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成武暢通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策略錯誤,企圖恢復封建貴族統治,違背歷史發展趨勢;性格殘暴無比,多次屠城失去了民心;不會任用謀士良將,常呈匹夫之勇;滅秦後沒有建立穩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於被動地位。

    項羽失敗的原因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後,並沒有一個正確的策略,更是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群雄並立的格局。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這是違背歷史發展趨勢的,也註定是失敗的。

    項羽性格殘暴無比,在推翻秦朝統治中,多次屠城,濫殺無辜,早已失掉了民心。尤其是在鉅鹿之戰獲得勝利後,在新安坑殺了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引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也使得他們更加擁護劉邦。所以即使項羽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卻失敗了。

    項羽在一些戰鬥中雖然取得了勝利,但是項羽本人卻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更適合成為一個將軍,而不是一個掌權者,因為他不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

    項羽在滅了秦國之後,並沒有留在關中建立鞏固的後方,而是選擇繼續往東走,想要回到故鄉。最終建都彭城,把關中這塊寶地“留給”了劉邦。這也使得項羽在戰略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 2 # 魯班大師

    一、分裂天下,引起爭鬥 中華民族的歷史,從總的發展趨勢看,大一統是大趨勢,也是人心所向。但並不排除個別歷史時期的分封或分裂的局面。周初分封諸侯是皇權一統的形成初期,政治體制還不成熟,歷史發展也正處在一個分封制時代,周武王順應民心,施行仁政,分封諸侯拱衛王室無疑具有歷是的進步意義。但這種分封制發展到後期,各諸侯國之間矛盾層出不窮,連年內戰,互相兼併。當時 的一些政治家、軍事家、縱橫家也意識到歷史發展要趨向於統一。秦國在佔據天時地利的基礎上,大量引進人才,終於兼併六國,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然而秦皇朝的崩潰,不是因為實行了中央集權制,而是因為不行仁政,殘暴百姓。所謂“亂世以詐力,治世以仁義”。秦始皇“足己不問”,“忠臣不敢薦,志士不敢謀,天下已亂,奸不上聞”,最終導致了秦皇朝的覆滅。

    而項羽在推翻秦皇朝之後,沒有深刻總結秦皇朝滅亡的教訓,照搬周王朝的分封制,想把歷史拉回到周初分封制時代,他沒有意識到歷史發展到戰國時,統一的集權制以是當時歷史發展的必然,他更不懂得周朝所以興盛 與秦朝所以滅亡的根本原因不單是“仁”的得與失,還有時代因素,不能刻舟求劍。項羽的分封諸侯,實際上是拉歷史倒車,尤其是分封時“盡王故王於醜地,而其群臣諸將善地”,給諸侯以口實,給自己製造危機。這是項羽滅亡的原因之一。

    二、背關懷楚,失去地利 宋黃震在《黃氏日抄》卷四十六曾這樣評論項羽:“世謂羽與漢爭天下,非也。羽曷嘗有爭天下之志哉!羽見秦滅諸侯,如曩時,而身為盟主耳。”此論甚為精當。如果羽想爭天下,做皇帝,則他不應該放棄關中極為有利的地理條件,而東都彭城。關中向來有四塞之稱,即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西有散關,北有蕭關,可謂帝王之基。可是他卻放棄關中,急於東歸。又,項羽在與劉邦的鬥爭中,和與戰,劉邦總是佔主動,項羽總是佔被動。項羽急著要東歸,劉邦是不把項羽消滅不甘心。且從劉項的主要戰場也可窺二人之志。整個戰火都在項王的地盤上燃燒,即彭城-滎陽-成皋-廣武一帶;從整個戰爭的形勢看,項是被迫應戰,劉是 主動攻擊。項的目標是盟主,劉的目標是天子,二人志向不同,勝敗已明矣。倘若項羽以關中為中心,退可守,進可攻,項劉之爭的歷史恐怕要改寫。但項羽背關懷楚,失去地利,這是項羽失敗的又一原因。

    三、逐殺義帝,諸侯叛亂 項梁項籍在初起反秦的鬥爭中,為了擴大自己的影響,接受居巢人範曾的建議,立楚懷王之後心為王,號楚壞王,從民所望。後項羽擊敗秦章邯軍勢力大增背棄楚懷王的“先入關者王之”的盟約,並徙義帝於郴縣,後又迫使黥布追殺之。此舉失信於諸侯,引起諸侯叛亂,使其喪失盟主威信,也即失去決勝的重要因素“人和”,各路諸侯紛紛倒戈。這是項羽失敗的第三個原因。

    四、專恃武力,失去民心 《項羽本紀》中關於項羽坑殺屠城的描寫不下五處。一是襄城之戰,“襄城堅守不下,已拔,皆坑之”;二是項梁“使沛公及項羽別攻城陽,屠之。”;三是在新安城南坑殺章邯降卒二十餘萬人;四是“北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徇齊至北海,多所殘滅”;五是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

    除此之外,烹、殺、燒成為項羽慣用的手段。其暴虐殘忍之性與秦的暴政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太史公自序說:“子羽暴虐,漢行功德”,直接批評項羽失敗的原因之一是暴虐兇殘,窮兵黷武,失去民心。

    五、自矜功伐,不行仁政 與劉邦入咸陽後“約法三章”不同,項羽入咸陽即實行大屠殺,燒秦皇朝宮殿,大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而東”。在此時人民的生命安全沒有任何保障,

    只要稍施恩澤,人民即可歸附,社會即可安定。而項羽反其道而行之,屠城、燒殺、搶劫。關中人民不咐,諸侯背叛,是其必然。誠如《項羽本紀贊》所說:“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與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身死東城,尚不覺悟而不自責,過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豈不謬哉!”

    六、用親疏賢,人才流失 這恐怕 是項羽一生中最大的失誤。劉邦手下的著名將領如韓信、瓊布,謀士如陳平等原皆項羽手下人才,然而項羽不能用,卻重用大司馬曹咎,長史董翳,塞王司馬欣之流,此皆無能之輩。而當時如範曾、鍾離昧等被陳平反間,不得重用,故成皋一線失守再次使項王失去地利,由防禦變為撤退,最終被劉邦、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包圍於垓下,致使其陷入四面楚歌的絕望境地,最後自刎於烏江。

    對項羽的 失敗,劉邦曾深刻地總結說:“夫運籌策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蕭何。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範曾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擒也。”

    用親疏賢,人才流失,這是項羽失敗的根本原因。倘若鉅鹿之戰後,項羽在 極盛之時,即積極為自己儲備人才,並能從善如流,優劣得所,秦王之後的歷史將是另一番摸樣了。項羽失敗的歷史教訓是沉痛的,給人的索也是深沉的。

  • 3 # 快搜歷史

    項羽戰敗的原因綜合來說有以下幾點原因

    項羽在推翻秦朝統治,目光短淺,策略錯誤,企圖恢復春秋、戰國時代的封建貴族政治,封立十八個諸侯王,搞分裂割據,把統一的中國倒退到割據分裂的舊時代裡去,違背了歷史發展的趨勢。

     二、項羽殘暴無比,多次屠城,濫殺無辜,失掉民心。尤其在鉅鹿大戰中獲得大勝後,於新安用狡詐的辦法把已經投降的二十多萬秦軍全部活埋。激起了關中秦民的憤慨,他們怨恨項羽殘暴,更堅決擁護劉邦,惟恐項羽得勢。項羽雖然在軍事上大勝,但政治上卻大敗了。

      三、項羽在一些戰鬥中暫時取勝,全憑自己的勇力,不會用人,更輕視貧寒出身的人。項羽發怒時,大喝一聲,在他旁邊的上千個人,都會被他鎮懾得不敢動彈,但他不會懂得如何使用有才能的謀士良將,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

      四、項羽待人仁慈有禮,言語溫和,但獎罰不明。有人生了病,他會同情得流下眼淚,會把自己的飲食分給這個人;但是等到他所用的人立了戰功,應當封賞時,他卻把已經刻好的印信拿在手裡,捨不得給人家。

      五、項羽沒有建立鞏固的後方,在戰略上處以被動地位。如他滅秦後就往東走了。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這個地方,可以建都成就霸業。但他不但不聽勸,反而還說:“人富貴不回故鄉,就如同穿了錦繡衣裳而在黑夜中行走,別人誰知道呢。”給果建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失卻了關中這塊寶地。

     

     

  • 4 # 水一白聊歷史

    您猜怎麼著?如果劉邦不飄,這場仗可能一年就結束了,根本就不需要打四年,更不需要後來韓信、彭越幫忙。

    彭城之戰

    項羽分封以後,諸侯各歸其位,轉回身劉邦就打回來了。

    項羽當時最想消滅的還並不是劉邦,而是齊國的田榮,項羽一直覺得田榮有份害死他的叔叔項梁。當時分封齊國分成三份,田榮一份也沒撈到,結果沒多久,田榮就把三個王都殺的殺、趕跑的趕跑,統一齊國了。面對東進的劉邦、和統一齊國的田榮,項羽還是很矛盾的。

    結果,這時候張良站出來跟項羽講,漢王劉邦只是想老實地做個關中王而已,您西楚霸王也不用慌,該打誰打誰。項羽一聽,好吧,還是先收拾田榮,再打劉邦吧。結果,項羽打田榮倒是不太難,田榮很快兵敗被殺,但是項羽又一次地燒城、坑降卒,也是搞得天怒人怨。田榮的弟弟田橫很快又組織起來幾萬人的隊伍,抵禦外敵。項羽一時半會兒還拿不下堅守城池的田橫。

    可就在這會兒功夫,劉邦那邊倒是暢通無阻、勢如破竹,帶著五個諸侯的聯軍,共計五十六萬,直接就把彭城給拿下了。可是,這勝利來得有點太容易了,這幫人直接就飄了。《史記》上說“收其貨寶美人,日置酒高會”,也就是把金銀、珠寶、美女等等能搶的全搶了,然後就是天天開懷暢飲,全然不把項羽放在眼裡。

    然後才是我們熟悉的彭城之戰,項羽三萬對五十六萬,一舉將劉邦擊潰。

    假如,劉邦拿下彭城以侯,靜待項羽的反攻,五十六萬對三萬,真打起來,項羽是沒有什麼勝算的。結果,劉邦錯失良機,被項羽壓著打了幾年,才最終擊敗項羽。

    當然,如果當時項羽,直接亂戰之中,把劉邦弄死,楚漢之爭的結果也就改變了。所以說,戰爭的勝負有時候還真的有點運氣成份。

    1、失民心

    這個在當時還是非常主要的,雖然項羽打得勝仗多,但是補給卻非常不好。劉邦和韓信幾乎是每打一個地方,軍隊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可是項羽,卻補給得非常少。劉邦更像是舉天下之力來打天下,而項羽更像是靠楚人一國之力來對抗天下。儘管當年,秦國實現了一國滅六國,但是現如今畢竟時代變了。項羽不但在鉅鹿之戰後坑了秦軍二十餘萬降卒,而且在其他戰役中也有屠城、燒城、坑降卒的經歷,比如前文提到的,滅掉田榮以後,就直接“燒夷齊城郭室屋,皆坑田榮降卒,系虜其老弱婦女”。此等行為,自然是對持久戰非常不利的。

    2、變數韓信

    韓信在楚漢戰爭中的關鍵程度不亞於一支數十萬的軍隊,甚至更加重要。

    正因為劉邦分兵韓信,才讓韓信在北方打服了各路諸侯。更重要的是,每次韓信打下來一個地方,都要被劉邦“拔毛”,軍隊源源不斷地被送到滎陽前線,唯一一次打完齊國沒“拔毛”還惹得劉邦非常不開心。

    還有,韓信還沒那麼大的野心,如果韓信真的像陳勝、吳廣剛起義那段,隨便佔塊地都要稱王的氛圍,自己稱個齊王,獨立一下,楚漢齊這個戰爭可就不一定什麼結果了。

    3、項羽打破了舊有格局、為劉邦的勝利鋪平了道路

    千萬別小看項羽的分封,項羽不但打破了舊有的秦朝格局,還一舉給當時的六國佔有者都明義上的削弱了,比如齊一分為三、燕一分為二等等,這個行為也把原先的“戰國七雄”時那種關東六國格局打破了。

    當然,項羽是為了自己吃肉準備的,結果卻被迅速發展的劉邦把肉給吃了,結果就是項羽種樹,劉邦摘果子。得罪人的事兒項羽幹完了,劉邦自然也就樂享其成了。

    劉邦最後的勝利既要感謝秦始皇、也要感謝項羽,沒有他們在前面的神操作,也沒有後來劉邦的一統天下。倒不一定誰成功了,就做得一定都是對的;誰失敗了,也未必一定錯漏百出,很多時候,時機也很重要。

  • 5 # 歷史戲語

    西楚霸王項羽,勇猛無敵,滅秦首功,項羽莫屬;實力強悍,其他諸侯望城莫及,奠定了自己霸王地位。

    分封諸王,本來就是給大家一種功績的表揚,然而分封之後,每個人的想法就不一樣了,有人高興,有人不服。最不服的是田榮。在霸王哪裡拿不到的自己動手,管你霸王分封誰到我的地盤,直接一個字,打。原來的齊國田榮只佔三分之一,現在好了,其他幾個不是被打敗,就是被驅趕出去。現在一個人獨霸齊國之地,有點和項羽爭雄的味道。

    霸王首先滅的就是這種不把霸王放在眼裡的,雖然其他諸王都還敬畏霸王,然自己也在思考一個問題,會不會被其他人給滅了;田榮的舉動給諸王起到了一個警示作用;再一個霸王知道一個事實,其他人如果學田榮,那麼自己的霸王還能震住他們嗎?

    劉邦是被三面給圍住的,害怕一天被三個給滅了,所以他既不能讓三秦之王看出一點野心,更不能讓霸王看出自己的一點不安於現狀。

    霸王在權衡之後,認為劉邦只是案板上的肉,再說實力也不強,所以對田榮開刀是首選,只要把田榮給收拾了,其他諸侯還不乖乖的。霸王是把田榮給收拾了,而有多出一個田橫來,不過沒有田榮威脅大。勝利的果實還沒分享一下,劉邦那邊出來了,而且是聯合了幾家,五六十萬大軍,直接攻取了霸王的彭城。如若按這節奏,霸王的威風也要到頭了,可是一幫人勝利之後,就認為天下無憂了,什麼霸王,那個還記得呢?

    項羽得知彭城被佔,率三萬人馬,打得劉邦他們落花落水;清醒過來之後,原來霸王還是天下第一。

    項羽有實力佔據天下,但沒有一鼓作氣,對劉邦他們進行毀滅性的打擊,更沒有對劉邦進行殲滅。以至於後來爭天下,項羽敗在了劉邦手裡;乃天子乎?

    項羽最終敗北,有三點是致命的;

    其一,民心不懂得如何去擁有;霸王作戰,一向是勇猛直前,打敗敵人,採取了極端的處置方式,不是被坑殺就是被屠城,這樣下去,那個城池的軍民都不希望霸王來。如果能讓臣服的敵人,徹底的信服於霸王,那麼民心始終是向著霸王的。得民心者得天下,霸王知道這個道理,而做的卻有點背道而馳。

    其二,不聽諫言,剛愎自用;霸王的叔叔立楚懷王,是為天下有主,民心所向有一個主而已;而項羽直接不聽諫言,讓人把楚懷王給殺了。霸王自立之後,謀臣范增,為項羽的出謀劃策,項羽每戰所向無敵;可以說沒有范增,項羽也不可能有霸王的威風。然而,沒有想到的是,范增最後被排擠,項羽也不在採納其言;項羽只想到需要范增的時候,當不需要的時候,猶如對待一個可有可無的人。項羽自認為靠自己實力,而非范增的謀略。從最高親近范增為亞父,到拋棄范增,寒了多少為項羽出謀劃策的謀士心。

    第三,沒有一個完整的霸王帝業的地圖;項羽說到底,就是為了能立世於不敗,而於建立王業之雄心,除了自己獨霸,早已習慣於在天下獨尊之中,而非王業真正的一統。誰不服打誰,誰不聽話打誰。如果以帝業之心建立帝國,那麼就不是這種打法了。劉邦實力不怎麼樣,有帝王之志,看穿了項羽業就是一時之霸,而非天下霸業之心後,劉邦加快了步伐;項羽用人,重在勇,且不能讓天下人為己所用,因為項羽不相信別人,只相信自己;劉邦用人,注重人的才幹而非出身,只要你有才,我就敢用,而且是絕對的放權給你。劉邦打敗項羽只是時間問題,為何項羽只能堅持四年,看來都是劉邦步伐慢了。

  • 6 # 低頭看歷史

    項羽失敗的原因主要表現在期政治覺悟不高,政治上存在幼稚其主要表現兩個方面:

    (一)衝動輕信,不辨真偽

    1、在整個反抗暴秦和楚漢戰爭中,項羽可以說是攻必克,戰必勝,但在政治鬥爭中他卻顯得十分幼稚。滅秦之後,他放棄關中四塞之地而東歸四戰之地的彭城,這個決定使得項羽日後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都陷入了被動和不利的局面。因為關中不僅經濟發達,而且易守難攻,東西南北分別有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四個天然屏障;而彭城則易攻難守。但他卻世俗地認為:“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完全不考慮大局。

    2、項羽的衝動輕信在鴻門宴前後表現得十分明顯。當他進入函谷關聽曹無傷說“沛公欲王關中”時便立即“大怒”,下令發兵攻打劉邦,但由於項伯的勸告、劉邦的辯解最終卻取消了進攻計劃。可見,項羽最初決定要“擊破沛公軍”的計劃顯然是一時衝動所致,發兵與否並沒有經過仔細斟酌。即使當時范增分析劉邦“志不在小”,力勸項羽趁機消滅劉邦,但是項羽並沒有看清當時的政治形勢。他之所以要除掉劉邦,是因為自己在反抗暴秦的鬥爭中居功至偉,理應為天下的霸主。因此,當劉邦給他說了一些恭維話,承認他的功勞最大後,他的虛榮心得到了滿足,也就自然放棄了除掉劉邦的計劃。此其一。鴻門宴上,劉邦幾句看似誠懇實則虛偽的話,項羽不但不辨真偽,信以為真,而且備感內疚,情急之下,出賣了曹無傷。而且范增再三暗示項羽下手,項羽均不理會。范增又叫項莊入而舞劍,去刺死沛公,項伯亦起身舞劍以蔽沛公;樊噲擁盾而入,力陳言辭,意在救援劉邦,項羽卻以為壯士;之後,劉邦起如廁,趁機而逃。項羽當斷不斷,放虎歸山,為自己留下了隱患。此其二。

    3、項羽進兵咸陽後,自稱西楚霸王,大封十八諸侯。分封不久,田榮等人就以分封不公為名起兵反叛。項羽東征田榮,劉邦趁機還定三秦,項王大怒,“乃以故吳令鄭昌為韓王,以距漢”。當時劉邦讓張良給項羽寫信說:“漢王失職,欲得關中,如約即止,不敢東。”又將齊地和梁地反楚的事情告知項羽:“齊欲與趙並滅楚。”實際上劉邦是在麻痺項羽,趁機召集諸侯、部署軍隊,以發動總攻。而項羽卻不加分析,完全信以為真。

    4、楚漢戰爭最後階段,項羽被劉邦圍在垓下。當劉邦以四面楚歌迷惑項羽時,作為一個身經七十餘戰的軍事統帥,項羽不是冷靜分析形勢,部署備戰,而是幼稚地輕信楚地盡為漢軍所有,於是悲觀失望地泣別虞姬,喝悶酒,唱悲歌。

    (二)坦誠豪爽,缺乏城府

    1、項羽與叔父項梁在吳中避難時,一次,秦始皇遊會稽,項羽見到始皇巡遊說:“彼可取而代也!”坦誠直率,內心想法暴露無遺。具有戲劇性的一幕是,劉邦看到秦始皇出巡也曾說過一句話——“大丈夫當如此也。”從這兩句話可以看出,項羽豪爽、直率,感情外露,容易暴露自己的想法;劉邦則比較委婉。

    2、在鴻門宴上,由於劉邦君臣的花言巧語,項羽不但放棄了殺掉劉邦的念頭,而且為了擺脫自己的窘境,竟將劉邦部下密報一事和盤托出:“此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不然,藉何以至此。”項羽的政治幼稚可見一斑。他竟然認為將曹無傷密報之事說出便可以化解劉項之間的誤解,卻沒有想到這樣會給自己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劉邦回到軍營,立即誅殺了曹無傷,使得項羽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情報來源,也使得其他想為項羽暗中幫忙的人感到寒心。相比之下,劉邦就要比項羽機智得多。當項伯夜見張良、洩露軍機時,劉邦既對項伯敬酒,又與項伯約為兒女親家,一片虛情假意終使項伯到項羽面前為劉邦說情,並注意保密,在見到項羽時絕口不談項伯來訪之事。他的這些言行雖然算不得光明正大,但能屈能伸卻不能不說是一個政治家必備的品質。而這種品質正是項羽所欠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英雄聯盟玩家列舉聯盟“江湖規矩”,如不打敲鐘牛、七殺必死,還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