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一潮春雨
-
2 # 千尋體影
中國傳統武術已經有上百年的發展歷史,並且在其傳承中出現了很多有名氣的門派,各門派的武術都有其長短,在其傳承的過程中就多留下的是其門派武術的特點融入在套路中,那麼在人們練習的時候很少有能瞭解其中的文化和特點!
在現在的社會環境下,存在很少的能參透自己所練習的武術的文化內涵的人,而這些人在參悟到其內涵後,甚至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打敗對方,因為他知道這一招如何使用,如何在實戰中變化。
中國傳統武術的發展,是在百姓尋常家走向今天的,那麼也就是在生活中形成其文化的,它的發展沒有規則,沒有地域限制,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打倒對方,讓對方沒有能力還擊!而現在如果用拳擊的規則去限制傳統武術在實戰中的發揮,那麼這就不太適合了。比如在中國傳統武術中,有“以退為進”的概念,那麼拳擊在與傳統武術進行對決時多為進攻或者,防守,當拳擊手進攻時,中國傳統武術選手有可能先退後然後再尋找其突破點,進而擊倒對方!那麼如果在小小的擂臺上就限制了傳統武術的發揮了!
在當今文明的社會中,傳統武術不能被急功近利的人接受,不能被想在短時間內就想成為高手的人所接受!到若說其沒有用,這是很不科學,也很不實際!所以應該對傳統武術的發展有信心,可能只是由於傳統武術不僅是武術,更是一種文化,就被人們多多拋棄!
-
3 # 福州禪武
傳統武術的沒落是正常的事情。如果不改革以後消失是可能的。
我去網上找兩部分文章來說明我的觀點。80年代搞過武術挖掘工作,但沒有下文,之後有了散打,基本上散打越發展到後面,基本上和傳統武術理論都沒有什麼關係,全部是西方體育理論,這沒有辦法的的辦法,沒有西方理論,速度、力量、身體恢復都上不去,利用傳統武術的理論,方法,運動員根本進步不了。我查閱過福建省圖書館全部的武術書籍,我的水平有限,有些看不懂,能看懂的書籍,如果按照傳統武術的訓練體系,競技套路與散打運動員,根本沒有辦法進步。
體育是人體運動,人體最重要學科,運動生理學、運動解剖學、運動生物力學、教育學、運動心理學,營養學,沒有這些學科的支援,談何進步。
傳統武術我也渴望有很多技術可以讓現代搏擊拿來使用,但是這種機率很低。
中國武術無論怎麼說,現在最重要是在世界要站領一席之地。要談影視作品,中國是動作片大國,但在擂臺上真不行。
武術挖掘整理,武術發展史上的一次悲劇(因為沒有結果,在我看來是沒有價值)
(轉錄)
在新中國的武術發展史上,曾進行過一次大規模的對民間武術的徹查和整理活動,即對中國現存的民間武術進行深入挖掘整理,在當時稱之為“武術挖整”,簡稱“挖整”。挖整涉及地域之廣——是一次全國性的調查活動,同時挖整的內容也相當廣泛,在十年動亂後百廢待興的中國武術界掀起了一陣熱潮。
挖整明確具有搶救武術遺產的目的,得到了當時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的高度重視,也為華人和全世界華人所矚目,使得所有熱愛武術和關心武術的人們無不歡欣鼓舞。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國家體委的號召和組織下,中國武術界開始的這場轟轟烈烈,有聲有色的“武術挖整”活動,經歷了幾年時間,收集了許多寶貴資料並且加以整理和總結,確實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時光荏苒,物換星移。在事隔二十多年後的今天,這個曾經轟動一時的事件,不要說武術界之外,就連武術界內,或者說是官辦的“競技武術”那個小小的圈子裡,如今也很少有人再提起過。往事果真如過眼雲煙,早被人們所遺忘,除了當年親身經歷過挖整的人以外,已經沒有人知道挖整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挖整究竟挖到整到了些什麼。我們如果回頭再看這個中國武術界的重大歷史事件,不得不唏噓感懷,花費如此巨大人力物力的挖整工作本是一件非常值得回顧值得深入研究的事情,為什麼這麼快就被人淡忘?!於情於理皆不應該,內中必有原因,值得我們追問和反思。
如果要對這樣一場大規模的武術挖整活動進行客觀地批評和評判,需要具有歷史的和發展的眼光,即我們要弄清楚當年挖整的具體過程以及所取得的成果;更加要明確的是挖整工作對於中國武術的發展產生了什麼樣的影響,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或者是亦正亦負,我們又該如何分析和看待。這也是出於對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歷史的負責,更是對民間武術之現狀和將來負責。
那麼要弄清楚以上的問題,我們先來簡單地回顧一下“挖整”的過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創立了中華全國體育總會,當時對於民間武術的挖掘整理工作就被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曾經受到賀龍同志的重視。1953年,當時任國家體委主任的賀龍同志提出了對武術”發掘、整理、提高、推廣“的八字方針。但由於多方面的原因,一直沒有大的舉動。上世紀60年代初,各地體委也組織過這方面的工作,有的地方甚至指派專門機構和人員參與此事。但是真正大規模的挖整還是興起於“文革”之後。1979年1月國家體委下發了《關於挖掘、整理武術遺產的通知》的檔案,接著,國家體委有關部門組織武術調查組,分赴山西、陝西、四川等13個省、市、地區開展考察,並於當年5月在廣西南寧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武術觀摩交流大會,這次觀摩交流大會的主題之一,就是展現傳統武術,研究和推動挖整工作的展開,來自全國29個省市和香港、澳門等地區的284名運動員表演了各種流派的武術專案達510項。
1982年12月,國家體委召開了全國武術工作會議,提出“挖掘傳統武術,搶救武術文化遺產,是當前的急迫任務。”隨後國家體委成立了武術挖掘、整理領導小組,負責統一部署全國武術挖整工作,全國各省、市、自治區都相應成立了自己的挖整辦公室,專門負責當地的挖整工作。由此,自1983年起,全國各地的武術挖整工作漸次展開。
1983年,在南昌召開了全國武術挖整工作會議,會議佈置了《全國武術挖掘、整理工作計劃》,全國大規模的挖整就此鋪開,並進入高潮。為了全國範圍內的武術普查工作的順利進行,武術研究院得到國家財政數十萬元的支援。各省體委也都有專門的經費,少的一年幾萬,多的十幾萬,暫時無從知道其總數。至於參加挖整的人員,省一級的挖整小組成員有300人之多,而全國地、縣級挖整組成員近5000人。至於業餘的和間接介入的人,恐怕就更多了。
1984年6月26至7月4日間,在河北省承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大會,主要是彙報、總結過往一年中全國挖整的工作情況。此次會議有29個省、市、自治區與十三所體育學院的160多位代表參加。據統計,挖整一年,共查訪了1100多個縣市,召開了1700多次座談會,訪問了4800多位老拳師,挖掘了200多個不同拳種,錄下了1300多位老拳師的3700多個套路,100多種功法,長達200多個小時。會上還共展出武術書稿300多部。
1986年3月24至28日,在北京召開了第二次全國武術挖掘、整理成果彙報大會,並舉辦了“武術遺產挖掘、整理成果展覽”。會議正面評價了整個挖整工作,並對有貢獻的個人和集體頒發獎狀、獎金。隨後的幾年中,雖然有些地區省份還有自己的挖整活動,但是歷時三年的全國範圍的武術挖整工作,至此算是告一段落。其後應該主要是進一步的整理,推出科研成果。
這次全國範圍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是在原國家體委武術挖整組的領導下進行的,在各級體委武術挖整組的積極參與下,動員了全國8000餘名專職武術工作者和業餘愛好者,耗資100多萬元(僅國家體委投,地方地委沒有計算在內),被稱為是中國武術發展史上空前的“普查武術家底搶救武術文化遺產”的工作。透過最後的總結,初步查明瞭流傳於全國各地的129個拳種;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編寫的各種拳種理論、技術和傳播、發展的典籍《拳械錄》和《武術史志》等651萬字;錄製了70歲以上老拳師拳藝394.5小時;透過“獻拳經拳譜、獻兵械實物、獻功法技藝”的“三獻”活動,收集文獻資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其它實物29件。從這些公佈的數字上看,挖整工作可謂碩果累累,成績斐然,實在令人振奮和激動。
大家都知道,在整整十年的文革浩劫中,中國幾乎所有的歷史文化遺產無不受到嚴重破壞,而武術領域更是重災區。許多民間珍藏的武術古籍和手抄的拳譜拳歌遭到損毀;許多老武術家、老拳師受到迫害,過早的離開人世,使一生心得成了絕學。更嚴重的是武術工作在極“左”政策的誤導下,在諸如“批判武術界的孔孟之道”一類喧囂聲中,充當階級鬥爭和政治宣傳的工具。武術的發展道路被嚴重扭曲,理論上和技術上都背離了中華武術的人文傳統和體育精神,變成了非驢非馬的四不象,“語錄拳”的出現便是一個典型例證。因此,全國範圍內的武術挖掘整理工作,不僅有搶救遺產的初衷,而且實際上具有“撥亂反正”的意義,這與當時的思想界、理論界及一切傳統文化界的撥亂反正是同步的,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因為如此,這項活動深得人心,受到整個武術界的熱情支援,許多老拳師奔走相告,獻譜獻藝,全國各地都出現了武術熱。再者,透過對中國散落在各地民間的武術遺產的大摸底,大清盤,做到心中有數,手上有物,這對推動武術科研工作,加快武術的系統化、科學化確有積極意義。
以上都是對於挖整的正面總結,從那些數字上來看,著實讓人興奮,然而經過了這麼多年以後,我們再次審視這次大規模的武術挖整時,竟是茫茫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覺。似乎一陣鑼鼓喧天、鼓樂齊鳴之後一切歸於平靜,就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似的,除了一堆數字,我們看不到具體的挖整成果,更看不到由於挖整而帶來的武術科研的新氣象。坦誠講,一番轟轟烈烈後的長時間的冷寂和淡漠,顯然不是一個正常現象,這必然會引發人們對挖整工作的真實價值和意義的懷疑——挖整到底給中華武術帶來了什麼?
經過冷靜的思索和判斷,我們需要弄清楚的是當年興師動眾、耗資巨大的挖整,到底挖到了什麼東西?它是否達到了當年賀龍同志所提出的對武術”發掘、整理、提高、推廣“的八字方針的標準和效果呢?清醒的人們不得不深深地憂慮和懷疑挖整風光背後的故事,是否如皇帝的新衣般贏得讚美卻實際上空洞無物?迄今為止,除了雜誌上的若干個鼓舞人心的數字外,實際內容到底是些啥?當年挖整高潮中,《中華武術》等武術通俗雜誌上登載過一些挖整的文章,大多數都是通俗性的作品,學術含金量普遍不高。
挖整結束後,1993年出版了一本《中華武術拳械錄》,這是唯一與挖整有直接關係的“科研成果”,然後就沒有了下文。還有所謂的482本武術抄本、稿本和秘籍,還有392件古兵器,都是些什麼樣的寶物,一是早就應該拿出來公諸天下,至少是編成目錄、匯印成冊,提供給研究者和愛好者們使用,好讓它為促進武術科研、繁榮武術科學服務;二是負責收藏和研究這些珍寶的中國武術研究院,在壟斷研究了整整二十年之後,總該有些研究成果吧,為什麼總是見不到具體的成果,難道這還需要“保密”?
二十年了,廣大的武術愛好者,特別是當年在“三獻”活動中積極獻藝獻寶的民間拳師們,有權提出這些要求,有理由深入思考,探索究竟。特別是想到國家在百廢待興的80年代初,撥出大量人力財力來支援這項工作,的確表現出對武術的分外重視,這是百年武術史上絕無僅有的盛舉。然而,錢是怎麼花的,花得值當不值當,這總該有個評估,有個交待吧!轟烈的挖整過後二十年早就應該蓋棺論定了,若被那些數字的光芒矇蔽了雙眼而沒有深刻的反省,得出來的又會是怎樣的結論。
喧囂過後,縱觀全國上下對武術挖整所取得成果的深入研究還是很不夠的,有些珍貴的資料被束之高閣,長眠不醒,有的可能又流入他人之手,再次成為挖整的物件;挖整過程中整理了大量文字和錄影等資料,給中華武術的理論研究和技術水平的提高、創新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對這些成果的研究和應用與武術的發展,時代的要求還是很不相應的;等等。有太多東西值得我們深省,具體說來,疑慮主要集中在以下幾點:
首先,國家花了大力氣,由上至下成立武術挖整組織,挖了幾年,雖說還有許多武術門派的好東西未被挖出來,但總算有了一個階段性成果。但是,這些成果大都無人花力氣整理,不見有人去深入研究,沒有人去推廣普及。這些以大量人力和鉅額資金“挖整”出來的珍貴抄本和實物等,根本無人問津,實際上成了一堆死東西,其作用反不如流傳再民間時大。有些地方挖整的成果,後來再度散失。再由於管理不善,情況更加糟糕。若真是如此,武術挖整便是形式主義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多少實際的學術價值和意義。這並非聳人聽聞的說辭,而是挖整二十年之後我們面臨的艱難現實。
其次,482本古籍文獻,392件古兵器,394.5小時的老拳師拳藝錄相——這是一串閃爍著神秘光環的引人入勝的數字,它深深地吸引著每一個熱愛武術的人,吸引著國內外的武術研究者,假如這些東西能及早公之於世,那對推動武術科研該是多麼重要的一筆財富。然而,如果在行業壟斷的不正之風的影響下,就可能成了某些個人把持下囤積居奇、化公為私的東西,它的學術價值就要大打折扣,甚至要萎縮。一些人出於自私心理,以曠日持久的所謂“科研”來達到壟斷,達到肥已的目的。
再次,大張旗鼓地“挖”了三年,倒底挖出來些啥,值不值得挖?人們擔心,當年從事這項工作的人,有相當一部分是文史根底比較差,又缺乏武術史和武術理論專業訓練,可以說熱情大大高於能力。同時,武術界的神秘主義氣氛相當濃厚,有些導向人物對武術的實際情況和文化內涵作了非常誇張的宣傳,一時間形成了從上到下大吹武術泡沫的現象。這必然影響到具體工作,影響到挖整工作者的識別力、判斷力,甚至於弄虛作假、指鹿為馬都有可能。因此,挖整工作的整體質量並不高,很可能將一些低檔次的甚至是假貨當成了寶物“挖”出來,高額的獎金變成拿國家的金錢換垃圾。正因為如此,主管部門只好深藏不露,淡化處理。
最後,真正讓人們憂慮的是,挖整中,各地上交武術院的只是一部分獲獎的“精品”,當時出於各種考慮,各省市挖整辦都保留了一部分資料,有的甚至是一大部分。1986年以後,各地的挖整辦陸續撤銷,有的將挖整資料轉給了文史辦,有的則封存起來,留個別人繼續保管和整理。再後來,各地的文史辦也多被裁撤,挖整資料的歸屬便成了問題。據聽到的情況,各地去向不一,這中間不免就有流失,有被個人順手牽羊的可能,有的甚至流向市場,被人收購。這種情況的出現,同樣與挖整工作缺乏科學安排,熱衷於大轟大嗡而粗放耕作、有始無終有關。一挖了事,挖而不整,既不能充分研究利用,又不能妥善保管,這樣的挖倒不如不挖。相當於如果沒有可靠的科技保障,一些重要的古代陵寢或者歷史遺址是不可以盲目挖掘的,挖完後扔在那裡,被浪費和毀損的可能性就更大。
為何中國體壇鮮見老將—— 先天不足 後天失調
歐美體壇,多現老當益壯的將才,40歲的他們,仍是江湖上的傳說。而在中國,超過30歲的球員,無論在足球場還是籃球場上,都開始盤算何時退役。
差別,為何如此之大?“首先,歐美人在人體形態機能結構上,與亞洲人有著一定的差別。”上海體科所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李之俊從專家的角度解讀。“打個比方,以毛細血管為例,這是人體最終端血液迴圈交換的地方。亞洲人的毛細血管比較細,比較密,而歐美人則比較粗,比較少。”不過李之俊強調,這些人種上的差異,在決定運動壽命長短方面只佔據很小一部分原因。
比起歐美運動員,中國運動員運動壽命普遍過短,深層次的主要原因是科學訓練理念和體制上的差別。“我們強調的是大運動量、大強度,透過時間堆積出運動成績。而歐美體制主要是重效果的訓練方式。雖然中國也正在慢慢改進,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輕傷不下火線”,“打著封閉上賽場”,曾一度被廣泛提倡。這些做法都會極大程度上影響運動壽命。“運動壽命早衰,就是因為訓練方式出現了問題。比如說游泳專案。中國運動員和歐美運動員開始訓練的年齡並沒有太大差別,但中國運動員出現運動高峰的時間早,保持的時間也短。歐美游泳選手的運動壽命大約比我們長6年。”
職業化的體質差別,也使中國運動員更多了思想負擔。“從小文化課上的缺失,讓他們很少有一技之長。在30歲出頭的時候,很多人就開始盤算自己退役後的出路。在心有旁騖的情況下,還能一心一意專注自己的職業生涯嗎?”
-
4 # 手機使用者52710845792
按現時代環境、現功夫實質、現功夫大師水平、現武術文化、和現人們的普遍觀念認知來看,傳統武術走向滅亡這是必然的了。為什麼這樣消極、低調、信心不足呢?大資訊時代,資訊的空前強大之廣泛和深入可以告訴我們一切了。其中最為重要的是武術文化和人們的武術觀念它是消亡的大推手,大家都這樣的認為如此的和平年代環境,又非冷兵器時代,現代武器可以戰勝一切了,如此的在追求武術實質是多餘的了,有的甚至還把這種追求列為愚昧無知。華人民這不叫國寶嗎?可笑了!你看西方人他們是如何看待功夫體育的,他們皆盡全力的去追求尋找挖掘……開發專案並置於極致發展。在看我們的尋武群體,傳統文化觀念十足,還十分幼稚的追求什麼宗師、大師、掌門人的觀念呢,於是浮傭著這些東西的浮起很快的形成了經濟發展模式、開起了經濟增長鏈,大把的掙錢,蒙人騙錢之事普遍,關鍵是人們還不能識別的到。可笑了!於是內家站樁、武學修為、道場傳承、………各門派教拳的瘋多。可笑了!於是你們的東西能用嗎?能上擂臺嗎?怎麼都像王八拳了……問聲一片、噓唏聲一片了,這個樣的狀態狀況又怎麼不消亡呢?
-
5 # 黃周子城
當然有,本人就是傳統實戰武術的擁護者,傳承者,理由很簡單,能瞬間制勝歹徒,無論是徒手還是械鬥,群戰,這樣的傳統實戰武術並不多見,但畢竟實實在在存在著,重要的是,傳統實戰武術還擁有一流的養生價值,雖說太少,但畢竟存在!
回覆列表
武術就是武術,非要加上傳統二字幹什麼呢?莫非老祖宗留下什麼套路我們就練什麼招數?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武術技巧也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而進步,如果墨守成規,不在武術招數上創新,這樣的功夫畢竟是落後的,落後就必然捱打。所以,中國武術就登不上國際競技擂臺,我們的武術大師也就成了舞術大師,沒有實戰能力還要讓人信服,就必然會弄虛作假,才能騙取信徒的錢財,也就導致中國武術界出來一批又一批的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