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衛思想

    希特勒沒有神經錯亂,是空軍元帥格林的保證,讓希特勒信以為真,在戰略眼光方面,希特勒還是很厲害的,只是他沒有受過正規軍事教育,所以相信了職業軍人格林的話,還有出於對裝甲部隊損失的擔心。

  • 2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敦刻爾克根本不是奇蹟,這是個摻雜了許多複雜政治內涵的結果罷了,所以還不要拿這個事非議元首為好,相反希特勒在這件事上政治和軍事都拿捏得非常到位。

    敦刻爾克的真像是:英華人出賣了自己的法國和比利時戰友,不顧別人仍在抗爭,一門心思的拼命要跑,結果一場本該還有得打的戰役成了大逃亡,英軍丟光了自己的裝備,賣光了自己的隊友。

    法華人在敦刻爾克的時候仍然在抗爭,整個局面沒有想象的那麼糟糕。不可否認德軍的閃電戰和大規模的裝甲叢集攻擊打得盟軍潰不成軍,但德華人骨子裡其實是虛的,這個國家並沒有真的比英法強,他們採用的是新型的戰爭科技和智慧。

    當時的德軍還沒有到1942年那種超兇的狀態,許多後世的經典裝備都沒有成型,連裝甲兵們倚靠的都主要是二號、三號等輕型坦克,部隊大量採用畜力運輸,他們還來不及消化許多佔領區的工業,對上英法這種當世強國,縱然閃電戰取得了一個又一個戰果,但德國骨子裡其實是發虛的,英法真要硬起來死懟,他們一樣吃不消。

    但關鍵時刻英華人慫了,他們無視法國和比利時人還在進行的戰鬥,堅持且固執的要走人,這樣才出現了敦刻爾克那種眾多軍隊齊聚灘頭髮呆等船的畫面。德華人面對如此龐大的敵軍並沒有什麼好辦法,裝甲部隊嘗試著打了一下,但損失超過40%,以至於希特勒下達了停止進軍的命令,希特勒認為:“裝甲兵在未來還有更重要的使命,不值得消耗在這裡。”

    然後他換了戈林的空軍來炸,戈林信誓旦旦的表示,可以用空軍將對方消滅在沙灘上。於是德國空軍採用了各種轟炸方法對灘頭的英軍進行了攻擊,但效果並不是很好,沙灘讓炸彈的衝擊波和破片傷害極大的被削減,轟炸效果很不理想。他們隨後又嘗試了地雷空投等手段,但這種戰果得不到回饋的做法讓倉庫底子不多的德華人很快也停止了。最後德國空軍只能把轟炸機排到海峽中去,讓他們去炸掉英軍的渡船。

    敦刻爾克這會兒其實擁有一個微妙的局面,盟軍都被英軍帶壞了士氣,他們只想跑,不想作戰,所以發揮不出什麼戰鬥力。倘若德軍給他們的壓力過大,這幫人可能會做困獸之鬥,萬一打了幾場勝仗讓他們把士氣漲回來了,德軍豈不是有翻船的危險?

    盟軍可以接受一時的失敗,但已經打到敦刻爾克的德國容不得這種失敗,他們寧願讓戰果保險一點,也不願意再進行一場巨大風險的賭博。畢竟對於希特勒而言,從閃擊波蘭到拿下法國就已經是滔天之功了,足以載入史冊。

    而且拿下了法國,德國還會怕英國嗎?當時人類文明程度最高的區域就是歐洲,德國佔領了東歐,直逼北歐,現在西歐已定,德國等於佔據了整個歐洲大陸。而未來最大的敵人是虎視眈眈的蘇聯,面對這種威脅,怎麼可以在一個喪了膽的英國身上耗費太多資源呢?在希特勒當時看來,既然英國有張伯倫那樣的窩囊廢,那麼完全可以採用政治威壓來逼迫英華人就範,至少可以讓他們維持和平中立。

    所以德軍就這樣維持著一種趕狗的節奏讓英華人下海了,英華人丟下了大量的彈藥、火炮、重灌備,連汽車都拋棄了12萬輛,這些完好的物資霎時間就讓德軍的機械化又上升了一大段。

    狼狽不堪的英軍為了不徹底把人得罪光,好歹算是拉了一部分法華人和比利時人走了,這完全算不上什麼奇蹟,希特勒的命令很明確,裝甲部隊是給索姆河一線仍在抵抗的法軍準備的。他要的是法國,背後還有蘇聯的陰影,根本不想讓德軍來一場有風險的賭博。

  • 3 # 佐羅周

    顯然不是,最主要是因為希特勒擔心自己的精銳之師會受重創,想儲存實力,而讓空軍去轟炸,這樣可以既消滅殘存的英法聯軍,又可將這精銳之師揮師東線,去攻擊強大的蘇聯。

  • 4 # 與狼共舞說歷史

    1940年5月25日,在法國敦刻爾克這個港口小城,有40萬英法盟軍走投無路。他們前面是茫茫大海,後面是咄咄逼近的德國追兵。

    就在德軍坦克追擊部隊距敦刻爾克只有10英里、盟軍即將遭受滅頂之災時,希特勒卻突然下了一道停止進攻的命令。很多人認為這是希特勒二戰時期下的最愚蠢的一個命令。因為,有33.8萬美英盟軍因此死裡逃生,撤退到英國。被譽為“敦刻爾克奇蹟”。

    史學家從各方面研究希特勒下此命令的原因。我在此列出四點原因:

    一、地形原因:

    敦刻爾克地區有很多沼澤,表面看好像非常平坦,其中卻隱藏著很多危險,不利於坦克作戰。如果貿然前進,可能會承受很大損失。希特勒認為:“裝甲兵在未來還有更重要的使命,不值得消耗在這裡。”

    二、戈林的自大:

    二戰初期。德軍閃擊波蘭,橫掃歐洲,幾乎沒碰到對手。所以,德軍上上下下躊躇滿志。空軍將官戈林信誓旦旦地向希特勒保證:空軍就可以搞定英法聯軍。

    在接下來的9天裡,德國空軍派出俯衝轟炸機、戰鬥機等等戰機在敦刻爾克瘋狂掃射,狂轟濫炸。事實證明,戈林高估了自己。而且,上天更偏袒英法盟軍。平時歲月靜好的敦刻爾克海灘,這幾天大霧瀰漫,啥也看不清,戈林的飛機派不上用場。

    三、希特勒的小算盤:

    英國當時是世界強國,綜合國力相當強。希特勒幻想能與英國達成交易,劃英吉利海峽而治,然後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蘇聯。

    所以我們看歷史資料可以看到這樣奇怪的現象:開始時,德國空軍開始非常賣力,對敦刻爾克海灘上計程車兵和英吉利海峽上的船隻狂轟濫炸,但中後期時,德國空軍連戰機都懶得出動,只派出單引擎偵察機飛出去看看,拍拍照片完事。

    可是,新上臺的英國首相丘吉爾,戰鬥意志堅決。他絕不妥協求和,他說:我們要在城市中戰鬥,我們要在鄉間戰鬥,在空中戰鬥,在每一個地方戰鬥!擊碎了希特勒的迷夢。

    四、希特勒疑神疑鬼:

    還有人說,希特勒多疑,號稱強大無敵的40萬英法盟軍怎麼可能剛一交鋒就潰不成軍,會不會是敵人誘敵深入的圈套?所以,下令坦克部隊停止追擊。坐失戰機,放虎歸山。

    確實是放虎歸山沒錯,這些丟盔棄甲的殘兵敗將,在1944年6月6日,以百萬大軍的強大實力,從諾曼底搶灘登陸,開闢歐洲第二戰場,敲響了希特勒的喪鐘。

  • 5 # 職場前沿思維喬春雨

    大家好,歷史總是寫給後人看的,所以真正歷史的當事人,看到的永遠和我們現在看到的都不一樣。記得我看完那個大片《敦刻爾克》後熱淚盈眶,但這是歷史的面貌嗎?

    我們回到歷史的原點,英法聯軍被包圍在敦刻爾克的時候,德國軍隊距離敦刻爾克只有10公里,對於機械化部隊而言,10公里一腳油門就到,到了不說全殲,至少大半,當然就沒有敦刻爾克大撤退,更沒有後面的諾曼底登陸。就在這檔口希特勒下令:停止前進,隨後德國真的停了48小時,但為什麼會如此荒誕的命令呢?

    我們從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說起

    法國開始大規模潰敗以後,撤退部隊都集中在敦刻爾克,當然既然是敗退總有時間的前後,而歷史的勝負手就來自一個敗退比較慢的傢伙。

    “報告營長,前面發現大規模德軍機械化部隊。”一個滿臉愁容的傢伙,正握著法國地圖翻來覆去。

    這個軍情讓他吃驚不小,甚至連桌沿邊上的水杯都被他打翻了。

    “德華人?這個撤退路線上已經有德華人了?”

    他立即帶著副營長和幾個偵察兵,前去觀察敵情。只見一個德國機械化部隊都堵在一個狹小而又長長的公路上,前面是坦克,後面是一些裝步兵的汽車和裝甲車,綿延幾十公里,按前進的方向推算,應該是敦刻爾克。

    “我們可以避開他們,從另一條路走。”副營長迅速做出了決定。

    “不,我們應該狠狠的揍他們一頓。”營長突然開始興奮起來,“德國軍隊整個側翼完全沒有掩護,他們一味在追擊我們,而我們法國的道路,他們既不熟悉,又難以支撐他們快速前進。”

    “天啊!營長你知道你在說什麼嗎?我們只有兩個步兵營,不到2000人,能集結的坦克也就100多輛。”副營長提高了嗓門,補充一句道,“我們在潰敗,我們在撤退......”

    “不,副營長!我們在守衛法國!”

    正當兩個營長在爭論軍事行動時,偵察兵回來彙報,對方是德國第7裝甲師,新上任的師長就是後來赫赫有名的沙漠之狐---隆美爾。該師因其在法國戰役期間的出色表現,獲得了“魔鬼之師”的稱號,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天啊!是第7裝甲師,他們在法國可是橫衝直撞,我們根本不是對手。”副營長又開始驚歎道,“我們還是按原定計劃,向敦刻爾克撤退吧?”

    “等我們退到敦刻爾克,然後呢?等待艦船退到英國,再然後呢?等待戰機收復我們的祖國。”營長將望遠鏡高高地舉起又放下,繼續說道,“現在,就是現在,這就是戰機。狠狠的揍他們一頓,或許比我們退到英國更有用。”

    緊接著,一個瘋狂地類似自殺性的猛烈進攻,就發生在剛剛兩個營長爭論的地方。這是場不大的遭遇戰,但對德國猶如晴天霹靂,隆美爾在給集團軍總司令龍德施泰德電報中寫道:我們受到了法國部隊的激烈攻擊,對方大概有五個師,5萬多人,幾千輛坦克,部隊損失巨大。

    龍德施泰德接到這個完全誇大的電報後,開始苦思冥想,三天後做出了重大命令:停止追擊,隨後希特勒確認此命令。

  • 6 # 兵器世界

    很多喜歡研究二戰的朋友們,對於敦刻爾克大撤退事件一定非常熟悉,這是發生在二戰初期的一次英法聯軍的大規模撤退行動。當時40多萬聯軍被德軍裝甲部隊圍困,危急時刻,德軍統帥部卻命令德軍停止進軍。英國迅速啟動“發電機”計劃,調集了國內所有船舶前往敦刻爾克,晝夜不停搶運,有33萬人成功撤退,最終只有6萬後衛部隊被俘虜。

    大多數專業人士認為XTL在敦刻爾克戰役上存在重大決策失誤

    目前歷史學術界所有觀點一邊倒的認為這是希特勒的重大決策失誤。當時裝甲部隊推進過快,XTL擔心有埋伏、也擔心裝甲部隊損失過大,猶豫之際,赫爾曼-戈林拍胸脯承諾空軍可以搞定這股殘兵敗將,因此XTK命令裝甲部隊停止進軍而由空軍單獨進攻,然而德國空軍未能完成任務,致使聯軍得以脫身。

    針對這段歷史,無數軍迷不禁扼腕嘆息,痛斥XTL愚蠢荒謬,錯失全殲聯軍的大好機遇。然而筆者以為,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歷史觀點更是由勝利者把控,後人研究歷史,應客觀分析並有自己的觀點。筆者認為,德軍停止追擊敦刻爾克的聯軍並不算錯,這反而是英國方面的一大敗筆。

    從整體戰局考慮,XTL當時的做法非常明智,戰爭初期,德軍實力略遜於英法,好鋼應該用在刀刃上。

    從開戰前雙方軍力和態勢上看,德軍不佔絕對優勢。由於長期受凡爾賽體系制約,二戰初期,德國軍力雖有較大發展,但從整體上看還是要遜於聯軍,包括兵員和主要武器裝備,如飛機坦克的質量和數量(開戰之初,英法裝甲車4000輛,德軍2800輛,用於進攻的2200輛)。在這場戰爭中,德國要面對英、法、荷蘭、比利時、盧森堡組成的同盟國聯軍。同時德國還要在東線(蘇聯方向)部署一些兵力。德國海軍實力太弱,難以有所作為。在主攻方向上,為翻越阿登山脈德軍投入的裝甲部隊主要為輕型坦克。

    德軍利用輕型坦克發起“閃電戰”,但它的主要作用是實現戰場割裂而非攻堅,這支孤軍沒有實力與40萬大軍硬碰硬作戰。

    德軍的優勢主要是先進的“閃電戰”軍事思想,以及與之配套的部隊編制和作戰計劃。在“閃電戰”進攻作戰中,打頭陣是裝甲部隊和伴隨的機械化部隊,在撕開對手防線後,裝甲機械化部隊高速推進、持續進攻,迅速破壞對手的指揮通訊、交通運輸、後勤保障等諸多體系,割裂敵方部隊,使之彼此不能協同,壓縮敵方部隊集結和構築防線的反應時間,並快速推進至其腹地或後方,從而徹底摧毀敵方的抵抗意志。

    這就決定,古德里安等人的裝甲部隊並沒有十足的把握殲滅敦刻爾克周邊的40萬聯軍,貿然發動進攻還有可能激起英法聯軍的反抗,一旦陷入膠著戰,整個西線戰役就不可能速戰速決,因此最好的選擇就是讓聯軍主動撤退,德軍也好快速攻入法國腹地解決戰鬥。從“閃電戰”理論中可以看出,裝甲部隊的優勢和主要作用不是攻堅戰,而是快速割裂戰區,令對手迅速放下武器投降。

    德軍包圍法國北部的聯軍後,法軍還有一部分主力盤踞在法國腹地,如若德軍持續與北部聯軍糾纏,很容易讓法國抓住反擊機會。

    開戰之後,德軍迅速取得了戰場優勢,但是此時就想者徹底擊垮法國還為時過早,誰都沒想到它會這麼快投降。德軍擔任主攻的是位於中央位置的A集團軍,其前鋒就是古德里安指揮的裝甲部隊,該部出其不意翻越阿登山脈,等於是在聯軍的防線中央位置上撕開了一個大口子,該軍高速推進意圖包抄在低地國家作戰的聯軍後路,對敵實施南北割裂後將英法聯軍包圍於法國北部沿海地區。

    由此可見,這被困的40餘萬聯軍並沒有喪失戰鬥力,XTL也不相信自己的裝甲部隊能輕易搞定他們。當時的態勢是,德軍裝甲部隊雖然優勢明顯,但德軍的步兵部隊也被遠遠的拉在身後;英法軍主力並未遭到殲滅性的打擊;南部馬奇諾防線後面還有大量法軍部隊;法國也緊急進行戰爭動員,重新部署兵力、構築防線,企圖遏制住德軍的攻勢,甚至從背後攻擊孤軍深入的德軍。

    此時龜縮在敦刻爾克的聯軍有40萬之眾,雖然大多疲憊不堪,但仍有相當部分法軍在頑強抵抗(畢竟法軍是守衛本土)。如果德軍為節約時間,不等步兵部隊上來,由空軍配合裝甲部隊進行攻堅,裝甲部隊勢必會付出較大損失。裝甲部隊是德陸軍的核心,如果在這裡損失較大,那下一階段對付法軍主力將難有作為。同時在這裡糾纏時間過久,勢必增加英法特別是法國的反應時間,待法國反應過來完成部署、構築好新的防線,極有可能將德軍拉入持久戰,陷入一戰時期的靜態戰爭。

    從戰役結果看,正是因為40萬英法聯軍被趕下海,德軍才能毫無顧忌圍殲法軍主力,迫使法國投降

    德軍殲滅被圍聯軍需要時間,但此時雙方最缺的都是時間。對待被圍聯軍,德軍幾乎是網開一面,幾天時間聯軍溜之大吉。北方主力被擊潰之後,古德里安迅速發動了新一輪旋風般的攻勢,完全不給法國重新集結部隊和構築防線的時間。A集團軍後隊變前隊,向東、南方向猛攻,古德里安裝甲部隊17日到達瑞士邊境,又命令全軍作90度的轉向,切斷了剩餘法軍主力部隊的後路,6月22日,法國政府被迫同意停戰,僅古德里安就俘獲了25萬俘虜,百萬法軍放下了武器。

    德軍看似追著40萬聯軍猛攻,彼時,英法實力尚存,德軍很有可能腹背受敵。

    筆者認為,在戰爭初始階段把北方聯軍逼出戰場對德軍更為有利。法國快速投降包含以下兩個原因:一是是戰略縱深因素。法國國土不算寬廣,戰略縱深不大,地勢平坦,適合機械化車輛行進,“閃電戰”在這型別國家效果極佳,當巴黎淪陷後法國真的就沒有鬥志了。

    二是心理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造成法軍500萬人死傷,慘痛的一幕讓法國民眾陷入了一種厭戰的情緒中,那就是不惜一切代價把敵人和戰火阻止於國門之外,為此不惜巨資修築防線。而一旦防線被突破,特別是敵軍衝入其腹地、主力損失慘重、唯一的盟友又撤回本土,法國迅速陷入畏戰怯戰、混亂不堪的境地,為投降埋下伏筆,幫助德軍快速了結西線作戰。

    開戰之初,法國還積極應戰,但防線被輕易突破、30多萬英法聯軍逃離戰場,對法華人心理造成了極大震動,隨後在持續遭受打擊、德軍進展神速的情況下,投降派佔據了上風,場面不可收拾。很難想象,德軍和敦刻爾克的40萬聯軍打得火熱,法國國內燃氣狂熱愛國熱情積極參戰的後果,德國想拿下法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正是敦刻爾克不戰而退的40萬聯軍,導致法國上下失去了抵抗意識,德軍才得以用六週時間打敗法國。儘管從軍事角度來講,成功撤退的33萬餘人成為1944年盟軍反攻的生力軍,但如果和這些人糾纏,德國能不能堅持到1944年都難說。

    再回過頭看英國在敦刻爾克的表現。首先受凡爾賽體系制約,英國的海軍實力的要大大強於德海軍,其次受地理條件所限,德國海域被丹麥半島一分為二,艦船排程困難,靠近英國的西海岸港口較少,並且開打以後英法海軍攻擊了德國海軍,後者亦有損失,所以難有作為。空軍方面德國略佔上風,但英國方面並不是無還手之力,敦刻爾克距離英國本土不遠,英空軍戰鬥機可以從本土起飛予以支援,只要英空軍全力以赴,起碼不會完全喪失該區域的制空權。

    筆者以為,如果聯軍不匆忙退回英國,而是就地構築防線,依靠海空軍的後勤和空中支援,確保後路(海峽)不被切斷,固守不退,拖住德軍主力,給法國調整部署爭取時間,增強法國的抵抗決心,是有機會改變戰爭走向的。例如在德國入侵蘇聯的時候,蘇聯烏克蘭方面軍的80萬人在基輔周圍固守不退,逼得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南下支援,蘇聯爭取到了時間迅速在中部構築了新防線,從而把德軍拖入了嚴冬,最終贏回了戰場的主動權。如果英法聯軍肯在敦刻爾克堅持,完全可以比蘇聯人做得更好。

    結論:如果英法聯軍能夠下定決心再拖一陣子,戰局或許有轉機,英軍扔下法華人獨自逃跑反而害了自己

    當然,英國軍人肯定也不想為法國賣命,更想把自己人拉回來守住本土。但筆者認為從大局看,還是應該多撐些時日,給法國一次機會,只要法國能挺住那就是自己的擋箭牌。即使法華人爛泥扶不上牆,德軍主力全力壓縮包圍圈,那麼此時再走也還有機會,聯軍中的法軍守土有責戰鬥決心比英軍強,即使多損失10萬人,筆者認為英軍主力是能夠全身而退的。

    在敦刻爾克,英華人否定了法國將領堅持抵抗的意見,堅持將9個師21.5萬人撤回本土!這就給了法國孤掌難鳴的感覺,下定決心和德華人議和!原本撤到英國的17萬法軍大多回到法國繼續作戰,並對之前的盟友英華人很不感冒,甚至成了德國擴張的幫兇,只有約3000人留在英國,加入戴高樂自由法軍的更是不足一半!這就是在敦刻爾克一味逃跑的後果。

    還是那句老話,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如今主流觀點稱敦刻爾克的撤退行動對反法西斯同盟有意義重大,這場大撤退保留了有生力量,為盟軍反攻奠定了基礎,不過筆者以為那隻不過勝利者的粉飾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七年級下冊英語單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