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經典小郎中
-
2 # 獨孤求bai
1、 立冬氣溫下降快冷空氣臨來
立冬前後,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空氣一般漸趨乾燥。降水的形式出現多樣化:有雨、雪、雨夾雪、霰、冰粒等。當有強冷空氣影響時,江南也會下雪。按照西南降水的時間分佈,11月進入了一年中的乾季。西南西北部乾季的特點更加明顯。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鋒後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後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後,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在中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
2、冬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從冬至開始就要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了,夜晚也會越來長,在民間百姓們又把冬至成為“冬節”。冬至南方溫度只有6℃至8℃左右,開始“數九”的第一天。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
3 # 小孟子說文化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立冬是季節類節氣,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立冬,在古代社會是民間「四時八節」之一,人們一般都要舉行祭祀活動。立冬不僅是冬季的第一個季節,古時在中國的很多地方也被當做重要的節日來慶祝。
俗話說,“立冬有食補,春來勇如虎。”為什麼冬天要進行食補呢?原來是隨著冬季的開始,天氣開始轉冷,空氣開始變得乾燥,人就會出現很多小毛病,會有手腳冰涼、嗓子發乾等症狀,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發現了其實這些小毛病可以透過飲食調節就能消除,所以便有了“立冬有食補,春來勇如虎。”這一說法。
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
4 # 知常不病
立冬,說明冬天已經開始,一年四季進入到最後的一個季節,也就是冬季。在二十四節氣中,立冬是第十九個節氣,它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在每年陽曆的11月分的7日或8日,太陽行至黃經225度,就到了立冬的時候。立冬,在北方天氣變化較明顯所有的糧食穀物食物也已收藏入庫。人和動物都開始藏身避寒,北方人有貓冬的習俗,由於天寒地凍,人們停止了一切生產活動,靜待來年春天到來。
冬至,冬至和夏至都是二十四節氣中最重要的節氣。又稱冬節、亞歲、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鬥指子為冬至,即太陽黃經達270°,在每年陽曆12月份的21至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八節”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所以古人稱冬至為“亞歲”或“小年”。在中國南方沿海部分地區至今仍延續冬至祭祖的傳統習俗。在中國北方一些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太Sunny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季節的變換是古人觀念中重要的時間節點,傳統上把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稱為“四立”,很受古人的重視。所以,在立冬這一天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的習俗,比如迎冬。
-
5 # 多學多悟多讀書
立冬與冬至關係
立冬為終,冬至為始!
立冬,冬三月之始。《孝經緯》曰:“鬥指乾,為立冬,冬者,終也,萬物皆收藏也。”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立冬的“冬”字同“終”,有萬物收穫、儲藏之意,意指農作物收割後要收藏起來。此時,草木凋零、動物蟄伏,萬物都趨於休止,開始養精蓄銳,為春季的勃發做儲備。
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或“亞歲”等。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為二十四節氣之首;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古時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冬至還是一個傳統的祭祀祖先和神靈之日。冬至為“冬節”,所以被視為大節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講法,也就是說從冬至這天開始,陽氣慢慢開始回升。
節氣時間不同
立冬
立冬是冬季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
但是由於中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
冬至
冬至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
時間和含義不同
立冬
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
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前後。
日照長短不同
立冬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冬至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
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Sunny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飲食習慣不同
立冬
1,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
2,而在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
3,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冬至
1,各地在冬至時有不同的風俗,但多數地方有冬至吃餃子的習俗。
2,在江南水鄉,在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吃赤豆糯米飯。
3,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
4,而廣東潮汕的則有吃冬節圓的習俗。
氣候表現不同
立冬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11月,中國的青藏高原大部、內蒙古和黑龍江的北部地區,平均溫度已達-10℃左右。最北部的漠河和海南省的海口,兩者的溫差可達30℃-50℃之多。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
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
6 # 857860文化領域創作者
讓我看來 其實,立冬和冬至看起來是不是有點相像呢?相信大家都很容易混淆的吧,立冬是在每年的11月7日-8日,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而冬至是在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左右,是冬季的第四個節氣,其實立冬跟冬至的區別還是很明顯的,只要大家多注意下就能辨別。你知道立冬跟冬至的區別嗎?立冬和冬至的區別是什麼 一、時間不同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干支歷戌月的結束以及亥月的起始;時間點在公曆每年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225°。 冬至日一般都在公曆的12月21日或12月22日這兩日。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因此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 二、含義不同 立冬:表示冬季的開始,“立”即開始的意思;此時天氣開始由涼轉冷。公曆上一般在每年的11月7日左右。 冬至:表示冬天到了,“至”即到的意思;此時天氣變得寒冷。冬至一般在每年公曆的12月22日前後。 三、氣候不同 1、立冬 中國古代將立冬後每5天再定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2、冬至 天文學上把冬至作為冬季的開始,這對於中國多數地區來說,顯然偏遲。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不過,西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即使在當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氣溫仍然在10℃以上,真可謂秋去春平,全年無冬。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過了冬至以後,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逐漸變長,夜間逐漸變短,所以,有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關於“數九”,民間流傳著的歌謠是這樣說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燕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四、習俗不同 立冬習俗:迎冬、賀冬、吃水餃。 冬至習俗:吃水餃、滕州羊肉湯、江南米飯、臺灣糯糕、台州擂圓、蘇州釀酒、江西麻餈。
-
7 # 天若有情42678065
“冬雪雪冬小大寒”,我們知道立冬這個節氣是二十四節氣裡的第十九個。“立”是開始的意思,那“冬”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呢?
“冬”就是一年終了,萬物收藏。
意思是秋季農作物已經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開始藏起來準備冬眠過冬。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的說,立冬是表示冬季的開始,萬物收藏,歸寒避冷的意思!
立冬之後,就意味著冬季的正式來臨。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類雖然沒有冬眠只說,但中國民間有立冬補冬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應該多吃些溫熱益補的食物,不僅能使身體強壯,還能起到禦寒的作用!
而“冬至”——“至”就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叫“冬至”。有此可見,冬至這一天,白天被太陽☀照射的時間最短,黑夜時間最長的一天。也就是說,冬至,是冬天白天最“短”的一天!
“冬至”這一天也有我們國家的一個風俗習慣,在北方普遍都有“冬至餃子夏至面”的傳統風俗,而在南方則有吃年糕的習俗!
-
8 # 大商城
立與冬至分別是二十四節氣中不同的節氣。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九個,其確定的依據是以太陽到達黃經225度為準。立冬與立春、立夏、立秋合稱四立,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
立冬不僅僅代表著冬天的來臨,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歸避寒冷的意思。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立冬不僅是收穫祭祀與豐年宴會隆重舉行的時間,也是寒風乍起的季節。有“十月朔”、“秦歲首”、“寒衣節”、“豐收節”等習俗活動。立冬是十月的大節,漢魏時期,這天天子要親率群臣迎接冬氣,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表彰與撫卹,請死者保護生靈,鼓勵民眾抵禦外敵或惡寇的掠奪與侵襲,在漢族民間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農民自己亦獲得飲酒與休息的酬勞。立冬習俗有的改了,也有沿襲至今的。卜歲霞浦叫“問苗”,這天農民相率到龍首山的舍人宮田祖前卜問來年的豐歉,舉行豐收聯歡晚宴,有些鄉村演戲謝神慶豐收。“立冬”日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稱“補冬”。
冬至節亦稱冬節、交冬。它既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漢書》中說:“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迴圈的開始,也是一個吉日,應該慶賀。《晉書》上記載有“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於正旦。”說明古代對冬至日的重視。所以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宮廷和民間歷來十分重視,從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動。
同時,人們還會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來過。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同時入九以後,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大家熟知九九消寒歌: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到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河冰開,八九燕子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
9 # 俚言
立冬和冬至的關係,是氣溫逐步遞減的關係。立冬是咋寒還暖,稍有寒冷的感覺;冬至是寒風凜冽,此時的氣溫也往往達到最低谷。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十分關注人生活的地球與日月的關係,從而確立了自己對日常生活的一整套的認識。比如,十二個月份與月亮有關,而二十四節氣與太陽有關。顯然,它們是兩套並行的系統。
十二個月份,是根據地球與月亮的關係而確定的。月缺為初一,月滿為十五。二十四節氣,則要看地球與太陽的關係,即仰看太陽在所謂黃經軌道上的位置,俯看日晷陰影的長短。簡言之,白天長、黑夜短為夏,白天短、黑夜長為冬。
立冬,顧名思義,是開始進入冬天了。古人認為:
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從立冬開始,日照時間越來越短,天氣也越來越寒冷。觀天象的話,立冬時,太陽在黃經軌道255°的位置之上。2019年的立冬,是在11月8日晚11點左右。
古人覺得,冬天是貯藏的季節。所謂冬藏,不單是指的糧食,還包括人。糧草入庫,人也穿棉衣或者裘服。 所以直到現在,華人還是覺得,冬天應該減少室外活動,以保持元氣。
現在的人們,除了增添衣物之外,還開始冬天的進補。比如,立冬日,北方吃餃子,南方飲冬瓜骨頭湯,就是宣告,準備在冬天大補特補的意思啦。
冬至,顧名思義,是已經到了最為寒冷的冬天了。
冬至日,由於太陽直射南迴歸線,最為偏離中國。所以,冬至當天,日照時間最短,即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天氣也最為寒冷。觀天象的話,冬至時,太陽在黃經軌道270°的位置之上。2019年的冬至日,是在12月22日。
冬至最冷,就是說,冬至日的陰氣最盛,陽氣最衰,所以,人們不得不防。古人云:
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齊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在陰陽相爭的最緊要的關頭,最關鍵的是保持鎮定。安心靜氣,減少慾望,以保平安。冬天宜靜不宜動,是華人在與大自然的抗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所以,古人冬天,往往不用兵刑。
現在,人們的生活條件比早年間好多啦。比如,利用冬天出行賞雪,已經是稀鬆平常之事。不過,注意保暖、注意活動量適度,還是必要的。另外,為了對抗嚴寒,吃點好的,也是人們必然的選擇。比如,冬至日,北方涮火鍋,南方煲羊肉,就最合適不過啦。
總而言之,不論穿著還是飲食,與當時的環境和氣候相適應,才是最好的選擇。
回覆列表
立冬跟冬至區別於很多地方,立冬是冬天來了,是秋天跟冬天的連線點,氣候慢慢變冷。而冬至則是冬天就要結束了,是冬天跟春天的連線點,天氣由寒冷漸漸變暖,是春光乍現的好時節。
中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侯:初候,水始凍;二候,地始凍;三侯,雉入大水為蜃。蜃,蚌屬。意思為立冬之後,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由於此時地表夏半年貯存的熱量還有一定的剩餘,所以一般還不算太冷。
而在冬至之前,是會有大量的冷空氣來臨的。一直到冬至以後,才慢慢的褪去寒潮,緩緩迎來春天。
冬至則諺雲:“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每年農曆冬至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當然也有例外,如在山東省滕州市流行冬至當天喝羊肉湯的習俗,寓意驅除寒冷之意。
1:時間含義不同:
立冬
作為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於每年的11月8日前後,太陽到達黃經225°時開始。由於中國南北緯度之差,故真正意義上的冬季,並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於10℃為冬季。但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結束之意。
立冬過後,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中國又把立冬作為冬季的開始。
冬至
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冬至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Sunny最少,比南半球少了50%。北半球的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2:氣候特點不同
中國幅員遼闊,南北縱跨數十個緯度,因而存在南北溫差。但立冬之後南北溫差更加拉大。北方的許多地方已是風乾物燥、萬物凋零、寒氣逼人;而華南仍是青山綠水、鳥語花香、溫暖宜人。
冬至日是一年中白天時間最短的一天。從氣候上看,冬至期間,西北高原平均氣溫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區也只有6℃至8℃左右。另外,冬至開始“數九”,冬至日也就成了“數九”的第一天。
史話立冬
古時中國是農業國家,立冬就和二十四節氣中的其他節氣一樣,反映氣候變化及相應的物候情況,對農業生產有著切實的指導意義。“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因昭示不同的季節,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