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5
回覆列表
  • 1 # 兵卒在江湖

    要了解一個大事件,首先得明晰一個大背景,虎牢關之戰發生在武德三年至武德四年(公元620-621年),當時的各大勢力分佈圖大致是這樣。

    簡單來說就是唐據長安立國,關西川陝之地已盡入囊中,王世充立鄭國據河南,竇建德立夏國據河北,整個黃河流域上下可說天下三分(至於為什麼有些忽略南方某地,因為中國自古以來除朱元璋這個掛比能從南到北統一全國外,其他統一戰爭都是由北向南,這關乎許多方面的原因,如地形地勢,武器裝備,人力資源和兵種優勢,但總體而言如若北方統一,向南就是時間問題)。武牢關之戰只是唐軍先鄭後夏戰略目標中的一次關鍵性戰役,下面我們來談談這個戰役。

    實際戰略上,唐軍共動用了八萬人左右,而大部分都在包圍洛陽城,在竇建德來之前,王世充其實已僅剩孤城洛陽,且前因糧草被劫,城中缺糧已久,甚至達到了:匹絹值粟三升,布十匹值鹽一升的地步。百姓只能吃得上樹皮草根,王公貴族也只得食粗糠解飢。此時王世充已困守孤城,彈盡糧絕,如若不是仗著城堅炮厲(投石頭的炮,相當於投石機)早就陷落了,而竇建德此時才帶著傾國之兵大約十二三萬,號稱三十萬直奔虎牢關而來。

    武德四年三月,竇建德傾國之兵來襲,連下連續攻克管城(今河南省省會鄭州)、滎陽(今屬河南)、陽翟(今河南禹縣)等地很快逼近洛陽。同月末,李世民帶著三千五百人(大多是騎兵玄甲軍)和一大堆猛將進駐虎牢。到這時,虎牢關之戰才正式拉開序幕。

    首先我來普及下冷兵器時代的軍事常識,首先古代戰爭並非大多數人想的那樣,戰爭不是打群架,一百個打一個就一定打得過,原因很簡單,你一百人可能一個放學後小巷子就塞得下,可一萬人甚至五萬十萬人,能不能塞得下就得看地形限制了,而且一場戰役同時投放的人力通常都要分為前隊,中隊(本陣),後隊和預備隊,可以的話還有伏兵等,實際上衝上去砍的人有限。不說多了,如果你有兩萬人,都同時投放到戰場中,那可能你的命令根本不能很好的傳達,在一個沒有電話沒有高音喇叭的時代,要前線指揮作戰,無非就是軍旗變化,擂鼓鳴金,傳令騎兵等方式,如果那是個陰天,就更難了。其次是軍隊的後備問題,一個用於作戰的萬人隊,通常需要超過一倍的後勤人員,特別是駐軍某地,需要的後勤人員就更多(急行軍相對少一些),這包括吃喝用度的消耗,武器裝備的更換和修理,還有生產的廢物垃圾的轉移和處理等,如果你只帶了一萬人出來,那麼能投放到戰場去的一般都不會超過三分之二。最後是士氣問題,戰爭並非大家想的那樣,打敗了就會全軍覆沒,實際上除非屠城和坑殺,通常失敗的一方軍力損失大致都在三成左右,比方一萬人部隊,損失超過三千,那麼就極可能士氣崩潰,全線潰敗了。而戰後計算損失的時候,大多不是被斬殺,而是潰敗的軍士無法收攏再集結,但也會算到損失裡。所以這三千五百人玄甲軍特種部隊只要不是拉開到平原上和竇建德的主力部隊剛正面,也不會就真的沒得打。

    虎牢關之戰開始的時候,李世民就表現出一副真命天子的霸氣,數騎就敢去窺探敵營(同樣的事,知名帝王好像就趙匡胤也算近似幹過一次),而且被人家數千人追趕還能獨自殿後,時不時還對後面放兩冷箭幹翻幾個,至於為何這麼屌,大家當李世民是開高達的吧。

    由於李世民是據險而守,竇建德強攻不下只有在關下列陣求戰,就這樣雙方相持了近月。建德自滎陽西上,築壘於板渚,太宗屯武牢,相持二十餘日——《舊唐書·太宗本紀》 (下同) 而且李世民還時不時暗搓搓的出去打個埋伏和騷擾,拿了兩場小勝。

    到了相持階段,竇建德大軍西來,未能速勝的問題就逐漸凸顯出來了,史書中的記載是:諜者曰:“建德伺官軍芻盡,候牧馬於河北,因將襲武牢。 連諜報份子都插滿了,所以人多未必是好事啊!這句話話的意思就是,竇建德聽說唐軍沒得吃的了,所以在黃河以北放馬,準備在武牢關決戰。而李世民知曉敵情後,頓時心生一計,自己去派人渡過黃河也去放馬,自南而向廣武誘使竇建德出戰。而竇建德果然盡起兵士傾巢而出,北靠黃河,西臨汜水連綿二十里而來。不過竇建德估計平時也沒遇到正經對手,手下素質不高,大戰在即進軍而來卻喧囂鼓譟不堪。史料中記載有一段李世民評價竇軍的話,充分體現了李民生作為一名優秀戰術家的素質: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 這裡的賊說的是竇建德,就是說他驕狂自滿,自視甚高,軍隊雖多卻軍容不整毫無組織紀律。沒有把我和玄甲軍放在眼裡,我們只需要不鳥他,等他三而竭,欲要自退的時候出去追擊並能全勝。

    事實確如李世民估計,竇建德仗著人多,壓根沒把幾千人的守軍放在眼裡,不過關隘險峻,不便強攻,便列陣於關下(其實每次我讀到這都不太明白,竇建德這到底怎麼想的,在這種險隘的關卡,人多未必是優勢,還要攤開來擺弄擺弄,難道真是原來的對手都太菜雞,打起來都是你列好陣我擺好隊雙方對沖互剛麼)。就這樣過了半天,竇軍前陣都已疲敝不堪(廢話一直要防著人家出來打,肯定累啊),已經出現軍容不整頗顯亂象,遲疑著想後撤了。史書中是這樣寫的:建德列陣,自辰至午,兵士飢倦,皆坐列,又爭飲水,逡巡斂退。 謹慎的李世民還叫宇文士及帶領三百騎兵去試探敵陣,讓他們自西向南賓士而過,言道如若敵軍不動就繞行返回,如果敵軍動了,我們則可以出擊了。可能是閒了大半天的緣故,竇軍果然動了(由此也可見確實軍容不肅)。這次李世民又領著玄甲軍身先士卒出擊,說實話這種主帥衝前面的情況,一般而言,都會對下級造成極大的鼓舞,且唐軍又是以逸待勞,竇軍卻是疲敝不堪,剛又亂動生出亂象,正是千載難逢的戰機。而且李世民也非常清楚,敵軍勢大,這時候如果去沖沖前陣或者打打側翼什麼都無濟於事,不能動搖竇軍根本,所以他直接帶著人就往本陣衝了。相傳此時竇建德的朝臣正在朝謁,所以來不及整列,且加上剛才大軍朝著反方向運動過,很快就被李世民衝到了近前。記載:建德回師而陣,未及整列,太宗先登擊之,所向皆靡。 這時候就看出精銳騎兵的強大沖擊力了,竇軍本陣幾乎都是步軍,李世民帶著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宇文歆等拉起旌旗來回進出衝擊,敵人根本沒法阻止有效的反擊(誰叫在本陣呢),剛剛朝著南邊運動的前軍看到後方本陣全是唐軍的旌旗,頓時士氣全無開始潰敗,至此大局已定(上面關於常識方面已說過,其實這很科學,也很清真~)。此一役,斬殺三千餘人,活抓竇建德。記載:太宗率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揮幡而入,直突出其陣後,張我旗幟。賊顧見之,大潰。追奔三十里,斬首三千餘級,虜其眾五萬,生擒建德於陣。

    嚴格來講,雖然唐軍的戰力要遠高於竇軍,且佔據例如地利和人和(智力)等多方優勢。但人數上確實處於絕對劣勢,所以獲勝確有很大運氣成分。且在決戰之前,竇建德賬下就有人進言圍魏救趙之策,即起軍渡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等,再翻越太行山,進入上黨。因為唐軍也是近乎全國之力而來,這也確實是個不錯的辦法。但在那時處於優勢地位的竇建德沒有采納這樣比較間接和冒險的策略也可以理解。

    總而言之,冷兵器戰爭單拿軍隊人數來單純比較都是耍流氓。武牢關之戰好歹還有地利優勢,致使竇建德軍不能簡單的一擁而上。比如官渡之戰就更有代表意義。

    李世民平定北方大局的時候才二十二三歲。。。。千古明君果然不是白給的。

  • 2 # 紅紅火火講歷史

    戰爭勝利的因素很多,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虎牢關大戰之時,大唐天時上已在長安稱帝開國,擁有了號令天下的大義名份,從而收穫天下威望。地利,大唐佔據形勝天下的關中,獲得地理上的戰略優勢,得關中者得天下!人和,天下百姓苦戰亂巳久,渴望太平,所以人心所向,期盼大唐一統天下結束亂世。同時,大唐國策抑制土地兼併,給予百姓土地,百姓更擁護。政治上有明確的戰略目標和計劃。

    同時,主要是有一個軍事天才統帥李世民。李世民打仗非常厲害,憑敏銳的軍事戰略眼光和智謀,佈局虎牢關之戰,是獲勝的關鍵。每一次軍事行動都打在敵人軟肋和七寸,讓敵人慢慢徹底的居於戰略劣勢。處於被動挨打境地。比如派李君羨截斷敵人糧道,擊敗王玄應一役,使敵人無糧而軍心動搖。從而連鎖反應,使鄭軍進入被動,無奈只能主動出城與唐軍野戰爭取決戰畢其功於一役。

    野戰可是擁有強大騎兵的大唐殺手鐧,以彼之長擊彼之短唐軍已經掌握了戰場主動權,立於不敗之地。李世民不驕不躁,始終觀察著戰場態勢,發號司令,指揮唐軍擊破敵人一個又一個破綻。比如決戰之時,戰場策反了秦叔寶,程知節削弱了鄭軍士氣。以是野戰擊潰王世充,從而兵圍洛陽孤城。

    另一個關鍵在統帥在審時度時後的堅定意志和果斷!而李世民恰恰有這樣的軍事天賦和品性。當兵圍洛陽十幾天,面對洛陽堅城唐軍傷亡慘重,屢攻不克,城中內應失敗被殺的不利形,以及糧草告急,加上河北竇建德挾大勝來援不利形勢,大唐上至李淵,下至部將都勸李世民退兵。但是李世民判斷洛陽孤城巳經無所作為,只要擊敗竇建德,洛陽孤城必破。以是堅決不退兵,下令不滅洛陽誓不退兵。

    以是李世民率領主力進駐虎牢關,與夏王竇建德決戰。竇建德排兵佈陣汜水,李世民認為夏軍遠道而來,勢必疲憊不能持久,以是以逸待勞與夏軍對峙。到中午夏軍疲乏退兵,李世民趁勢領唐軍尾隨追擊。夏軍大敗俘虜竇建德。擊潰援兵。最後王世充白衣降唐,河南河北歸於大唐!

  • 3 # 蒼茫大地顧煒斌

    虎牢關,又稱氾水關、成皋關、古崤關,是古京都洛陽東邊門戶和重要關隘,《穆天子傳》記載:天子獵於鄭,有虎在葭中,七萃之士擒之以獻,命蓄之東虢,因曰虎牢。此關南連嵩嶽,北瀕黃河,山嶺交錯,自成天險。堪稱“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虎牢之戰發生在唐朝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七月至四年五月,對陣雙方:唐軍主帥李世民率軍八萬,夏王竇建德所部十萬、鄭王王世充率部若干。此戰掃平王世充、竇建德部,此戰後大唐奠定天下。

    一、背景。

    李淵攻克長安稱唐,王世充佔洛陽稱鄭,李淵採取先鄭後夏、各個擊破策略。公元620年,秦王率八萬之眾征討王世充,世充令子侄分守各城,親自率軍迎接。世民徵慈澗,世充死守洛陽,唐軍蠶食洛陽外城鎮,切斷鄭軍糧道,屯洛陽北邙,進逼洛陽。河南五十餘州降唐,王世充向夏王竇建德求救。夏王手下中書侍郎劉彬認為:唐得關西、鄭佔河南、夏據河北,三足鼎立。唐朝大勝,鄭亡夏危,不如和鄭聯手抗擊大唐。竇從其言,率大軍援洛陽。

    二、經過。

    公元621年,李世民選一千玄甲軍,分左右隊,由猛將秦叔寶、程知節、尉遲恭、翟長孫統領,世民親作先鋒。唐將屈突通、竇軌帶兵巡營,被王世充戰敗,李世民親率玄甲軍迎敵,俘殲王世充部下六千餘人,王逃回城。鄭太子王玄應率數千人從虎年運糧到洛陽,又被唐將李君羨擊敗,王玄應隻身逃脫。李淵對回朝請旨的宇文士及說:轉告秦王,朕只要隋皇車駕儀仗、圖書器械,其餘珠寶分賜諸軍。世民移師青城宮,堡壘未成,王世充率二萬人從各門衝出,挨水抵禦唐軍,唐軍驚恐。世民讓精騎在北邙山列陣,親自登高瞭陣,對將士說:賊子已是狗急跳牆,想僥倖一戰,今日打敗他,他再不敢應戰。令屈突通率五千步卒過谷水攻王世充,囑其交鋒即放煙火。煙起,世民率騎向南衝擊,為探敵實情,世民率幾十騎一直衝到敵陣背後,因長堤所限,世民身邊僅有將軍丘行恭,世充數騎追至,世民坐騎中箭倒斃。丘行恭調頭射殺追兵,箭無虛發,鄭兵不敢向前。丘行恭將坐騎讓與世民,自己步行護駕,迴歸唐營。從上午七八點殺至中午,鄭軍退卻。世民追至城下,殲七千人,包圍洛陽。唐將段志玄殺入敵陣,馬倒被俘,兩名騎兵夾著他並抓住髮髻準備過河,段奮力跳起,兩鄭騎掉下馬,段志玄騎馬奔回,鄭數百騎追趕但不敢靠近。

    世充大炮可射五十斤重的石頭,射程二百步,有八個弓的弩,可射五百步。世民連攻十幾日未果。城中有十三人想投唐被殺,唐軍將士厭戰想班師,李淵也密旨囑世民還軍,李世民力排眾議,並上表勸諫,李淵從諫如流。三十日,鄭軍沈悅派人請降,唐將王君廊趁勢奪取虎牢,抓獲世充手下荊王王行本、長史戴胄。三月,因唐軍圍洛陽城日久,城中人口由三萬家銳減到三千家。

    竇建德率十餘萬人馳援洛陽。陣前會議上,世民手下郭孝恪認為應據虎牢之險抵禦竇建德,並趁機幹掉夏王。薛收說:世充據東都,兵精糧不足,被唐軍拖住,打、守都不行!竇部盡其精銳,如兩寇合兵,以河北糧供河南,則與大唐不利。應分兵圍困洛陽,高溝堡壘攔住世充。大王親率精銳,先佔成皋,以逸待勞,先打敗夏王。竇敗王必敗,不出二十天,捉住兩個王!世民然之。世民前駐虎牢關。

    竇建德在虎牢受阻月餘,和世民打了數仗不勝,將士歸心似箭。三十日,世民令王君廓率千餘輕騎搶奪竇建德的運糧隊,俘獲竇部大將張青特。竇部臣子凌敬勸竇全力過黃河,攻取懷州、河陽,派重將守衛,再率部攻上黨,略地汾州、晉州,震動關中,此乃圍魏救趙之策。建德正想依計施行,世充派人告急,王世充手下日夜哭泣並用金玉收買竇將,阻止凌敬計劃。竇妻和凌敬苦勸無效。

    五月初一,世民北渡黃河,南進廣武,並留下千匹馬在黃河邊引誘建德,當晚返回虎牢。初二,竇部傾巢出動,唐將驚恐,世民率數騎瞭完陣,說:夏軍從未見過強敵,如今涉險而喧器,此乃無紀律;逼近城池立陣,此乃輕敵。我軍按兵不動,他們再而竭、三而衰,日久士卒飢餓必退,我軍趁勢攻擊,必勝!竇軍輕視唐軍,派三百騎涉氾水,離營一里乃止,王君廓率二百長槍手應戰,雙方不分勝負。王琬騎煬帝青驄馬誇耀,尉遲恭等三騎陣前捉了王琬、牽馬而歸,無人敢攔。竇部到中午,士兵飢餓疲勞,坐下爭著喝水,遲疑了想撒退。李世民率輕騎為先鋒,大軍跟在後,涉氾水直撲敵陣,竇部正在朝謁,猝不及防,世民令史大奈、程知節、秦叔寶等捲起旌旗,衝入敵陣,從陣後而出,開啟唐軍大旗,夏軍見唐旗在陣後飛揚,立潰,被殺三千人。竇建德被長槍刺中,後被白士讓、楊武威活捉。王世充部將王德仁棄東都逃跑,副將趙季卿求降。世民押著竇建德、王琬到洛陽城下,世充率太子、百官求降。

    戰後,李淵封世民為天策上將,世民得以與太子並駕齊驅。

    四、勝利原因。

    A、李世民是隋末最傑出的軍事家、戰略家,非世充、建德可比。

    B、世民有韌的戰鬥精神,身先士卒,臨陣不亂,有大將風度。

    C、世民本身料敵如神,又能從諫如流,能虛心接受謀士郭孝恪、薛收的正確意見。

    D、竇建德聽不進謀臣凌敬、夫人曹氏的正確意見,沒有戰略眼光。他不明白救援王世充還可以透過戰略配合、圍魏救趙得以實現。

    E、竇建德與軍事奇才李世民對陣,世民擁有險關、強將、健卒,竇建德竟還敢驕傲自滿,這是找死的節奏。

    F、竇建德勞師襲遠,屯重兵長期於險關之下,犯了兵家大忌。

  • 4 # 譜寫歷史長歌

    李世民會用兵,毛主席說:“自古帝王用兵無出李世民右者。”

    因為鄭王王世充被唐軍打的只剩洛陽一座孤城,割據河北的夏王竇建德出於唇亡齒寒的考慮,放下之前雙方恩怨,親率精銳十餘萬援救王世充。

    氾水對峙

    竇建德自虎牢關東面的滎陽出師,在黃河邊上的板城渚口修築壁壘。此時,聽聞竇建德援助王世充,秦王李世民留下皇弟齊王李元吉包圍洛陽,只率區區三千五百步騎精銳從洛陽晝夜兼程趕往虎牢關。雙方以黃河南面的支流氾水對峙。

    氾水是虎牢關天然的護城河。

    竇建德不傻,只是駐軍觀望等待戰機,虎牢關易守難攻,也摸不清唐軍底細。虎牢關一帶都是山體,無法補充戰馬草料,竇建德估摸著唐軍草料將盡,必然會在黃河北面的平原放牧,樂呵呵地下令全軍等待時機。此時,唐軍的偵查探子也悄悄摸入夏軍軍營,打探到這一訊息。

    李世民於是將計就計,將1000多匹戰馬運到黃河北面放牧。竇建德看著眼紅,那個時代戰馬是多珍貴的戰爭資源啊!夏軍傾巢而出,沿著氾水佈置軍陣,十幾萬軍隊啊,綿延數里,軍鼓擂動,聲勢浩大。

    虎牢關的唐軍加上原先守軍不過四五千人,這巨大的兵力差距去,李世民是真的敢打!

    面對這一情況,將領們都驚慌失措,李世民會怎麼做呢?

    太宗將數騎升高丘以望之。

    不慌不忙,往高處觀察戰場局勢,敵人軍陣的破綻。

    謂諸將曰:"賊起山東,未見大敵。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我按兵不出,彼乃氣衰,陣久卒飢,必將自退,追而擊之,無往不克。吾與公等約,必以午時後破之。

    李世民回過頭安撫將領們,竇建德從河北揭竿而起,沒有遇到過強敵。

    “未見大敵”這話就太扯了,竇建德起義之初也被隋朝的太僕卿楊義臣打的全軍覆沒,因為人心所望很快又滿血復活。擊敗了前來圍剿的隋朝右翊衛將軍薛世雄足足三萬人馬。不過為了安撫諸將這麼說還是合理的。

    何為“今度險而囂,是無政令;逼城而陣,有輕我心”呢?

    現在竇建德軍令不嚴,軍陣鼓譟,面對堅城虎牢關沿河佈陣,空耗士氣,等著唐軍來戰。

    李世民故意按兵不住,等著夏軍疲憊,趁機總攻。夏軍士卒穿著重甲,從早上一直站著標準軍姿到中午,又累又餓又渴,腿都麻了,大傢伙都坐地上了。

    所以李世民正是以逸待勞,信誓旦旦地說“必以午時後破之。”

    時間慢慢過去,看著中午已過,李世民還不出戰,竇建德只好下令撤軍回營。夏軍軍陣慢慢後撤。

    眼下正是戰機啊,夏軍士氣戰鬥力跌到了一個谷底。

    李世民大喊道:"可擊矣!"

    李世民親率騎兵開城門追殺,竇建德正好在撤退呢,沒料到唐軍會突然殺出,夏軍士兵也慌做一團,軍陣大亂,只好硬著頭皮回過頭迎戰吉凶悍的唐軍騎兵。

    李世民率領史大奈、程咬金、秦叔寶、宇文歆等唐軍將領率小股部隊揮著旗幟繞到夏軍後方,大張旗幟。夏軍大亂,以為被包圍了,十幾萬人馬,四散逃跑。

    唐軍追殺三十里,斬首三千級,俘虜五萬多,並且活捉了夏王竇建德!

    李世民輕蔑地望著跪在地上的竇建德,說道:“我以干戈問罪,本在王世充,得失存亡,不預汝事,何故越境,犯我兵鋒?"

    竇建德兩股顫顫:"今若不來,恐勞遠取。”

    回答的非常直白,李唐註定想統一天下,滅了王世充,下一個就是他竇建德了,遲早會有一戰。唇亡齒寒,傻子都懂。

    李世民笑呵呵,把竇建德押到洛陽城下,壓垮了王世充心中最後一根稻草。

    王世充立即開城投降,再打下去沒有任何意義了,早點投降還能保住性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書不入古(不帶古意),終為俗書。那麼怎樣才能入古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