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等待大大
-
2 # 馬雲峰
經濟活動可以簡單分為兩個環節:生產環節、銷售環節。
從微觀上看,一個企業能夠順利完成商品和服務的生產,從原材料採買、人員僱傭到產品設計、製造,完成生產環節;之後透過市場營銷、物流倉儲等完成商品和服務的銷售。這是一次完整的企業經濟活動閉環。
從宏觀上看,市場中的無數企業同時完成商品的設計、生產、製造、銷售,經濟就在良好執行。
如果經濟運營預期向好,則企業可以基於對未來的樂觀估計,舉債增加投入,新建廠房、採買裝置、增加僱員,於是產出的商品和服務會增加,也就是創造的財富在增加。如果預期實現,額外產出的商品和服務完成銷售,企業的經營收入就會增加。表現為,債務推動了經濟增長。
但要注意,債務推動經濟增長的前提是市場對未來的樂觀預期得到兌現。
否則,如果市場的樂觀預期沒有實現,則企業的商品和服務不能完成銷售,則會出現現金迴流的問題,貨品積壓,無法償還債務,同時需要縮減僱員,減少原材料採購,最終導致經濟緊縮。
-
3 # 南充李卿九
個人而言,財富是我們所具有的存款和資產、物資的總和。而投資除了投入在人身上的成本外,其實就是購買生產資料。總之,“財富”這一觀念在上升到整個社會的高度的時候,貨幣僅僅是社會內部不斷週轉的部分,而整個社會的財富主要還原成整個社會所積累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因此,真正對應整個社會的財富增減的,是社會總的生產力和消費水平,而這又具體還原成每個人的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社會總生產>社會總消費,則整個社會總體上就是在不斷積累財富(或按亞當斯密的說法,叫“社會資本”);而若社會總生產<社會總消費,則整個社會總體上就是在不斷揮霍手裡的財富。
舉個簡單的例子(雖然可能不嚴謹),中國近些年之所以崛起,是因為中國成為了世界工廠,社會總生產>社會總消費;美國這些年經濟上之所以衰落,是因為美華人均負債過高,搞“超前消費”,社會總生產<社會總消費。
那麼,商業借貸在經濟上的意義是什麼呢?簡單來說,就是,雖然高收入工薪階層(即俗稱“中產”)由於個人的節省,產生了積蓄,但這種積蓄只有透過投資,集中在生產領域,才能提高勞動者的生產力,從而使整個社會積累的財富不斷增加。把作為媒介的貨幣抽離掉,就是人們透過“投資”這一行為對生產活動予以調節,從而減少社會在生活資料上的分配、增大在生產資料上的分配[2]。
就是說,“債務”對於“經濟增長”是否有貢獻呢?商業借貸部分是有的,而消費貸則不然。經濟增長是源於債務的嗎?不是,經濟增長源於生產力的發展。
-
4 # 凱恩斯
經濟增長來自合作和分工,來自生產率。債務並不是經濟增長的來源,但債務是資源配置最佳化的來源。也就是債務如果合理增長,市場競爭,能讓儲蓄者剩餘的財富動起來,讓資源更加合理的創造財富。但是你不能指望債務提高生產率,生產率還是這麼多,資本回報依然那麼高。如果債務過高,生產率卻不夠,那麼企業借貸就可能換不清債務的利息,從而使得經濟增長停滯甚至反效果。
以下是幾點常見的經濟增長動力:
1、分工。《國富論》第一點就是分工,然而你開啟全球地圖,你會驚訝於為什麼發達地區大多數靠海。這是因為上世紀最偉大的創新不是飛機坦克,而是集裝箱。這種方式讓全球的運費降低,於是就出現了無庫存的全球化生產模式。研發在歐美,製造在亞洲,客服在印度。這只是一個粗略的安排。實際上分工遠不止於此。就比如晶片,很早以前肖克利實驗室用光刻法,繼而被英特爾的叛逆們發揚光大。而如今,我們知道要成功從流水線流片,至少需要很多企業的分工:比如光刻膠生產,比如光刻機生產,比如EDA設計工具,比如反光鏡平,比如晶片設計公司,比如晶片封裝。而即便如此,晶片也從儲存晶片,發展處微處理器,然後到GPU,然後是NPU或者FPGA,如今細分的晶片有很多很多種,適配不同的領域。可以說每一次行業技術的分叉,都是一輪技術革命。分工帶來的好處,已經不再是亞當斯密時代說的那種多造釘子的效果,分工在現代直接產生更多的創新。
2、合作。財富不只是被掠奪,財富更多的被創造。人類社會不同於動物世界,因為我們有更多的合作。合作讓我們互通有無,展現特長。就創新的方面,我們都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尋求技術的進步。人是社會性動物,難以想象你每天還要燒菜做飯,如何用心在你的本職工作上面。我們已經習慣於購買一切便利的產品和服務,比如外賣和網約車。
3、產權。恆產恆心,最好的證明就是包產到戶,之前全國大比例農業人口,人人種地吃不飽,如今少部分人種地吃不完。這都是源於產權。產權尤其弊端,及貧富差距,因為財富會聚集。但這並不是產權的原罪,產權本身沒有錯,公平的部分要靠完善的福利來逐步滿足。另智慧財產權保護,也是促進研發投入的利器。
最後,我們說回到債務。債務是一種最佳化手段,好公司能讓債務成為更多的財富,壞公司能讓債務成為永恆的負擔。所以債務本身不提高生產率,債務只是優化了資源。想讓資源到有意義的領域去,比如提高科學技術,生產率提高,那麼同樣100元成本投入的產出就會提高。所以,債務並不是必然導致經濟增長,債務過剩會產生通脹或者滯脹,這兩種概念的不同點,就是漲價的同時,經濟是否同步增長。
-
5 # 股市破譯
經濟增長是各行各業的增長才會促使經濟增長,靠債務來維持何來談經濟增長,就好比我們個人貸款買房買車,還的起風光還不起破產,清算。所以債務只是錦上添花,雪中送炭成功率很低,就是所說的翻盤,有幾個人能做到,當一個國家或者個人資不抵債的時候,唯一結果靠武力解決或者清盤破產,國家發貨幣通貨膨脹錢不值錢,米國就是高債務國家他還不上的時候你說他喜歡什麼方法
-
6 # 劉世江
經濟增長來自於需求的增長,債務大部分是透支未來的產物。生產能力過剩,需求不足,債務持續快速增加,這是國家貧富差距太大,濫發貨幣的產物。特點是大部分人個人負債率高,企業負債率高,國家負債率高,最後的歸宿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一個國家經濟良性運轉的具體體現在,供需基本平衡,國民收入基本和經濟增長率相當或者略高於經濟增長率。國家財政收支基本平衡或者略有盈餘,社會負債率持續下降,貧富差距持續減小。國民基本沒有個人債務,政府負債率持續下降。國家貿易進出口貿易額基本平衡,企業資產負債率持續下降,企業基本沒有存貨。
現在主要國家都在逃避現實,就是貧富差距太大,造成的供需失衡。供需失衡是 貧富差距過大的產物,因為富人財富過剩,基本需求處於飽和狀態,剩餘資金無處可去,只能用來投資,發達國家富人可不會投資哪些過剩的生產活動的,因為這個世界生產能力分佈是不均衡的,有的國家生產能力巨大,自己本國需求能力不足,比如發達國家的日本,南韓,德國,製造業大國中國。他會借給財政困難的政府或者外國企業,謀取利差,發達國家富人基本都是這麼做的。其實供需失衡政府要負主要責任,一個合格的政府就是所有國民的利益的平衡器或者調節器。其實一個國家供需平衡狀態,社會效益最好。只有需求大於供給狀態,債務才會轉化為財富,我說的財富是有效財富。供給大於需求債務會消滅財富,因為那種財富對於社會層面是無效財富,無效財富只是少數人獲得紙面財富,他不會提高任何人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的,而是加大個人的勞動強度,那種債務增加還會吞噬有效需求,造成有效財富減少。也就是無效財富吞噬有效財富,無效生產吞噬有效生產,最後惡性迴圈,最後的結局就是經濟危機的爆發。
消除利益壟斷和特權,是減少貧富差距,提高供需平衡水平的唯一辦法。供需平衡是可以做到的,供需平衡狀態是不需要刺激勞動生產率的,需要提高的只是產品質量,降低物耗,降低三廢產出數量,提高三廢的處理水平,最終實現清潔生產。供需平衡狀態是不需要企業擁有利潤的,也就不需要什麼資本家了,需要的是科研工作者和高階技術工人,他們才是收入最好的人,企業管理者收入不會高了,因為勞動者管理者作用不大了。未來發明創新者才是收入最好的人,那些投機取巧者會逐步消失。
-
7 # 錢小枕
從GDP的核算還解答一下吧。GDP大概由四個部分組成,即:
GDP=C(消費)+I(投資)+G(政府購買)+NX(淨出口)
我不想說的太專業,把道理講明白就好。
C(消費)比如說,大傢伙喜歡買漂亮衣服。原來很多人比較節儉,好多年不買衣服,衣服還都一樣。現在突然提倡大家多買衣服,提倡個性化穿戴,也就是說消費增加了,於是對衣服的需求增加。這樣很多工廠看到了商機,開始建造廠房,購買機器裝置,招聘工人,於是產量就上去了,也就是GDP上去了。(GDP就是國內生產總值,衣服產量多,也就是增加了GDP)。
同時,你也可能發現,我們上面建造廠房,購買機器,也不僅帶動了水泥,磚頭以及機器原件等等的生產增加,這些雖然有的不計入GDP,但是也擴大了就業,我們大家工作了,都有錢了,然後就可以去買漂亮衣服啦。
而且,上面的比如機器裝置可能就涉及下面這一點:
I(投資)如果我沒有足夠的錢,可是也想辦廠,怎麼辦?我可以找投資人,跟他們合作,他們可以把投資資金(給錢),也可以投資機器裝置(給裝置),最後我們合作成功,生產大量的衣服,賺了錢,我們再商量怎麼分配。
上面的多屬於權益融資,同時也可以用債務融資。我可以朝銀行借錢,也就銀行貸款,或者發行債券,就是借條。借點錢給我,我擴大生產,賺了錢,還給你們,還給點利息。這樣的話,產量提高,GDP增加。
G(政府購買)區別於政府購買的,是政府轉移支付,簡單點可以說是政府把錢直接你,但是你並沒有創造出產品,比如社會救濟等。
而政府購買,就是政府購買物品和勞務。購買物品比如辦公用品,政府公車等,這些都增大了對這些商品的需求,汽車廠看到可以賣給政府,肯定開開心心的擼起袖子幹。這不就使生產提上去了?
其次,支付給政府僱員的也是政府購買。公務員每天為人民服務,但自己也要吃飯穿衣,所以給他們的勞務費用也屬於這一類。公務員有錢了,可以買吃的穿的,而且更有動力去為人民服務。
NX.(淨出口)出口比進口多的時候,即淨出口為正,GDP增加。也就是外華人也想要我們中國的產品,他們本國沒有,我們國家的好,他們想要,當然要來買,既然要買,我們就要加大生產,於是產量提高。
-
8 # 你濃我農
收入和支出是交易雙方的概念,只要產生交易,結果就是雙贏。
舉個例子,一個螺絲對你沒什麼價值,甚至覺得礙事,價值就算1元。
但別人有一輛汽車壞了,差一個螺絲,修好汽車能給他帶來1000元的價值,如果買個螺絲就能修好,那這個螺絲的價值低於1000,但1000以下他怎麼都是願意的。
當然,市面上的螺絲不多。
車主找到了你。
提出要100元買你的螺絲。
在你心裡,螺絲值1元,你賺99元。
在車主心裡,修好汽車值1000元,他這樣如果修好汽車,那就賺了900元。
人們說到賺,總覺得是從對方身上賺,但實際上交易是雙贏的,雙方有各自的目標和需求產生。
經濟的增長其實也是解決社會需求的能力不斷增強。
-
9 # 萬事皆空70
先說gdp的三個核算方法,
生產法計算gdp,經濟增長是各種生產要素創造的價值,生產要素有勞動,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分別創造的價值是,工資,地租,利息,利潤,這些價值相加就是經濟增長,也就是最終產品和服務,
收入法計算gdp,這些價值也可以反應在工人工資,企業利潤和政府稅收上,分別相加也是經濟增長,
支出法計算gdp,就是投資,消費,淨出口總和,
這三個gdp核算方式只是從不同的角度計算,結果是一樣的,
從經濟增長的過程可以看出,債務可以促進這個過程,比如居民負債可以增加消費,企業負債可以增加投資,政府負債可以增加居民和企業的收入,有利於增加投資和消費,如果不負債,經濟當然也能發展,但是速度會大大降低,
可以拿企業舉例,現實中的大企業絕大多數是負債經營,許多企業資產負債率甚至超過80%,因為負債會增加企業的可支配資金,有利於市場競爭中處於有利地位,有個別大企業因為種種原因銀行停止貸款,結果企業規模很快下降,
因為負債可以增加經濟發展,所以特朗普當政後,雖然面臨國債高企,特朗普照樣大規模減稅,增加美國國債規模,結果美國經濟增長強勁,所增加的gdp大幅超過國債增加量,美國國債一年增加接近一萬億美元,但是美國gdp一年卻增加二十多萬億美元,
-
10 # 財商路人蟻
結論:經濟增長來自於貨幣信用擴張帶來的價值回報,這個過程必然伴隨著債務產生。
債務是如何產生的?債務從家庭資產負債表來看:我們的投資理財的過程,是透過承擔風險,來獲取收益的,我們的理財分為自有資金理財和借錢理財。比如我們買房,自己的錢存首付,然後銀行貸款一筆錢,來獲得一套房產的所有權。這個過程是透過加槓桿實現的,小錢撬動高價值房產。從家庭和個人理財角度看,個人和家庭債務的產生來自於投資理財和生活消費中的加槓桿行為。債務本身是家庭和個人資產的一部分。
從信用擴張的角度看:貨幣的價值是在流通中產生的,手裡的錢只有流動起來才有價值,貨幣流通的 過程中就存在信用擴張行為。我們可以用信貸和債務兩個詞來詮釋,首先信用擴張意味著信貸的產生,透過信貸賦予人們購買力,然後約定安全還款,償還借來的購買力,人們用借來的購買力進行生產投資,產生回報,然後還本付息。這個過程中借來的購買力就是債務,如果到期無法返還就會產生債務問題,如果按期返還就是一個良性的信用迴圈,償還債務後剩餘的購買力就是收入的增加和財富的增長。
小結:債務來往小說來自於“加槓桿”的行為,往大了說,債務伴隨著信用擴張產生
經濟增長來自於信用擴張產生的價值回報我們從銀行存款好房貸來看,我們存在銀行的錢就是銀行的負債,銀行保留部分存款準備金後,剩餘的部分就會放貸出去產生利息,這部分利息償還儲戶利息,剩餘的部分就是銀行的業務利潤。拿了銀行貸款的人,有會把一部分資金存在銀行,銀行可以把這部分錢繼續進行信用迴圈,而借款人的另一部分錢拿去消費投資。產生回報,最終由迴流到銀行,形成一個簡單的信用迴圈擴張-價值回報的過程。
信用擴張行為同時創造了購買力和債務,給了我們創造價值的工具,也產生了債務。信用擴張的好和壞,取決於能否帶來經濟增長的回報,把信用擴張賦予的購買力用於生產經營,並且創造足夠多的收入來償還隨著產生的債務。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那麼這個負債就是能夠帶來投資回報或者說經濟增長的良性負債。如果只是用來過渡消費,而沒有創造價值,最終就是泡沫的堆積,資不抵債。
我們能夠借錢生錢,創造價值離不開信用擴張,當信用擴張創造的購買力和債務,在流透過程中能夠讓債權人和債務人雙方都從中獲利,能帶來額外的價值回報。那就是資源和信用得到了合理的配置,如果雙方都無法獲利,那就是資源和信用配置不合理。
信用擴張給了我們創造價值的工具,讓我們獲得經濟增長的價值回報,但也帶來了債務的代價,這是一個天平的兩端。需要做好平衡
信用擴張過度帶來的是經濟危機債務是一把雙刃劍,它可以帶來經濟增長,也可以把經濟拖入深淵,歷史上的經濟危機的發生都有信用擴張過渡,債務堆積的影子。
一般來說經濟增長和衰退,都伴隨著信用的擴張和收縮。存在一個經濟週期和債務週期,我們可以分為四個階段來看債務和經濟發展之間的動態關係。
早期階段:處於上升經濟週期,經濟基本面良好,有充足的資本,足夠的競爭力,各類生產性投資發展態勢良好。在這個階段的債務比較低,個人,家庭和企業的負債都不高,處於低負債帶來高增長回報階段。比如美國2001年,把利率從6.5%降到1%,刺激信貸和消費投資,在債務和融資的推動下,三年時間,使得美國保持著低通脹,高經濟增長的態勢。這個時候的負債較低,收入增長迅速。
泡沫階段:資產回報率不斷走高,經濟增長強勁,使得外資大量流入,央行積累大量外匯儲備,匯率走高,股市大漲,最後就會催生泡沫,這個時候投資回報和經濟增長開始依賴債務增長而不是實際的生存投資回報。比如美國在2004-2006年,資產回報和經濟增長都到了一個頂峰(標普指數回報為35%,債務佔GDP比例的增速為12.6%)然後開始泡沫化,依賴著債務增長維持經濟繁榮,這個時期美聯儲的加息也不足以給資產泡沫和債務增長減壓。
通脹蕭條階段:當貨幣價格,資產價格,債務堆積的資本流入難以持續到了頂部,面臨的就是經濟發展惡化,出現國際收支危機和蕭條。比如美國在2006年貨幣和資產價格,債務的堆積和經濟增長都到了一個頂峰,然後就是次貸危機的發生,美國經濟衰退,又不得不再次量化寬鬆,信用擴張來稀釋風險和實現經濟復甦。
小結:信用擴張過渡,帶來的是通脹性蕭條和貨幣危機
綜上所述:經濟增長和債務增長是相伴相生的,信用擴張賦予我們購買力和債務,經濟增長來自於購買力用於投資生產帶來的價值回報。在信用擴張和經濟增長過程中我們需要平衡好GDP和債務的比例,形成良性迴圈。
回覆列表
“由於收入始終等於支出”的這個大前提,首先就是錯的,它會導致後面的一系列結論都是錯的。
收入始終等於支出,這是月光的情況。
你忽視了收入大於支出的情況,也就是說,如果財富的創造,遠大於財富的消耗,那麼就會有存量財富的存在。
但通常存量財富也會再次參與財富創造的過程。
比如你每月有開支結餘,通常會存起來,銀行會把你的存款用於放貸,再次迴圈到生產環節。
又或者你每月會把結餘的錢,可能買成投資品,這也是存量財富參與生產的過程。
而財富參與生產過程的某種形式,可能是以債務的形式出現的,這可能造成了你倒果為因,因果倒置,產生了錯誤的推論。
當然,債務推動經濟發展也是有前提,有條件的,因為債務其實就是財務槓桿,適當的財務槓桿能促進生產的發展,但如果財務槓桿不恰當,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這個是需要債務雙方都應該高度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