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代熊主

    1、滿洲人紀律井然,性情淳樸。平時是直爽、有禮貌的人,跟明朝人相比,沒有太多的禮節束縛,比較實在。但是在戰場上比較兇猛。

    2、滿洲軍隊很能吃苦,不畏死,且適應環境的能力一流。

    3、滿洲士兵的戰術能力很強,裝備也很不錯,披甲很厚,箭射的很準,在20米距離輕鬆射透一般的門板。

    4、總體而言,滿洲人當時的精神面貌和平均道德水準,在漢人之上。

    從組織能力、效率、戰鬥意識、戰鬥力、執行力各方面,都是當時中國最優秀的軍隊。滿洲貴族依靠此軍以虎驅狼讓三順王吳三桂等漢軍協助滅掉了南明殘餘勢力。以當時明朝軍民的那副德行,說實話,亡的不冤。

  • 2 # 魅力平常心

    1583年——1593十年間,努爾哈赤以13副鎧甲起兵,完成了對女真的統一。在這之後他停止了戰爭。為了鞏固統一,開始致力於內部建設。

    努爾哈赤意識到,沒有一個穩定的後方,在強大的軍隊也不能承受一場長時間的戰爭。於是就創立了八旗制度。

    他借鑑了完顏阿骨打時期女真人的牛錄製:十個人為一牛錄,選一個領袖“牛錄額真”。努爾哈赤在這個基礎上創立了紅黃藍白四旗,分別以這四色為旗幟,每個旗7500人。把10人一牛錄改為300人為一牛錄。這也就是努爾哈赤當時的總兵力。三萬人左右。

    到了1615年,隨著他部隊的擴充,又創立了第二個紅黃藍白四旗。把原有的這四色旗幟周圍鑲一圈邊,紅色旗幟周圍鑲白邊,其它三色旗幟鑲黃邊。這樣就形成了最初的女真八旗。即正黃、正紅、正白、正藍、鑲黃、鑲紅、鑲白、鑲藍八旗。

    努爾哈赤時期就這八個旗,總共也就六七萬人。到了皇太極時期,八旗又一次擴張了。除了滿八旗之外,又組建了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還有東北其它少數民族的打牲八旗。一共是三十二旗。加在一起20萬人左右。這也就是皇太極對抗大明的全部家底。八旗制度是一個創舉。它出則為兵,入則為民。平時耕田打獵,八旗統一領導。戰時,拿起旗號出去就直接打仗了。也就是說,平常是一個經濟政治單位,戰時是一個軍事單位。

    八旗制度,對於日後滿洲人能統一中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 3 # 蘆葦少女重拾舊夢

    根據《中國軍事》通史,到後金天命六年(1621年),滿洲八旗有牛錄231個,總丁口也只有6.9萬人,和上億人口的大明王朝比,看似只是零頭,但組織效率和動員力則是天壤之別。

    薩爾滸之戰,面對8.7萬明軍精銳、以及北韓軍1.3萬、葉赫軍1萬,總計11萬大軍的聯合征剿,努爾哈赤極限動員出超過5萬戰兵,2萬隨軍民夫,婦女老人小孩無不上陣支援後勤,將四路明軍逐次殲滅三路,嚇跑一路,大獲全勝。

    皇太極繼位後,收錄降順的蒙古人和漢人,建立蒙古八旗120牛錄,漢軍八旗164牛錄,又從東北野林中搜羅了大量的索倫、達斡爾、鄂倫春諸民族的丁壯,編練成滿洲八旗310牛錄,經過近二十年經營,共有9.3萬滿洲八旗,3.54萬蒙古八旗,3.28萬漢軍八旗,總兵力合計16.12萬,以戰鬥力而論,已經當時整個東亞大陸最強大的一支軍隊。

  • 4 # 南朝居士

    明朝從立國開始,就壓著女真打了二百多年,那真的是壓著打啊,

    明代女真人按其地理位置和社會發展程度,分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和東海女真(明稱野人女真)。

    明王朝在廣大的女真地區設立了380多個羈縻衛、所,又在黑龍江與恆滾河匯合口對岸的特林地方,設立奴兒干都指揮使司,封女真各部首領為都督、都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職,給予敕書、印信、衣冠和鈔幣,並規定了朝貢與馬市的時間與待遇,加強了明朝對東北地區的直接統治。

    明朝對落後邊緣地區實行的是羈縻政策,這種地區是不可能收稅的,反而還要往這裡輸血,之所以施行這種政策,是因為當時大明強大,可以壓制女真,按在地上摩擦,於是就佔領這裡,分化瓦解他們,不讓他們聯合、統一,因為一旦他們聯盟了,必然是大明王朝的威脅。

    什麼是羈縻政策呢?所謂羈縻,“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

    女真當時的社會,從狩獵和遊牧走向了定居,其經濟也從過去的狩獵經濟,轉為主要從事農業,輔之以狩獵和採集。從社會形態和階級關係上看,屬於原始社會部落制,已經出現了奴隸主和奴隸階級,相當於三皇五帝時期,酋長是部落的主人,家族世襲,一個部落相當於一個村的大小,

    大明統治後,女真的酋長既是他們自己部落的主人,同時又是大明的百戶、千戶,

    原始社會的女真可沒有什麼感情,各部落相互攻打,而遼東總兵則利用女真各部落之間以及和其他民族部落之間的矛盾縱橫捭闔,以控制局勢。

    這種壓制政策運用得很好,在明朝強大的二百多年裡,效果很不錯,遼東一直沒有什麼大亂子,小規模叛亂,很容易平定的。

    但是,明朝衰退了,對女真的壓制力度就減弱了,女真就崛起,實現聯盟了。

    這跟當初遼國時代的完顏阿骨打一樣,也跟金國時代的成吉思汗一樣,都是在朝廷衰退或者內亂的時候,小部落趁機崛起了,然後滅掉自己的主子。

    女真的人數,確實並不多,只是明王朝內憂外患,是一艘破船,並不是女真厲害,而是明朝衰退了,如果明朝沒有衰退,哪有努爾哈赤什麼事?

    同樣的,你認為強大的清軍,強大了多少年呢?也就七八十年,到了雍正年間,清軍已經不堪一戰了。

    每個王朝的軍隊,都有強大的時候,也都必然會衰退,你看到的是明朝衰退的時候,而正是滿清崛起的時候。

    在冷兵器時代,戰爭的成敗,不完全取決於國力,而看戰爭意願和戰爭成本,

    戰爭慾望強烈,戰爭成本低的地區,戰鬥力強,反之則弱

    遊牧民族戰爭成本低,戰爭願意強烈,他們打仗是可以賺錢的,打仗就是組隊出去搶劫,搶來的東西就是你的,你自然願意打仗了

    而對於中原王朝開始,戰爭是燒錢的,而又無法帶來收益,戰爭成本高,戰爭願望低。

    所以,冷兵器時代,落後野蠻的民族,反而更佔優勢,世界史上,文明被野蠻打敗的,實在太多了。

  • 5 # 凌煙閣論史

    八旗軍的構成基礎,軍事貴族領導下的兵民合一,資源使用效率高。

    請先來看一個對比:

    府兵制,中國古代兵制之一,起源於西魏,該制度最重要的特點是兵農合一。府兵平時為耕種土地的農民,農隙訓練,戰時從軍打仗。

    八旗制,是清代兵民合一的社會與軍事組織制度,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府兵制的形成,離不開西魏與東魏(後來演變成北周與北齊)的競爭。

    西魏地區佔據的地區,比東魏的地區差遠了,無論是人口密度和數量,還是經濟發達程度,都不如東魏。這時候就要把有限的資源最大化地使用起來。西魏的府兵制就在這種情況下被創建出來。軍事貴族為主,形成各府的府兵。這個軍事制度一經創立,就逐漸顯現出作戰能力強、效率高的特點。請看下圖,西魏東魏演變為北周北齊的形勢變化:

    力量佔優的東魏(北齊)反而競爭不過西魏(北周),就是因為西魏(北周)在力量使用方面的效率高。

    說以上這些是為了做一個理論鋪墊:在資源不充裕、總體力量小的情況下,就需要提高資源使用效率和效果,誰做得好就能佔據優勢。

    我們回到八旗軍身上。

    在人口不多、資源有限的前提下,努爾哈赤建立了兵民一體的八旗制。

    公元1601年,努爾哈赤在女真人牛錄製度上建成四旗,正黃旗、正藍旗、正白旗、正紅旗。隨著部族加入和人口增多,公元1615年又增設四旗,稱鑲黃旗、鑲藍旗、鑲紅旗和鑲白旗。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固山即旗),滿族人按八旗制分隸各旗,平時生產,戰時從徵。

    八旗總人數不過100餘萬,能出征計程車兵不過10餘萬。面對蒙古和明朝這種大體量的對手競爭,滿洲人在人少兵少的情況下,危機感極強。因此,他們在八旗兵民一體的基礎上,做了一整套管理、激勵和作戰機制。

    (後金早期形勢圖)

    八旗兵的管理激勵和作戰機制

    八旗兵的作戰管理和懲罰激勵方法,《八旗通志·兵制志》中有相關記錄,大意如下:

    對敵作戰時,如只有一個旗堅持作戰,而另外七個旗後退,那麼就把其他逃走的旗的軍隊和人員劃撥給堅持作戰的這個旗做奴隸。

    相反也成立,如果只有一個旗後退而剩下的七個旗堅持作戰,那這個旗的人員將會被劃撥給其他七個旗。

    本旗作戰單位內如果有一部分人後退,那後退的一部分人就會被劃撥給作戰的那一部分人做奴隸。

    在敵我雙方對峙的時候,由基層軍官率隊在前鋒突出位置,高層軍官必須位於本方部隊後部。如果高層軍官重要領導不按照陣型次序作戰,冒失突前進攻的就要對受到懲罰。

    八旗兵的激勵方法,野蠻而原始,主要依靠分配作戰俘獲的人口、財物和牲畜。清兵入關後的跑馬圈地,也是他們的激勵方法之一,但就是苦了中原人。

    (後金騎兵對明步兵)

    八旗兵的作戰方法,這裡是重點,強悍戰力來自於有組織的不怕死。

    作戰方法一般如下:

    一般情況下,以五十人為一隊,前二十人披重甲,持戈矛等長柄武器。後三十人披輕甲,使用弓箭等投射武器。遇到敵軍,則先派出兩名勇士,躍馬而出,觀察敵陣佈置以及試探虛實。然後各個分隊在敵軍陣地前結陣,百步之外用弓箭齊射。

    如果是與敵人大部隊對陣的形勢,則戰法一般如下:

    首先,出動敢死隊,試探敵情,擾亂敵陣,為後續主力出戰尋找和創造戰機。這個敢死隊在滿族人那裡叫做“阿哈”,他們消耗敵軍體力以及尋找敵軍陣法的突破點。阿哈由奴隸組成。

    接下來,在阿哈試探出敵軍虛實之後,八旗軍則開始驅動“披甲人”出戰。披甲人是一種重騎兵,穿戴雙重甲,騎雙馬向前衝,馬也身披厚甲;而且人被固定在馬上,就算陣亡了,人馬也依然往前衝去,像一輛坦克。

    在披甲人身後的是“銳兵”。銳兵負責監督和乘勢進攻。如果前方的阿哈和披甲人後退,那麼銳兵就變成了督戰隊,直接砍殺逃兵。如果阿哈和披甲人擾亂了敵方軍陣,那麼此時銳兵就變成了主戰部隊,開始乘勢攻擊,擴大戰果。

    (女真輕騎兵與重騎兵)

    至此,八旗軍的特點總結一下:

    首先,八旗軍有敢死隊,在對陣時首先起到擾敵尋找戰機的作用。敢死隊不怕死的勇氣也會對敵人形成強大的心理壓力,首先在氣勢上就壓倒了敵人。

    其次,八旗軍後續的重騎兵,就像“裝甲”部隊一樣對敵人形成碾壓和進一步的心理恐慌。這種結陣衝鋒的重灌騎兵,面對中原的步兵時,絕對是碾壓式的效果。

    第三,懲罰和激勵制度嚴厲。誰拼命就能得到財富和奴隸。用制度化的方法鼓勵不怕死,是強大戰力的核心。

    結語:

    實際上,滿清八旗制的基礎是軍事貴族主導的社會制度。在軍事貴族(部落首領)為主的社會單位裡,每一家每一戶都對貴族有極強的人身依賴;因此軍事貴族對每個人的管理約束能力極強。這樣,軍事單元內的力量和資源都會被高效地排程和使用。

    軍事貴族領導下的滿洲部落,遊牧與漁獵結合,做到溫飽沒問題。但是要抵禦敵人、要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須依靠戰爭搶掠。因此,努爾哈赤八旗這一套管理激勵制度和戰法,把資源不多的原始野蠻部落,建成了一個紀律嚴明、士氣旺盛的戰爭機器,極為高效。

    而大明經過了200多年延續,其組織能力和作戰意志力已經遠遠不如從前,在生猛的滿洲面前不是對手。大明有資源,但是無法提高使用效率和使用效果,無法抗衡更有效率的滿洲人。

    (完)

  • 6 # 縹緲峰下一粒沙

    八旗兵強悍原因很多,但並非只是滿族人強悍這麼簡單。都說清兵不過萬,過萬無人敵,說實話真有點水分在裡面。

    要知道滿清八旗當中並不都是滿族人,上三旗算正宗滿族人了,那也不全是滿族人,下三旗成色就更雜了,哪族的都有。

    而且你要知道,努爾哈赤可是很早就建立了漢軍旗,隨後有蒙古旗,而且蒙古旗戰鬥力可以算是清軍中拔尖兒的,而且八旗兵之外還有包衣奴兵的體制,八旗軍的強大並不在於其種族的自身優越性,緊湊的軍事體系,合理的論功行賞,才是清軍強大的根本。

    但話說回來,當時的努爾哈赤的私軍也算是大明邊軍,早期的清軍戰鬥力在大明軍隊裡也只能算是中游水平,跟關寧鐵騎這種王牌部隊有著不小的差距,就算是薩爾滸之戰之後清軍極盛時期也只是和大廈將傾的明朝打的死去活來,根本就沒有那個實力扣關入主中原,八旗軍的實力在當時是不容小視的但並沒有說的那麼神乎其神。

    滿清能入主中原很大程度上並非是八旗軍無敵於天下,更多的是因為大明混亂的局勢所造成的結果,因為這篇是主要介紹八旗軍當時戰力的篇章,所以具體因為什麼原因滿清入主中原的就不在這篇文中說了,我會把我個人的見解發布在下一篇文中。

    所以總結來說,論軍事力量,八旗軍軍力強盛,但大明絕對有和滿清叫板的軍事實力,單論武功,滿清沒有可能入主中原。

  • 7 # 刪繁就簡347

    八旗組織由三個部分二十四旗的組織建設,八旗每一旗下都包括滿、蒙、漢三個部分。

    八旗軍隊之所以戰鬥力強悍是因為:

    1如在入關之初即撥給八旗兵丁土地30畝,稱為“八旗兵丁份地”;

    2規定凡是八旗壯丁差徭,糧草、布匹永停輸納,惟服兵役;

    3八旗統轄下計程車兵,平日進行軍事訓練,戰時披甲出征,已經形成一支能征善戰的部隊;

    4滿、蒙、漢八旗組織內部的官職名額,都有專為旗人預留的編制,從各所屬旗內揀選擔任;

    5旗人除可以佔用八旗編制之外,還可以佔用公共的編制;

    6旗人無論貧富都享有充分的受教育權利,在各駐防之地也都設立了八旗官學和八旗義學;

    7旗人享受各種撫卹待遇,對陣亡、病故、殉職、殉節、致仕、孤寡等都有相應的撫卹規定,還准予其子弟承襲一定等級的官職;

    旗人家中遇有婚喪大事,也可照例領取賞銀。這些舉措對增強八旗的凝聚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8清廷對任何民族的旗人都平等對待,內部並不會因為來自哪個民族而有所不同,八旗制度填平了內部民族之間的鴻溝,消解了不同民族旗人對自己母體民族的認同,代之以對八旗制度的認同;

    由於以上八點,八旗兵把當兵當作與八旗興衰、國家危亡的頭等大事。

    哪怕自家老小節衣縮食,他們也會按照八旗制度的規定,自己出資購買兵器戰馬,從容奔赴戰場。

  • 8 # 北洋海軍炮手

    這個問題其實不難理解,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惡劣的自然條件打造了滿洲人尚武、質樸的本質。東北地區在明末清初時期,自然條件十分惡劣,糧食作物一年只能成熟一季,所以滿洲人不得不以狩獵、採集等生產方式來彌補種植業的不足。這就鍛鍊了滿洲人尚武的本質,所以滿洲壯丁從小就言訓練武藝,甚至滿洲婦女都要練習弓馬騎射來鼓勵父兄、丈夫、子弟練習武藝,所以滿洲人天生就是優秀的戰士。而且,惡劣的自然環境也鍛鍊了滿洲人質樸的特質,比如說包飯。包飯的起源,源自於努爾哈齊困境時期以菜葉包裹米飯充飢的經歷,吃包飯也屬於憶苦思甜的活動。當然,滿洲人完全漢化之後,包飯就變的花樣繁多了,你也可以理解為滿洲質樸的本性沒了。

    第二、滿洲人組織紀律性強。這一點源自於滿洲人的大規模圍獵活動,圍獵活動其實上和軍事演習差不多,就是一堆人排成佇列,按照命令進退機動,圍捕獵物。這後來就演化為木蘭秋獮,透過大規模圍獵來訓練軍隊的組織性、紀律性,讓每個人都能做到令行禁止。同時,與猛獸搏鬥還能鍛鍊菜鳥的心理素質,最起碼不至於見大陣仗腿打哆嗦嚇尿褲子。組織性紀律性對於一支軍隊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直至今日各國軍隊都有自己的內務條令和佇列條令,因為做不到令行禁止的軍隊是不可能打勝仗的。歷史上曾有這麼一個記錄,滿洲火器兵在距離明軍只有二三十步的距離上,才在軍官的命令下齊射兩輪,其結果也很不錯,一千多衝鋒的明軍也只有七人倖存。而明軍呢,組織性紀律性不強,心理素質也脆弱,遠遠的看見滿洲兵就叮咣一通亂打,子彈全特麼的打飛了。等到滿洲人衝到眼前,明軍要麼作鳥獸散,要麼就等著被滿洲兵收了人頭了。我曾經看過一則關於薩爾滸大戰的記錄,明軍槍炮齊鳴卻沒打死一個人,只有幾個倒黴蛋的頭盔和麵具被打穿而已,頂多就是破相而已。不過在以尚武為榮的八旗當中,臉上多條疤反而是一枚軍功章,是勇武的象徵。

    第三、滿洲大汗更重視勞動報酬。滿洲大汗的八旗兵,不管是哪個族群,從哪來的,只要是有了戰功就會獲得應有的賞賜。這個賞賜不僅僅是財產,立功差不多了就會提升社會地位,獲得更多的財產和奴僕。當然,你不立功只要好好幹,滿洲大汗也會不讓你白白流血流汗,最起碼你會有差不多的報酬。根據史料,滿洲大汗治下的八旗兵丁名下都有房產田地,都有奴僕負責勞動生產,而且當兵走軍餉,立功有獎勵,傷了有人抬,死了有人埋。所以,八旗兵有充足的資金去給自己準備精壯的戰馬和優良的兵器、鎧甲。這說明了一個很淺顯的道理,就是忠誠和報酬劃等號,也就是所謂的吃糧當兵拿錢賣命,連勞動報酬都保證不了,還拿什麼打仗。

    而反觀明軍,由於明軍的軍戶制度以及喝兵血等優良傳統對軍事的壓榨盤剝,明軍士兵愈發貧窮。所以,指望吃不飽穿不難的軍人去打仗那就和送人頭沒什麼區別。但是明軍在反水投了滿洲大汗的旗下之後卻戰鬥力倍增,打起老戰友的時候異常賣力。因為大家都是去創業去了,都是去實現個人價值創造利益去了,因為滿洲大汗能讓勞動和報酬成正比嘛。尤其是炮手和工匠,在滿洲大汗那裡更是一塊香餑餑,因為滿洲大汗最缺乏的就是這種技術型人才,所以對他們的報酬特別高。史載一等炮手賞銀八十兩,二等炮手賞銀五十兩。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明朝瘋狂的壓迫剝削軍士和工匠,所以根本不能指望明朝的軍士和工匠對明朝有什麼認同感,反而滿洲大汗能讓他們的勞動獲得相應的報酬,所以這幫人自然會更認同滿洲大汗而不是紫禁城裡那個二百五。所以,明清戰爭的時候明軍基本上被滿洲人壓著打,甚至滿洲人都把戰火燒到了北京城下,其前鋒最遠衝到了淮河。而且清朝在入關前至少消滅了三十萬明軍,明軍大部分精銳部隊幾乎被清軍消滅殆盡。所以清朝不坐天下,誰又坐天下呢。

    全文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產仔後母豬咬仔豬是什麼原因,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