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天地縱橫老闆凳

    別把歷史看得太神秘,也別事後諸葛。

    最根本的原因是孫策沒有繼位,也沒有登基,也就是說:他充其量就是一方諸侯,何來傳位一說?

    孫策死時,還是東漢末年的亂世,誰勝負都未可知,傳個錘子?

  • 2 # 歲月沉沙

    其實我個人認為孫策會讓孫權接位,無非就是那兩個原因。一是孫策的兒子當時還小,為了能讓他的童年過得好些,不讓他的童年都活在這種政治戰火中,他的做法是在適合不過的了,這也是一個作為父親的私心。而且當時的孫權已經成年了,思想上都有自己的做法,相對於一個小孩子和成年來說,當然是成年人在合適不過了。第二個原因就是怕內部矛盾,要是當時孫策一定要傳位給他兒子,那肯定會有人乘機謀權。又或者是自己的兒子以至自己以後的子孫都會成為他人的傀儡。那吳國這個江山和改姓有什麼區別,最終自己的江山還不是變成他人的了。

    當時內部的矛盾肯定會引起他國的注意,藉機來攻打吳國。這種內部戰爭再加上外部的夾擊,吳國肯定撐不了多久,就會滅亡。孫策也是考慮這兩點最重要的原因才會讓孫權接位的。在國家安危前,沒有什麼偏心,有的只是為了能挑選更加合適的人去坐上這個為了,這也是對國家和百姓一種負責的表現。

    只可惜在孫策死後,孫權對待他的兒女們並不是很好。也是在權力面前,利益才是最重要的親情根本不算什麼。

  • 3 # 王小二VLOG

    第一孫策的兒子還小,其他兄弟能力不夠,第二孫權能力出眾,就像孫策所說:我己經打下了江山走出了第一步,我死後需要一個守住江東家業的人,打江山你不如我,守江山我不如你

  • 4 # 風月追狂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建安五年,也就是公元200年,這一年,也是東漢末年軍閥混戰最激烈的一年,曹操和袁紹在官渡對壘,幾十萬大軍在那裡耗著,戰爭成為膠著狀態,也就是這一年孫策擊敗廬江太守及劉表部將黃祖後,帶兵奪取豫章郡統一了江東,準備北上征伐,卻不料在打獵中被仇人家的幾個門客偷襲,深受重傷。不久後醫治無效而亡。那年孫策才二十六歲,正是大展宏圖之際,令人惋惜。江東剛剛統一,各個方面都不穩定,,那些剛剛擊敗的仇敵殘餘還在虎視眈眈,北方群雄,龍爭虎鬥,而江東三郡在當時還是一方剛剛成立的諸侯,面對前方有狼,後方有虎的境界。江東在這個夾縫裡何去何從,孫策在將死之前不可能沒有想過,這也是他的心結。

    渾身重傷的孫策躺在床上,時而昏迷,時而清醒,在他清醒的時候,他看到妻兒兄弟都站在身邊,心如刀絞,自己年紀輕輕就要死了,他們有的哭滴,有的悲傷。首先他想到父親,自己年少的時候,就跟父親鞍前馬後馳聘沙場,那時為了報效國家,建立功勳,在戰場上拼殺,刀光劍影,九死一生。在一次包圍戰爭中,為了讓我衝出包圍圈,拼勁全力護我出來,自己戰死沙場。我為了生存,不被滅亡,沒有辦法和袁術聯盟,沒有想到袁術狼子野心處處與我作對,,才不得不與他分開,為了有自己的立足之地,自己四處征戰,開疆擴土,經過多年的努力拼殺,攻城掠地,才統一江東三郡。有了立錐之地。,現在被那些門客偷襲身負重傷,兒子年幼,兄弟年輕,江東三郡該託付給誰,誰又能守住我拼死拼活奪取來江東,站在身邊的人,他已經看不清楚了,淚水模糊了他的雙眼,太醫站在那裡搖頭,和自己一起拼殺的文臣武將都站在帳外。他最大的願望不是有誰給他開疆擴土,他希望有一個人能幫他守住這個剛剛得來的江東三郡。他的腦子在一幕幕思考者,好在自己還有一班好兄弟,這班過硬的兄弟和我同甘共苦,生死以共,只要我找一個能當大任的人接管。在兄弟們的幫助下,我的家人可以在從生存,我的事業可以滾固。誰能當此大任,懵懂的兒子才六歲,他在望著我,好像在說爹爹你快好起來,我還要和你一起學練劍呢?大弟弟孫權站在那裡眼含淚水,一臉的悲傷。那幾個弟弟年齡和兒子差不多大。他伸出手來,孫權一看,大哥有話要說,他一把抓住哥哥的手,孫策吃力的說道,權弟,哥哥要走了,江東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哥哥把江東交給你,你可要好好的經營,,內事不懂問張昭老師,外事不懂問周瑜哥哥。你不能讓父親和哥哥辛苦打拼的事業,毀如一旦呀!孫權淚如雨下,緊緊握著哥哥的手,哥哥放心,我一定和你那班兄弟團結在一起,守住江東不讓他在我手中丟失。

    帳裡帳外的人們都在哭,孫策用最後的一點力氣望著眾人,他已經說不出話了,他暗淡眼神在表達,兄弟們,江東的存在需要你們的幫扶。就這樣孫策走了,帶著太多的擔憂走了。這就是孫策為什麼把權力交給孫權的原因。

  • 5 # 巴陵人說歷史

    筆者認為孫策傳位給孫權,是為了保證東吳政權的穩定、同時也是為了保護妻兒的安全。為什麼這麼說有以下理由:

    第一、兒子孫紹年幼,無法承擔起江東的大業。

    孫策在建安五年(公元200年)遇刺身亡是年僅二十六歲,留下一妾一兒三女。孫紹生年不詳,但估計年齡不會太大。江東剛統一不久的前提下,如果少主繼位,肯定不利於東吳的長治久安。年幼的孫紹無法承擔穩定江東、割據一方的重任。

    第二、江東內部矛盾重重,江東大族的態度很重要。

    孫策在統一江東的過程中過分推崇武力,對江東大族採取強硬的態度,江東大族對孫策是臉服心不服。如果是孫紹繼位,只怕江東大族就會興風作浪,動搖江東的根基,孫堅、孫策父子兩代人的辛苦將付諸東流。

    第三、孫權是危難之際最佳接班人。

    孫權是孫策幾個兄弟中個人能力最強,且是最年長的。孫權此時年十九,有統領、治理一方的經驗(拜為討虜將軍,兼領會稽太守,駐守吳郡),且孫權為人曠達開朗、仁愛明斷,崇尚俠義,喜歡蓄養賢才。同時也常參與孫策軍內部的決策,其才能令孫策都自嘆不如。孫策認為孫權在舉賢任能,守護江東方面是超過自己的,同時孫權對江東大族是採取的是接納合作的態度,是此時穩定江東最好的方針。因此孫權是危難之際最佳接班人。

    第四、為了保孫紹母子安全。

    孫權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在孫策在世時,就已經與父兄齊名。同時也有自己的勢力班底。如果是孫紹接位的,必然是主弱臣強,只怕孫權將用自己的影響力與謀略、用血腥手段上位。一旦採取這種方式,為了減少孫策對江東的影響力,孫紹母子就有可能會悄然消失。為了保住自己的後代,孫策也只能傳位給孫權了。

    不過從歷史來看,孫策傳位孫權是最好的選擇。東吳在孫權的帶領下,依靠孫策打造的基業,立足江東,三分天下,成就霸業。

  • 6 # 海洋情感小屋

    三國時期成鼎足之勢的三大勢力中,東吳可謂是最沒有存在感的政權了。它割據江東後,便依靠著長江天險一直固守不出,僅有的幾次較大規模軍事行動也以草草收場告終。

    於是,人們在感嘆東吳的不思進取時,常常會指責只擅長治國理政的孫權,而懷念曾經南征北戰、開疆拓土,一手打下江東基業的"小霸王"孫策。

    但奇怪的是,孫策去世前是有親生兒子孫紹的,孫權登基後封孫紹為上虞侯(這個待遇後來受到很多的批評)。既然如此,孫策為什麼要傳位給自己的弟弟孫權而不是自己的親生兒子呢?

    孫策當時只能依靠個人的威勢和手段勉強將東吳集團的三大派系團結起來,爭取時間慢慢化解融合。但建安五年(200年),孫策被刺客重傷不治,依靠個人威勢維持的東吳集團極有可能解體。

    第一個原因是他的兒子年幼。歷史上並沒有明確記載他兒子的出生時間,孫策死的時候26歲,此時的孫權也才18歲。算孫策16歲生兒子,那麼他的兒子肯定不會超過十歲。這樣乳臭未乾的孩子怎麼可能繼承基業呢?

    江東的六郡還有一些地方沒有徹底平定,如果此時選擇了他年幼的兒子繼位,沒有一定的統領能力,勢必會造成江東局勢的混亂。

    孫策知道弟弟絕非等閒之輩,只有在孫權手裡才可以報殺父之仇孫策。從孫權隻身一人趕赴荊州,從劉表那裡要回父親遺體開始。孫策心裡其實就已經知道了,孫權絕非是等閒之輩。

    事實也證明了孫策的眼光,後來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局勢,並且最終在“三分天下”中佔有了一席之地。可以說和當初孫策的選擇是分不開的。

  • 7 # 李氏之子

    當此之時,天下群雄割劇,弱肉強食,吳國初立,而孫策即遇刺,其子幼小,若立幼子,則不能聚江東賢材而用之,此其一也;孫權雖處弱冠之年,卻早穗,孫策臨終前曾謂孫權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足以知孫權能知人善用,當此天下擾嚷之時,立賢君方能成大事,此其二也!且當時周諭,張昭諸公皆欲立長君,只是心照不喧,孫策此舉,外則順應時勢,內則遂了群臣之意,如此內外皆安,此其三也!故終上所述孫策傳位孫權有三,一是其子尚幼,難聚江東賢才以抗衡諸侯,二是孫權雖弱冠,定能知人善用,三是群臣皆欲舍幼立長!

  • 8 # 聊坐南書房

    孫策傳位給孫權與當時東吳所面臨的處境有關。如果當時孫策已經平定了東吳地區,執政地位穩固了的話,我想孫策也不一定會傳位給孫權的。但孫策去世時,東吳的形勢並不容樂觀,孫策本人就是遇刺身亡的,這也說明東吳政局還是很亂的,在自己的後方有山越人不停的騷擾,外部還有劉表部將黃祖大仇未報,更別說北方當時還有曹操、袁紹等軍閥混戰,隨時都有侵擾東吳的可能。孫權自幼跟隨在孫策身邊,無論是軍事環境和政治環境,孫權都是最熟悉的,再加上,孫策的兒子都年紀太小,根本無法應付複雜的局面,所以只有傳給孫權才是孫策唯一正確的選擇。

    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孫堅被黃祖部將暗箭射殺時,當時孫策也只有十七歲,孤苦無依的孫策,第一次求助於袁術,並未獲得重視,只得轉而投靠了自己的舅舅丹陽太守吳景,雖然招募了幾百士兵,但仍難成氣候,無奈之下孫策第二次投靠了袁術,孫策靠著自己的英勇善戰,終於取得了袁術的認可,袁術將孫堅留下的部屬送還給了孫策,也令孫策的實力大增。孫策性格大度、直率,尊重人才,禮賢下士,廣交朋友。孫策正是靠著堅韌的性格和超人的勇氣,逐步成長壯大起來的,隨著孫策的實力逐漸增強,袁術也對孫策不再放心,而孫策也不甘心久居人下,在袁術多次許諾又變卦,再一再二的食言後,孫策也開始尋找脫離袁術的機會。

    這時,新來的揚州剌史劉繇將孫策的舅舅丹陽太守吳景、孫策的堂兄丹陽都尉孫賁都給趕走了,孫策覺得這是脫離袁術的最佳時機,就對袁術說:

    有舊恩在東,原助舅討橫江;橫江拔,因投本土招募,可得三萬兵,以佐明史君匡濟漢室。

    孫策以報舅恩和為袁術招兵的理由,向袁術請求讓自己帶兵出征江東,而袁術目光短淺,認為孫策也不一定能打贏劉繇,成不了什麼氣候,就未阻攔孫策,並表奏孫策為折衝校尉代行殄寇將軍出兵江東。

    獲得袁術的同意後,孫策如同虎歸山林、龍入大海,立即準備征討劉繇,但孫策此時也僅有千餘人的兵力,現在首要任務就是招兵,孫策來到歷陽準備擴充兵員,因孫策在此地久有名聲,很快招募到五六千人,這時孫策的好朋友周瑜也趕來投奔,並帶來了不少兵馬和軍需物資,這一切都為孫策渡江東征做好了準備。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孫策率軍從歷陽渡江,先攻打了劉繇的牛諸營,初戰告捷。在曲阿之戰後徹底打敗了劉繇。孫策在作戰時軍隊紀律嚴明,給當地百姓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部隊在戰爭中也得到鍛鍊並逐漸壯大,發展到有兩萬多人了。隨後,孫策又平定了江東的嚴白虎、王朗等地方勢力,孫策已基本佔據了江東地區,為後來孫吳政權的建立奠定了決定性的基礎。

    然而,天妒英才,孫堅被人暗箭射殺的悲劇再次重演,孫策又和他的父親一樣,被仇人暗箭射死。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孫策在外出打獵時,發現一頭麋鹿,在跟隨到叢林深處時,專注於打獵的孫策,被早就盯上的三名刺客用暗箭射中面頰,趕來的孫策隨從抓住了三名刺客,審問後才知,這三名剌客是被孫策處死的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因箭頭上浸有劇毒,孫策被抬回去後自知不久於人世了,將弟弟孫權喚到跟前交待後事,對東吳之事做了安排,並對孫權說:

    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

    可見孫策對孫權的能力還是非常認可和看重的。交待完後事的孫策,當天夜裡就去世了,年僅二十六歲。

    臨危受命的孫權,接過哥哥孫策交給的重擔時,孫權也如哥哥孫策當年接過父親孫堅擔子時一樣,僅僅只有十七歲。孫權自幼跟隨父親和哥哥南征北戰,年紀雖小,但經歷豐富。孫策為鍛鍊孫權,在孫權十五歲的時候,曾將一個縣交給他管理,孫權將一個縣治理的井井有條。所以孫策將江東交給孫權,是比較合適的選擇。

    孫權按照哥哥孫策指定的發展方向“中國方亂,夫以吳、越之眾,三江之固,足以觀成敗。”孫權立足於穩定江東,防禦外來侵犯,在張昭、周瑜、程普等人的輔佐下,以鎮壓為主,安撫為輔,將擾亂後方的山越人收復,納入了自己的統治之下。隨後,孫權開始為復父、兄之仇做準備,並三次親征黃祖,終斬黃祖於夏口,報了孫家的大仇。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聯盟,在赤壁之戰中擊敗了曹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局面。孫權也沒有辜負哥哥的欺望,初步建立了父子三人為之奮鬥的東吳霸業!

  • 9 # 我們的三國

    中國古代的權利是世襲的,父親死後把位子傳給兒子,似乎是天經地義。不過在封建王朝中有兩個人比較特殊,一個是雄才大略的劉備,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對諸葛亮說:“若嗣子可輔,輔之;若其不才,君可自取。”康熙皇帝認為這是劉備的權術,以此來約束諸葛亮;另外一個便是孫策,臨死時把自己的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而不是留給兒子孫韶。

    孫策為什麼要這麼做?把位子交給兒子孫韶為何不妥,而且周瑜太史慈等人是自己的左膀右臂。

    其一,孫策的孩子太小,當時江東雖然被自己打下來了,自己兒子的肩膀稚嫩,未必能扛得起來江東六郡八十一州的重任。自古守江山遠遠比打江山更難。

    其二,孫策害怕外戚當政。歷史上一旦兒子小,往往母親的勢力過大。這樣有可能重蹈東漢後期的覆轍。孫策是個有本事的人,對當時的情況洞若觀火,他不想讓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付之一炬。

    其三,為自己留下一條後路。孫權知道孫策是什麼人,孫策臨死時這樣評價自己的弟弟:孫策臨死前對孫權說過這樣一句話: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其實鳥之將死,其言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孫策這句話其實是讓孫權給自己的弟弟留下一條生路。歷史上皇室從來無父子手足親情。假如自己不把位子傳給弟弟孫權,肯定會引來蕭薔之禍。

    孫權是什麼人,孫策非常瞭解。孫策起兵的時候,孫權善養賓客。孫權常參與商議計謀,孫策感到特別驚奇,自認為不如他。每當宴請賓客時,孫策常常回頭看著孫權說:“這些人,以後都會是你的手下。”其實不是驚奇,而是害怕,孫權是一個什麼人,當哥哥的自然知曉。

    其四,孫策之死有些蹊蹺。孫策死,三國志及三國演義都認為是許貢門客所為。這事情值得推敲,像孫策這人,整年在外帶兵征戰,行止不定、刺客怎知他的行蹤。再說孫策出外打獵。外人很難知曉,許家三客又怎麼會在那裡守株待兔呢?孫家五兄弟中,孫策、孫翊被人刺殺,孫匡死得不明不白,孫朗被孫權囚禁終生,這事情明顯孫權做了手腳。孫策之死有可能是孫權暗害的結果。東吳聚集文武大臣有兩個高峰時期:

    一是孫策借兵起家,到佔據江東這段時期,來投奔的文人有朱治、呂範、張昭、張竑、虞翻等人;周瑜、蔣欽、周泰、陳武、董襲、太史慈、凌操等良將也紛紛前來效力。

    二是孫策死後到孫權征討黃祖一段時期,先後有魯肅、諸葛瑾、顧雍、闞澤、嚴唆、步騭、程秉、薛綜、陸績、張溫、朱桓等文士來投;還招收了呂蒙、陸遜、徐盛、潘璋、丁奉、甘寧等將士。孫權很受收買人心,從孫權用人來看。朝廷內外大權基本上是掌握在後一批人手中。把權力交給弟弟,相信這些人不再會找兒子妻子的麻煩。

    孫策故交僅有周瑜周公瑾,可惜孤掌難鳴。此人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很難保全孫策之家小。天下人都知道周瑜和孫策的關係,至於太史慈不過匹夫之勇,想要對付孫權更是勝算很小。

    孫策為何把權力交給弟弟孫權?其一是避免了無謂的家庭紛爭,其二是繼續延續了江東的孫氏統治地位,其三是為自己的妻小留了一條後路。要知道戰場上所向披靡的小霸王臨死也要對自己低頭,該有多麼的心不甘情不願。

  • 10 # 小程看歷史

    孫策讓孫權執掌東吳,第一是從大局出發,只有孫權是最佳人選。第二孫策相信孫權的能力,能夠統領群賢。

    孫策去世的過程

    公元200年,正值曹操和袁紹展開決戰之際,江東孫策瞄準了時機,正準備帶領江東人馬,去突襲曹操的老朝許昌。但是不知和緣故,這個訊息被走漏了,隨後傳入曹操陣營,在謀士的建議下,決定派刺客去除掉孫策,這才導致了孫策出門狩獵的時候,遭到了逮人的襲擊,因為身中毒箭最後不治身亡。

    孫權是最合適的人選

    可以說孫策遇刺來得非常突然,讓孫策猝不及防,事先根本沒有料到自己會遇刺,所以怎麼也不會想到說要傳位給誰,孫策此時正值青春,可以說正是大展宏圖的時候,按常理哪有這麼快讓位。然而事情的突發性導致孫策很快就喪命,此時他的兒子也才出生幾個月,沒辦法執掌政務。所以孫權才是最佳人選,在加上此時天下的局勢尚不明朗,自己的兒子還小沒有能力統領群賢,所以為了大局的穩定只能讓孫權來執掌江東了,此時孫權已經十八歲了,完全有這個能力。想當年孫堅去世後孫策統領江東也才十七歲,所以說孫權照樣也有能力接管江東。

    孫權的才華出眾

    從他個人的能力來看,也是當之無愧的,孫權從小就聰明伶俐,曹操曾經就說過:“生子當如孫仲謀。”公元192年孫策離開袁紹,帶領部下返回江東的途中,遭到荊州劉表的伏擊。最後中箭身亡,慌亂之中劉表將孫堅的遺體給搶走了,江東群臣為了要回孫堅的遺體,決定派一個合適的人去和劉表談判,縱觀全軍沒有一個合適的人選,就在此時只有九歲的孫權挺身而出,自告奮勇的要求深入敵營,向荊州劉表討要父親的遺體,眾人經過思量,覺得他是最合適的人選,所以就同意他去了,沒想到他真的不辱使命,出色的完成了任務。所以說孫權從小就表現出了過人的本領,因此從大局來看孫權是有能力執掌江東的。

    結語

    結合這兩點來看,自孫堅去世後,孫權一直在他大哥孫策的庇護下長大的,兄弟間的感情肯定非常深,所以孫策放心把執掌江東的大任交個孫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cpu散熱器能換風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