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勇往只茜

    因為統治者的無能,還有百姓的不認可所致。畢竟一開始的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最好的佐證。

    還有北方匈奴的威脅,西晉的滅亡是被匈奴首領劉淵所滅,從他的姓氏也可以看出,匈奴對漢朝的認可和敬畏。

  • 2 # 魏東雙

    東漢末年,氣候"小冰期",加之起義、戰亂,北方人口銳減,北方匈奴、羯、鮮卑、氐、羌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到西晉時,“西北諸郡皆為戎居”,關中幷州人口百萬餘,“戎狄居半”。

    司馬炎篡魏稱帝后,大行分封,二十七個同姓郡國。各王可養兵、選官,收稅,皇室單薄。

    嫡長子司馬衷弱智,即位后皇後賈南風擅權,挑唆後黨和藩王爭鬥,北方16年間戰亂不斷,山河凋敝。

    匈奴貴族劉淵趁機在左國城起兵,懷帝永嘉二年劉淵稱帝,四年劉聰繼位,五年攻晉,入京師,俘懷帝,縱兵燒掠,殺王公士民三萬餘,史稱"永嘉之亂",西晉滅亡。之後至北魏一統是百餘年的"五胡亂華"。

  • 3 # 專科生奮鬥日記

    因為按照當時的社會大趨勢來說,本來就是會發展為大分裂。

    民族矛盾問題不是曹魏或者是西晉創造出來的,在當時民族矛盾問題,其實已經不可調和。第一個表現就是人口比例問題,對於匈奴等少數民族的內遷,其實從西漢後期就已經開始。到了東漢末年,有些人口史學家統計,在關中等地漢民族反倒已經變成了少數民族。至於三國期間,各國為了征討都引用少數民族的力量補充軍隊。更加麻煩的是,從漢以來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其實受到壓迫。長時間的民族仇恨已經結下,這個不是晉武帝司馬炎甚至秦皇漢武唐宗宋祖能解決的事情。至於南北分裂也不是司馬炎自己的問題。如果真的對文化史感興趣其實可以知道在三國時期,三吳地區發展出了相對獨立與魏晉的文化。真正解決這個問題的,反倒是東晉強行的將僑姓世族還有他們所擁有的文化立於更高的位置。當然還有包括宇宙大將軍的肉體消滅和隋文帝統一之後強行令江南士族北遷。

    總的來說,西晉滅亡並不是奇怪,後面大分裂也並不奇怪。唯一令人驚訝的就是西晉以這種難看無比姿勢死亡,實在是太丟人了。說實話在事後諸葛亮的角度,我也想不出來更丟人的姿勢。

  • 4 # 司州牧

    西晉統一後之所以會在短短半個世紀就迅速走向滅亡,原因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就是:內部政治動盪,外部異族環視。下面我來闡述我的這兩個觀點。

    一、內部的政治動盪。西晉內部的政治動盪主要有兩個原因構成。①是晉武帝司馬炎在選立儲君的問題上的重大失誤。在其去世後,即位的晉惠帝司馬衷由於個人原因無法勝任一個合格的領導者角色,這就使獨一無二至高無上的皇權成為西晉皇室各個有實力有野心的藩王激烈爭奪的物件。

    △傻子皇帝晉惠帝

    ②是晉武帝司馬炎在建立西晉後,極端錯誤的吸收了曹魏滅亡的教訓,賦予宗室諸侯王太多的兵權。他的本意也許是好的,但是太過理想化。因為他的繼任者無法有效的掌握皇權,所以同姓的宗室諸侯王比異姓的大臣更易對皇權造成致命威脅。這其中懷有野心的先皇另外一些子嗣則是“根正苗紅”的潛在顛覆者。

    稍微有一些歷史常識的人應該都知道,西晉敗亡源自可以與西漢“七國之亂”相提並論的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示意圖

    但是八王之亂持續時間之長,波及皇室成員之多,對帝國政治破壞之嚴重在中國數千年的歷史中可謂罕見。

    爭奪皇權的八王之亂始於公元291年,止於公元306年,前後歷時十六年,佔西晉國祚的三分之一左右。這其中晉武帝司馬炎的子嗣就佔了總數的一半。連年的征戰不僅使西晉國內軍隊損失慘重,還令經濟遭到巨大破壞,同時讓西晉皇族的內部關係變得四分五裂勢同水火。

    我們都知道,人不怕受到皮外傷怕就怕內部病變。國家同樣如此,如果外有強敵壓境,但是內部上下同心鐵板一塊,那麼這個國家一定不會被輕易征服和滅亡。而西晉卻反其道而行之,先是內部腐爛令整個國家衰弱疲憊不堪,恰逢邊境外一群異族已是垂涎欲滴虎視眈眈。其勢可謂危矣。

    二、外部異族環視。隨著西晉皇族內亂的愈演愈烈,外部的諸如匈奴,鮮卑,羌族等等一眾民族已經開始注意到南方這個佔據絕好地域立國的強盛王朝愈發不堪一擊。

    於是甚至都沒經過什麼試探各種攻擊便隨之而來。結果不用多說,西晉皇族正彼此打的熱火朝天死去活來,哪裡還有功夫去管這些有的沒的?所以北方各族趁機攻城略地借勢做大做強並相繼建國,形成一個個有組織有紀律,兇狠殘暴兵強馬壯戰力強悍的軍事集團。西晉王朝在內憂外患下徹底淪為一隻毫無反抗能力的待宰肥羊。

    這其中,最早一批建國稱帝的匈奴族領袖劉淵及其繼任者們更是數次攻破西晉國都洛陽,先後兩次俘虜西晉悲情的末代皇帝(懷愍二帝)。匈奴人絕不會看得起只知道內鬥的西晉皇族,對兩位身份尊貴的年輕俘虜自然也沒有絲毫憐憫,當時的前趙皇帝劉聰對卑躬屈膝的懷愍二帝百般羞辱後毫不留情的揮下了鋒利的屠刀。

    △戰鬥力兇悍的匈奴族

    懷愍二帝的慘死,正式宣告立國剛剛半個世紀的西晉王朝的轟然覆滅。在北方已經喪失統治力並無立足之地的殘存皇族琅琊王司馬睿抓住機會,趁機在長江以南重新建立消亡的社稷,史稱東晉。

    △延續司馬家族香火的琅琊王司馬睿

  • 5 # ww王嘉

    謝謝悟空邀請!公元263年,魏國大將軍司馬昭滅掉蜀漢,逼魏帝加封晉王,那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語,就發生在那段時間。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即位後,廢掉魏帝曹奐,登基稱帝(名曰禪讓),國號晉。實際上晉朝得國不正,是司馬炎簒魏所得。公元280年,晉滅掉吳國,自漢之後,中國又一次迎來統一。歷史上稱之為西晉。

    西晉王朝存在的時間不長,從公元280年統一到公元316年,只有三十幾年的時間,原由我覺得主要是如下幾點:

    一、分封宗室子弟,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禍根。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魏文帝曹丕的儲君之位,經過激烈競爭,因其父曹操強勢,雖然兄弟之間沒有血雨腥風,但也讓他終身都不能釋懷,即位後逼迫其弟曹植七步成詩的故事直到今天仍在流傳。對曹氏宗室子弟的打壓,伴隨了他的整個執政過程。他死後魏明帝即位,沒有緩和宗室其它支系的關係,對早已遠離權利中心的宗室,繼續打壓和邊緣化。至使後期司馬氏專權後,整個宗室無人也沒有力量站出來援助,拱衛曹氏政權。晉朝建立後,司馬炎吸取前朝之鑑,大封司馬氏宗室子弟,授其軍權,各領一方,拱衛京城。令司馬炎沒想到的是,他死後,諸侯們不服從朝廷節制,各自為政不算,還相互爭地奪利,彼此征討,統一穩定的國家,很快陷入了狼煙四起,民不聊生的戰亂之中。

    二、晉惠帝的智障。晉惠帝是歷史上唯一的一位白痴皇帝,那句有名的:"自不食肉糜"就出自這哥們之口,有一年災荒,老百姓沒有糧食吃,連樹皮和野菜都吃完了,朝臣們正在議論贖災的事,他冒出那句"沒有糧食吃,怎麼不喝肉粥呢?"的話,讓在坐的滿堂文武目瞪口呆,哭笑不得。如此智商是怎麼上位的呢?我覺得還是嫡長子的身份發揮了關建作用。在晉之前的三國時代,凡廢長立幼的下場都不好,而司馬炎本人也曾因其父司馬昭動搖過他儲君之位,而深受其害,所以對廢長立賢,他從內心是排斥的。另外晉惠帝司馬衷的媳婦賈南風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擔心司馬衷的能力,司馬炎也曾動過另立的念頭,但賈南風憑思維慎密的大腦,每次都能讓司馬衷順利過關,經過幾次測試之後,晉武帝司馬昭最終打消了另立的念頭。司馬衷繼位後,大權落到皇后賈南風手裡,賈南風人長的醜陋,心理扭曲,為人兇妒暴虐,淫亂後宮;政治上排斥異己的手段殘暴,不記後果,是引起"八王之亂"的起因之一。

    三、對匈奴的疏於防範。西晉王朝未期,"八王之亂”發生後,司馬宗室骨肉相殘,極大地消耗著晉王朝的國力。如此同時,西北的匈奴卻在快速的崛起。公元304年,南匈奴單于於扶羅之孫,左賢王劉豹之子劉淵被推為大單于,不久稱漢王。劉淵透過分橫合縱手法,很快又合併了羯人石勒,漢人王彌的隊伍,一時匈奴人的勢力空前的膨脹。在晉之前的秦漢及三國的曹操,對匈奴一直都是恩威並用,大兵征討輔以和親。由於匈奴人發源地在漠北,飛砂走石,氣候惡劣,一直對氣候適宜,土地肥沃,水草茂盛的中原虎視眈眈。到了西晉未期,統治階級內部忙於內鬥,邊境疏於防守,給了匈奴人可乘之機。

    公元316年11月,匈奴人劉曜攻破長安城,晉愍帝被俘,西晉滅亡。西晉王朝雖滅在匈奴人手裡,實際上是亡在"八王之亂",亡在自己人手裡,正應了那句"堡壘是內部瓦解"的名言。

  • 6 # 星空史話

    西晉國祚僅僅51年,是名副其實的短命王朝。這個王朝由司馬昭之子司馬炎篡魏而來,其立國的過程本身就不具備合法性,建立過程更是充滿了自司馬懿遺傳下來的詭詐和殘忍。西晉對中國的黑暗統治,直接導致了中華文明的分裂和衰退,一手造成了北方五胡亂華的慘象。作為歷史上最昏庸王朝的代表之一,西晉統治者從三個方面敗光了他司馬家機關算盡竊來的江山。

    1、國家機器的畸形運轉

    西晉沿用曹魏時期的選官制度——九品中正制。熟悉這個制度設計的人都知道,被朝廷任命的“中正官”,即評價世人品德才能的官員,在選拔人才上幾乎具有決定權。這種幾乎沒有約束的人事權利,是腐敗滋生的最前沿,也是門閥貴族為了控制朝堂,而必須控制的一個關鍵職位。九品中正制在推行之初確實為曹魏政權舉薦了一些優秀人才,而到了西晉時期,隨著各大門閥的坐大,九品中正製成了核心貴族們提拔自己人的私人工具,社會階層從此固結,這使得西晉的統治迅速從朝堂開始自上而下地腐敗。

    2、玄談的社會風氣

    西晉開始,原本經世致用的儒家學說受到了唾棄,西晉知識分子面對黑暗的政治現實,傾向於從避世的道家哲學中尋求心靈的慰籍,使得西漢以來被邊緣化的老莊之學重新興起。對文化領域來講,思想的多元化本來是好事,但由於這種脫離實際的玄學研究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整個社會風氣逐漸空心化,願意將踏實地治國興邦的政治家越來越少,導致了西晉人才的枯竭。

    3、奢靡無度的生活方式

    歷史上很多強盛的王朝,一般都會在前三代皇帝中出現一個勵精圖治,勤政愛民的君主帶領國家從戰亂中走向復興。而西晉王朝確不具備這一強盛王朝的基因。從第一代君主司馬炎開始,每一代皇帝都貪圖享樂。統治集團的核心成員窮奢極欲,自然上行下效引導整個社會的拜金,“上下交徵利而國危矣”。過度的物質追求導致了社會矛盾的快速累積,導致王朝崩潰。

    以上三點,是西晉王朝自身的重大失誤導致統治能力的衰退,伴隨著王朝外部北方少數民族的崛起,導致西晉僅僅存在了51年,就被迫南遷,偏安江左。

  • 7 # 西有大秦

    西晉是一個篡位於前朝的一個王朝,由晉武帝司馬炎於公元263年所建立,公元280年滅亡東吳,正式統一全國。

    要說西晉的建立,主要還是司馬懿,司馬懿在曹魏政權熬死了曹操、曹丕、曹睿、直至曹芳時才死去。司馬懿本人文武雙全,頗有謀略。曹操在世時,曾經告告誡曹丕,司馬懿有鷹視狼顧之相,不可付之以兵權。曹丕卻不當回事,直接重用司馬懿,曹睿臨終時,讓司馬懿做輔政大臣。真不知道曹睿是怎麼想的,一念之間,給曹魏滅亡埋下了伏筆。

    其後,司馬懿父子發動政變,誅殺了曹爽並誅三族,徹底的控制了曹魏政權,司馬懿之孫最後透過禪讓迫使曹芳禪位,建立晉朝。

    由於西晉建立得太輕鬆了,且司馬炎又是一個富三代,立國之後,整日亨樂,後宮擁有萬餘美女,連司馬炎自己都不知道該怎麼選擇,於是便坐著羊車,羊車停在哪裡就在哪裡過夜亨樂。皇帝如此亨受,大臣們也如此,如石祟用蠟燭當柴火燒,王愷用絲綢鋪路,一個王朝從上到下腐敗奢麾。司馬炎又分封了十幾個兒子為藩王。

    這還不算,司馬炎居然立了一個傻兒子當皇帝,待司馬炎死後,司馬氏各個藩王相繼叛亂,史稱“八王之亂,”由於長期的內亂,讓中原百姓家破人亡,流離失所,很多百姓死於戰亂,田地荒無,政權不穩。導致北方胡人做大,趁西晉內亂之機,派兵南下,攻佔洛陽,滅亡了西晉。

    總的來說,屬於司馬炎沒有選擇好繼承人,讓一個傻子當皇帝,前面有秦二世胡亥為鑑,可司馬炎沒有吸取教訓,認為自己的兒子雖然傻,但有大巨輔助,加之孫子司馬睿聰明,才讓司馬炎立其子為皇帝,但是其孫雖然聰明,卻沒有機會,死於諸王內亂之中!

  • 8 # 卜客思

    西晉終結了三國亂世,但僅僅存在了51年後,就走向了滅亡。

    傳統的觀點認為是西晉第二代皇帝司馬衷的愚笨,從而引發了八王之亂。但其實西晉滅亡的禍根,早在西晉剛剛建國之時就已經埋下了。

    氣候劇烈變化,天災不斷

    司馬氏雖然統一了全國,但不幸的是,司司馬氏統一全國的這個時間,恰巧處於中國氣候劇烈變化的時期。從東漢後期開始,中的氣候逐漸變冷,開始進入到一個長達600年的相對寒冷期。而西晉所處的這個時間,恰巧就位於中國剛剛進入寒冷期的時間。

    那麼氣候由暖變冷,會對封建王朝的統治根基造成嚴重的破壞。由於氣候變冷,農業生產所需的光熱和降水大幅減少,進而導致農產量的降低,嚴重破壞了西晉王朝的經濟基礎。

    氣溫的降低也使得北方人民生活更為艱苦,在那個沒有暖氣的年代,要想熬過漫長寒冷的冬季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

    而氣候轉冷,對於漠北遊牧民族的影響則更大。由於氣候變冷,漠北地區的冬季更加漫長寒冷,導致這一地區不適合人類長期生活,遊牧民族的生活變得更加艱難。因此這些遊牧民族不得不內遷到中原地區。而這些內遷的遊牧民族的到來,又加劇了社會的不穩定,最終引發了後來的“五胡亂華”的事件。

    土地兼併嚴重,流民起義不斷

    土地兼併是困擾著中國曆代封建王朝的一大頑疾。但在大部分統一王朝的初期,土地兼併問題並不是特別嚴重,但西晉卻在建國的初期,土地兼併問題就尤為嚴重。晉武帝在滅吳之後,在全國推行佔田令。按照這一法律規定,西晉的官員可以按照品級合法地佔有一定數量的土地。但這條法律有兩個漏洞:一是對之前超出佔田限額的官員,就不再追究,這就使得一些官員手中的土地遠遠超過限額,但也被合法化;還有就是對於佔有土地的方式,並沒有做出說明。一些佔田沒有達到限額的官員就會用盡各種手段搶佔農民的土地,從而導致了嚴重的土地兼併問題。而農民手中的地不僅少,而且貧瘠,加上氣候寒冷,糧食減產,普通的自耕農難以維持生活和承擔政府的賦稅,不得不淪為流民。

    (成漢政權,十六國中由流民在四川建立的一個割據政權)

    而流民問題向來是歷朝政府相當頭疼的問題。流民的增多會導致政府難以收到足額的土地稅,這就迫使政府不得不向地方徵收更多的賦稅,而賦稅的增加又導致農民不得不投靠於豪強地主或淪為流民。由此,西晉因為土地問題進入到了一個死迴圈當中。

    到了晉惠帝統治時期,流民開始紛紛起義。西北地區氐族流民齊萬年、李特等集結數十萬各族流民發動起義。李特領導的流民起義軍還攻入四川,佔領了原先蜀漢的大部分地區,並在此處建立了成漢政權。

    除此之外,荊州、湘江地區也爆發了許多的大規模流民起義。這些流民起義給西晉王朝予以沉重的打擊,動搖了司馬氏家族統治的基礎。

    民族關係緊張

    民族關係的緊張也是西晉王朝崩潰的一個重要原因。前面講到,由於氣候變冷,從東漢後期開始,北方的大量的遊牧民族紛紛南遷進內地。西晉剛剛統一的時候,天下剛剛經歷戰亂,正是需要人口恢復生產的時候,而這些內遷的少數民族,正好能為西晉提供豐富的勞動力資源。

    但西晉王朝在少數民族的政策問題上,非常失敗。西晉王朝在沒有打破遊民民族原先部落體制的基礎上,強行向這些內遷的遊牧民族徵收同漢人一樣的賦稅。這些普通的遊牧民族的平民本身就要承擔部落內部的義務,這下還要承擔西晉王朝的賦稅,使得他們的生活更加困苦。而西晉派駐邊疆的地方官又在地方為非作歹,壓迫這些少數民族。甚至把他們賣為奴隸。比如羯人石勒,就曾被西晉的官員當作奴隸販賣到內地。

    西晉王朝在對待少敏族政策上的失敗,導致了這些少數民族的嚴重不滿。早在西晉尚未統一之前,涼州地區的鮮卑人就爆發過大規模的反晉起義,不過當時西晉王朝還有實力去鎮壓他們。但八王之亂之後,西晉王朝實力大減,加上流民起義不斷,使得西晉再也無力鎮壓這些少數民族的起義,最終被少數民族建立的漢趙政權所滅。

    統治階級基礎薄弱與八王之亂

    司馬氏家族能過取代曹氏建立西晉,靠的是世家大族的支援。因此西晉王朝沿用了曹魏實行的“九品中正制”,讓這些世家大族繼續掌握國家的人事權。而且這些士族很多都是儒學大家出身,在以儒學以官方意識形態的西晉王朝,這些人又控制了社會輿論。同時實行佔田令讓世家大族能夠“合法”地佔有大量的土地。這下士族又控制了西晉王朝主要的經濟基礎。

    但士族的人數畢竟還只是少部分,社會上還有很多的寒族地主還有平民。這些人由於出身的問題,被士族排除出統治階級之外。這就使得西晉王朝的統治基礎僅僅限於這些士族當中,統治基礎可以說非常薄弱。

    司馬氏的統治依靠士族,但也必須防著士族。為了與這些士族勢力達成平衡,晉武帝司馬炎不得不採取分封諸王的策略,讓司馬氏皇族掌握地方的重兵。一方面利用兵權威懾士族,防止士族威脅皇室,令一方面這些掌握重兵的諸王可以約束住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

    但諸王掌兵權,為後來的八王之亂埋下了伏筆。八王之亂的爆發,使使得北方的少數民族失去約束。在混戰期間,部分的司馬氏王族還勾結遊牧民族,給了這些遊牧民族發展機會,為之後西晉的滅亡埋下了種子。

    八王之亂後,司馬氏皇族所依靠的皇族勢力基本被消滅,西晉的滅亡也就只是時間問題了。之後東晉雖然還是司馬氏在當皇帝,但沒有了皇族作為依靠,只能成為士族的傀儡。

    皇室和統治階級的迅速腐化

    雖然司馬炎是西晉王朝的建立者,但他已經是司馬氏家族的第三代。司馬炎並沒有體驗過多少創業的艱難。在統一天下後,司馬炎和西晉的開國大臣們,不再有進取精神,開始縱情享樂。於是就有了司馬炎在後宮羊車望幸,石崇王愷鬥富的事情。

    所謂上樑不正下樑歪,皇帝的王公大臣帶頭縱情享樂,那底下的官員自然有樣學樣,縱情享樂,整個西晉王朝在統一天下沒多久,就呈現出一種腐化墮落的狀態。這樣的王朝,試想這樣的王朝,怎麼能長久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電影流派詳細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