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奕天讀歷史

    秦末戰爭,趙佗率南方秦軍北上,大秦還是會滅亡。這時, 南方秦軍即使不全軍覆沒,也會消失掉。

    為什麼這麼說,主要有幾個因素。

    一、嶺南局勢不穩,兵力不足

    公元前209年,義軍紛起時,南方軍團任囂是主帥,趙佗是副帥。

    南方秦軍經過跟南越諸部的作戰,總兵力只剩下二十幾萬。

    公元前210年,趙佗還在打甌駱之戰,南方百越諸部還存在隨時叛亂的危險。

    不管是放棄嶺南,還是趙佗分兵北上,南方發生叛亂的可能性都比較大,特別是在趙佗軍北上不利的情況下,嶺南叛亂是必然的。

    這種情況下,這支北上的秦軍就丟失了後方。

    二、南方秦軍中楚人較多

    秦始皇南征的秦軍,一部分是當年王翦伐楚的秦人軍隊,還有一部分是直接在楚地和其他五國徵調的兵士。

    當時的農民起義軍,主要就是楚人。楚人跟秦人之間有滅國之仇,這部分楚人不管是北上,還是分兵留守嶺南,叛亂倒戈的可能性都非常大。

    三、南方秦軍北上,會先被消滅

    章邯軍和戍守長城的王離軍,都在北方,可以很快會師,拱衛都城咸陽。

    章邯軍前期主要負責防守陳勝、吳廣的張楚義軍進攻咸陽,而王離軍要防禦北方匈奴的進攻。

    南方的秦軍北上,要走秦始皇伐嶺南時修的新道,經過楚地。

    趙佗固守嶺南時,就是封鎖了新道,起義軍也可以封鎖該道。

    起義軍知道趙佗軍北上,項羽和劉邦軍應該會先南下攻擊趙佗軍,而北方的章邯、王離軍又被張楚軍阻塞,秦軍無法相互呼應。

    此時,趙佗軍的命運可想而知了,不可能打過項羽、劉邦。

    嶺南越人諸部,聽到訊息,必然叛亂,趙佗軍丟失後方,糧草供應也會比較困難。

    這種情況下,趙佗軍要不被項羽和劉邦軍消滅,要不退回嶺南。這時退回嶺南,還要跟叛亂的越人作戰,建立南越國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了。

    秦朝的滅亡,還是會到來,最多是推遲一下。

  • 2 # 文軒春秋

    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他便發動了征伐南越的戰爭。據史料記載,當時包括後勤共有50多萬軍隊被派去征服南越。在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06年這段時間內,守在嶺南的50萬邊防軍竟然對於秦朝的滅亡是無動於衷的,這是什麼原因呢?

    據悉,秦朝共有兩次派兵去征服南越,第一次以主帥戰死沙場,戰爭失敗而結束。第二征伐戰爭,秦始皇調整了戰略:征伐南越需要穩紮穩打,長期移民駐紮。第二次征伐南越的戰爭在嶺南駐紮了四年之久都沒有回去中原。如果秦軍此時茫然撤退,沒有重兵長期把守,就有可能造成敵人捲土重來。那麼兩次戰爭中那些所有被犧牲的將士,就會白白犧牲掉。

    秦始皇去世後,天下大亂,反秦力量使得大秦帝國搖搖欲墜。駐紮在嶺南的50萬軍隊多數是秦人,他們難道會無動於衷,眼睜睜地看著秦國被反秦力量滅亡嗎。況且趙佗是深受秦始皇器重的人,對於大秦帝國應該感情很深才對,怎麼就不動呢?可是確實出人意料,50萬秦軍並沒有出現譁變或逃亡,他們反而聽從趙佗派遣,在廣西到廣東一線佈防,閉關自守。

    為什麼沒去救援呢?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原因:

    1:50萬軍隊駐守南越,這支部隊到秦朝滅亡都沒有派兵去援救,或許是趙佗有私心,或許是秦朝統治者認為自己不需要,所以沒有向嶺南50萬軍隊求援,總之沒人知道原因。

    趙佗

    2:秦軍征服南越只有短短的6年,這時候並沒有站穩腳跟,如果秦軍主力北上,恐怕那些打下的地盤就都沒有了。

    3當時的交通水平差,命令從咸陽到廣州,在到趙佗準備好去救援,需要2年左右,這個時間根本就是遠水難以接近近火。

    4當時秦朝統治者或許對秦國軍事政治體系十分的自信,認為不需要嶺南的50萬援軍一樣可以平定叛亂。他們深受秦始皇影響,認為讓嶺南儘快融入中原實現嶺南的統一才是最重要的。

    駐紮在嶺南的秦軍主要是王剪伐楚的那批人。戰鬥力是很強的,我認為如果趙佗北上平亂的話,秦國是不會那麼快滅亡的。

  • 3 # 香茗史館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搞清楚秦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要知道秦國滅亡,非戰之罪。從戰局來講,鉅鹿之戰前秦軍剿滅叛軍形勢一片大好,恰恰是王離和章邯的先後投降使得秦國失去了最後的翻盤機會,而兩人的投降與當時的朝局密切相關。所以,秦國最終一敗塗地並非是兵力不足導致的,更大的原因是朝廷內部問題,這個問題不解決,有再多的軍隊也是白搭。

    鉅鹿之戰前,秦軍形勢大好

    鉅鹿之戰前,局勢方面秦軍甚至佔優,在章邯的率領下,秦軍先是擊敗張楚政權,殺了陳勝,之後又先後擊敗魏王魏咎和齊王田儋。雖然在與項梁的交戰中遇到挫折,但在秦二世徵調兵力支援章邯後,章邯最終擊敗項梁,導致項梁身亡,至此楚地基本平定。

    隨後章邯越國黃河向北平定趙地,擊殺趙王李良(趙王武臣已被李良殺死),趙王趙歇繼位但卻被王離圍在鉅鹿,於是章邯在鉅鹿南側棘原駐紮。同時,齊國、燕國援軍從東側趕來,楚王熊心令宋義、項羽率軍六萬北上,劉邦則領兵西進收攏殘兵。鉅鹿之戰爆發。

    鉅鹿之戰,秦軍有沒有翻盤機會

    鉅鹿之戰作為決定秦國生死的一戰,秦國並非沒有翻盤機會。

    從兵力來講,秦國方面:章邯手中有20多萬軍隊,雖主要為驪山囚徒,但歷經長期平叛,戰鬥力不容小覷。王離手中則有兵力大約十萬(存疑),這是駐守上郡的蒙恬統率的秦國邊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叛軍方面:項羽兵力六萬左右,陳餘五萬左右,燕國、齊國援軍大約十萬上下(項羽收編各諸侯和章邯軍隊後總兵力也就四十萬)。

    兵力方面雙方不相上下,可戰鬥力卻不可同日而語。叛軍方面也就項羽的六萬軍隊戰鬥力稍強。陳餘軍戰力很差,陳餘曾派五千人試探性攻擊王離,連個水花都沒濺起來。燕軍、齊軍更不用提,從秦末戰爭交手情況來看,燕軍沒有參加過戰鬥,齊軍數次大敗。

    王離、章邯投降更多因為朝廷變故

    根據《史記》記載,就在鉅鹿之戰的關鍵時刻,秦二世二年七月(公元前208年7月),咸陽城再次發生變故,左丞相李斯、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由於勸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宮,減少徭役被下令逮捕。右丞相馮去疾、將軍馮劫未免受辱,均自殺身亡,李斯亦於不久後被腰斬,並夷三族。

    根據《史記•秦楚之際月表》的記載,王離軍隊是在公元前207年12月被擊敗圍困,次年1月投降。

    如果不是因為朝中變故,很難解釋為何王離統率十萬邊軍,圍困鉅鹿長達數月卻沒能攻下無兵無糧、城防薄弱的鉅鹿城;也很難解釋,項羽到底是怎麼在章邯20萬大軍眼皮底下擊敗王離,並將之圍困長達兩月之久的。

    王離投降之後,導致章邯的軍隊變成了孤軍。根據《史記》記載,覺察到戰局不利的章邯一方面整頓兵馬西扯(秦軍數卻),一方面令司馬欣回咸陽求援兵。然而回到咸陽的司馬欣卻被趙高擋在了宮外,根本沒有見到秦二世,或許還因為戰事不順被訓斥了,司馬欣感到事態不對,連忙踏上歸途。這令章邯覺察到了危險,正如陳餘給章邯勸降信中所言“有功也是被殺,無功還是被殺”,章邯已經沒得選擇,只能選擇投降。

    秦國滅亡,非戰之罪

    綜上所述,秦軍並不是敗在了戰場上,而是敗在了朝局。王離和章邯完全可以說是被逼反的。

    如果朝廷全力支援王離和章邯,鉅鹿之戰或許就會是另外一個結果,兩人未必沒有剿滅叛軍的能力,要知道叛軍方面也並非鐵板一塊。

    燕國地處北方,一直未曾參戰。

    而齊國田榮由於繼承人的問題,和楚國存在矛盾,之後田榮也並未隨項羽入關中,項羽分封天下也未分封田榮。

    趙國方面,武臣先是被李良所殺,李良又被章邯所殺。而由於鉅鹿之戰,趙王趙歇的左膀右臂張耳和陳餘也有了舊怨,在隨後的楚漢爭霸中,兩人先後數次交手。

    趙佗為何不北上

    我認為趙佗在秦末戰爭中一直未北上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嶺南之地未平。秦國攻取百越之地先後投入數十萬兵力,前後用了長達9年時間,而且打的極為慘烈。而此時距離秦國佔領嶺南不過幾年時間,嶺南之地根本沒有完全平定,如果趙佗貿然北上,後方極有可能叛亂。

    朝廷不值扶助。秦二世的朝廷還值得救嗎?秦始皇時期雖然各地仍有叛亂,但遠沒有達到民不聊生的地步,秦二世成功將自己變成了全天下的敵人,這樣的朝廷還有救的必要嗎?

    戰局扭轉太快。正如前文所說,最開始平定叛亂的戰爭是極為順利的,趙佗完全沒有冒險出兵的需要,而等鉅鹿之戰戰敗的訊息傳到嶺南,項羽都已經進了關中了,趙佗更沒有出兵的需要了。

    當然,也不排除趙佗早有自立的想法。

    綜上所述,秦國完全就是被秦二世和趙高兩人玩死的,秦國並沒有亡在戰場上,而完全亡在了朝局上,這已經與兵力多少無關了。及時趙佗提兵北上,有秦二世和趙高兩人在背後扯後腿,這仗也是必敗無疑。

  • 4 # 軒轅十四Rex

    首先,是趙佗,不是趙陀。

    其次,趙佗?還想北上平亂?想得太多了吧?

    《史記·南越列傳》中是這麼說的:

    至二世時,南海尉任囂病且死,召龍川令趙佗語曰:“聞陳勝等作亂,秦為無道,天下苦之,項羽、劉季、陳勝、吳廣等州郡各共興軍聚眾,虎爭天下,中國擾亂,未知所安,豪傑畔秦相立。南海僻遠,吾恐盜兵侵地至此,吾欲興兵絕新道,自備,待諸侯變,會病甚。且番禺負山險,阻南海,東西數千裡,頗有華人相輔,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國。……”

    這是趙佗的上司任囂病重臨死之時對趙佗面授機宜時說的話。看看他的思路:中原大亂,他想的並不是忠心報國,提兵平亂;也不是機不可失,逐鹿中原;而是興兵絕道,保境安民。然後呢?“待諸侯變”,觀望局勢,以番禺一州之地,割據立國。

    通篇看任囂的這個戰略構想,北進中原從來都不在他的選項中,無論是後世常見的“率軍勤王”,還是爭奪天下,都不在他的考慮之內。他所能想到的最好的結果,也就是保證嶺南不亂,趁機擁兵自重,獨立建國。

    任囂想得挺好,但是他自己病重,沒有機會實行自己的戰略了。趙佗繼承了他的遺志,趁機割據嶺南,建國南越。

    會有題目這樣的疑問,無非是有一種說法,說親並六國後,主力一路北上戍守長城,抗擊匈奴,一路南下平百越,建立桂林、南海、象郡,並駐紮在那裡。如此造成中原空虛,這才讓山東豪傑有機可乘,陳勝、吳廣振臂一呼,中原黎庶雲集響應,在極短的時間內,就滅亡了強秦。

    但根據記載,“秦時已並天下,略定楊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謫徙民,與越雜處十三歲。”可以看出,駐守南方三郡的,是一支由“謫徙民”組成的隊伍,談不上是秦軍主力。而且,中原變亂之時,他們已經“與越雜處十三歲”,家都安在了嶺南,能指望他們對中原亂局有什麼動作呢?

    更何況在當時,中華文明集中開發的地域,集中在中原地區,南方山嶺之中,尚處於未開發、未開化的狀態。正是秦朝這一支由“謫徙民”組成的大軍開赴嶺南,這才開啟了嶺南開發的大幕。而這也只是大幕剛剛拉開,南方的經濟開發落後於北方的歷史,還有上千年。這個時候,以嶺南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讓他們去與經濟發達、實力雄厚的中原地區相抗衡,實在是太難為人了。

    即便是趙佗真的有意北上,實力也足夠,但是道路阻隔,嶺南距中原、關中有山水萬千重,等到他真的進軍到位,秦朝也不知道早滅亡了多久了。

    無論怎麼看,“北上平亂”這樣的事,都是不合算、不可能的事,以趙佗的實力和地緣,都是想都不會想的方案,更別提影響秦末的大局了。

  • 5 # 諾53632213

    會,很多人說什麼暴政什麼的,無稽之談。

    秦國會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人反感秦國公室。

    原因一:胡亥登基之後,大肆屠殺秦國功勳,大肆殺戮,秦國以法制天下,結果胡亥的暴政違背了秦國的律法,秦法誅行,胡亥趙高誅心。

    第二,大肆揮霍本國百姓勞力,秦國前幾代君王,無論是修築長城還是敢死隊亦或者其他,都儘可能用戰俘或者敵國百姓,讓本國百姓安居。

    第三,秦國本華人口急劇減少,無法控制天下,並且因為穩定和文治,導致秦國百姓開始怕死。

    第四,秦國原本以耕戰獲爵,趙高和胡亥損壞了這一規定,導致獎罰不明。

    總結,秦國失了本國的民心。

    外界因素,秦國名將要麼戰死(如王離的狂妄導致戰死),要麼死於政治(蒙恬),要麼背後掣肘導致戰敗(章邯)。此外始皇帝后期只注重文治,導致後起之秀很少,一統天下之前秦國各代君主都在挖掘和培養名將。

    秦國這座戰爭機器,有明君,尊律法,則天下必定一統,秦法已經根深蒂固。亂秦法猶如背祖訓,故而秦人必定棄秦君。

  • 6 # 歷史風暴

    陳勝吳廣的大澤鄉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民起義。這場起義,成為了秦朝滅亡的導火線。趙高等人如果在陳勝吳廣起義之後,派出紅翎急使,立即前往南越地區,命令趙佗等人北上勤王。那麼,秦朝很有可能,將起義軍滅掉。

    趙佗等人能夠派出多少軍隊北上勤王?

    秦始皇當年派出了兩支軍隊向外拓展,一支是北上的30萬長城兵團,擊敗了匈奴軍隊之後,由於北方草原無法提供這些軍人的基本生活,所以長城軍團撤到了長城沿線,在這裡監視著匈奴人的動向。

    在南方,秦始皇派出了50萬秦軍,對百越地區進行了征服。秦始皇在征服百越後,在這裡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等三個郡。50萬秦軍分散居住於這三個郡之內,與當地老百姓一起生活,逐漸的融入到了這裡。

    但是畢竟這是一個新徵服的土地,如果趙佗率領50萬秦軍北上,那麼南越地區肯定會再次失去,而趙佗的軍隊也將失去後方基地。所以我認為趙佗肯定不會派出50萬大軍北上,理論上他頂多也就會派出20萬人,而將三個郡之內分別留下10萬人守衛,保證對這裡的控制。

    趙佗的攻擊方向。

    趙佗所在的南越地區,由於地處中國的最南方。所以,他最好的攻擊方向,就是當時已經響應陳勝吳廣,在江東地區揭竿而起的項梁、項羽等人。此時的項梁,項羽等人,正集合8000江東子弟渡過烏江,前往中原地區,大後方極其空虛。

    如果趙佗率領20萬秦軍北上佔據江東,讓項梁、項羽等人失去後方基地。那麼,北上的楚軍將會大亂,鉅鹿之戰很可能會以項羽等人的戰敗而結束。

    鉅鹿之戰之前,各路諸侯對秦軍強悍的戰鬥力仍然非常恐懼,所以作壁上觀。只要項羽的楚軍敗潰,那麼各路諸侯將會不戰自降。轟轟烈烈的秦末農民起義,會在趙佗的參與下,成功被秦朝鎮壓!

  • 7 # 歷史為什麼

    這個問題就像“如果吳三桂及時南下,李自成會攻破北京嗎”,歷史沒有假設,歷史充滿了偶然性。

    文明住往被野蠻戰勝,所謂的大國往往被不起眼小國打敗。天命乎?氣數乎?

  • 8 # 天天故史匯

    秦朝發生了動亂,身在南越的趙佗為什麼不發兵救援,它能夠救回秦朝麼?

    南越國的由來

    秦朝滅亡六國後,面對北方匈奴和南方百越的威脅,分別派出軍隊進行打擊,其中屠雎帶兵五十萬南征,但不久屠雎就兵敗身死,秦軍只能在越地駐紮並修建靈渠,待重新休整後由任囂和趙佗繼續攻伐,最終秦朝在百越建立了三郡,即“象郡、南海郡、桂林郡”,為了穩定當地局勢,秦朝採取“東南一尉,西北一侯”的措施。其中東南一尉就是指越地的三郡兵力由南海郡尉統一指揮,任囂是首任郡尉。

    中原爆發起義後,任囂病重,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找來趙佗,趙佗當時是番禺郡下的一個縣令。任囂將番禺郡託付給趙佗,他讓趙佗挾地自保,觀察中原動亂的狀況再作打算,任囂身亡後,趙佗接替郡尉之職,並派兵控制重要關口,封鎖了南越三郡之地。

    秦朝一共用來幾百年統一天下,但滅亡只用了三年,趙佗在接到秦朝滅亡的訊息後就發兵兼併其他兩郡,並建國自立南越武王。

    為什麼趙佗只自保

    南越人人心不附秦朝

    任囂和趙佗在南征時,曾經向秦始皇要人,秦始皇給過兩批,一批是五十萬的平民百姓,一批是不到三萬的單身女子,這些人大部分都是罪人或者商人,基本上都是被髮配到南越之地的。從中原繁華之地被髮配到南越這樣的煙瘴之地,這些人心中對於秦朝不會有什麼好感。

    除了這些百姓,還有當時隨著任囂和趙佗南征計程車兵,這些士兵在和南越當地人或者那些單身女子成家後,基本上根已經落在了這裡,受到家屬影響,他們也不會有那麼大的動力去離家千里打仗。

    南越自身局勢不穩

    秦朝雖然設立了三郡,並且遷移來大量的中原人,但當時的三郡開發時間不長,常常發生動亂,除了內部動亂,還有外部壓力。已經發生暴亂的六國諸侯對南海三郡不會是友好態度的,尤其是緊鄰著的楚國,畢竟他們也是秦朝官吏,南海三郡一直處於威脅之中,這也是任囂死後,趙佗立馬發兵封鎖重要關口的一個原因。

    趙佗能否救秦

    為了確保自己的權利,趙高一直對秦二世封鎖訊息,陳勝吳廣起義爆發後,所有報告起義的人都被趙高殺頭,只有報告說是小賊作亂的人才活了下來。秦二世在面對鉅鹿之戰失敗前,一直以為只是有一些小毛賊在作亂,所以在整個秦末農民起義中,並沒有見到秦二世宣佈徵調南海三郡兵力的記錄,趙佗如果私自調兵北上支援,以秦法的森嚴,沒有軍令私自調兵出境的趙佗很可能等來的先是殺自己的命令。

    就算趙佗帶兵北上,秦二世趙高沒有以私自調動軍隊的理由殺他,但他也很難得到秦二世趙高的信任,早晚身死或投降。在戰爭初期,秦朝平叛的形勢一片大好,雖然各地紛紛發生動亂,但章邯很快就一一將其撲滅,但在鉅鹿之戰中的失利,使得章邯不被秦二世趙高所相信,章邯懼怕趙高,決定投降項羽。趙佗遠離秦朝政治中心多年,況且他在接替郡尉之前只是一個小小的縣令,如果調兵北上,他並不會得到秦二世和趙高的信任,沒有秦二世和趙高的信任,趙佗要麼被趙高害死,要麼也和章邯一樣投降,也就無法給秦朝續命了。

    所以說,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後,之前還僅僅是縣令的趙佗並不想帶兵北上支援,就算帶兵北上了,很可能也會被趙高害死或者投降義軍,還不如自立建國,九十年後,南越國重回漢朝統治,一切又回到原來的樣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桃子病害如何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