩意合成,概括感悟點,進而表達作者的見解和主張,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它是詩的精華所在。合筆往往有畫龍點睛之妙。
126開合:詩詞寫作中各個層次與分句間的盪開與收合,虛實相生,猶如人之呼吸。
127有我無我:詩詞皆有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此語雖出《人間詞話》,但詩文等同樣適用。
128:小太極:詩詞等同為個小太極,她們遵循的總原則是陰陽平衡理論,無論平仄、韻字、白腳、用詞、語序、收放等等,均應儘量避免一味的單調重複,以求得一個平衡有序、不大卑大亢的效果。
129詞的換頭煞尾:詞一般多分上下倆闕,其中起頭(即詞的首句),換頭(也稱過變或過片,即下闋的起句)與煞尾(即詞的末句)至關重要,有比豹頭,鳳尾。一般開頭多開門見山,振起全篇,結尾要神完氣足,餘音渺渺。過片則不要斷了曲(詞)意,要承上啟下,前虛則後實,前實則後虛,須辭意斷而仍續,合而仍分,過變乃虛實轉換處也。過片的作用,也使上下片的內容有了變化和區分。所以詞往往是上片寫景,下片抒情;或上片寫昔,下片寫今;或上片寫事,下片寫情景。當然也可以相反結構。
130詩詞比興: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通俗地講,比就是譬喻,是對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徵更加鮮明突出。有的詩是個別地方採用比,而有的則是整個形象都是比,就像後代的詠物詩;“興”就是起興,是藉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有的“興”兼有發端與比喻的雙重作用,所以後來“比興”二字常聯用,專用以指詩有寄託之意。
131詩詞意象:詩詞核心構件,將所要表達的情感寄託於一定的物象表達出來而達到更深層次的藝術效果.
132字詞推敲:選擇更符合情境的字詞往往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提升推敲字詞的能力成為基本功之首.
133詩詞用典:用典是詩詞創作中常見表現手法之一,多采用象徵或比喻手法來強化詩詞表意抒情的效果.
134詩詞鑑賞:在讀懂,讀透並消化的基礎上來綜述全篇,由表及裡來分析出詩詞所表達的作者的特定思想情感.
135詩詞吟唱:吟唱古詩詞是文學和音樂相結合的藝術形式,在吟唱古詩詞時要把握詩詞的內涵,表現詩詞的意境,透過吟唱感受到古詩詞文化的韻味美感。如今吟唱多注意音步、節拍(一拍相當於兩個音節)、韻字拖腔等節奏變化,方言與普通話雙行。
136不以詞害意:紅樓四十八回稱:詞句究竟還是末事,第一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不用修飾,自是好的,這叫做 "不以詞害意".在此也可引申為不必硬求個別字詞平仄而妨害其意境表達.
137詩無定法,詞有定規:一語概括,活學活用,此處不詳述.
138對聯:初始桃符,現又稱楹聯等,歷千載漸與詩詞融合,此處不詳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