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灤陽誠毅
-
2 # 曹老師xixi
這個問題還用問嗎?你看看地圖就知道了,為什麼古代通往西方都走河西走廊,不走喜馬拉雅山。(如下圖)
中國西部地形多叢山峻嶺戈壁沙漠,在古代航海知識不發達的情況下,中國向西必須要穿越叢山峻嶺戈壁沙漠,經過中國古代無數使者商人探索,最早由西漢張騫打通了通往西方的道路,就是透過“河西走廊”再向西北進入“天山走廊”進入中亞草原連線西方。
仔細看地圖,為什麼選擇走河西,不走蒙古高原或者西藏高原。河西平原在祁連山與合黎山、龍首山等山脈之間,狹長且直,環境優越,少有戈壁沙漠,進入新疆到達天山,特殊的地形使得人們一路上不需要翻越很多的叢山峻嶺,符合當時交通能力的通行,再看西藏高原喜馬拉雅山,就是放在現在科技發達裝備齊全想翻越這座世界第三極依然非常困難,何況古代?蒙古高原也是一樣,加上古代西藏蒙古地方勢力在元朝之前並不屈服於中原政權,貿然穿行非常危險。
宋元時期由於中亞地區政權更替,傳統路上絲綢之路存在堵塞,海上交流逐漸增多,明代鄭和下西洋、隆慶開關,清代的康熙開關、一口通商,到近代大炮轟開大門,海陸交流的強大,使得陸路已經失去了意義,如此之後很不會得不償失的打通其餘陸路通道了。
總而言之,不走喜馬拉雅山原因,一就是交通水平達不到,二就是海陸發達已經沒有必要了。
-
3 # 勇者鬥二萌
闡教教主的玉虛宮就在崑崙山上,打通喜馬拉雅山,印度洋暖流就會過來融化掉喜馬拉雅山的冰雪淹了元始天尊的玉虛宮。到時候元始天尊都沒有下榻的行宮了。不得再來一次封神演義,生靈塗炭啊。
-
4 # 吳格浩
河西走廊當時的氣候條件是比現在要好的,位置在祁連山下狹長的山谷地帶,地勢平坦,沿途有沙州,敦煌,瓜州,涼州,甘州,肅州等綠洲,可以為往來的商旅提供食物,水源等補給。
青藏高原高寒,人煙稀少,山高谷陡,常年積雪。不具備通行的良好條件。
-
5 # 符號放映
其一是因為喜馬拉雅是世界最高的上峰 海拔高 人越往上面越缺氧 第二就是因為有絲綢之路 可以透過沙漠拉近距離
-
6 # 使用者67724358697
事實恰恰相反。
這條路早就有了,叫做“茶馬古道”。
“絲綢之路”與“茶馬古道”是對應的。
-
7 #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喜馬拉雅山脈在古代一直有路從四川通印度,遠早於絲綢之路的河西走廊,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發現當地有絲綢買賣,織物來自於四川的蜀錦。就是透過喜馬拉雅山脈”蜀身毒道”和雲南經緬甸到印度的“夜郎路”,也就是後來的茶馬古道運輸過去的,現在統稱為“南方絲綢之路”,這兩條線路到現在還有商隊在通行交易。(央視紀錄片頻道里介紹過)
過了喜馬拉雅山脈是印度,一直是個邦國林立碎片化地區,這樣的地方會關卡林立,層層拔毛。印度北方的貴霜帝國(中國稱大月氏)是絲綢之路上的四大帝國之一,透過絲綢之路發財。曾統一印度的笈多王朝先是打通了印度到絲綢之路的商路,將印度商品透過絲綢之路賣往東西方達到富國強兵,然後統一印度的,絲綢之路對印度也很重要。(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優酷《鴻觀》裡的介紹。)
笈多王朝時期正對應中國的兩晉南北朝時期,西北混亂不堪,傳統的從長安到西域地區的“隴右路”無法通行。按常理應該是南方絲綢之路興起的最好契機,但是卻沒有出現南方絲綢之路繁忙的景象。而是發展出另外幾條路線,一條是海上絲綢之路開始興起;一條線路稱“吐谷渾路”,就是進入青海,沿著青海湖進入柴達木盆地到西域;還有兩條線路是繞道蒙古草原的居延線和草原線,只是也受戰爭影響,並不那麼重要。
南宋的時候,實在無法透過西北的絲綢之路了,也沒有想過打通、修繕“蜀身毒道”。這是絲綢之路直線距離最近的線路,只是這條路太難走了。想想看唐朝的時候,法顯、玄奘去印度取經都是走西域傳統絲綢之路,然後從阿富汗進入印度。(我曾從四川進西藏的318國道一路旅遊過,到處在修路,主要那裡是地質活躍區,路修好了很難保持住。即使現在號稱基建狂魔對青藏高原地質活躍帶,在那裡修橋鋪路也很難。)蜀地到印度路線上都是長年累月生活在那裡的人們,世代相傳在這條路上行走的馬幫,因為外邊的人無法適應高原反應,所以即使有需求,馬幫的規模都很難擴大。抗日戰爭期間茶馬古道雲南至緬甸倒是興盛過一段時間,只是到緬甸,印度的物資用船運到緬甸港口再陸路到中國,即幾十萬人搶修的滇緬公路。當日本佔領緬甸,美華人只能用飛機建立駝峰航線,而不是修路到印度。
喜馬拉雅山脈太難以通過了,只能是當地民族的商人小批次的運輸、經商,無法形成大的規模取代北線絲綢之路。而海上絲綢之路發展起來以後,“蜀身毒路”成了只是給喜馬拉雅山南麓的居民運送、交易必需物資的線路。
-
8 # 尋料
其實當我們面臨一條小路與一座大山時,很多人的選擇是沿著路走,尤其是在重農抑商的古中國,朝廷對於商貿採取抑制態度,河西走廊作為中國與西域及其他國家互相貿易的必經咽喉之地,朝廷沒有給你掐掉斷商人的活路,都已經很是寬容了。
其實河西走廊除了是經商要道,更是軍事重鎮,這裡地形狹長,夾在山脈之間,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對於深受外患侵擾的古代中國王朝而言,這裡就是王朝的大門,一旦遊牧民族踢開了這扇大門,由高到低的地形,最利於騎兵的衝鋒,大戰在所難免,丟失河西走廊,將面對著來自經濟與軍事的雙重為威脅,這是致命的打擊。
因此中國政府對河西走廊十分重視,早在漢朝就打通了河西走廊,聯通西域,設立都護府,調節民族關係,保衛國家。
那麼出使西域的方式只有河西走廊一條了嗎?
其實穿過喜馬拉雅山,也可以到達。
喜馬拉雅山脈是個弧形山脈,像一抹唇彩,只是更偏向西一些,喜馬拉雅南部是現在的尼泊爾,泰國,緬甸等國家,東南亞的一些國家,但是喜馬拉雅西南部,則通往西方。
於樓主的想法,為何不去打通喜馬拉雅,哪怕只是一個小口,就不用擔心河西走廊那邊出問題。
這也只是出於商業考慮,對朝廷而言,實行重農抑商國策,指望國家動用人力物力財力去打通山脈,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
打通世界屋脊,這樣的工程就像是秦朝與隋朝的“大興土木”而導致的亡國之災,沒有大魄力,大眼光,大胸襟的君王是無法完成的,要擔負國家興亡的可能性,這樣的嘗試,而且是為了商業,就基本上劃傷了句號。
商人自籌錢財打通?
商人也分為好幾類,多半商人是國內生意,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商人經營跨國業務,商人是為了追求利益而生的,想要聚集商人財富,打通這個國家級的大工程,無異於痴人說夢。
其實還有一個點:那就是高原反應。
青藏高原以其獨有的海拔高度,讓無數中原的商人在高原反應這一關望而卻步,且不說肺活量,單是拉著一大車貨,就已經疲憊不已,古代沒有氧氣瓶,嚴重的高原反應,會造成死亡。
綜上所述,在喜馬拉雅打通一條道路的代價太大太大,可是河西走廊作為天然走廊,只要中原王朝能夠牢牢把握住,依然可以促進中西方交流。
我想,要是有一位目光遠大的君主打通了喜馬拉雅,開通了新路,極大改變了氣候,促進了商業發展,加強了中原王朝對於西藏的統治,但也因為這項工程而消耗盡了國家力量,導致了亡國,現在的歷史教科書上,他也想必是個秦始皇,隋煬帝列在一起的暴君吧。
-
9 # 歷史說說歷史
其實並不是不想打通“喜馬拉雅山脈”的想法,而是因為當時的地理環境條件、交通條件和西南政權更替等原因致使不能滿足其要求。
地理環境方面應占主導方面,即使“打通喜馬拉雅山脈”的想法放在現代科技面前還是一道很難跨越的障礙,如果放在古代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即使克服地理障礙還將面對“供氧”難題。而選擇以河西走廊進入西方,是因為河西走廊與喜馬拉雅山脈相比,地理環境更加優越,祁連山長且平直,沿著山谷進入天山山脈,地形平坦且適合商隊往來運輸,也能滿足當時馬匹、駱駝等運輸條件。
西南政權更替也是阻礙“打通喜馬拉雅山脈”的想法,在元朝之前,西南等地少數政權並不臣服於中央,如果商隊沒有中央的通行令,那麼將會嚴重受到威脅,燒傷搶掠在所難免,這也是很多商隊不敢貿然進入藏區的原因。
而且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出現,海上貿易迅速發展,到了明清時期,官方貿易一直存在,海上絲綢之路繁榮輔之以陸上絲綢之路,那麼完全沒有必要花費巨大人力物力去開啟一條全新通往西方的道路。
-
10 # 微寶唯愛
在生產力技術水平特別低的時候,自然因素的限制還是很大的,有時候直線距離才是最遠的路,繞一下並不見得就會很遠。河西走廊容易走,而且能補給物資。打通喜馬拉雅山脈,現在都超級困難,古人當然不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了!
回覆列表
我覺得是地理條件限制和生產力條件的限制。“打通喜馬拉雅山脈”這個想法不僅在古代是想法,到了社會條件發達的現代也僅僅是個想法,至今仍然沒有一個工程進行實踐。
首先看一下河西走廊的地理環境,河西走廊在祁連山以北,合黎山以南,烏鞘嶺以西,甘肅新疆邊界以東。這是一種兩山加一川的地形,是中原向西必經之路,如果不走這條路那麼就要繞道蒙古高原迂迴向西。在古代交通條件下,繞一個圈可能就是幾個月的時間,時間多寶貴啊,至於走青藏高原更是艱難萬分,青藏高原歷來都是難以逾越的障礙,且不說浪費時間,走這條路屬於是九死一生,以當前的社會條件下,進入青藏高原還很困難,更何況是古代。
與河西走廊相似的地理環境的還有一個遼西走廊,是由東北進入關內的必經之路,有沒有其他的路途內,有,但是同樣需要繞路,遼西這塊同河西走廊好的一點是除了陸路還有水路,可以透過船舶經過渤海灣進入華北。中國傳統區域中的這兩個區域一向都是養馬的好地方,中原的騎兵要能和草原騎兵對抗,這兩個地方必須要得其一。
中原通向西方的這條絲綢之路,多虧張騫的“鑿空”之功。華人不走這條路還能走哪條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