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雍親王府

    在袁崇煥引進紅衣大炮之前,明朝的火器部隊已經不具備任何的優勢可言。

    明朝火器部隊發展的黃金時期是從嘉靖年間戚繼光抗倭開始,一直到張居正主政時期,這個時候大明朝的國力依舊雄厚,有足夠財力支援火器部隊的發展,並且這個時候的大明朝既要面對東南沿海的倭寇,也要面對北邊的蒙古,對於火器部隊也有著急迫的需求,所謂大明王朝引以為傲的火器部隊,指的就是這個時期的火器部隊。

    但是張居正改革政策被廢除之後,明朝的財政狀況是每況愈下,國家沒有錢,而當朝的萬曆皇帝三十年不上朝,大臣們爭論的是“國本問題”,兵部和工部也在爭風吃醋、相互扯皮掣肘,投入在軍隊上的錢是能省就省,同時“萬曆三大徵”的勝利也掩蓋了軍隊上面的問題,這個時候沒有人關注軍隊的裝備問題與火器的發展,致使戚繼光、俞大遒等一眾良將打造的火器部隊在戰鬥力上也走了下坡路。

    其實,萬曆年間,在北韓戰場上同日本的那場戰爭中,問題就已經非常的明顯,因為火銃在質量較日本軍隊相對落後,並且裝備數量上也遠不如日本軍隊,使得明軍在與日本軍隊的戰鬥中,傷亡很大,並且當時明軍的主要戰力火炮,但是火炮也出現了技術斷代以及彈藥供給不足的局面,這才使得明朝在北韓戰場上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最終以慘勝終結戰爭,而這場戰爭也直接拖垮了明朝的國力。

    同樣的,在東北戰場上與努爾哈赤的八旗戰鬥中,火器裝備的落後與火器部隊軍備廢弛成為了整個明朝軍隊的拖累,不僅戰鬥力大打折扣,無法發揮,反而成為了努爾哈赤的“軍需大隊長”,讓努爾哈赤得到了將大量的火器裝備和彈藥。

    不要以為八旗鐵騎只懂得騎馬射箭,此時的後金軍隊早已經開始了炮兵、騎兵與步兵的協同作戰。

    作為滿清政權的創始人,也算得上一代戰神的努爾哈赤,自然明白火器部隊對於戰爭的重要意義,因而從努爾哈赤一直非常重視火器部隊的發展建設。

    根據《神器譜》的記載,早在萬曆九年(1581年),努爾哈赤起兵之前,大搞走私買賣,長期用貂皮來換硝石硫磺,並且誘騙大量遼東明軍火器兵來自己的軍隊效力,從這個時候七九已經在發展自己的火器部隊了。

    更讓人感到佩服的是,努爾哈赤在使用明朝現成火器的同時,更加重視的是火器的研發和生產,具備完整的火器生產研發體系。只要獲得明軍的新裝備,立刻就能投入研發改裝,從而使其精銳火器部隊的戰鬥能力,遠在明軍大多數部隊之上,即便是後來在寧遠幾次吃了袁崇煥紅衣大炮的虧,繼任者皇太極也透過不斷髮展這套研發體系,也能夠及時掌握紅衣大炮的技術,繼續於明朝對朝對抗。

    而在戰術層面,努爾哈赤也展現其超高的戰略眼光與戰爭指揮藝術,在攻打瀋陽的時候,就用到了攻擊戰車加火器掩護騎兵、步兵的衝鋒戰術,在攻城戰中,又用密集的火炮壓制明軍火炮力量,直接打殘了守軍的防禦力量,為順利佔領瀋陽鋪平了道路。

    由此也可見,無論是對於火器部隊的發展與重視上,還是對於火器部隊的使用上,努爾哈赤都走在了明朝的前面。

    明朝軍隊最大問題不在於軍械裝備,而是士氣問題。

    明朝自萬曆朝中後期開始,政治混亂,黨爭不斷,同時,國家財政日趨緊張,對於軍隊的糧餉和軍需補給也愈發的困難,士兵們打仗拿不到軍餉,自然不願再為大明王朝賣命。而同時,軍中高階將領撈空額、吃空餉的狀況非常普遍,也讓士兵與將領之間的矛盾日益激化,軍隊的戰鬥力無法發揮。而將領與皇帝、與朝廷的關係也是越離越遠,皇帝、朝廷、軍隊已經沒有辦法團結一致,吞下戰敗的苦果也就在所難免了。

  • 2 # 博世926

    因為明軍長期不開工資,他們偷偷的把武器換了銀子!所以一打就潰,一打就就閃,還有合謀打假仗的,把清軍打贏了,向政府伸手要銀子的班子也不少!應該是袁崇煥這種人,最後被崇禛給颳了!反正他們後來就成了各自為戰的軍閥班子!沒有一個為國而戰的班子。

  • 3 # 無藏南即951W

    清兵沒有入關前已經掌握紅衣大炮製造技術了。開始明軍用紅衣大炮打得後金被動不堪。努爾哈赤被炮擊而亡。當後金掌握了紅衣大炮製造技術後,就在錦州大量製造。明軍的武器優勢就沒有了,後來明軍不得不放棄關外所有城池和土地。吳三桂帶領清兵入關後,沒有遇到過像樣的抵抗,基本都投降了,紅衣大炮也就無用武之地了。

  • 4 # 歷史吐槽機

    首先得明確一件事,武器從來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唯一因素。否則北韓戰場上,志願軍根本不可能抗住聯合國軍先進一代的武器。老朽認為,一隻全無士氣的部隊,你給他原子彈都可能引爆在自己的陣地上。所以明軍的火器部隊不足為憑,而且那時候的火器也不是殺傷力很大,受到的環境限制很多。

    努爾哈赤初期面對的明軍恰恰是這種士氣低落的部隊,起兵的時候他一般面對的是遼東的屯軍。與其說是軍隊還不如說是一群武裝農民,還不是自耕農,是佃農。他們沒什麼為朝廷效死的心情,土地也不是自己的,也就沒保家衛國的志氣。甚至他們的糧餉都經常被剋扣,遼東軍屯最著名的不是戰鬥力和產糧,而是譁變。從正德年間開始就出現大量遼東屯軍逃亡,土地撂荒的問題,到了徹底失去遼東這問題都沒解決。永樂年間遼東是向內地輸送糧食物資的,到了嘉靖年間就徹底反過來,甚至都不得不進行營屯。可以想象這些士兵計程車氣會低到什麼程度,戰場上幾乎是一觸即潰,最多也就拿來守城而已。

    之後薩爾滸大戰中開始面對九邊精銳、浙兵和土司兵等真正的明軍戰鬥主力,因為種種原因又贏了,這裡面明軍最大的敗筆其實是沒有糧餉,被迫採取速戰速決的打法,而且作為主力的九邊精銳其實士氣也不比遼東屯軍強多少。

    在進攻瀋陽的時候,努爾哈赤才遇到明軍真正的王牌戚家軍和白桿兵。打起硬消耗來八旗軍的戰損其實也很高,甚至也會有逃兵逃將出現。也就是說八旗軍不是想象中強的那麼變態,只是其他明軍實在菜的有點不像話。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明軍其實沒有名將,走馬燈一樣的換將,唯一能在軍事上拿得出手的也就熊廷弼這根獨苗,其他不是平庸之輩就是扯自己人後腿的。反觀努爾哈赤,你可以罵他殘暴,可以鄙視他的人品,但必須得承認,他是個絕對的軍事奇才。用兵靈活老道,眼光奇準,薩爾滸一戰那縫隙中的時間差,漂亮的令人拍案。如果沒有努爾哈赤超卓的指揮,薩爾滸中後金不死也得脫層皮下來。

    最後一個原因是後金的武器沒有我們想象中落後,他們也是有火器的,甚至是有火炮。渾河血戰中,白桿兵就是覆沒在後金的火炮攻擊之下。明軍和後金在武器上沒有那麼明顯的代差,到了清軍攻打南明時,火器數量和質量上,反而是清軍佔優。

    總結起來,一邊是士氣低落、武器不明顯佔優,還沒有名將指揮的軍隊,一邊是軍事天才帶領計程車氣正常,武器不落後的軍隊,哪邊會輸一目瞭然。沒必要因為民族情緒把太多戰役賦予偶然因素,打不過就是打不過,嘴硬那點雞零狗碎的藉口不如想想怎麼別再捱打。

  • 5 # 貓叔說歷史

    很多人對明朝的火器部隊抱有很大期望,總是覺得武器就可以左右整個戰局,這個想法其實是比較小孩子氣的,戰爭的結果是綜合因素決定的,當時那個年代,靠一兩件武器真的不足以改變整個局勢。不過,既然閣下問起了,鄙人不才,也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吧。

    明朝末年,火器製造缺乏標準,加上制度的弊端,火器的質量很難得到保證

    事實上,明朝早期的時候,火器的製造也是缺乏統一標準的,只是當時國力比較強大,淘汰率比較高,基本上還能保證部分火器的正常使用。而到了嘉靖年間,明朝的火器製造技術其實已經大幅度下滑,戚繼光在與倭寇作戰時,發現明軍的火器與倭寇比起來都有很大的差距,後來,經過整頓之後,火器的質量才有所提升,但也沒超過倭寇的水準。

    明朝末年,國家的財政能力大幅度萎縮,火器製造自然也受到了極大影響。戰爭是打後勤的,說白了,勝利就是用錢堆出來的,沒錢,武器質量自然就會下降,所以,不要覺得明軍的火器有多高大上。

    明軍敗給努爾哈赤,不能簡單地把原因歸咎於火器,這是一種整體性的失敗,尤其以制度為甚

    明朝全面被動,應該起源於薩爾滸之戰,這一戰後,東北的局勢徹底失控,明朝幾乎失去了對女真的控制。但是,這種失敗不能簡單地說成是火器的失敗,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場制度性的失敗。

    明朝仿宋制,採取文官節制武將的體制,這種體制好不好呢?不能武斷地下結論,它有好處,比如,可以防止武將專權,但弊端也很明顯,最典型的就是外行指揮內行。打仗不是寫文章那麼簡單,是一個龐大、複雜的工程,任何環節出了問題都會導致失敗,而明軍和宋軍都發生過外行指揮內行的情況,最終導致一些愚蠢的軍事行動方案,這種情況可能不佔主流,但起碼也算是明軍失敗的原因之一。

    當時的火器還是要與城牆、建築結合才能發揮出威力,野戰能力有限

    火器也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的,明朝末年的時候,火器的威力還是比較有限的,關於這個,我記得網上曾經播放過一期節目,西方曾經對明朝的三眼火銃等火器進行過威力測試,感興趣的朋友可以搜來一看。當時的火器無論從威力、精度各方面來評估,都屬於比較原始的。這種火器,一般情況下,用於防守是個不錯的選擇,比如袁崇煥用紅衣大炮防守城池,就取得了不錯的戰績。

    八旗軍的優勢在於野戰,而明軍火器的優勢在於防守,如果真的拉出去野戰,這很明顯是以己之短擊敵之長,當然會吃大虧。別說明朝末年,即使當年明英宗親征瓦剌的時候也一樣,神機營遇到蒙古騎兵,也遭遇了巨大損失。而後來於謙的北京保衛戰中,在北京城外的城鎮裡就曾經用火器伏擊了蒙古騎兵,取得了不小的戰果,可見,火器的使用條件還是比較苛刻的。

    八旗軍也在不斷髮展,在不斷的歷練、壯大中,他們不再是簡單的原始部隊,武器裝備並不比明軍差到哪裡去。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八旗軍就是騎馬、射箭,拎著馬刀衝鋒,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努爾哈赤也算是個人傑了,看到火器的作用,他不可能不去嘗試。所以,在努爾哈赤的努力下,八旗軍也裝備了相當規模的火器,火器的質量、威力都不輸明軍。

    後來,皇太極征服了東部蒙古,也取得了一些新的火器技術。大家不要覺得奇怪,畢竟蒙古與俄國常有交集,這些火槍大約是從老毛子那裡學來的。所以,八旗軍與明軍的火拼,並不僅僅是刀與槍的時代之戰,而是整體實力的比拼。

  • 6 # 北洋海軍炮手

    明朝在網路上已經被明吹吹上了,比如說火器這一項上,明軍火器已經被吹的遠勝西歐。而實際上,明朝火器型號繁雜、質量低劣,而且遠遠落後於洋人,僅僅相當於歐洲中世紀早期火器的水平。

    以下是幾種明軍大量裝備的火器。火門槍碗口銃相當於歐洲小型射石炮水平的大將軍炮

    當然,明朝後來也引進了佛郎機和紅衣大炮,但是佛郎機屬於被歐洲正規軍淘汰後給商船自衛用的民用火炮,紅衣大炮也是一款12磅的民用長炮(炮管長度達不到長炮的長度),應該屬於東印度公司16世紀購買的產品。在歐洲重型加農炮面前,紅衣大炮勉強算是中型火炮

    所以明朝的火器根本沒什麼可以引以為傲的,反而被歐洲人一頓嘲笑。而且由於明朝屬於內斂性王朝的緣故,保守力量異常強大,不管是佛郎機、紅衣大炮還是鳥槍,都沒有撼動原始火器在明軍中的地位。

    而且,明軍披甲率並不高,大多數的部隊都是僅有胸甲或者是無甲的輕步兵。而反觀八旗呢?(八旗兵)所帶盔甲、面具、臂手,悉皆精鐵,馬亦如之。我兵盔甲既皆荒鐵,胸背之外,有如徒袒,賊於五步之內,專射面脇,每發必斃,誰能抵敵!這是明朝自己的記錄,根據@論史 君的指正,這是徐光啟的報告。沒有馬甲,還好意思說自己是重騎兵?之所以八旗軍士會大量裝備盔甲,準確點說,這是得益於八旗軍士要自己準備盔甲,以及戰馬和兵器。自己給自己準備,當然要選防護優良的鎧甲,尤其是重甲武士,更需要質量高的鎧甲。而明軍的鎧甲由國家發放,由於明朝糟糕的財政以及戶籍制度,根本不可能保證其質量,即便是僅僅一層胸甲,也是質量堪憂。反而遼東軍閥的私人僱傭兵卻能和八旗兵一樣準備一套優良的鎧甲,也是諷刺。

    而且在火器戰術上,八旗兵因為嚴明的軍紀以及軍士們過硬的心理素質,火器運用上更為熟練。同樣是徐光啟的報告:

    如近攻遼陽東門,賊來止七百人,車載大銃,我川兵千人逆之。賊發虛銃二次,我兵不損一人,因而直前搏戰。迨至二三十步,真銃齊發,我兵存者七人而巳。

    之後徐光啟還吐槽,我曾多次教導軍士們敵人離近了再齊射,結果竟然被韃子學去了,而我兵只會遠遠的放槍,等到韃子離近了,全部作鳥獸散。

    實際上,清軍對火器有更濃厚的興趣,努爾哈齊就將繳獲的火器分發給擺牙喇兵,並抓捕明朝的工匠打造火器。而且由於滿洲大汗此時對於火器手、工匠高看一眼,並給與其豐厚的報酬,因而明朝的軍士、工匠往往因為待遇問題投了滿洲大汗,甚至有明朝重金培養的炮手以及鑄炮工匠集體反水投奔後金的案例。從此,八旗兵不僅在戰鬥力上遠強於明軍,火力上也完全勝過明朝。松錦大戰期間,清軍一次性拉出了六十門紅衣大炮和明軍對轟,而明軍雖然有秋千件火器,但是能威脅到清軍的只有十六門紅衣大炮。而且清軍的炮手軍事素質遠強於對面的同行,清軍每次齊射,炮彈都會落到明軍的頭上,而明軍每回齊射,炮彈不是打到了清軍的陣前,就是從清軍頭頂飛過去。明軍僅剩的精銳部隊,就被清軍兇猛、精準的炮擊給嚇破了膽,最後全線崩潰,被斬首五萬餘級,數以萬計的潰兵淹死在海里。

    我曾經計算過,清朝在入關前,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而明軍的精銳部隊,基本上都被清軍刷了人頭。所以,明朝被清朝取代,實在是天意。

    全文完

  • 7 # 江湖小白

    明朝之所以敗給清朝的主要原因,並不是火氣不犀利,恰恰相反,而是因為國內的動亂,當時李自成的軍隊和後金的隱患是像兩顆定時炸彈威脅著明朝的統治,如果只是單獨一方面,那麼明朝完全可以有實力鎮壓在當時的遼寧鐵騎當中配備了很多火器,就算是八旗兵也根本無法抗衡,但正是因為火氣過於犀利,無法和善於平原地帶的騎兵短距離接觸,所以說火器的優勢很難發揮出來,因此明朝的滅亡並不是因為火器不犀利,而關鍵是因為內憂外患天災導致的,不然的話僅僅憑藉清朝的那些不入流的騎兵,根本無法阻擋明朝的先進武器,再加上清兵學會了明朝的一些火器製作方法,還有加上一些明朝漢奸將火氣帶給了清朝,從而導致了最後明朝戰敗。

  • 8 # 左手右手244764019

    應該說努爾哈赤敗給了明朝的大炮。在寧遠之戰明朝的大炮轟死了努爾哈赤。

    至於最後清軍入關,吳三桂起了關鍵作用。當然,皇太極的反間計,崇禎凌遲了袁崇煥也是很大功勞。

  • 9 # 雨夜說春秋

    1.明朝火器部隊言過其實。明初土木堡之變中,三大營全軍覆沒,致使明軍實力大減,自身火器水平停滯。即使後來從國外引進的火炮也是很粗糙,裝備明軍之後,只能用於憑城防守或者埋伏,不能主動攻擊,袁崇煥守城的核心就是“憑堅城用大炮”,可見,明朝火器部隊,還是低水平的。

    2.滿清部隊也有大量火器。這一點很多研究明清史的都清楚,努爾哈赤多次攻城失敗之後,認識到了火炮的防守威力,由此也開始裝備火器,一方面從明軍這邊策反接收火器人才工匠,另一方面從國外購買大炮火器。以至於後來皇太極時期,清軍火器水平已經遠超明軍。

    3.明清作戰中主要比騎兵實力。在火器水平大致相當且整體水平不高的情況下,明清作戰主要還是比試騎兵實力,由於將領、練兵、馬匹、體制等多方面原因,滿清騎兵可以直接碾壓明軍,好在明軍有關寧鐵騎和戚家軍,還有後來的川軍和秦軍,還可以憑藉城池防守的優勢與八旗軍僵持多年,來來回回,勉強維持。4.最終,軍事上明軍並沒有敗給八旗軍。明末,天下大亂,流民四起,最終李自成攻陷北京,朱由檢身亡。而流民起源於明朝財政枯竭,無法救濟西北和中原的災民,財政枯竭起源於遼東幾十年的戰事侵擾和消耗,所以可以說,滿清在政治上戰勝了明朝,取代了朱家王朝,定鼎中原。但是自始至終,軍事上,明軍雖然遭受薩爾滸、大小淩河等多次重大戰役的失敗,卻一直將滿清八旗擋在關外。

  • 10 # 火器工坊

    這裡原因有兩個,第一是在工業時代以前,火器根本不能100%的決定戰爭勝利,只能說可以起到不小的作用(海戰除外);第二就是明軍的火器質量在萬曆後期嚴重下滑,劣質軍火太多,已經不堪一用。

    首先明軍雖然裝備了大量火器,但是就火器運用的戰術而言,明代慣用的三疊陣還處於線列戰術的初級階段,這就意味著,火器雖然可以對敵軍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殺傷,但是最後還是要靠冷兵器來決定勝負。就比如同時期的古斯塔夫方陣,雖然可以利用獨立的炮兵建制和排槍戰術來打散西班牙方陣和天主教聯軍騎兵,但是最後決定勝負的還是陣營中的長槍兵和大劍士以及近戰騎兵主導的白刃戰。一直到拿破崙戰爭期間,火槍組成的排槍線列戰術才完全成熟,自此火器才全方位的對冷兵器佔據了優勢。而明軍和早期的八旗軍相比,近戰就是雞肋,所以基本上戰爭的主動權總會一不留神就到了努爾哈赤手裡。

    再就是明軍火器裝備的劣質性。首先是“俞龍戚虎”的戰車建制的崩潰,在經歷了嘉靖晚期、隆慶和萬曆前十年的軍制改革後,明軍採取了以車制騎的戰術,大力開發各種戰車,到萬曆十年,遼東共造大小戰車3867量,但是經過了萬曆三大徵以及俺答封貢等原因,戰車損失嚴重補充卻很少,到薩爾滸之戰前夕,遼東鎮的戰車總數已經不足1000。另外由於邊將為了增加家丁武裝的戰鬥力,將募兵們的餉銀拿去補貼家丁,包括軍備也是把最好的留給家丁,導致了普通士兵手裡的裝備質量都不高(這也是因為明末官場極度腐敗,武器監造力度不夠造成的)。根據熊廷弼的描述,遼東軍的鳥銃手“三十人射打通計僅中一鉛”,最後得出結論,遼東駐軍九萬多人,真能打的不過八千人,而且分散在各個城堡裡,還不能集中戰力。

    除了軍備質量和訓練得不到保證,就是明軍的火器種類,也是相對比較差勁的。雖然遼東軍裝備了大量的火繩槍,但是仍然不如火門槍的總量多,並沒有壓倒之勢。再就是明軍的火門槍相比於明初時的火門槍,威力要遜色很多,因為不管是三眼銃還是快槍,口徑和銃長都要比之前的洪武大銃或是薊鎮快槍小了不少,這就導致火器的破甲能力大打折扣,而八旗軍主力都是身負重甲的重步兵,即使沒有盾車的保護,憑藉甲冑八旗勇士依然可以抵過明軍大多數的火槍射擊。至於大將軍炮佛郎機一類的中型和輕型火炮,要麼就是不符合力學容易炸膛,要麼就是氣密性不高威力不夠,總之在紅夷大炮和魯密銃裝備之前,明軍的火器並沒有對八旗佔有多少優勢,反倒是成了減弱明軍近戰實力的絆腳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患了腦梗塞能逆轉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