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風塵講歷史

    吐蕃王朝是西藏曆史上第一個有明確史料記載的政權,是由松贊干布所建。唐太宗時期文成公主入藏和親就是嫁給了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給吐蕃帶來了大唐的文化和先進的技術,使得吐蕃與大唐的關係變得親密。但是在大唐衰落的時候吐蕃就不老實了,還趁著唐朝安史之亂時攻入了唐都城長安,可以說那時的吐蕃十分強大。但王朝興衰更替是歷史規律,盛極一時的吐蕃又是怎麼覆滅的呢?

    青藏高原原本的居民是孟族,在戰國之後發羌和迷唐等部落遷到了西藏地區,與當地居民融合並繁衍,最終形成了吐蕃族。後來棄聶棄贊普統一了耗牛部各部落,建立了“吐蕃王朝”,從此吐蕃確立了酋長世襲制度,到第八世贊普後吐蕃社會發展迅速,已經從原始社會渡到了奴隸社會。到了公元七世紀松贊干布先後征服了蘇毗、羊同、白蘭、党項、附國、嘉良夷、吐谷渾部等部落。按照藏族歷史,松贊干布實際上是吐蕃的第三十三任國王,但是之前藏文還沒有創制,無法確定之前歷史的正確性。松贊干布繼位後透過強硬的手段讓許多叛離的屬民重新歸於吐蕃的統治,吐蕃的社會生產力得到迅速發展,貞觀七年松贊干布遷都邏些(今西藏拉薩),正式建立了吐蕃王朝,隨著吐蕃農牧業的發展和度量衡的統一,吐蕃王朝日益強大。

    在松贊干布的治理下,大唐開始重視西南邊陲的吐蕃,貞觀十四年松贊干布派出使臣到大唐求親,成功迎回了文成公主,可以說此時吐蕃和大唐的關係是最好的。不到百年的時間裡唐朝就透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以及唐玄宗的治理達到了巔峰,吐蕃也在同一時間段裡發展到了頂峰,此時的吐蕃和大唐應該是勢均力敵的。可是好景不長,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匆忙逃到四川,為了平定叛軍,唐朝只得把原來駐守西南邊境的軍隊調回來與叛軍作戰。此時統治吐蕃的是赤松德贊,他趁唐朝邊境防禦虛脫,派兵攻入唐朝境內,佔領了黃河以以西的大片領土,還於安史之亂的最後一年——廣德元年(公元763年)佔領了長安,唐代宗都被迫逃到了陝州。

    吐蕃攻入長安後建立了一個傀儡政權,想要長久的維持統治,不過短短十五天就被郭子儀率領的各路勤王大軍打跑了。這次吐蕃從長安敗退成了其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長年的征戰消耗了吐蕃本太多的國力。吐蕃趁虛而入攻入長安可謂是與大唐徹底撕破了臉,平定了安史之亂恢復國力的唐朝自然要找吐蕃算賬,名將李晟主動請纓,率領三千精兵前往大唐與吐蕃的邊境伏擊吐蕃,大勝而歸。貞元十七年(公元801)年韋皋又奉命十路伐蕃,大敗吐蕃軍十六萬,攻下城邑七座、軍鎮五處,俘獲民戶三千,生擒敵兵六千人,斬首萬餘,轉戰千里,吐蕃軍連連戰敗。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史敬奉率領兩千五百人又與吐蕃十五萬大軍相遇,最終在鹽州城下大破吐蕃,俘獲數以萬計的養馬駝牛。吐蕃多次與大唐作戰全部戰敗,已經逐漸走向滅亡了。

    長慶元年(公元821年)藏王克黎可派史臣向大唐求和,雙方使臣先在長安盟誓,次年又在吐蕃邏些(今西藏拉薩)盟誓,公元823年盟文被刻石立碑,留於拉薩大昭寺門前,這就是著名的唐蕃會盟碑,見證了漢藏兩大民族的團結。自此唐朝不再是吐蕃的威脅,可是吐蕃王朝已經是日暮西山了。

    早在當年入侵唐朝時吐蕃內部的外戚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赤松德贊最後還被自己王妃的家族逼得禪位,到了與唐朝議和的克黎可執政時期問題更嚴重,克黎可本人也被弟弟暗殺,吐蕃皇權遭到各方勢力的挑釁。此時張義潮還組建了“歸義軍”光復了原本被吐蕃控制的黃河以西大片領土,戰爭讓吐蕃內部的矛盾爆發,最終吐蕃王朝被國內的奴隸、農民起義推翻,曾於唐朝爭雄的吐蕃不復存在。

  • 2 # 靜夜思160519196

    吐蕃是部落聯盟,它的主體是雪山下三大部落之一的雅隆部。一個部落要崛起靠什麼?當然是實力,實力來源於何處?人口。雅隆部的崛起就是藉助了外人的力量,也就是吸收了外來人口來擴充套件自己的實力。雅隆部統一了各部落,但是它本身也存在問題,就是原住民和外來人的衝突。這是為什麼松贊干布要和唐朝聯姻。他要藉助唐帝國的力量和文化來壓制部落那些不安分的勢力。但是這種壓制是治標不治本,一旦王室的力量被削弱,那麼……帝國就完蛋了

  • 3 # 史海尋蹤

    吐蕃的興衰伴隨著大唐的興衰,也是盛唐時唯一能與之相抗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於周邊臨邦,唐朝一向很有辦法,偏偏對於吐蕃頗感無可奈何。

    吐蕃是青藏高原由古藏人建立的政權,記載中是633年(唐貞觀七年)由松贊干布建立,這也是青藏高原各部落第一次的統一。

    歷史上每個王朝最終都會壽終正寢,這是事物發展的規律,強大的吐蕃是如何走向滅亡的呢?

    戰爭是讓國家走向滅亡的捷徑

    從唐太宗時起,吐蕃就和大唐開始了貫穿始終的戰爭。起因是松贊干布要求唐朝賜婚,但遭到拒絕。唐朝對待和親這一點,和西漢初不一樣。西漢是因為打不過匈奴,而將和親作為改善關係的妥協方式。唐朝不同,只對周邊表示臣服的勢力予以“賜婚”,公主嫁給你,是一種恩賞,絕非是討好。吐蕃在這一方面顯然做的不夠好。

    然後懷著怒氣的松贊干布跟大唐打了一架——松州之戰。(地理位置如今的松潘)結果是輸了,意識到唐朝強大的松贊急忙遣使謝罪,得到了李世民的諒解並賜婚宗室文成公主。

    服氣的吐蕃自此跟唐朝保持了融洽友好。友好關係自太宗去世後戛然而止,雙方足足幹了一百多年的仗。

    爭奪焦點位於河隴地區(甘肅青海一帶)和西域兩個主戰場。經歷“安史之亂”的唐朝最終也抵住了吐蕃的瘋狂,到了九世紀初,大概是唐憲宗時期,雙方都疲憊不堪,消耗的差不多了。

    唐朝快結束了,吐蕃也要走到盡頭了。

    因為宗教導致的內亂

    841年,信奉佛教的吐蕃贊普赤祖德贊被反佛教的臣下刺殺,其兄朗達瑪繼位,隨後便大肆消滅佛教,拆寺院、殺僧人、燒佛書,這種極端的行為遭到了報復,朗達瑪被僧人所殺。

    由於突然死去,他的兩個兒子率領各自的支持者開始爭奪王位。內戰打了二十多年,引發了國內秩序的混亂和崩潰,吐蕃隨之分裂。

  • 4 # 而知而行的歷史

    這個問題比較複雜,自從統一的吐蕃帝國最後一任贊普(吐蕃帝國國王的稱號)因為宗教紛爭被殺,其兩個遺腹子爭立,吐蕃帝國開始分裂此後群雄蜂起,山頭林立,相互紛爭而不能統屬。由於長期攻伐不已,戰亂不斷,再加天災人禍而導致民不聊生,各地農民紛紛揭竿而起,爆發了席捲青藏高原的大規模平民暴動。隨著暴動戰亂逐漸得到平息,各派勢力最終割據一方,形成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

    (佛教在西藏的前弘期走上層路線)

    分裂的吐蕃帝國已無力維持國家統一,沙洲張議潮趁機發動河西起義,使得河西走廊四千裡故土重又歸唐。這次的打擊是極為沉重的。當時青藏高原上的氣候發生了變化,低溫極端的氣候摧毀了吐蕃人的農作物,青稞、小麥、蕎麥大量絕收,犛牛、馬、駝、羊也大面積死亡,各地一片蕭條,燒炭、冶鐵、制膠、毛織等手工業也因為缺少了主顧也變得冷清起來。

    高原上消失了以往的勃勃生機,在氣候這個看不見得調控之手的操縱下,高原上陷入了一片死寂,貧困像是瘟疫一樣在高原上蔓延。朗達瑪在公元838年做了贊普,他面臨的局勢很複雜。松贊干布時佛教傳入高原,此後在歷代贊普的支援下,佛教在高原上發展的非常快。佛教是不事生產的,而且塑造在赤祖贊普時,還出臺了“七戶養僧”的制度,並大量任用僧人為官。

    地方貴族透過各種占卜、遊行示威等政治方式向國王表達不滿,卻絲毫沒有得到贊普的迴應。崇敬佛教耗費了吐蕃帝國的國力,吐蕃帝國的分裂已成定局。在朗達瑪執政時期,吐蕃帝國終於迎來了一次針對佛教的大清洗,史稱“朗達瑪滅佛”事件,與中國內地的唐武宗會昌年間滅佛幾乎同時,其起因都差不多一樣。不過,從結果來看,朗達瑪滅佛事件的影響顯然要比武宗滅佛要大的多,因為此後100多年間,佛教在西藏高原幾乎銷聲匿跡。

    (朗達瑪滅佛:佛經上說朗達瑪是牛魔王轉世)

    朗達瑪滅佛在貴族內部產生了極大的分裂,他本人也被一個僧人刺殺身亡。他去世後,原本已經搖搖欲墜的吐蕃政權再也沒有能力維持統一了,他的兩個遺腹子爭奪贊普君位,打了十幾年,最終形成四個王系,都宣稱是松贊干布的後裔,具有贊普的繼承權。一時間,西藏高原上興起了十幾個小政權,彼此相互攻擊,無有止日。

    可是,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得越來越差,人們變得越來越窮困,在這樣一個社會歷史背景和政治風雲激盪變化時期,人們迫切希望統一和安定,痛恨苛捐雜稅和繁重差役,渴求休養生息及和平政局。各個政治集團也為了自己的利益極力設法安定民心,鞏固自己的社會地位,擴大自己在群眾中的影響。

    貧困的生活,使得統治者不得不選擇尋求與佛教的合作,借用宗教來麻痺人們,在朗達瑪滅佛百餘年後,佛教又一次迎來了興盛期。這一次,佛教已經改變了之前的上層路線,轉而走向了普通民眾,因而得以在青藏高原上落地生根。由於傳承不同,先後形成了寧瑪、噶當、噶舉、薩迦等教派。隨著這些教派的形成和發展,佛法再度逐漸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和民眾的心理依靠,藏族社會也隨之暫趨於相對穩定和安寧。

    (吐蕃帝國逐漸恢復寧靜)

    在藏族地區封建割據的局面經歷了843~907年的晚唐,907~960年的五代十國,960~1127年的北宋(其間包括907~1125年的契丹及遼,1038~1227年的西夏),1127~1279年的南宋(包括1115~1234年的金,1131~1211年的西遼)。由於這一時期,華夏大地分裂為幾大政權,交相攻擊,關於吐蕃地區的記載闕如。從866年論恐熱被殺後,就再沒有吐蕃本土情況的詳細記錄了。

    最終,吐蕃境內平民和奴隸起義徹底蕩平了吐蕃王朝,吐蕃王朝原先在本土的缽闡布、九大論尚等官職和五茹部、61個千戶等區劃建制,均被起義軍清除,而在奴隸起義的首領中,也沒有出現能統一全境的領袖。因此,在起義的高潮過後,便形成了千百家各為聚落的星羅棋佈的局勢。以王室為代表的貴族遭受奴隸、平民起義軍毀滅性的打擊後,殘餘者四處逃竄,並建立起許多政權。

    在蒙古為征服南宋進行的戰略大迂迴的作戰中,在1241年時,闊端在吐蕃的東北面,已經佔領了鳳翔路、臨洮路;在其東面已經佔領了利州西路、利州東路、潼川府路、成都府路,對吐蕃形成包圍之勢。吐蕃的北面,早在成吉思汗降畏兀兒、滅西夏時,已經直接交界了。除東南角上有個大理政權尚存外,可以說吐蕃是時已經處於蒙古大軍的戰略合圍之中,蒙古統一吐蕃勢在必行。

    (蒙古人對西藏有更好的辦法)

    闊端在進攻西藏的過程中,攻殺了試圖抵抗蒙古大軍的武裝僧人集團,殺了數百名僧人,在西藏社會中引起了很大的震動。隨後闊端在瞭解佛教在藏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後,以一紙書信招來佛教薩迦派的活佛來到涼州會盟。以此為標誌,西藏整體歸順蒙古,終結了西藏地區自朗達瑪被刺殺之後長達400多年的混亂紛爭的歷史。

  • 5 # 放棄的回憶

    這是一個關於王朝存亡的問題。可以說吐蕃王朝的興起與滅亡,只是為大一統的中國再填一個青藏高原。

    吐蕃王朝是古代中國歷史上的一個很有特色的存在。一方面,他存在的時間特別長,影響力很大。從公元前683年,也就是唐朝貞觀十二年八月,松贊干布統治下的吐蕃王朝與唐朝在松州幹了一仗後,直到公元842年,吐蕃王朝末代贊普朗達瑪被刺身亡,吐蕃王朝崩潰為止,在這兩百多年的時間裡,吐蕃都是與唐朝、阿拉伯帝國並立的政治勢力。

    另一方面,吐蕃王朝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一個龐然大物,版圖最大時佔據了唐朝的河西走廊以及整個的西域,降服了南詔,數次攻入長安,把唐朝按在地上摩擦了百年,把阿拉伯帝國打得頭昏腦漲,青藏高原隨著吐蕃王朝版圖的擴張不斷向外延伸。

    這樣一個強大的王朝是怎樣走向強盛,又是怎樣滅亡的呢?為何吐蕃王朝崩潰分裂後,就再也無法統一併重新崛起呢?

    要較為詳細地解說這樣一個問題,最少得五千字以上,如果加上例證,那麼字數就更多了。字數太多,也沒有人有那個心情看完。

    簡單地說,吐蕃王朝的存在是一個時代階段的產物,他的興亡與文明時代階段的邁進是同步的。而吐蕃王朝完全併入古代中國的版圖,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與漢文明共呼吸,這是由時代階段邁進,地理環境增加新的內容所決定的。

    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的到來,是吐蕃王朝興起的根本原因。

    大陸擴張時代南北擴張階段是以鋼製工具的大規模普及為起點的,中華文明在漢武帝時期,就有了百鍊鋼技術,由此打造了環首刀,為漢朝征戰四方提供了技術支援。

    漢武帝時期,鋼也被稱為精鐵,是十分寶貴的,除了在武器上使用外,並沒有在農具上使用。也就是說,鋼的產量很低,不能大規模地應用。直到東漢末年,鋼鐵產量上升,這才意味著南北擴張階段的來臨。

    鋼鐵,意味著漢朝時期不能開發的東北、草原、南方丘陵地帶,都有了開發的可能。鋼鐵產量的提升,意味著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進步。也意味著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為此,從東漢末年開始,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不平衡,河南關中地區作為文明中心無力統御各個地區,進而導致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的分裂割據。

    隨著文明中心的文明成就對外擴散,以往不能開發的地區相繼崛起強大的國家政權,突厥、高句麗、吐蕃、南詔等先後崛起。

    國家政權與部落政權是不一樣的,部落政權沒有那麼強大的攻擊能力,例如匈奴就是一個部落聯盟政權,他根本沒有那麼強大的攻擊能力,還不具有威脅漢朝存在的能力,最多讓漢朝多了許多騷擾。

    吐蕃王朝就是在這樣的一個大環境下崛起的。吐蕃王朝由此得以開發青藏高原,以雅魯藏布江流域為核心統一青藏高原,建立強大的國家政權。

    建立強大的吐蕃王朝的是吐蕃第三十三任贊普松贊干布,這就說明吐蕃作為部落政權存在的時間很長,如今能伴隨隋唐兩朝崛起正是時代的產物。吐蕃王朝征服周邊後,青藏高原西南地區的部落受到印度文化的影響比較深,所以吐蕃王朝文化的構建是以印度文化為基礎的。後來,唐朝崛起,文成公主入藏,吐蕃王朝日益向中華文化靠攏。

    同樣的,吐蕃王朝的衰弱與分裂也是與時代階段相聯絡的,自唐朝中期火藥問世並逐漸普及開始,人類文明社會向海外擴張階段邁進。火藥的問世以及普及不只是道士們煉丹一不小心弄出來的而已,他代表的鋼鐵冶煉業達到了時代階段的鼎峰,是社會生產力各個方面進步的一個標誌。

    隨著大陸擴張時代海外擴張階段的到來,南方得到了有效的開發,港口城市崛起,海洋貿易興盛。也就是說,在唐朝或者說阿拉伯帝國等周邊各國社會生產力、社會技術、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大發展時,吐蕃王朝的地理環境限制了它不可能與周邊同步,海外擴張階段的技術進步對於開發青藏高原沒有多大的作用。

    為此,青藏高原落後了,不是單純軍事或者經濟等某一個方面的落後,而是整個社會都落後了,是整個的吐蕃文明落後了。這種落後,幾乎是無可救藥的落後,因為青藏高原的地理環境無法接受更高層次文明的洗禮。

    所以,吐蕃王朝在唐朝後期急速衰弱,吐蕃王朝甚至幹不贏唐朝的一個藩鎮勢力。直接的後果是吐蕃王朝先唐朝一步走向崩潰滅亡。

    吐蕃王朝的崩潰滅亡與唐朝的崩潰滅亡,他們的模式幾乎是一樣的,甚至可以說,大部分強大而統一的王朝,他們的興亡,模式都是非常類似的。都是因為社會生產力不斷髮展,地理環境出現了新的內容,繼而導致各地經濟發展不平衡,文明中心便無力統御各個地區。

    唐朝在藩鎮割據的情況下還能維持一百多年的統治,與海外擴張階段的到來,南方地區經濟大發展不斷給唐朝中央供血是分不開的。唐朝後期,國家根本,盡仰東南。

    吐蕃就沒有這麼幸運了,邏些城所在的亞努藏布江谷地的經濟已經無法支撐吐蕃王朝統御整個青藏高原。

    首先是吐蕃王朝後期的每一任贊普都幹不長,死於各種原因,中央成為了地方勢力博弈的舞臺。

    其次是隨著經濟的衰弱,吐蕃王朝的軍事力量構成改變,外籍士兵成為了軍隊的絕大多數,阿拉伯人、唐人、印度人等周邊各族,組成了一個叫“溫末”的族群,這族群就是兵奴。這個族群的性質和安祿山的軍隊性質是一樣的,是一群靠打仗生存的人。中央供養不起這些人,或者不能制裁這些沒有信仰的人,那麼暴動就開始了。

    最後是交通情況,經濟狀態等原因,經濟基礎已經無法供養日益龐大的上層建築,由此導致吐蕃王朝不得不採取宗教的方式穩固各個地區,著名的就是“七戶養僧”制度的形成。這個制度的直接作用就是導致吐蕃王朝徹底分裂。與東漢末年的州牧制度,唐朝中後期的藩鎮在本質上是一樣的。

    青藏高原無法接受更高層次的文明洗禮,註定了吐蕃王朝崩潰覆滅之後無法再次崛起,只能成為中華文明的一部分。青藏高原從元朝開始被納入中國版圖,歷經元明清三朝,還有民國,直到今天。可以說是五個朝代。

    這段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青藏高原的主要作用是其文化宗教能夠成為漢文明與草原文明的一個融洽點。除了之外,兵員、稅賦等毫無貢獻,甚至中央政權還要在政治經濟上支援青藏高原。

    青海與西藏都屬於青藏高原,但是卻分為兩個單元,青海地區相比西藏在經濟上更為發達一些,而青海地區又是河西走廊的一個屏障,河西走廊暢通又是新疆穩定的基礎,新疆的穩定又是草原穩定的一個基礎。從一定程度上講,中國現在的版圖構成是歷史的必然,每一個地區都是中國大一統存在以及走向強盛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青海地區更為親近漢家文明,這是北宋河湟開邊成功的一個民心基礎,也是元明清三朝能夠以較少的軍事力量,以較少的行政成本控制整個青藏高原根本原因。

    同樣的,青藏高原無論是在哪一方面都不能離開中央的支援,必須牢牢地跟隨中央,才能保證其生存。這也是民國時期軍閥割據,西方列強入侵,青藏高原都穩定地待在中國版圖之中的原因。

    不僅僅是青藏高原,中國的每一個地區,都是具有很大的聯絡性的,都沒有單獨生存的能力。這種聯絡性有天然的,也是人為的,天然的看地勢格局,人為的看行政區劃。即便因為外來強權干涉導致的暫時的分離,也是不會長久的。單獨分離的地區,無論是經濟,還是政治,依然得仰仗中央政府。這是中國直到現在依然維持著帝國時代版圖的原因之一。

    青海地區比西藏地區更為發達,這就是吐蕃王朝無法再次崛起的直接原因。因為青海地區不可能去統一西藏地區,再造吐蕃王朝,只會跟隨中央,將整個青藏高原納入中國的版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天心石粉是什麼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