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四川達州人
-
2 # 唱個歷史
一個生來就被歧視的可憐人
在歷史上,春秋五霸有許多種說法,原因各不相同,其中一種說法中,鄭莊公是春秋五霸之一。
鄭莊公,姬姓,鄭氏,名叫寤生,這個名字的意思是,他出生時和常人不同,是倒著從母體出生的,也就是頭部是最後才出來。這種出生方式著實讓他的母親出了不少苦頭,而他也伴隨著這個帶著歧視和埋怨的名字走過了他瘋狂的一生。一個高貴的姬姓,配著一個這樣的名字,可以說是兩種極端,雖然我們不知道他的的內心是怎樣想的,但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可以按照今天的視角去試著分析一下。
鄭莊公的父親是鄭武公,在位26年,是鄭國的第二任國君。鄭莊公的母親,後世被稱為武姜,因為她的丈夫鄭莊公諡號為武,而她自己本人姓姜,名失考,是申國國君的女兒。
武姜給鄭武公生了兩個兒子,老大叫寤生,老二叫段(另一種說法名叫叔段),對於武姜、段和鄭莊公之間發生的故事,我們最熟悉的就是中學課本中學到的一篇出自《左傳》的文章《鄭伯克段於鄢》,下文中會詳細說明。
武姜非常寵愛自己的小兒子段,對於寤生則是相反的態度,甚至在鄭武公去世之前,武姜要求鄭武公將國君之位傳給段。而根據嫡長子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原則: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而如果有很多兒子,應該以年齡的長幼來決定由誰繼承王位。雖然鄭國國君不是王,但也需要按照這種制度執行禮法。因此,鄭武公不會同意讓段繼承國君之位。
熱辱負重鄭武公死後,寤生繼位,史稱鄭莊公,然而鄭莊公這個國君之位坐的很難,熟悉中國古代歷史的人都知道,外戚專權或者“垂簾聽政”這種情況屢現於史書。鄭莊公同樣無法逃脫這個漩渦,母親對於小兒子段的溺愛和倚重,讓鄭莊公長期生活在被母親的脅迫之中。
雖然是一奶同胞,但是這個比自己小三歲的弟弟,卻成了鄭莊公心中的一塊心病,因為這背後有母親武姜的飛揚跋扈。在鄭莊公剛剛繼位後不久,武姜就要求鄭莊公將制(今天河南省滎陽西北方,即虎牢關)這片地給段作為封邑,鄭莊公的答覆是,周文王的弟弟虢叔就是死在制地的,這裡地勢險峻,不能把這塊地封給段。於是請求母親將制地周圍的京城(今天河南滎陽)的土地封給弟弟,雙方各退一步,母親便答應了。
依我看,武姜的這種做法讓鄭莊公很難堪,如果不同意就是不孝,作為一國國君,如果不能維護自己弟弟的利益,可以說是不仁,雖然大臣祭仲強烈反對,但是被架在道德高點的鄭莊公如果不同意,母親還會做出什麼事不得而知。而且當時鄭莊公才14歲,他的能力有限,很難做出其他選擇。雖然新官上任三把火,但這次點火的人卻是自己的母親,這件事可以說是讓鄭莊公的心中升起了一片陰霾,有一次就會有兩次,我認為,此時的鄭莊公的心中已經開始做出了打擊母親和弟弟的準備,因為這把火太旺,將自己燒的太疼。
翻盤逆轉段到了京城之後便成了所謂的封疆大吏,他在成長的過程中,也不斷的在自己的封邑上招兵買馬擴充實力,並且不滿足於原來的封地,不斷擴充套件自己的封地,把鄭國西部和北部的邊境地區歸為自己的統轄範圍,一直到廩延(今天河南省延津縣北部)。
公元前722年,33歲的段認為可以“立業”了,於是準備開始反叛,他修整城郭、儲備糧草、擴充兵卒和武器,想要攻打鄭國的都城,而鄭莊公的母親一直和段勾結,準備作為內應,等段攻城時開啟城門。當鄭莊公得知這個訊息後,他認為剷除弟弟的時機到了,於是派兵攻打段的封地京城,讓段沒想到的是,京城的百姓背叛了自己,段逃到了鄢(今天河南省許昌市),而鄭莊公並沒有就此罷休,又追到鄢,擊敗了段。再次被擊敗後,段又跑掉了衛國的共地。
當時的衛國有一個人叫州籲,是衛國國君衛桓公的弟弟,州籲的各種行為讓衛桓公很不滿,於是他罷免了州籲的職位,州籲逃亡時遇到了段,兩人成了朋友,公元前719年,州籲殺掉了自己的哥哥衛桓公後自立為君,隨後又聯合了宋、陳、蔡幾個小國攻打鄭國,聲稱要為自己的朋友段報仇,然而最終卻是圍了幾天鄭國的都城後就撤軍了。最終,段死在了衛國。
母子之恨 兄弟之仇 君王之策而對於自己的母親武姜,鄭莊公做出了一件讓人們無法認同卻可以理解的事情,他將母親武姜放逐在了穎這個地方,並說他和母親不到黃泉,誓不相見,最終在大臣的勸解下,才有了“掘地見母”的故事,最終母子和好如初。這就是《左傳》記載的《鄭伯克段於鄢》(鄭莊公在嫣這個地方擊敗了段)。
然而我們跳出這個故事來看,這麼多年的仇恨,就算鄭莊公能放的下,武姜如何能放得下,自己的小兒子是因為大兒子才死的,從小就記恨鄭莊公並且誓要扳倒鄭莊公的她到底是為了什麼,我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這種仇恨很難在短時間就釋懷了吧。
說到兄弟之仇,這種仇恨在君王家是與生俱來的,加上母親的一邊倒,段很容易成長為一個亂臣,天高皇帝遠,很難有人不變成段,與其卑微的活一生,不如奮力的搏一把。
而作為鄭莊公,他的生活、他所揹負的責任要求他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年幼的他在心中埋下了怨氣,身邊有大臣的勸諫,“多行不義必自斃”這句話是他內心的呼喊,對於母親和弟弟的行為,他一定會謹慎細緻的觀察掌握,甚至可能派遣臥底掌握對方的一舉一動。
韜光養晦,厚積薄發,這是鄭莊公對自己國家的負責,也是他穩固政權的政策。
-
3 # 逸豆歸
春秋初期,鄭國發生了一件大事,《春秋》記載這件事只用了六個字:
“鄭伯克段於鄢”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春秋筆法,微言大義,寓理於事,讓我們看看《左傳》對這六個字的解釋:
直呼段之名,以示對其違反君臣之義的警戒; 克字是說分庭抗禮,兄弟相爭; 稱呼鄭伯,是揭露鄭莊公不勸誡弟弟,想要殺他的陰險; 不交代段的結局,是影射鄭莊公同樣有責任。鄭莊公隱忍二十年,雖然達到了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但終究逃不過史官的眼。那麼是什麼讓鄭莊公對段有這麼深的怨恨呢?
事情要從鄭莊公的出生說起,《左傳》記載:
“莊公寤生”這個寤生,有兩種解釋,一種是睡夢中出生,一種是出生時腳先出來。哪種解釋已經無從考證,但正是因為他的不同,他的母親武姜對他異常厭惡,給他直接取名寤生,鄭莊公就叫姬寤生,國君的嫡長子,鄭國的世子,長大後將要繼承整個鄭國。
數年以後,寤生的母親又給他生了個弟弟,取名段,因為封地是共,又被人稱作共叔段。武姜異常厭惡寤生,把自己的愛全部傾注在了這個小兒子身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共叔段愈發英俊聰明,一表人才,武姜甚至想說服自己的丈夫廢長立幼,可惜並沒有成功。寤生從小沒有享受到母親的愛,內心一定變得冰冷,也變得足夠隱忍。
就這樣,長大後,寤生順利繼位,成了鄭莊公。後來武姜說服鄭莊公把京城封給共叔段,鄭莊公不顧大臣的反對,同意了。大臣們吵來吵去非常不滿,鄭莊公說了一句流傳後世兩千多年的話: “多行不義必自斃。” 一句話暴露了鄭莊公的可敬和可怕。
後來共叔段到了封地,在武姜的鼓勵下,共叔段一直做出不軌的事,大臣們反覆提醒鄭莊公,鄭莊公只道:“還不到時候。”就這樣兩個政權並存了二十二年,終於,武姜充當內應,共叔段發動了叛亂。然而,讓人大跌眼鏡的是,叛亂轉瞬就被平定了。訊息傳來後,鄭莊公不慌不忙,做好了部署,很顯然,他是早有準備,就等著共叔段發動叛亂。
就這樣,鄭莊公如願除掉了自己的弟弟,可能正是從小缺乏母愛,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才讓他對自己的弟弟這樣怨恨。 他的那句“多行不義必自斃”得以流傳後世,這句話是如此經典,暴露出了鄭莊公的政治智慧,他的隱忍,絕不是懦弱,而是在等待一擊斃命的時機,可敬又可怕。
在平定叛亂後,鄭莊公帶領鄭國走向強大,有了周鄭交質,周鄭交惡等一系列事情。在鄭莊公的努力下,鄭國戰無不勝,攻無不克,維護了鄭國的利益,鄭國成了春秋初期中原的小霸。也因此,姬寤生死後,得到了“莊”的諡號,意味“克敵制勝,平定亂世。”也算足夠客觀。
-
4 # 小楊品史
13歲登位的鄭莊公一輩子做了兩件很牛掰的事:一是忍辱負重22年,清除了弟弟、母親一夥的分裂勢力;第二件事就是一箭射傷周天子,徹底扒下了天子的遮羞布。連周天子都敢打的鄭莊公,之前一再放縱自己的弟弟,說明那只是一種欲擒故縱的策略,通俗的說就是:要想消滅他,先讓他瘋狂!
鄭莊公被迫將京城封給弟弟鄭莊公登位時年僅13歲,和現在八年級的學生年齡差不多,母親姜氏把持大權。
姜氏很不喜歡這個兒子,因為在他出生時難產,差點兒連命都丟了,相反對小兒子段很疼愛。莊公的父親鄭武公在位時,姜氏就吹過好幾次枕邊風,希望立段為太子,鄭武公不同意,姜氏也沒辦法。
現在兒子才13歲,姜氏大權獨攬,就對鄭莊公說,要他把虎牢關所在的制地封給弟弟段,莊公連忙反對,為什麼呢?因為制地地勢險要,關係著國家的安危,再說了,如果把制地給他的話,一旦他造起反來,還真拿他沒辦法。
姜氏一聽兒子膽敢拒絕自己的請求,臉一下子就拉了下來,黑著臉說,那就把京城封給他吧,莊公不敢拒絕,就答應她。
京城是什麼地方?京城是鄭國的富裕之地,城牆高大,人口眾多。按理說,封給弟弟如此大的地方是不合禮制的,大臣祭仲聽到後馬上就找鄭莊公,反對他這種做法。鄭莊公也是滿肚子的苦水,就說是姜氏的主意,自己也是被迫的,然後說出了一句流傳千古的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斃”,祭仲似乎明白了什麼,就走了。
太叔段得寸進尺,不斷挑戰鄭莊公的底線太叔段到達京城後,在母親的慫恿下,覺得哥哥也不會拿他怎麼辦,慢慢就開始無法無天起來,吃喝玩樂夠了,就將手伸向了其他地方。
先是無理要求北方、西方的百姓聽自己的話,這樣一來,這裡的百姓就要既聽莊公的,還要聽他段叔的。大臣公子呂很著急,就對鄭莊公說,這樣可不行啊,華人都不知道究竟該聽誰的,你要麼就廢了他,要麼就把國君之位讓給他,很明顯這是氣話。莊公就說了,彆著急,他會自食其果的。
鄭莊公為什麼會這樣說呢?首先還是自己實力不夠,不敢貿然出手;其次以段叔的性格,早晚會弄得天怒人怨的;最後,段叔貪得無厭,自己和他都下命令,孰優孰劣一目瞭然,百姓自會做出選擇。
又過了一段時間,段叔覺得自己的封地還是太小了,就強收另外兩塊土地作自己的封邑。公子呂再次勸說鄭莊公動手,要不然就來不及了。莊公微笑著說,沒事,他的這些行為只會招致更多人的反感,不義之事做得多了,崩潰的反而越快(《左傳》原話:不義不暱,厚將崩)。
段叔越放縱,鄭莊公就越開心,為什麼呢?一方面就像他說的,不義不暱,厚將崩;另一方面,只有他足夠的壞,老百姓都看不下去了,才有足夠的理由收拾他!
這一等就是22年!
姜氏、太叔段準備謀反,鄭莊公一舉蕩平叛亂公元前722年,太叔段加固城牆,積蓄糧草,補充武器,加強士兵補給,準備和姜氏裡外聯手,做掉鄭莊公。
鄭莊公覺得時機到了,先是控制住了姜氏,然後派公子呂率大軍攻擊太叔段。正像鄭莊公設想的那樣,太叔段這些年胡作非為,百姓一點也不擁護他,他率領的那些烏合之眾不堪一擊,不得已逃到鄢陵,之後被迫流亡共國。
鄭莊公能夠快速取勝,原因在於:
1、太叔段不得民心,支援他的人少;
2、鄭莊公在姜氏、太叔段身邊有埋伏;
3、大臣早就不爽太叔段,憋了一股勁兒;
4、最重要的是,鄭莊公在慢慢積累力量,經過20來年的努力,實力已經遠超對方。
鄭莊公先是將姜氏遷到城穎,並說了一句十分絕情的話“不到黃泉不再見面。”後來在大臣潁考叔的建議下,重新接回了姜氏。
總結:面對強大的敵人怎麼辦?鄭莊公的辦法值得揣摩:實力不濟時,先慢慢縱容他,讓他狂妄、讓他失去支持者;暗中密切關注他的動向,慢慢發展自己的實力,最後一舉取勝!
-
5 # 蘭秋二十
華人常常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鄭莊公清除叔段也正是用了這三個條件。天時大叔完聚,善甲兵,具卒乘,將襲鄭。夫人將啟之。
鄭莊公母親姜氏不喜鄭公,甚至姜氏曾和武公請求讓共叔段當太子。這是什麼概念呢?嫡長子繼承製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姜氏想讓共叔段當太子表明在她眼裡鄭莊公並不賢能,好在武公嚴明沒有聽從她這一請求。
當太子不成,姜氏就請求鄭莊公將京地成為共叔段的封地。京的面積太大,讓共叔段住本是不合先王制度的但是鄭公也沒有任何懲罰共叔段的行動。
再後來共叔段得寸進尺,命令鄭國西、北邊區的城邑從屬於莊公也從屬自己。見鄭公還是沒有行動,共叔段又將自己的勢力範圍擴大到了廩延。
到了這一步共叔段還是沒有悔改,甚至和姜氏裡應外合偷襲鄭國的國都。至此,天時已到鄭莊公終於出手征討京地。
何謂“天時”?天時就是機遇、機會。明眼人都看得出姜氏和共叔段從一開始就錯了,但是鄭莊公一直沒有出手。是他仁慈心軟念及親人情分嗎?恰恰相反,他在等待一個可以將兩人至於最落敗境地的時機。
“十惡不赦”這個成語大家都知道,但是具體是哪“十惡”呢?即:謀反、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這成語原是佛教用語,但是當佛教傳入中國後這十惡多次寫在歷代法律典籍中,為何?因為"十惡"之罪直接危害了封建專制制度的核心----君權、父權、神權和夫權。
共叔段和姜氏一起偷襲鄭國國都,佔了謀反、謀逆等多條罪狀,此時不征討更待何時?
地利共叔段要偷襲的地方是什麼?鄭國國都。鄭國國都是誰住的地方?鄭莊公!更何況鄭莊公早已將共叔段和姜氏的舉動都看在眼裡。要想在鄭公每天生活的地方偷襲鄭公,即便有姜氏作為內應,不得不說共叔段的膽子還是太大了些。
人和段入於鄢,公伐諸鄢。如果共叔段懂得及時止損,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也不至於後面連自己封地上的人都背叛自己落了個落荒而逃的下場。
最開始姜氏為共叔段向鄭公討要京地世人還可以理解為是姜氏一味偏愛共叔段,但是後來的種種舉措都可以當成是共叔段的自作孽。
牆倒眾人推,住京地、命令百姓從二屬、擴領地、偷襲國都,可以說共叔段所做的這些事情沒有一件是符合傳統禮制的。共叔段被征討、逃亡也是人心向背導致的!
經過這一事件,鄭莊公和姜氏的關係可以說是已經到了擺上檯面撕破臉皮的地步。可是畢竟血濃於水,鄭公採用了孝子潁考叔的建議見了面之後兩人還是和好如初了。
看完整個事件可憐的還是共叔段,姜氏和鄭莊公兩人不合,共叔段就成了炮灰。
-
6 # 李飛叨
“鄭伯克段於鄢”是《春秋》裡有名的橋段,每個人對這個故事的理解都不同,有人認為鄭莊公智謀超群,有人認為他陰險狡詐,但無論如何都不能否認,他是個合格的君主。
“欲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共叔段正是在鄭莊公有意的不斷縱容下,才一步一步走向瘋狂,最後滅亡的!
鄭莊公和共叔段是親兄弟,不過莊公出生的時候是腳先出來的,他母親武姜收到了驚嚇,所以很不喜歡他,最鍾愛他的弟弟共叔段。武姜有好幾次都對莊公的老爹建議,把共叔段立為國君。幸虧莊公的老爹不糊塗,沒有聽她的。
武姜的建議被否決後,又開始給老兒子爭取最大的利益。這時候莊公已經繼位了,在老媽的請求下,最後把共叔段封到了京邑。共叔段到了那裡之後,開始加固加高城牆,又增加軍隊。春秋時候,城牆的周長和高度都是有一定之規的,共叔段這樣胡搞,其實已經等同於謀反了。有大臣向莊公進言:共叔段這樣搞七搞八的,行跡等同於謀反,你可得先下手為強啊,等他真的成氣候了,到時候麻煩可就大了!
莊公就回了一句話:讓他折騰吧!多行不義必自斃!
共叔段見莊公沒反應,膽子更大了,開始公開的招降納叛,把邊境的兩個邑也收歸自己。大臣又勸莊公對弟弟動手,莊公還是一句話:讓他折騰吧,將來早晚遭雷劈!
共叔段開始厲兵秣馬,聚集百姓,戰車都準備好了,準備偷襲莊公,而且還讓他老媽武姜到時候開啟城門做內應。
這時候莊公動手了,命令軍隊出擊,進攻京邑。所有人都認為共叔段不仁不義,哥哥這麼溺愛和包容他,他還想造反,結果眾叛親離只能跑到鄢,後來又不停地逃亡,徹底失敗!
共叔段明顯是被鄭莊公陰死的,但人們又不能去指著鄭莊公的鼻子說:你不停地有意縱容弟弟,最後才導致弟弟造反的!莊公肯定會反擊:我作為哥哥,如此的包容他,最後他還造反了!縱容弟弟這個鍋,我肯定不背!
大家最後只能說鄭莊公沒教育好弟弟,這個罵名顯然輕多了!
不過鄭莊公對老媽還是不錯的。共叔段失敗了,武姜也被鄭莊公軟禁起來,還發誓說不到黃泉不相間!後來又十分想念老媽,這時候有人給他出主意:你傻啊,向你媽住的地方挖地道啊,挖出泉水了就可以見面了!鄭莊公依計行事,後來和武姜言歸於好了!
這就是有名的“掘地見母”。
回覆列表
誘。以利誘之貪,以勢誘之狂。
鄭莊公利用母親對弟弟的偏愛,故意答應母親很多的不合理要求,超封土地城邑給弟弟,最終弟弟被培養出了奪位野心。鄭莊公迅速撲滅叛亂,還與母親寫下“不到黃泉永不相見“的誓言。這就是鄭伯克段的故事。
其實這是權術。後面大儒們解釋,於禮不孝者三事,謂曲意阿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很明顯,這就是對鄭莊公的定義。
後來鄭伯才知道,母親不喜歡自己是因為當初生育時是逆生的(腳先出來),自己應該體會母親拼命三日才生育的恩情。因誓言已出,大臣於黃土地下挖掘出泉水,寫上黃泉二字作為應誓的場景。鄭伯乃匍匐跪進,母子就於泉邊見面,重歸於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