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們PK明咯哈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分析幾個問題:

    1.荔枝產地

    2.物流速度

    3.荔枝保鮮期

    4.荔枝產地與長安距離

    先來看段史料:

    《國史補》稱其“生於蜀,好食荔枝”。則她幼時就喜愛的水果更可能是本地所產,進一步考證是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樂溫縣,此地北上唐京,距離約二千里左右,僅是嶺南至長安路途的一半。當地方誌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所以這是一條最為可能而合理的運送荔枝路線。我們還有唐明皇專門為了給楊玉環運送荔枝的“荔枝道”為證。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得出荔枝的產地來源於蜀地的樂溫縣,距離長安兩千多里,三日就送達長安,而荔枝的保鮮期約為5天左右。

    “荔枝生巴峽間……夏熟……殼如紅繒,膜如紫綃,瓤肉瑩白如冰雪,漿液甘甜如醴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唐代運輸物品和訊息通常使用驛站,有八百里加急一說。

    我們的荔枝運輸肯定採用這種方式,2000裡,800裡每天,不到三天就可以送達長安,也就是說楊貴妃是可以吃到新鮮的荔枝的。

  • 2 # 王俊傑猛

    先來看看唐朝的驛站制度。

    唐朝,開元年間全國共有1640個驛站,所有的驛站工作人員達2.2萬人。

    如此龐大的機構,加上充足的人員配置,可以保證開元年間資訊的快速傳遞。

    唐朝的驛站,是每隔20裡一站,這個相當於今天的“”鄉“”一級機構的距離,考慮到古代的交通水平,20裡一驛還是比較合理的。——古代沒有水泥路,瀝青路,也沒有寶馬、賓士,靠騎馬和牛車,20裡已經是一個比較可觀的路程了。

    古代的驛站傳遞,普通的是每天15驛,也就是300裡,到了驛站換人換馬,物流繼續。

    加急一點的,是每天20驛,也就是每天400裡。

    再加急一點的,是每天30驛,600裡。

    最高一級的,是每天40驛,800裡,換人換馬,物流不停,耽誤了時間,驛卒有罪。

    廣東到西安的距離,大約1600公里,當然,這是京廣線+隴海線的距離,如果穿山越嶺,距離應該1000公里左右,也就是2000裡。

    那麼,“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句詩描寫的是實情嗎?

    按照唐朝加急驛送,每天800裡,2000裡的路程需要將近三天的時間。

    如果在廣東採摘稍微“夾生”一點的荔枝,在三天之內送到長安,荔枝的新鮮度還是有保障的。

    也就是說,楊貴妃在唐朝、在長安,是可以吃到“”新鮮“”荔枝的。

  • 3 # 七追風

    可以肯定的說,楊貴妃能吃上新鮮的荔枝!

    大家都知道,荔枝是非常容易變質的,唐朝的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說:“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日五日色香味盡去已。”可見,唐朝人是知道荔枝放久了味道就不好了。

    嶺南或者四川到長安千里之遙,再加上道路崎嶇,再快的馬也至少三五天能到,那怎麼吃上新鮮荔枝?

    答案很簡單:連樹一起運過來!

    “以連根之荔,栽於器中,有楚南至楚北襄陽丹河,運至商州、秦嶺不同舟揖之處,而果正熟,乃摘取過嶺,飛騎至華清宮,則一日可達也。”

    所以,先把荔枝樹整棵移植到一個大容器裡,然後乘船到達秦嶺,到了之後荔枝剛好成熟,再摘下來快馬送到華清宮,一天就行了。

    除此之外,摘下來應該還要低溫冷藏,以及其它的儲藏方式,《廣東新語》裡面有記載:

    “藏荔枝法,就樹摘完好者,留蒂寸許,蠟封之,乃剪去蒂,復以蠟封剪口,蜜水滿浸,經數月,味色不變。”

    這個方法就是趁新鮮的時候用蠟密封,如果加上冷藏,效果應該也不錯。

    《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不變,已至京師。”

    所以啊,那時候使用整棵移植和冷藏儲存的方法,運送荔枝是完全可以保證新鮮的。

  • 4 # 於一粟端見十方剎

    答案當然是能的,因為皇家消費是不計成本的。

    令無數女子豔羨的“別人家的土豪老公”唐玄宗寵愛楊貴妃,為其“特快專遞”荔枝,在歷史上大概和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相比擬,其結局也相彷彿。

    白居易的千古絕唱《長恨歌》,使唐明皇李隆基和楊貴妃的愛情故事膾炙人口。據說楊貴妃喜歡吃荔枝,到了荔枝成熟的季節,要求每天都能吃到新鮮荔枝。但是大唐的首都在長安,而見證李楊愛情故事的華清池,是長安郊外驪山渭水間的著名離宮,屬於典型的北方地區。荔枝產於南方,多在兩廣、福建、四川、臺灣等地,唐都距離最近的荔枝產地也有千里之遙。而鮮荔枝是難以儲存的,荔枝本名據說是取諧音“離枝”,喻意不能離其本枝,“一離本枝,一日而變色,二日而變香,三日而變味,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這是杜牧的《過華清宮絕句·其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雖然史書未說驛傳所送荔枝產自何地,但根據《後漢書·和帝》記載,“舊南海獻龍眼荔枝,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騰阻險,死者繼路。”唐玄宗為自己寵愛的女人不惜民力、不計成本,詔嶺南特供南海荔枝,令驛馬飛馳傳遞京師,遂成定論。司馬光所編《資治通鑑》也取了荔枝出自嶺南一說:“妃欲得生荔支,歲命嶺南馳驛致之,比至長安,色味不變。”

    但是這裡有一個問題:如果楊妃吃的荔枝產自嶺南(兩廣),距長安有四五千裡之遙,唐代驛傳固然發達,但“詔書日行五百里”(中間需要多匹驛馬輪換接力),已經接近馬匹速度的極限。按唐朝規定,快馬要求一天行180裡左右(唐朝一里合今454.2米),再快些則要求日行300裡。最快的要求則為日馳500裡。安史之亂時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距離華清宮三千里,第6日唐玄宗才知道這一訊息,這十萬火急的傳遞速度才達到每天500裡。即使唐玄宗為了心愛的女人,不惜使用加急快遞,日夜兼程,也不過千里,而當時又缺乏保鮮技術,等嶺南荔枝順利抵達長安也已經離枝四五天,斷不能仍保持新鮮,這種情況下妃子如何笑得出來呢?

    其實古來為朝廷進貢荔枝的產地,向有嶺南和涪州兩說。漢唐時人多指自嶺南,而北宋中葉以後人則多說自涪州。這也許是楊妃恃寵日久,惹得當時人怨恨,所以故意指說遠地,以惡其名。經宋人考證,涪州荔枝的確切產地,應該在距州治西北一百多里的樂溫縣。從此地北上長安,距離約二千里左右,僅是嶺南至長安路途的一半。當地方誌明確記載,“楊妃嗜生荔枝,詔驛自涪陵,由達州,取西鄉,入子午谷,至長安才三日,色香俱未變。”所以這是一條最為可能而合理的運送荔枝路線。

    “天寶荔枝道”今日尚存,大體是由涪州樂溫,沿溶溪水(今龍溪河)河谷北上,經墊江縣、梁山縣(今梁平)至新寧縣(今又名開江)、東鄉縣,再北過宣漢,又北上越巴山山脈到西鄉縣,入子午谷,過子午關,從長安正南進抵京師。

  • 5 # 關中拾遺

    這是個有意思的話題。

    先大概說一下唐朝的快遞——館驛制度。在《唐六典》中有記載。兵部下屬的駕部郎中、員外郎執掌天下之傳、驛、廄等等。凡三十里一驛,每驛皆置驛長一人,其馬官給。文中還說,在山路險峻、暑氣溼度較大的嶺南地區,不宜養馬,可以養蜀馬——一種體型較小的馬。唐朝法律規定,郵差的速度,乘驛馬每日六驛,也就是180裡,再快一點的每日十驛,大約300裡。特快能到日行500裡。如果延誤郵件一天,要杖八十,延誤兩天處罰加倍。唐玄宗時期,是唐朝的繁華時期,郵遞業務相當發達。

    現在我們算距離。古人對荔枝的發件地址有多種描述。一種是嶺南,也就是廣東廣西地區,(或者南海郡,後來改為廣州)差不多都屬於一個地區。地圖上查了一下,廣州到西安大概1600多公里,合成唐朝的路程大概3500多里。在各種理想條件下,日行500裡要7天。如果荔枝的自然保鮮期3天的話,肯定吃不到新鮮的荔枝了。

    但是,還有記載,荔枝產在巴蜀地區,唐宋有記載說:涪州產荔枝,也就是現在的涪陵地區,因為楊貴妃出生在四川,也許小時候吃過荔枝,所以念念不忘。網上查了一下,涪陵現在還生產荔枝。涪陵距離西安大約700多公里,按照唐朝歷程約1500多里。如果按照日行500裡的速度,應該能吃到新鮮荔枝。

    如果古人也應用保鮮技術,如提前幾天連樹枝一起折下,再把冬天儲存的冰拿出來冷藏運輸,這就不好說了。

  • 6 # 在下古麒

    杜牧曾經創作過一首《過華清宮絕句》,其中就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句子,為“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雖然杜牧創作此詩的本意是諷刺唐玄宗和楊貴妃驕奢淫逸的宮廷生活,但是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楊貴妃是真的集萬千寵愛於一身,令人世間女子所豔羨。

    那麼,楊貴妃真的能夠吃到新鮮的荔枝嗎?

    答案是肯定的,因為唐玄宗為了滿足楊貴妃的這一要求,不惜動用大量的人力物力,煞費苦心的派人從南方採摘荔枝,接著又快馬加鞭的送到京城,楊貴妃這才有了所謂的“妃子笑”。

    在《新唐書·楊貴妃傳》中記載:“妃嗜荔支,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裡,味未變已至京師。”楊貴妃非常鍾愛荔枝,可是她也非常的挑剔,認為荔枝這水果只有在新鮮的時候才算得上是美味,可是北方又沒有,所以只能從南方採摘運送至北方,這中間就相隔了數千裡。

    如果是放到現在,這南北間的距離並不算很長,也不需要花費過多的時間。

    按照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的說法來看:荔枝“若離本枝,一日而色變,二日而香變,三日而味變,四五日外,色香味盡去矣。”所以,荔枝的保鮮期是非常短的,我們現代人能夠吃到新鮮的荔枝是歸功於我們日新月異的科技,但是很遺憾,古代可沒有可以媲美當今的交通工具,所以運送荔枝也是一件非常令人苦惱的事情。

    為了讓楊貴妃能夠吃飯新鮮的荔枝,唐玄宗下令修建了專門為運送荔枝的“高速公路”,並且在路上多設驛館,用於更換馬匹,以最快的速度將荔枝運至京城,所以蘇軾《荔枝嘆》:

    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

    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

    不僅如此,當時荔枝的採摘地也是呈現多元化的,不僅僅侷限於一個地區,所以在廣東、廣西、福建、四川都有過給楊貴妃進貢荔枝的記載。並且,當時對荔枝的保鮮措施也是相對完善,將剛採摘的荔枝放在封閉密封的竹筒裡面,甚至說將整棵荔枝樹連泥帶土的一同運去京城,當然,這一種說法並沒有得到確證。

    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楊貴妃是真正的吃到了新鮮的荔枝,所以才有了許許多多關於楊貴妃與荔枝的文學創作。

  • 7 # 錯錯錯莫莫莫

    荔枝是南方特產,在古代,運輸條件和儲藏裝置都很落後的條件下,大部分荔枝運到北方早就腐爛了。只有快馬加鞭才能讓荔枝儘量新鮮,保留原味。所以身為北方人,沒有錢你是吃不到荔枝的哦,荔枝可是很貴噠!

    荔枝,絕對是權貴的標誌,這裡才有了歷史上我們的楊貴妃與荔枝的故事,當年楊貴妃吃的荔枝來自全國多個州郡,以廣東廣西嶺南為主,和現在差異並不大。但是想在長安城裡吃上一口新鮮荔枝,可是需要“不惜代價”才行。所以一顆荔枝的價格甚至已經超過了與他等重的黃金。

    《唐國史補》中說“楊貴妃生於蜀,好食荔枝。南海所生,尤勝蜀者,故每歲飛馳以進。”這裡意思就是說楊貴妃生於四川,從小就喜歡吃四川的荔枝,入宮後, 唐玄宗非常喜歡 楊貴妃,肯定會盡力去滿足貴妃的愛好,所以才有了荔枝的飛奔之路。這個重要的問題也就擺上了檯面。當時從盛產荔枝的嶺南到長安,路程在大約2100多公里以上。按照唐朝當時的水平,只有靠快馬飛奔傳遞。按照當時最快的每天200公里計算,需要大約10天半的時間。期間要不斷的換人換馬。真是可怕。

    對於這個場景,宋代大詩人蘇軾在《荔枝嘆》這樣記錄過:十里一置飛塵灰,五里一堠兵火催。顛坑僕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採。可見當時的場景多麼的驚奇。

    由於生在了晚唐,唐玄宗十分寵愛楊貴妃,而且楊貴妃的家人在朝廷裡也位高權重,之後安史之亂爆發,各種事情也都指向了楊貴妃,晚唐時期杜牧的一首詩“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更是借古諷今的直指楊貴妃,愛吃荔枝也不對,這對一個吃貨來說是多麼痛的領悟。

    節選自我的文章:《#蔬果表白季# 我最愛的水果——荔枝的食用寶典,skr~》

    原文可以觀看地址為:

    https://www.toutiao.com/i6678554042345456131/

  • 8 # 饞嘴肥貓鏟史官

    楊貴妃當然能夠吃到新鮮的荔枝,咱們現代人總是自以為聰明,習慣小瞧古人的智慧。杜牧《過華清宮絕句》詩云: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大家都知道,荔枝極易變質,即使在現代社會,也需要專門的運輸和儲存,半點都不能馬虎。那麼,在唐朝時候,荔枝是如何從遙遠的南方運到長安,還能保證新鮮呢?

    咱們先看看楊貴妃所吃的荔枝是產自於何處。

    有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所食荔枝是來自於川蜀的涪州。

    古書《輿地紀勝》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

    《輿地紀勝》中還具體指出了楊貴妃所食荔枝的具體產區:

    但是,我們從地圖上可以看出,從涪州到長安的路程,大約在二千里左右,就按唐朝當時的快馬急驛,日行五百里,達到極限,快馬送到長安,需要4到7天內,荔枝勉強能夠保證味道,但要追求新鮮,恐怕就難了。

    但這是理論上的可能性,實際上,這條路線其實就是三國時候蜀國大將將魏延所建議的子午谷奇計要走的那條路。

    《三國志》中是這樣記載的:

    魏延五千精騎,出子午谷奔長安,“不過十日”,那唐朝驛馬再能跑,也至少也得六七天以上吧?

    這種方式肯定滿足不了楊貴妃的嚴格要求。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楊貴妃所食荔枝實際上來自於大唐帝國的康嶺南道南海郡,就是現在的廣州。

    這也是有各種史料依據的。唐朝人李肇在《唐國史補》中是這樣記載的: 杜甫的《病桔》詩中有這樣的句子:“南海”指的是南海郡,就是現在的廣州,當時確實是屬於大唐的疆域。

    杜甫食《解悶》一詩中也談到了荔枝: 不僅僅是杜甫,唐朝進士鮑防的寫過一首《雜感詩》,是這樣說的:鮑防說給楊貴妃運送荔枝的馬匹走的是林邑山這條路。

    而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也說: 根據這個說法,楊貴妃吃的荔枝是來自於嶺南。

    有沒有道理呢?很有道理,因為我們翻開史書,可以發現,當時的宦官高力士恰恰就是嶺南潘州人。

    在《舊唐書》中是這樣記載的,說高力士是“潘州人,本姓馮”。

    在《新唐書》也記載說,高力士是“馮盎曾孫也”。

    文物《高力士神道碑》中也詳細說明:馮盎的幼子“馮智垡為潘州刺史,……潘府君薨而君衡襲位。”

    馮智垡,他是高力士的祖父,馮君衡就是高力士的父親。高力士的祖父馮智垡和父親馮君衡均長期在潘州任職,而高力士本人也是出生在潘州的。

    高力士自幼就生活在潘州,直到十五歲上的時候才來到長安。高力士把潘州當地盛產的荔枝推薦到長安的宮廷中,合情合理。 廣東的荔枝產地一般在粵西,其中以茂名最為盛名。那咱們就把楊貴妃所喜歡吃的“妃子笑”荔枝暫時定為出產於廣州茂名。

    問題是,即使按照現在的火車路線來看,茂名到長安的最短距離也有2665公里,折算成裡就是五千多里。

    就算把唐朝急驛的駿馬奔跑極限定為每天跑五百里,那麼這些荔枝要想運抵長安城,至少也需要將近十天的時間啊!

    但荔枝無論如何也不能保持十天啊。

    白居易在《荔枝圖序》中就介紹了荔枝易變質的特點: 但《新唐書》中堅持說,楊貴妃所吃的荔枝肯定是新鮮的,書中記載: 史書認為,為了讓楊貴妃吃到新鮮的荔枝,唐玄宗派人將剛摘下的荔枝,逐個驛站換快馬輪流接力於當日送至京城。

    但是這肯定不可能的,五千裡之遙,再快的馬也無法及時抵達。

    千萬別小瞧了古人的智慧。 其實另有絕招:荔枝並非是摘下來以後運往長安的。

    咱們看看來古人是怎麼幹的。

    一、在《三山志》一書中,介紹了宋朝宰相蔡京運輸荔枝的方式:盆栽運輸還寫詩讚美: 從福建湄洲灣直抵汴京,栽在盆中,整株移植,可以保證完全保鮮。

    二、明朝也有好辦法,明朝朱權食《臞仙神隱》中就介紹了一種芭蕉保鮮法 : 這是把即將成熟的荔枝整枝折下,插在芭蕉上,保證水分和營養,使荔枝連枝摘下後仍然能夠生長,保持新鮮。

    三、徐勃《荔枝譜》:竹筒保鮮法。 而在唐玄宗時期,有一條專門送荔枝的驛路。 柳宗元在《館驛使壁記》中就記載說: 唐朝時候,以長安為中心,通向全國有七條重要驛道,其中有一條是從長安至嶺南,經襄、鄂、洪、吉、虔,到達廣州。運送荔枝就完全可以走這條路線。 這是說,從荔枝產地廣東茂名,人員選取即將成熟的荔枝(比如十天期),移栽在盆甕中,然後透過水路,運抵到商州(行程十日),正好趕上荔枝成熟,然後再由專門負責的人員把荔枝採摘下來,快馬急驛,途經兩三次接力,一日一夜內便可送抵長安。

    為了貴妃娘娘能吃到新鮮的荔枝,肥貓真是操碎了心!

  • 9 # 嚮往觀察使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從此詩中就可以看出楊貴妃是怎樣的千嬌百媚,唐明皇又是怎樣的專寵於她,置整個後宮於不顧。

    傳說中楊貴妃愛吃荔枝,極為痴迷,唐明皇為了取悅她,專門透過驛站傳送,以保新鮮。古代的驛站可不是胡用的,那是專門傳遞邊疆軍情的,一般人耽誤驛馬行程都是要砍頭的,由此可見,唐明皇對楊貴妃的寵溺程度。杜牧在一首詩中描述了當時的場面;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說是說,做是做。唐代的荔枝產地都是在千里之外,憑著當時的交通工具,要想把荔枝新鮮送到長安還是有很大難度的,而且那時候又沒有保鮮的裝置。我認在產地先製成荔枝幹,然後儘快送到長安,盡最大的努力保持荔枝幹的鮮味,這樣比較現實可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Excel資料有效性如何設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