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音樂澎湃君

    管仲,樂毅,一個為相,一個為帥,屬於兩個領域的大才,這兩個人如果融合在一起,那歷史上絕對是很罕見的。

    管仲的是春秋時期法家的代表人物,也是政治家,經濟家,軍事家,哲學家,輔佐齊恆公成為春秋五霸,九合諸侯,尊王攘夷,屬於貿易戰的鼻祖。

    樂毅戰記很少,屬於一戰成名,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七十二城,在那個年代可能成為了喬丹一樣的神的存在,樂毅也是儒將,有計謀,圍而不攻,收買齊華人心的舉動,也是諸葛亮所佩服的。

    而張良和蕭何就差點意思,張良善於謀略,蕭何善於後勤,這兩個人合體,應該當個宰相還行,如果政治軍事一起來,會力不從心,諸葛亮給自己定調的自比管仲樂毅,就是告訴世人,我能文能武,而且能力都是獨當一面的,誰用我,誰就能一統天下,要不劉備怎麼會三顧茅廬,俗話說,產品好不好,廣告打的好,事實也證明,諸葛亮確實萬古流芳,成為智慧的代表,甚至已經超越管仲樂毅。

  • 2 # 神都布衣

    從歷史記載來看,管仲和樂毅既是政治家又是軍事家,在政治鬥爭和軍事鬥爭中都曾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在古代,他二人算是文武全才的代表人物吧。而張良和蕭何,則比較偏重於謀略方面,面對複雜詭譎的政治鬥爭可能遊刃有餘,可如果真讓他們統兵打仗,恐怕就只能是紙上談兵了。說白了就是一句話——鬥心眼行,真要是拎刀砍人就慫了!不然他倆也不會被曾是混混的劉邦,收拾的服服帖帖了。

    而諸葛亮從小志存高遠,飽讀各種典籍,立誓要成就一番經天緯地的大功業。既然如此,只會動嘴皮子、耍筆桿子的張良和蕭何,顯然不會被自視甚高的諸葛亮所看重了。而文能安邦、武能定國的樂毅和管仲恰恰符合了諸葛亮的遠大抱負!

  • 3 # 臨沂彭彭小胖vlog

    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出自於三顧茅廬時的隆中對,應該根據一下幾點分析!

    1.張良、蕭何作為西漢朝重臣,諸葛亮雖是東漢末年了,但是也屬於漢朝,過多的對比點評同朝名相,有忌諱!

    2.諸葛亮祖籍山東,管仲樂毅也都是齊魯大地功成名就,更有可比性!算是家鄉人做自己的表率。

    3.張良蕭何都是偏向謀臣,對軍事貢獻小。管仲樂毅除了謀略還有統兵才能,樂毅更是五國聯軍統帥,聯克齊七十城。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更貼切自己。

    4.諸葛亮是謀臣選主公,其他人都不配做他的主公,諸葛亮想扶持的是名正言順的大漢君王的後人,管仲樂毅扶持的都是如此公子小白、燕昭王!張良蕭何扶持的是亭長劉邦,和諸葛亮想法不符!

  • 4 # 昊陽閒看歷史

    諸葛亮之所以自比管仲、樂毅,跟他最開始對自己的定位很有關係。管仲被視為中國歷史上宰相的典範,而樂毅輔佐燕昭王,成就春秋霸業,諸葛亮對自己定位是文比管仲,武參樂毅,之所以自比兩人,就是為了說明自己文武全才,既能出將、又能入相,有雄才大略。

    為什麼諸葛亮沒有自比張良、蕭何?是因為諸葛亮還是想匡扶漢室,對漢初建立時的名相和謀臣懷有敬意,所以沒有用張良和蕭何自比。

    諸葛亮自比管仲和樂毅時,還未出山,還在襄陽隆中隱居。雖然他才高八斗,有“獨觀其大略”,對天下大勢看得很清楚,也有能力推動權力演變,但他的知名度卻不夠。

    當時諸葛亮說這個話,不清楚他才能的人會笑他自視過高,但諸葛亮對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就是出相入將。

    想達到自己的目標,只能自己給自己造勢,然後待價而沽。最後他也覓得劉備這一明主,大展拳腳,青史留名。只是遺憾的是,劉備並沒有統一三國,諸葛亮離他設定的目標,還是有一段的距離。

    諸葛亮家族,時勢造英雄。

    諸葛亮生於亂世,但家世顯赫,曾位屬於荊州“七大家族”之一,雖然後來家族日漸式微,但當時的諸葛家族內部人才濟濟,對權力是極其嚮往的。

    《世說新語》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

    這裡講的就是諸葛家族三個成就比較大的人才。首先是諸葛亮,評價為龍,成就最大,輔佐劉備,成就三分天下。

    再是諸葛瑾,早年投靠東吳孫權,處事嚴謹,深得孫權賞識,孫權稱帝后,諸葛瑾被封為大將軍,執掌東吳兵馬大權。

    最後是諸葛誕,在曹魏,官至徵東大將軍,對曹魏忠心耿耿,不惜與司馬家族為敵,後被司馬昭所殺。

    由此可看出,當時的諸葛家族在三分天下,每一個陣地都留了一枚棋子,不論哪一方獲勝,諸葛家族都能傳世下去。這是一個家族下的一盤大棋,志在四方。

    諸葛亮與劉備,與其說劉備選擇了諸葛亮,也可以說是諸葛亮選擇了劉備。

    “三顧茅廬”的故事,我們從小便熟知,說的就是劉備仰慕諸葛亮的才華,為了讓諸葛亮出山,三顧茅廬,以示劉備求賢若渴。

    但我們探尋背後的緣由,就知曉劉備之所以知道諸葛亮這個人,是從諸葛亮的好友司馬徽處得知。

    當時劉備依附劉表,屯兵新野,身邊缺少謀臣。為了進一步的發展,劉備開始尋求人才。當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時說:“儒生俗士,豈識時務?識時務者在乎俊傑。此間只有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而後諸葛亮的好友徐庶又向劉備推薦他,而這些推薦,背後有沒有諸葛亮的運作?我們現在不得而知。

    但從諸葛亮和劉備見面時,諸葛亮向劉備陳述三分天下之計,分析了曹操不可取,孫權可作援的形勢,並詳述了荊州和益州的戰略地位,得二州可得天下,分析了攻打中原的戰略,這也成為後來蜀國對外的基本戰略。也就是後世稱其為《隆中對》。

    由此可看出,諸葛亮早就對天下做了推演,對天下的梟雄做過篩選,諸葛亮選擇了劉備,覺得在劉備的身上可以實現自己的抱負,達到天下三分的目標。

    所以劉備在挑選人才的時候,才會有這麼多人推薦諸葛亮,以劉備當時的狀態,寧可信其有,必定會去拜訪諸葛亮。

    只要兩人見面,以諸葛亮的才華,三寸不爛之舌,必能說服劉備。劉備得了諸葛亮,就如魚得水,最後也建立了蜀國。

    我的總結:諸葛亮大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亂世,想建功立業,必須要造勢。自比管仲、樂毅,他也的確是文武全才,最後也成為中國歷史上的一代名臣,青史留名。

  • 5 # 妖鬼雜談錄

    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與樂意,而不是張良與蕭何?這有跟古代文人的抱負有關。

    在說文人抱負這一塊之前,我們先看一下管仲樂毅與張良蕭何的區別。

    張良與蕭何是漢初三傑之二,但是兩人始終不過是劉邦下屬而已。蕭何以自汙來解除劉邦對自己的懷疑,張良在漢朝建立之後,只求封為留侯而隱退,可見兩人對於劉邦並不能坦誠相待。大臣與君主的關係,達不到十分信任的程度

    管仲與樂毅則是另外一種情況。管仲輔佐齊桓公,被尊為仲父,可見齊桓公對其所信任程度,也可見管仲在齊國地位之高。

    管仲輔佐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成為了春秋首霸。

    樂毅輔佐燕昭王,也許政治地位程度達不到冠軍的水平,但是在樂毅率領聯軍討伐齊國的時候,有人向燕昭王說樂意要做齊王,而燕昭王當真封樂毅為王,可見兩人信任程度。

    所以管仲與樂毅,達到了古代文人所向往的聖賢時代的政治情況,君臣和諧。

    君主擇善而從,垂拱而治,大臣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建功立業,而不必因為擔心受到猜忌而束手束腳。

    所以諸葛亮所希望達到的是如同管仲與樂毅這般權重而不專的大臣,而不是唯唯諾諾活在君主猜忌下的能臣。

  • 6 # 君發劉軍

    '我乃鄉下人,偶然做前堂,胡言亂語粗淺見,以搏眾人笑'。本人認為,諸葛亮是少有的千古奇才,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大有深意。至於他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而不是張良、蕭何自有他的用意和深遠考慮。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一、他想擁有一個明君,好能使他擁有一個施展能力和抱負的良好平臺,他想憑藉自己的能力和抱負做出一番事業來!二、他本人非常欣賞和佩服管仲和樂毅二人,大家想想看,管仲和樂毅在歷史上人們是評價特別高的,他們做了聞名天下的好多大事。 他們做了好事以後,他們輔佐的君王並沒有做'狡兔盡、走狗烹'的壞良心事,他們的一輩子善始善終彪炳史冊。三、張良和蕭何是當時的本朝人,兩人一個功成身退隱居於山野來保全自己,一個靠自汙來保全自己。這都不是諸葛亮想要的。用現代人的眼光來看,諸葛亮所做的一切無可厚非,誰不想憑自己的本事做一番事業啊!誰不想自己事業功成後過輝煌、發達的日子啊!諸葛亮的想法和做法,無論是在過去和在現在都是非常正確的,我們現在的軍神劉伯承元帥,他的一生在好多方面借鑑了諸葛亮的做法,劉伯承元帥的各種做法、想法,將會永遠的榮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歷史正向諸葛亮預測、預想的那樣,他的一輩子風光無限,做的好多事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彪炳史冊。他和劉備的關係將會被後代萬人稱頌。我覺得他們的關係正應了那句話:'君恩深似海,臣義重如山'。諸葛亮的一生可以說是算無遺策,但他在某一點上不如老謀深算的司馬懿,他不懂得抓大放小,難得糊塗的策略。正是他的精明和智慧,主要是他勢必躬親的做法把他自己生生的累死了。用他老對手司馬懿的那句名言:'諸葛亮食少事煩,豈能久乎?'各位老鐵、各位老師們,你們怎麼看?希望大家不吝賜教,鄙人在此多謝了!

  • 7 # 船伕

    管仲樂毅是金字招牌,張良蕭何則是要不得的爛招牌。

    管仲、樂毅的功績是安邦強國

    齊桓公,又叫公子小白,曾經與兄弟為了齊國皇位展開了一場與時間的賽跑,管仲當時站在齊桓公的對立面,還曾射傷了公子小白。後來齊桓公冰釋前嫌,透過任用管仲治理齊國,大興改革、富國強兵,讓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後世人尊稱為管子,並被譽為法家的先驅,當然也有一說其是妓院的祖師爺,這是閒話了。

    樂毅,本是趙華人,因趙武靈王被兒子困死,心灰意冷的離開趙國,來到了燕國,輔佐燕昭王富國強兵。燕國軍隊在樂毅的統帥下,帶領五國聯軍連下齊國70餘城,差點把齊國滅了!並且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

    此二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先期不太咋地的國家,經過二人一頓倒騰後,都變得很強大。凸顯了二人的治國能力。

    張良、蕭何做的可是起義建國

    張良曾在博浪沙刺殺秦始皇,後又輔佐劉邦成就了一番霸業。同樣蕭何曾經是秦國縣吏,卻欺上包庇在逃犯劉邦,後又殺了頂頭上司,跟著劉邦號召了一批起義隊伍。說白了,張良和蕭何玩的是造反!

    雖然在諸葛亮在隆中“修理地球”挖坑種菜的時候,漢室江山已然名存實亡。

    但這個破爛招牌依舊被各路梟雄掛在門面上,心裡雖然不承認,但口風誰都很緊,畢竟鋼鐵直男袁術眾叛親離的例子就在眼前。基於這個原因,躬耕於南陽的諸葛亮就選擇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既宣揚了自己對漢室江山的忠誠,又讓天下人都知道,自己要輔佐明主!

    管仲和樂毅的知名度也很高,老百姓一聽,就知道是一位遠大志向的有為青年。

    但如果諸葛亮把自己比作張良蕭何,那大家首先考慮的就不是他的才能了,而是知道他要造反!誰跟他走的近,是要當劉邦麼?只可惜更可能是第二個袁術!估計劉備也會避之不及。

  • 8 # 帝國烽火

    《三國演義》中徐庶像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時候,說道“諸葛亮常自比管仲、樂毅”,而諸葛亮為何不比張良、蕭何呢?

    從管仲、樂毅、張良、蕭何的能力我們就能看出。

    管仲,春秋時期五霸之一的齊桓公的左庶長、著名政治家,相當於宰相治理齊國,他治下的齊國成為當時諸國的霸主,聲望十分之高,並且協助齊恆公北伐和南下,軍事上也頗有成就;

    樂毅,戰國後期著名軍事家拜燕上將軍,受封昌國君,輔佐燕昭王振興燕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他曾統帥燕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頗高評價;

    張良,蕭何都是,漢王劉邦手下謀士,為劉邦的天下建立了赫赫功勳,威名流傳後世,劉邦稱張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稱蕭何“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

    從對比中我們能看到張良、蕭何都是文臣謀士,沒有軍事上的成績,而管仲、樂毅不僅僅是政治才能出眾,軍事才能同樣也出眾。所以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是對自己軍事才能的肯定,但是諸葛亮沒有看清自己的優點,所以時人多以他更像張良、蕭何等人,政治才能和戰略規劃才是強項。

  • 9 # 黑水布衣

    張良、蕭何乃是漢初三傑其中二人,對漢帝國的建立居功至偉,而管仲、樂毅並沒有立下如此功勳。但諸葛亮卻不以之為偶像,他的偶像是管仲、樂毅。為何?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管仲、樂毅是出將入相的代表。

    出將入相,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這才是大丈夫所追求的終極目標。這也是諸葛亮為此奮鬥的目標,而他也做到了。

    管仲,尊稱為管子。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後代。政治上強齊圖霸,輔佐桓公九合諸侯;經濟上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軍事上北戰山戎,拯救各諸侯國於水火。齊桓公能成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是頭號功臣,管仲死後,齊桓公死無全屍。

    樂毅,統帥燕國等五國聯軍攻打齊國,連下70餘城,創造了中國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報了強齊伐燕之仇。後來受到燕王猜忌,樂毅慷慨地寫下了著名的《報燕惠王書》表達自己的忠心,之後曾在燕趙兩國都任過客卿,雖然在文上達不到管仲的成績,但也不失為文武雙全之人。

    至於張良、蕭何,與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他們應該說是各司其職,張良是謀略家,蕭何是政治家,韓信是軍事家。他們都是一世人傑,但都沒有達到出將入相的程度。張良在建國後,基本賦閒;蕭何是出色的管理者,但並沒有帶兵;韓信最為可惜,作為劉邦和項羽之外的第三股勢力,他是天才的軍事家,確實蹩腳的政治家,為此喪了命。

    翻看諸葛亮的生平,他也是踐行著出將入相的路線,尤其是蜀漢建國後,諸葛亮一邊打理蜀國朝政,一邊六出祁山北伐中原。雖然含恨五丈原,但諸葛亮的聲譽卻超越了兩位前輩。

    唐·杜甫 《蜀相》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10 # 今譚

    諸葛亮出身官宦世家,年輕時便才學過人,且恃才傲世。在東漢末年群雄逐鹿,蹂躪漢室之期,諸葛亮隱居南陽,每以管仲、樂毅自比,時人不以為然,而終遇劉備三顧、隆中一對,天下三分、君臣死義。

    那麼,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為什麼不是張良、蕭何呢?

    這與諸葛亮內心執著的忠孝仁義倫理道德有著直接和根本的關係。《隆中對》中諸葛亮最後一句肺腑之言已證實了這一點:“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若……,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諸葛亮之所以一直等到27歲才肯出山,是因為他在這亂世之中仍心懷漢室,痛心漢主被那些奸人或玩弄於股掌之中,或棄之荒野而不顧,或自立叛漢,或擁兵自重包藏禍心。對世受大漢皇恩的諸葛亮來說,背叛漢室就是不忠不孝不義,因此這些奸雄既便實力再強也難入諸葛亮的法眼。他一直在尋找一直在等待匡扶漢室的真英雄出現,終於他等來了打著興漢旗號的劉皇叔。有野史傳,司馬徽向劉備推薦諸葛亮,許庶勸劉備親自訪見諸葛亮和劉備三顧茅廬才得見諸葛亮,都是諸葛亮為了投奔劉備而和司馬徽、許庶共同設下的局,因為一心光復漢室且仁慈天下的劉備太符合他夢昧以求的真英雄標準了。所以,雖然劉備地無一寸,兵不過萬,而且仗無不敗,狼狽不堪,但諸葛亮還是義無反顧地選擇了劉備。

    那麼諸葛亮為什麼自比管仲、樂毅?先來看一下管仲,春秋時期齊華人,與周王室同宗,父為齊國大夫,輔佐齊國公子小白奪取君位,即齊桓公。齊桓公拜管仲為相,並稱之為“仲父”,開始了歷史上有名的“管仲改革”,興利除弊,富國強兵,征服諸國,一舉把齊國推向了霸主地位。再說樂毅,先祖乃魏將,封於中山(齊助趙滅之)。仕於弱燕,為亞卿,治國興燕,助燕昭王合縱攻打強齊,掛五國相印(燕趙楚韓魏)敗齊,對莒城、即墨圍而不攻,施以仁慈,收服民心。齊國以此施反間計,新繼位燕惠王中計,逼走樂毅,樂毅逃趙國封望諸君。燕惠王悔而致歉,樂毅慷慨寫下著名的《報燕惠王書》,明示與先王的相知相恩和對先王的忠心,釋前嫌,交好燕趙並任客卿,終不負與燕昭王的君臣之義。從上述可以看出,管仲、樂毅身上均有諸葛亮的理想志向:一是得遇明君,二是任相封侯,三是軍事強手,四是治國良才,五是君恩臣忠,六是仁慈之義,七是助弱成強,八是善始善終。因此,諸葛亮以管仲、樂毅自比,是對自己理想前途的期望和遠大志向的明示。

    為什麼諸葛亮不以張良、蕭何自比?張良、蕭何雖然都是劉邦建漢的功臣賢士,但是他們不是諸葛亮心中理想的創業目標。一、他們助劉邦起義推翻秦朝,是為謀逆,是為不忠,是為亂臣賊子,這是主要原困;二、他們不是軍事治國全才。張良因拾履而得鬼谷子兵書,成就軍事之才,但建漢後便諱劉邦之忌隱退修仙去了,並無治國之功。蕭何在打江山之時只是劉邦的後勤部長,並無軍事之才,建漢後也因諱劉邦之忌巧取豪奪自甘墮落,雖保全身,但終無治國理政之功;三、他們和劉邦在建漢後互相猜忌,全無君恩臣義,也非善始善終。四、兩人均無任相之實,非諸葛亮之所願。五、在諸葛亮看來,二人結局算不得遇上明君,不是他的期望。因此,諸葛亮不屑以張良、蕭何自比。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香菱學詩中,學成前的詩不完美在哪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