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請分析對比一下,韓信在軍事上能秒殺其他兩位嗎?
11
回覆列表
  • 1 # 樂觀的三國迷

    1.韓信(人就是專門打仗的)

    2.司馬懿(不會打仗怎會讓他當大都督)

    3.諸葛亮(雖然我最喜歡他,可他首先是政治家,至於打仗真的很普通很普通了)

  • 2 # 人性弱點及商戰

    韓信不同時期不評。但是諸葛亮一定在司馬懿之上:首先,司馬懿是依靠強大的魏國,這時候一般般的水平帶上兩王四個二,也不會輸。而諸葛亮一手爛牌,連根據地都不穩,這樣還能屢犯魏國。確實牛逼。其次:司馬懿是全職軍師,一心一意。諸葛亮不僅要做軍事還要治理蜀國,內憂外患。確實困難

    司馬懿跟諸葛亮打從來就沒有贏過,諸葛亮死了還把司馬懿嚇得半死,可見司馬懿和諸葛亮不是一個級別的的人

  • 3 # 木棠栗子

    題主問的是用兵,其他什麼政治之類的智謀什麼的,這些七七八八的就不要提了,這裡單論用兵。

    這個問題,論排名,應該是毫無爭議的呀!

    Top0.韓信

    Top2.諸葛亮

    Top3.司馬懿

    注意看,是沒有Top1的,因為論用兵,諸葛司馬跟韓信比,真的不止是差了一個級別的!

    一.諸葛亮指揮過的主要戰役:1.南征孟獲。2.北伐曹魏。

    其他像什麼赤壁之戰,火燒博望、新野等諸葛亮的表現,都是演義裡面才能看到的,肯定不能拿進來說。

    南征孟獲是贏了的,但是沒有演義裡面說的那麼精彩。而北伐曹魏是失敗的。(諸葛亮出漢中失敗,而韓信出漢中是成功的)

    二.司馬懿主要戰役:1.抵禦諸葛亮北伐。2.平定遼東。

    抵禦諸葛亮北伐,其實按當時魏國的國力,抵禦成功是不難的。主要是因為諸葛亮太牛p了。這場戰役,雖然以抵禦成功告終,但是,其實反而是說明了諸葛亮用兵比司馬懿強。

    整個北伐,幾乎都是諸葛亮進攻,司馬懿防守,純防守。防守不難,難得是防守反擊。本身魏國實力強,但是司馬懿也沒做到反擊,(其他人面對諸葛亮失敗,就是想著反擊,但是司馬懿不敢反擊)所以,諸葛亮比司馬懿略勝一籌。

    三.韓信的主要戰役:1.陳倉之戰。2.井陘之戰。3.破代之戰。4.脅燕破齊。5.濰水之戰。6.彭城之戰。7.垓下之戰。等等

    陳倉之戰,是韓信指揮的首場戰役,就出漢中成功了。然後一路開掛,以少勝多的戰役也不少,最後垓下,四面楚歌破項羽,漢朝成立。(戰役太多,寫不過來)

    “兵仙”稱號,實至名歸!

  • 4 # 每日趣評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但是又很難回答,為什麼?韓信在用兵上比司馬懿和諸葛亮要強太多,這個是毋庸置疑的,所以問題好回答。但是諸葛亮和司馬懿在用兵上到底誰更勝一籌,這個就很難回答了。我覺得司馬懿比諸葛亮要強,為什麼呢?

    首先說韓信,雖然《孫子兵法》是孫武寫的,但是活學活用最好的其實是韓信。韓信幾乎是古往今來兵家之翹楚,其用兵之神無人能與之匹敵。兵者,詭道也,韓信將這句話發揮到了極致。為什麼呢?

    韓信隨劉邦打的每一仗都是軍事戰役的範本,第一仗,暗度陳倉。韓信派樊噲、周勃大張旗鼓的搶修棧道,自己卻率領主力偷襲陳倉(大散關),使漢軍順利出關,並在半路伏擊章邯軍,擊潰了關中三股勢力中最強的一個,隨之佔據了關中。

    漢王用韓信之計,從故道還,襲雍王章邯。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還走;止戰好畤,又覆敗,走廢丘。漢王遂定雍地。

    第二仗,木罌缻渡河。當時魏王豹反叛劉邦,於是劉邦派韓信前去平定魏國。魏王豹派主力據守黃河渡口蒲津渡,企圖阻止韓信渡河。韓信派曹參佯裝渡河吸引魏軍主力,自己親率漢軍主力北行50裡來到夏陽渡口,利用木盆(即木罌缻)成功快速渡河,奇襲魏國都城安邑,然後與曹參合擊列陣與黃河邊的魏軍主力,成功擊潰魏軍,平定了魏國。

    第三仗,井陘之戰。這一仗韓信打的最為艱難,為什麼呢?韓信只有兵力五萬,而且這五萬兵力還都是新兵,戰鬥經驗堪憂。而趙國則有二十萬之眾,最難的是趙國據守天險井陘關,此關一夫當關,萬夫莫開。那麼韓信是怎麼過去了呢?

    韓信派兩千騎兵長途奔襲繞過太行山,來到趙軍營盤旁邊的山上埋伏,然後派一部分士兵佯裝攻擊井陘關,然後故意敗退,吸引趙軍來追。為了使趙軍能傾巢出動,韓信用自己的帥旗做誘餌,成功的吸引趙軍主力傾巢出動去追擊漢軍。這時埋伏的漢軍騎兵從山上殺下來衝進趙軍營盤,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漢軍旗幟。趙軍扭頭一看,營盤上都是漢軍旗幟,以為趙軍被端了老巢,於是軍心大亂,潰不成軍。隨後被漢軍所掩殺,趙國主力被一戰打殘。

    這一戰既有佯攻,又有埋伏,還有心理戰,可謂是攻堅戰的典範。隨後韓信又進行了濰水之戰,十面埋伏合圍項羽之戰,可以說,論用兵十個諸葛亮和司馬懿捆起來都比不過韓信,因此,韓信排第一。那麼誰排第二呢?我認為是司馬懿。為什麼呢?

    司馬懿也極其善於用兵,公元227年,新城太守孟達企圖勾結諸葛亮降蜀,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前去平叛,司馬懿日夜兼程,本來一個月的路程,他率軍八天就趕到了。這時孟達還沒有來得及加固城防,於是被司馬懿用十五天的時間就攻破城池,隨後被斬首。

    從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司馬懿用兵的特點,那就是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快速行軍到敵軍陣地,攻擊敵軍於不備。後期,司馬懿還一直用的這一招。

    公元251年,司空王凌企圖聯合令狐愚扶植楚王曹彪為帝,廢掉當時的皇帝曹芳。王凌藉口要大舉徵兵東吳,以求得兵權。這時司馬懿看出王凌的鬼主意,於是不動聲張的給王凌寫信穩住他,然後派水軍快速抵達武丘。王凌根本就沒有準備,於是乖乖投降。

    司馬懿當然不止只會這一招,在面臨不同敵人時,他會採取不同的方法。公元237年,遼東太守公孫淵叛魏,曹叡派司馬懿前去平叛。曹叡問司馬懿如何用兵,需要多長時間。司馬懿胸有成竹的回答:如果公孫淵棄城逃跑則為上計,據遼水以拒我軍則為中計,據守城池則會被擒殺。我軍前去需要一百天,打仗需要一百天,回來需要一百天,這樣算來,平定遼東,一年足矣。

    棄城預走,上計也。據遼水以距大軍,次計也。坐守襄平,此成擒耳。往百日,還百日,攻百日,以六十日為休息,一年足矣。

    後公孫淵採用中計,派大將軍卑衍、楊祚領軍一萬人據守遼水,建立圍塹,深溝高壘以待魏軍。這時司馬懿採用聲東擊西的計策,多張旗幟做出攻擊圍塹的樣子,自己則親率主力偷渡遼水,從後方包圍了公孫淵的都城襄平。公孫淵回師救援襄平,被擊潰。隨後退守襄平,司馬懿經過兩個個月的攻堅,成功攻克襄平,平定了遼東。

    因此,縱觀司馬懿一生,其用兵詭異多變,持成穩重,不虧為魏國之柱石。那麼諸葛亮呢?諸葛亮用兵有《三國演義》描寫的那麼神嗎?對不起,真的沒有。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用馬謖去守街亭,結果馬謖被張郃所敗,街亭失守。而同時諸葛亮在隴右也遭到巨大阻力,隴西太守遊楚率兵據守堅城,蜀軍不克。涼州刺史徐邈派參軍成功擊潰叛軍,蜀軍節節敗退。所以,第一次北伐,不僅僅馬謖沒守好,諸葛亮自己也沒有做好。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這個局面呢?

    諸葛亮事後對此事有專門的分析,他認為隴右、箕谷的蜀兵在數量上都要多於魏軍,但還是打了敗仗。因此,勝敗不在士兵多寡,而在人謀。今後要減少士兵和將帥,明罰思過,有所變通,否則兵多也沒有什麼用處!

    大軍在祁山、箕谷,皆多於賊,而不能破賊為賊所破者,則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減兵省將,明罰思過,校變通之道於將來;若不能然者,雖兵多何益!

    既然諸葛亮看到了問題的所在,那麼他在以後的軍事指揮上有進步了嗎?沒有。隨後諸葛亮又一次北伐,率兵強攻陳倉關。魏將郝昭只帶了兩千名士兵防守,諸葛亮則有五萬多人,即使兵力懸殊如此之大,諸葛亮率軍攻擊了近兩個月,還是沒有破城,最後糧盡而退。

    隨後的套路更是幾乎一樣,諸葛亮主持北伐,被司馬懿所阻,糧盡而退,最後諸葛亮出兵五丈原,病逝!那麼能說諸葛亮在軍事上就是個庸才嗎?不是的。

    諸葛亮在軍事上的才能被《三國演義》過分誇大了,而諸葛亮真正的軍事才能屬於中等,擅長防守反擊,不擅長攻堅。比如諸葛亮在陳倉關攻擊不利,但是撤退時卻成功的伏擊了魏將王雙,也算是收穫。在滷城之戰時,雖然圍祁山無所獲,但是在撤退時於木門設伏,成功擊殺魏國大將張郃。因此,諸葛亮的軍事才能守比攻要強很多。

    諸葛亮還有一項軍事才能就是善於治軍,其治理下的蜀軍進退有序,號令齊名。因此即使諸葛亮攻擊不順利也能全身而退,自身不會遭到大的損失。這一點其實也挺難能可貴的。

    總體來說,司馬懿和諸葛亮在軍事上屬於一類人,都善守,但是司馬懿更善於進攻。那麼為什麼司馬懿和諸葛亮對陣時戰爭顯得那麼乏味呢?就是因為司馬懿看不透諸葛亮的用兵,所以也採取了防守的態度。而對陣雙方都採取守的態度,使得戰爭趨於平靜,看起來很無聊。而司馬懿也落了一個畏敵如虎的罪名,確實有些冤枉!

    最後正面回答問題,韓信、司馬懿、諸葛亮三者相比,在用兵上韓信一騎絕塵,絕對第一。司馬懿攻守兼備位居第二,而諸葛亮擅長防守反擊,拙於攻堅,所以位居第三。這就是我的看法,你同意嗎?

  • 5 # 老龍故事會

    此問題是標準的“關公戰秦瓊”。司馬懿和諸葛亮是同時代而且交過手,可以比一比。韓信比他們早好幾百年,如果比只能猜想了。

    司馬懿和諸葛亮多次交手,最後結果都是諸葛亮敗退。雖羅貫中在《三國演義》裡給諸葛亮的敗找了諸多原因,但敗就是敗沒有理由可講。其實司馬懿完全可以趁勢滅掉蜀國,其實是“養寇自重”,怕被“兔死狗烹”。諸葛亮和司馬懿相比,完敗。

    司馬懿忍功了得,韓信也不差,當年的胯下之辱可見一斑。在韓信沒有來投前,劉邦在與項羽的交戰是每戰必敗,之後經常是以弱勝強,最後逼霸王吳江自刎,幫助劉邦統一天下。此等成就不是了司馬懿能比擬的。

    我的順序是韓信、司馬懿、諸葛亮。也許很多人會不同意,因為他們的評價帶有太多感情色彩。不要太認真,正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一笑了之。

  • 6 # 柯十一

    不用排了

    韓信,司馬懿,諸葛亮 您已經排好了

    韓信在用兵上可以秒殺兩位的平方!

  • 7 # Mer86

    韓信與諸葛亮和司馬懿不是一個時代,不具有可對比性。這就好比討論衛青、霍去病組合與徐達、常遇春組合誰更厲害,吵上三天三夜也不可能有結果。所以只能說從結果上來看,韓信取得的軍事成就比諸葛亮和司馬懿都要高出一個檔次。但是並不代表韓信到了三國就能橫掃諸葛亮和司馬懿。因為時代背景不一樣,不論是己方還是敵方的實力也不一樣,因此不能簡單的下結論。

    不過諸葛亮和司馬懿倒是可以對比,畢竟他們曾經較量過,直接交手就有兩次。那麼諸葛亮和司馬懿較量的結果是什麼呢?這裡可以直接丟擲結論:

    第一、司馬懿的軍事才能可以打優。他的臨戰判斷力超群,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心理,善於出其不意,善於急速進軍。具體戰例後面細說;

    第二、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更加優秀。他在判斷力、聲東擊西、出其不意方面,都比司馬懿略勝一籌。打得一向擅長打閃電戰的司馬懿不敢決戰,變成了龜縮流。可怕的是,奇謀並不是諸葛亮最擅長的。具體戰例放在後面再細說。

    先說司馬懿,拋開《晉書》為了幫他把篡權奪權之事洗白而吹噓他的記載外(比如勸曹操別遷都,斷定孫權不敢來伐,等等顯得司馬懿很聰明的記載外)。他一共指揮過三次風格明顯的大勝仗,分別是:破孟達、破公孫淵、破王凌。

    勝仗一、破孟達。具體過程是孟達造反,魏廷委派司馬懿平叛,孟達估計司馬懿要一個月才能趕到,因而疏忽大意。豈料司馬懿在得令後率部急行軍,只用了八日便趕到了上庸,打了孟達一個出其不意。司馬懿指揮部隊將孟達團團圍住,導致孟達的部隊爆發內亂,最後窩裡哄,被司馬懿全部解決。

    勝仗二、破公孫淵。具體過程是遼東土皇帝公孫淵起兵反魏,司馬懿獲命平叛。他指揮魏軍聲東擊西,佯攻圍塹,吸引公孫淵的注意。但實際上魏軍的主力早已經渡過了遼水,直取公孫淵的老巢襄平。魏軍將襄平圍住後,採取圍點打援的辦法,先解決了前來救援的叛軍,再圍攻襄平,最後將盤踞在遼東的公孫一族全部解決掉。

    勝仗三、破王凌。具體過程是孫權怕自己死後魏軍長驅直入攻吳,便將吳國和魏國交界的一條河給封鎖了。鎮守揚州,一直對司馬懿掌控朝廷不滿的王凌以此為藉口,向中央請求調兵的虎符,想以教訓吳國為名,調動揚州大軍發動政變。司馬懿知其計,便直接說不行,暗中還調兵遣將,沿水路南下,只用了九天時間就趕到揚州。司馬懿先下詔赦免王凌死罪,讓王凌放棄抵抗。但是在之後卻突然反悔,將王凌毒殺並暴屍三日,所有參與叛亂的人一律誅連三族。(王凌死後沒多久,司馬懿也死了)

    透過這三次勝仗案例可以看出,司馬懿打仗的風格就是快!迅疾如雷,聲東擊西,總是一副老夫早就看穿了一切的感覺。這一點從他發動高平陵之變也可以看到。他先是裝病賣萌,接著乘所有人都不注意時,再忽然的發難,接管兵權。最後再讓蔣濟去勸說曹爽一黨,說他自己只要兵權。曹爽果然如他所料,放下武器向他投降,結果最後司馬懿出爾反爾,把所有人一鍋燴。

    有判斷力,擅長聲東擊西,善於揣測對方的心理,善於出其不意,這就是司馬懿的特點。並且還心狠手辣,毫無信義可言。

    說完司馬懿,再說諸葛亮。諸葛亮的其它戰例就不多說了,這裡只說諸葛亮和司馬懿交手的兩次戰爭,都是諸葛亮勝。

    第一戰:公元231年

    當時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迎戰。魏軍大營中包括了:徵西兼車騎將軍張郃、後將軍費曜、徵蜀護軍戴陵、雍州刺史郭淮。這個陣容不弱吧?!然而司馬懿卻被諸葛亮遛地位團團轉,丟了大臉。具體過程如下。

    然後司馬懿又說諸葛亮好對付,他親自帶兵去追。接著追上了諸葛亮後,但是卻莫名其妙的不敢發動進攻,被諸將們戲謔其畏蜀如虎。司馬懿惱火不過,率兵出戰,被諸葛亮打的慘敗而歸。之後諸葛亮糧盡退軍,張郃追殺,在木門道膝蓋中了一箭,最後醫治無效而亡。

    需要說明的是,這一戰在《晉書》、《漢晉春秋》和《三國志》中都有記載。三個本書中的記載,差異性很大,但是有幾點是一樣的:首先是諸葛亮來犯,張郃勸司馬懿分兵拒敵,但是司馬懿不聽,結果諸葛亮晃過了司馬懿,讓司馬懿很丟人;第二是諸葛亮割走麥子後退兵回去,司馬懿帶兵去追,但是不敢主動發起進攻,被眾將領嘲笑後勉強出戰,被打的大敗虧輸,再次丟人;第三是司馬懿龜縮不出,想等諸葛亮糧盡後再去追殺,結果張郃追擊,死在滷城東北的木門道。

    張郃位列五子良將之一,他戰死的損失,相當於蜀漢這邊的關羽、張飛、黃忠、馬超任何一個人戰死的分量。這麼一個元老級的將領,居然在司馬懿的帳下戰死了。換個角度看,如果張飛在諸葛亮帳下戰死了,大家會怎麼評價諸葛亮?

    第二戰:公元234年

    諸葛亮最後一次北伐,諸葛亮挑戰,司馬懿不出。然後諸葛亮送司馬懿女人衣服,惹得魏軍將士大怒,分分鐘要炸營的節奏。司馬懿為了平息將領的憤怒,千里請戰,給魏明帝曹叡請求出戰的旨意。曹叡明白他是什麼意思,便派天子使節辛毗到大營宣旨,不讓出戰,違者斬首。最後司馬懿表示我也很想打呀,諸葛亮算個雞兒毛啊?我出去一定能揍死他!但是天子不讓我出戰,嘿嘿……

    對此,諸葛亮一言直戳司馬懿的小心機:司馬仲達本來就不敢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打得過我,何必千里請戰?

    最終雙方對峙了幾個月,司馬懿這廝就是死守不出,熬死了諸葛亮。然後司馬懿還得意洋洋對旁人說,這是我的妙計。

    十足的不要碧臉。

    再之後,發生了一件搞笑的事。諸葛亮病死於五丈原,蜀軍退兵,司馬懿出兵追殺。然後蜀郡反旗鳴鼓,司馬懿被嚇一跳,忽然決定“窮寇莫追”,放蜀軍走了。

    窮寇莫追確實是一個講得通的道理,但問題是既然窮寇莫追,司馬懿幹嘛在一開始的時候要追殺出去呢?神經病啊!?後來民間老百姓給出了一個合理的解釋,就是那個著名諺語——死諸葛嚇走活司馬。諸葛亮雕了一個假人,嚇得司馬懿不敢追擊。否則實在無法解釋司馬懿先追,後又為何放棄。

    與之對壘百餘日,會亮病卒,諸將燒營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長史楊儀反旗鳴鼓,若將距帝者。帝以窮寇不之逼,於是楊儀結陣而去。追到赤岸,乃知亮死。審問,時百姓為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帝聞而笑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晉書·帝紀第一·宣帝紀》

    通觀這兩次戰例可以發現,司馬懿最擅長的聲東擊西、預判準確、善於捕捉對手的心理,在諸葛亮身上都不管用。兩次作戰,諸葛亮都把司馬懿給耍了。導致司馬懿多次判斷錯誤,最後只能用最蠢,但也是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我跟你對耗。因為我的實力比你硬的多,我耗得起,但是你諸葛亮耗不起。

    尤其是第二次更為明顯。為了耗死蜀軍,司馬懿就是死守不出,還玩出千里求戰這種不要碧臉的把戲。等到熬死諸葛亮後,又開始狂吹牛逼,說這是自己的計謀。再到要追殺時,又被蜀軍擺了一道,臉面全丟光了。

    總結:關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軍事能力,我覺得可以用南朝裴松之注《三國志》的一段話做總結:

    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國,其戰士人民,蓋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貢贄大吳,抗對北敵,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齊,提步卒數萬,長驅祁山,慨然有飲馬河、洛之志。仲達據天下十倍之地,仗兼併之眾,據牢城,擁精銳,無禽敵之意,務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剋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裴松之注《三國志》

    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魏國強蜀國弱,諸葛亮以弱抗強,硬是打得實力佔優,手握精銳,城池牢固的司馬懿根本不敢出戰,導致諸葛亮北伐如入無人之境。一個大國被小國打得如此被動,倆人之勝負,不用多說了吧?

    當然了,有人會說司馬懿最終贏了,因為他耗死了諸葛亮。他的死守戰術讓諸葛亮沒有達成戰略目的,這就是勝利。

    對此,我只能說這個結果是對的,因為無論是恢復中原,還是蠶食隴右,諸葛亮的戰略目的都沒達到。但是讓諸葛亮五次北伐失敗的原因不是司馬懿一個人的功勞,而是魏蜀實力差距造成的。換句話說,即使沒有司馬懿,換個老成持重點的將領守邊,或者牽條土狗在魏營當統帥。只要據戰不出,憑藉張郃、郭淮等人的領兵能力,魏軍也肯定能耗死諸葛亮,讓蜀軍摸不到長安的大門。

    並且最最關鍵的是,諸葛亮五次北伐,最拿得出手的一次大勝,就是在司馬懿身上取得的勝利(第四次北伐)。兩相比較,司馬懿確實很有本事,但是諸葛亮比他更強。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倫納德還不復出,他的合同到期了嗎?發生這樣的事,其他球隊還願意要他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