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PM廖一代
-
2 # 田大叔說事
螞蟻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總科的社團性野生昆蟲,別名玄駒、蚍蜉、黑螞蟻、山螞蟻,全世界分為5個科,約有260屬7600餘種。在中國主要有蟻科,其次是切葉蟻科和行軍蟻科,估計有千餘種,分佈較廣。在中國已確定的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擬黑多刺蟻(Polrhachis vicina Roger)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國內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和浙江等省。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擬黑多刺蟻一生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常將巢穴建在松樹上,冬季遷移到地面越冬。對溫度、溼度的要求較高。蟻后:適宜溫度24℃~30℃,當溫度高於32℃或低於18℃時其產卵量會下降,直至不產卵。卵:適宜溫度26℃~30℃。幼蟲:適宜溫度24℃~32℃。蛹:適宜溫度24℃~30℃。蟻巢土表適宜溼潤度20%、空氣相對溼度70%~85%。主要取食活的或死的昆蟲,在南方,取食松毛蟲的低齡幼蟲、稻縱卷葉螟等農林業害蟲,有時也會取食豆類植物腺體所分泌出來的甜汁、蚜蟲和疥蟲的分泌物。
1、蟻舍建設
應選室內水泥地或泥土地,大小均可。在飼養池外圍建一環形水槽,槽寬50 釐米左右,深10釐米左右,池內注水以防蟻逃逸。池內搭簡易木架,可分層,層高25~30 釐米,上下相通,每平方米可養5~10 窩。
2、蟻窩繁殖
引種蟻窩應該有蟻王和蟻后方能繁殖。藥蟻的生長、繁殖與溫、溼度的控制有密切關係,控制合理,一窩一年能繁殖150~250窩左右。一般常規溫度10~38℃,最佳繁殖溫度25~30℃,環境溼度保持在80%~90%,飼養土溼度20% 左右,每日噴灑幾次清水即可。冬季在棚外蓋塑膠布或棚內用燈泡和煤爐加溫。每隻蟻后日產卵30~50 粒,成活率在80%以上,一般20~60天分一次窩,分窩前大量螞蟻出來吃食,這時在快餐盒內加入一些樹葉、草、鋸末、一勺白糖即可,使螞蟻自行分窩。
3、蟻餌投餵
螞蟻屬雜食性昆蟲,人工飼養必須投餵充足可口的餌料。包括動物性飼料:黃粉蟲幼蟲、蠅蛆、蚯蚓、松毛蟲、蠶蛹粉和其他昆蟲;植物性飼料:玉米、花生仁、甜菜葉;礦物質飼料:食鹽、鋅、硒等[2]。
4、日常管理
第一、環境衛生 螞蟻不僅吃的餌料要衛生,喝的水也要衛生,而且蟻室內要經常打掃。第二、光照 每晝夜要保持15 小時的光照,夏季避免Sunny直射,夜間用15 瓦燈泡提供光照。
第三、空氣流通 要保持蟻室內空氣新鮮。第四、防驚嚇 蟻窩不能隨意翻動,以免影響繁殖。
第五、防汙染 要防止農藥、化肥、油漆、香菸等氣味的汙染。
藥用螞蟻與非藥用螞蟻的區別
普通螞蟻(非藥用)種類很多,分佈於各地,到處可見。多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常見路邊、樹根周圍、山坡等處做洞穴為巢。呈社團性生活,大小不等。一般體形都較小,顏色呈黃褐色,體表稍有光澤。頭部較窄,深褐色,因胸部肢體運動肌群欠發達,所以胸部稍細長 ,色淺多為黃褐色,腹部扁圓桃形,質稍軟為深褐色。其中少數的螞蟻體內含有臭蟻素,雜醇成分,有一種特殊的臭味、有毒,不能入藥。
中國已知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和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3]。擬黑多刺蟻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國內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和浙江,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1993 年在國家衛生部舉辦的食品新資源討論會上,該蟻被列為食品和藥品新資源開發專案。
而擬黑多刺蟻多生長於山林地帶,在松幹及松樹上宿窩,呈社團性生活,個別其他樹也有,但較少。築巢如蜂窩,土黃色呈不規則圓形,大小不一,大的如同拳頭,小的如同雞蛋,有兩個通口靠在樹幹區樹枝底部。大多數螞蟻在蟻窩附近活動,少數分散。此蟻每群數量多,體形肥壯,顏色烏黑光亮,頭部略寬,胸部粗壯,腹部扁圓桃形較硬,光亮明顯,無異臭味,可入藥[4]。
-
3 # 為農者
養殖品種
昆蟲養殖品種一般要考慮:生長週期、代數、大小、味道、食性、色澤、休眠等因素。蝗總科共有上萬個品種,理論和實踐證明,東亞飛蝗是蝗蟲中較為優良的品種之一,是目前養殖最多的品種。東亞飛蝗的優點:①身體較大;②味道鮮美;③顏色豔麗;④代數較多;⑤生長週期較短;⑥植食性、多食性。
東亞飛蝗是引發中國蝗災的首要害蟲,是中國的飛蝗屬三個亞種(解釋)之一,飛蝗屬在全世界僅有一種,由於地理分佈的不同和外部形態及其不同部位有關比值的差異,已知有9-10個亞種,中國有三個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
東亞飛蝗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有3個蟲態,即卵----蝗蝻(若蟲)----成蟲。東亞飛蝗一般一年可發生2--4代,第1代(海南為1--2代)習慣上稱為“夏蝗”,第2代(海南為3--4代)則稱為“秋蝗”。生長週期:35天左右即可成蟲,50天左右(大約)即可銷售。雌蝗產卵後會正常死亡,雄蝗在交配後正常死亡。
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1、選址
選擇通風、Sunny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乾淨,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釐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只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餵養、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膠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6、棚內應有玉米以及其他較高植物以作隔離。
蝗卵的發育、孵化、管理
飛蝗的起點發育溫度範圍為20-42度,適宜發育溫度為25-40度,最適溫度為28-35度。在相對溼度85%-92%或在土壤含水量15-18%的情況下,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度,中國北方自然氣溫在五月上旬便到。購卵後直接把蝗卵放到土中待其自然孵化即可。經 10-15天的孵化過程,孵出全部蝗蝻。蝗蝻取食量很小,身體柔弱,應注意防雨。
飛蝗的習性
1、孵化
種卵孵化最低溫度為17攝氏度,發育適宜溫度介於26-32攝氏度之間,土壤含水量以 18-22%, 孵化率最高,整個卵塊自開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經過 50-60分鐘,上午八時到下午一時孵化最多。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後之分。
2、蛻皮
飛蝗成長靠蛻皮來完成,當生長到一定長度需要蛻皮時,則停止進食。頭朝下倒懸其體,進行脫皮。(要有附著物)一小時後即可取食。蝗蝻自出卵後5-7天蛻一次皮,壯的蛻皮塊,弱的蛻皮慢,蛻一次皮即為一齡。從孵化到成蟲需蛻五次皮,方能變為成蟲。
3、群居性
一齡蝗蝻常聚集在植株上,二齡蝗蝻喜歡在光裸地上,齡期越大,聚集性越顯著,起初小片,後來一大片,互相擁擠重疊,甚至堆積成幾寸高
4、遷飛
蝗蟲的遷飛不只是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發育的需要,遷飛可以增進食慾,特別是在羽化至產卵前遷飛,能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所以,蝗蟲產卵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人工干擾,令其在棚內飛翔,以便提高產卵的數量和質量。
5、取食
蝗蟲嗜食為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如玉米,小麥、穀類、高梁、蘆葦、茅草、三稜草、香附子、莎草等。非禾本科植物或雙子葉植物,一般不取食,其取食不僅是為了飢餓,而且還為了解決口吸取水分。豆類、麻、甘薯、花生、蕎麥、棉花、芝麻、馬鈴薯、菸草等均為不喜食植物。三齡以上的蝗蟲生長特別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首先是蝗蟲吃不飽會影響正常生長,另外會出現強食弱大吃小的現象。吃玉米的飛蝗一生中總新鮮食量為85.5克左右,其中約25克食蝻期消耗的。吃蘆葦的約60克。以乾重計算,吃13克幹玉米,20克蘆葦。所以,飛蝗成蟲每天消耗食物最高量為5克新鮮物質,一般在1克左右,約為體重的兩倍或等於體重。
6、趨光性
蝗蟲具有向陽移的習性。
7、自相殘殺性
蝗蟲常會出現互相殘食的現象,尤其是在食物或飼草水份不足,蛻皮時最為明顯。正在蛻皮的蝗蟲不能動,體質又很軟,有被吃掉咬傷的危險。
8、交尾
蝗蟲在羽化後 4-7天開始交尾,15-20天內即可產下第一塊卵,一生交尾數次。也可孤雌生殖。
9.產卵
蝗蟲產卵對土壤種類的選擇較寬,對土壤溼度選擇則較嚴,一般含水量在18%左右。另外,土壤的酸鹼度、含鹽量、堅實程度、是否向陽等也有重要影響。如何產卵(東亞飛蝗的卵塊為褐色,略呈園筒形,中間略彎,呈茄子形)。每一雌蝗約產平均為4-5塊,少的2-3塊,多的6-7塊,個別達11塊。每個卵塊一般含60-80粒卵,最多可達180,最少不到40粒。蝗蟲產下第一塊卵塊後,要隔幾天再產第二塊。
飛蝗產卵前後的管理
產卵前要將棚的地面整齊、拍實,以利於雌蝗的產卵。如棚大飛蝗少,為了產卵集中便於日後取卵,可將棚內部分地面用塑膠布蓋住,只留下向陽處部分地面,做為產卵區。棚內保持溼度30%左右,此時的蝗蟲食量很大,應認真供足。產下的卵在上凍前應加蓋麥糠、雜草等保溫、保溼。
蝗蟲養殖的注意事項
1、蝗蟲屬於特種養殖,如沒有訂單和可靠銷路,養殖須慎重。
2、在給飛蝗採集食物時,要十分注意避免採用帶農藥的食物。如對採集來的食物認為沒有把握時,可在水中清洗後再喂。飛蝗對農藥很敏感,吃了帶農藥的食物會很快死亡,對於這一點在養殖中要高度注意。
3、在飛蝗的養殖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天敵的侵害。另外還要注意蝗蟲病害的發生,一旦有死蟲,及時清除。
4、成蟲如果不做種用要及時出售。
5、蝗蟲採食時間在早晨9點至下午5點,每天2-3次,喂飼蝗蟲時,將飼料均勻撒在棚內。
6、陰雨天應當遮蓋養殖棚,因為地面太溼,蝗蟲會不採食而死亡。
7、夏天氣溫高達35度以上時,要對養殖棚進行遮蔭,在紗網上或者棚內適當灑些供應水分,如果棚內過於乾燥也會造成蝗蟲死亡。
8、長期養殖要注意更換種源,否則會造成品種退化。
透過以上關於螞蚱養殖技術需要注意什麼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蝗蟲養殖的技巧和要點,這也是一種有著較高效益和前景的養殖專案,而且平時養殖的方法和管理也會對養殖有著巨大的影響。
-
4 # 八七兔
1、選址
選擇通風、Sunny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乾淨,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釐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只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餵養、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膠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
5 # 三晉後生
螞蚱和蝗蟲大家肯定都聽過,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們是同一種東西。螞蚱是很多農民恨之入骨的害蟲,螞蚱對農作物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嚴重的時候整片農田都會被糟蹋。但是近幾年,嗎咋養殖成為了一種熱潮,因為螞蚱還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利於人體生長,炸起來非常好吃。那麼螞蚱該怎麼養殖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選擇品種
螞蚱的種類非常多,並且螞蚱的適應能力及抗性都非常強,我們可以人工養殖的都棉蝗、東亞飛蝗等品種。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養殖優勢與劣勢,其中我們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就是東亞飛蝗。不過也不是適合所有人養,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根據生長時間、產卵數量、體型大小、養殖環境、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慎重考慮。品種的不同就決定了養殖方向甚至是市場,所以我們具實際情況來選擇品種。
2、場地搭建
首先我們就要將養殖場地建立在Sunny照射較強,通風好的地方,建立時養殖場要高於地面,便於後期的排水。螞蚱通常是在土壤中進行產卵,所以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螞蚱產卵的沙質土壤,然後在地面上鋪上一層葉片,便於螞蚱的進食。養殖場的面積決定我們的養殖多少與密度,注意養殖場的封閉性,防止螞蚱逃跑,螞蚱逃跑後對農作物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危害。做好防水防雨的措施,防止下雨時水量過大淹死螞蚱。
3、飼養管理
建立好場地後就直接將種蝗投入即可,種蝗會開始交配產卵,產卵後幼螞蚱逐漸孵化。孵化後6天左右就會開始換皮,這個時候是幼螞蚱生長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有足夠的飼料保證幼螞蚱成功脫皮。如果不夠的話就會導致螞蚱的生長出現問題,甚至是換皮失敗。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會出現大吃小,被咬傷等各種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了,當螞蚱成功換皮五次後,就已經差不多成熟了,這個時候留下部分的產卵螞蚱,其餘的就可以捕捉上市了。
4、防止逃跑
螞蚱是一種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昆蟲,與其他的特種業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人工養殖會使其產生較大的價值,但是也增加了螞蚱的數量,增加了隱患。所以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在養殖場地周圍要設定染好除蟲劑的隔離帶,場內備好噴霧器,發現有逃跑現象及時噴灑進行捕殺,防止對外環境造成危害。
-
6 # 留著一畝三分地養螞蚱
螞蚱如何進行養殖?
螞蚱養殖棚的建造
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釐米左右,便於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於產取螞蚌卵,在養殖棚地面.上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以備螞蚌食用。建造面積要按螞蚌的多少來確定,每1萬隻螞蚌約需15平方米,用角鐵、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拉鎖,以防止螞蚌跑出和人進出棚之用。棚高以1. .5米- -2米為宜,為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
螞蚱的飼養管理
螞蚱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C-32°C, 相對溼度為85 % -92%,土壤含水量15%-18%。低於14°C或高於40°C時,螞蚌會逐漸停食死亡。在氣溫達到28°C-30°C時, 螞蚌卵開始孵化,先準備無毒土壤和鋸末粉按1:2攪拌,含水量為20%-30%,鋪3釐米- - -5釐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然後將螞蚌卵佈於土上,蓋上約1釐米厚的混合土。最後,器皿上再罩上一層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蚌後,用軟毛刷將其刷到棚內的食物上,-般10天一15.天孵化出小螞蚌。剛出土的小螞蚌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葉植物,但食量很小。1齡- 3齡的螞蚌應注意防雨,螞蚌從出土到成蟲約需27天一35天,這期間每5天一7天蛻1次皮,共蛻5次;5齡以後的螞蚌逐漸開始交配產卵,每隻螞蚌約產卵70粒一100粒。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螞蚌有喜歡群居和遷飛性,所以螞蚌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當適當的干擾,讓其飛動來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
7 # PM廖一代
蝗蟲,就是人們常說的螞蚱,它雖然是害蟲,但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投資很少,但回報卻是多年的,養殖成本低,利潤是最高的,可以說投入一分回報一萬.養殖蝗蟲投資不會很大。因為蝗蟲本身繁殖能力強,一個蝗蟲產卵量在50-80粒左右,而且沒有病害。成本低,它的飼料是草,只需要做一個棚,用紗窗把它罩住就行,成長期50天,北方三代,南方可以不停的生長和繁殖.
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閒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釐米~15釐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米~2米,4月底必須建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只~800只成蟲,起初養1萬隻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50粒~8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準備讓幼蝗食用。 蝗蟲的管理:先準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鋪3釐米~5釐米厚,卵上再蓋約1釐米厚的土。經過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公斤蝗蟲在500個~70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齡~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餵養外,還可以採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飼餵。
-
8 # 田大叔說事
螞蟻為節肢動物門、昆蟲綱、膜翅目、蟻總科的社團性野生昆蟲,別名玄駒、蚍蜉、黑螞蟻、山螞蟻,全世界分為5個科,約有260屬7600餘種。在中國主要有蟻科,其次是切葉蟻科和行軍蟻科,估計有千餘種,分佈較廣。在中國已確定的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擬黑多刺蟻(Polrhachis vicina Roger)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國內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和浙江等省。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
開啟百度App,看更多圖片
擬黑多刺蟻一生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蟲四個階段,是完全變態的昆蟲。常將巢穴建在松樹上,冬季遷移到地面越冬。對溫度、溼度的要求較高。蟻后:適宜溫度24℃~30℃,當溫度高於32℃或低於18℃時其產卵量會下降,直至不產卵。卵:適宜溫度26℃~30℃。幼蟲:適宜溫度24℃~32℃。蛹:適宜溫度24℃~30℃。蟻巢土表適宜溼潤度20%、空氣相對溼度70%~85%。主要取食活的或死的昆蟲,在南方,取食松毛蟲的低齡幼蟲、稻縱卷葉螟等農林業害蟲,有時也會取食豆類植物腺體所分泌出來的甜汁、蚜蟲和疥蟲的分泌物。
1、蟻舍建設
應選室內水泥地或泥土地,大小均可。在飼養池外圍建一環形水槽,槽寬50 釐米左右,深10釐米左右,池內注水以防蟻逃逸。池內搭簡易木架,可分層,層高25~30 釐米,上下相通,每平方米可養5~10 窩。
2、蟻窩繁殖
引種蟻窩應該有蟻王和蟻后方能繁殖。藥蟻的生長、繁殖與溫、溼度的控制有密切關係,控制合理,一窩一年能繁殖150~250窩左右。一般常規溫度10~38℃,最佳繁殖溫度25~30℃,環境溼度保持在80%~90%,飼養土溼度20% 左右,每日噴灑幾次清水即可。冬季在棚外蓋塑膠布或棚內用燈泡和煤爐加溫。每隻蟻后日產卵30~50 粒,成活率在80%以上,一般20~60天分一次窩,分窩前大量螞蟻出來吃食,這時在快餐盒內加入一些樹葉、草、鋸末、一勺白糖即可,使螞蟻自行分窩。
3、蟻餌投餵
螞蟻屬雜食性昆蟲,人工飼養必須投餵充足可口的餌料。包括動物性飼料:黃粉蟲幼蟲、蠅蛆、蚯蚓、松毛蟲、蠶蛹粉和其他昆蟲;植物性飼料:玉米、花生仁、甜菜葉;礦物質飼料:食鹽、鋅、硒等[2]。
4、日常管理
第一、環境衛生 螞蟻不僅吃的餌料要衛生,喝的水也要衛生,而且蟻室內要經常打掃。第二、光照 每晝夜要保持15 小時的光照,夏季避免Sunny直射,夜間用15 瓦燈泡提供光照。
第三、空氣流通 要保持蟻室內空氣新鮮。第四、防驚嚇 蟻窩不能隨意翻動,以免影響繁殖。
第五、防汙染 要防止農藥、化肥、油漆、香菸等氣味的汙染。
藥用螞蟻與非藥用螞蟻的區別
普通螞蟻(非藥用)種類很多,分佈於各地,到處可見。多於地勢較高的地方,常見路邊、樹根周圍、山坡等處做洞穴為巢。呈社團性生活,大小不等。一般體形都較小,顏色呈黃褐色,體表稍有光澤。頭部較窄,深褐色,因胸部肢體運動肌群欠發達,所以胸部稍細長 ,色淺多為黃褐色,腹部扁圓桃形,質稍軟為深褐色。其中少數的螞蟻體內含有臭蟻素,雜醇成分,有一種特殊的臭味、有毒,不能入藥。
中國已知數量多、藥食兩用且安全無毒的螞蟻主要是弓背蟻屬(Camponotus)、和蟻屬(Farmica)和多剌蟻屬(Polyrhachis)[3]。擬黑多刺蟻屬亞熱帶,熱帶種。國外分佈於東南亞、澳洲,國內分佈於雲南、廣東、廣西和浙江,是目前研究最多、應用最廣的藥食兩用蟻,具有免疫調節、壯陽補腎、抗炎鎮痛、活血化瘀、抗應激抗腫瘤、抗疲勞抗衰老、降低膽固醇等多種藥理作用。1993 年在國家衛生部舉辦的食品新資源討論會上,該蟻被列為食品和藥品新資源開發專案。
而擬黑多刺蟻多生長於山林地帶,在松幹及松樹上宿窩,呈社團性生活,個別其他樹也有,但較少。築巢如蜂窩,土黃色呈不規則圓形,大小不一,大的如同拳頭,小的如同雞蛋,有兩個通口靠在樹幹區樹枝底部。大多數螞蟻在蟻窩附近活動,少數分散。此蟻每群數量多,體形肥壯,顏色烏黑光亮,頭部略寬,胸部粗壯,腹部扁圓桃形較硬,光亮明顯,無異臭味,可入藥[4]。
-
9 # 為農者
養殖品種
昆蟲養殖品種一般要考慮:生長週期、代數、大小、味道、食性、色澤、休眠等因素。蝗總科共有上萬個品種,理論和實踐證明,東亞飛蝗是蝗蟲中較為優良的品種之一,是目前養殖最多的品種。東亞飛蝗的優點:①身體較大;②味道鮮美;③顏色豔麗;④代數較多;⑤生長週期較短;⑥植食性、多食性。
東亞飛蝗是引發中國蝗災的首要害蟲,是中國的飛蝗屬三個亞種(解釋)之一,飛蝗屬在全世界僅有一種,由於地理分佈的不同和外部形態及其不同部位有關比值的差異,已知有9-10個亞種,中國有三個亞種:東亞飛蝗、亞洲飛蝗、西藏飛蝗。
東亞飛蝗為不完全變態昆蟲,一生有3個蟲態,即卵----蝗蝻(若蟲)----成蟲。東亞飛蝗一般一年可發生2--4代,第1代(海南為1--2代)習慣上稱為“夏蝗”,第2代(海南為3--4代)則稱為“秋蝗”。生長週期:35天左右即可成蟲,50天左右(大約)即可銷售。雌蝗產卵後會正常死亡,雄蝗在交配後正常死亡。
蝗蟲養殖棚的建造
1、選址
選擇通風、Sunny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乾淨,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釐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只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餵養、管理。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膠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6、棚內應有玉米以及其他較高植物以作隔離。
蝗卵的發育、孵化、管理
飛蝗的起點發育溫度範圍為20-42度,適宜發育溫度為25-40度,最適溫度為28-35度。在相對溼度85%-92%或在土壤含水量15-18%的情況下,適宜發育溫度為25-32度,中國北方自然氣溫在五月上旬便到。購卵後直接把蝗卵放到土中待其自然孵化即可。經 10-15天的孵化過程,孵出全部蝗蝻。蝗蝻取食量很小,身體柔弱,應注意防雨。
飛蝗的習性
1、孵化
種卵孵化最低溫度為17攝氏度,發育適宜溫度介於26-32攝氏度之間,土壤含水量以 18-22%, 孵化率最高,整個卵塊自開始孵化至孵化完成一般經過 50-60分鐘,上午八時到下午一時孵化最多。在孵化過程中出土也有先後之分。
2、蛻皮
飛蝗成長靠蛻皮來完成,當生長到一定長度需要蛻皮時,則停止進食。頭朝下倒懸其體,進行脫皮。(要有附著物)一小時後即可取食。蝗蝻自出卵後5-7天蛻一次皮,壯的蛻皮塊,弱的蛻皮慢,蛻一次皮即為一齡。從孵化到成蟲需蛻五次皮,方能變為成蟲。
3、群居性
一齡蝗蝻常聚集在植株上,二齡蝗蝻喜歡在光裸地上,齡期越大,聚集性越顯著,起初小片,後來一大片,互相擁擠重疊,甚至堆積成幾寸高
4、遷飛
蝗蟲的遷飛不只是為了取食,另一主要原因是生殖生理發育的需要,遷飛可以增進食慾,特別是在羽化至產卵前遷飛,能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所以,蝗蟲產卵後至產卵前應給予適當的人工干擾,令其在棚內飛翔,以便提高產卵的數量和質量。
5、取食
蝗蟲嗜食為禾本科植物和莎草科植物,如玉米,小麥、穀類、高梁、蘆葦、茅草、三稜草、香附子、莎草等。非禾本科植物或雙子葉植物,一般不取食,其取食不僅是為了飢餓,而且還為了解決口吸取水分。豆類、麻、甘薯、花生、蕎麥、棉花、芝麻、馬鈴薯、菸草等均為不喜食植物。三齡以上的蝗蟲生長特別快,食量逐步增大。此時要保證棚內有充足的食物,首先是蝗蟲吃不飽會影響正常生長,另外會出現強食弱大吃小的現象。吃玉米的飛蝗一生中總新鮮食量為85.5克左右,其中約25克食蝻期消耗的。吃蘆葦的約60克。以乾重計算,吃13克幹玉米,20克蘆葦。所以,飛蝗成蟲每天消耗食物最高量為5克新鮮物質,一般在1克左右,約為體重的兩倍或等於體重。
6、趨光性
蝗蟲具有向陽移的習性。
7、自相殘殺性
蝗蟲常會出現互相殘食的現象,尤其是在食物或飼草水份不足,蛻皮時最為明顯。正在蛻皮的蝗蟲不能動,體質又很軟,有被吃掉咬傷的危險。
8、交尾
蝗蟲在羽化後 4-7天開始交尾,15-20天內即可產下第一塊卵,一生交尾數次。也可孤雌生殖。
9.產卵
蝗蟲產卵對土壤種類的選擇較寬,對土壤溼度選擇則較嚴,一般含水量在18%左右。另外,土壤的酸鹼度、含鹽量、堅實程度、是否向陽等也有重要影響。如何產卵(東亞飛蝗的卵塊為褐色,略呈園筒形,中間略彎,呈茄子形)。每一雌蝗約產平均為4-5塊,少的2-3塊,多的6-7塊,個別達11塊。每個卵塊一般含60-80粒卵,最多可達180,最少不到40粒。蝗蟲產下第一塊卵塊後,要隔幾天再產第二塊。
飛蝗產卵前後的管理
產卵前要將棚的地面整齊、拍實,以利於雌蝗的產卵。如棚大飛蝗少,為了產卵集中便於日後取卵,可將棚內部分地面用塑膠布蓋住,只留下向陽處部分地面,做為產卵區。棚內保持溼度30%左右,此時的蝗蟲食量很大,應認真供足。產下的卵在上凍前應加蓋麥糠、雜草等保溫、保溼。
蝗蟲養殖的注意事項
1、蝗蟲屬於特種養殖,如沒有訂單和可靠銷路,養殖須慎重。
2、在給飛蝗採集食物時,要十分注意避免採用帶農藥的食物。如對採集來的食物認為沒有把握時,可在水中清洗後再喂。飛蝗對農藥很敏感,吃了帶農藥的食物會很快死亡,對於這一點在養殖中要高度注意。
3、在飛蝗的養殖過程中,要隨時注意天敵的侵害。另外還要注意蝗蟲病害的發生,一旦有死蟲,及時清除。
4、成蟲如果不做種用要及時出售。
5、蝗蟲採食時間在早晨9點至下午5點,每天2-3次,喂飼蝗蟲時,將飼料均勻撒在棚內。
6、陰雨天應當遮蓋養殖棚,因為地面太溼,蝗蟲會不採食而死亡。
7、夏天氣溫高達35度以上時,要對養殖棚進行遮蔭,在紗網上或者棚內適當灑些供應水分,如果棚內過於乾燥也會造成蝗蟲死亡。
8、長期養殖要注意更換種源,否則會造成品種退化。
透過以上關於螞蚱養殖技術需要注意什麼的介紹,我們現在知道了蝗蟲養殖的技巧和要點,這也是一種有著較高效益和前景的養殖專案,而且平時養殖的方法和管理也會對養殖有著巨大的影響。
-
10 # 八七兔
1、選址
選擇通風、Sunny充足的地方為宜。
2、消滅天敵
在建棚前先用捕捉、誘殺、開水燙等方法將地面上的螞蟻、螻蛄等消滅乾淨,因為以上幾種動物是蝗蟲的天敵,能捕食蝗蟲和破壞蝗卵,所以在棚內絕不能讓這些動物存在。
3、地面
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15釐米,為了便於雨季排水。土質最好採用砂壤土,此土不易結塊,便於產卵和取卵,擔不能太軟,蝗蟲產卵的要求很高。
4、密度
棚的面積視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800只成蟲。
5、建棚
根據自己的條件可用木棍、竹片建造一個棚的支架。再按這個棚架的大小,用紗布做一個象蚊帳一樣的棚罩,掛於棚架上,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按上拉鎖,這個裝制就是為了不讓蝗蟲跑出和便於進棚餵養、管理。
棚的高度1.5-2米即可,為了保溫或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在溫度高的時候和蝗蟲較大(三齡以上)不怕下雨,可不罩塑膠布。如利用自然條件養殖飛蝗,棚的建造必須在四月底前完工。
-
11 # 三晉後生
螞蚱和蝗蟲大家肯定都聽過,但是有很多人不知道它們是同一種東西。螞蚱是很多農民恨之入骨的害蟲,螞蚱對農作物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嚴重的時候整片農田都會被糟蹋。但是近幾年,嗎咋養殖成為了一種熱潮,因為螞蚱還有豐富的蛋白質,有利於人體生長,炸起來非常好吃。那麼螞蚱該怎麼養殖呢?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1、選擇品種
螞蚱的種類非常多,並且螞蚱的適應能力及抗性都非常強,我們可以人工養殖的都棉蝗、東亞飛蝗等品種。每個品種都有不同的養殖優勢與劣勢,其中我們最常見的養殖品種就是東亞飛蝗。不過也不是適合所有人養,選擇品種的時候要根據生長時間、產卵數量、體型大小、養殖環境、市場需求等各種因素慎重考慮。品種的不同就決定了養殖方向甚至是市場,所以我們具實際情況來選擇品種。
2、場地搭建
首先我們就要將養殖場地建立在Sunny照射較強,通風好的地方,建立時養殖場要高於地面,便於後期的排水。螞蚱通常是在土壤中進行產卵,所以我們應該選擇適合螞蚱產卵的沙質土壤,然後在地面上鋪上一層葉片,便於螞蚱的進食。養殖場的面積決定我們的養殖多少與密度,注意養殖場的封閉性,防止螞蚱逃跑,螞蚱逃跑後對農作物將會產生毀滅性的危害。做好防水防雨的措施,防止下雨時水量過大淹死螞蚱。
3、飼養管理
建立好場地後就直接將種蝗投入即可,種蝗會開始交配產卵,產卵後幼螞蚱逐漸孵化。孵化後6天左右就會開始換皮,這個時候是幼螞蚱生長的關鍵時期,一定要有足夠的飼料保證幼螞蚱成功脫皮。如果不夠的話就會導致螞蚱的生長出現問題,甚至是換皮失敗。而且還有一定的危險,會出現大吃小,被咬傷等各種問題。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了,當螞蚱成功換皮五次後,就已經差不多成熟了,這個時候留下部分的產卵螞蚱,其餘的就可以捕捉上市了。
4、防止逃跑
螞蚱是一種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昆蟲,與其他的特種業是完全不一樣的。雖然人工養殖會使其產生較大的價值,但是也增加了螞蚱的數量,增加了隱患。所以我們在養殖的過程中一定要做好防逃措施,在養殖場地周圍要設定染好除蟲劑的隔離帶,場內備好噴霧器,發現有逃跑現象及時噴灑進行捕殺,防止對外環境造成危害。
-
12 # 留著一畝三分地養螞蚱
螞蚱如何進行養殖?
螞蚱養殖棚的建造
養殖棚要建在通風向陽的地方。棚的地面要高於周圍地面10釐米左右,便於排水。土壤最好是砂壤土便於產取螞蚌卵,在養殖棚地面.上種小麥或玉米等單子葉植物,以備螞蚌食用。建造面積要按螞蚌的多少來確定,每1萬隻螞蚌約需15平方米,用角鐵、木棍等建造棚的支架,再按棚的大小,用紗網做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門口,門口上拉鎖,以防止螞蚌跑出和人進出棚之用。棚高以1. .5米- -2米為宜,為保溫和防雨,棚外可罩塑膠布。
螞蚱的飼養管理
螞蚱的適宜發育溫度為25°C-32°C, 相對溼度為85 % -92%,土壤含水量15%-18%。低於14°C或高於40°C時,螞蚌會逐漸停食死亡。在氣溫達到28°C-30°C時, 螞蚌卵開始孵化,先準備無毒土壤和鋸末粉按1:2攪拌,含水量為20%-30%,鋪3釐米- - -5釐米的土在器皿中拍實,然後將螞蚌卵佈於土上,蓋上約1釐米厚的混合土。最後,器皿上再罩上一層薄膜,每半天檢查1次,發現小螞蚌後,用軟毛刷將其刷到棚內的食物上,-般10天一15.天孵化出小螞蚌。剛出土的小螞蚌喜食鮮嫩的麥苗、玉米苗、雜草等單葉植物,但食量很小。1齡- 3齡的螞蚌應注意防雨,螞蚌從出土到成蟲約需27天一35天,這期間每5天一7天蛻1次皮,共蛻5次;5齡以後的螞蚌逐漸開始交配產卵,每隻螞蚌約產卵70粒一100粒。為了取食和生殖布卵,螞蚌有喜歡群居和遷飛性,所以螞蚌羽化後至產卵前應當適當的干擾,讓其飛動來提高產卵數量和質量。
回覆列表
蝗蟲,就是人們常說的螞蚱,它雖然是害蟲,但它味道鮮美,營養豐富.是人們餐桌上的一道名菜.投資很少,但回報卻是多年的,養殖成本低,利潤是最高的,可以說投入一分回報一萬.養殖蝗蟲投資不會很大。因為蝗蟲本身繁殖能力強,一個蝗蟲產卵量在50-80粒左右,而且沒有病害。成本低,它的飼料是草,只需要做一個棚,用紗窗把它罩住就行,成長期50天,北方三代,南方可以不停的生長和繁殖.
養蝗蟲要建養殖棚。地點選擇通風向陽的地方為宜,房前屋後,閒置的院落、地塊等都可以。養殖棚的地面要高出周圍地面10釐米~15釐米,以便雨季排水。棚的建造可用竹片、竹竿、木棍等做支架,再用紗布做一個如溫室大棚一樣的棚罩,底邊埋於地下,留下一個門口,門口安上拉鎖或者用粘連布條對粘。棚的高度為1.5米~2米,4月底必須建好。棚的面積根據蝗蟲的數量而定,一般每平方米可養600只~800只成蟲,起初養1萬隻蝗蟲有15平方米即可。每隻雌蝗可產卵50粒~80粒,隨著蝗蟲量的加大,再繼續擴建大棚。建好養殖大棚後,在棚內地面上種上密密麻麻的小麥,準備讓幼蝗食用。 蝗蟲的管理:先準備無毒土壤,新鋸末和土按2:1拌勻,含水量為20%~30%,在器具或木板上鋪3釐米~5釐米厚,卵上再蓋約1釐米厚的土。經過10天~15天孵化,到“五一”前後,蝗蟲就可以全部孵出。幼蝗孵出後,7天脫一次皮,脫一次皮為一齡,共脫5次皮後變為成蟲,再過50天,成蟲就可以銷售(每公斤蝗蟲在500個~700個)或留種產卵了。在1齡~3齡期間,幼蟲的採食量很小,經過35天變為成蟲後,採食量倍增,除了採集部分野雜草餵養外,還可以採割人工種植的墨西哥玉米草飼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