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鴻門宴之謎
12
回覆列表
  • 1 # 大黃扯點歷史

    答案是肯定的,在秦漢交際那幾年裡,唯一有資格奪取天下的只有項羽、劉邦兩人,或者勉強可以算上韓信,但韓信需要借勢才能發揮威力,從他在項羽手下只當個郎官就能知道,沒有上位者對他的信任和支援,韓信自己很難建功立業。殺了劉邦,韓信當時還在項羽手下,可以說項羽就此橫行天下了。

    其實在鴻門宴之時,劉邦也只是一方諸侯,號召力可能還不如六國殘餘勢力,畢竟他只是個亭長無賴出身只不過張良給劉邦謀劃的分封之地太好了,漢中連線巴蜀與關中,乃是緊要的咽喉之地,巴蜀是天府之國,除了山就是水,一旦佔據就有了穩固的後方,兵、糧可以源源不斷的輸送;而關中為帝王之地,周、秦都據此而有天下。

    項羽最好的選擇當然是殺了劉邦,一了百了,即使不殺,也不應該將他封在這個戰略要地,范增打的如意算盤是讓章邯三個降將佔據關中遏制劉邦,但他太高估這三個人的能力了。而最令我不解的是,范增在鴻門宴上明明想殺劉邦想的不行,後來走了還說以後大家都會被劉邦打敗,最後確把劉邦封在了漢中這種戰略要地。對於劉邦的封地,當然是放在自己眼皮底下最好了,只要有異動馬上消滅,方便快捷又省力,范增也是罔稱智者。

    再說殺了劉邦,實際上項羽面對的情況,和曹操面對是否殺劉備的情況差不多。曹操沒有殺劉備是想收攏人心,項羽同樣面對這樣的局面,項羽雖然分封了很多諸侯,但那並不是他心甘情願的,因為他的實力雖然強,但還達不到一口吞下整個天下,只能逐個擊破,一旦他殺了劉邦,很可能他分的那些王人人自危,抱團取暖。但和劉邦的危害比起來,兩害相權取其輕,還是殺了劉邦更合算。

  • 2 # 畫詩人生

    項羽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在當時的諸候中,再也沒有人能把漢初三傑,韓信,張良,蕭何俱在一起,來和項羽爭奪天下。

    隨著時光流失,項羽將君臨天下。劉邦死後,漢初三傑也既將各自找個人的出路。兵仙神帥韓信可能最後只是一個將軍,因為自古以來,從來沒有任何君王有那麼大的魄力。敢於在韓信未有寸功的情況下,只聽蕭何一人之言,就拜韓信為大將軍,掌一國之兵。全面相信於他,不問過程,只要結果。韓信領兵打仗勝利所在,就是劉邦給於他全權,憑他個人的能力發揮,才有了韓信戰必勝,攻必取的無數戰功。

    項羽殺了劉邦,韓信將不復存在,任何諸侯王將不是項羽的對手。韓信雖然在世,但是沒有諸候王全方位的相信他,給於他自行處理的權力,韓信的戰術運用將大打折扣。

    沒有了劉邦戰略的目光的政治家胸懷的凝聚人心,項羽是那個時代無敵的英雄。

  • 3 # 80後阿旭

    "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每個人自己需要做什麼,自己內心已經知曉答案,不必從外界獲取。

    項羽。"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真英雄也,勿容置疑。

    項羽此生願望,恢復楚國榮耀,奪得天下。 與美人共度餘生。後虞姬自殺陪同,也算了卻心願。他無愧這一生。

    即便鴻門宴殺了劉邦,也改變不了分封天下的事實。天下之大,還會有第2個劉邦,此乃時局命也。

    項羽沒有當皇帝的命,他也沒想過要當皇帝。有人說,命乃性格也。深感認同!

    不可否認的是,如果殺了劉邦,霸王的存在,會長久一些,但也改變不了他唏噓的一生!!!

  • 4 # 雜趣雜論

    從我們看歷史書籍中瞭解,按我們的思維方式去理解,項羽完全有理由在鴻門宴把劉邦殺了的,按當時劉邦的勢力來說,遠不如項羽的,但劉邦卻在自己不知情的情況下佔據了咸陽,項羽非常憤怒,聽從亞父范增的安排準備在宴席上殺了劉邦,後來我們都知道項羽並沒有殺他。那到底是怎麼回事,項羽為何又不殺劉邦的呢?這其中的原因我翻閱歷史可以分析出以下幾點:

    一、劉邦的忠誠讓他放棄了殺意 定陶之戰的時候,諸侯都沒有跑去支援項梁,可是隻有劉邦派兵去支援了,這件事情就讓劉邦表達了對於項羽的忠誠,而且當時劉邦攻入咸陽後並沒有進城,而是駐紮在離咸陽不遠的灞上,這也證明劉邦沒有奪取功勞的意思。如果按道義上講楚懷王可是有言在先,先入關中者為王的,而劉邦卻拱手相讓,說自己只是給項羽打前陣,只是在關外等待項羽大軍的到來。我們都知道項羽是個很講義氣的人,一個能誠服自己,並時時都想到他的人,項羽是捨不得殺忠心於自己的人的。

    二、避免引起各路諸侯不滿 我們都知道當時項羽上面還有一個被各路諸侯推舉的楚懷王,何況的祖父項燕還是楚國名將,本來從開始的起義就是打著光復楚業的旗幟,楚懷王熊心在位是也確實沒有實權的,但古時都是很重視君臣之禮的,我們都知道三國時期曹操雖然權傾天下,但他對劉協還是畢恭畢敬,不失君臣禮儀。何況楚懷王也說了,誰先入咸陽誰就是“關中王”,這也許是楚懷王為了權衡各路諸侯的一個策略,所以說當時項羽貿然殺了劉邦會引起各路諸侯對他的不滿,這樣為他以後成就西楚霸業添堵,他何必為了一時之氣去殺劉邦了。

    三、性格讓他猶豫不決 被後世尊稱為英雄氣概的他,項羽的驕橫自大,從他身上是永遠蛻不掉的,這也是他以後失敗的一個主要原因,相比劉邦他能忍辱負重,能不被一時的贏利而衝昏頭腦,劉邦在樊噲的保護下偷偷逃離了宴席,留下張良把白璧玉斗獻給項羽與范增,古代白壁可是一種身份的象徵,項羽欣然收下此禮,並沒有去過問劉邦,而范增收了玉斗直接摔到地上說:“唉!豎子不足與謀。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這也可以看出項羽在榮譽下的高傲性格,經不住張良的一番說辭,盡然默許了劉邦的離席。

    四、內部矛盾原因 項羽最小的叔父項伯和范增本來就有分歧,他反對項羽殺劉邦,半夜跑去劉邦陣營通風報信,還跟劉邦結為兒女親家。史書說項伯不認識劉邦只認識張良,不大可能。所以項莊舞劍,項伯起身遮蔽,項羽一看項伯態度明確的反對殺劉邦,所以權衡利弊,放棄了殺劉邦的想法。范增說豎子不足為謀,其實是罵項伯。我們也知道最後項羽聽信讒言,放棄了這位尊稱為“亞父”的范增,可見當時項羽部下內部是有矛盾的,殺劉邦是范增的意思,項伯偏不讓他得逞。漢王朝建立後,劉邦為感念項伯當年在鴻門宴時的解救之恩,賜劉姓,並封為射陽侯。

    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可以看出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劉邦的原因是有客觀原因的,而且在後來的幾次戰役中項羽也可以殺掉劉邦的,但每次劉邦都成功脫險,可以說是天命所歸吧!不然怎麼會有在烏江自刎是的說詞“天要亡他”。

    我們也可以這樣來說項羽,缺少政治遠見,沒有及時斬斷後患,畢竟那時的項羽血氣方剛還是一個年輕人,沒有劉邦的老謀深算的本領,更沒有劉邦會籠絡人心,缺少大局觀是可以理解的。

  • 5 # 獨孤茗

    應該殺,不過殺了劉邦之後項羽依然很難掌控天下。項羽為人過於小氣,這樣天下依然大亂,中華文明可能會受很大的損失

  • 6 # 丸子爸爸z

    答:必須要殺死劉邦,不是你死就是我死。項羽具有貴族血統,加上他天資過人,所以他與他的叔父項梁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剛愎自用,他的自命不凡使他不夠謹慎,他輕視劉邦布衣出生,且認為他對自己不會構成威脅,印證了驕兵必敗。加之他有所謂的“婦人之仁”,在鴻門宴上就放過了劉邦。因此錯失了殺他的良機。 以劉邦自己的話總結項羽之所以失敗,是因為他用人多疑,唯親是舉,看重出身,小肚雞腸,不願給屬下太多封賞,以至他曾經的人才心腹很多離開了他。劉邦卻禮賢下士,用人不疑,唯才是舉,且非常不吝嗇對於屬下立功後的分封賞賜。因此項羽曾經諸如韓信之輩的將領都投奔了劉邦。項羽度量沒有劉邦寬廣,導致最後自殺失天下。其實在此過程中他本身很佔優勢,且有很多反攻的機會。

    項伯不僅幫助了劉邦。更多地說,他幾次於困境解救了劉邦。因為張良是項伯的救命恩人,劉邦又代其不薄。在鴻門宴上,范增讓手下表演舞劍,欲殺劉邦。於是項伯同其一起表演,阻止悲劇發生,並給予其脫身機會。在項羽欲烹殺劉邦之父時,項伯替他說情,劉邦父親得以平安無事。

  • 7 # 小智的快樂生活

    殺與不殺都在乎怎麼理解了,站在現在去看古代不殺是事實,這和項羽的性格有關,站在項羽的角度想殺了他才是最好的結果!

  • 8 # 南朝居士

    殺了劉邦有什麼用呢?都沒想過這個問題?

    劉邦是豐沛集團的首腦,劉邦死了,這個集團就瓦解了嗎?

    崇禎想過殺了努爾哈赤沒有?肯定沒有啊,

    努爾哈赤死了,滿清就瓦解了?皇太極死了滿清就瓦解了?

    豐沛集團是劉邦領導的眾多大佬,還有數萬軍隊,劉邦死了,對這個集團有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嗎?

    殺了劉邦,劉邦集團還在,軍隊還在,他死了蕭何頂上去一點問題沒有,因為蕭何始終都是跟劉邦並駕齊驅,分庭抗禮的,如果有人對他不滿,那就劉邦的兒子劉盈上位,其他人輔政,就像皇太極死了,八歲福臨做皇帝一樣。

    兩個政治軍事集團的鬥爭,從來都不是殺了對方的首腦就能解決的。

    並不是殺了對方首腦沒用,而是殺了對方首腦後,能做好安撫,能解決問題,那自然有用,如果不能安撫好,不能解決問題,殺了對方,也得為對方償命。

    項羽可以殺了劉邦,但是,面對數萬大軍,項羽怎麼辦?能收編他們嗎?估計不能吧?

    能讓他們離開長安,不參與分滅秦蛋糕?估計也不能吧?

    能吞併他們,還是派兵消滅他們?估計也不能吧?

    項羽沒有能力消滅劉邦的軍隊,即使有這個能力,如果火併發生,也是兩敗俱傷,項羽還拿什麼爭奪天下?

    何況,當時並不是兩方鬥爭,而是多方鬥爭,如果劉邦項羽火併,得利的是其他人。

    如果劉邦參加鴻門宴有生命危險,劉邦斷不會參加的,因為去了就是死,不去還能活,為什麼去?

    就像當年去參加談判,也沒有誰跟校長說,把他殺了,天下就是你的,如果真有人出這樣的主意,八成會被當成傻子的。

    劉邦身後站著數萬大軍,項羽那有機會殺了他?

  • 9 # 讀出歷史中的不得已

    只要項羽腦子沒有進水,就不會殺劉邦!自古以來,就是殺人容易善後難!我們不能以劉邦後來的成功,來反推項羽殺了劉邦,就萬事大吉,這是羅輯思維的欠缺。當時的項羽和其他的集團首腦都會過面,打個比方,如果齊王最後勝利了,後來的史書就會站在齊王的角度來寫,後世讀者就會認為項羽不殺齊王,是歷史性的大錯。

    實際上,當時天下不同軍政集團林立,如果把大體實力劃分一下,大體上項羽佔比不到三成,劉邦、齊王差不多,合起來三成五。項羽殺劉邦,如果不能收編劉邦集團,那就給自己樹了一個死敵,而且會成為其它勢力的共敵,可能馬上就翻了船。劉邦自然是死了,項羽的下場也好不到哪裡去。

    亂世中拼殺到最後的倖存者,好比世界盃的入圍球隊,都不是白給的,無論你怎麼有冠軍相,如果每個對手都和你死磕,陰招使盡,你也進不了半決賽。再比如,巔峰期的泰森,能扛得住三四個當時世界排名在十到二十的拳手的群毆嗎?泰森自己也不敢這麼想的。

    劉邦、項羽自然有高下,但和我們普通人比起來,就好比我們普通的街頭棋王和胡榮華相比。之所以敢隨便評論項羽的對錯,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看不懂,也因為史書把政治鬥爭的真相遮掩了。知名歷史人物的抉擇,我們可以說他失敗了,但不能輕易認為他們是愚蠢的,因為普通人根本走不了那麼遠。

  • 10 # 百家講壇主講人丁萬明

    項羽是否應該殺劉邦?項羽不殺劉邦的心理分析

    鴻門宴是中國歷史上最富有戲劇性的一段傳奇,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的記載堪稱經典中的經典,惜墨如金的《資治通鑑》用了全書罕見的極大篇幅記載這件事,足見這件事在司馬光心目中的分量。

    在項羽和章邯苦鬥之時,劉邦趁機先入關中。有人勸說劉邦據關中為王,劉邦認為此計可行,就照著辦了。劉邦這麼做,與項羽分庭抗禮之心已經昭然若揭。項羽“聞沛公已定關中,大怒”(《資治通鑑》卷九),下令準備與劉邦兵戎相見。這個時候劉邦擁兵十萬,號稱二十萬,駐軍霸上。項羽擁兵四十萬,號稱百萬大軍,駐紮在新豐縣的鴻門。劉項雙方劍拔弩張,戰爭一觸即發。

    這個時候還有人不嫌事大,又有兩個人各添了一把火。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向項羽告密說:“沛公欲王關中,令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資治通鑑》卷九)他告訴項羽:“沛公想要在關中稱王,任秦王子嬰為相,奇珍異寶全都被他佔有了。”項羽的重要智囊范增趁機進言項羽說:“沛公居山東時,貪財,好色;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資治通鑑》卷九)“劉邦沒入關之前,既貪財又好色。如今入關,卻既不搜刮財物,又不寵幸女色,很顯然表明他的志向不小哇。我曾命人觀望他那邊的雲氣,都顯示出龍虎的形狀,出現五彩,這是天子之氣啊!應該趕緊滅了他,不要錯過了時機!”

    然而這個時候戲劇性的一幕出現了。大戰前夜,項羽的堂叔項伯出於個人情誼,跑到劉邦大營向對自己有救命交情的張良通風報信。張良當然要向劉邦彙報。而老江湖出身的劉邦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與項伯結為兒女親家,成功使項伯站在自己一方。項伯於是給劉邦安排了鴻門宴,以便於劉邦向項羽當面消除誤會。

    所以在整個鴻門宴上,其實真正起主導作用的人是項伯,是他一手促成了鴻門宴這段傳奇歷史。

    項伯先是回去替劉邦說情:“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資治通鑑》卷九)“要不是劉邦先攻下關中,您又怎麼敢這麼大搖大擺進來呀?!如今人家建立了大功卻還要去攻打人家,是不義的。不如就勢好好地對待他。”項羽竟然答應了項伯的請求。緊接著在鴻門宴上范增指使項莊拔劍起舞。項伯見狀也起身拔劍起舞,並時時用身子遮護劉邦,使得項莊行刺未遂。

    在鴻門宴上,真正打破僵局的人其實是樊噲。樊噲帶劍擁盾闖進鴻門宴上,對項羽義正言辭地說:“為臣連死都不逃避,喝一巵酒又有什麼可推辭的!秦王朝有狠如虎狼的心腸,殺人唯恐殺不完,用刑懲罰人唯恐用不夠,致使天下的人都揭竿而起。懷王曾與各路將領約定:‘先打敗秦軍進入咸陽城的人,在關中為王。’如今沛公最先擊潰秦軍,進入咸陽,秋毫無犯,就率軍返回霸上等待您的到來。這樣勞苦功高,您非但不給予封地、爵位的獎賞,還聽信小人的讒言,要殺有功之人。這是在重蹈秦朝滅亡的覆轍呀,我私下認為您的這種做法是不可取的!”這番冠冕堂皇儼然受了天大委屈的話,由一個屠夫出身的粗人樊噲說出來,項羽什麼反應?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記載,項羽無言以對,只說“坐!”他為什麼只說這一個字?司馬光在這裡沒有評論,但我們可以想到,項羽說到底是一個貴族出身的人,在決定天下大勢的關鍵時刻,他的貴族身份,在恪守傳統道德文化方面的優勢反而成為一種負累,顯得有點不合時宜。

    其實劉邦和項羽在這場戰爭中都想佔領道德的制高點,都想扮演“道德君子”的正面形象,都想以此來博取人心的擁戴。只不過在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劉邦一方非常明確要借“道德”之名為自己贏得迴旋餘地;而項羽卻拘泥於“道德”之道義威力,瞻前顧後,既想享有“道德”的優越感,又想掩蓋赤裸裸的權力之爭,結果讓劉邦鑽了空子。

    劉邦是“真小人”,項羽也不能說有“真道德”,但他想做“偽君子”。結果在鴻門宴上反倒把自己的手腳給束縛住了。放劉邦回去,無異於放虎歸山。對項羽而言,貽害無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人突然發胖會影響健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