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鳩摩智

    首先說說李亨,也就是稱帝以後把玄宗架成太上皇的唐肅宗。

    他早年是一個處境很艱難的儲君,自太子李瑛被廢殺他被推到前臺以後,就一直出於權力鬥爭的漩渦,前有宰相李林甫的打壓,後又有楊國忠之流的威脅,過的是如履薄冰。而玄宗,出於政治平衡需要一直默許李林甫楊國忠之流對太子李亨的打壓,這些早就讓這位儲君心懷芥蒂了。

    在李林甫活著的時候,李亨就經歷了兩次大案,兩次婚變,心力交瘁。李死後,又不得不面臨和楊國忠兄妹的明爭暗鬥,在安史之亂時,玄宗早就有讓太子李亨執掌朝政之意,但奈何楊國忠兄妹反對,他們很明白讓對手太子李亨上位的後果,所以極力打壓。而太子李亨明白,一旦進入川蜀之地,進入楊國忠他們控制的範圍,自己將無出頭之日,所以必須得先下手為強了,再加上新仇舊恨,更不能坐以待斃了。於是李亨開始操縱兵變。

    馬嵬驛之變,表面看起來是一場兵變,其實是由太子李亨和宦官李輔國、高力士等策劃的一場爭權鬥爭。

    此事過後,玄宗與李亨等同於撕破臉皮,於是父子分道揚鑣,玄宗入蜀,而李亨則另謀出路,至抵達朔方軍大本營靈武並稱帝,獨撐亂局,而玄宗也心灰意冷…………

    馬嵬驛兵變從來就不是一場簡單計程車兵譁變。

  • 2 # 錢君史話

    安祿山造反了,楊國忠興高采烈地告訴玄宗,我早就說安祿山要謀反,你老人家不相信,現在怎麼樣?馬上派一波兵馬,去滅了他。

    哪知安祿山越來越近,派出去兵有去無回,老玄宗趁著天不亮,說一聲要親征,帶著近臣家人,還有些親兵,朝相反地方向走去,他要考察蜀道,知難而進。

    這波人各懷心思,軍士們眼看著楊國忠,還唧唧喳喳發號使令,走到馬嵬驛,一惱怒圍起來把他殺了。

    李亨自達立為太子,終日價提心吊膽,生怕有一天楊國忠一鼓動,老皇帝把他廢殺了。如今楊國忠死了,總算放下了半截心,眼見玄宗已是一隻病貓,發不了威了。但是,一旦入蜀建了行宮,又能發號施令,後果就難以預測了。當斷不斷,必受其亂,國忠雖死,貴妃尚存,這枕頭風也蠻有威力地。眾卒帥也有同感。逼殺楊貴妃的一幕也就上演了。

    再往後,分家產,另起爐灶,各奔前程了。

  • 3 # 走著聊著

    一、馬嵬驛兵變的歷史大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個重大轉折,對唐朝國運的影響可謂傷筋動骨般巨大。這場浩劫的始作俑者為安祿山、史思明,作為帝國最高統治者的唐玄宗李隆基來說,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唐玄宗年輕的時候英武果斷,帶領大唐帝國達到了巔峰的“開元盛世。”晚年的唐玄宗痴迷於梨園享樂,優柔寡斷、聽信讒言、用人不當的缺點暴露無遺,這些都為一觸即發的各種矛盾埋下了伏筆。安史之亂的導火索因宰相楊國忠刺殺安祿山末果而點燃,戰火瞬間粉碎了大唐華麗外表下的太平盛世。

    由於長久未有重大戰事,大唐軍隊缺乏實戰,只能節節敗退。可笑的是當安祿山大軍攻城掠地的訊息傳到長安,唐玄宗和一班文武居然當作傳聞。等到坐實訊息之後朝廷派人倉促應戰,不久叛軍已兵臨長安屏障潼關。

    按照兵家常識,安祿山叛軍過不了潼關,可保京都長安無虞。只要假以時日,各地勤王之師一到,安祿山必然腹背受敵,不戰自潰。這時候唐玄宗又做出荒唐之舉,因拒敵不出而斬潼關守將高仙芝、封常清。臨陣換帥本是兵之大忌,唐玄宗起用了因病臥床的大將哥舒翰。哥舒翰乃一代名將,曾和安祿山不和,他現在年事已高,只好帶病掛帥。

    哥舒翰到了潼關仍然釆取只守不攻的策略,唐玄宗派人下旨哥舒翰必須出關殲敵,哥舒翰不敢抗旨只得出關,可憐十萬將士中了敵人埋伏,死屍填滿了溝壑。哥舒翰被俘,寧死不降被殺。此戰唐軍全軍覆滅,潼關失守。

    唐朝實行節度使的藩鎮割據局面,使得京城長安空虛。潼關盡失,京師震動。唐玄宗偕皇室宗親、宮女太監、寵妃楊玉環姊妹、宰相楊國忠、吐蕃使節等人只帶了區區數千禁軍悄悄溜出長安,準備移駕西蜀避禍。

    二、馬嵬驛兵變的歷史過程

    唐玄宗一干人等離開長安逃至咸陽,這時候又飢又渴,他派太監王洛卿去找咸陽地方官進獻食物,沒想到王洛卿和地方官早就逃跑了。一路上官員隨從多有逃跑,幸有當地百姓聽說天子落難,都過來競相奉獻食物,唐玄宗一時太多感概,以至於數度流淚。

    長安城中的官員百姓不知唐玄宗逃跑,訊息傳開後,大家攜老扶幼,才開始四散逃命。唐玄宗等人這時已跑遠,等到過河的時候,軍卒們就架起便架,過完河宰相楊國忠要燒燬浮橋,唐玄宗知道後邊還有逃亡的百姓,就沒讓燒燬便橋。

    到達馬嵬驛(今陝西興平境內)時,禁軍中很多士卒因為吃不飽飯睡不好覺,所以多有怨言,他們遷怒於宰相楊國忠,認為是楊國忠誤國所致。正好有人看見楊國忠用銀子買了胡餅和羊肉串在那大吃海喝,有人藉機高喊楊國忠謀反了,軍卒們於是糾結在一起亂棒打死了楊國忠父子。

    譁變計程車卒越聚越多,把楊國忠的頭顱掛在高杆上示眾,有官員上前替楊國忠鳴不平,結果也被殺。瘋狂的兵卒們追到了楊國忠的三個姐姐南韓夫人、虢國夫人、秦國夫人也被一併殺死。禁軍首領龍虎大將軍陳玄禮等人怕斬草不除根,日後楊貴妃為哥哥楊國忠報仇,誣陷楊貴妃為紅顏禍水,逼迫唐玄宗處死楊貴妃。

    唐玄宗對禁軍將士說,楊國忠謀反與貴妃何干,她只是一個深宮高牆內的女人,怎麼會參與外邊的事,希望眾人原諒楊貴妃,陳玄禮跪在地下還是不答應。高力士勸慰唐玄宗說,不殺楊玉環眾人不安吶,眾人不安就不能保證陛下的安全,還望陛下忍痛割愛。

    唐玄宗縱然一千個不願意,他也得乾了這杯自已釀的苦酒,於是下令高力士勒死楊貴妃(一說賜死)。據說吐蕃使者見證了整個譁變過程,而這一事件歷史稱為“馬嵬驛兵變”。

    三、馬嵬驛兵變的歷史後果

    整個馬嵬驛兵變之後,唐玄宗的個人威信降到了冰點。一個不能自己做主的皇帝,還指望別人把他當皇帝麼?

    然而整個的事情做的滳水不露,有條不紊。不得不讓唐玄宗生疑,而他將線索引向了一個人,此人就是大唐太子李亨。

    懷疑歸懷疑,唐玄宗終究是沒有確鑿證據。而這種微妙的心理度化,導致了父子大難來臨各自飛的局面。唐玄宗帶著龍虎將軍陳玄禮、大太監高力士一批人繼續向蜀地進發,太子李亨則帶著太監李輔國、大將王思禮等人北上靈武。

    李亨一行人在路上招覽殘兵敗卒,被杜鴻漸等人迎入靈武,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聚朔方之兵力,一時威名大振。

    公元756年7月,在杜鴻漸等人一再上表李亨的情況下,太子李亨在靈武稱帝,遙尊遠在蜀地的唐玄宗為太上皇。

    自此,風光一生的唐玄宗退出政治舞臺。後來回到長安,被唐肅宗李亨軟禁在興慶宮,得力太監高力士也被流放嶺南。唐玄宗後來鬱鬱而終。

    話說李亨即位,以皇子李豫為天下兵馬大元帥兼招討使,節制大將郭子儀,李光弼、王思禮,整理唐軍和回紇、吐蕃兵力總計十五萬,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平叛行動。

    四、太子李亨有沒有參與馬嵬驛之變

    風雨飄搖中的大唐江山,一場腥風血雨的內亂,一個個凶神惡煞的禁軍護衛,整個刀光血災的背後盡是重重疑點。

    那麼太子李亨到底有沒有參加馬嵬驛兵變?馬嵬驛兵變是偶然事件還蓄謀己久,史學界現在也無定論。

    所有的懷疑也只是揣測,而沒有直接有力的證據表明背後有人策劃。

    據說當時的重要人物太監李輔國確實在事發現場提前稟告過太子,但是李亨猶豫不決。或者是李亨己經默許了這次行動,就不得而知。

    只是細思極恐,也讓人不得不懷疑。

    其一:這場譁變貌似很亂,但是殺楊逼宮環環相扣,有條不紊,時間地點拿捏如此之準。

    其二、李亨雖貴為太子,倍受唐玄宗打擊,這是他最好的一次翻盤機會,稍縱即逝。

    其三、李亨雖貴為太子,也是倍受煎熬,前有宰相李林甫作對,好不容易熬死了對手,又上來一個楊國忠,多次蒐集“罪證”希望治太子於死地。

    其四、從整個兵變來看,利益最大化受益者莫過於李亨。除去楊氏家族,李亨去除了一個政敵,唐玄宗失去了一個親信,更重要的去除了一個禍國殃民的禍害,收穫的是更多粉絲的民心。可謂一石三鳥。

    這應該是李亨策劃或者參與馬嵬驛兵變的動機。其實他更具備其它人沒有的如下條件:

    其一、從歷史來看,龍虎大將軍陳玄禮對唐玄宗非常忠心,在斬殺楊氏家族後再沒有半點對唐玄宗不敬,還一直護送他入蜀。那麼這樣一個人如果沒有受到權力的壓迫,是不會幹這種事。

    其二、當時隨行的禁軍據說有三四千人之眾,大半都對斷後的太子李亨負責,李亨的兩個兒子廣平王李俶(後改名李豫)和建寧王李倓同在禁軍護衛中任職。

    其三、李輔國是李亨後來在靈武登基奔走最積極的一個人,應該是太子黨。當時的李輔國除了高力士,經常在唐玄宗身邊走動,彼時的唐玄宗極有可能被監視了。

    其四、這裡不可忽視的一個細節是,在唐玄宗逃至馬嵬驛時,從潼關前線逃回的一員大將趕上了隊伍,他就是哥舒翰的副將王思禮。

    哥舒翰去潼關前線赴任時極力推薦王思禮同去潼關殺敵,而王思禮在去潼關之前怕楊國忠使壞,極力慫恿哥舒翰將楊國忠從京城擄至潼關殺死,後來哥舒翰沒有同意只好作罷,而潼關兵敗與楊國忠的影子參與是脫不幹系。眾人從王思禮口中得知哥舒翰被俘,讓人不可思議的是,後來同時逃回來的大將李承光被李亨斬殺了,王思禮卻安然無恙,一直得到李亨重用。王思禮也在平定叛亂、收復兩京(長安、洛陽)失地中屢建奇功。至於在這個節骨眼上,李亨對待王思禮反其道的做法以及王思禮與楊國忠之間微妙的關係,不禁讓人浮想聯翩。

  • 4 # 山中茅店

    馬嵬驛之變其實是軍方和政界共同操作的結果,但這個操作並不是太子李亨來主導,或許李亨知道軍隊有不滿情緒,或者他也沒有料到會發生譁變,甚至沒有料到會出現極端的事件,雖然事件的結果導致李亨成為此次事變的受益者,但並不能把他定位幕後操作者。

    潼關失守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安祿山打的旗號就是要討伐楊國忠,以清君側。叛軍一路南下很快就攻陷了東都洛陽,直接威脅長安。此時,唐玄宗已經令高仙芝、封常清帶兵抵禦遭到失敗,玄宗不得已只得令有病在身的哥舒翰守潼關,抵禦叛軍。其實當時的局勢中央軍已經開始佔上風,河北一帶郭子儀,李光弼等帶兵大敗了叛軍,局勢開始對安祿山不利,叛軍在山東河南一帶用兵都遭到抵抗而失利。搞得安祿山都想撤回朔方打算守住北方根據地算了。

    然而此時玄宗朝廷內卻一直有一股聲音,就是讓哥舒翰出兵打叛軍去,這個聲音來源就是楊國忠。因為哥舒翰本來就跟他不對付,之前有過對哥舒翰的讒言,但唐玄宗知道哥舒翰有功沒有對他有懷疑,等他再次帶兵守潼關的時候,坐不住的卻是楊國忠,他害怕哥舒翰到時候守潼關有功,會對他不利,因此還特意安排一支萬餘人的部隊駐紮在潼關的後方,名則策應實際就是監視哥舒翰軍隊的動向。哥舒翰也不是吃素的,用計斬了這支部隊的將軍,把這一萬人的軍隊也收歸麾下。這樣哥舒翰和楊國忠的矛盾就激化了。

    於是楊國忠就天天在唐玄宗面前講哥舒翰擁兵自重,帶這麼多兵卻不去打叛軍,肯定和叛軍有勾結,到時候要帶叛軍進潼關。一開始玄宗也不信,可禁不住楊國忠天天唸叨,時間長了,就開始產生懷疑,於是乎就要求哥舒翰出兵打叛軍。哥舒翰知道自己手下這20萬人是幾斤幾兩,守城還是可以的,帶出去打仗很可能要失敗,於是寫信向玄宗陳述事實要求繼續守關,朝廷批覆不允許。沒辦法,哥舒翰只得帶兵出去打,就這樣中了埋伏,十幾萬人很快一鬨而散,大軍就垮了,本人也被投降將領抓了去見安祿山。

    沒了潼關長安就無險可守,馬上就亂成一鍋粥了,本來好好的局勢,就這樣破壞了,河北的郭子儀、李光弼不得不帶兵回來防守,叛軍勢力又開始佔上風。

    玄宗出逃

    哥舒翰兵敗的訊息很快就傳到長安城,這下唐玄宗心裡慌了知道潼關是守不住了,叛軍很快就會攻到長安。於是就想著逃跑,逃到哪裡去呢?首選目標就是西蜀,那裡易守難攻比較安全,又怕聲勢浩蕩會產生騷亂就悄悄帶了幾個親信大臣,溜出了長安往蜀中走。在這支隊伍中有唐玄宗,太子李亨,楊貴妃姐妹及家屬,親信大臣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以及親近宦官還有軍隊。

    由於當時哥舒翰失敗的影響太大了,導致長安周圍好多縣城都已經亂了,有些縣令和政府工作人員早跑了,這樣就導致玄宗隊伍供給就出現問題了,沒人給沿路提供食物。隊伍就這樣又渴又餓,本來情緒就不高,這樣不滿的情緒就更嚴重了。所有人都將這個情緒指向了一個人,他就是楊國忠。沒有他也許安祿山就不會有那個藉口,沒有他哥舒翰還能好端端的在潼關失守,沒有他大家也不會在這裡忍飢挨餓。所以這個風氣很快就蔓延到整個隊伍的軍士之中。

    事變馬嵬驛

    這時候導火索就出現了,正當大家都在飢餓焦慮之中,楊國忠卻又趾高氣揚出現了士兵們的視野中,從他表情中看不到國家危難的焦慮和憂傷,還在對奴僕和士兵頤指氣使,於是隊伍中不知道有人喊了一聲,楊國忠謀反了,理由有了,於是大家一擁而上把他給剁了,順帶連他的姐妹家屬全給剁了,一解眾人心頭之恨。

    馬嵬驛之變後,軍隊暫時穩定了,但是此時隊伍出現了兩種聲音。一種是玄宗這邊的,擁護玄宗的人,他們還是主張去西蜀。一種是陳玄禮等馬嵬驛譁變的部隊,他們覺得雖然玄宗已經答應此事不予追究,但還是害怕到時候玄宗算賬。所以他們打算不和玄宗走了,他們看到了太子李亨,覺得要是擁立李亨的話,自己政治資本會很大,而對馬嵬驛也肯定不會再追究,因為李亨早看楊國忠不順眼了。於是,他們簇擁李亨北上走了,對外稱是要去募兵打叛軍去了,很快玄宗也明白怎麼回事,就封李亨為天下兵馬大元帥,統領全國抗擊叛軍。為什麼說眾人簇擁,因為李亨這個太子當的實在太久了,他渴望達到權力頂峰,陳玄禮簇擁他北上,他也就半推半就同意了。

    因此,從整個事件過程來看,李亨並非主導策劃馬嵬驛之變的主謀,也不是參與者。但他是知道軍中要發生事情的,冷靜站在背後看事情發生,然後再半推半就北上,到靈武即位,成為唐王朝真正的統治者。

  • 5 # 肖邦老師的課堂

    唐玄宗因為安史之亂而逃亡,途中經過馬嵬時,突然發生了兵變。傾國傾城的楊貴妃,也在這個地方被賜死。關於馬嵬之變和楊貴妃之死,千百年來,有著各種各樣的傳說。

    馬嵬之變發生得很突然,甚至於唐玄宗也沒有防備,為什麼唐軍在逃難途中會發生內訌呢?有一種說法是,這是當時的太子李亨謀劃的。為什麼會有這樣的說法呢?到底是不是李亨策劃的呢?一系列的問題,引人深思。那我們就來一起尋找答案吧。

    1.李亨的少年期

    唐睿宗景雲二年,李亨出生在東宮。他的母親楊氏是當時名門望族之後,但是楊氏並不是當時太子李隆基的正妃,而李隆基的正妃王氏無子,所以李亨就被接到王氏身邊撫養。李亨6歲時,李隆基開始給王子們選老師,讓王子們學習,李亨有幸結識了賀知章等文人,因此李亨的文化知識和修養迅速提高。

    2.李亨的兩次離婚

    開元二十六年,李亨被立為太子。李亨成為太子後,面臨的危險卻越來越多,其中李林甫和楊國忠對他的威脅最大。天寶五年,出現了第一次危機。隴右節度使皇甫惟明向唐玄宗建議把李林甫撤職,又極力稱讚韋堅的才幹,大有推舉韋堅代替李林莆的意思。而韋堅就是李亨的妃子韋妃的哥哥。李林甫知道後,就開始秘密監視韋堅等人的行動。過了幾天,李林甫發現皇甫惟明和韋堅私自往來,於是要御史中丞楊慎矜彈劾韋堅,理由是韋堅作為皇親國戚私自與邊將往來。李林莆要將韋堅等人下獄審問,唐玄宗也同意了,李亨也因此事被牽連進去。唐玄宗不願把韋堅的案子擴大,牽連李亨,只懲治了韋堅和皇甫惟明。但此事並未結束,韋堅的兩個弟弟,韋蘭和韋芝上疏為哥哥鳴冤,還讓李亨作證,這惹怒了唐玄宗。李亨十分害怕,趕緊上奏撇清和韋氏兄弟的干係,並要求和韋妃離婚,唐玄宗同意了,這就是李亨的第一次離婚。過了幾個月後,李亨的姬妾杜良娣的父親杜有鄰出事了。杜良娣的姐夫柳勣告杜有鄰勾結東宮太子李亨圖謀不軌。唐玄宗安排李林甫審理此案,李林甫就藉此案件拖太子李亨下水。但結果查出來是柳勣搞鬼,與太子無關,唐玄宗還是隻處置了杜有鄰和柳勣。但此時,李亨的內心十分不安,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再次提出和杜良娣離婚,唐玄宗也同意了,這就是李亨第二次離婚。

    3.李亨登基

    兩次離婚使李亨深受打擊,唐玄宗也十分憐憫他,於是給李亨娶了一位張氏女子為妻。張氏是唐玄宗母親的親戚,她也是後來李亨的皇后。雖然李林甫於天寶十一年去世了,但楊國忠卻繼續和李亨明爭暗鬥,不斷迫害李亨的擁護者,令李亨非常痛恨他。三年後,安使之亂爆發。其實安史之亂之初,唐玄宗本來想把帝位禪讓給李亨,可是楊國忠勸阻了唐玄宗,唐玄宗只好帶著包括李亨在內的大小官員出逃。接著唐軍內部就發生了馬嵬兵變,在這場兵變中楊國忠和楊貴妃被殺,兵變才平息。唐玄宗和李亨也在這場兵變後分道揚鑣。唐玄宗帶人進入蜀地,而李亨卻去了靈武(今寧夏銀川)。天寶十五年,李亨在沒有唐玄宗的禪位詔書的情況下,在靈武登基即位,史稱唐肅宗,並尊稱唐玄宗為太上皇。接著李亨派人把這一訊息報告給了唐玄宗,唐玄宗只好預設。

    從李亨做太子以前來看,他經歷了很多不幸和陷害,身心受到雙重打擊。而陷害他的人就是以李林甫、楊國忠為首的奸臣。但當時這些人深得唐玄宗信任,李亨也找不到機會剷除他們,而安史之亂卻給了李亨一個絕好的機會。當唐玄宗一行人逃到馬嵬時,大家是又累又餓,將士們怨聲載道。李亨趁機要將軍陳玄禮煽動將士們,說叛亂是楊國忠導致的,只要殺了楊國忠,就能平息叛亂。被激怒的將士們,果然把楊國忠殺了,而且還要求唐玄宗賜死楊貴妃。被逼無奈的唐玄宗不得不賜死楊貴妃,楊氏家族的勢力因此被剷除。馬嵬之變看上去是兵變,實際上是李亨策劃的一場權力鬥爭。李亨其實有兩個目的:

    一是除去奸臣和自己的政敵楊國忠;二是逼唐玄宗退位,讓位於他。李亨隱忍了幾十年,最後實在是忍不了。他先是製造不利於楊國忠的輿論,讓將士殺了楊國忠,給自己報仇。接著他又和唐玄宗分開去不同的地方,實際上是為自己登基稱帝做準備。他登基後才通知唐玄宗,說明他就是想造成木已成舟的局面,逼唐玄宗退位。所以馬嵬之變毫無疑問就是李亨借安史之亂自導自演的一場政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教育意義的英語電影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