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惕若厲23
-
2 # 夜之風16
說起爆破筒,我覺得大家的第一個印象就是王成抱著爆破筒衝上美軍的畫面,之前還有經典臺詞,“為了勝利,向我開炮!向我開炮!”。看電影《英雄兒女》的時候,還很小,別的記不住,只有這個畫面和臺詞了。當時看得我熱淚盈眶。從此也記住了爆破筒。由於當時看到王成的對面,是一群驚恐的美國鬼子,所以,感覺爆破筒一定是威力無比的大殺器。後來,成年了,才知道,爆破筒威力並不大,那時候的爆破筒,都是繳獲的美軍的,一小部分是仿製美軍M--10型。長約1.5米,裡面有10公斤TNT,美軍的作用是破障,志願軍缺少大威力爆破器材,所以,繳獲的爆破筒成了志願軍的必殺技。對美軍的輕型坦克有一定的威脅,對中型以上的坦克,基本很難造成殺傷,但是,無論什麼樣的坦克履帶,都禁不起爆破筒的爆炸。所以,志願軍的爆破筒的功能就是,摧毀坦克履帶,塞入地堡,碉堡的射擊孔。威力相當於集束手榴彈。
英雄高舉爆破筒,一道電光裂長空。
地陷進去獨身擋,天塌下來隻手擎。
有時間大家再去看看《英雄兒女》吧。
一直以為,爆破筒這種近戰武器,已經被淘汰了,後來才知道,對越自衛反擊戰時候,我們還在用。這是聽本單位一個越戰老兵說的。而另外一個退役同事說,他當兵時候是倉庫保管員,裡面也有爆破筒,不過,他們是工兵團。他是89年的兵。再往後就不知道爆破筒在我軍的情況了。
-
3 # ta是狗子
爆破筒主要作用是用於破障、排雷、炸碉堡、反戰車等,此物對雷區和蝮蛇型鐵絲網及三角樁等構築的障礙物效果奇佳。爆破筒靠的就是爆轟進行破壞,一般來說爆破筒威力不是太大,主要是因為需要破障手進迫作業,威力過大容易造成自傷。但也有例外,有時為了炸掉敵人的火力點,也會使用威力較大的爆破筒。
爆破筒其實最開始不叫爆破筒,而是被稱為班加羅爾魚雷。這種武器的人是英國駐印度班加羅爾的麥克林托克在1912年發明的。由於發明這種武器的地點在印度的班加羅爾,再加上它形狀很像魚雷,該爆炸裝置故此得名。班加羅爾魚雷還有另外幾個稱呼,例如班加羅爾地雷、班加羅爾、班戈爾等等。
班加羅爾魚雷通常被戰鬥工兵用來清理障礙,它也對坦克具有一定的毀傷能力,所以可以兼作它用。據估計,班加羅爾魚雷可以清理出15米長和3米寬的區域。
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班加羅爾魚雷被用於清理鐵絲網。它通常包括一根1.5米長的管子,裡面填充物爆炸物。如果長度不夠,可以將幾根管子擰在一起。1917年的康佈雷戰役期間,班加羅爾魚雷就被英國皇家工兵投入實戰。
美華人在英國班加羅爾魚雷的基礎之上,研製出M1A1型班加羅爾魚雷。M1A1型班加羅爾魚雷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被美國陸軍廣泛使用。在《拯救大兵瑞恩》的影片中,美國陸軍工兵人員使用的就是M1A1班加羅爾魚雷。
北韓戰爭期間,美軍也將班加羅爾魚雷帶到了戰場上,其主要作用是進行破障作業。
戰爭結束以後,我軍根據繳獲的班加羅爾魚雷,研製出1959年式、1959-2式、1968年式爆破筒。
在侵華戰爭期間,日軍也使用過九八式爆破筒,這種爆破筒和步槍的長度相仿,內部裝有三公斤的炸藥。另外,日軍還用竹子等材料製成簡易爆破筒用於淞滬會戰。王成手裡用的爆破筒,比小鬼子的要長得多,而且距北韓戰爭時隔多年。另一方面,中國雖然仿製了一部分爆破筒。
後來,中國又將爆破筒進行改良,研製出GBP112型柔性爆破筒。GBP112型柔性爆破筒可以彎曲,更方便攜帶,現在應該還有。
-
4 # 兵器知識譜
“爆破筒”顧名思義,就是一種爆破器材。
現代爆破筒的起源與戰爭中鐵絲網的使用分不開。當美國伊利諾伊州的幾位農民在1874年發明了鐵絲網之後,這種玩意很快在戰爭中成了進攻部隊不可逾越的障礙。1901年,第二次布林戰爭進入到游擊戰階段的時候,英國軍隊在南非的草原上架設了6000km以上的鐵絲網來對付神出鬼沒的布林游擊隊。1904年日俄戰爭中,俄國在旅順要塞攻防戰中更是大量使用鐵絲網,再配以機槍、手榴彈等武器,使進攻要塞的日軍屍橫遍野。為了能夠有效地清除鐵絲網,1912年,英國駐印軍隊的一名工程師麥克林托克(McClintoc) 在“ 班加羅爾” 駐地設計了一款可單兵攜帶的輕型爆破器材。由於這種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魚雷,所以取名為“班加羅爾魚雷”(Bangalore torpedo)。其由鋼管填充炸藥製成,在簡體的頭部安裝有圓錐形保護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發生碰損,同時也可使其更容易伸進鐵絲網中。簡體的另一端則為安裝引信的引信室。“班加羅爾魚雷”透過導火索和雷管引爆後可以在鐵絲網中開闢長1.8m、寬3m左右的通路。當“ 班加羅爾魚雷” 傳入中國後, 其被稱為“ 爆破筒”。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中就有美軍搶灘成功後使用數根爆破筒串聯起來對鐵絲網、雷區進行爆破從而開闢攻擊通道的鏡頭,非常貼近實戰。我軍也在歷次戰爭中使用爆破筒。
爆破筒的使用是極其殘酷的過程,士兵必須冒著生命危險暴露在敵人火力之下向目標前進,然後拉響導火索,待數秒之後爆破筒爆炸,在缺乏攻堅火力的年代,我軍為了成功爆破一個目標,部隊往往要付出極大的傷亡代價。
現如今我軍已裝備改進型的爆破筒,嚴肅地說已經不是“爆破筒”了,而是可以曲捲起來的柔性爆破索,該型爆破索可根據爆破任務需要改變長度,使用火箭拋射的形式向目標地域發起爆破作業,有單兵型號的,也有車載型號的,極大減少了作戰中的兵員傷亡,提高了排障、排雷等任務的爆破效率。
至於那些攻堅任務,如今已不再需要士兵靠“人肉”去完成,我軍“火力缺乏後遺症”是相當可怕的,可以選擇炮轟、火箭彈轟,如果還不湊效的話,那就拿反坦克導彈轟;什麼?還不盡興?那就呼叫直升機來轟,甚至可以根據任務需求讓有人機無人機戰鬥機攻擊機轟炸機帶蛋來轟,鐵炸彈轟完鐳射制導轟、衛星制導轟、鑽地蛋轟、集束蛋轟、溫壓蛋轟……真理之內各種轟。
謹以此文,不對,謹以此回答向老一輩革命戰士致敬,此盛世,如你所願!
-
5 # 塵垚4
說白了,就是一根用鐵裹成的大炮杖;或加長了沒有把的手榴彈;或填在鐵皮裡的炸藥棍;或提在手上的爆炸筒。總之,它是一種作戰爆破材料,用途很廣,可用於在敵陣地前開闢地雷場通道,爆破敵陣前附防禦裝置(鐵絲網、鹿砦、防坦克三角錐等等),爆破地堡、暗堡、火力點等等,也可直接向集團進攻的敵方投擲,總之適用於步兵用“炸”的手段解決的一些問題。爆破筒炸魚真不錯,在越南曾用16節爆破筒連線一次起爆,撿了幾百斤魚。
-
6 # 不正經的軍棍
爆破筒,顧名思義,爆破用的一根桶桶,這種東西對付的主要目標是那些鐵絲網的工事,用來打人,效果其實一般。
很多人印象比較深的是王成拿著爆破筒衝向美軍的樣子,還有人看拯救大兵瑞恩時,美軍在奧馬哈海灘上用爆破筒炸開缺口的片段。實際上,這是對於爆破筒的使用,美軍的操作是爆破筒正常的操作,而王成是在彈盡糧絕之際,利用爆破筒和敵人同歸於盡的。
爆破筒的英文名叫Bangalore torpedo,翻譯過來其實是班加羅爾魚雷,爆破筒這個名字是華人取的。爆破筒在一戰之前由英華人發明的,對付的是那些鐵絲網,一戰二戰時期,鐵絲網用的比較多,進攻的步兵被鐵絲網攔住後,前進速度大大降低。爆破筒這東西,正好能給鐵絲網扎開個缺口,然後大家衝進去。
爆破筒這東西,使用的時候可以單根使用,也可以幾根接在一起使用,或者捆綁使用。實際上知道今天,這個東西還是有使用價值的,美軍現在也在使用。
爆破筒這東西也可以用遙控裝置起爆,不一定非得是手動才可以。
-
7 # 山右
爆破筒在過去的實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是工兵和步兵殲敵的好傢什。未來也一樣,戰場情況繁雜,爆破筒仍將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不可輕言廢棄。
有關爆破筒的使用,除了前面各位說的,我再補充一些 :
第一,開闢有一定縱深的面狀障礙,如地雷場,可將爆破筒連線到幾米到十幾米長,裝上支架或滾輪,推入障礙區,使其在離地幾十公分的高度引爆,形成有一定寬度的通路。
第二,在爆破有樁鐵絲網時,不能將爆破筒擺放在下方,或斜靠在樁上,而要將爆破筒緊靠甚至緊固在樁上。我們曾進行過實爆效應試驗,先將一節爆破筒斜靠在一根木質鐵路枕木上,爆破後枕木靠爆破筒的位置被炸爛比碗大一些的一塊,其它枕木表面麻麻點點的,破壞不大。之後我們又將一根爆破筒用繩子固定在枕木中間,爆破後那根枕木被炸碎了。
第三,同樣是根據上面的試驗,讓我們認識到爆破筒主要不是靠破片,而是靠裝藥的爆炸和高溫、衝擊波毀傷目標。所以使用時要儘量靠緊目標體。如炸地堡和裝甲車輛時,可用支撐,橫木,壓埋,貼上,鐵爪,抓勾等方式加強爆破筒與目標的緊密接觸,保證爆破效果。
第四,拓展爆破筒的實戰應用。爆破筒除了用於“爆破”,還可以用來作為報警訊號,拋射,引爆,當地雷使用等等。總之現代戰鬥同樣能用上老辦法,爆破筒在未來的戰場上用途廣泛。
-
8 # 薩沙
爆破筒顧名思義,就是用來爆破的筒形炸藥。
爆破筒其實就是炸藥,為什麼設計為筒形的,其實就是對付鐵絲網。
早在19世紀末期,鐵絲網被髮明瞭。
發明鐵絲網的美國(一說英國)農夫,本來只是阻止自己的牲口跑到別人的草場上去。
隨後的戰爭,尤其是日俄戰爭和一戰中,鐵絲網卻成為步兵最可怕的殺手。
鐵絲網同重機槍的搭配,成為死神的鐮刀。
相比將人射程馬蜂窩的重機槍,鐵絲網外表平淡無奇,實際上卻極為可怕。
它極大的阻擋了步兵們前進的速度,增加了士兵們暴露在機槍火網中的時間。
事實證明,鐵絲網是很難對付的,尤其是多層鐵絲網。
這種小東西,不怕較遠距離的炮彈爆炸,槍彈的直射也傷不了它,單個手榴彈往往也無法徹底炸燬。
對付鐵絲網最好的辦法,是使用鉗子。
讓工兵帶著鉗子去切斷一層層的鐵絲網,身後還有大量戰友等著進攻,也同送死差不多,而且效率極低。
所以,早在日俄戰爭時期,日軍就開始使用炸藥對付鐵絲網。
可惜,實戰中鐵絲網往往是一層套一層,一包炸藥只能炸燬一層甚至一段,需要不但使用炸藥才行。
在現實的要求下,1912年,英國駐印軍隊的一名工程師麥克林托克發明了一種筒形的炸藥,取名叫做爆破筒。
爆破筒最大的特點,是一種類似於竹竿一樣的長管炸藥,一般長度在1米以上。
只要爆破筒塞入鐵絲網內爆炸,就可以確保炸掉這一層鐵絲網,可以保證2米長,3米寬的地區,鐵絲網都被炸燬。
後來美軍等部隊,將爆破筒搞成可以擴充的,能夠達到10多米長度。
只要爆破筒爆炸,就可以開闢出一條道路。
自然,爆破筒並不僅僅能對付鐵絲網,也可以用於所有的排障,比如排雷之類。
直到今天,美軍工兵還是會使用爆破筒的。
解放軍早在解放戰爭時期,就開始大量使用繳獲的美製爆破筒。
隨後一直用了幾十年,直到中越戰爭還在使用。
這麼多年,解放軍積累了很多使用爆破筒的經驗。
他們認為,爆破筒對於碉堡的破壞效果非常好,因為它可以直接從射擊口或者通風口塞入,在碉堡內爆炸,連人帶工事全部炸飛。
甚至爆破筒還可以用來對付坦克。
在北韓戰爭,志願軍將爆破筒同木棍纏在一起,防止滾動,然後直接丟入坦克底部或者後部發動機蓋上。
爆破筒爆炸力很強,一次就可以炸燬坦克至少可以炸斷履帶。
我們看一段中越戰爭,關於爆破筒的描述:
楊朝芬拿出身上的爆破筒,就往越軍暗堡射擊孔裡塞,塞進一半後,正要拉響導火索,爆破筒突然間被越軍反推了出來,第1次沒有成功。
緊接著,楊朝芬開始第2次爆破,這一次他吸取了教訓,先把導火索拉響,在用力塞進了越軍碉堡裡,這下終於塞進去了。可楊朝芬剛想轉身躲過爆炸,沒想到爆破筒再一次被越軍推了出來。爆破筒從拉響導火索到爆炸只有不到10秒的時間,隨時都有可能爆炸,接下來上演了驚心動魄的一幕。楊朝芬見爆破筒被越軍推出,也顧不得那麼多了,一把抓起爆破筒,第3次將其塞進了越軍碉堡裡。
之後,一個轉身滾進山溝裡,幾乎同時間,爆破筒也爆炸了,這一次越軍沒能再反推出來,碉堡內的3名越軍當場被炸死。強大的衝擊力掀起泥土和碎石,將楊朝芬身上蓋滿了厚厚一層,所幸楊朝芬沒有受傷,只是被震得兩耳暫時失去了聽覺。
今天的我軍,仍然裝備著這種武器。
-
9 # 量子聊軍武
爆破桶是我們華人的叫法。它的全名是Bangalore torpedo翻譯為班加羅爾魚雷。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為步兵在敵人所設的鐵絲網中開路。
在一戰和二戰時期,重機槍和鐵絲網算是步兵最頭疼的兩個敵人。重機槍持續性的火力可以壓計程車兵們抬不起頭來,鐵絲網卻不是這樣雖然不會立即造成士兵們的傷亡,卻極大影響士兵們進攻的速度。士兵們遇到鐵絲網的時候,只能匍匐透過這極大提高了暴露在敵人機槍口下的時間。而普通的迫擊炮,手雷,手榴彈,炸藥包,對鐵絲網並沒有太大的效果。
為了對付鐵絲網,人們想要製作一款爆炸面積大的武器。1912年英國駐印軍隊的一名工程師麥克林托克,在“ 班加羅爾” 駐地設計了一款可單兵攜帶的輕型爆破器材。由於這種爆破器材的外形很像魚雷,所以取名為“班加羅爾魚雷”。其由鋼管填充炸藥製成,在簡體的頭部安裝有圓錐形保護帽,既可避免爆破筒在粗糙的地面發生碰損,同時也可使其更容易伸進鐵絲網中。簡體的另一端則為安裝引信的引信室。“班加羅爾魚雷”透過導火索和雷管引爆後可以在鐵絲網中開闢長1.8m、寬3m左右的通路。當“ 班加羅爾魚雷” 傳入中國後, 其被稱為“ 爆破筒”。
這就是爆破桶也就是班加羅爾魚雷的由來。它的主要作用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體現的淋漓盡致。在奧馬哈灘頭登陸的時候,盟軍受到德軍重火力的壓制,在好不容易登上灘頭陣地之後又遭遇到了鐵絲網。米勒上尉叫來工兵採用爆破桶開路。這是爆破筒最經典的用法,中國計程車兵也會用它來炸燬坦克、摧毀堡壘,但是爆破筒對人員的殺傷卻並沒有手榴彈和地雷來的實在。
-
10 # 皇家橡樹1972
電影《拯救大兵瑞恩》開頭,奧馬哈海灘登陸過程中,由於德軍機槍陣地的火力壓制,使登陸部隊受阻,不但傷亡慘重還被壓制在防波堤下動彈不得,為了改變這種局面就要使用爆破筒(M1A1型)將鐵絲網和防波堤炸燬,才能打破僵局。
二戰時期的爆破筒長度在0.8~1·5米,根據需要爆破的長度可以多節連線在一起,最後插入雷管一起引爆,可將鐵絲網和防波堤炸燬很長一段缺口,這樣登陸部隊就可以缺口處向縱深突破。
爆破筒的大規模應用出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協約國和同盟國對峙雙方都在前沿陣地的幾百米縱深內佈置了幾十公里長的多道鐵絲網,並且在鐵絲網間隔的空地埋設了大量的地雷,鐵絲網➕地雷陣在沒有坦克的戰爭初期成了雙方士兵“不可逾越的雷池”!
美軍雖然武器裝備先進,但是仍然在使用爆破筒這種百年裝備。
一戰時期雖然有鐵絲網和地雷、重機槍組成的陣地防禦體系,但是攻守雙方的戰鬥還得繼續,為此雙方都給工兵配備了大量爆破筒清障,總體來說在坦克未服役之前,爆破筒成了清障的主要器材,而且它使用比較靈活,連線縱向使用可以清除數十米的鐵絲網和地雷,單根使用可以炸燬一座土木碉堡,並且它製造成本也很低,就是用一根薄壁鋼管再填充炸藥(爆炸威力低於TNT,否則會傷到自己)安裝導火索和使用電線➕雷管(二戰時期)電擊發起爆。
中國使用“爆破筒”可能是從“駐印遠征軍”開始,爆破筒的原名叫做“班加羅爾魚雷”,是在印度的英華人麥克林托克在1912年發明的一種爆炸裝置,因兩端有“卵型保護罩”外形像魚雷因此得名,抗戰期間遠征軍在印度接受訓練期間,可能就得到了這種武器...抗戰結束後又隨遠征軍回國,在解放戰爭當中成了人民解放軍的戰利品。
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我軍也大量的使用爆破筒攻擊“美李軍隊”的坦克和明碉暗堡,取得了輝煌的戰果,《英雄兒女》當中王成使用的可能是中國仿製的“班加羅爾魚雷”也可能是美軍的M1A1型,兩者外觀差不多,M1A1是改進型。
在“抗美援朝”戰場上使用爆破筒取得的最輝煌戰績,就是在三次戰役當中在通往漢城的公路上志願軍第50軍446團2營,截住了掩護美軍撤退的英軍29旅的重型坦克營,當時我軍缺乏反坦克裝備,但是志願軍戰士們還是用爆破筒和炸藥包,全殲了這股英軍,擊毀坦克37輛、繳獲4輛,俘虜該營營長!
到了現代爆破筒的用途沒有改變,仍然是
清障、掃雷,工兵部隊目前所使用的爆破筒已經多樣化了,傳統清障用的爆破筒在使用上更加安全,爆炸範圍也有精確控制。
而新型的軟管式爆破筒,體積縮小節數更多,使用也更加的方便,有必要的話可以加長到幾十甚至上百米。
總之,目前爆破筒這種百年的爆炸器材仍然會繼續使用,因為它的用途比較廣泛,幾乎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使用,不但可以清障,還可以製造障礙,某些方面使用效果並不比地雷差...所以,爆破筒在科技水平提高的基礎上還會有很長的服役時間。
-
11 # 遼寧資深球迷二代
你可以理解成,爆破筒就是一種筒狀“炸藥包”!
對於炸藥包這種武器,我們並不陌生,畢竟這是戰爭影視劇中常見的武器,並且其製作方法是格外簡單:用布料包住炸藥並連線導火索,手工的方式都能做出來。
所以即便在革命戰爭時期,缺乏重武器的我們也從來不缺少炸藥包的存在,因為這東西太好製作了。可在實戰當中,炸藥包的弊端也出現了!
1、由於只是用簡單的粗布包裹,炸藥缺乏真正的有效保護,倘若長時間不使用,例如溼氣受潮等因素,這些都容易造成炸藥包實效,甚至遇上極其特殊的炎熱天氣,暴露在外的炸藥包有可能還會引發爆炸事故。
2、由於炸藥包的外包只是粗布而非金屬,爆炸無法產生殺傷彈片,炸藥包可以在近距離範圍內形成致命殺傷,但對遠距離的殺傷效果有限。倘若加大炸藥炮的裝藥量,還又引起了更加尷尬的問題——單兵拿不動!
3、在很多影視作品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爆破手將炸藥包放在敵人的火力點旁邊,點燃之後再迅速跑開。但在影視作品中,電影畫面卻從來沒有交代過這樣一個問題,幾公斤甚至十幾公斤的炸藥包爆炸,沒跑多遠的爆破手難道不會被爆炸波及?
其實在實戰中,被自己炸藥包殺傷的爆破手不在少數。
4、炸藥包通常用於破壞敵方的火力點或者鐵絲網,但面對這兩個目標時,炸藥包出現了一個限制:敵方碉堡火力點的射擊孔很小,炸藥包未必塞得進去,貼在碉堡外面爆破,倘若碉堡的外殼夠堅固,炸藥未必能炸的開!爆破鐵絲網,由於鐵絲密密麻麻地串聯在一起,體積頗大的炸藥包同樣無法放置於鐵絲網的內部,外部爆破也只能摧毀一部分鐵絲網。
所以從實戰角度,爆破手需要一種爆炸威力不是很大,但卻可以摧毀敵軍火力點或其他目標而不傷到自己的爆破武器。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破筒就應運而生了!
爆破筒的外形類似於一根金屬棍子,裡面填裝了炸藥和引爆裝置,由於相當多的爆破筒的外殼是金屬製作,爆炸起來更會形成殺傷彈片,增加爆破筒的殺傷效果。
而爆破筒的拉火裝置類似於手榴彈,即爆破筒的一頭有拉火帽,引爆時直接拔掉火帽,拉響裡面的點火開關。普通的單兵爆破筒只有十幾斤重,且是棍狀類的設計,必要情況下,爆破手甚至可以當成標槍將爆破筒投擲出去,以此增加爆破筒的殺傷距離。
而這種棍狀類武器面對碉堡的射擊孔和鐵絲網,它更容易直接伸進敵方碉堡的內部或鐵絲網的中間,直接從內部炸開以增加爆破筒的摧毀力!而我們熟悉的、遼瀋戰役之錦州戰役中犧牲的梁士英烈士,就是在手持爆破筒摧毀敵方碉堡的過程中英勇犧牲的!
在他犧牲之前,也出現了這樣一個情況,他將爆破筒推進敵人的碉堡,但反過來,敵人又將那根燃燒的爆破筒從碉堡裡推了出去。要不是梁士英死死用身體頂住馬上就快要出來的爆破筒,這根爆破筒可就要在碉堡之外爆炸了。
所以後來當我們有了自主生產能力後,我們根據實戰的教訓又發明出一種燃燒類爆破筒,即爆破筒被點燃之後,它馬上會產生上百度甚至更高的高溫。敵人想把燃燒的爆破筒撿起來再扔回去?那他首先會被活活燙死!
現如今,不管是我們還是外軍,爆破筒仍有一定數量的裝備,但多用於引爆其他爆炸裝置,摧毀敵方火力點的用途已經不大。畢竟在單兵火力越來越強的今天,小口徑迫擊炮、火箭筒、槍榴彈等武器在基層連隊的裝備比率已經越來越高,除非遇到特殊情況,否則那種自殺式攻擊的方式已經很難出現了!
-
12 # 管仲窺錢
過去解放軍重武器少,遇到地堡等堅固工事沒辦法爆破,但地堡也有破綻,射擊孔,爆破筒可以從射擊孔塞進去,在裡面爆炸。上甘嶺武器彈藥打光了,只有用爆破筒與敵人同歸於盡。這是中國軍人的壯舉,先烈們永垂不朽!
-
13 # 風61166022
個建議,爆破筒設計反破裝人質,如兩頭有十字鎖,拉火後,有個開關,一轉,中間十字板張開,一次性,這樣對方無法反扔出來
-
14 # 文武
它不是多個電雷管同時引爆,而是導火索,只能引爆一個雷管,長筒裝藥,瞬間只能燃爆部分炸藥,浪費一部分炸藥而且威力不是預計那樣大,同等量炸藥不如炸藥包威力大!
回覆列表
現在差不多該淘汰了吧。據說最早出自張獻忠攻打成都的時候。張軍隊把大樹掏空塞上炸藥炸城牆。說簡單點就是鐵筒子裡面塞炸藥。對付鐵絲網,碉堡比較好使。隨著武器進步又有了新玩法。就是纏上鐵絲防止他滾動往坦克上扔。後部的發動機艙散熱片總之吧比較薄的地方懟上就能破壞。但是畢竟是靠人抵近才能使用的現在火箭筒,反坦克導彈可能會擠佔它的生存空間。而回光返照的新玩法是把新式手榴彈接起來做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