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V影視控
-
2 # 高尚濤
很多人認為,美國、蘇聯、英國的大國主動願意幫助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這是不對的。
在世界流浪1800多年並飽受欺凌的猶太人,兩站期間想回到祖居地巴勒斯坦、也就是他們心中的以色列地建國,是在自己的全力爭取和努力下,歷盡千辛萬苦達成的目標。
猶太復國主義運動的先驅們,首先請求統治巴勒斯坦的奧斯曼帝國皇帝,准許他們回到巴勒斯坦建國,但沒有成功。他們又請求當時的德國皇帝幫他們求情,結果又被耍弄了。
受到挫折的猶太人沒有垂頭喪氣,後來求助於有希望佔領巴勒斯坦的英國首相,終於獲得了一張特許狀,貝爾福宣言,允許他們回到巴勒斯坦購買土地,建立猶太聚居區和民族家園。當然,這一做法受到了多數巴勒斯坦人的激烈反對。為了緩和矛盾,英國將巴勒斯坦一分為二,在約旦河東岸建立一個純粹的巴勒斯坦人國家,取名約旦;嚴格將猶太人的移居活動限制在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地區。
但是,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人仍然激烈反對,英華人開始反對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國。英華人的反對遭到了猶太右翼集團的強烈反抗和打擊,英華人兩頭不討好。最後決定對約旦河以西的巴勒斯坦進行了分治,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分別建國,別準備甩包。
這種情況下,猶太人要想在巴勒斯坦順利建國,除了自己做好充分的武裝準備以外,還必須取得美國和蘇聯的支援。但是,蘇聯強烈反對猶太人建國,列寧和斯大林都把猶太復國主義運動視為反動思想,致力於跟多數人即阿拉伯人搞好關係。美國對猶太人建國也不感興趣,不願意碰觸這個燙手山芋。
在這種被動局勢下,本-古裡安發動美國猶太人發動了大規模的遊說行動,最終迫使杜魯門總統表態支援猶太人建國,為此,國務卿馬歇爾與杜魯門總統公開決裂。
同時,本-古裡安組織巴勒斯坦社會工人黨,在巴勒斯坦模仿蘇聯大量建造集體農莊:基布茲,打出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旗號。本-古裡安的做法成功的誘使斯大林改變算計,轉而支援猶太人建國,希望將未來的猶太國打造成蘇聯插在中東地區的的一把尖刀。
就這樣,在美國和蘇聯的共同支援下,猶太人透過聯合國的分治決議,成功建國,並獲得了領土優勢。而且,接下來的第一次中東戰爭中,猶太人在美國和蘇聯的支援下,反敗為勝,站穩腳跟,從而在中東立足。
總之,猶太人在建國的過程中,多次有效的爭取到了關鍵大國的支援,而不是這些大國主動願意支援他們。與此相反,巴勒斯坦人和阿拉伯人卻屢屢錯失機會,怨天尤人,把原本支援他們的關鍵大國都推到了自己的對面,加上自己能力不行,從而在與以色列人的競爭中一敗再敗。這段歷史令人感慨。
-
3 # 大學軍事理論教師
照說,按國際關係的一個基本規律,敵人的敵人是朋友,敵人的朋友是敵人。然而,在神奇的中東,這片熱土上,敵人的敵人可能還是敵人(比如沙特的敵人是伊朗,伊朗的敵人是以色列,沙特和以色列也互相看著不順眼),敵人的朋友有可能還是朋友,比如以色列建國和第一次中東戰爭中,蘇聯也賣力幫襯過。
二戰後,美國取代了歐洲成為世界猶太人的人口與文化中心,猶太復國主義的重心也轉向了美國。但是,在國際準則日益完善的40年代末,以色列建國可不是美國一方說了算的,有關以色列的建國提案,是在聯合國大會上被表決透過的,具有法律效應(巴勒斯坦分治的181號決議)。在這個決議中,人口占少數的以色列獲得1.49萬平方公里,人口多的巴勒斯坦卻僅僅得到了1.12萬平方公里。阿拉伯人一直拒絕按聯合國決議建國,他們認為決議不公。這就是巴以衝突的源頭。
以色列能成功建國,從源頭上看,就得感謝蘇聯。當時的蘇聯作為五常之一,並沒有使用“一票否決權”,這說明蘇聯是支援以色列建國,和181號決議的分治方案的,而且,不但不打擊,蘇聯還“號召”一幫“小弟”都投了贊成票;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佈建立,16分鐘後,美國總統杜魯門宣佈承認以色列國。而第二個承認以色列國的,就是蘇聯。
以色列建國幾個小時後,埃及、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約旦等國組成阿拉伯聯軍,對以宣戰。戰爭開始階段,阿拉伯聯軍明顯佔了上風,但以色列越打越勇,不但存活了下來,還順便佔領了大片土地。
這次戰爭期間,美國政府保持中立,對交戰雙方都實行軍事封鎖。已經“感情破裂”的英國爸爸則支援阿拉伯國家,直接派出軍官團幫助外約旦。所以,第一次中東戰爭,以色列打得異常艱辛,真正的“戰敗即亡國”。
在美國“搞中立”的同時,蘇聯一直為以色列忙前忙後,開放貸款,還透過捷克斯洛伐克等東歐勢力範圍內的國家,間接的為以色列提供了相當數量的武器裝備。此外,在蘇聯的默許下,大批東歐猶太人源源不斷的湧入巴勒斯坦,保證了猶太國的人口數量和充足兵源。
當然,蘇聯可不是什麼聖母白蓮花,而且早先的沙俄時代,俄羅斯各階層對猶太人也是非常不友好的,曾發生過過多次排猶、屠猶浪潮。二戰後,蘇聯之所以這麼幫襯以色列在中東立足,那是因為,以色列的存在,符合蘇聯利益。
首先看,於蘇聯來說,如果以色列被打壓下去,美國和英國的勢力也會繼續控制巴勒斯坦地區,尤其是美國,在中東地區幾乎算是一家獨大,蘇聯連個插手的地方都沒有。倒不如讓這一地區長期陷入戰亂之中,所以,幫助作為中東地區動亂根源的以色列繼續存在下去,顯然更符合蘇聯的利益。
這樣,有以色列在中東不斷“搞事情”,阿拉伯國家跟以色列水火不容,持續對峙和擦槍走火肯定是家常便飯,這樣一來,色列一旦跟中東其他國家打起來,蘇聯就可以趁勢介入,擴大自己的勢力,順便扶植代理人。從五次中東戰爭來看,事實也確實如此。其次,在斯大林的外交戰略中,歐洲安全始終被排在第一位。支援以色列建國,讓美國陷進中東地區亂局的泥潭,這將大大減輕蘇聯在歐洲地區的軍事壓力,也是非常划算的。
還有就是蘇聯國內高層中也有不少帶有猶太血統的委員,類似於美國財閥和競選團隊金主的作用,對以色列可能真的有好感。
此外,不能忽視的另一個原因是,利用猶太人向西方索取援助早已是蘇聯外交政策的一個傳統,早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被用過。放大蘇聯猶太人與西方猶太人之間的天然聯絡,向西方尋求援助和好感,以贏得較為寬鬆的國際環境和經濟方面合作、援助的機會。
不過,計劃趕不上變化。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美蘇開始堂而皇之的搞代理人戰爭,美國下了本兒的支援以色列,蘇聯則成了阿拉伯軍團的後臺。美蘇雙方的各種新式軍備,透過交戰雙方之手,在中東大地上一一亮相,打得不可開交。至此,以色列正式抱住了美國的大粗腿;而蘇聯這邊呢,兩國直接斷交,感情徹底破裂,直到1990年才恢復外交關係,此時的毛熊,也只剩下一口氣了。
-
4 # 小小小百科全書
直到一戰結束後,英華人突然開始支援起猶太人。並且英國還宣佈了一則宣言,也就是《貝爾福宣言》。在宣言中講明,“英皇陛下政府贊成猶太人在猶太人發源地巴勒斯坦建立一個民族之家,並會盡力促成此目標的實現。但要明確說明的是,不得傷害已經存在於巴勒斯坦的非猶太民族的公民和宗教權利,以及猶太人在其他國家享有的各項權利和政治地位。”英華人這麼做的原因就是希望用猶太人來制約當時已經蠢蠢欲動的阿拉伯人。使得英國可以更加安穩的掌控該地區。後來美華人也介入到其內。
美華人摻和進來之後使得事情更加的複雜。猶太人倒是樂見其成。但是英華人卻認為美華人是來搶奪英國的利益的。所以英華人和美華人更加積極的去幫助猶太人建國。實際上英華人和美華人都看上了猶太人的錢袋子。當時美國率先提議在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地區割一塊領土讓猶太人建國但沒有成功。英華人隨後提議在西奈半島讓猶太人建國,但又沒有成功。之後英華人又建議在非洲烏干達給猶太人建國。但依然被否決。猶太人還是想在他們的祖地巴勒斯坦建國。而當時巴勒斯坦由奧斯曼帝國掌控。後來奧斯曼三世繼位把巴勒斯坦地區賣給了猶太人。猶太人才得以迴歸。
後來在聯合國大會上表決是否支援以色列建國的時候蘇聯是投了贊成票的。因為當時以色列的主流黨派是以色列工黨。而當時以色列工黨的政治傾向是偏向於蘇聯的。這就讓蘇聯感覺以色列是自己人。並且當時的蘇聯想要染指中東但受到英法的極力牴觸,蘇聯想要透過扶持以色列來達到進入中東的目的。所以在聯合國大會上蘇聯投了贊成票。並且在1948年以色列獨立戰爭時期蘇聯都是對以色列絕對的支援。以色列之所以能打贏巴勒斯坦就是因為蘇聯對以色列軍火不限制的供應。要知道當時以色列的步槍手榴彈飛機大炮等等各種軍火均來自捷克。而捷克又是在蘇聯的控制之下。沒有蘇聯的支援以色列想要打贏巴勒斯坦很難。而蘇聯也在戰爭中狠狠的發了一筆大財。
而蘇聯和以色列關係惡化是在1956年開始的。當時的英法兩國聯手針對埃及。而以色列也抱著英法的大腿開始針對以色列。而埃及和蘇聯又是穿一條褲子的。所以以色列的做法在蘇聯看來就是赤裸裸的背叛。所以蘇聯開始武裝埃及和敘利亞等阿拉伯國家開始針對以色列。從這以後雙方的關係也就開始越來越差了。
-
5 # 子屠龍
流浪千年的猶太人,深切感受到“外來者”的心酸,迴歸巴勒斯坦故地,重建民族家園是一代又一代猶太人的夢想。
早在19世紀末,猶太復國主義運動就已經萌發,不少猶太人開始移民巴勒斯特,到1939年英國託管當局開始限制的時候,巴勒斯坦的猶太人口已經從3萬左右增至45萬人。移民們建立多個集體農莊,大家共同勞動、共享成果、守望相助,誓要把荒漠變成綠洲。
經過移民先驅的辛勤努力,猶太社群頑強地紮下根來,他們從阿拉伯人手裡購買大量土地,發展出令人矚目的農園經濟、商業貿易、文化教育。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猶太人讓少數學者才掌握的“死亡語言”——希伯來語復活,成為猶太人的通用語言。
二戰後,納粹大屠殺不僅讓倖存的歐洲猶太難民成為關注焦點,還促使美國猶太人積極參與政治保障自身權利,更是讓猶太人獨立建國的願望十分強烈。
方案有好幾種,但被雙方接受的是“獨立建國”,相互之間的區別是:猶太人容忍建立1個阿拉伯國家、1個猶太國家,阿拉伯人只接受建立1個阿拉伯國家。不過,蘇聯人支援猶太人建國,讓阿拉伯人大跌眼鏡,也讓歐美相當驚詫……
那麼,為什麼蘇聯會支援猶太人呢?答案很清晰,支援猶太人,蘇聯認為能帶來更大的國家利益。原因是長期以來英國勢力盤踞巴勒斯坦,蘇聯要想讓自己的腳踏進來,支援猶太復國主義者是1個不錯的選擇。
另外,蘇聯人的眼裡,不少巴勒斯坦猶太復國者的領導人來自東歐地區,他們是受到社會主義思想薰陶的一群人,蘇聯如果能夠在巴勒斯坦舞臺扶持出1個親蘇的社會主義國家,想想就幸福。
第三個原因是,蘇聯出於國內政情的需要,畢竟境內生活著數百萬的猶太人。對猶太人建國表示支援 ,有利於安撫蘇聯國內的猶太人,也有利於維護國家的穩定。
關於猶太人建國問題上,歐美國家都認為蘇聯會支援阿拉伯人,一直猜測蘇聯會在分治問題上投反對票。他們也不是沒有依據,因為蘇聯人與阿拉伯人關係密切,支援猶太人建國無疑會讓阿拉伯人受傷,不利於目前蘇聯的中東利益。
國家利益決定外交走向,蘇聯人始終沒有背離這條原則,他們選擇猶太人,只是認為會帶來更多的利益。如上文所講,支援猶太人復國能給蘇聯帶來潛在3大利益:進入中東的渠道、建立親蘇的政權、穩定國內的猶太人。
1947年,聯合國大會透過巴勒斯坦分治的181號決議,蘇聯人果斷投下贊成票。而阿拉伯國家則氣呼呼投下反對票,並且他們建立軍事聯盟,殺向新生的猶太國家——以色列。
回覆列表
蘇聯政府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歷史由來已久,但在1947年4~5月間其態度突然發生變化,轉而支援猶太復國運動。雖然蘇聯這種親以色列的政策持續時間不長,但它卻成為以色列建國的重要前提,對當時和以後的中東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本文就這一時期蘇聯為何支援以色列建國進行一些探討。
一、歷史由來
俄華人反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1903年列寧就指出:“猶太人的民族思想有明顯反動的性質”,斯大林也表達了同樣的看法,蘇維埃政權建立後,它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並未改變。
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在反對猶太復國主義方面有所緩和,但總的立場未變。1947年2月蘇聯《訊息報》載文,表示堅決反對把巴勒斯坦一分為二。但到1947年4~5月,聯合國召開巴勒斯坦特別會議時,蘇聯突然改變立場,表示支援關於巴勒斯坦的分治計劃。
1948 年5月15日,當本.古裡安在特拉維夫宣佈成立以色列後不久,蘇聯即予以承認,並於5月26日在以色列設立了大使館。此後還多方支援以色列。1949年5 月11日,在蘇美的共同支援下,以色列被聯合國正式接納為成員國。蘇聯這一外交政策的轉變,為聯合國透過美國的分治方案鋪平了道路,但蘇聯也為此付出了高昂代價,它在阿拉伯世界的地位不論在官方或在公眾中間都一落千丈。
二、支援原因
1、蘇聯的全球戰略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程序改變了蘇聯的國際地位,蘇聯外交戰略的中心從戰前的單純保衛自己的安全轉向主動擴大勢力範圍,而中東地區是蘇聯的“利益”所在。從地緣政治看,中東地區接近世界“心臟地帶”,是歐亞大陸的接合部,同時又將“心臟地帶”與“世界島”非洲大陸連線起來,中東在蘇聯全球戰略中的地位舉足輕重。特別是二戰後,科學技術的發展,核武器、超音速噴氣機和中遠端導彈的使用,使地球變得更為狹小,中東作為“全球要衝”的戰略地位更為突出。重返中東成為蘇聯全球戰略的一部分,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基本出發點是致力於迫使英國勢力的完全撤出。
2、蘇聯的國家安全利益至上
在處理戰後國際關係的過程中,蘇聯的外交政策始終圍繞國家安全利益這一終極目標展開。在中東,蘇聯根據本國安全利益的需要既可透過支援猶太人建國以打擊阿拉伯國家的親西方統治集團,又可在以色列表示願加入西方發起的 “中東司令部”後拋棄之而與阿拉伯世界結盟。阿拉伯世界在二戰中的立場和二戰後的政局使蘇聯人頗感失望。二戰中許多阿拉伯民族主義者表現出同情軸心國的傾向,戰後阿拉伯世界仍處於封建君主和反動上層分子的統治下,他們與英、美等西方國家關係密切,使蘇聯的積極對外政策在這些國家中沒有多大的活動餘地。於是蘇聯透過對猶太人的支援來換取以色列執行親蘇的政策,以抗衡當時阿拉伯國家的親西方勢力,特別是抵禦美國勢力的滲入。同時,蘇聯在阿拉伯國家的利益很小,因此,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蘇聯支援猶太人復國的態度一度甚至比美國還堅決。
例如:1947年11月29日,聯合國作出關於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後,巴勒斯坦局勢急劇惡化,各地戰火紛飛,英國部隊已無法維持秩序。美國政府為了照顧其在中東的長遠利益,向聯合國提出了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聯合國臨時託管制度,暫緩執行分治計劃的建議,以便聯合國有一個安排巴勒斯坦最終地位的機會。美國的建議得到一些阿拉伯國家的支援,但卻遭到蘇聯的激烈反對,蘇聯認為美國的建議是以維持巴勒斯坦秩序為藉口,把“巴勒斯坦變成為美國和聯合王國的軍事戰略基地的一種企圖”,正是蘇聯採取的堅持立場為以色列的建立提供了保證。到20世紀50年代初,隨著以色列外交西傾,蘇聯對以色列的立場發生改變,轉而支援阿拉伯國家,反對以色列,稱以色列為“反動國家”,甚至說以色列不是蘇聯代表建議成立的那樣一個民主和獨立的國家。可見蘇聯在巴勒斯坦問題上的態度是實用主義的,是根據本國的利益而變化的。
3、蘇聯受戰後實力的制約
二戰的結果雖然使蘇聯在政治和軍事上成為一個世界強國,但是,由於戰爭的破壞,蘇聯的經濟恢復和發展面臨極大的困難。這致使蘇聯與美國等西方國家保持了一定的合作,以求得蘇聯國內經濟建設有一個和平的外部環境。因此,斯大林不僅一再強調同英美維持友好合作關係的必要性,而且當雙方在一些問題上發生爭執時,蘇聯儘量採取剋制態度,尋求妥協和諒解,即使在“冷戰”的訊號已經發出,杜魯門主義已經出臺的時候,亦是如此。1947年4月,斯大林在接見美國共和黨活動家史塔生的談話中,仍堅持兩種不同制度的國家和平共處。
就蘇聯的經濟實力而言,當時也無法與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相抗衡。這樣蘇聯從反對分治到支援分治不能不受美國態度的影響。起初,蘇聯曾讚賞阿拉伯國家提出的結束英國對巴勒斯坦的委任統治和宣佈巴勒斯坦獨立的主張,但在阿拉伯國家的主張沒有獲得多數代表的同意,特別是遭到猶太人的保護國美國的堅決反對後,蘇聯對巴勒斯坦問題才轉向同意分治方案。因為美國不僅在安理會擁有否決權,而且在聯合國擁有很大的操縱力量,阿拉伯國家關於建立由阿拉伯人統治的巴勒斯坦國的主張決不可能獲得透過。蘇聯支援分治計劃後,就力圖在未來的猶太人國家中博取好感以中和西方的影響。蘇聯不僅向猶太復國主義者供應武器,為以色列在戰爭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而且在外交上偏袒以色列。
4、蘇聯對猶太人的同情
在二次大戰期間,猶太人遭受到非常的不幸和苦難。這種不幸和苦難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是非筆墨所能形容的……在希特勒統治領土內的猶太人幾乎全遭到肉體的滅絕。死在納粹劊子手手裡的猶太人估計在六百萬。在西歐只有約一百五十萬猶太人在戰後倖存下來。同時,我們也應看到,蘇聯態度的轉變與國內猶太人的努力有關。
十月革命後,許多猶太革命者紛紛進入新政權的各級部門,據統計,1919~1935年間政治局和主席團中猶太人的比例為18%(俄羅斯人為 65%),在二戰期間,大批猶太青年響應蘇共中央的號召,奔赴前線,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貢獻。為激發和調動人民的抗戰熱情,蘇維埃政府重建或新建了一批猶太文化機關和團體,其中最知名的是“猶太反法西斯委員會”,它吸納了一大批著名的作家、藝術家和科學家。它在動員國內猶太人和改善蘇聯政府同西方猶太人乃至西方社會各界人士的關係方面作出了積極貢獻。正因為蘇聯本身在戰爭中也付出了巨大犧牲,所以對在戰爭中付出同樣代價的猶太人產生了由衷的同情。
正是由於上述因素的互動作用,使蘇聯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態度發生轉變。雖然蘇聯這種親以政策持續時間不長,但是它卻成為以色列建國的重要前提,對當時和以後的中東格局產生了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