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言論史

    一個人但凡不是被父母拋棄或者智力低下到極點,大抵還是知道誰是自己的爹媽。如果不是販賣人口的罪犯或者是買小孩做子女的人,也不會故意讓孩子不認自己的爹媽。但在中國歷史上,卻真真正正有一群被稱為正人君子的人,逼著一個十幾歲的孩子管自己親爹親孃叫叔叔阿姨,還逼了三四年,這就是著名的“大禮議”事件。

    明武宗朱厚照的一生都充滿爭議,他的死也成了一個謎。當他暴死之後,文武百官才發現這位皇帝連一個兒子都沒留下來。按理說這也不要緊,他死的時候也才二十幾歲,沒兒子就從他兄弟裡面找一個就行了。但要命的就是他老爹孝宗皇帝只有這一個兒子,這一死他父親這一支就算絕了後。沒辦法,只能從武宗的堂房兄弟裡找。湖北安陸的興王朱厚熜和武宗血緣最近,他已經去世的父親興獻王和孝宗皇帝是親兄弟,最適合做皇帝,就只能把這位主子恭迎進京了。

    只不過這位準皇帝雖然歲數不大,但是脾氣真的不小,而且讀了不少書,不是那種輕易糊弄的過去的草包公子。在有關他進入紫禁城的方式裡,他就拒絕了以著名政治家楊廷和提出的“皇太子入宮”式禮儀,要求必須按照皇帝登基的規格來辦。他還根據明武宗遺詔中“嗣皇帝位,奉祀宗廟”這一句話來反駁:“我皇兄是叫我來繼承皇帝之位的,不是來叫我繼承太子之位的!”草擬遺詔的楊廷和這才意識到當時寫文章時自己考慮不周,卻也無可奈何,只能讓朱厚熜贏下這一局。

    這點小算盤自然逃不過老政治家楊廷和等人的法眼。內閣經過討論後給出了意見:按照漢哀帝和宋英宗(這兩位都是侄子繼承伯父的帝位)的慣例,您應該認孝宗皇帝為父親,認張太后為母親。至於您的親生父親興獻王,以後就不能叫父親了,要叫皇叔考(已經去世的皇帝的叔父),您的親生母親(還沒去世)也只能叫皇叔母,不過為了表示尊重您在他們跟前要自稱侄皇帝。至於您老家那邊您也不用擔心,我們會找您另一位堂兄弟來過繼給您的父親,來繼承興王的家業。為了徹底讓朱厚熜死心,內閣在把報告呈報的時候還在結尾加了一句:“敢對此項提案有異議的都是奸邪,該拖出去砍了!”

    這對於朱厚熜來說是絕對不可能接受的,但楊廷和的意見就代表了整個文官集團的意見,他不可能和整個文官集團對抗。朱厚熜只好來軟的:他給楊廷和等人很豐厚的賞賜,但這並沒打動內閣。內閣甚至動用了封駁權(認為皇帝的意見不對就拒絕下發詔書)來對抗皇帝,只是同意以後朱厚熜有了兩位以上皇子的時候可以選一位來繼承興王之位,這當然不可能滿足朱厚熜,局面一度陷入僵局。

    就在這個時候,新科進士張璁站了出來為皇帝發聲。他指出,無論是漢哀帝還是宋英宗,都是很早之前就被當做皇位繼承人過繼到皇家來的,而此時孝宗已經去世了很久,更何況他也不是沒有兒子,他的親兒子朱厚照不是已經做了十六年皇帝嗎?他又援引《禮記》,指出所謂禮儀其實就是根據人情、維護人情而制定的,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如果拘泥於所謂的“禮儀”而不顧人之常情,這還是禮儀的本質嗎?他還痛心疾首地說:“天底下難道有沒有父母的國度嗎?”

    張璁的話樸實而有理,他從楊廷和等人的角度出發,找出了他們堅持“皇叔考”的論據的紕漏,並且以人之常情來說理,使得文章更加震撼人心。朱厚熜接到這封奏疏的時候非常感動,覺得滿朝“正義之士”中,還是有人能體會自己的心。不僅如此,另一位楊姓政治家、此時退休在家的楊一清和大思想家王守仁也紛紛表示支援張璁的意見。

    王守仁

    但是作為內閣首輔、文官領袖的楊廷和可不這麼認為,他能想到的只是“我們中出了一個叛徒”。張璁以及其他支援皇帝的進士、官員迅速被貶謫出京城,朱厚熜剛剛燃起的希望再次被撲滅。

    男人的事情很多時候都需要女人來解決,這個時候也不例外。莫名其妙沒了兒子的朱厚熜的母親蔣妃此時正在從安陸趕往北京的路上,而這時又被告知她進北京只能以王妃的禮節進京,連親兒子都只能叫聲侄子,又氣又急的她直接宣佈不去北京了,就在路上待著。不能相認父母就已經很殘酷,此時連母親的面都見不到,朱厚熜終於爆發。十幾歲的孩子在上朝時痛哭流涕,表示自己不願意做這個皇帝了,要回安陸老家伺候母親。看到皇帝被整成這樣的楊廷和終於動了惻隱之心,作出了讓步,同意以太后之禮迎接蔣妃入宮。

    楊廷和的讓步給朱厚熜看到了突破口,不久,張璁等人再次舊事重提,朱厚熜立即召他們回京。這時的楊廷和為了和皇帝爭這口氣已經變得有些喪心病狂,他居然派人要刺殺這些年輕官員,所幸被他們成功躲過。逃過一劫的張璁等人立刻連升多級被封為翰林學士,專門負責禮儀制度。投桃報李的張璁進一步對楊廷和發動反攻,援引了更多的典故來反駁楊廷和。而這一事件也已為民間所熟知,老百姓當然更加支援和同情那個只想認自己親生父母的孩子,情況對朱厚熜越發利好。

    知道自己大勢已去的楊廷和祭出了殺手鐧——請求致仕(退休),想要以退為進來讓皇帝妥協。不料皇帝並沒有買賬,直接同意了他的退休申請。這一決定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因為楊廷和雖然在誰做皇帝的爹上固執死板,但確實為帝國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

    文官集團失去了領袖,決定絕地反擊。由吏部尚書牽頭,二百多位官員共同聯名上書,要求皇帝痛改前非,必須承認孝宗是他的皇考,興獻王是皇叔考。“大禮議”也就此得名。皇帝覺得要壞事,就讓更多的人來討論,結果更多的人商量出來的意見只是在興獻王的前面加個“皇”字,朱厚熜的目的根本沒有達到。

    意識到自己不能寸步不讓的朱厚熜決定自己稍作讓步,將自己的父親稱為本生皇考,稱孝宗為皇考,就是承認了自己是被過繼到孝宗門下,只是不忘自己的生父是誰而已。但群臣仍然沒有向皇帝妥協,楊廷和的兒子、與解縉、徐渭並稱為“明代三大才子”的狀元郎楊慎甚至喊出了“國養士百五十年,仗節死義,只在今日!”這樣壯烈的口號。數百位官員在左順門前齊齊跪下,哭聲震天。皇帝讓太監來哄來趕都不管用。

    文的不行就來武的,已經被這幫無可救藥的大臣搞得身心俱疲的朱厚熜決定不再廢話直接動手,由錦衣衛直接抓人,所以參與這一事件的官員四品以上停薪,物品及以下廷杖,當場被打死十六人。起頭的楊慎由於他特殊的身份,打完屁股以後還被流放到雲南,並且永遠不許回家。

    朝堂之上終於安靜了下來。嘉靖三年七月,朱厚熜正式宣佈自己的父親為“皇考恭穆獻皇帝”,廟號睿宗。而孝宗也理所應當的成為了“皇伯考”,明朝也就莫名其妙的多了個一天龍椅沒坐過的“睿宗皇帝”。

    “大禮議”事件從頭到尾其實很簡單,就是朱厚熜被過繼給已經死了很久的孝宗,但是他不認為自己是過繼,於是要追認自己的父親;但是大臣們認為他就是過繼,因此不同意他追認父親。兩邊都有理,不能說哪一方是錯的,但卻始終無法調和,這是為什麼呢?

    這就必須從這一事件的兩大對立面的主要人物著眼。朱厚熜以外藩繼位,無權無勢,深知自己一定會被大臣看清,因此剛登基就必須要給群臣證明自己並不是個任人操縱的草包。而楊廷和作為三朝元老、內閣首輔,又攤上個十幾年基本不管事的皇帝朱厚照,是當時整個國家的真正決策者。自己想要乾點事情的朱厚熜當然不會讓這麼個什麼事情都要管的大管家事事插手,而最終也確實以楊廷和的敗退而告終。不僅如此,經過大禮議之後,那些原來由楊廷和一手提拔起來的官員基本退出官場,張璁等站在朱厚熜一邊的則趁機上位。這些新銳官員也沒有辜負皇帝的信任,上臺之後銳意革新,積極地去除時弊,將長期以來積攢的問題清空,朝政也由此一新。

    順便說一句,雖然從現在的眼光看起來,為了爭論到底誰才是皇帝的爹這事很無聊,但是在當時起碼是為大多數晶瑩認可並積極參與其中的,而且是具有相當的政治意義的。相比於如今,為了某些知名人物和誰拍拖而破口大罵甚至自尋短見,還是高的不知道哪裡去了。

  • 2 # 幾葦渡

    這個問題在歷史上一直很糾結,也引發了多次重大事件。

    最早遇到這個問題的是霍光,因為漢昭帝死了,沒有孩子。經過篩選,由漢武帝的孫子、昌邑王劉髆的兒子劉賀繼位。但當了27天就被撤職了,沒有涉及到研究沫沫親爹的名分問題。接下來漢宣帝劉病已繼位,他爺爺是昔日的太子劉據,父親人稱史皇孫。宣帝繼位之後,給爺爺追諡為戾太子、給父母“比諸侯王國”改葬,追諡悼。霍光死後三年,漢宣帝完全自己說了算,按天子規格,追認父親稱皇考。在上述例項中,並沒有過繼為嗣的考慮,因為漢宣帝的爺爺劉據原本就是漢武帝的嫡長子和太子。

    對於此類問題比較著名的時間有二,一是宋英宗時的“濮議”,一是明世宗的“大禮議”。

    宋仁宗沒有兒子,以宗室侄子兼養子繼位,即宋英宗。他的親生父親是濮王趙允讓。英宗繼位之後,即提出來生父的尊號問題。大臣分為兩派,一是認為英宗應該以仁宗為父親,濮王為伯父。另一派相反,認為親爹就是親爹。最終曹太后稀裡糊塗的同意了後者。但濮王僅稱皇,而不是皇帝,其夫人稱後,而不是皇后。這件事折騰了一年半。但不久英宗也死了,此事不了了之。

    多年後乾隆帝看史書時,對此事有個點評,認為應該同事尊奉親生父親,畢竟有血緣關係,但不是皇帝。後來在光緒帝親爹醇親王奕譞死後,朝廷即以此為依據,尊為皇帝本生考。

    是否能夠回本宗、尊重親爹媽,還是要靠皇帝自己的權威!

  • 3 # 農民工歪說古今

    這個問題理論上的答案是不可以!中國古代的過繼是很隆重的一件事情,且不說帝王之家,即便在民間,過繼也是有著重要意義的。因為中國古代男權社會的性質決定了女子是沒有繼承權的,親生女兒也不行。因此,如果沒有兒子,女兒、女婿是不能繼承父親家產的,只能由父親過繼一個兒子來繼承。通常以侄子為主,如果沒有親侄子,也可以過繼一個堂侄。為什麼以侄子為主呢?因為侄子是同姓,以父系而論仍然屬於“自家人”。當然,跨過侄子而過繼一個侄孫作為嗣孫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種情況以兒子夭折者居多,這個嗣孫實際上等於是給兒子過繼的嗣子。不要小看過繼,在中國古代的宗法體系之下,過繼兒子等同嗣子,是可以繼承“父親”一切的,即便是因為“父親”有親生女兒存在,也只能由過繼嗣子繼承!而在帝王、貴族之家還涉及到皇位、爵位的傳承,而且依然是過繼嗣子高於親生女兒。

    在沒有親侄子或者堂侄存在,也是可以過繼其他人的,但這不是主流,後周太祖郭威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因為後漢隱帝劉承祐殺光了郭威所有的兒子,很可能連侄子也都殺光了,而且郭威稱帝后也再沒能生出兒子來。迫於無奈的郭威只能在外甥和內侄中選擇。最終,郭威放棄了外甥李重進而選擇了早已被收為養子、只是沒有履行過繼程式的內侄柴榮,也就是後來的後周世宗郭榮。不過,無論過繼什麼人,改姓是必須的!當然,親侄子、堂侄不存在這樣的情況,但如果是過繼外姓,改姓則是必須的!因為這是過繼的根本、過繼的是“親兒子”,跟自己姓是必須的!否則,也就失去了過繼的意義。因此,周世宗即位後只能叫郭榮,而不是柴榮!他的兒子周恭帝也只能叫郭宗訓而不是柴宗訓。

    正是因為過繼涉及到家產乃至爵位、皇位的傳承,而不僅僅是個名義。因此,如果過繼出去了,在帝王、貴族之家,除非被廢黜、革爵後強令歸宗,理論上是不能重新認親生父母為“父母”的,皇帝也不行。以清初攝政王多爾袞的過繼嗣子多爾博為例,在多爾袞被清算之前,多爾博只能認親生父親多鐸為叔叔!但是,多爾袞倒臺之後,多爾博被革爵並強令歸宗。之後,多爾博重歸多鐸一支,多鐸又重新成為了多爾博的父親。但是,多爾博原先繼承多爾袞的一切也沒了……因為他的睿親王爵位也被一併革去了。再比如漢廢帝劉賀,在被廢之後,劉賀也被強令歸宗,重新成為了生父昌邑哀王劉髆的兒子。可即便如此,漢宣帝依然不放心,把他貶到了當時地處偏僻的海昏縣,改封海昏侯!

    雖然說理論上如此,但還是有人願意折騰的!最著名的便是明世宗朱厚熜了。為了給親生父親朱祐杬正名,朱厚熜不惜與整個朝堂對著幹,上演了一出“大禮議”,最終為朱祐杬爭來了睿宗獻皇帝的名分!但是,朱厚熜和其他過繼的皇帝還有所不同,他並沒有正式過繼給明孝宗朱祐樘為嗣子。起初,楊廷和等人的設想是讓朱厚熜先繼嗣、再繼統,即先過繼給朱祐樘為嗣子,再以皇子、皇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但是,初到北京的朱厚熜不幹了,堅持自己是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是按老祖宗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規矩來的,自己是繼統而不是繼嗣!無奈,群臣只得妥協。實際上,朱厚熜最終並沒有過繼給他三大爺朱祐樘為嗣子,僅僅是尊其為皇伯考。啥意思?“我大爺還是我大爺,不是我爹!”因此,說朱厚熜是過繼後又重新認祖歸宗有些牽強了,他壓根兒就沒走過繼程式,而是直接以藩王身份繼統的,這正是後來他為父親朱祐杬爭皇位的底氣所在——皇帝的親爹自然是皇帝!

    再就是宋朝著名的“濮議”了。宋仁宗趙禎的親生兒子接連夭折,最終不得已過繼了遠支濮安懿王趙允讓的兒子趙宗實為嗣,即後來的宋英宗趙曙。趙曙上臺後不久,就為親生父親趙允讓的名分和群臣展開了拉鋸,上演了一出持續一年多的“濮議”。群臣立時了兩派,清流派堅持繼嗣不能變,只能尊趙允讓為皇伯。而務實的宰相們出於自身利益的考量,支援趙曙,支援尊趙允讓為皇考。最終,因為上位不久、地位尚未完全穩固,趙曙為了政局穩定,不得不作出妥協,不再堅持尊生父趙允讓為皇帝,只認“親”。但是,依然將趙允讓的墳塋升格為“陵”。這實際上就是變相給予了趙允讓皇帝待遇,使趙允讓與宋仁宗趙禎“平起平坐”了。只可惜,天不假年,趙曙即位沒幾年便去世了。否則,在地位完全穩固之後,很可能濮安懿王趙允讓真就成了皇帝了。可即便如此,趙曙也已然是所有過繼皇帝中走得最遠的一位了。

    至於明惠帝尊生父朱標為皇帝、元成宗鐵穆耳尊生父真金為皇帝,又是另外一回事了。首先他們並不是過繼,都是追尊的親生父親。而且,這二位的親生父親都是明立的皇太子,僅僅是早逝而已。如果沒有英年早逝,皇位本就應該是他們的!這和過繼皇帝認祖歸宗完全是兩回事。

    後周世宗郭榮一輩子也沒有敢行認祖歸宗之事,直到去世也只是以“元舅”之禮對待親生父親柴守禮。東漢的開國之君漢光武帝劉秀把自己過繼給了漢元帝劉奭為嗣子之後,終東漢一朝其親生父親劉欽一直只是“南頓君”而不是皇帝!漢宣帝劉詢過繼給了叔祖父漢昭帝劉弗陵為嗣,也沒能給予其祖父劉據、父親劉進皇帝尊號,僅僅是在祖母史良娣、生母王翁須身上作文章,尊二人為戾後、悼後,算是變相給了祖父、父親一個“皇帝”名分。至於晚清的醇親王奕譞,因為皇帝生父的身份一輩子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到死也只得了個“皇帝本生考”的名分。啥意思?皇帝本來的爸爸!名義上,依然還是光緒帝載湉的“七叔”而不是皇帝……

  • 4 # 前程說歷史

    不可以!在封建宗法制的約束下,這種情況屬於大逆不道!

    但是也有例外,根據《明史》記載,中國歷史上發生了著名的大禮議事件,嘉靖皇帝打破封建宗法,重回本宗並尊崇自己已故的父親為興獻帝,並將位於湖北鍾祥的興獻王陵改造為與明孝陵、十三陵、同等規格的明代帝陵即明顯陵,雖然明顯陵的主人生前沒有當過一天皇帝,但嘉靖皇帝就是這麼任性,因此明顯陵也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不是埋葬皇帝的帝陵!簡單說一下大禮議:公元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暴亡,沒有留下子嗣,其母張氏與大學士楊廷和商議從宗室近支選立皇儲。依據封建宗法血親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順序,遠在湖北安陸府的武宗堂弟朱厚熜被選為皇儲,繼承大統!是為明世宗,年號嘉靖。

    嘉靖皇帝生於安陸興獻王府從未踏入京城,父親朱佑杬死後襲王爵就藩安陸,本來沒有機會繼承皇統,從天而降的皇位讓這個少年天子對未來有了另一番遐想,但在入主紫禁城後,以楊廷和為首的頑固勢力要嘉靖皇帝過繼給明孝宗為嗣以武宗親弟的身份承繼大統,尊明孝宗朱佑樘為皇考,自己的父親朱佑杬則成為了皇叔考,遭到嘉靖皇帝的強烈反對,隨即展開了為期四年的大禮議事件,最終以嘉靖皇帝迴歸本宗而宣告勝利,其父朱佑杬被尊為興獻皇帝,是為明睿宗,其母被尊為後;排位於明孝宗之後明武宗之上,表示自己的皇位是來源於自己的爺爺明憲宗朱見深,明睿宗配享太廟,導致原有牌位順序打亂,而明太宗則與明太祖並立為二祖,是為明成祖,為明睿宗騰出牌位!

    嘉靖皇帝是明朝歷史上第二次以小宗取代大宗的皇帝,表面上看大禮議只是皇統之爭,實質上是守舊派和新勢力的角力,如果輸掉大禮議,那麼嘉靖將成為皇權的附庸,反之,將加強皇權於一身;大禮議後,嘉靖皇帝開啟了對明朝四十多年的集權統治!回到問題本身,過繼給沒有兒子的皇帝后繼承皇位,能否迴歸本宗呢?

    答案是不能的!至少在嘉靖之前或嘉靖之後,沒有出現這樣的情況,況且嘉靖的皇考之爭是認自己的伯父孝宗為父,繼承自己皇兄武宗的基業,也就是說武宗沒有子嗣,應該選武宗的子侄輩為儲君才與題目相符!而嘉靖與武宗同輩!

    歷史上倒是出現了不少這樣的事情,例如南宋高宗無子,被迫在宗室選擇皇儲;清朝末期的同治、光緒與宣統,都屬於這一類,但是他們都沒有重回本宗或者說根本無法迴歸本宗!為什麼呢?

    因為宗法制是維繫社會穩定和鞏固權利的基石,早在西周時期宗法制已經相當完善,中國社會的發展都是建立在宗法制上的;所謂宗法就是以父系社會為基礎,以嫡庶確立權利繼承規則,形成大宗與小宗;比方說天子的嫡長子繼承天子,其它兒子則只能分封為諸侯,而諸侯的嫡長子繼承諸侯其它的兒子只能在往下分,所以嫡子繼承天子這樣週而復始,永遠都是大宗,而其它兒子分封諸侯就是小宗,諸侯嫡子繼承諸侯,那麼這屬於諸侯裡的大宗,而諸侯其它兒子就又屬於諸侯裡面的小宗!!!所以以血緣血親為紐帶的宗法制,使每個人的發展都遵循原有的軌道,不可僭越,否則天下共誅之;而小宗代大宗則必須過繼給大宗為嗣,方為名正言順,如果過繼大宗後又迴歸本宗,則視為不孝、不仁、不義、大逆不道,違背中國傳統儒家思想,致使綱理倫常錯亂,引發社會動亂!小宗代大宗是可以的,但是迴歸本宗是萬萬不可的,例如東漢光武帝本屬於漢景帝之子長沙王劉發一脈,但是如果想小宗代大宗,必須成為漢景帝之子漢武帝一脈,所以為了顯示自己的正統,以及爭取西漢貴族的支援,出生卑微的東漢光武帝劉秀開國後必須追認漢武帝玄孫漢元帝為父迴歸大宗,才能證明東漢繼承西漢的合法性!如果擅自改宗,將會使西漢大宗有機可乘,導致新生的東漢再次陷入動亂之中!

    所以,古代帝王,特別是過繼之後成為皇帝的人,只要能夠坐上皇位就心滿意足,至於過繼大宗,也是欣然接受的,畢竟誰也不想冒天下之大不韙,萬一失敗,可能就輸的連底褲都不剩了,嘉靖的行為倒是像一個初出茅廬的憤頭青!

  • 5 # 朵兒聊趣史

    在電視劇連續劇《走向共和》中,溥儀的奶奶緊緊抱住溥儀不放,大聲痛罵慈禧:“你已經搶走了我一個兒子(光緒),為什麼還要搶走我一個孫子啊!”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

    公元1875年,一個年僅4歲的孩子被抱入紫禁城中。

    至此,大清的江山又翻開了新的篇章。

    這名被抱入紫禁城的幼童,正是大清王朝新的主人—— 光緒 皇帝。

    一、光緒和慈禧

    光緒帝並不是慈禧的親生兒子。

    光緒帝的親生父親醇親王奕譞(音易宣)是咸豐帝的同父異母弟弟。

    慈禧是光緒帝的伯母,光緒是慈禧的親侄兒。

    光緒帝的生母葉赫那拉·婉貞是慈禧的親妹妹。

    所以慈禧是光緒帝的親姨媽,光緒帝是慈禧的親外甥。

    慈禧,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史稱西太后。

    光緒帝,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定都北京後的第九位皇帝。

    在位年號為光緒,史稱光緒帝。在位三十四年。

    慈禧和光緒名義上是母子關係,光緒皇帝是西太后的養子。

    慈禧親生兒子同治皇帝愛新覺羅•載淳年幼時,慈禧與天后慈安掛簾聽政。

    同治帝駕崩後,因未留下繼承人,江山無人繼承,因此慈禧決定將載湉(音田)過繼給咸豐帝做養子,並冊立他為皇帝,由此養母子關係形成。

    慈禧真的有把光緒帝當兒子嗎?

    其實就算自己的親兒子同治皇帝時期,慈禧都不願意放權,更別提光緒帝了。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被兩宮皇太后立為帝,起初由慈安、慈禧兩宮太后垂簾聽政。

    光緒七年,慈安太后崩逝,此後由慈禧太后一人垂簾。

    光緒十五年,載湉親政,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光緒和慈禧由相愛到相殺,兩人的較量中,光緒始終不夠強大,落於下風。

    光緒一生都在慈禧的重壓下過著悲慘的生活。

    光緒一直對慈禧又敬又怕。 兩人之間發生了好些互相較量的故事。

    01頤和園的燈籠

    一天,頤和園內舉行慶典,張燈置酒,彩燈玲瓏精巧,是江南製造的。

    光緒從燈下過,仔細觀看徘徊了很久。內監把這件事告訴了慈禧。

    慈禧說:“他大概是喜歡這些燈,為何不撤掉,掛到皇帝的宮中呢?”

    內監果然拿著燈籠去了。

    光緒顯出鄙視的樣子說:“我只是看太后的華麗裝飾,炫人眼目罷了。我這裡不需要這些。

    如今天下很不太平,怎是我講究華飾的時候呢?” 內監回來報告了慈禧。

    慈禧說:“這就是所說的養虎為患呀!”她心懷怨恨冷笑不已。

    02貂冠有點破舊

    一天,光緒朝見慈禧,戴的貂冠有點破舊。

    慈禧喜歡修飾,衣著很精美,她也這樣要求別人。

    她見到光緒帝的破貂冠,心中很不高興,就命令侍者挑選好的給皇帝換上。

    光緒卻斥責侍者道:“我的冠本來是新的,你們不小心拆成這樣,快給我找舊的補好。我不用換新的。”

    當時宮中沒有舊貂,侍者轉求助於各貴族世家才找到。

    慈禧雖然給他好的貂冠,但光緒就是不肯用。後來慈禧知道了,懷恨冷笑不已。

    03光緒被打掉一顆牙

    光緒被囚禁之後,心中極其不滿,非常憤怒。

    他不能直接罵慈禧,所以光緒變相地罵起了自己的老婆隆裕皇后(隆裕是慈禧的親侄女)。

    慈禧知道後,非常惱火,惱恨光緒關起來了還不老實。 她一氣之下令太監掌光緒的嘴,而且還打掉了一顆槽牙。

    有個太監同情皇上,私自出宮找牙醫給光緒鑲牙,慈禧知道後就把太監給殺了。

    04飯菜都餿了

    光緒二十四年,光緒被拘禁在瀛臺。

    每頓飯雖然有幾十種食物,離座位稍遠的飯菜卻有一半已經腐臭。

    原來是連日呈進,擺樣子看看而已,沒有更換過。

    其餘的食物也又幹又冷,很不可口,因此每頓都吃不飽。

    偶爾想讓御膳房換一樣,御膳房必然奏明慈禧。

    慈禧就以儉德責備光緒,光緒終於不敢說什麼。

    05光緒吃湯圓

    又有一天,正是小年夜,皇宮舊例,小年夜吃湯圓求個吉樣。

    光緒到慈寧宮朝見。慈禧正在吃湯圓,問光緒說:“你吃過了嗎?”

    光緒不敢回答已經吃完了,於是說:“還沒有。”

    慈禧就賜給他幾枚湯圓吃,又問光緒:“已經吃飽了嗎?”

    光緒答道:“還沒有。”

    於是再賜給他吃。

    像這樣多次,光緒肚子飽脹不能吃下去,暗中藏在袖子裡。

    回去後滿袖都是湯圓,湯汁淋滿弄了一身。

    於是命太監找件襯衣,可是光緒的衣服都被慈禧搜檢去了,因此只好就這樣狼狽不堪地穿著。

    後來太監從外邊輾轉弄來一件襯衣,光緒帝才得以換上。

    06最後一次磕頭

    一九○八年秋天某一天,光緒到慈寧宮給慈禧請安。

    這時光緒已經病得很厲害了。

    在太監的攙扶下,他步履跟蹌,頭顱低垂。

    光緒已經很清楚地知道,他挺不過這場大病了。

    他支撐著來到慈禧的寢宮,雙膝跪下向慈禧頭。

    當他抬起頭時大吃一驚,見慈禧是那樣的虛弱和憔悴,臉上掛有淚珠,太監正忙不選地給她拭去。

    雙方對視沉默著,不發一言。空落落的宮殿裡悄無聲息,死一般地寂靜。

    忽然,慈禧打破沉靜,命令光緒道:“繼續跪著,不準起來!”

    生命垂危的光緒拼盡全力硬撐著繼續跪著。

    他用幾乎聽不見的聲音喃喃自語地說:“我是要跪著的,這是最後一次了。”

    的的確確,這是最後一次了。

    幾天以後,光緒、慈禧先後在北京駕崩。

    二、愛新覺羅•溥儀

    愛新覺羅•溥儀是清朝的末代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的末代皇帝。史稱宣統皇帝。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同時患了重病。

    慈禧擔心光緒死後會出現混亂,於是召集軍機大臣商議新皇帝的人選。

    溥儀不僅是慈禧的侄孫,也是慈禧的孫子。

    溥儀的生母蘇旺瓜佳是慈禧的養女。

    因此,光緒皇帝死後,溥儀成為皇帝的比較理想的人選。

    光緒皇帝沒有子女。所以在光緒皇帝去世之前,慈禧把年幼的溥儀推上了皇帝的寶座,這也是光緒皇帝認可的。

    畢竟溥儀是自己的侄子,清朝還在他們手裡。

    年紀還很小的溥儀並不想離開父母,去到一個陌生的地方。

    他的祖母老福晉(奕譞次妻)看到慈禧太后的懿旨後,一邊大罵著慈禧,一邊暈厥了過去。

    但皇命不可違抗,溥儀就這樣接替了光緒皇帝的皇位。

    愛新覺羅溥儀繼位時只有3歲,她只是一個什麼都不懂的孩子。

    慈禧在溥儀上臺不久就去世了。

    當時,清朝的權力在溥儀的父親手中,但這一次清朝已經搖搖欲墜。

    三、過繼制度

    過繼制度在古代是個非常重要,且非常嚴格的制度。

    那麼,繼承了皇位的養子還能不能重回本尊,尊崇自己的親爹媽呢?

    答案是肯定的:不可以。

    古代過繼制度中,嗣子必須與生父母斷絕關係。

    養父母就是其法律意義上的雙親。除非再做“歸宗”,並在法律上得到確認。

    在古代,無論是皇家還是民間,過繼都是一件很尋常的事。

    比如光緒皇帝就被過繼給了咸豐帝,宣統皇帝溥儀被過繼給了同治皇帝。

    三國梟雄袁紹也是過繼子。他原本是袁逢所生,與袁術是同父異母的兄弟,後來被過繼給伯父袁成為子。

    養子只要過繼後,在宗法禮制上就有了親生子的繼承權利。

    周世宗柴榮自小就是郭威養子。後來郭威全家被誅殺,諸子諸女全數被殺。

    只有柴榮能作為郭威繼承人。郭威也有女婿,外甥,都是他的部下,但比不過柴榮親密。

    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當年造反的時候,子女有被後唐皇帝李從珂所殺,也有後來建國後死的。

    總之也是沒有直系血脈,就以侄子石重貴為養子,繼承皇位。

    還有北漢廢帝劉繼恩,本姓薛,是北漢睿宗的外甥,睿宗無子,所以收劉繼恩為養子。

    北漢末帝劉繼元,本姓何,和劉繼恩是同母異父的兄弟,也是睿宗的養子。

    古代宗法有完備的過繼和收養養子的程式。

    宗法制社會中有十分重要的一條規則:父死子繼,兄終弟及。

    當皇帝沒有後代來繼承皇位,他們就會從他們的兄弟那裡,又或者是家族裡挑選出合適的繼承人。

    畢竟誰也不願意將自己的江山屬與其他人的姓氏。

    明武宗朱厚照正值壯年就駕崩了,並沒有留下子嗣。

    本應該挑選朱厚照的父親孝宗皇帝其他的子嗣來繼承,但是孝宗皇帝只有朱厚照一個兒子,所以就從他的兄弟輩中選擇。

    孝宗皇帝還有一個壽命很長的弟弟興獻王,但如果興獻王繼位就變成了叔繼侄位了。

    但是這並不符合朱元璋所制定的祖制“有嫡傳嫡,無嫡傳長,叔侄相傳,兄終弟及”。

    因此只能讓他的嫡長子朱厚熜繼位,也就是嘉靖皇帝,這樣才符合兄終弟及的制度。

    過繼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使家族強盛興旺。

    所以過繼的必須是自己兄弟、堂兄弟或親戚的兒子。

    而中華民族對血緣的極度重視,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西周時期形成的宗法制度。

    俗話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在古代無子被視為不孝,於是就有了過繼的方式來彌補這一缺憾。

    過繼就是從宗室或者親戚(非親非故的也有)裡邊選取比較優秀的子弟來當自己的兒子,被稱為養子。

    在古代,皇帝也有可能無子,只能從宗室裡邊挑選德才兼備的來當作繼承人培養,從而繼承自己的皇位。

    四、中國歷史上共有三十九位絕嗣的皇帝

    這些皇帝絕嗣的原因各有不同,大致可以分為三種:

    一是因為英年早逝沒來得及生孩子。 二是因為不知道節制導致生不出來兒子, 三是因為是生下來兒子卻早早夭折。

    作為皇帝要為國家開枝散葉,培育接班人。

    然而絕嗣的皇帝卻很是無奈,縱使身為一國之主,有時候也有自己得不到的。

    那麼這三十九位皇帝絕嗣的皇帝都有誰呢。

    漢朝八位

    西漢共有四位皇帝絕嗣:分別是漢昭帝劉弗陵、漢成帝劉驁、漢哀帝劉欣、漢平帝劉衎。

    魏晉南北朝時期14位

    曹魏

    曹魏有一位皇帝絕嗣:魏明帝曹叡 孫吳。

    孫吳共有一位皇帝絕嗣:吳少帝孫亮。

    西晉

    西晉共有兩位皇帝絕嗣:晉懷帝司馬熾、晉愍帝司馬鄴。

    東晉

    東晉有二位皇帝絕嗣,晉穆帝司馬聃、晉哀帝司馬丕。

    劉宋

    劉宋共有三位皇帝絕嗣:宋少帝劉義符、宋廢帝劉子業、宋順帝劉準。

    南齊

    蕭齊共有三位皇帝絕嗣:蕭昭業、蕭昭文、蕭寶融。

    北齊

    北齊共有二位皇帝絕嗣:齊廢帝高殷、齊少帝高恆。

    唐朝一位

    唐朝只有一位皇帝絕嗣:唐哀帝。

    宋朝七位

    北宋共有二位皇帝絕嗣:宋仁宗趙禎、宋哲宗趙煦。

    南宋共有五位皇帝絕嗣:宋高宗趙構、宋寧宗趙擴、宋理宗趙昀、宋端宗趙昰(音是)、宋少帝趙昺(音丙)。

    元朝三位

    元朝共有三位皇帝絕嗣:元英宗孛(音博)兒只斤·碩德八剌、元寧宗孛兒只斤·懿(音易)質班,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

    明朝有三位

    明朝共有三位皇帝絕嗣:明代宗朱祁鈺、明武宗朱厚照、明熹宗朱由校。

    清朝三位

    清朝共有三位皇帝絕嗣:清穆宗載淳、清德宗載湉、宣統溥儀。

    五、過繼文化

    過繼文化是古代宗法制的一部分,它是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工具。

    過繼也不是看誰順眼隨便拉過來一個都行,也要有規矩,且規矩還很複雜。

    最主要的有兩條:其一,從血緣關係最近的家族子弟中選取;其二,從侄子中選取。

    當然也會有特殊情況,比如漢宣帝直接過繼給了漢昭帝為孫子。

    後周太祖郭威因為兒子都被人殺光了,只好過繼妻子柴氏的侄子柴榮為子。

    在繼承了養父的利益後,嗣子從此就跟生身父母斷絕父(母)子關係。

    由此可見,過繼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很不人性。

    但為了維護社會的穩定,宗法制必須用這種冰冷的制度以避免糾紛。

    講一個最著名的例子。

    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後,並未按照慣例追封五代先祖為皇帝,甚至他的父親劉欽只被追封了“南頓君”。

    “君”即“封君”,而不是“君主”。

    並非劉秀不孝,而是出於政權合法性的需要,他的東漢帝國號稱承繼了“西漢”。

    既然繼承了西漢,那他的皇位也必須是繼承來的。

    於是他就把自己過繼給了漢元帝為子,而跟劉欽斬斷了父子關係。

    有沒有人耍賴,繼承了養父的遺產後又跟生父保持原有的關係呢?

    有,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音匆)。

    明孝宗朱佑樘(音稱)死後皇位由唯一的兒子朱厚照繼承,即明武宗。 明武宗耍寶耍過了頭,年紀輕輕就去世了,沒留下子嗣。

    按照宗法制規定,就必須從明武宗的侄子中選一人作為過繼子繼承皇位。

    可很不幸,那時候他一個侄子也沒有。

    於是大臣們只好選擇了明孝宗的侄子朱厚熜(音匆),將他過繼給孝宗為子。

    可登上皇位的嘉靖皇帝隨即變臉:我不承認是伯父的兒子,我還是我爹朱祐杬(音元)的兒子。

    為這件事嘉靖與大臣們鬥了三年多,先後一千多大臣被降職、免職、流放、杖刑,甚至被打死。

    其中就包括“滾滾長江東逝水”的作者楊慎。他被兩次杖刑,一度氣絕,最後死而復活。

    當然,勝利屬於嘉靖帝。他不光創下了“繼統不繼嗣”的先例,還順利地給他爹朱祐杬戴上了CROWN,同時將明孝宗幹成了絕戶。

    很顯然,嘉靖帝這麼做很不地道,靠強權改變了規則,遭人唾棄。

    那麼,有沒有正當的規則,照顧一下“親情”呢?

    答案是:想重新認回生父母可以,這叫“歸宗”,但養父母的遺產也要交出來。

    想佔人便宜又不盡義務是堅決不行的,除非你的拳頭跟嘉靖一樣硬。

    過繼制度本質上是利益的延續,因此它必然演變為工具。

    比如某個王爺絕嗣,宗族裡會有一大堆子弟盯上,於是複雜的利益交換和爭鬥由此展開。

    綜上所述,過繼給沒兒子的皇帝做兒子,並且還繼承了皇帝的基業,這種情況下是不可以重回本尊,並尊崇自己的親爹媽 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膝上型電腦螢幕黑屏,但是開機的聲音還是有的,怎麼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