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諸葛亮是一個被神化的人物,歷史上,他真的那麼厲害嗎?他犯過錯誤嗎?
4
回覆列表
  • 1 # 重慶黃麗

    諸葛亮,每每提起來此人,可能就會浮現出一個畫面,那就是一個可憐老頭為了蜀漢效忠一生,一輩子都那麼的累,最後把自己的一生奉獻給了蜀漢。看完它這一生,真真是讓人感動的一把鼻涕一把淚。他已經被後世人給神化了,已經被極端美化了,關於他的完全沒有一點負面資訊,清一色的讚美。說到這裡我要說,諸葛亮不是神,他只是一個凡人,只要是凡人那就會犯錯誤。

    而且說起來他,犯了錯誤,那可不是一點兩點,他做的那些事情,直接把蜀國給推向了末路。雖然說他這個人不錯,而且也確實是忠心,但是他的大政方針確實做得極其錯誤,而且他後期的統治出現了極大的問題,我們就看一看到底是出現了哪些問題吧。

    首先是他犯了一個小錯誤,那就是他作為劉備的人臣,雖然表面上看起來和和睦睦,劉備對他也是十分尊敬,他對劉備那也是非常夠意思。但這只是表面現象,還有一些東西,他不敢和劉備說,每次都自己憋在心裡面,不敢指出來上位者的錯誤。

    就比如說,劉備讓關羽去守著荊州,而諸葛亮早就算到關於守不住,但是她依然沒有去阻攔,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害怕,害怕劉備和關羽會對他起隔閡,不敢說出自己真正的想法,就眼睜睜的看著悲劇的發生,此人是真的膽小圓滑。還有一個就是,最後劉備去替關羽報仇,硬生生的讓自己的畢生的積蓄折損了大半,他早就看到了這個結果,但是他依然沒有指出來,依然看著劉備去赴死,這是很可怕的。他這個人就是缺乏一種血性,沒有那種頭破血流的精神,而在君主面前,恰恰缺少的就是一些敢說話的人,諸葛亮就不敢說,這是他犯的第一個錯誤。

    後來的時候,也就是他犯的第二個錯誤。就是劉備死了之後,蜀漢就是他管著了,新皇帝也沒有他厲害,他說什麼就是什麼。但是他在後世人的眼中,卻是一片忠心,面對這麼一個愚蠢的君主,依然盡心盡力。說到這裡我想說,劉禪真的是毀在了諸葛亮的手裡面,其實人家不笨,只不過被諸葛亮,硬生生的扼殺了獨立的能力。

    從來都不懂得放權是什麼,所有的事情都得插手,劉禪和他政見不同的時候,全都得聽自己的。以至於讓劉禪越來越依賴,到最後所有的事情都得先問一下諸葛亮怎麼辦。人家劉禪不傻,只不過是諸葛亮扼殺了他獨立的能力,以至於到了最後,諸葛亮沒了,那麼皇帝沒有了依靠,再加上沒有人才,蜀漢不良才怪。

    再一個就是,諸葛亮在後期的時候,已經完全走向了一種專政,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全軍上下,根本就除了諸葛亮沒有人才了,所有的事情都是她一人包攬,他不會識人,更不會用人,以至於到了後期的時候,蜀國出現了一個無人可用的局面。而其他兩個國家卻依然是人才濟濟,這樣一來本來就弱小的國家,最後真的是沒有活路了!這樣看來,諸葛亮沒那麼神,他只是一個凡人。

  • 2 # 通鑑研習社

    諸葛亮也有自己的缺點,其一就是不適合做老大。

    一、老大的主要工作是抓戰略做大事,而不是凡事親力親為。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做為一個團隊,領導主要是指明方向目標,具體的事情讓下面的人去完成,調動每人個人的積極性,這樣的話才是一個積極健康上團體。但是諸葛亮事無鉅細都是自己親力親為,到最後累的吐血。

    二、老大要有大的胸懷,能接納所有的人和事。一個團隊中總會有不和諧的人和事,只有接納了這些才能更理性的去安排工作。諸葛亮對劉禪身邊的人要求嚴格,不能體諒一個君主的尊嚴,把皇帝當孩子。狹隘的心胸,讓小人有機可乘。在他外出打仗的時候,讓小人找到機會,製造了障礙。

    我們有時會感嘆,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有經天緯地之奇才,濟世匡時之智略,但他還是有自己的短處,那就是當不了領導,如果能改變自己,適應新的角色,把自己置身於領導的位置,像劉備一樣統領全域性,則可能就不會發生累死的情況了。我想憑諸葛亮這樣有智慧的人,如何做一個領導應當知道的非常清楚,但是他沒有改也改不了,所以對一個人來說,一貫的脾氣性格可能一生也改變不了,因為那是從小到大多少年形成的,表意識只佔全部意識的1%,想改變那99%的內容是根本不可能的,只能是盡力的去適應,但的改變的有限,這也是人的侷限性吧。

  • 3 # 忘川274574729

    1.行事矛盾。諸葛亮堅持聯吳抗魏,又堅持佔據荊州,這兩個方針看上去並無衝突,實際上卻不切實際。孫權想長江而治,南郡、漢昌、宜都、襄陽、江夏、武陵、桂陽、零陵、長沙其中靠長江的三郡給他他就很滿足了。(我不知道哪三郡靠長江)畢竟荊州是東吳的兵力打下來的,諸葛亮明為暫借,實則一借永不還。自家西邊有個門被人佔著,孫權是睡覺都睡不踏實,只要荊州還在西蜀手上(尤其是靠長江的三郡),東吳遲早會在背後捅他一刀子。孫權派人摧了幾次,諸葛亮一再忽悠,孫權終於惱了,決定捅他一刀。這一刀不僅把荊州搶了回去,還把關羽送去跟玉帝報道了。(據說關羽成了武神,深受江南百姓崇敬)最後,諸葛亮本人也覺得,既要連吳抗魏又要佔據荊州不切實際,於是放棄了荊州。

    2.事必躬親。諸葛亮雖然人很有本事,但絕對是管理上的白痴。他事必躬親,什麼事都攬在自己身上,不但使劉禪無事可做,更讓下面的的人對他產生依賴而自身卻得不到鍛鍊。他也根本沒有建立起好的人才機制培養下一代人才,就武將來說每次都讓五虎上將奔東跑西,活活累死,結果他自己也是累死的,劉備是請他來當蜀相的,而不是要找一個任勞任怨的匹夫。關羽張飛死了,就關興張苞上,好在他們是武將之後,還能用的上,關興張苞一掛,基本上就沒什沒人了。最怨的是馬謖,諸葛亮知道他沒有實際作戰經驗,而且人有些浮躁,那為什麼不早些讓他參與一些小的戰鬥,讓他發現自己的缺陷並逐步成長起來呢?諸葛亮不讓他有任何參與實戰的機會表面上是保護他(馬謖心高氣傲),實際上卻是害了他,一讓他去街亭,就遭遇慘敗。不止武將,文官也是一樣。如果諸葛亮能把事情下放給下面的人做,自己在旁邊進行調控指導,然下面的人都成長起來,或許結局就不會是那樣了。

    3.做事不果決。劉備要為關於張飛報仇,諸葛亮當時就應該把劉備勸住。魏徵敢冒死直諫唐太宗,以諸葛亮當時對蜀國的重要性劉備還不會殺他了,為什麼他勸不住劉備,結果白白損失了七十萬人。劉備是君主,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下,他沒有勸住劉備不要攻打吳國也就罷了,可馬謖呢?劉備明明在臨死前說過,馬謖不堪大用,諸葛亮自己也知道馬謖多是紙上談兵,被馬謖一番跪著哭求,還是讓他去守街亭。為什麼當時不直接拒絕他,非要到事後才後悔,就是因為諸葛亮做事不果決。

    4。事無鉅細必親為之,身為國家輔政重臣,手握軍政大權,很多下屬做的事就應該放手讓下屬做,自己應該把重點放在戰略和大政上,但諸葛同志事事插手,件件操心,這實際上打亂了國家的行政。

    5。諸葛治蜀,只能做到以已之表率服眾,不能做到團結、融合蜀華人才。更不能為蜀國的長遠培訓人才。自劉備死後,蜀國內部的人事鬥爭是很激烈的,諸葛亮始終未能做到群臣一心,這使得後期的蜀國諸臣離心離德,文武對立。強敵當前,各打算盤。蜀的滅亡並沒有經過太久的時間,也沒有經過激烈的戰鬥便是明證。

    6.諸葛亮並沒有傑出的軍事統帥才能,他的特長在於政治,包括隆中對提出的三分方略,其重要之處也是在政治上,而非軍事。他的種種神機妙算不過是三國演義小說的功勞。諸葛同志即沒有借過箭也沒有唱過空城計,但這並非諸葛亮的錯誤和缺點。要知道劉備託孤時,顧命大臣是兩個,文的是諸葛,武的是李嚴。數年後,諸葛,李嚴爭權,李被搞掉了,這是後話。

    7,與孫權爭荊洲三郡的是劉備出的頭,當時孫劉兩家是準備開戰的,不過魏當時用兵漢中,劉備不得不妥協。正史上自始至終沒有借荊洲的說法,更不用說還。孫吳之所以對荊洲感興趣是因為荊洲身為戰略重洲,若孫吳沒有荊洲的話,整個長江中下游便毫無安全可言。因此,孫吳建國之初便打起了荊洲的主意,孫家的小霸王同志就是在戰鬥中被劉表手下大將黃祖幹掉的。諸葛同志的隆中對中,對荊洲方向在短期內提的是防禦,不是進攻,(只待北方有變,遣一上將軍。。。。),因此,諸葛同志對於關羽攻襄樊並不承擔指揮責任,也不能承擔分不清形勢,忽悠東吳的責任。

    8.關羽攻襄樊時機不對,此時蜀軍主力剛拿下漢中,未及休整,蜀地也需要留軍駐守,能夠機動的部隊非常有限。因此,客觀上是無力支援關羽的。此時負責軍事決策的是劉備本人,不是諸葛亮。更何況,是關羽自已打荊洲還是劉備的命令是件無頭公案,但可以肯定的事情是,此事與諸葛亮無關,因為那時他在成都負責行政。關羽死後,孫吳一度把首都遷到了武昌,還對魏講和,憑實力,蜀是拿不回荊洲的,但蜀又非爭荊洲不可,這不是衝動,而是因為沒有了荊洲,劉備就喪失了爭天下的根基。失去了最重要的人口和財力。只能是偏安西南一角,勢力無法擴大,坐等滅亡。荊洲之地,劉備不得不爭,只可惜他打輸了。

    9.失街亭對蜀國的打擊是比較大的,這是事實,諸葛同志用人失察也是事實,但失街亭絕非蜀魏兩國戰爭的轉折點。更不是諸葛同志的大缺點。何故?請細想,街亭之戰時,蜀軍分軍三處,倉促間得知魏軍主力行將到來,這才臨時調兵阻擊,此戰就算是魏延親上也未必能勝,何況諸葛同志身邊無人。退一萬步講,就算是馬謖守住了街亭又如何?仍然是與魏國對峙的局面而已,最終仍然是個糧盡兵退的下場。此時的蜀軍數量撐破天也沒有十五萬人。根本就沒有實力打長安,諸葛亮數次北伐,都因補給不足而退,這是最致命的地方。中國歷史上除了劉邦外,沒有任何人單靠蜀地就爭雄天下的例子,連爭雄天下的機會都沒有。

    10.最後一點,實際上也是重要的一點,那就是諸葛亮從來都不是象人們所稱讚的那樣執法公允而嚴明的,他的執法嚴明是要看物件和是否有政治需要的,也絕對沒有任何所謂的公允可言。《三國志》《蜀書》《法正傳》曰:“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法正僅僅因為睚眥之怨就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在蜀郡作威作福,而諸葛亮面對他人的舉報和要求他去請求劉備勸阻法正濫殺無辜的建議時,卻連對轉達的請求都一口回絕,甚至進而還說,既然法正能讓劉備“翻然翱翔,不可複製”,那現在為什麼要去阻止他快意恩仇呢。這又那裡是一個執法嚴明之人所會說出來的話,分明是一個慣於予取予奪之人的口吻。因此我說在馬謖的生死這個問題上,諸葛亮要是有可能,是完全有能力和權利讓他不死的,並且他也絕不會去顧

  • 4 # 王飛50940902

    諸葛亮的確是有足夠的才能,但是小說原著偏喜歡蜀國,有意神話諸葛亮。

    諸葛亮犯的錯誤:

    1,對劉禪看管過嚴,

    2,過多戰爭,

    3,不注重人才培養,

    4,壓制原有人才(趙雲,魏延)

    5,沒有調解蜀國內部矛盾

    6,不敢指示主公錯誤

    7,對繼任者沒有全面教導

    8,沒有處理好自己的後事

  • 5 # 烏斯渾濤聲

    諸葛亮是個被小說神話的人物,他最牛逼的是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他也犯過錯誤:一是不聽龐統之計,霸佔荊州,當初龐統提出歸還荊州,固守西川,諸葛亮不肯,最後夷陵大敗,劉備一蹶不振。二是任用孤傲的關羽鎮守荊州,最後敗走麥城,當然這是顧及劉備,必須用自家的人鎮守要地。三是錯誤任用馬謖鎮守街亭,造成北伐失敗。四是不聽魏延計策,超近道偷襲魏國,一味正面進攻,北伐失敗。五是沒有培養好後備人才,造成蜀華人才青黃不接。

  • 6 # 何必強求

    先就書論人。

    書中描寫,諸葛亮足智多謀,經天濟世,就這智商你說厲害不厲害。諸葛亮苦心經營一生,多少個蓋世英豪都栽在他那綸巾羽扇的一搖一晃之中。死後還來個死治司馬懿,厲害的神乎其神吧。

    跳出書外,再就世論事。

    要說諸葛亮犯沒犯過錯,書中自有言表,但他犯的最致命的錯誤書裡可沒有。為什麼要跳出書外,因為有句話叫: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我可不想迷糊,我想靜靜。這是玩笑話。但我覺得有時候我們還真不能站在書裡,因為迷在書裡你就看不到書外。

    大家都知道漢朝之後就是三國,漢朝雖然出了個呂后,但和唐朝武則天一樣,最後把江山又都歸還了婆家。所以漢朝可以說是劉姓的天下。而諸葛亮正好是在東漢末期出的山,當年26歲,這正是書生意氣之時。當時在各路諸豪中魏國曹操的勢力最大也最強,那為什麼諸葛亮不去投奔曹操呢?幹嘛非要輔佐一個當時上無片瓦、下無寸土手裡只有一關一張的窮光蛋劉備呢?

    有人說是因為諸葛亮心機太重,怕到了曹操那裡不被重用。因為當時曹操已是兵強馬壯,又有五大謀士服侍左右,感覺競爭壓力太大,怕自己的本事施展不開。其實這是瞎扯淡,以當時諸葛亮的“大智”他還能在乎這個,是金子到哪裡都會發光這個道理他懂,而且他對自己相當的自信。從三顧茅廬的隆中對就能看的出來,你以為他是跟劉備在那兒吹牛逼侃大山哪。

    真正的原因是書生的報國義氣左右了諸葛亮。那個國?當然是漢朝正統之國了,有人說了,曹操不就是代表了漢後末年嗎?是,但在諸葛亮眼裡他就是個冒牌貨,挾天子以令諸侯嗎,諸葛亮要報的是真正的漢後劉氏正統黃嫡,而劉備就正是。這就是諸葛亮犯的最致命的錯誤,用現在的話叫不識時務,也可以說是愚忠。並不是說非得投奔曹操。

  • 7 # 追夢樂享人生

           諸葛亮,字孔明,琅琊陽都人。他是三國時蜀漢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東漢末年,他隱居於隆中,博覽群書,極富韜略。公元207年劉備率關羽、張飛到臥龍崗諸葛亮躬耕之地請他出山輔佐自己的事件,這就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三顧茅廬”的故事。此事件最早見於諸葛亮的《出師表》,該文提到劉備“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三國志》中對此僅有“凡三往,乃見”的簡略記述。《三國演義》對此事件進行了擴寫。他對劉備提出連吳破曹的策略,發動著名的赤壁之戰,藉機佔據荊州、和好西南各族,逐步統一中國的戰略方針,即隆中對,為劉備所採納。此後,他被劉備拜為軍師,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劉備勢力漸漸強大,終於形成魏蜀吳三足鼎立局面。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任丞相,勵精圖治,賞罰分明,興修水利,屯田漢中,大力發展農業,加強對西南各族的統治。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高尚的人品,傑出的才能,光輝的業績與獻身精神,在中國歷史留下了不朽光輝的形象。千百年來,人們把他當做智慧的化身,各種民間傳說更把他描繪成“呼風喚雨,撒豆成兵”的神人。

             然而,任何人不是萬能的,諸葛亮也有一些重大失誤降低了他智者的形象。主要有三個方面。

    其一,專斷拒諫導致馬謖大意失街亭。

    蜀漢建興六年,諸葛亮興兵北伐 ,試圖一統天下。以馬謖為先鋒率25000名精兵守街亭,而馬謖卻不遵循諸葛亮的正確部署,又不採納王平的苦諫,棄城不守,舍水上山,結果被魏軍斷水燒山,使街亭失守。雖說諸葛亮自責“用人不當”,下令處死馬謖。其實街亭失守的根本原因,在於諸葛亮的專斷拒諫。表現在行軍打仗和選派將領兩方面。

    一出祁山前,魏延曽提出建議:帶五千精兵從褒中出,沿秦嶺而東,直取長安,嚇走夏侯懋,而後讓諸葛亮帶大軍從斜谷到達,一舉定咸陽以西。這本以上策,但諸葛亮不予採納,讓10萬大軍在崇山峻嶺中緩慢前行。

    選派將領時,拒諫大家推舉的魏延等當先鋒,用了“言過其實”的馬謖,導致街亭失守。

    其二,選賢任能失誤。

    劉備在世時,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簡雍、李嚴……人才輩出,各顯其能,要文有文,要武有武,都能獨當一面。

    而在後期,可用之才少之甚少,問題表現在:

    第一點:不能寬容雄才雋士。

    如李嚴、劉封等,都很有才幹。只要使用得當,都能建功立業。但他們偶有過失,便被諸葛亮或貶,或流放,使之都不能發揮其才能。

    第二點:不善於發揮部下特長。

    馬謖自幼熟讀兵書,曽提出“攻心為上,攻城為下”的著名戰略。但他只是當謀士的料,卻讓他當大將。魏延是劉備親自提拔屢建奇功的大將,任何方面都能獨擋一面,但諸葛亮偏偏老排斥不重用。

    第三點:不重視培養後備力量。

    劉備死後什麼都親力親為,獨自苦撐大局,壓抑了許多人才的成長。然而他培養的蔣琬、費煒等人,都難當大任。所以諸葛亮去世後,蜀漢從此一蹶不振,後繼無人。

    其三,《隆中對》後期方案的失誤。

    雖說前期《隆中對》幫劉備開創了蜀漢江山,但後期固守秦川,顛倒了主力和偏師的關係,使劉備失去了唯一可以問鼎中原的戰機。再加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被殺。失荊州,敗於夷陵,失街亭都和諸葛亮未能洞悉秦川、宛洛的形勢有關,都和他輕重倒置的佈局有關。

    雖說有缺點,但諸葛亮的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超人的智慧永遠為後人欽佩。至今木牛流馬、八陣圖的精妙之處無人能及。

  • 8 # 往事越千年2020

    其實歷史上的諸葛亮並沒有那麼厲害,尤其是在軍事上。我們之所以覺得他那麼厲害,是受《三國演義》這部小說的影響。小說中,作者羅貫中為了小說情節的需要,把諸葛亮神化了,什麼神機妙算、料事如神等等。歷史上真實的諸葛亮在軍事上並沒有這麼厲害,並沒有達到如此出神入化的程度。

    諸葛亮在劉備死後為了實現先帝興復漢室的遺願,六出祁山,雖然給了曹魏一定的震懾作用,但並沒有對曹魏帶來根本性威脅,相反由於連年用兵,使蜀國力量受損,而且,他在培養後繼人才上明顯不夠,以致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的局面,與曹魏的人才濟濟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雖然如此,諸葛亮在治國理政上還是頗有建樹的,他在世時,蜀國內政井井有條,政治清明,大臣用力。可以說,諸葛亮政治長於軍事,他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但不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

  • 9 # 涼薄青年丶玖壹

    三國演義,三顧茅廬,就是諸葛亮出山,諸葛亮,字孔明,號稱,臥龍先生,

    輔助劉備建立蜀國,功勳作著,

    厲不厲害,只是史書記載,諸葛亮用兵如神,取勝大小戰役無數,

    雖然司馬懿厲害,諸葛亮也是他不可輕視的盡敵,

    司馬懿計謀多端,無非是魏國一份而已,他也沒有統一全國,

    諸葛亮保劉備,建立蜀國那也是事實,客觀而論,都非等閒之輩,

    他是否犯過錯,犯錯很正常,況且他是區區凡人,

    評價他厲害也不為過,簡化概括,不周諒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明軍引以為傲的火器部隊,為何敗給了努爾哈赤的八旗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