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來自星星的祥哥哥
-
2 # 夜雨看國際
大家都知道中國清朝後期簡直就是一本捱揍史,道光可以說是捱揍史的第一人但是我可以告訴你鴉片戰爭的慘敗跟道光沒有太大關係,先讓我們說一說道光,其實他這個只能當守城皇帝也就是說他適合坐江山而不適合打江山,就比如他的龍袍破不換直接補一下不像其他皇帝破了直接換,那麼為什麼說鴉片戰爭道光不用背黑鍋呢,小編有三個觀點
閉關鎖國這麼說就是因為清朝實行了這種政策才導致了鴉片戰爭的慘敗,最主要的是太落後別人洋槍洋炮你還使用冷兵器不輸才怪
2.軍心渙散
如果說只是說只是閉關鎖國的話那麼我們還是可以反抗的,可以清軍基本碰到英軍就嚇的抱頭鼠竄的沒有一點反抗的意志大家都死沒有土氣,真正奮起反抗不怕死的清軍很少。3.武器落後
剛才我也說了正是因為閉關鎖國才導致武器落後,別人拿槍你拿刀乾的過人家嗎,清軍派三千蒙古鐵騎打別人英軍結果英軍用大炮打最後三千多號人只有不到一百人才回來,所以武器落後也是導致鴉片戰爭慘敗的原因
所以鴉片戰爭其實道光皇帝根本就背不了黑鍋,因為當時的國情就這樣也怪不了皇帝。
-
3 # 小編虎哥
鴉片戰爭的失利不應完全歸到道光皇帝身上。鴉片戰爭前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導致的對西方世界茫然無知,不應由道光負責。戰爭中由於對洋人缺乏瞭解,他只能以傳統的武器和戰術抵禦新敵,也勢在必然。因此,他敗得情有可原。
我們真正無法原諒的是這個武術家在戰敗之後的表現。他沒有表現出一絲一毫的爭強好勝、知恥後勇的祖先精神,沒有表現出一點早期愛新覺羅氏應對變局時的靈活、機敏和睿智。這個乾隆皇帝寄予厚望的孫子的表現,只能用“麻木”二字來形容。
皇宮內院整潔漂亮的操練場上一板一眼培養出來的武術家和原始叢莽中生長出來的武士,雖然都手持刀槍,但思維方式和精神氣質是不一樣的。道光帝“守成”思想之堅定,甚至超過了他的父親。一即位之時,他即宣佈:“祖先定下的規模製度,都清清楚楚地載在典冊當中,我何敢有一點點更改?一心一意遵守祖宗成法,還怕遵守不好,怎麼敢在施政中摻進自己的好惡?”雖然到他手裡,大清朝已經破爛不堪,可是他從來沒有想到除了“守成”之外,還有另闢新局的可能。《宣宗實錄》總結他的一生說:“皇帝一生經常誦讀祖宗實錄,一舉一動遵循前規,極少進行更改。”
本來,鴉片戰爭的結局,對道光皇帝來說,對整個中國來說,該是創深痛劇的。大清開國以來,列祖列宗從未遭此恥辱。父親嘉慶朝出現的種種敗政,與他的失敗比起來,簡直不值一提。在這種情況下,他理應睜開眼睛,仔細打量打量這個陌生的敵人,幡然變計,有所作為。可是,從戰爭結束到道光逝世的整整八年,我們卻沒有看到他對西方入侵這“千古未有之變局”採取過任何有針對性的措施。不錯,他也一再下詔練兵設防,修葺炮臺,整頓吏治,圖謀挽救。可惜這些措施沒有一項超出戰前所有詔令,從中看不到一條是由戰敗得到的啟示。不僅林則徐那些探詢西事、翻譯西書沒有引起道光的注意,連影響日著的《海國圖志》也被無視,他不僅未能循戰爭的敗徵追蹤事變的由來,連五口開放的動向也未觸動他的心思。儒學的靜止世界觀牢牢控制了他的大腦,“天不變,道亦不變”的僵硬信條讓他徹底喪失了現實感,喪失了適應能力和創新能力。這些滿族人的後代,至此已經變得比明代後期的那些腦滿腸肥的皇帝們還顢頇無用,因為他們的“四書五經”背得比明代皇帝要好。
在戰爭期間,這位皇帝也曾經對外部世界產生過暫時的興趣。他甚至對大臣們不恥下問,那個英國為什麼弄了個女人做國王?西洋的槍炮為什麼那麼厲害?不過戰爭一結束,皇帝就立刻把這段不快的經歷忘到腦後,回覆到戰前那種渾渾噩噩之中。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七月,大臣們進呈了戰爭中洋人用過的洋槍,精通火器的皇帝親自試用,認為是“絕頂奇妙之品”,“靈便之至”。不過面對大臣們的仿造建議,他表示反對,說:“仿造二字,朕知其必成望洋之嘆。”《劍橋中國晚清史》繪聲繪色地描述了鴉片戰爭中這些在“旗人文化”中成長起來的滿族人打起仗來怎麼樣變得比漢人還要不著調。書中說,在戰爭中,皇帝選擇了他的堂兄弟奕經為統帥:“此人是一位卓越的書法家……在軍隊實際進入戰鬥之前的一個月,一位有名望的畫家以北宋美麗而色彩鮮豔的院體畫法描繪了一幅凱歌高奏的戰鬥圖畫。奕經本人甚至舉行過一次作文比賽,這使他忙了好幾天以決定哪一篇宣佈即將來臨的勝利的文告寫得最好。他最後選定了一篇,其中虛構了交戰情況和對每個帶兵官怎樣傳令嘉獎。”“不錯,清帝的這位堂兄弟的確對開戰的黃道吉日問題有些關心,但當他某日在杭州一座寺廟中求籤抽到了一張虎形籤時,這個問題便非常順利地被解決了。因此很顯然,攻擊的時間應該是1842年3月10日凌晨3至5時,即壬寅年的寅月寅日寅時;而且也碰巧是春天雨季最盛的時期。於是在戰鬥前夕,大多數部隊拖著沉重艱難的步伐,越過泥濘的道路和溝渠而進入了陣地;又因道路泥濘,運糧困難,軍隊曾多日斷糧。士兵體力消耗殆盡,又受雨淋又挨飢餓,他們就是這樣準備進攻的。”
這樣的進攻會導致什麼結果可想而知。在鴉片戰爭中,從武勇到優雅的轉變導致滿族人終於蒙受恥辱。這種恥辱不是由於戰鬥的失敗,而是由於精神的失敗。
事實再次證明,喪失了“實行”精神,再怎麼樣弘揚“武功”“騎射”這些形式上的民族傳統也無濟於事。到了晚年,這位曾經英武一時的皇帝已經完全阿Q化了,史載他“晚年惡聞洋務及災荒盜賊事”
-
4 # AA流浪四方AA
一、鴉片戰爭的期間道光帝的決策對戰爭的影響是:
道光皇帝的疑慮猶豫、反覆無常也影響了戰爭的程序。禁菸期間,道光帝在嚴禁派與弛禁派之間猶豫搖擺;戰爭期間,在主戰派和主和派之間反覆無常,最後將禁菸有功的林則徐發配新疆,命令大臣與英華人議和,匆匆簽署了《南京條約》。作為全國最高統治者、決策制定者,道光皇帝對鴉片戰爭的失敗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二、鴉片戰爭的分析:
1、鴉片戰爭前夕的中國與英國,一個是虛幻中的“天朝上國”,一個是現實中的“海上帝國”;一個在妄自尊大中停滯不前,一個在咄咄逼人中瘋狂擴張。一個沉睡中的封建帝國與一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發生了碰撞,這是一場不可避免的戰爭,也是一場毫無懸念的較量。可以從兵力、戰船、火槍、火炮、炮彈、軍服等方面對中英兩國軍事實力、武器裝備進行對比看出。
2、戰爭的勝敗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鴉片戰爭中英雙方在軍力、武器裝備等方面的差距,清軍“船不堅炮不利”的現狀,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贏得勝利。以林則徐、關天培、陳連升為代表的愛國官兵雖然進行了艱苦的抵抗,有的甚至付出了生命,但最終還是影響不到戰爭的結局。清軍的武器裝備在抵禦海盜騷擾方面是綽綽有餘的,但當其面對強大的英國時則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了。
-
5 # 靈芸
道光皇帝確實是背了黑鍋,因為滿清當時的綜合國力弱是長期積累下來的結果,由於長期的閉關鎖國,重農抑商,其經濟發展,軍事發展早已經遠遠落後於西方,而這一切從乾隆後期就已經很明顯,乾隆後期打一個小小的越南就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最後還是越南主動請和,勉強算是清朝勝利,可見當時清兵的戰鬥力已經嚴重不足。
而到了道光年間,無論是八旗兵還是綠營兵,實際上已經不堪重用,軍隊十分的腐敗無能,而且軍事裝備落後,農業經濟的發展速度也無法與工業經濟的發展速度相比較,其綜合國力自然也遠遠弱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更何況面對的是陸軍軍事裝備和海軍戰艦世界第一的英國,更加沒有戰勝的可能,鴉片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結果,並不是一個皇帝能夠決定或者改變的事實,所以不能完全怪罪於道光皇帝,這是滿清祖制的錯。
-
6 # 一貳一橙
道光帝旻寧,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位的皇帝,對於這位帝王,我們最瞭解的無外乎就是他的“節儉”、虎門銷煙和鴉片戰爭三件事。
這似乎是個毫無閃光點的皇帝,能力比不上康雍乾,娛樂性也比不上同光宣,也沒有父親嘉慶擒和珅,兒子咸豐寵慈禧那樣的談資。道光皇帝在清十二帝中也確實屬於比較平庸的一位,尤其他在位時期還發生了鴉片戰爭,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籤下的第一份不平等條約,開了屈辱的口子,更讓此人被推到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
鴉片戰爭始末鴉片流入中國其實在雍正年間就開始了,之後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四任皇帝都在禁菸之快下了不少力氣,可不但收效甚微,反而海外走私運來的鴉片是越來越多。從雍正時期的每年200箱,到道光年間突破每年30000大關,造成每年白銀流失高達3000萬兩。
這個擺在政府面前的大難題,自道光繼位後就無一日不在刁難著道光君臣。眾人在商討煙土的問題上也逐漸分成了兩大派:一派是以許乃濟為首的馳禁派,主張循序漸進地禁菸;一派是以林則徐為首的嚴禁黨,力主不遺餘力地徹底禁菸。這種分黨結派之事自古有之,雙方都以自己的經驗和認知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重要的是看決策者如何抉擇而已。
而道光則選擇了林則徐,任命他為欽差大臣、兩廣總督,全面負責禁菸事宜,這之後的事我們都清楚了:林則徐虎門銷煙,英國軍隊開入澳門、廣東等地,直逼南京,清軍戰敗,簽訂《南京條約》:割香港給英國,開五口通商,賠款2000萬兩,控制關稅,開放自由貿易。負責禁菸的林則徐則被髮配新疆,道光起用主和派的琦善、穆彰阿等人。
戰爭失敗到底誰之過?一共有三個觀點:道光沒有主見之過、林則徐手段過硬之過和琦善、穆彰阿不思抵抗,力主求和之過。這第二種觀點完全可以置之不理,因為不管過慢還是過快,禁菸都會損害英國的利益,鴉片戰爭遲早都是要爆發的。所以我們可以來看看:鴉片戰爭失敗到底是道光的錯,還是琦善、穆彰阿的錯。
早在戰爭一開始時,道光已經表現出“厭兵”的行為了,當時的穆彰阿是當時五大軍機大臣之一,兼文華殿大學士,他是五人中唯一一個身兼兩大職位的滿州人。同時身兼兩大職位的還有一個漢人王鼎,此人下面在鴉片戰爭的表現,足以讓後世求和者無地自容。
因為是滿人,所以穆彰阿在朝廷上的分量總比其他人要重一些,對道光皇帝的影響也要大一點。據《清史稿.穆彰阿傳》記載:穆彰阿是因為看出了道光皇帝不願打戰、怕打輸的心思,於是力主求和,撤換林則徐,派了琦善去處理禁菸事宜。
《清史稿》雖然是滿清遺老所著,但在此事中卻明確地把鴉片戰爭的失敗置於道光皇帝身上,而不是把穆彰阿拿出來做替死鬼,這點算是比較可貴的。所以鴉片戰爭的主要負責人就是道光皇帝,想賴都賴不掉。
道光為何應負起失敗的主要罪責,王鼎於鴉片戰爭中又是什麼樣的存在?首先道光本人就沒有堅決抵抗的信心,雖然當時的英國是最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但勞師遠征、離國作戰、運輸困難、軍隊稀少、人心不整,雙方的武器差距也不像後來那麼大。以清朝當時四億人口,一千三百萬平方里的國土,軍民一心抵抗外敵,這時候其實只要道光高居紫禁城,安安穩穩地修他的補丁,吃他的白粥就可以了,勝報自然就送到他面前了。
可道光就不,他在戰爭開始前就已經失去了信心,他怕輸,也怕丟了土地,所以才給穆彰阿、琦善等人鑽了空子,導致原本應該勝利的戰爭局勢全盤崩塌。正如歷史學家們對道光的評價:“治家則有成,治國則無能”;“宣宗之庸闇,為清朝入關以來所未有”。
說完道光,再來說說王鼎。此人是當時的漢族軍機大臣兼東閣大學士,是主戰派的領袖人物。戰爭一開始,王鼎全力支援林則徐抵抗,穩定道光那戰戰兢兢的心思。可到了後面道光和議將成,眼見數年努力化為烏有,決意以“尸諫”扭轉帝心。
1842年6月8日深夜,在廷諫、哭諫都不能挽回道光心意之時,王鼎於圓明園內上吊自盡,留下遺書一封:“條約不可輕許,惡例不可輕開,穆不可任,林不可棄也”。王鼎死後82天,《南京條約》簽訂,從此香港同胞正式和大陸分離,長達150多年。
王鼎尸諫和穆彰阿賣國成了鮮明對比,可笑的是,國家是大清的,大清卻不是國家的,後世各種條約的簽訂,抵抗最強的是漢人,而力主求和的則多是滿人。
-
7 # 史於嫣然
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經常稱第一次英中戰爭或“通商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閉關鎖國”後的滿清諸部落後於世界大吵,但是在外貿中,一直處於貿易順差地位,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英國開始想中國走私毒品鴉片,獲取暴利,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道光帝派湖廣總督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府廣東查禁鴉片,那麼鴉片戰爭失敗,道光皇帝真的是背了鍋嗎?
愛新覺羅·旻寧
道光皇帝與鴉片戰爭失敗有關道光皇帝名叫愛新覺羅·旻寧,原名綿寧,即位後改為旻寧,出生於北京紫荊城擷芳殿,是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後的第六位皇帝,是清朝唯一以嫡長子身份繼承皇位的皇帝。
林則徐被派往廣東禁菸
道光十八年(1838年)四月,鴻臚寺卿黃爵滋疏陳鴉片為害之列,主張嚴禁,十二月,旻寧命林則徐為親茶大臣,派往廣東禁菸。
次年四月,旻寧命林則徐以禁販鴉片檄諭英國及各國在粵洋商,與虎門銷煙。五月,英水手殺村民林維喜,英領事義律拒交兇犯,侵犯中國法律主權,史稱林維喜事件,九月,英艦在虎門外穿鼻洋挑釁,水師提督關天培率部迎擊,十二月,停止與英人貿易,以林則徐為兩廣總督。
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嚴密設防
道光二十年(1840年)五月,英艦隊在廣東海面集結,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林則徐嚴密設防,英軍無隙可乘。六月,英軍北犯定海,瘋狂屠殺,佔領定海。七月,英軍直抵天津,直隸總督琦善與義律在大沽口會談,琦善向英人妥協,旻寧迫於英軍氣焰,竟將林則徐和鄧廷楨交軍機處嚴加議處。九月,林則徐和鄧廷楨被擱置,以琦善署兩廣總督。十二月,琦善擅自與義律訂定《穿鼻草約》,私許割讓香港,開放廣州,賠償煙價。
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正月,英軍攻陷虎門沙角、大角炮臺,旻寧被迫下詔向英軍宣戰,派奕山為靖逆將軍,赴廣東主持戰事。二月,英軍進犯廣東虎門,引起虎門海戰,關天培力戰殉職。因與英人交涉中妥協退讓,奪琦善大學士職,逮問,籍其家。五月,因簽訂《廣州和約》引起廣州人民義憤填膺,廣州三元里人民奮起抗英。
次年五月,英軍攻陷長江吳淞炮臺,江南提督陳化成力戰犧牲,上海失陷。七月,英軍艦侵入南京江面,欽差大臣耆英與英駐華全權公使璞鼎查在南京江面英艦上談判,答應英國一方提出的全部條款。旻寧批准中英《江寧條約》(即《南京條約》),答應割地、賠款、五口通商。十月,閱圓明園八旗槍兵。
至此,中英鴉片戰爭中國戰敗,並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
鴉片戰爭的失敗責任不全在道光皇帝鴉片戰爭時清末統治階級已經相當腐敗,貪官橫行、軍隊吸食鴉片紀律渙散等多方原因,都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閉關鎖國也是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原因
在鴉片戰爭前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對西方世界茫然無知,因此在戰爭中對洋人缺乏瞭解,道光皇帝只能以傳統的武器和戰術抵禦敵人,這也是導致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綜上所述,道光皇帝雖然對鴉片戰爭失敗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最終導致戰爭失敗,也不只是道光皇帝的原因。
以上僅為個人觀點,如有不同見解,請勿噴!
-
8 # 宋安之
很多事情並非是一朝一夕而成的,而是一個累積的過程。
諸如第一次鴉片戰爭,清朝慘敗,也不能說是道光帝一個人的問題,清朝長期以來閉關鎖國,所以國弱民孱,所以面對英國軍隊自然沒有還手之力。
但說道光帝屬於是背鍋俠,也不太恰當,因為道光帝的確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首先我們看看戰前道光帝是昏庸指揮,簡直是一塌糊塗,而且當時冷兵器與熱兵器之差,遠遠不像今天那邊有著天壤之別的差距,但依舊是慘敗。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們看看鴉片戰爭始於道光二十年,結束於道光二十二年,歷經如此奇恥大辱,道光帝卻是無動於衷,自欺欺人的認為清朝依舊是天朝上國,之後又在位了八年,卻是毫無作為。
再看看同時期的日本,在1853年出現了黑船事件以後,舉國上下大受刺激,由此使倒幕速度加快,最後開始了明治維新。
再看看清庭的無動於衷,多麼諷刺呢;直到咸豐時,被人家攻陷帝都,咸豐帝跑熱河自暴自棄死後,才勉強開始不徹底的洋務運動,簡直就是被動到了極點。
所以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失敗,道光帝身為當時帝國最高統治者,自然是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
回覆列表
第一次鴉片戰爭發生在清朝道光二十年,當時英國以向清朝走私鴉片而獲取暴利。清政府見百姓官員沉迷鴉片,長此以往禍患無窮。道光帝便派了林則徐去往虎門銷煙。不料英華人竟然一次為藉口,強行來犯,期間英國軍隊兩次來襲。我們不僅有清政府派出的大軍,民間還湧現起民眾抗擊外來侵略的民間起義。遺憾的是,這場耗時將近兩年的戰爭,最終以清軍潰敗而結束。
1842年8月,戰爭以我方失敗,並且需要割地賠款而告終,簽署了《南京條約》割將香港予英國。相信中學的歷史書上也講過,自這次戰爭以後,中國開始步入半殖民對半封建社會。
今天要講的就是在這場戰爭中,當清軍已屢嘗敗仗,處於劣勢的時候,道光帝對於這場耗時耗力耗財,如今卻敗局早已註定的戰爭已經沒有再繼續打下去的心思。所以,道光帝決定向英國求和。
在求和之前,他心裡卻存著許多好奇。但打了敗仗的奕經回到京城時,他迫不及待地問了奕經好幾個問題。
這幾個問題都是圍繞著英國女王的,看得出來道光帝對這位年紀輕輕便登上皇位的女王的好奇之甚。
道光帝先後問了:這英國的女王22歲便是一國之主了?她有丈夫嗎?丈夫的名字叫什麼,是哪裡人,做什麼官職?
一連串的問題出來後,奕經也蒙了。這他也不知道啊?恐怕朝堂上的官員也沒有一個知道的。這也難怪,畢竟當時的清政府閉關鎖國,與外界交流很少,就連英國是允許國王的女兒繼承王位的事都不知道,也可見閉關鎖國的危害之大了。
至於英國女王有沒有丈夫,肯定是有的,當時的英國女王是維多利亞女王,女王的丈夫是阿爾伯特親王,親王是出生在薩克森·科堡·薩爾費爾德公國,並無官職。
這幾個問題的提出,可見當時道光皇帝的孤陋寡聞之處,除了道光皇帝,當時清政府的官員對於本國之外的事情也是漠不關心。
尤其看來,與道光皇帝有直接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