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下午世界

      李泌(bì)(722年—789年4月1日),字長源。京兆(今陝西西安)人。唐朝中期著名道家學者、政治家、謀臣,為南北朝西魏時“八柱國”李弼的六世孫。李泌歷仕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為南嶽第欽賜的隱士。

      天寶中,自嵩山上書論施政方略,深得唐玄宗賞識,令其待詔翰林,為東宮屬官。為楊國忠所忌,歸隱名山。安祿山叛亂,唐肅宗即位靈武,召其參謀軍事。又為倖臣李輔國等誣陷,再次隱居衡嶽。唐代宗即位,召為翰林學士。又屢為權相元載、常袞排斥,外出任官。唐德宗時再次入相,官至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封鄴縣侯,世稱李鄴侯。

    玩轉四代皇帝第一人:李泌

      在古代,一旦牽扯到皇家二字,必然是小事化大,大事更能頂到天上去。是非多,人事雜,稍有不慎,介入其中,都很難全身而退。老子最親信的心腹,到了兒子手上,必然會被使絆子,這樣的例子一抓一把。但是唐代李泌,卻是在幾代父子之間,遊刃有餘。

      說起李泌的先祖,那也是威名赫赫。往上數六代,從西魏八柱國李弼開始,李氏就是著名的簪纓之家。在講究門第的時代,這無疑是一筆巨大的資產。李泌身為高門之後,深得文化浸濡的他從小便展現出了非凡的能力,七歲年紀,就已經通儒釋道三家學識,深得玄宗及其屬下張說等人的欣賞,張九齡甚至還稱他為小友,不過,他似乎更愛追求長生之術,所以一直在嵩山隱著。

      天寶年間,他上書論政,深得賞識。玄宗召他講《老子》,並供奉東宮。雖只是待詔翰林,李泌卻做得有聲有色,與皇太子兄弟關係也十分要好。當然,有朋友會說了,只是個文學清客式的人物,有什麼好炫耀的,事實上這會兒有多少人有實權?

      不都是楊國忠一黨的嗎?對於李泌這樣深受玄宗欣賞的能人,楊國忠可是準備了好多小鞋。唐玄宗早已被楊國忠兄妹整得五迷三道的,李泌又不是傻子,眼看天下大亂,多說無益,還不會趕緊跑嗎?果然,安史之亂爆發,天下大亂,玄宗倉皇逃跑。

      但李泌志不在此,眼見唐明皇成了太上皇,唐肅宗重用上了李輔國,為保老命,他明智地選擇退休,到衡山修道去了。轉眼唐明皇死了,唐肅宗也崩了,唐代宗上位。唐代宗還是皇太子的時候,李泌這個老師,就和他有著深厚的感情。

      唐代宗一改父皇的做法,讓他住宮內蓬萊殿書閣,賜他府第,甚至還要他娶妻吃肉。面對這並不算特別出格的要求,李泌全都照做。可是對於其他人來說,這明明就是諂媚事主嘛,你李泌不是要修仙修道嗎,不是長期吃素嗎?這會兒皇帝一下令,你就猴上去了,這不是奸臣是什麼?

      於是,以宰相元載為首的大臣,集中力量發起猛攻。風頭之盛,連代宗都不得不暫避一二,外放李泌為地方官。臨行前,代宗特地安慰他不久的將來,一定會把他請回來。只是,這不久有點長,長到德宗告別人世也沒能做到。

      不久後,元載被殺,代宗第一時間招李泌回京。只是,代宗為人暗懦,雖然他準備再次重用李泌,卻被常袞給阻止了。李泌又只得在外地打轉。當然,李泌不是那種混日子的人,他幹一行愛一行,雖做地方官,卻也一直與民謀利,不失純臣本色。

      德宗繼位後,李泌正式出任宰相,實現了達則兼濟天下的目標。在大唐內外交困之的情況下,他勤修內政,充裕國庫,保全功臣李晟,調和將相,安定邊陲。德宗從太子時代就知道李泌這個曾祖輩的人,受過許多委屈,想過替李泌報恩報怨。

      但李泌認為多行不義者早自斃,至於有恩之人,也多憑一已之才得到顯達,自己也無他求。倒是身為皇帝,應以天下為重,不能時常多疑。這句話才是他具正想說的,德宗皇帝一生矛盾,對於功臣,往往多疑。李泌勸他,也算是對得起他們一場緣份。

      宮廷父子之間,歷來就容易產生矛盾。很明顯,皇位只有一個,老子與兒子都為了皇位費盡心機。自然,唐德宗和太子之間也一樣。李泌主動前去調和。這說來說去,無論哪都是大忌。對於這個老愛喜歡摻和他家事的老頭子,德宗很憤怒,甚至要殺他全家的心都有。

      李泌直言相告,自己冤死不要緊,殺了自己兒子,也還有侄子可以過繼,但黃泉之下,未必能得到他的祭祀。言外之意就很明顯了,皇家和臣子家都一樣,父子雖爭皇權,但卻依然是父子,血脈相連,有矛盾,可以調和,相反,父子互相爭鬥,就沒有不亡國的例子!

      他一面以大唐往事勸德宗,另一方面又勸太子能敬重孝順德宗,自然德宗父子的死結被打開了。李泌不邀功,雖成功調和父子矛盾,但是他卻激流勇退。貞元五年,李泌去世。李泌一生四次被排擠,但是又都再次回到朝堂之上,難得的是受重視的程度越來越高。

      居廟堂,他建功立業,處江湖,他修心養性,雖屢遭迫害,卻始終不改賢之本色。布衣道士的身份,為國出力,身在權力中心,卻始終保持距離,這個度可不是那麼好把握的。李泌一生歷經四朝,朝朝得重視,尤其是他敢在皇帝父子敏感時刻出手相幫,不得不說是古今第一人。

  • 2 # 徐張話歷史

    李泌,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帝,其才智高超,謀略出眾,挽救唐廷多次,但因為敢言直諫而屢遭排擠,但能依靠聰明才智,見機隱退,保全一生政治生命,其智可比漢初之張良。觀其一生事蹟,約有四件事可以稱述。

    李泌畫像

    一、年少時,聰敏異常,有神童之譽。玄宗時,召佛、道、儒三教論難,員俶九歲,能升座辯論,口若懸河。玄宗驚奇,問他:童子中能有人和你相比嗎?俶說:“臣舅子李泌”。玄宗即命召見,時方與宰相張說在觀弈棋,玄宗命張說試其才能。說指棋要李泌賦“方圓動靜”。以棋作比喻曰:“方若棋局,圓若棋子,動若棋生,靜若棋死。”李泌即刻回答道:“方若行義,圓若用智,動若騁才,靜若得意。”其聰慧夙成,獲得了玄宗、張說、張九齡君相的讚賞。這是他日後政治上躍升的起點。

    安史之亂

    二、政治上敏感,有先見之名,能覺察到盛世亂象。他供奉東宮時,便曾以詩諷刺楊國忠、安祿山專權誤國。及安祿山造反,陷洛陽,取長安,肅宗問討賊之計。李泌料事明察,他說:“賊掠金帛子女,悉送范陽,有苟得心,渠能定中國邪?……陛下無慾速。夫王者之師,當務萬全,圖久安,使無後害。今詔李光弼守太原,出井陘,郭子儀取馮翊,入河東,則史思明、張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安守忠、田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三地禁其四將也。隨祿山者,獨阿史那承慶耳!使子儀毋取華(州),令賊得通關中,則北守范陽,西救長安,奔命數千裡,其精卒勁騎,不逾年而弊。我常以逸待勞,來避其鋒,去翦其疲,以所徵之兵會扶風,與太原、朔方軍互擊之。徐命建寧王為范陽節度大使,北並塞與光弼相掎角,以取范陽。賊失巢窟,當死河南諸將手。”這是採用穩紮穩打的戰略,敵進我退,敵疲我攻,把戰線拉長,使敵首尾不能兼顧,待敵自疲,然後出奇兵直搗其巢穴。

    然而肅宗急於求成,欲速取長安,懷疑這樣做太緩慢了。李泌認為取兩京易,但很難搗賊根本,消除其禍患。他說:“必得兩京,則賊再強,我再困。且我所恃者,磧西突騎、西北諸戎耳。若先取京師,期必在春,關東早熱,馬且病,士皆思歸,不可以戰。賊得休士養徒,必復來南。此危道也。”肅宗急於求成,未聽李泌之策,雖取兩京,後仍再陷,戰事遷延多年,及安史平定,由於未搗其本根,終釀成此後河北三鎮的割據。借回紇兵的結果是造成回紇求索財物不已,傷財疲民,形成朝廷一大負擔。

    唐玄宗

    三、處君臣父子疑難之間,解危為安。肅宗即位後,對過去產生的怨恨事件欲加追究,把李林甫、楊國忠以來為玄宗所信任的諸人治罪。李泌勸他以大局為重,安定團結,全君臣父子之人情。他說道:“臣念……上皇(指玄宗)有天下五十年,一旦失意,南方氣候惡,且春秋高,聞陛下錄故怨,將內慚不懌,萬有一感疾,是陛下以天下之廣不能安親也。”一席話使肅宗有所感悟。

    玄宗寵妃楊貴妃死處

    又兩京平定,肅宗欲奉玄宗回長安,自請退位歸東宮以遂為臣子之道。李泌認為這是不近人情的虛話、假話,很難使玄宗相信,且會增加父子間的猜疑。他說道:若如此,“上皇不來矣。人臣尚七十而傳,況欲勞上皇以天下事乎。”李泌乃易書為群臣聯名上奏章,稱天子恩戀著對上皇晨昏奉安,請早回長安以就天子的奉養。這就是實事求是的話。難道做了擁有大權的皇帝能自動退位給年過七十的老爸?這豈太不近人情?玄宗初得奏章時,回答肅宗,我不來長安了,給我劍南一道自養也就足了。及收到了李泌所擬的百官奏章後,才放下心來,說道:“吾方得為天子父”。由此玄宗才轉疑為喜,打點著回長安了。

    李泌的計謀緩和了他們父子自馬嵬兵變後所產生的矛盾和猜疑。使得玄宗、肅宗父子達成諒解,得以再度相會。

    再則,李泌在德宗、舒王和太子(日後的順宗)之間能在繼承人問題上忠言直諫、至以死爭,終於成全了太子的順利接班。

    太子妃蕭氏是郜國大長公主(肅宗之女)的女兒。郜國夫死,不欲守寡,與多名美貌官員有染,以淫亂被德宗禁閉於宅第,她又作厭蠱,被人告發,事與東宮有關。德宗切責太子,且欲廢太子,立侄舒王為繼承人。太子懼,請與蕭氏離婚。

    德宗召李泌議論此事,告之曰:“舒王近已長,孝友溫仁”。泌應道:“陛下唯有一子,奈何欲廢之,而立侄。”德宗怒道:“卿何得間人父子,誰語卿舒王為侄?”李泌對答道:“大曆初,陛下語臣。……今陛下所生之子猶猜疑,何有於侄?”德宗道:“卿違朕意,不顧家族邪?”對曰:“臣衰老,位宰相,以諫而誅,分也。使太子廢,它日陛下悔曰‘我惟一子殺之,泌不吾諫,吾亦殺爾子’,則臣絕祀矣。雖有兄弟子,非所歆也。”李泌又引歷史上廢立太子的事為鑑戒反覆勸說德宗要平心靜氣,再慢慢思考,切勿一時意氣衝動,作出為之後悔的決定,且願以身家性命保太子,先後執爭數十次,終於使德宗回心轉意。

    李泌處於君臣父子猜疑之間,以其不顧家族性命,忠心事君,以歷史為鑑戒,譬之以人情,彌補了德宗與太子間的縫隙,保太子得以繼承皇位,實是難能可貴。

    四、李泌處在玄宗末年,受到權奸楊國忠的疾恨、排斥,後來在肅、代、德三朝,先後又遭到宰相張延賞、崔圓、元載及權宦李輔國等人的猜忌和排斥,但他在得失進退、榮辱上均能以其才智化險為夷,成為當時政治上的不倒翁。尤其是碰到猜疑成性的雄主德宗仍以其諒直忠懇的言詞打動他,確實不易。最後,卒能明哲保命、全身而退。

    唐臣柳玭說:“兩京復,泌謀居多,其功乃大於魯連、范蠡。”給予了好評。《新唐書》本傳說到他“出入中禁,事四君,數為權幸所疾,常以智免。”這是點到了他出眾才智的要點。

  • 3 # 在下山人

    前段時間火熱的《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被大家所熟知,其原型便是唐朝名臣李泌。李泌一生坎坷起伏,頗具傳奇色彩,多次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但也屢屢遭到排擠,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李泌出身貴族世家,從小便展現出不俗的才能,甚至受到了唐玄宗的親切接見。不過李泌沒有走科舉的仕途之路,而是跑到山裡做起了道士。天寶年間,李泌寫了一篇文章給唐玄宗,文章中洋洋灑灑的把李泌眼中的天下局勢闡述了出來,由於文采初中,見解獨到,很受玄宗的賞識。很快,李泌被招入朝,供職翰林院。

    當值宰相楊國忠看到李泌如此受寵,而此人又不是自己一條船上的人,所以楊國忠就想方設法的要把李泌趕走。他不斷地在唐玄宗耳邊搬弄李泌的是非,誣陷其文章具有反動思想,一次兩次玄宗還不以為然,時間長了,搞得玄宗也犯嘀咕,所以乾脆把李泌放到地方任職吧,自己也落個清淨。

    李泌也從這件事上感覺到了官場形勢的黑暗,對玄宗也是失望至極,一氣之下,又跑到山裡過起了歸隱的生活。

    安史之亂使朝野成了一鍋粥,唐肅宗繼位後面對這樣的爛攤子又想起了李泌。於是派人尋李泌出山,在彭原郡,李泌向唐肅宗分析了國家局勢,並且提出了幾點切實可行的建議,為平息叛亂制定了許多對策。唐肅宗聽的心服口服,於是讓李泌就在了自己身邊,給與他的權利甚至超過宰相。

    高處不勝寒。隨著李泌的又一次平步青雲,中書令崔圓和大宦官李輔國心中充滿了羨慕嫉妒恨,這二人對李泌的明槍暗箭李泌看在眼裡,而且自己性命很難自保,無奈之下,李泌又一次進山隱居起來。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直至唐代宗上位,李泌又一次被挖了出來任翰林學士,但很不幸,又受到了宰相元載的排擠,又被下放到地方。後來被唐代宗召回,歷史再一次上演,新任宰相常兗也排斥他,於是又一次被貶去了地方。

    如此狗血的劇情貌似只有電視劇中才有,可是才子李泌真的一次又一次的遇到,樹大招風,李泌的才能可以救國,但官場經驗的缺乏使之常常碰壁。不過當李泌熬到唐德宗時,終於當了宰相,也終於參透了為官之道,並且為大唐邊境的穩定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山中宰相”李泌曲折又不凡的一生中雖寫滿了心酸,但我們也從中看到了李泌務實沉穩的優秀品質,他要的從來不是一個官位,而是能夠實實在在的做事,這樣的追求也使得在大風大浪面前能夠做到寵辱不驚。

  • 4 # 臨石觀海

    中唐賢臣李泌,多次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為何還是屢遭排擠?李泌是唐朝中期一位傳奇人物,他一生歷經四任帝王,都對他推崇備至,而又因為權臣排擠,四起四落。他潔身自好,功高望重,但卻經常被權臣針對,確實讓人疑惑。個人認為這跟權臣嫉賢妒能,而他又出塵不俗有關。

    詠方圓動靜 唐 · 李泌 方如行義,圓如用智。 動如逞才,靜如遂意出世之智者,入世之強者

    李泌出身名門,年少時便名滿天下,是一位實打實的神童,他崇尚無為,這也跟他早年所學有關,而他更是一位治世之能臣,為四任帝王出謀劃策,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政績,而每當他建功立業的時候,都會出來權臣誣陷排擠,而他都會選擇不爭不鬥,隱居深山,這又是為何呢?

    權臣嫉賢妒能

    所謂權臣,就是權利極大,慾望也極大,楊國忠,李輔國,元載等無一不是此中典範,而李泌在每任帝王都受到了重用,無疑對權臣造成了威脅,深怕自己失勢,故而每逢李泌立功後,都會出來誣陷一下。

    李泌出塵不俗

    而李泌頻繁引起權臣猜忌的原因就是他是出世之人,一不與權臣同流合汙,二不與權臣往來結交,只為國家社稷著想,在權臣眼裡是異類,因此除之而後快。

    總結:李泌確實稱得上是一位賢能之人,為中唐的延續立下了大功,他後期出任宰相,更是功德無量。而他在權利爭鬥中每每都能以退為進,更是讓人欽佩。

  • 5 # 古往今朝

    前段時間,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熱播,裡面的男主角之一李必十足像個小狐狸,然而在正史上,其原型李泌的一生朝堂經歷並不那麼順利,歷任四朝,多次遭同行排擠。

    《舊唐書李泌傳》裡記載了:“少聰敏,博涉經史,精究易象,善屬文,尤工於詩,以王佐自負。”

    李泌小時候便十分聰慧,常常被人稱“小神童”。李泌年少時也和其他人一樣,擁有治國平天下的抱負,。他自認為有王佐之才,確實有能力擔任。

    李泌明明多次挽救唐朝於危難之中,卻屢次遭到排擠,肯定與權利、利益、地位有關,明明一個人啃下的乳酪,卻要被他人分走,必定不樂意。

    一個人能力有多強,有多少人讚美和支援,背後就有多少人詆譭和貶低。

    那麼,接下來,很大夥說說李泌幾次被排擠的事件吧。

    01唐玄宗——李泌東宮供職,遭楊國忠排擠。

    天寶年間,李泌雖隱居於嵩山,但依舊對朝堂和天下大勢擔憂,於是上書唐玄宗,與之共談天下大勢。

    唐玄宗看到李泌的文章甚有見地,便招攬李泌入朝為官,任翰林院侍詔,並同時供職於東宮。

    身處要職,能力又強,上位迅速,讓當時的宰相楊國忠感到了一股威脅的氣息。如此,楊國忠就常常唐玄宗面前吹耳邊風,搬弄是非,說李泌寫的詩根本就是在諷刺朝廷的決策,明擺著就是對邊聽不滿。

    奈何,唐玄宗聽多了的時候,便讓他入了心,雖半信半疑,但還是用了一道調令,直接把李泌安調到了其他地方任職。

    李泌從小聰慧,有怎會看不清箇中事態,深知此時情形不對,於是選擇了迴歸本行,過起了昔日的隱居生活。

    02唐肅宗——李泌成皇帝高參,雖推遲官職,依舊受中書令崔圓和大宦官李輔國排擠。

    唐肅宗在靈武即位,正是安史之亂爆發,這般,就必定是用人才之際。

    於是,唐肅宗知李泌是賢才,便讓人尋訪李泌,請李泌出山,到朝堂任官職,不過,李泌拒絕了唐肅宗給予的高官職務。

    雖不任職,但李泌依舊和唐肅宗見面了,還一起分析了天下大勢,還提供了一些平定叛亂的策略,唐肅宗聽後大讚李泌。

    眼下的李泌選擇了留在躺肅宗身邊,為唐肅宗出謀劃策,雖無實職,但其權力甚至高過了那時的宰相。

    如此一來,中書令崔圓和大宦官李輔國就相當排擠李泌,眼紅李泌的權力和才能,有共同的競爭者,他倆便合夥想除掉李泌。

    李泌收到風聲後,最後還是選擇了回去隱居。

    03唐代宗——李泌任翰林學士不肯依附權貴,遭宰相元載排擠,再次迴歸朝堂又遭新任宰相常兗排斥。

    到了唐代宗即皇位後,李泌才又被召回來,任命做了翰林學士,這段時間,李泌一心為國為民所憂,深得唐代宗的信任和喜愛。

    宰相元載的“肉中釘”看著李泌受皇帝如此重用,便想著拉攏李泌,李泌身正心正不肯依附權貴,結黨結派。元載看著李泌不入隊,便用口蜜腹劍的方式,一步一步把李泌排擠出朝廷,去了其他地方任職。

    後來,元載“落馬”,被殺死後,唐代宗便讓李泌進京回到朝堂,然而,排擠李泌的人,不過是“舊人去新人來”。

    新上任的宰相常兗也排擠李泌,最終還是李泌被迫離開了朝堂。

    04唐德宗——此時李泌已是宰相。

    等到了唐德宗,此時的李泌也算是滿腹經驗了,畢竟有過幾朝歷練,算得上是朝堂中的“老狐狸”了。

    迴歸朝堂的李泌,懂得如何在紛紛擾擾的朝堂大臣間“為人處世”了。懂得如何用最佳的方式調和將相矛盾。

    對內,能替皇帝分憂,對外能讓國與國之間達成友好關係,使得那一時期國泰民安。

    李泌為朝堂盡心盡力,其初心可謂從未變過,能過人必遭他人眼紅,似乎是從古至今不變的規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中的梁山大軍是常勝之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