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冉二哥

    一、關於李必原型的問題

    《長安十二時辰》第一集,李必在自述身份的時候就曾說過一句話“我的李不是國姓唐李,而是隋李”

    從這裡就可以推測出李必的原型是唐代著名的隱士李泌。歷史上的李泌是北周八柱國之一李弼的六世孫,出身於中原六姓之一的趙郡李氏,是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之子,趙郡李氏家風嚴謹,李弼六歲能文,自幼便精通黃老、老莊等道教學說,有神童的美譽。後來因緣巧合被唐玄宗得知,玄宗就召見他,並且賞賜束帛。李泌還同時得到當朝著名大臣張九齡和李說的賞識。

    李泌成年後非常博學,精通《易經》曾遊歷黃山、泰山等名山,尋訪長生不死之法。玄宗因為年幼便非常賞識李泌,成年後就封他為待詔翰林,侍奉東宮。太子對李泌十分尊重,以禮相待。但李泌曾寫詩譏諷過當朝權臣楊國忠,楊國忠十分痛恨他,便汙衊李泌寫的《感欲詩》諷刺朝廷,便被髮配到了蘄春郡,此後便乾脆遠離官府,遁隱山林。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泌便成了唐肅宗的“山中宰相”,不出官入仕,但是為了天下百姓,還是給肅宗出謀劃策,剿滅了安史餘孽。

    李泌歷經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入朝出朝,致身宰輔,為唐朝基業的穩定立下了不世之功。貞元五年,李

  • 2 # 你我話娛樂

    李必在歷史上的原型是李泌

    《長安十二時辰》中的李必,是太子伴讀,和太子關係比較好。

    而且他是一個天才少年,年少成名,小小年紀就成為靖安司司丞。

    在《長安十二時辰》裡,易烊千璽穿著唐朝衣服,頭髮高高束起,眼神堅定。

    劇中李必身為靖安司丞,心懷天下,看著非常清高,誰也不幫,實際上是幫著太子,對唐朝,對太子忠心耿耿。

    而且心思細膩,遇事處理決斷,敢於擔當。

    為了保護長安在上元節的前一天免受災難,和本是死囚的張小敬一起在十二時辰之內破案。

    歷史上李必的原型叫李泌,祖籍是現在的遼寧遼陽。

    是南北朝時期的北周太師李弼的六世孫、唐朝吳房縣令李承休的兒子。

    李家的優良嚴謹的門風家學,促進了李泌的成長。

    李泌自小就被稱為神童,七歲的時候就能寫文章了,還在小的時候就已經懂了黃老、列莊的學說。

    在唐玄宗開元十六年(728年),李泌因神童名譽被唐玄宗召見。

    召見的時候,唐玄宗正在與燕國公張下棋,於是就讓張來試一下李泌的神童能力。

    張便請李泌賦“方圓動靜”,李泌很快就說:“希望先生告知大略。”

    張就說:“方就像棋局,圓就像棋子,動就像活棋,靜就像死棋。”

    李泌未加思索立刻就回答說:“方就像行義,圓就像用智,動就像施展才能,靜就像感到滿意。”

    張聽到李泌的回答後,祝賀唐玄宗得到了一位真正的神童。

    唐玄宗聽後異常高興,賜李泌家束帛,讓李家對他多加照顧,善加撫養。

    李泌年少為神童,成年後,非常的博學,研究並善於講解《易經》。

    他還經常在嵩山、華山、終南山之間遊歷學習,非常仰慕不老之術。

    天寶十年,(751年),在嵩山的李泌向唐玄宗獻上了《復明堂九鼎議》。

    唐玄宗想起了神童李泌,於是召喚他入朝講授《老子》。

    李泌對老子很有見解,因為他講解的非常好,唐玄宗就讓他做待詔翰林,供奉太子李亨,李亨和太子的關係比較好。

    後來李泌因為看不慣楊國忠和安祿山,便寫了一首詩譏諷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等。

    楊國忠就報私仇,誣陷說李泌寫了《感遇詩》諷刺朝廷。

    結果李泌被免職,隱居山林。“乃潛遁名山,以習隱自適”。

    後來安史之亂爆發了,唐玄宗倉皇逃走,太子李亨在靈武即位,即位後,就立即派人尋找好友李泌,當時李泌也正好遊玩到了靈武。

    李泌於是分析了當時的天下大勢和,還有成敗的關鍵。

    之後唐肅宗遇到比較難的問題,還是會經常和李泌商量,聽聽李泌的看法和意見。

    之後李泌又被李輔國等人誣陷,再一次退出朝廷,隱居於山水之間。

    唐代宗即位後,李泌又被召回朝廷,做翰林學士。

    但是多次被宰相元載、常袞等人陷害和排擠,後來被外放出京城,到小地方做官。

    唐德宗的時候,李泌進入朝廷,一直升官成為宰相,足智多謀的他,不僅參預內政外交而且還有軍事財政等方面的綢繆規劃,

    和回紇、大食等國家一起聯合遏制吐蕃,形成了“貞元之盟”,使得邊界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圓滿。

    為唐朝的穩定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貞元五年(789年),六十八歲的李泌去世了,被追贈太子太傅。

    李泌的一生先後被唐玄宗、唐肅宗、唐德宗、唐代宗所重用,是四代元老了。

  • 3 # XXX橙

    最近熱播的《長安十二時辰》中,易烊千璽飾演的少年李必,是劇中一個關鍵人物。這個人物的不一般,從他的出場就可以看得出來。

    “吾六世高門望族,七歲與張九齡稱友,九歲與太子交,何監是吾師,王宗汜將軍是吾友,亦隨葉法善師修道近十年。”

    他文可作詩抒抱負,武能策馬親上陣;既擅長佈局謀略,又能辯道法真意,這麼厲害的神人,如果只是存在於故事裡,那不就太可惜了嗎?實際上,少年李必的原型就是唐中期力挽狂瀾的“白衣山人”——鄴城候李泌

    01 吾觀鴟夷子,才格出尋常:這少年,有大志

    劇中,少年李必為了折服混不吝的張小敬,讓其為長安百姓盡心追查狼衛及其陰謀,不憚於袒露了自己的政治抱負——老子以後是要當宰相的人,你好好幫我幹,我才有以後好好幫大唐幹,你雖然過了今天就要死了,但是你的貢獻會以這種間接的方式,幫助我繼續造福大唐黎民。

    “天覆吾,地載吾,天地生吾有意無。

    不然絕粒昇天衢,不然鳴珂遊帝都。

    焉能不貴復不去,空作昂藏一丈夫。

    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氣志是良圖。

    請君看取百年事,業就扁舟泛五湖。“

    看似平靜的外表下,胸中實有驚雷。李泌早在筆下透露了自己的抱負——大丈夫,生生世世追求志向精神才是深遠的謀劃。

    張小敬 雷佳音(飾)

    言歸正傳,大鵬鳥要展翅高飛,怎麼能經受不住磨難的試煉呢?李泌,是一個註定要操國之權柄,掌天下機杼的神乎其神的男人。但是後來,他的所作所為讓帝京所有看好他的人大跌眼鏡。

    李必 易烊千璽(飾)

    02 “無心與物競,鷹隼莫相猜”:這少年,出家了?

    開元十六年,那時李泌七歲,別的小童還在玩泥巴的年紀,李泌因一首“方回動靜”詩一舉成名,成為長安家喻戶曉的神童。玄宗愛重李泌的才華,囑咐李泌的家人好好培養這孩子,而且把李泌送到忠王府中,當時的忠王即後來的太子李亨,二人成為摯友。

    不僅如此,7歲的李泌從此與韋虛心、賀知章、張廷矽等名士交遊,後來的宰相張說把自己的兒子介紹給李泌做朋友,李泌本人更與後來的開元最後一位名相張九齡結成忘年交。

    張九齡雕像

    之後8年,李泌都在京城求學。尤為可貴的是,在當時知識分子普遍重視詩賦的文化氛圍中,李泌並沒有因為想出風頭而去訓練沒有什麼實際治國價值的詩賦才能,而是集中精力學習實用之學。

    而且李泌祖上名將輩出,曾有“柱國”之名,家學尚武,因此李泌也絕不僅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書生。家族教育也為他日後的屢建奇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身出世宦之家,交遊權臣名士,李泌可謂少年得志,而他本人也有“鳴珂遊帝都”的志向,主觀客觀一切條件都具備了,按理說李泌正應該抓住這個大好機會,投身仕途,成就一番事業。可是這時,一個訊息傳到長安,整個長安的人都驚掉了下巴,15歲的李泌居然,出家了

    如今的荊州

    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邀請李泌到荊州。李泌從荊州歸來之後,一反常態,拋棄學業,訪求神仙尊寵,不死之術。而且他還公開講仙論道,以虛誕自任,儼然一派道士風骨。這與劇中少年李必的“頭戴道冠,手持拂塵“的形象如出一轍。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原來,當時李林甫權盛,並深得玄宗歡心,善於排斥異己,是個心胸不甚寬大的人。他權柄在握,自然得罪了不少人。尤其是李林甫發現太子李亨和自己不是一路人。自己站在身為明日之君的太子的對立面,保全自己的辦法似乎只剩下廢掉這個太子了。

    李林甫是個能辦事的人,於是,太子妃韋氏、良娣杜氏先後遇害,能牽制李林甫的張說、張九齡也先後遭到貶謫。太子一邊的人在朝中處處受到打壓,形勢十分危急。和太子私交甚篤的李泌也遲早會引起政敵的注意。為了保護這個大家都很看好的種子選手,在開元二十四年,張九齡邀請李泌趕赴謫地荊州,其實正是為了讓其脫離李林甫的視線,也暫時離開長安這個非之地。

    但是離開權力中心的辦法並非長久之策,所以李泌棄學東都,南遊嵩衡,自稱道門中人的舉措,實則是傳達了“不參與朝堂之事,只神遊方外”的訊號,為了讓李林甫一干人放低戒心。

    在這樣的保護色下,天寶十年,時年30歲的李泌重新回到了長安。此時,距安史之亂爆發,李泌力挽狂瀾,真正開始輔國還有5年。天意弄人,李泌距離自己的夢想越來越近,但是離大唐盛世卻越行越遠了。

    03 似聞昨日赤松子,恐是漢代韓張良:這男人,挽狂瀾

    天寶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入蜀中,太子北巡,在靈武即位。玄宗先失政,後失國,隨著兒子登基,而被迫內禪。

    天下已亂,何人將出挽狂瀾?《舊唐書·李泌傳》中載:

    “天寶末,祿山構難,肅宗北巡,至靈武即位,遣使訪召。會泌自嵩、潁間冒難奔赴行在,至彭原郡謁見, 陳古今成敗之機,甚稱旨,延致臥內,動皆顧問。泌稱山人,固辭官秩,俾掌樞務,… … 權逾宰相,仍判元帥廣平王軍司馬事。 肅宗每謂曰: ‘卿當上皇天寶中,為朕師友,下判廣平王行軍,朕父子三人,資卿道義。’其見重如此。”

    這段話不長,但資訊量巨大。李泌在戰亂中趕到肅宗在彭原郡的臨時行宮,為李亨出謀劃策,處理各種機要事務,權力超過了宰相。李亨很看重李泌,對他說:“你在我當太子的時候就很照顧我,亦師亦友;現在又照顧了我的兒子李俶(廣平王)和李倓(建寧王),我們父子三人都受了你的大恩了。

    藩鎮兵禍殃及天下,但李泌淡定地說:“以臣料之,不過二年,天下無寇矣“——別緊張,我預計,兩年左右,天下也就太平了。

    安祿山畫像

    為什麼這麼說呢?李泌早就看穿了安祿山的起兵不可能長久。第一,安祿山起兵之後擄掠所得的金銀財貨,全都運到了老窩范陽,這簡直就像是一個賊寇的做法,哪裡是要做大事的人的樣子呢?第二,安祿山是胡人(粟特人),他所能調遣的都是胡兵,頂多有幾個被迫跟隨他的漢人,寡不敵眾,優勢是在我方的。

    李泌也不僅僅是嘴炮一下,他還拿出了具體的策略:

    “賊之驍將,不過史思明……等數人而已。今若令李光弼自太原出井陘,郭子儀自馮翊入河東,則思明、忠志不敢離范陽、常山,守忠、乾真不敢離長安,是以兩軍縶其四將也,從祿山者,獨承慶耳。願敕子儀勿取華陰,使兩京之道常通,陛下以所徵之兵軍於扶風,與子儀、光弼互出擊之,彼救首則擊其尾,救尾則擊其首,使賊往來數千裡,疲於奔命,我常以逸待勞,賊至則避鋒,去則乘其弊,不攻城,不遏路。來春覆命建寧李倓為范陽節度大使,並塞北出,與光弼南北犄角以取范陽,覆其巢穴。賊退則無所歸,留則不獲安,然後大軍四合而攻之,必成擒矣。”

    郭子儀畫像

    這段資訊量也很大,還能從中看出李泌靈活的戰爭策略:把敵人的有生力量分割開來,把史思明、張志忠困於范陽;把田乾真,安守忠困於長安,讓郭子儀不要收復華陰,陛下您也帶兵和郭子儀分頭出擊,讓敵人在兩京之間千里的道路上奔襲支援,敵人來了,我們就撤,敵人走了,我們追擊,不攻城,不阻斷道路,就讓敵人疲於奔命,我們以逸待勞。這樣把敵人消耗得差不多了,則大軍包圍出擊,那就能徹底平定兵亂了。當時李泌對整個戰爭局勢的準確把握和敵我雙方強弱的切實評估,獲得了很多人的贊同,其中就包括我們所熟知的大詩人杜甫。

    04 君看群鳥情,尤解事杜鵑:這個男人,辭官歸去

    當年肅宗在靈武匆匆即位,當時文武朝臣一共30來人,相當寒酸,杜甫當時任左拾遺(就是一個給皇帝查缺補漏的諫徵官),李泌任廣平王行軍司馬,據記載推測,二人大略做了三個多月的同僚。就這短短的三個多月,杜甫深深為李泌折服。從杜甫在天寶末年和至德初年的詩歌當中,都可以看出杜甫對李泌深切的關注和寄予的厚望。在對當時戰局的判斷中,杜甫和李泌都主張不動兩京,先破幽燕。

    可惜,當時的肅宗李亨心裡自有一番計劃。他爹玄宗還沒死,他就猴急地自己當了皇帝,為了得到黎民百姓的認可,他急於做一件大事證明自己當皇帝是天命所歸,於是,他否決了李泌提出的“破幽燕之策“,顧頭不顧腚地決定先行收復兩京——長安、洛陽。你看,老頭子連帝都都丟了,還是我出手才收回來了,我就是天命所歸!

    李泌心情怎麼樣正史沒有說,但是幸好我們有詩聖杜甫的詩可以參考。杜甫聽到這個訊息直感嘆,奈何,奈何!聞道河陽近乘勝,司徒急為破幽燕。他先後作了《北征》、《恨別》幾首,來表達內心深處的鬱悶。《杜詩詳註》中載:“此議不行,回鶻果為唐患,而河北迄非唐有”——李泌的策略沒有被採納,後來回鶻果然變成了唐朝的心腹大患,而河北藩鎮死灰復燃,中央政權從此失去了對河北的管轄權。

    唐肅宗畫像

    李泌看破了李亨的心結。一國不容二君,李亨的自擅或者可以用玄宗的內禪來掩飾,可是心虛的李亨會善待從蜀中歸來的上皇玄宗嗎?

    答案已經在眾人心裡了。後來溫韜盜墓的時候挖開了唐代各皇帝的陵墓,打開了唐玄宗的棺槨,看到玄宗的頭被破開成兩半,是用銅絲縫合在一起的。父親橫死,兒子同在宮中,難道會不知道嗎?這個事情正史中沒有記載,應該是史家為尊者諱,“春秋筆法”罷了。

    李泌自詡王佐,但李亨卻不是他心目中想要輔佐的賢君。何況外有李輔國,內有張良娣。李泌不忍見玄宗下場,光復二京後,即在迎回上皇的當日飄然歸隱,時年37歲

    05 美人何為隔秋水,焉得置之貢玉堂:這男人,剖心出

    肅宗大腦發熱,急取兩京的隱患爆發出來。河北諸鎮不聽中央號令,吐蕃也終於成為唐的心腹大患。唐中央政權腹背受敵。

    唐當時為了平叛,從河、隴抽調了大批駐軍,已經強大起來的吐蕃乘虛而入,與唐爭奪隴右、于闐、河西等地,不斷向北部、東部擴充套件,使中唐三朝長期遭受戰爭重創

    唐代宗(即廣平王李俶,後改名李豫)時期吐蕃一度扶植了新的唐朝皇帝;德宗在吐蕃進攻之下也曾計劃逃出長安,可見吐蕃勢力威脅之大。根據史料記載,從唐肅宗至德元年( 756年)到唐德宗貞元二十一年( 805年)的半個世紀間,唐蕃之間發生的見於明確記載的大小戰爭達69次之多。其中吐蕃多次進入唐朝腹地和長安地區,但是唐朝發動的戰爭卻從未進入過吐蕃腹地。

    在這種形勢下,在代宗朝只能打打醬油作外派官的李泌在得到德宗(李豫的兒子李適)任重後,於貞元三年(787年)提出了著名的“困蕃之策”:

    “北和回鶻,南通雲南,西結大食、天竺,如此,則吐蕃自困。”

    德宗從之。

    可以說,困蕃之策全面實施的貞元四年 ( 788 年) 至貞元十八年 ( 802 年 ) 是唐蕃戰局轉折的關鍵時期。雖然唐朝對回鶻和南詔的招撫頗費了一番周折,但成功後果然對吐蕃形成了犄角之勢。在此之前唐朝一直被動挨打,肅宗時期被吐蕃奪去了西北幾處重要堡壘,代宗時期河西、隴右之地完全喪失,京都與西南遭全面洗劫,德宗前期狀況也極困窘。困蕃之策全面實施之後,為唐朝國力恢復奠定了良好基礎,唐朝終於迎來了憲宗時期的元和中興。王夫之《讀通鑑論》中這樣評價李泌:

    王夫之畫像

    “制治於未亂,保邦於未危,乃可以為天子之大臣 … … 李長源(李泌,字長源)當之矣。”

    可惜,李泌最終沒能看到唐的中興,甚至於困蕃之策的成果如何都沒有看到,於貞元五年(789年)就與世長辭,享年68歲,死後追贈太子太傅。

    他的一生應當是實現了自己匡扶社稷的理想,正如他的知己杜甫在天乾二年寫下的“我能剖心出,飲啄慰孤愁。再光中興業,一洗蒼生憂。”可是此心哪怕剖出,也再難挽回大唐的頹勢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現在有的孩子抗挫能力比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