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最帥的藝考老師

    曹植我們歷史上一直說其非常有才華,尤其是文學上的才華,文學上的才華不一定在政治上有手腕。曹丕同樣也是非常有才的人,文學上也有非常重要的成就其中典論論文,是中國較早的文學理論專著。再加上謀士的運作,曹丕就要勝曹植一籌了。

  • 2 # 雨笑寬

    曹植論文采比曹丕優秀,但曹操需要一個國家領導人而不是一個文聯主席.曹丕沉穩,富有心機,,相比於曹植來說更適合.

  • 3 # 巴顏鵠09

    這個問題是我一直想回答的,這就是所謂的奪嫡之爭嗎。

    曹操的晚年接班人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丕、曹彰、曹植等人的奪嫡之爭異常激烈,為此,曹操不惜製造一系列冤案,另人費解的是,支援曹丕的荀彧被逼死、崔琰被殺,而支援曹植的楊修也被殺了,這是為什麼呢?那麼咱們細說一下。按說也輪不上貪嫩哥仨拼命奪嫡,本來最有資格接班的是長子曹昂,多說一句,曹昂雖為長子卻是庶出,曹昂母親劉氏死後,由於曹操原配丁夫人妹有子嗣,所以曹操把曹昂交給丁夫人來養大,這就不得了了,又是長子又是嫡出,而曹昂本人又聰明、謙虛、孝順、剛強深得曹操喜歡,被作為接班人的不二人選,可惜宛城之戰,曹昂把自己的戰馬讓給曹操逃跑從而喪命,這讓曹操痛心疾首,為自己的好色付出了慘痛的代駕,致使丁夫人傷心過度,與其離婚,老死不負相見。接班人排名第二的呢是曹衝,曹衝稱象的故事想必大家都耳熟於心吧,而曹衝的早夭也讓上前勸解的曹丕換來了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汝曹指的就是曹丕、曹彰、曹植。為啥鎖定貪嫩仨膩?前文母門說了,丁夫人一打離婚以後,這第一夫人為位置也不能空著呀,然後原本的二夫人扶正了,這就是貪嫩仨人的媽——卞夫人。按照儒家的立嫡原則,接班人也只能出自此三人,而三人也確實都有接班的想法。在一個貪嫩仨也確實有能力,水平也確實高於其他諸子,無論立嫡立賢貪嫩都有資格。那麼到底選誰膩?學術界普遍認為第一個排除的就是曹彰。不過曹彰確實是個人物,比君從小就善於騎射,膽大力氣大,年少成名屢立戰功,舉個例子,漢中之戰時,劉備躲山上,讓劉封下來挑戰,曹操就大罵到:賣破鞋的,你怎麼總弄個假兒子來打仗,你等我把黃鬚兒叫來,這黃鬚兒就是曹彰,也說明曹操充分對曹彰能力的自信。就陣麼大能耐個人卻也有短板,不愛讀書。曹彰自己的偶像是衛青、霍去病,曾經曹操問諸子以後得志向,當問到曹彰時,曹彰說要當大將軍,從此曹操也就放棄了曹彰,因為他知道,自己打來的江山是不需要一個好將軍來繼承了。那麼就剩下曹丕和曹植了。按說無論是地位還是才學,或是武功,曹丕本應該順理成章的繼位,為何爭儲之旅如此波折呢?這裡面真是涉及到很深得政治原因。那麼我一層層的來給你剖析。論才華二人實際上應該伯仲,世人知道曹植有才七步詩聞名遐邇,但是卻不知道,曹丕的才學不低於曹植,只不過曹植在詩歌上要更勝一籌,而曹丕的優勢是在文章上,事實上當時曹操、曹丕、曹植父子三人確實也是在文學方面有名的“建安三曹”。地位上,曹丕又是嫡長子,又有才,更何況曹丕武功也很好,騎射也都堪稱一流。騎射之好能達到十里能擒住獵物,百步能穿楊;劍術之好能跟當時一流的武林高手比武論劍。綜合來看曹丕素質更高,那麼曹植何必與其爭膩?事實上,開始曹植可能也並無此意,但是為什麼後來一步步走向奪嫡之路膩?原因有二,一,曹植身邊人鼓動。母門知道奪嫡之勢形成之後迎刃而生的就是幾個資格競爭的集團出現,以丁儀、楊修為主的文人清流代表全力的支援曹植,鼓動曹植,事實上很大一部分官員為了自己子算後代的榮華富貴都是會在未來一代的接班人上下功夫的,曹魏政權自然也不能免俗。二,毫無疑義曹操是喜歡曹植的,但是喜歡到什麼程度?我覺得是值得商榷的,畢竟史書上並無記載,曹操自己的才華不在曹植之下,而曹植也只不過是能做到“每進見難問,應聲而對”,母門知道才子都有個通病,就是恃才傲物,一般人和事都不放在眼裡,再加上自己在奪嫡之路上又多有失誤,這樣的曹植有什麼資格來競爭呢?結論只有一個,曹操故意支援的。上回問題母門講過了,曹操為什麼終其一生不敢稱帝?事實上最重要原因一方面是跟著自己打天下的重要心腹大部分是反對的。而恰恰就是這幫人幾乎一股腦的支援曹丕,主要代表有荀彧、崔琰、賈詡等,簡單說幾個你就知道曹丕的勢力集團有奪強大了,曹操心裡有多恨大家是心知肚明,但是這些人又勞苦功高,曹操又不變與之當面發難,於是大梟雄急眼了,下面的政治集團怎可能凌駕於我之上,轉而支援曹植,從各方面給曹植優厚的待遇和寵愛,從而給曹植帶來了優越的政治地位和環境,從另一方面呢,又時時的打壓著曹丕的風頭,處處為難掣肘,甚至為了扶正曹植逼死荀彧,冤殺崔琰,這也從更加大了曹植的奪嫡決心,而以丁儀、楊修為主的曹植集團似乎也看到了勝利的曙光。這個時候局勢就很明朗了,士族支援曹丕,清流文人支援曹植。因為曹彰已經失去了競爭的資格,但是他卻代表了武將方面,而曹彰和曹植的關係要好過跟曹丕,這讓曹丕幾乎放棄了抵抗,幾度抑鬱。老謀深算的曹操看到這一幕是詭異的笑了一下,笑的是嫩麼的齷齪,或許再他心目中並妹有人看透他內心的本真,也或許用曹植的勝利來作為稱帝的墊腳石,因為一旦曹植勝利了,也就意味著不支援他登基那些士族們的失敗,然而曹操是有弱點的,這母門之後說。那麼曹丕在陣麼艱難的情況下是怎麼逆襲成功的呢?要說人要想成功呀,智囊團是重中之重呀!以吳質、司馬懿、陳群為首的集團智囊適提出了一條重要的奪嫡綱領裝孝道,前文母門說了,曹操是有缺點的,他雖重才,但是更重情,毫無疑問吳質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舉一個例子,有一次,曹操要出征了,曹丕和曹植自然要送行,這個時候曹植又開始賣弄他的文采來溜鬚拍馬他爹了,結果自然大梟雄很是受用,此時最氣憤的應屬曹丕,吳質就在一旁告訴他說,你要哭呀,你爹要出征你一定要大哭不止,而曹丕簡直就是影帝級別的表演,爬在地上嚎啕大哭說奪麼捨不得父王,吾輩無能竟不能替父出征,活著了無生趣哭的那叫一感天動地,曹操連同其他人也分分落淚。故事挺多就不一一列舉了,想了解細節的,可以看看《三國志.武帝本紀》和《三國志.吳質傳》。在不最直接看看電視劇《三國演義》《大軍師司馬懿》,但是《大軍師司馬懿》裡面故事是有但是很多都改編成司馬懿出的主意了,這是不對的。相比之下楊修就相形見拙了,楊修是喜歡揣摩曹操心思的,可惜會猜不會做,《三國志.曹植傳》記載,楊修常常想自己對付曹操那樣,幫曹植事先想好很多問題,然後寫好答案,以便於在曹操提問時顯得曹植才思敏捷,更甚者是曹操有時候問題是突然想出來的,而那邊曹植隨口就說出答案了,幾次下來不得不讓曹操產生懷疑,老子這邊剛他媽想出問題,你特麼內邊就有答案了?老子特木自己害妹想明白膩,於是乎曹操徹查了此時,真相大白,從此,對曹植有了看法,更討厭楊修了。事實上楊修也不是往往都能猜中,就比如曹操給二位王子出的一道測試題,命二位王子各自出城辦事,同時又命令門衛不得放行。楊修之前料到便告訴曹植,如果有阻攔可殺之,你奉王命不罪,結果曹植順利的出去了,曹丕沒出去。其實這是曹操對兩位綜合素質得考試,表面上曹植贏了,但是結論確實曹丕仁厚,曹植殘忍。這樣曹植集團本身就敗下了陣來,更何況,吳質給曹丕出的招頂多算的上術,而賈詡給曹丕帶來的卻是奪嫡之道,賈詡對曹丕說希望你能做到弘揚道德、培養氣度、做士人應進的責任和義務,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違背孝道的事情。估計有個人會說,切,這不就是官話嗎?不過我覺得這就是說到了根本,事實上不論你做什麼,工人、經商、仕途、做學問、當醫生、做老師,歸根結底是要做人,做好人才是根本。只有做人成功,其他事才能成功,就算有成功的也不過暫時的。諸如此類的故事吧,最後斷送了曹植的奪嫡之路,你可以說是曹植的恃才傲物,醉酒鬧事惹怒了曹操,也可以說曹植身邊的智囊團過於文人化了,畢竟貪嫩都不是老成某國的政治高手,但是我覺得是曹操假借曹植之手與士族階級對抗的失敗,這也最終導致了終其一生不能稱帝得重要原因,就這樣公元217年,曹丕被立為太子,而219年在死的前一年殺掉了曹植的大參謀楊修,為曹丕在220年登上王位的曹丕進一步掃清了障礙,同年曹丕採用了陳群的九品中正制,從而登基稱帝。啊,那你會說了,曹操都妹敢稱帝,為啥曹丕剛登基就敢?簡單的說兩句吧,因為曹丕採用了陳群和司馬懿的九品中正制的選才、提拔制度,從而獲得了士族階級支援登基稱帝。什麼叫九品中正制膩,具體就不多說了,大體就是以後想出來當官必須有士族階級得舉薦信,你才有資格出來做官,至於你夠不夠做官的能力,那麼每個級別的官員都設一箇中正用來綜合考評你得能力。這就都明白了吧,就是士族們給自己的子孫後代拿推薦信,那麼子孫後代就都能當官,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都得有統治者的四梁八柱,才能發展壯大,那你說曹丕稱帝不就是順理成章了嗎。這個制度很重要以至於後來的三國歸司馬家都跟這個制度有決定性得關係,好了就寫到這吧,好像已經很多了,說實話全拿手機打字挺累的,如果再問我為什麼司馬家能滅曹魏政權,我也樂意回答。

  • 4 # 細說三國那些事兒

    曹操有大概15個老婆 25個兒子 ,曹操之所以那麼久糾結我覺得還是因為曹昂死了,這個曹昂死得也實在憋屈,他死的主要原因是他老爸曹操非要去搞張繡的嫂子 ,張繡非常氣憤降而復叛偷襲曹操得手。為了給曹操脫困曹昂把自己的馬給了曹操,最終曹昂和典韋、曹安民一起戰死在宛城。曹昂死後其實還有一個種子選手那就是曹衝,三國志記載曹衝非常聰明當中還有一個曹衝稱象典故,而且曹衝在世的時候曹操曾多次向自己的部下表達想讓操衝當接班人的想法,但是在建安13年年僅13歲的曹衝死了,曹操對曹丕的一句“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就可以看出曹操對沖是多麼看重的。然後三號種子選手就是曹植,曹植的優勢只有一點就是他的文學天賦,但是他弱點我覺得也來源於他的文學天賦,舉個例子;當曹操不知道該選那個一個當繼承人的時候,曹丕和曹植都成立的自己的政治團隊,我們大概說下雙方的政治團隊,曹丕的智囊團中包括:陳群、 司馬懿、賈詡等,看這裡大家應該大概明白了曹丕的智囊團中個個都是政治高手,相反曹植這邊有:丁儀兄弟和楊修,這些人要麼是小人要麼就耍小聰明的人他們能走在一起主要是因為相同的文學愛好,意思就是像曹植和楊修這樣的人在一起一起吟詩作賦還好但是如果要搞政治是肯定搞不贏曹丕司馬懿他們的,所以我覺得曹植成也是他的文學天賦敗也是他的文學天賦。由此可見曹丕能最後成為曹操的繼承人可以歸納成幾點,1:運氣,第一二候選人都死了,2:長子的身份,最開始曹丕得到支援多半是因為立長不立幼的原因,3:政治手段,籠絡的一批有政治高手在身邊出謀劃策讓他在曹操心中的形象慢慢的轉變成孝順務實的人物形象。

  • 5 # 雲夢酒仙

    曹操的決定完全正確,是經過長時間深思熟慮之後才選定的接班人。之所以選曹丕,原因有三:

    1: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裡先吐槽一下標題,曹操終其一生並未稱帝,所以接班人不能稱為太子,而是世子。

    曹操原本寄望於長子曹昂。曹昂雖說是庶出,但從小喪母,由曹操正妻丁氏撫養成人。丁夫人沒有子女,對這個養子視如己出,如此看來也運算元憑母貴。而且曹昂聰慧孝順且文武兼備,深得曹操喜愛,可惜隨老爸徵張繡時戰死了。為此丁氏還遷怒於曹操,甚至與曹操決裂。可以想象,如果曹昂不死,必是第一人選。

    曹昂死了,丁氏離婚了,卞夫人繼為曹操正妻。卞夫人所生四子曹丕是嫡長子,自然就是第一順位了,接班也是理所當然。

    嫡長子繼承這一宗法制度,讓曹丕佔盡先機

    2:大局為重,不拘喜好

    卞夫人生了四個兒子,除了小兒子早夭外。老二曹彰尚武,喜歡帶兵當個將軍。勇武有餘,可惜是個學渣,六藝掛科四個半,對於治國經略更是一竅不通。老三曹植好文,全世界都知道曹子健才高八斗,文采飛揚。曹操也非常喜歡這個兒子,所以才遲遲不肯決斷接班人選。可惜曹植恃才傲物,縱酒狂悖,屢屢醉酒誤事,做出讓人不可忍的出格事情,政治情商太低。讓曹操大失所望。

    唯獨老大曹丕,雖不如老二勇武,但也能隨父東征西討,上陣殺敵。雖不如老三文華驚世,但對於詩,賦,文也都有所成就,尤擅五言詩,傳世佳作也不少,只是被父親跟弟弟的才華所掩蓋了而已。

    最重要的是,他長期跟在雄才大略的老爸身邊,耳濡目染,受益頗深。馭人之術,戰略眼光,和對治國經略的理解。雖不及乃父,但甩其他兄弟幾條街還是沒有問題的。

    對於兒子們的能力,曹操看清楚,也想明白了。就算曹植沒有因醉酒屢屢誤事,他的能力也不足以堪擔大任。硬扶上馬,自己辛苦一生創下的基業,恐怕得玩完。

    3:重臣支援,前敵助攻

    在剛提出世子人選的時候,底下的文臣武將就看明白了。曹丕曹植二選一唄,於是就開始各自站隊了。雙方各有支持者,互相貶損,鬧的不可開交。但曹老闆始終不表態。

    一開始曹操是偏愛曹植的,文采雅緻誰都愛嘛。就在曹丕苦惱的時候,有高人指點他:平常心,該幹嘛幹嘛,做好份內的事。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這一套,後世的雍正四阿哥學了個十足,也如願以償。

    一邊是曹丕兢兢業業,一邊是曹植縱酒狂悖。曹老闆心中的天平漸漸傾斜。最後賈詡的一句話,成了壓倒曹植最後籌碼的稻草。

    曹操問賈詡立誰好?賈詡默然。曹操追問,賈詡說我在想兩個人。曹操問是誰?賈詡答:袁紹跟劉表。。。曹植出局。

  • 6 # 曉評三國

    才華是無法量化的東西。曹植確實有才華,曹丕也不錯呀!但是曹操選的是曹魏的繼承人,不是選擇太學士或者官員。這個時候,決定性因素其實就是三個方面:一法理,曹丕是嫡長子,曹植是嫡三子。二、大臣們都傾向於曹丕,而不是曹植。三曹丕更實在,曹植的表現漏洞百出。所以選曹丕。

  • 7 # 亭殿閣

    公元217年,這一年,對於曹操而言,是難忘的一年,對於歷史來說,是一個新的轉折點,因為在這一年,一場在曹操兒子曹植和曹丕之間,沒有硝煙卻步步驚心的戰爭,終於落下帷幕,曹丕勝出成為魏太子,打敗了此前被一直認為佔據優勢地位的曹植。世人皆說,曹植的失寵是由於他夜闖司馬門,如果沒有司馬門事件,魏太子之位非他莫屬。

    然而,細讀史書,筆者卻認為,事實並非如此,換言之,即使沒有夜闖司馬門事件,曹操最終也會讓曹丕成為繼承人,曹植從一開始,就不是曹操心目中魏太子的人選,何以見得?且往下讀。

    曹操是一代梟雄,他是一流的政治家,也是一流的文學家,在他的諸多兒子中,最像他的,同時也是最具有競爭力的有三人——曹衝,曹丕與曹植。曹衝是個小天才,只可惜早逝,早早退出了角逐,而曹丕與曹植,個性迥異,曹丕偏向於是政治家曹操的翻版,而曹植偏向於是文學家曹操的翻版。

    在世人眼裡,曹植似乎更受曹操喜歡與器重,因為曹植無論是在文學審美還是政治追求上都頗有曹操之風,而曹丕呢,他似乎是沒有與曹植相提並論的資格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拿兩人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一對比,毫無疑問曹植十八歲寫出的《登臺賦》,文辭華美,格局高與曹丕寫的《燕歌行》,纏綿悱惻,小家子氣放一起,就曹操個人而言,他肯定更喜歡前者,為什麼呢?因為在曹植的作品裡,他能看到與自己更相投的東西,曹植的少年意氣揮斥方遒,讓他想起了自己的崢嶸歲月,而曹丕作品裡的悽婉動人,在他眼裡顯得過於孤獨哀怨與喃喃自語,兩兩相比,曹植與他文學趣味更相投。

    然而,曹操終究是個政治家,他欣賞曹植,但他更中意曹丕,因為曹植雖然文采飛揚,才思敏捷,卻不是一個好的政治家,他有文人風骨,卻無權謀者之能力,而反觀曹丕,他的文學造詣不及曹植,可他卻擅長於政治,在曹丕在與曹植競爭之時,曹丕就顯示出了一個上位者必須具備有的品質之一——隱忍。曹丕在幼時並不是一個循規蹈矩的人,用現在的話來說,甚至是個熊孩子,他活潑好動,也機智勇敢,可隨著他年齡的增長,一步步踏上權謀之路時,他在曹操面前卻總是表現愚鈍,彷彿處處平庸,與曹植的鋒芒畢露解散相反。曹操對於曹丕的做法並不是看不透沒猜到,可是,他沒有點破這一切,並且,曹操以自己的方式去扶持了曹丕,那就是,他將曹植高高捧起了,為什麼要這樣?且往下讀。

    父母愛其子則為其計之深遠,哪怕是曹操,也是如此,為人父,他自然懂自己的兒子,懂他們的優缺點。

    如果說曹操真心確定了曹植就是自己的繼承人,那麼他就應該在司馬門事件發生之前,對於曹植身上偏文人個性的部分進行改造,因為一個國家的主君,他可以是政治家中的文人,卻不能是文人中的政治家,然而,曹操沒有這麼做,他給予了曹植欣賞鼓勵,卻唯獨對他少了磨練,他任由曹植放大其個性裡不符合一個繼承人該有的部分。

    曹操為什麼這麼做?

    原因有兩方面,第一,曹植和曹丕之中,曹植是長子,在當時,如果曹植不犯大錯,理所應當立其為太子,可是曹操心裡中意的是曹丕,如果想要曹丕成為繼承人,就必須曹植犯錯,當然,一定會有人疑惑,如果大部分大臣都支援曹丕,不也可以將其推上太子之位嗎?事實上,曹丕的確有支持者,但那一批人永遠只能心裡支援,行動上永遠缺乏,因為一旦擺明態度,支援曹丕曹植相爭,到時候魏國就會陷入是內憂外患,試問,這樣的後果,誰承擔的起?第二,這也是對曹丕的磨練和保護,一個被放縱長大的孩子,如果沒有對手,不經歷打擊,怎麼能成長為一代君王?並且,當所有人都認為曹植最具有優勢之時,實際上,也是將他放於一個明槍易躲暗箭難防的位置,當所有矛頭都指向曹植時,曹丕就安全多了。

    當曹植留守都城,而曹丕隨軍時,明面上看,是曹操暗示曹植將成為自己的繼承人,實際上,是曹操在等待一個機會,他知道,曹植的縱情任性終將闖禍,果不其然,司馬門事件發生了,曹操名正言順讓曹植失寵,令曹丕上位。而曹丕,就個人能力來說,他比曹植的確更適合成為繼承人,他文能提筆,武能上馬,是政治家裡的文人,而不是文人裡的政治家。

    曹植曹丕之爭,其實說到底,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曹操手上,對於曹操來說,不能看他平日裡如何對待這兩個兒子,而要看他最終選擇了誰繼承大統,笑到最後的,才是他真正中意的。在這場權力的爭奪賽裡,無論是曹丕還是曹植,他們都如曹操手裡的提線木偶,只是不自知,曹植是可憐的,曹丕也未必幸運,然而,最終得償所願的曹操更是悲哀的吧!為人父,卻得對自己的兒子都攻於心計,這又何嘗是他的本心?

    可是,在那個時代,天下需要一個最優秀的繼承人,百姓期待著一統中原,亂世需要被結束,而曹操,他既然要為此奮鬥,就註定了他不能做一個盡職盡責的好父親,他犧牲的一切,都是為了成全更多人。這樣的犧牲,偉大而孤獨,是曹操的宿命,也是那個時代英雄的宿命。

    參考文獻:

    陳壽《三國志》

    羅貫中《三國演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宇宙、世界、物質、意識,哪一個概念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