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法天啟運聖武皇帝

    在漫長的西周至春秋前期,吳一直處於長江下游,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蠻夷之國;但自春秋中期開始,吳逐漸強大,稱王,並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雄踞東南而成為春秋五霸之一。作為地處東南、歷來視為蠻荒之地的小國短短數十年間,竟然能與齊、楚等大國抗衡,成就霸業,除去政治因素外,從物質角度來看,以創新青銅兵器、發揮水軍步兵優勢為吳國從一個蠻夷小國一躍而成為春秋末霸發揮了重要作用。吳國青銅劍在春秋中晚期經過了一系列創新後,在吳國的水兵和步兵作戰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吳國以水軍步兵為主,士兵近身作戰的機會多,兵器多為步戰用的短兵,佩劍持矛是吳國兵器的基本配置,吳越地區青銅劍多出於河道水域,更是兩國以水戰為主的寫照。從吳國北上爭霸滅邗經過的江都陸陽湖圍墾工程出土並徵集兵器多件,由其中劍的形制可知它們應是春秋時代吳國的文化遺物。從吳越爭霸的主戰場——蘇州市郊周圍河道及太湖水域內出土了數量眾多的青銅劍及其他青銅兵器,如東山太湖出土青銅劍、吳江浪打川出土青銅戈、吳江宛萍出土銅劍、吳縣橫涇出土兵器、蘇州葑門河道出土農工具及城東北窖藏銅器等,可知吳國充分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選擇從水路北上爭霸。

    聞名天下的吳國青銅鑄劍

      為富國強兵,稱霸天下,吳國曆代國君非常重視青銅冶煉和兵器製作。《吳越春秋》記載,吳王令“能善為鉤者,賞百金。”由於國君的重視和自然環境的影響,當時吳越地區的鑄劍水平,遠遠高於中原諸國,出現了許多傳奇的鑄劍大師,如干將夫婦、歐冶子等,尤其是干將莫邪鑄劍的故事,流傳至今。

      劍是中國古代的一種近戰短兵器。除了用來打仗,春秋戰國時代,人們還常把佩劍當成禮儀,劍也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裝飾品。春秋時期南方的吳、越是處於長江下游的小國,與中原各國交往甚少。由於水網縱橫、林莽叢生,在中原大量使用戰車時,吳越卻大量發展了短兵器,許多著名的寶劍都出在這裡。比如湖北江陵古墓出土的越王勾踐劍,早已被認定為國寶文物。

      在爭霸戰爭中,吳越兩國迅速強大,吳國曾屢敗楚軍,打到楚郢都。公元前495年,吳王夫差繼位後,吳國國力發展到頂峰,成為五霸之一。正是在這一時期,吳王夫差製造了“削鐵如泥”、“吹毛自斷”的稀世之寶吳王夫差劍

    除了吳王夫差劍,現存比較重要的吳王光劍,這說的是吳王闔閭的劍。吳王闔閭,為吳王諸樊之子,故又稱“公子光”,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繼承問題,公子光以慶賀吳王僚伐楚班師設宴招待,勇士專諸將劍藏在魚腹中,趁上菜之機刺殺了吳王僚,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專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奪得吳國王位,史稱“吳王闔閭”。

      闔閭上臺後即開始實施強國富民振興計劃。他廣泛蒐羅人才,任賢使能,召伍子胥為行人,以伯嚭為大夫,共謀國事。經伍子胥推薦,闔閭親自召見軍事家孫武,孫武獻出了自己的軍事著作兵法13篇。當時正是吳國振興霸業之際,闔閭讀了很感興趣,拜孫武為將軍。他還命令伍子胥選擇都城地址,建造國都“闔閭大城”。並在全國推行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鼓勵政策,施恩行惠,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使吳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得到了增強。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率師會蔡、唐之師伐楚,五戰五捷,大敗楚軍,進入楚國國都郢(今湖北江陵西北)。第二年,越王允常率師進攻吳國,闔閭親自出徵,大敗越軍。公元前504年,吳師再次伐楚,迫使楚國遷都。從此,吳國威名大振。可以說,闔閭在位的局勢為夫差的稱霸奠定了基礎,而鑄劍術也在不停地發展與成熟。

    那麼吳國鑄劍到底有什麼特點呢?從種類及形制看,吳國青銅劍在古代兵器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其種類主要有短劍、扉耳劍、窄格無箍劍、寬格有箍劍、扁莖劍等,對東周時期南方各國乃至中原地區的兵器產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的扉耳劍為吳越地區特有的劍類,不見於其他地區;窄格無箍劍、寬格雙箍劍及扁莖無格劍則反映了春秋中晚期吳國的創新。即一方面便於握持,一方面便於裝飾,同時,扁莖無格劍則演變為新的器形—鈹,均對東周時期各國特別是越楚等同青銅劍的製作產生了重大影響。

      吳國青銅劍在春秋時期的總體演變趨勢為:劍身加長,柱脊變為稜脊,截面凹弧、有血槽,前鍔收狹、刃部由直刃變為弧線內收。劍是“直兵”,正如文獻所云:“直兵推之”,“劍承其心”。以上形制的變化,都是為了加強劍的直刺功能,提高劍的殺傷能力,使其在步戰加強發揮最大限度的作用。鑄造技術。吳國崛起爭霸優勢的創新因素中,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鑄造技術的創新至關重要。吳國青銅劍的菱形暗花紋,劍首同心圓,複合劍,青銅合金及其組織,劍身、格、莖、箍、首的成形技術,銘文成形的錯金銀技術,劍格、劍箍的鑲嵌技術,磨劍技術,劍鞘製作技術及纏緱技術等,尤其是暗花紋、劍首同心圓和複合劍製作技術,堪稱三絕。

    對於其鑄造,目前學術界基本認為是分兩步:

      (1)先鑄帶榫的劍脊,即在脊部預留外厚內薄、橫斷面呈蘑菇狀的榫頭;

      (2)再鑄接劍從,即將已鑄好的劍脊插入刃範的相應部位,合範後澆鑄劍刃。

      事實上,劍身分鑄在技術上有很大難度,並且有可能因整體性被破壞導致效能變劣甚至根本不能使用。從這一點來看,複合劍的創制表現了吳越鑄劍匠師的超凡的想像力和創新的膽識,充分證明了該時期鑄劍匠師高超的技術水平。由出土實物看,兩種錫青銅結合面質量極佳,介面處無結合不良、冷隔、氣孔、夾渣等雙金屬鑄件的常見缺陷,技術水平極高。吳國境內還有一種與複合劍類似的鐵芯劍,即在劍莖內建鐵芯,再鑄銅將其包住,此舉可增加器物的強度。

      春秋吳國青銅劍中,窄格劍較少,僅見於吳縣橫涇和蘇州城東北窖藏,而寬格劍卻很多。但傳世及出土的吳王劍中,較早的多是空莖劍(即窄格劍),如太子姑發劍、吳季子之子劍等;較晚的多是有箍劍(即寬格劍),如吳王光劍、吳王夫差劍等。南方地區以使用寬格劍為多,當是受吳青銅劍的影響。該劍型設計合理、利於劈刺,能在實戰中發揮有效的作用,因而為各國所青睞。《戰國策·趙策》雲:“夫吳幹之劍,肉試則斷牛馬,金試則截盤匜。”誠非虛言。

    吳王劍有諸樊劍、工王劍、光韓劍、光劍、夫差劍等,其他還有王室劍如季子劍、季子之子劍等。其中存世實物以夫差劍為多,史載又以吳王闔閭時銅劍的鑄造量大。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王名劍大多出土於吳境以外的地區,箇中原因,當與實戰、掠奪、結盟、贈送等有關,充分反映了青銅劍在吳國爭霸過程中發揮的重要作用。

      吳國緊跟著諸侯爭霸的步伐,憑藉著豐富的礦藏資源和雄厚的冶鑄實力,在以舟師步兵為主要兵種的軍隊建置、與楚越爭霸的戰爭需要以及東周時盛行的佩劍風尚等因素的激發下,加強武器裝備,創新青銅兵器特別是青銅劍的鑄造與裝飾。為達到稱霸中原的目的,一路征戰攻伐、所向披靡:北上滅邗、滅徐闢清爭霸道路,西破楚國直搗郢都,南敗越人使其臣服,伐齊、破齊於艾陵,黃池會盟、與晉定公爭長,一躍而為春秋末霸。

  • 2 # ジ蘺開哋絿錶靣ヾ

    吳國是春秋五個霸國之一,其實力和威望在當時不可小覷。談起吳國的壯大過程,也是值得一提的,吳國處於中國東南位置,一直以來都被外人看做是蠻荒小國,但是,吳國卻用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從一個蠻荒小國逐漸發展壯大到“五霸”之一。

    那麼,吳國是怎麼一步一步逆襲的呢?究其原因,暫且不討論吳國採取了一系列正確的政治決策,其中,有一點不得不提的是物質層面的,那就是:對青銅武器的改造和創新。兵器的改造,使得吳國的各路士兵有了得心應手的兵器,在戰場上能夠更好的發揮自己的優勢。

    吳國處於長江中下游,軍事力量以水兵為主,基本上都是近戰,所以,吳國士兵使用的兵器多數都是矛和劍。水上作戰是吳國的強項,所以,吳國選擇充分利用自身的優勢,從水路一路北上,慢慢的壯大自己的勢力。

    吳國的歷代國君,都心懷一個大國夢,為了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在那個冷兵器時代,只有不斷的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軍事力量強不強,也不僅僅是靠人數多少來決定的,還得看質量,也就是單兵的作戰能力強不強,所以,好的兵器也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吳國的國君清楚的知道這一點,所以,對兵器的製作非常重視,兵器冶煉得好,得到的賞賜就非常的多。由於,君王的重視以及大環境的影響,吳國的鑄劍水平在同時期若稱第二,就沒有哪個國家敢稱第一。因為如此,吳國還出現了很多鑄劍大師,比如干將莫邪,至今被人傳頌。

    當時,吳國之人不管會不會用劍,腰間都會別一把劍,一把好劍能彰顯自己的身份,佩戴劍也是被視作對人的基本禮儀。

    1970年,考古學家又在湖北襄陽春秋晚期的座古墓中發現了一把吳王夫差的劍。這劍雖在古墓中理藏了兩千多年,鏽蝕斑斑,但殘卻很鋒利,劍身上有兩行篆體銘文,亦清楚地說明此劍是“吳王夫差、自作用劍”。

    因為,兵器的先進,兵力的增強,他們在戰爭中所向披靡,多次打敗楚國的軍隊,實力有目共睹。在公元前495年的時候,夫差繼位後,吳國的國力更是到達了一個頂峰,吳國也是在從這時候開始,成功從一個小國躋身為五霸之一。也是在這一時期,吳王夫差劍被製造出來。

    據說,這把劍能夠毫不費力的斬斷鐵鏈,毛髮落到劍鋒上立馬斷成兩半,雖然,這可能是一個誇張的說辭,但是,其鋒利程度可見一斑。

    其實,夫差能如此順利的把吳國經營成五霸之一,這還不得不提闔閭的功勞。闔閭在位時,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闔閭求賢若渴,引進了很多人才,這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政治家伍子胥。之後,伍子胥還給他推薦了軍事家孫武。闔閭親自面見孫武,得到了孫武作的13篇兵法,受益匪淺。並且,闔閭大膽實施變法,注重農業的發展,使得吳國的綜合國力得以迅速增強。

    可以說,有了經濟基礎作為支撐,吳國才能多次打敗楚國,在後來,越國攻打吳國的時候,闔閭還親自上陣擊敗越軍。經過多次勝仗,吳國的名聲也被打了,這更為吳國躋身霸國行列奠定了基礎。再次說回吳國的劍,都知道吳國的劍是最出名的,甚至,出名到連秦國的秦始皇都害怕的地步。

    根據史料資料記載,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後,怕人們會起兵反抗,為了防範這種情況的發生,就下令把六國所有的兵器收集起來銷燬了。但是,秦始皇還是擔心人們偷偷的私藏吳劍,使其整日憂心忡忡。相傳,秦始皇到蘇州巡查時,想見一下相傳的吳越青銅利劍,就派人挖掘闔閭的墓穴,直到挖出水來都沒能找到,秦始皇對此的遺憾溢於言表。

    吳國的青銅劍不僅好用,外形也非常有特點,對當時甚至以後的鑄劍工藝,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當時,為了提高劍的直刺殺傷能力,他們對劍的外形做了研究:把劍身加長了,刀刃也由之前的直線變為弧線,還稍向內收,這也使得士兵在近戰時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並且,在吳國所鑄的青銅劍中,基本都是寬格劍,許多國君的用劍和歷史上有名的名劍都是寬格劍。

    這種劍的劍型相對窄格劍來講更為合理,無論是劈和刺都更加容易,在實戰中更能發揮作用,所以,受到了大多數人的青睞。在現代出土的很多吳國的青銅劍都不在吳國境內,史學家猜測:這可能是兩方交戰,又或者是贈送、掠奪,還有可能是作為兩國結盟的禮物。傳說,虎丘劍池中就藏有吳王闔閭的許多寶劍,池前方有一塊被劍劈裂的巨石稱為:試劍石。

    吳山開,越溪涸,三金合冶成寶鍔... ...吳國本身的礦藏資源非常豐富,這也為吳國的鑄劍事業提供了物質層面的保障。加之,歷代君王對鑄劍能力的重視和不菲的賞賜,使得吳國的冶鑄實力迅速提升,用劍、佩戴劍成為了吳國當時的一種新風尚。這在吳國崛起成為強國的過程中,吳國的青銅劍擔任了不可替代的角色。

    在伐楚敗越,破齊比晉的歷史大事件中,若沒有吳劍,恐怕這些都很難成功。

  • 3 # 史小煮

    吳國的興起,體現了頂尖人才的作用。在吳國崛起的兩個關鍵階段,都和人才有關。這和後來秦國的崛起,有異曲同工之妙。

    吳王壽夢階段

    吳國的先祖,是周文王的二叔仲雍。吳國起初只是南方蠻夷之地的一個小諸侯國。正因如此,在中原晉、齊等大國爭雄時,偏安一隅的吳國,夾縫求生,得到了發展的機會。

    過了90多年,到了壽夢的時候,才敢稱王。壽夢也是吳國的第一個王。

    這時,從晉國來了一個楚人——巫臣(又叫屈巫),成為吳國崛起的開始。

    巫臣在楚國時,因為貪圖夏姬的美色,被吃醋的楚王滅了全家,因此跑到晉國誓要復仇。

    他的計劃就是晉吳聯盟,乾死楚國。巫臣說服晉景公投資吳國30輛戰車,他還親自帶給吳國,親自教導吳人,包教包會。 吳國背靠晉國,逐漸崛起。

    吳王闔閭階段

    在吳王闔閭還是公子光的時候,楚華人伍子胥就因為被楚王滅了全家,投奔過來。不僅幫助公子光物色了刺客專諸,刺殺了吳王僚,還成為名將。

    然後,又從齊國來了位孫武,斬了闔閭的兩個妃子,連後宮都訓練的服服帖帖,成為吳國崛起的又一關鍵人物。這位孫武,就是傳說中的兵聖,寫了《孫子兵法》的那位。

    有了伍子胥加孫武的超級名將組合,吳國先滅楚,後滅越,走上了巔峰,成為“五霸”之一。

    吳國崛起的三個關鍵人物,有兩個與楚國有血海深仇。所以,吳國的崛起有自己努力的成分,也有楚國自己作死的成分。然而,盛極必衰,在伍子胥死後,不聽勸的吳王夫差,被越王勾踐滅國。

  • 4 # 天高雲淡任心遨遊

    吳王闔閭、夫差用孫武、伍子胥為將相,對國家進行改革,先鞏固經濟實力,後轉向軍事。吳國稱霸之路得到晉國和周王室的支援,以3萬軍隊大破楚軍26萬,佔領楚國郢都,成為春秋首個攻破大國國都的國家,已軍事確立了霸主地位。

  • 5 # 歷史蓋澆飯

    吳國開國始祖泰伯,為讓位於小弟弟季歷,借為父採藥的機會,攜二弟仲雍逃到江南,自創基業,建國勾吳,定都梅里(今江蘇無錫梅村)。從開國至公元前585年,吳國稱王止,吳國一直都是貧窮落後的荒蠻小國,向來被中原大國所無視,可以說毫無存在感。

    吳國的崛起,得益於晉、楚爭霸。公元前597年,楚莊王親率大軍,在邲之戰中,一舉擊敗了當時的霸主晉國,從而成功上位成為新霸主。晉國為了阻擋楚國向北擴張的勢頭,轉而扶殖吳國,把吳國作為一枚牽制楚國的棋子。

    公元前584年,晉國派客居晉國的、原楚國亡臣申公巫臣出使吳國,與吳國結盟牽制楚國。並留下自己的兒子,在吳國任行人之官,教給吳國用兵之術和車戰之法。不會車戰,相當於現代陸軍沒有坦克部隊。可見,當時的吳國軍隊有多弱!

    申公巫臣本是楚國大臣,能力出眾,曾輔佐過楚莊王。在楚國沒有虧待他的情況下,為了美女叛逃晉國。楚王當然很震怒,把他留在楚國的親人都殺了,這進一步導致了申公巫臣死心塌地的與楚國為敵。申公巫臣乃楚國高官,對楚國的各種機密瞭如指掌,有了他的指點,吳國對楚國的情況洞若觀火。

    吳國原本依附於楚國,自從與晉國結盟後,與楚國互相攻伐。在此期間,一個改變吳國命運的人登場了,這個人就是公子光,也就是後來的吳王闔閭。吳王闔閭的王位並不是從他爸爸那裡繼承的,而是搶權上位。初中課本里有專諸之刺王僚也,說的就是公子光。

    既然是奪權上位,那都不是一般人,都需要有一定的本事。吳國的強大就始於吳王闔閭,到底是英雄創造歷史?還是群眾創造歷史?反正沒有公子光,就沒有吳國的輝煌。

    說到吳國的強大,同時又繞不開另一個人物,那就是伍子胥。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想必大家都知道了。伍子胥是公子光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沒有伍子胥就沒有後來的吳王闔閭,當然更沒有吳國的強大。專諸刺王僚,那麼專諸是誰找來的呢?伍子胥。伍子胥不但找來專諸刺死王僚,幫助公子光登上王位,同時還把孫武推薦給闔閭,幫助吳國訓練部隊。

    孫武就是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稱為兵聖。孫武的兵法寫得好,但在實戰中的指揮水平怎麼樣呢?答案是非常高超。不信你看!吳國多次出兵襲擾楚國邊境,以此疲憊楚軍。在經過長期的戰爭準備後,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親自掛帥,以孫武、伍子胥為大將,大將就是現在的元帥。傾全國3萬水陸之師,深入楚國。採用孫武的策略,舍舟登岸,兵貴神速,直趨漢水,深入楚腹地。

    最後在柏舉一舉擊敗楚軍,然後,五戰五捷,一舉佔領了楚都城郢。楚王逃跑了,楚國被滅國了。戰國時期的軍事家尉鐐子說:有提三萬之眾,而天下莫當者誰?曰武子也。可見,孫子的軍事成就有多高,並非浪得虛名。

    正當闔閭在楚國大展宏圖之時,誰知後院起火。公元前505年,趁吳國出兵伐楚,國內空虛之際,越國出兵討吳。同時,秦國出兵救楚,吳國同時兩線作戰。闔閭之弟夫概又乘機逃回吳國,自立為王。闔閭本有徹底滅亡楚國之心,但受形勢所迫,不得不撤兵回國,楚國乘機復國了。闔閭首先擊敗了夫概,然後又出兵討越。結果受傷,不治而死。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

    接下來,吳國的另一位雄主出世了,他就是吳王夫差。公元前494年,吳國傾全國之兵,在夫椒大敗越軍,把越王勾踐抓來,給自已餵馬。後來的發展更不得了,北上伐魯,迫使魯國與吳國結盟,在艾陵大敗齊軍。北威齊晉,傲視中原。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率大軍北上,與諸侯會盟於黃池,吳國在諸侯中的地位達到了頂峰。要知道,以前會盟都是中原的老牌諸侯國,才有資格參與的。現在邀請吳國來參加,是對吳國實力的一種認可。

    誰知樂極生悲,在夫差北上會盟之際。像上一次吳國伐楚一樣,越國再一次背後偷襲。後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就是臥薪嚐膽的故事,吳國被越國滅亡了。夫差由於自己的驕傲而放過了勾踐,但最後勾踐卻沒有給他任何機會。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當然,這都是後來的事了,夫差當時是不會懂得這些道理的。

    吳國的強盛,就發生在闔閭、夫差這兩位吳王在位期間。最後,又亡在夫差手裡。可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總結吳國強大的原因,大概有三條:

    第一,時代給了吳國發展的機遇,因為晉楚爭霸,晉國為了牽制楚國,與吳國結盟。從經濟和軍事上,給予吳國大力支援。從而使吳國從貧窮、落後的小國,一舉步入先進國家行列,從而能夠和當時的強國楚國,一決高下。

    第二,天佑吳國,在吳國面臨機遇的關鍵時刻,又逢明主。而且是父子兩代雄主,一代更比一代強,從而使吳國抓住了機遇,使國力達到了巔峰。

    第三,當時的環境,給了吳國發展的空間。楚國自毀長城,伍子胥被逼投吳。孫武本是齊華人,齊國自己卻不能任用,反倒在吳國大展拳腳。夫差在位期間,又逢齊國內亂,減少了吳國向北發展的阻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國時期,吳國孫策為什麼傳位給孫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