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宮殿君
-
2 # 陳大舍
有的兄臺回答了大明朝那兒宮裡過年的方式,我這說一說普通老百姓過年的方式。
嚴格的講,明朝那會兒,老百姓在入了臘月就準備過年了。從臘月初一開始,一直到除夕,一些虔誠的居士們就可以選擇任何一,舉著高香走街串巷的祈禱,口誦碧霞元君寶號,這種活動叫做“號佛”。路過水井、宮觀寺廟就要跪拜行禮,等等高香燃盡方才回家。
臘八就不用說了,除了家家戶戶喝臘八粥當早點之外,皇室、貴族和商人們則開始儲存冰,以備來年夏天消暑。
大明朝以臘月二十四為小年,這天灶王爺朝天供奉點心、黃米糕、栗子、大棗、核桃,以及一些馬吃的草料——這是給灶王爺的馬路上吃的。祭灶時由男子負責,女性不參與,就是所謂的“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祭祀之後糖果就由大家分著吃,唯獨不給家裡的小丫頭子們吃,說吃了灶王爺剩下的供品,會讓小公主們長口瘡——真是不公正啊啊啊!
臘月二十五這天非常嚴肅,因為此日是玉皇大帝下界巡視之日,大家在五更起來焚香燒紙,恭迎天帝。據說這一天所有的人都好好表現自己,每人個都規規矩矩,非禮勿視非禮勿言——就算是大媽們也都不嘮叨了。
到了除夕,早起大家也要焚香燒紙,為的是送玉帝還天,並且歡迎灶君回家。把芝麻秸稈插在門簷窗臺的縫隙,因為大家認為芝麻秸稈中藏有惡鬼,這樣可以把惡鬼封印起來。而且大家在窗戶上帖葫蘆型的窗花,這樣可以收“瘟鬼”。大家在庭院中間用點起一堆篝火,上面放上松柏枝,這叫“燒松盆”,又叫“熰(念歐)歲”。此日家中供奉祖宗的影像或牌位,擺上糖果點心,用五色竹籠罩著,家人按輩分祭拜先人之後就去吃年夜飯。
這一晚很多人都不睡覺,稱之為守歲。去睡覺的在起床之前則不能大聲言語,認為這樣會招來“晦氣”。早起,大家洗漱後吃黃米糕,曰“年年高”,之後給家中的長輩拜年後,大家就出門去給親友拜年。
古代過年和現在不一樣之處就是當時即使過年期間宗教氣氛和商業活動都十分的繁榮——大家都會去逛廟。京師地區的東嶽廟是宗教活動場所,附近的琉璃廠、白塔寺則都是著名的繁華所在,除了各種奢侈品和日常商品之外,還有很多過年時討采頭的小玩意,比如賣的最多的就是玻璃盆裡的金魚。
大明朝那會,過年家家戶戶時門口都裝飾上閣樓狀的燈籠,並插上松柏枝,號曰“天燈”。
從正月初八到十八,東華門外擺燈市,這也是一年之中最繁華的集市。而且燈市是普通人的狂歡,大人物們不許參與——“內臣自秉筆篆近侍,朝臣自閣部正,外臣自計吏,不得過市”,這是自宗周時期就留下的規矩,也就是官方不得干預經濟活動的象徵。
燈市在天擦黑時開始點燈,不僅有各式各樣的花燈,而且所有的娛樂活動一應俱全。當時人稱“十二樓臺天不夜,三千世界花如海”。
城裡一片富貴繁華,城外鄉村也是毫不遜色,十一日起至十六日,農民們用花燈搭成迷宮,讓大家遊樂其中,曰“九曲黃河燈”。而且,無論城市鄉村,都要在門戶、路口、井邊點上一展展燈,遠遠望去猶如星空降臨到塵寰。元宵節後,正月十九撤等,大家恢復日常生活。
北京東嶽廟,是百姓崇拜東嶽大帝泰山府君的場所。也是繁華的集市,東方的神祗永遠生活在凡間。
日本南韓等地仍舊保持了很多東方古老的年俗,如“逛廟”、以松枝裝飾門面和欣賞金魚。
燈市自清中期後移至別處,從今後這裡成了單純的居民區。最著名的景點就是老舍故居。
-
3 # 阿香說
新的一年
清掃舊塵
打掃打掃屋子啊之類的,“塵”與“陳”諧音象徵著把家中過去一年的壞運氣,不好的東西都掃出門。
貼春聯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等。工整對偶精巧絕妙的文字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形式。而且春聯也是在明代開始盛行的,當然少不了。
貼窗花
說到貼春聯當然也少不了貼窗花了,窗花可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之一。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流傳逐漸形成。
年畫
同樣,年畫也是中國民間藝術之一,也叫門神畫。起源於漢,唐宋逐漸發展,在明清就已經非常盛行了。用於新年張貼,裝飾喜慶氛圍。
爆竹
爆竹在中國的歷史有兩千多年了,剛開始沒有火藥和紙,用火燒竹子發出爆裂的聲音,爆竹名稱因此而來。
守歲
也稱照虛耗,熬夜,熬年等。除夕夜當晚燈火通宵不滅,以此希望來年吉祥如意。在宋朝,守歲習俗就遍佈全國了。
拜年
大年初一,一切都是新的開始,穿上整齊乾淨的新衣裳,走親訪友,大家互相拜年。晚輩給長輩拜年還會賞給紅包。孩子們也可以得壓歲錢。早在明朝就已經祝賀對方“新年快樂”“吉祥如意”了。
食物
這麼盛大的節日當然少不了美食了。酸辣可口的臘八蒜。鮮美的臘八粥以慶豐收。年糕,年糕,年年高!香甜湯圓,團團圓圓!好吃不過餃子!當然還有很多,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拜天地,祭祖先
祭拜天地,以求得豐收,少災。國泰民安。祭奠先祖一方面是表達敬意和懷念之情。另一方面希望可以保佑子孫後代。
-
4 # 賀拔嶽
一掛燈
掛彩燈,這在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中都是個慣例。宮裡宮外張燈結綵,是最有節日氣氛的。五彩繽紛的彩燈掛滿了京城內外,還伴著猜燈迷的喜慶活動,這燈會一直要掛到元宵節。
二、典禮
大年初一這天,皇帝要先去太廟祭告,然後在太后殿(明稱皇極殿)舉行盛大的朝會,屆時,皇帝出乾清門,經由保和殿、中和殿來到太和殿端坐於金鑾寶座之上接受大臣們的新年朝賀。隨後皇帝回內廷,接受皇后率領之眾妃嬪的行禮,皇子,皇孫行禮。
三、吃饅頭
過年了宮裡會按民間習俗烝饅頭,一般會蒸很多,皇帝像徵性的吃一些,其餘的賞賜給諸大臣。得到賞賜的臣僚,一般將饅頭用黃色的包袱包起來,供於堂屋中央,每天都對它三叩首
四、放鞭炮
宮裡燃放鞭炮一般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一直會持續至正月十七。一般在乾清宮的空地上燃放,後官不許放,怕引起火災,或驚擾到懷孕的妃嬪。
五吃餃子
明代宮裡吃餃子也和民間一樣,喜在餃子裡放幸運物。裡面裡小竹牌,上面寫著金銀玉等獎品的名稱,如果你吃到寫看金的竹牌,皇帝立馬就賞賜你一碇金子。
六、拜年
宮裡的太監宮女們會互相拜年,地位高的太監還會給小太監們發紅包,妃嬪之間向太后、皇后叩頭領過紅包之後便可以互相串門拜年了。
古人的過年比現代的我們有意思多了,滿滿的年味,可惜不能穿越,可惜了啊!
-
5 # 家境貧韓
那要看是明初還是明末,明初的話估計經過了戰亂,外加上傳說朱重八當年起兵要飯的時候喝泔水,並且美其名曰【珍珠翡翠白玉湯】,估計大家也就魔防一下,喝喝泔水啥的,至於明末的話,觀音土都不夠吃了!天下的糧食錢財全都集中在那些皇親國戚手裡了,要麼李自成也不會一怒之下殺了福王然後大鍋給燉了,做成福祿宴了!
-
6 # 穿越再現彼岸
明朝時期的過年的習俗和現在過年的習俗差不多,已經固定下來。清朝過年一般都和明朝過年一樣。明朝過年相比於現在過年還是有不少差別的,我們根據史書記載的明朝過年習俗和大家分享一下。主要根據劉若愚所著《酌中志》有關明朝過年習俗的記載以及其他各地地方過年習俗的機率。現在我們看一下明朝過年的流程。
一、祭灶神,準備過年酒食。臘月二十三或者二十四日,每家每戶以及皇室都要進行祭灶神的儀式。在灶旁貼上灶神的畫像,有能力的有灶神的雕像,擺上祭祀的物品,焚香祭拜灶神。傳說灶神在今天上天庭彙報一年的工作:“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灶神圖)
祭拜完灶神後,明朝時期的人都換上特定的節日服裝,準備過年的飲食,大概10-20天左右的時間的飲食,灶王爺也要休息休息的,春節幾日是不動灶的。
二、大年三十屋內屋外的裝飾和活動。1.大年三十的當天,人們就相互拜賀,說一些吉利的過年話,這是“辭舊歲”的風俗。除了年三十的飲食聚餐外,大家都敲鑼打鼓慶賀。
2.住宅的過年裝飾也要在今天完成,主要有:門的旁邊植下桃符板,將軍炭、貼門神。將軍炭是用紅籮炭末塑製成將軍形,放置在悶得兩旁,現在演變成了“彩妝”。
3.在房子內張貼福神、判官、鍾馗等的畫像,降福、驅鬼。在床上懸掛金銀八寶、西方經輪(明朝信仰佛教的人)、或者編好像龍一樣的錢幣,寓意新的一年招財進寶。(鍾馗圖)
4.在門的兩側插上芝麻秸,寓意芝麻開花節節高。在院子裡焚燒柏樹松木的柴火,這是“燒歲”。現在南方客家人等仍然保留這一“燒歲”習俗。(過年當然是乾的芝麻桿了)
三、大年初一的過年流程。明朝大年初一五更起床,燃放爆竹。然後將門栓活著頂門槓拿起來,在院子裡拋起三次,美其名曰“跌千金”。完事後就要拜年了,按照遠近親疏,有時會累得要死的,明朝特別注重理解。(跌千金圖)
過年要和特定的酒,比如花椒酒、屠蘇酒等,明朝時期沒有水餃,那個時候稱為“扁食”,在包扁食時,要在扁食裡面的一個或者兩個裡面放上銀錢,如果家裡人誰吃到了,這一年都是吉利的。
明朝過年的飲食都是有美好寓意的點心,如桂圓、荔枝、熟棗、柿餅等圓形的食品,寓意團圓。明朝還有一個特殊的食品——驢頭肉,吃驢頭肉被稱為“嚼鬼”,在傳統習俗中驢被稱為“鬼”。
四、戴勝習俗的演變。明朝過年時,每個人的頭上戴著“鬧嚷嚷”。明朝的人們用烏金紙製作成飛鵝、蝴蝶、螞蚱等的形狀的手工藝品,大的像手掌那麼大,小的如銅錢大小,老百姓稱呼這些東西為“鬧嚷嚷”。男女老幼都戴在頭上,有錢的富貴人家有插滿頭的。這是古代戴勝習俗的沿襲。(戴勝鳥,戴勝習俗就是戴冠)
五、過年的廟會和堂會。現在過年都有電影大片,各種晚會。明朝時期有什麼吶?
根據《見聞雜記》記載,每年的春節前夕,大戶人家都請戲班唱戲,而且要提前兩個月預定。出名的戲班子那時是應接不暇啊。不過最出彩的應當屬於各地的過年廟會了,廟會上各地計程車紳紛紛出錢請最好的戲班子來演出最拿手的曲目,魯迅的《社戲》上就曾經記載類似的盛況,出錢多少決定戲班子的曲目優劣。過年廟會都會吸引周圍的百姓觀看,真正是人山人海了。(現代廟會)
六、明朝過年的官方活動。過年了,在北京的京官要早朝給皇帝拜年,在地方上的官員,要遙拜皇帝所在的北京,君臣同樂,但禮數不能缺。
在北京,立春前一日順天府要組織賽馬,朝廷的大大小小官員無論尊卑都要參加春場賽馬,決出優劣,朝廷有賞賜。
立春這天,大小官員都要吃蘿蔔,名曰“咬春”。過了這一天後就開始互相宴請,串親戚了,屬於自由活動。(咬春原來是過年吃蘿蔔)
明朝過年的習俗和現在的習俗有不少不同的地方,你還知道那些明朝的過年習俗吶?
-
7 # 玉石小依
春節是老祖宗留下的習俗,每年的春節,從古至今各有各的熱鬧,近日,翻看了些歷史資料,讓我們穿越到明朝去看看熱鬧,瞧瞧幾百年前的春節是怎麼過?
明朝帶薪假期十天
明初的春節假期,明太祖朱元璋年間春節只有五天假,到永樂七年(1409),增加了十天元宵節假期,比我們多三天假期。
明朝春晚“鰲山燈會”
“鰲山燈會”也是中央集權單位出品,是每年元宵佳節大明皇家在宮城裡搭成的巨型花燈煙火景觀,因其形狀似鰲,因此名為“鰲山燈會”,君臣同樂的意義十分重大,堪稱明朝版的“春晚”。
明朝也有“賀歲檔”
戲曲文化發達的明代春節,也是“大片”熱鬧上演時,每年春節期間,大戶人家請戲班唱堂會,像樣點的戲班子生意十分紅火,同樣,也有上萬銀錢的天價大製作。
“咬春”奪得好彩頭 立春前一日,凡勳威、內臣、武士赴春場跑馬,以比較優劣,到了第二天立春之日,不論貴賤,都吃蘿蔔,稱“咬春”。
逛街“買買買”
明朝春節,商家的銷售額也是翻倍增加,比如正月初一的北京城隍廟會,那就是規模空前,從開市起各種貨物攤點一氣鋪開,年年都是全國奇珍貨物薈萃。
明朝逛燈市“走百病”
明朝,“燈市”上最常見的,就是結伴閒逛的京城婦女們,美其名曰“走百病”也是圖個吉利。
北方拜年累斷腰
但在禮儀嚴格的明代,要論比逛街還累的苦事,當屬拜年。明代北方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到了大年初一這天,就要出去拜年,路上只要遇到親友,就要當街叩頭,也真是累斷腰。
南方拜年喝斷腸
而相比之下,明代南方的拜年習俗倒是沒這麼苦,可是酒量要好,比如明代杭州的拜年,上門拜年的客人要喝上三、五行酒才能走。出門拜一趟年,回來大多都喝懵圈啦。
春節過後也“吃土”
與今天一樣,春節期間連普通百姓也特意穿上華美的絲綢衣服,揣上幾百錢就出門赴宴,盡情撒歡,明代杭州方言叫“放魂”,明代中後期節日飲宴風氣更是奢靡,有錢人家的節日宴會,一頓飯至少幾十兩銀,當然,等“收魂”了,才發現財政透支了該"吃土”啦。
其實,明朝也好,今天也罷,只要讓心情好好放個假,為新一年好好攢一把勁,就是個快快樂樂的好年。
-
8 # 川西書客
先說節假日吧,明朝的春節假期是很摳門的。明太祖朱元璋年間假期只有五天,直到永樂七年,明成祖朱棣才增加了十天的元宵節假期。
明朝過年的習俗有哪些呢?
掛燈。不管是百姓家裡還是紫禁城中,每到節日的時候就會掛滿了燈,畢竟五顏六色的十分有節日氣息嘛,一般情況下,這燈會掛到元宵節。
在朝廷中,會有一個習俗是吃饅頭。宮裡會按照民間習俗蒸饅頭,會蒸很多。皇上一般會吃一點,剩下的就會作為賞賜給大臣們。得到賞賜的臣子會很光榮,一般會將這饅頭拿一黃色的包袱皮兒包起來,然後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每天對它三叩首。
在明朝,過年最累的就是拜年了,在禮節繁重嚴格的明朝,拜年簡直比逛街還累,最累的就是給親友拜年。據《水東日記》記載,明朝北京的家庭,元旦前三天就要祭拜祖先,到了大年初一這一天,起床後要先羅拜天地,然後就要出家門去拜年。路上只要是遇到親友,就要當街叩頭。明朝名臣邱浚說:大年初一出去走一趟,回來能把腰給累斷。
女孩子在春假最期待的事就是“鬧蛾”,從三十、初一開始,都頭戴“鬧蛾”.用烏金紙裁成,畫上顏色裝就。或用草蟲、蝴蝶簪於頭,以應節日之景。有些則戴小葫蘆,其大僅如豌豆,稱為“草裡金”,二枚值銀二三兩不等。也是十分美的。
-
9 # 張歡說故事
古代過年氣氛應該足一些,從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到正月二十三。一個月時間。好多節目,比如西北的社火,唱大戲。皮影戲等等。現在的人們工作壓力大,春節時間短。
回覆列表
現在一提“故宮過大年”,說的最多的就是清朝的習俗,畢竟現在故宮儲存最多的就是清王朝的痕跡。
不過說起過年,其實明朝皇帝在紫禁城裡的故事也挺有意思,下面小君就給大家盤點一下。
一、”掛燈“掛彩燈,這在明清兩朝的紫禁城中都是個慣例,畢竟宮裡五顏六色,張燈結綵是最有節日氣氛的。
大家看上面這幅圖,就是明宮掛燈的景象,這燈會一直掛到元宵節。
二、”典禮“過年,少不了要在太和殿舉行重大典禮,據記載,正月初一這天,皇帝要先去祖廟祭告,然後在如今的太和殿(明時稱奉天、皇極殿)舉行大朝會,屆時,皇帝出乾清門,經過謹身殿(今保和殿)、華蓋殿(今中和殿),最後來到太和殿端坐在金鑾寶座上接受大臣們的新年朝拜。
隨後,皇帝回內廷,接受皇后率領的眾妃嬪行禮,皇子皇孫行禮。
三、吃饅頭過年時,宮裡會按照民間習俗蒸饅頭,一般會蒸好多,皇帝象徵性的吃一些,其餘的會賞賜給大臣,而得到賞賜的臣子會無比的光榮,他們一般會將這饅頭拿一黃色的包袱皮兒包起來,然後供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每天對它三叩首。
額!餿了咋辦啊!
四、放鞭炮宮裡放鞭炮一般從臘月二十四就開始了,一直會持續到春節後的正月十七,放的地點在乾清宮的空地,後宮不準放,一是怕驚擾了懷孕的妃嬪,二來也怕引起火災。
同時,這妃子們是不準隨便來看放鞭炮的,只有正月十五那天可以不奉旨來乾清宮看。
五、吃餃子明朝宮裡吃餃子也會模仿民間在餃子裡放“幸運物”,只不過這宮裡放的是小竹牌,上面會寫上金銀玉之類的“獎品”,比如你吃到放著“如意”竹牌的餃子,皇帝就立馬獎你一柄玉如意。
六、拜年宮裡的太監宮女會互相拜年,有時老太監還會給小太監包個紅包。而妃嬪之間,自向太后和皇后磕過頭後,就可以互相串門拜年了。
不過有時會遇到妃嬪們拜年不在家的情況,這個時候怎麼辦呢?
後宮裡每個宮都有一本“記事簿”,你去寫兩句吉祥話就算拜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