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麥香駱駝

    卸腰。

    這恐怕能被稱之為懸案。賢怡親王深受恩寵,乾隆中期更令其親王爵位“世襲罔替”,然而乾隆四年他的兒子弘皎、弘昌竟然被捲入“弘皙逆案”。可是現存資料實在太少,據筆者瞭解,至今在清史學界似乎還沒有什麼研究。

    胤礽

    胤礽在雍正繼位時避諱改允礽,康熙時剛滿週歲即被立為太子。據說他自幼聰慧好學,精通經史,熟諳弓馬,一度監國。本來安心等待康熙駕崩,胤礽作為太子登基是順理成章的。但他似乎有點盼著父皇早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康熙帝巡幸塞外,皇太子胤礽、皇長子胤禔、皇十四子胤禔、十八子胤祄等隨駕。在巡幸期間,發生了幾件事,引發了康熙對皇太子的不滿。

    大阿哥胤禔等皇子向康熙帝打小報告,說他暴戾不仁,恣行捶撻諸王、貝勒、大臣;胤祄在途中患病,據說皇太子半夜裡常常在行營外窺探,“絕無友愛之意”,“裂縫竊視”;更是舊事重提,把當年索額圖密謀造反的事情抖出來,認為胤礽想為索額圖復仇平反。

    於是,胤礽被廢。

    第二年,康熙帝決定再立胤礽為太子。但沒過幾年,再次以罪被廢黜,仍禁錮於鹹安宮。

    弘皙

    胤礽長子早夭,弘皙是胤礽的第二子,自幼被康熙所疼愛,被帶到宮內撫養。據說,康熙駕崩前封其和碩親王。然而雍正即位之初,即將他降為郡王。也許嫌隙因此而發。然而查《清史稿》,則是雍正即位,先封郡王,六年晉封親王。

    但是不管如何,當年他畢竟是太子之子,而且深受祖父喜愛,如果不出那麼多的意外,皇位的繼承順序應該是康熙——胤礽——弘皙。所以,到乾隆即位時,他不免有一些難以嚥下的怨氣。

    弘晈

    弘晈是胤祥之子。胤祥也深受康熙的喜愛,至少是康熙心目中將來輔佐皇太子治理國事的絕佳人選。首廢太子之後,康熙對諸皇子都看不大順眼,胤祥也受到一些波及,甚至曾被短暫囚禁一段時間。

    雍正即位後,康熙諸子避諱改允字。允祥被封怡親王,任總理事務大臣,處理康熙、孝恭仁皇后喪事,總管會考府、造辦處、戶部三庫、戶部;三年底,加議政大臣,總理營田水利,領圓明園的八旗禁軍,等等諸多差務,可見雍正對他的信任。

    允祥去世後,被打破避諱慣例,允許用回“胤”字;贈諡號“賢”,配享太廟,雍正更為其“素服一月”。這樣的榮耀,一時無兩。

    胤祥死後,雍正對弘晈也並未虧待,被加封為郡王,且爵位世襲。

    弘昌

    弘昌同為怡親王胤祥之子。胤祥生前身後所得到的待遇,不復贅言。雍正時,弘昌被封為貝子,十三年,晉封貝勒,自然比哥哥弘皎的待遇差一些。《清史稿》對弘昌的記載不多,但據載乾隆四年十月宗人府處理“弘皙逆案”時,稱弘昌“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等語,不知出處。

    疑點

    在處理“弘皙逆案”相關人員的時候,弘皙、弘昌、弘普等人,均被果斷削除爵位,對待弘皎,則是尤其寬厚,仍留其王爵,只是給了個“停俸”的處理結果。

    記得以前似乎看過,有人猜測,弘皎是早些時候被捲入“文字獄”,等到“弘皙逆案”的時候,才被順便交宗人府“併案偵查”,未知具體考證過程。

  • 2 # 青鸞驚鴻

    乾隆時期“弘皙逆案”可以說是牽動皇家的一個懸案,引起後來很多的猜測。尤其是那麼支援雍正,也就是乾隆的老漢奪位的十三爺允祥,他的兒子們也牽涉其中,一起來與乾隆唱對臺戲,這就有點讓人不解了。

    【01】允祥的兒子們

    允祥一共有九個兒子,但是存活的並不多,在他死後還在的,就只剩下三個,一個是嫡子弘昌,一個是四子弘皎,一個是七子弘曉。而三個兒子中,前兩個都參與了弘皙的謀逆案。

    【02】弘昌、弘皎為什麼參與呢

    弘昌作為允祥的嫡子,自然應該順利地繼承親王爵位,但偏偏不知道什麼原因,沒有繼承了,反倒讓第七子弘曉繼承了,據說這是雍正的意思,親自封的怡親王。所以乾隆繼位後,說了一段話: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這就為弘昌埋下了叛逆的伏筆,既然封不了親王,世襲也沒搞頭,不如來個大膽點的,推翻你乾隆,成了廢太子後人的天下,那就是功臣,封王論賞必然是少不了的。這就是人心。

    至於弘皎為什麼參與,我想也與爵位有關,因為自己也是第四子,比弘曉大,這是其一,其二大概就是禁不得別人拉攏。據說弘皎還曾經有過文字獄的經歷,所以多半也是個不安分的主。

    【03】乾隆的處罰

    弘昌因為情節較重,乾隆革去貝勒,逝於乾隆三十六年,終年66歲,死了乾隆也沒給他任何諡號,也是四位參與者中處罰最重的一個。弘皎是雍正親封的寧郡王,乾隆本想將他的王爵革退的,但因為是自己父親給的,所以就保留了王號,死了後還賜諡良這個稱號。弘曉比較幸運,因為沒有參加謀逆,世襲爵位,乾隆也一直待他很好。

  • 3 # 談古論金

    胤祥也就是所謂十三阿哥的兒子在他去世的時候只剩下長子弘昌、第四子弘晈、第七子弘曉,其中弘昌、弘晈兩人捲入了乾隆四年發生的弘晳逆案(即問題所說的和廢太子胤礽的兒子混在一起要謀反)。

    第七子弘曉在胤祥薨逝的時候得到過雍正帝的特別諭令:

    吾弟之子弘曉,著襲封怡親王,世世相承,永遠弗替。凡朕加於吾弟之恩典,後代子孫不得任意稍減。

    從這一角度可以反映出他得到雍正帝和胤祥本人的寵信和關照,順理成章,他和雍正帝的繼承人乾隆帝關係也不會太壞。

    弘昌和弘晈則不然。先說弘昌,雍正帝當初就稱弘昌

    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

    無論是犯了胤祥的家規,還是他當初就涉及到反對雍正帝的事件,總之他有點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路子。

    弘晈的情況與弘昌有所不同,他也得到了寧郡王的封爵,但是他和弘昌不同,與弘曉都是胤祥嫡福晉兆佳氏的兒子,弟弟襲封親王,自己只得了郡王,或許不免有不滿和想法。

    到現在我們其實已經比較清楚,弘晳逆案中和廢太子胤礽的兒子『私相交結,往來詭秘』,『漸有尾大不掉之勢』的胤祥的兒子都是相對而言不太得志的,因而才在父親對雍正帝無比忠誠的情況下,產生出對乾隆帝的不滿並捲入未遂政變。

  • 4 # 農民工歪說古今

    所謂“弘晳逆案”實際上並不是弘晳真的想要“謀逆”,僅僅是清高宗“覺得”弘晳想要“謀逆”,於是“先下手為強”,一舉拿下了弘晳。說白了,還是康熙年間所謂“九子奪嫡”的後遺症,無非是清高宗覺得弘晳嫡長房的名號太扎眼了,加上不少叔伯兄弟和弘晳走動得過於頻繁了,為了免除後患,這才拿下了弘晳。

    弘晳,作為廢太子、理密親王胤礽的庶出次子、事實庶長子(胤礽無嫡子、庶長子早夭),如果胤礽沒有被廢,或許將來皇位就是弘晳的。說弘晳心中一點兒對皇位的覬覦之心都沒有,肯定是不可能的,這也是清高宗隨隨便便就能抓住弘晳把柄的原因所在。清世宗即位之後,出於穩定政局和維護自身皇位正統性的需要,不僅對胤礽給予了較高規格的喪葬,而且還給予了弘晳足夠的禮遇,先是封弘晳為理郡王,後來又晉封理親王,甚至允許弘晳對自己以“皇父”相稱,等於是給予了弘晳“皇子”的待遇。當然,這一切都是禮節性的,清世宗對弘晳實際上也並不放心,雍正元年便將弘晳由京師遷往了昌平鄭家莊的理王府居住,為的就是避免他與在京的宗室、朝臣攪和在一起,生出不必要的麻煩。

    可是,即便如此,也並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弘晳依然和不少叔伯兄弟走動頻繁。雍正年間,弘晳畏懼四叔清世宗的威懾,尚且比較低調。乾隆初年,與幾位叔伯兄弟的走動則幾乎是公開的了。這幾位叔伯兄弟就是:怡賢親王胤祥的兒子貝勒弘昌、寧郡王弘皎,莊恪親王胤祿的兒子弘普和恆溫親王胤祺的兒子弘昇。因為兒子弘普的原因和弘晳的巴結、討好,莊恪親王胤祿也牽扯其中,和弘晳關係也較為密切。

    胤祥和胤祿是清世宗即位之前的鐵桿盟友,是被清世宗給予了“鐵帽子”的兩位弟弟,而且胤祿還是清世宗臨終前留給兒子清高宗的顧命大臣之一,這兩位在雍正年間身份特殊、勢力龐大、實力雄厚。恆溫親王胤祺作為“塞思黑”胤禟的胞兄,雖然沒有捲入康熙年間的“九子奪嫡”,在雍正年間得以善終,但是影響力依然是不可小覷的。弘昇這個胤禟嫡親侄子的名頭,在受到清世宗打擊的“廉黨”殘餘勢力中,想必還是有一定號召力的。胤祥系、胤祿系和胤禟的嫡親侄子,這些人和弘晳攪在一起,對於剛剛即位的清高宗而言,壓力無疑是巨大的,搞掉弘晳幾乎是必然的。

    乾隆四年,清高宗先以老爹影響力最小的弘昇為突破口,繼而遷出了胤祿和弘昌、弘皎、弘普和弘晳。最後,清高宗一手製造了所謂“弘晳逆案”。事後,胤祿被免去了親王雙俸和議政大臣等職,回家養老;弘皎因為爵位是清世宗對怡賢親王的恩典得以保全,但是停俸、徹底靠邊站了;弘昌、弘普被革爵。主角弘晳被革爵、黜宗室、更名四十六,幽禁至死。

    說這些人和弘晳走動頻繁是“謀逆”未免有些誇張了,弘晳有覬覦皇位之心不假,但還遠沒到“謀逆”的地步。無非就是幾個失落的叔伯兄弟攪和在一起發發牢騷罷了,而弘晳也無非就是私底下過過乾癮,順帶著“罵罵娘”、問問算命先生清高宗啥時候死、自己還有沒有機會……

    怡賢親王胤祥的兩個兒子摻和其中,實際上是最典型的例子。為什麼說是幾個失落的叔伯兄弟攪和在一起發發牢騷呢?弘昌作為胤祥的庶長子,無疑是失落的,身為老大,胤祥的怡親王爵位與他無關,加送的寧郡王爵位依然與他無關,雍正年間還讓四大爺清世宗和親爹胤祥給在家關了好些年,能沒一點兒情緒?至於弘皎,作為胤祥的兩個活著的嫡子中年長的一個,“鐵帽子”怡親王爵位本來應該是他的,可偏偏被老爹胤祥給了老七弘曉,到頭來自己這個事實嫡長子只得了一個要降等承襲的寧郡王爵位,他能不憋屈?能沒點兒情緒?弘晳就更不用說了!他們攪和在一起,最初應當就是因為失落,不是嗎?後來,因為弘晳的野心,這種聚在一起發牢騷慢慢就有些變味了,逐漸又拉上了十六叔胤祿和其他幾個叔伯兄弟,這就成“結黨”了。最終,東窗事發,成為了所謂“弘晳逆案”。

    正因為“弘晳逆案”本身並沒有成為事實,而十六叔胤祿和這幾位叔伯兄弟也並不是真的想要“謀逆”,最多也就是被弘晳利用。因此,清高宗在處置了他們沒幾年之後,除了弘昌和弘晳以外,幾乎恢復了原有的爵位、差事,甚至不少人還重獲重用。這也從另一個側面佐證了“弘晳逆案”並不是真的“謀逆”。即便是弘晳,多年之後,清高宗也恢復了他的宗籍,算是給這位堂兄變相平反了。

  • 5 # 美麗青春您真痘

    我們先來認識一下主角:一、愛新覺羅·胤祥:

    清世宗雍正異母十三弟,雍正的鐵桿,如沒有胤祥的軍事輔佐,雍正王朝恐怕不會存在,即使康熙傳位給雍正,也未必不被八爺黨給顛覆政權。

    雍正帝繼位後,胤祥實質就是“二把手”,雍正皇帝的各種政策,全部有賴於胤祥具體實施。

    十三爺仙逝。雍正將胤祥的園寢規格升級,配享太廟,上諡號為"賢",將其名"允祥"的"允"字改回"胤"字,這成為有清一代臣子中不避皇帝諱的唯一特例。

    二、胤祥的兒子們:

    允祥一生九女四女,其中長弘昌和四弘皎都參與了弘皙的謀逆案。

    庶長子弘昌,本應自然承親王爵位,但卻七子弘曉繼承了,他經常惹是生非,本身就不招人待見,但被雍正破格封為貝子,親王庶子封貝子當時是獨一無二的天恩!後因其屢次出格逼迫雍正以“秉性愚蠢,向來不知率教,伊父怡親王奏請圈禁在家”為由,交給胤祥在家管教。

    弘皎作為胤祥事實上的嫡長子,未得到怡親王的鐵帽子,而被雍正封為寧郡王,作為嫡長子,父親越過他把怡親王爵位給了自己的弟弟弘曉,弘皎心裡自然些憋屈、失落。

    三、胤礽

    胤礽是四位輔政大臣之一索尼的外孫,索額圖侄女的兒子,當初為拉攏索家勢力,胤礽出生時即被立為太子,康熙對其給予厚望,本來安心等待康熙駕崩,胤礽作為太子登基是順理成章的,但他似乎有點等不及了,導至一立再廢。

    四、弘皙

    胤礽長子早夭,弘皙是胤礽的第二子,自幼被康熙所疼愛,被帶到宮內撫養,所以他身為太子之子,而且深受祖父喜愛,如果不出那麼多的意外,皇位的繼承順序應該是康熙——胤礽——弘皙。所以,到乾隆即位時,他不免有一些難以嚥下的怨氣,說中一點兒對皇位的覬覦之心都沒有,絕產不可能。

    幾位主角已清晰了,所以事情也就明瞭,弘晳逆案中和廢太子胤礽的兒子“私相交結,往來詭秘”,胤祥的兒子都是相對而言不太得志的,因而才在父親對雍正帝無比忠誠的情況下,產生出對乾隆帝的不滿並捲入未遂政變。

    乾隆四年,乾隆以弘昇為突破口,繼而遷出了胤祿和弘昌、弘皎、弘普和弘晳。最後,清高宗一手製造了所謂“弘晳逆案”。事後眾人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最重的主角弘晳被革爵、黜宗室、更名四十六,幽禁至死。

  • 6 # 四川達州人

    是弘皙逆案,不是謀反案。

    弘皙自以為是廢太子長子(老大嗝屁),從小被康熙喜愛,甚至有康熙不傳廢太子傳皇孫的流言。所以對自己繼承理親王,居住郊區鄭家莊很不滿,但雍正在位期間,他可沒有什麼膽子,老老實實低調做人。

    雍正死後,毛頭小子的乾隆上臺就開始搞宗親和睦計劃,釋放十叔十四叔,收老八老九回宗譜,授予子弟爵位。

    所以,大家都覺得乾隆性子軟。弘皙就心思活動,公開與宗室往來。

    怡親王老十三家中,嫡長子弘晈沒有撈到鐵帽子,只成為郡王。心中不滿。

    庶長子弘昌更不滿,郡王都沒有,就一個幹條貝勒,甚至還被雍正和親爹關了幾年,所以上串下跳得最厲害,最終也是處理最重的,革爵庶民。死後諡號都沒有的涉案人,就只有弘昌一個。注意,這傢伙也是曹頫的主子,曹頫被他連累,當然,曹頫也必定跟著做了一些事才被嚴厲處分。

    新怡親王弘曉則是曖昧態度。

    弘昇當然也不滿,自己被雍正奪去了親王世子身份。雖然乾隆給了郡王,可親爹的賬不也得算到乾隆頭上去嗎?

    這些人聚集一起,不大可能真謀刺乾隆,實力也不允許啊。左不過吃喝抱怨,這乾隆怎麼不被天雷劈死啊,我們就擁立康熙皇帝唯一的嫡子之後(弘皙)

    不過,弘皙卻有點意思了。

    以乾隆公佈的罪狀說,擅設內務府七司,製作違禁品自己享用。估計應該是真的。

    就是說,弘皙在鄭家莊王府之內設定皇帝才能有的內務府及各司,並製作皇帝才能乘坐的鵝黃肩輿獻給乾隆。

    乾隆心中暴怒,這是你一個親王能製做的?

    乾隆認為,我若不收,他就可以公然留下來自己享用。

    所以,隨後宗人府就上報說,莊親王等人往來詭秘。下面就是拔出蘿蔔帶出了泥,三人免王爵圈禁,怡親王兩王退出朝政。弘皙禁閉,宗室除名,改名四十六。死後才給予平反。

    因此,弘皙逆案是乾隆專門打擊弘皙這個核心人物的,涉案諸位後面都恢復爵位職務(除了弘昌)給予重用。顯然,這些人沒有真正謀反謀刺皇帝的行動,更沒那個實力,否則乾隆會給這麼輕的處分?

  • 7 # 達摩說

    他們就沒打算要謀反,只是乾隆帝緊張了,以為他們要謀反。

    弘皙,廢太子胤礽的嫡長子,康熙皇帝的嫡長孫兼心頭肉。如果胤礽不是被廢掉了,什麼弘曆弘時都沒希望,皇位肯定是他的。

    而且在康熙臨終時,指名道姓要冊封弘皙為親王,對其他孫輩包括弘曆之流連提都沒提,可見康熙對弘皙的喜愛。

    雍正繼位後,卻僅封弘皙為郡王,把他扔到京郊昌平去住,避免他與宗室大臣過分交往。不過雍正年間弘皙還是很老實的,並沒有什麼非分舉動。所以,後來雍正令其承襲了廢太子胤礽的理親王頭銜,算是肯定了他的表現。

    弘曆繼位,是為乾隆帝。相比於既是長輩又是冷酷成熟政治家的雍正,乾隆顯然還是個生瓜蛋子,無論從年齡上還是政治威望上,可以說他都比不上弘皙。更何況弘皙是廢太子胤礽的嫡長子,康熙當年最為賞識和寵愛的孫輩,而弘曆與之相比,倒有些相形見絀了。

    所以,為了能穩定自己的位置,乾隆算是盯上了弘皙,一直想找個由頭打壓他。

    而弘皙呢,他此時在幹嘛?他心裡肯定也不舒服啊,他在想,弘曆這個無名之輩,如今都做了皇帝了,自己要不是當年父親被廢,做皇帝的肯定是自己啊。

    於是,對乾隆帝隱隱約約地就有了些抱怨。

    但光是抱怨,不足以讓乾隆帝緊張到將其徹底打入另冊,最可怕的是,弘皙還拐帶著幾個宗室同伴,大家開始聚在一起抱怨。

    這些宗室主要是怡親王胤祥的兩個兒子,也就是弘昌和弘皎。

    弘昌自小就不受重視,雍正在位時就不怎麼喜歡他,便讓胤祥將他圈禁在家,後來也就得了個貝勒的封號。而弘晈與弘昌略有不同,他和弘曉都是胤祥的嫡子,而且自己還是哥哥,結果弟弟弘曉承襲了胤祥的怡親王封號,弘晈只得了個寧郡王。

    所以,二人自然因此心懷不滿和抱怨,又遇上同樣心懷不滿和抱怨的弘皙,除此之外還有“塞思黑”的侄子弘昇,這幾個閒散宗室湊在一起除了吃喝玩樂,就剩下罵乾隆了。

    此外,弘皙還經常往莊親王胤祿那兒跑,於是也拐帶上了胤祿和他的兒子弘普。

    弘皙代表廢太子勢力,弘晈和弘昌代表怡親王胤祥的勢力,莊親王胤祿是雍正給乾隆欽定的顧命大臣,再加上“塞思黑”的餘孽弘昇,這幾股勢力要是湊在一起,相互勾結,估計乾隆帝的屁股就快要坐不穩了。雖然他們既無謀反之實,亦無謀反之名,但他們的存在就是對繼位不久的乾隆帝的最大威脅。

    於是,打壓弘皙刻不容緩。

    乾隆帝抓住把柄,出手利索,羅織罪名,立即定罪,革除弘皙爵位,並將其永久囚禁在景山東果園。

    餘黨成員皆有懲罰,但都不似弘皙般嚴厲,如胤祿免去親王雙俸和議政大臣,弘皎停俸,弘昌、弘普二人則被革爵。可見乾隆帝此番掀起大獄,主要目的還是要翦除弘皙的威脅,並藉此鞏固權力。

    乾隆七年,弘皙死在景山東果園。

  • 8 # 光明右使simon

    是不是看了《延禧攻略》才有這個問題啊!?謀反這件事並不是說誰想和誰就可以的,這件事大多是歷史選擇的結果!或者說是當時各種利益集團政治博弈活動最終的結果!不只是政治這件事,經濟活動也大致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 9 # 小山村的狼哥

    簡單的說,參與弘皙逆案的是弘晈,弘晈是胤祥的嫡子,但沒有世襲到怡親王的爵位,心懷怨恨,所以想以小博大,順便出口惡氣,參與了謀逆。

    而怡親王弘曉,則是採取了曖昧的態度,沒有證據證明他直接參與,但身為當時的主政大臣之一,他不可能沒有察覺,不制止的原因是弘皙放出恢復八王議政的政治訊號,而弘曉就是鐵帽子王!所以八王議政對他只有好處沒有壞處。因此最後乾隆說他是其心可誅。

    鑑於胤祥的功勞和福澤,乾隆最終只是對弘曉批評教育,對弘晈也沒有削掉郡王的爵位,只是略施薄懲。但此後,怡親王一脈就淡出清朝的核心政治圈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50歲教授為了娶20歲女學生,主動申請內退,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