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悔

    現在的孩子,從小到大都是嬌慣出來的。都是在呵護,庇護,捧著,舉著……中長大的。如同溫室裡的花,怎麼可能經得起風吹日曬雨淋呢?家長再不進行正確的引導孩子正確看待受挫,甚至家長出面賄賂老師,使盡渾身解數,達到孩子的要求,促使孩子的慾望急劇膨脹最終家長或社會都無法滿足其慾望。您說,這樣在蜜罐里長大的孩子能具有抗挫能力嗎?

  • 2 # 澄澄的天空

    讓挫折教育伴隨孩子的成長 關注新聞,常常能夠讀到中學生、大學生因遭受挫折不堪忍受而抑鬱,甚至離家出走或自殺等觸目驚心情況出現。為什麼會有這種情況出現?一個人一旦出現了心理問題,肯定是現實的生活和他理想中的生活出現了偏差,無法接受,歸根結底,還是抗挫折能力較差。據調查,有13.5%的學生遇到挫折時會有較強的挫敗感。 我覺得這種情況的出現是有以下原因造成的: 首先,社會大環境導致部分家長急功近利,一方面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對孩子過分的愛,即溺愛,有家長溺愛孩子卻不自知。有的家長認為自己小時候條件不好,吃了不少苦,現在條件好了,不捨得孩子吃苦,認為孩子學習好就夠了,什麼都不用做。孩子的生活,似乎除了學習和娛樂,別無其他。過去很少有陪讀媽媽吧,而現在,都有陪讀到大學的媽媽了,一些大學生甚至找工作、出國留學都由媽媽陪著,這樣長大的孩子,抗挫能力怎麼會強? 其次,學校教育中對挫折教育的喪失。現在的孩子倍受關注,每一個孩子都是家庭的中心,一方面不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另一方面學習壓力又很大。因此,時常有學生出現心理問題,而又沒有及時疏導,導致問題越積越多。很多學校設有心理諮詢室,但很多學校的心理諮詢室形同虛設,並沒有真正的發揮作用。目前的升學大趨勢,讓學校和家長都把關注的目光投向了考試成績,學生長期處在應試教育的機制下,忽略了其他方面,家長、學校、社會還有學生自己都把評價的標準集中在分數上,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成長,導致他們進入社會後,發現社會不是自己想象的樣子,適應不了,心理素質差的,就會產生挫敗感,甚至會伴隨產生極端行為。所以,我認為,挫折教育也是學校教育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讓孩子在學校也能接受良好的挫折教育。 家庭學校社會要形成合力,積極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讓每一個孩子能夠做到,遭受挫折,不氣餒,積極面對,因為,挫折本來就是學習、生活、工作的一部分,人類本來就是在挫折中成長的,誰的生活能夠遠離挫折?

  • 3 # 理得心安

    任何時候,都有抗挫能力差的孩子。

    孩子的生活相對寬鬆時、或家庭教育相對薄弱時,抗挫能力差的孩子比例會增多。

    孩子成長過程初期(上學、啟蒙、開始部分獨立面對社會,之前),其所處的環境,大部分是父母(和父母選擇的長輩親屬)所組成的,剩餘補充的部分也是在父母嚴格參與、保護下選擇的(如幼兒園、居住的小區,等)。

    所以,孩子的抗挫能力如何,是父母的教育能力和教育觀念的結果。

    如果父母就是抗挫能力差的(如媽寶型的父親、逆來順受的母親),或父母不管交給爺爺奶奶全程溺愛,2-3歲期間是這樣生長環境的孩子,就很那形成抗挫能力。

    同樣,如果父母的教育能力有問題,比如傳說中的虎媽(教育方法有問題)型教育、或“我的孩子絕不能吃虧”觀念下的家長,也很容易教育出抗挫能力差的孩子(往往還夾雜其他心理隱患)。

    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孩子的問題出在父母的身上。

    所以,要解決孩子的問題,先要從父母的觀念、言行、方法能力上找出根源,再逐步矯正。

    好在如果是在孩子比較小的時候發現問題,父母開始矯正自己及自己的教育方式,可塑性很強的階段,孩子也是相對容易逐步趨向更健康的成長的。

  • 4 # 啟蒙的智慧

    抗挫能力的減弱是個普遍現象.原因就是條件變好了,人也有精力管孩子了,什麼都幫孩子做,孩子以為這是應該的.所以當真正的困難出現後,你如果沒有幫到點子上,沒有幫到孩子的心坎上,他就會不願意,發脾氣,這些都被理解為沒有抗挫能力.

    在條件不太好的時候,家長忙於生活,顧不上管孩子那麼多,孩子們就大的幫助小的,幫不到的也會自己想辦法,甚至沒有時間跟家長說,哪裡還會怨家長,發脾氣,甚至還怕家長不高興呢.所以體現出來的也就是現在被理解為抗挫能力強.

    這個東西跟抵抗能力相似,如果你條件故好了,也就是很多事情不用自己努力了,抵抗力也下降了,病也多了起來.所以任何事物都要一分為二,不要絕對化.找對了原因,改變它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情了.

  • 5 # 隨便看看微笑不語

    孩子抗挫能力差,我覺得原因太多了!

    但是說到底,我覺得就是家長太慣了!

    老話說“慣子如殺子”,一點不假!

    其實這個問題我覺得也不是隻有這個時代才有,只不過是因為現在的通訊真的是太方便了,人人都是自媒體,大家獲取資訊已經不再依賴於報紙、刊物、電視、廣播等有限的渠道。所以會給我們帶來一種感覺就是為什麼現在這種事情會如此之多呢?

    而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一則關於年齡在11歲到16歲之間的中國孩子和日本孩子在夏令營中背書包等等問題的報道,更是把這個問題推上了空前的熱度!各種各樣的報道,把中國孩子的表現,中國家長的表現,與日本孩子和家長們的表現,做了一一的對比,總結下來,那就是中國孩子被虐的體無完膚,都是些渣渣……

    其實有句話我一直想說:這麼高大上的夏令營,一般人家的孩子怎麼可能有機會參加?(注:中國孩子30人)

    當然,最搞笑的一點是,我們億萬的小朋友們被這30人給代表了,而且這30人在這20多年裡,一直在不斷的被一些寫手們拿來代表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孩子們………

    所以關於提出提出來的這個問題,不是現在才有,20多年,甚至30年前(再往前有沒有我就不知道了)就已經有了!我相信再過20年、30年、50年甚至是100年,提出所說的這個問題還是會存在的。這個往往跟文化程度,收入的多少,社會地位等等都沒有關係。最後我再補充一點:我們不說現實,就說網路上有這麼多的家長抱怨孩子們學習太辛苦!我咋就覺得這些家長就能教育出題主所說的這些抗挫折能力差的孩子呢?————因為連這點兒苦你都吃不了,你還指望孩子能夠吃多大的苦,能有多麼強的抗挫折能力。

  • 6 # Carrie萌育兒研習社

    有些孩子的抗挫能力確實比較差,但我們有些成人的抗挫能力也不怎麼好啊。比如:

    自己孩子考這次試不如別人;發現自己孩子玩滑梯,居然沒別的孩子靈活;今天開車,在路上被人別車了;今天和愛人吵了兩句;在單位和同事不愉快了……

    都是我們成年人生活中經常面對的一些小挫折,我們大人又是怎麼去面對的?

    我們是理性對待、不卑不亢、發現機會、積極成長了?

    還是情緒失控、大發脾氣、遷怒他人、消極對待了?

    教育並不是父母教給孩子如何成長,教育是孩子自己從父母那裡捕捉到了成長所需要的東西。

    所以,如果想讓孩子學會應對挫折,不妨試試:

    一、讓父母對待挫折的態度和方法,成為孩子最好的榜樣。

    比如,爸爸媽媽很生氣,打了孩子屁股,孩子要是抓住了這一瞬間,這個打屁股的過程就是教育。

    相反,如果爸爸和朋友吵架了,發生了衝突,但後來,爸爸卻主動去找對方道歉,進行良好的溝通,解決了這個問題,這個溝通的過程被孩子抓住了,這個溝通就是教育。

    我們大人面對不好的事情,衝突,或者挫折,我們自己是如何處理的,這些都被孩子看眼裡,成為他捕捉到的教育的瞬間。

    第二、讓孩子經歷生活中自然的挫折,積累成功的經驗和信心。

    不要嫌孩子拖拉時間而包辦。

    理解孩子遇到問題的焦慮、緊張、氣憤,給孩子足夠的時間去思考和探索。

    讓孩子有機會經歷:“嘗試——失敗——改進——成功”的過程。

    解決問題後,引導孩子去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處在哪裡,下一次再面對挑戰或挫折時,孩子就會主動積極地去面對。

    解決問題的辦法越多,孩子才會越樂觀。孩子積累了越來越多的生活經驗,覺得自己能行,他才會越來越自信。

    第三、孩子的抗挫力,也取決於來自父母的愛夠不夠充分。

    擁有足夠的愛,才有足夠的抗挫力。

    有時候,父母不得不堅持,輕推一把,才能讓小孩子去面對他們本來想逃避的困難。

    而你的堅持是鼓勵還是壓力?這就看你和孩子之間的愛、信任能不能經得起考驗了。

    2003年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的教授Moshe Szyf 和 Michael Meaney發現白鼠媽媽在對小寶寶的照顧方式很不一樣,有的喜歡舔自己的寶寶,有的自顧自懶得去舔。結果從小被舔的小白鼠長大後有更強的抗挫力:能夠很快適應新的環境,有更強的好奇心,能較快地控制自己的焦慮,可以更好地適應新挑戰。而從小沒有被舔過的小白鼠則相反。

    由此可見,幫助孩子堅持,戰勝挫折,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很重要。

    當然,這並不是讓家長去不停地討好孩子,或者無時無刻地跟孩子待在一起。家長肯定做不到,而且雙方都沒有自己的空間,也不好。

    只是要提醒家長,每天要有那麼一段時間,是能把你的工作和煩心事丟開,專心和孩子待一會,玩兒一會兒的。

    當孩子不聽你的勸告,甚至故意和你對著幹的時候,你的第一反應不應該是孩子為啥不聽我的話,而是想到這一點:

    孩子需要我的愛,但又不知道能不能獲得我的愛,不知道能不能親近我,所以他才故意推開我。

    第四、不要給孩子太多物質獎勵。

    經過自己努力之後的成功,是最讓人喜悅的。

    如果孩子雖然知道結果很誘人,但同時也很享受努力做事這個過程,這種沉浸和投入的感覺就叫做“心流體驗”。

    我們應該讓孩子有更多機會去享受這樣的心靈獎勵,即便最後面臨失敗,孩子也不會太過悲傷,因為最美好的部分已經在過程中獲得的了。

    如果孩子取得一點點進步,就給予過多的物質獎勵和過分的讚美之詞,這樣反而扭曲了孩子的成功體驗,甚至為了物質獎勵而努力,這我們就大錯而特錯了。

  • 7 # 愛子思考

    我覺得孩子的抗挫力差是一種正常現象,遇到挫折,經歷挫折,克服挫折,這本身就是一種成長,有時更是一種蛻變。而這個經歷過程中是很痛苦的。別說孩子了,有時候我們大人遇到挫折尚且得調節很長時間,何況孩子。

    不過,現在我們家長的一些行為加劇了孩子的挫敗感,進而降低了孩子的抗挫力。這些行為,你有嗎?

    1.“寶寶真棒”誇獎不離口。孩子還沒有形成自己的價值評判體系,特別是學齡前的孩子,他們以周圍人的評價為自己的評價,當聽慣了自己家人愛的獎勵(降低標準的),還有周圍朋友的誇獎(礙於情面的),他就以為自己真的很棒了。可是世界很大,每個孩子都很優秀,當這些孩子相遇了,發現有人比自己還要出色,會加劇這種挫敗感。

    2.用錯誤的理念,過度寵溺孩子。每個孩子在父母的心裡都是獨特的,特別是爺爺奶奶,他們總會給孩子無盡的愛和嬌慣,也渴望孩子得到家人以外別人的認同和照顧。我就遇到一個奶奶對我炫耀她的“教育”,她告訴孫子,到了幼兒園如果舉手老師不叫自己,就自己跑到講臺上去,不然孩子舉手了不叫多失望啊。我想她擔心的應該是孩子的挫敗感,可是她教給孩子的不是是適應和提升,而是是違抗紀律。想想如果所有舉手的孩子都到了講臺,會是怎樣。而舉手回答問題,不被叫到是很正常和基本的,如果這點挫折都經受不了,以後孩子還能面對什麼?

    3.家長的焦慮。有些家長愛攀比,兩個孩子一起玩,如果發現其他孩子某一項比自己家孩子厲害,就著急得不行,如果這個厲害的孩子是比自己家孩子小的,就更著急,我見過一個家長因為自己的孩子爬不上欄杆,而比自己孩子小很多的孩子卻爬上去了。那個家長著急得大聲訓斥,唉聲嘆氣地過去指導。結果沒幾分鐘孩子就不想玩了。

    對孩子來說,遇到挫折時,需要的是家長足夠耐心和陪伴。如果孩子失敗了,給孩子支援和鼓勵,讓孩子站好自己的定位,這樣才能更好的面對挫折。

  • 8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自殺已經成為青少年頭號死因,這主要源於挫折教育的缺失。

    以前物質匱乏的年代,挫折教育都是由自然教育來完成的。比如你想吃零食,家長根本不可能滿足你,即使你哭了也沒有用。但是等到過年的時候,家長就會備很多的零食和美食,這個時候你可以敞開來吃。所以,那個時候的孩子平時都忍耐著,都盼望著過年。在這個過程中,意志力自然教育在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讓你自覺的忍耐,從而提升你的忍耐力。

    如今物質極度豐富,早已不是以前那個缺吃少穿的年代。孩子提出的絕大多數要求,我們都能夠及時的滿足他,甚至孩子沒有提出的要求,我們都會提前滿足的,比如覺得這個玩具很好玩,買回去給孩子玩等等。這意味著孩子不需要任何的忍耐,就可以得到他想要的,所以意志力教育的自然場景就缺失了,而絕大多數家庭中並沒有引入科學系統的意志力教育培養體系,這就意味著我們的現在的孩子缺失了意志力教育這一堂極其重要的課程。現今的孩子絕大多數意志力極度脆弱,所以他們碰到一點點困難和挫折,就會用自殺的方式來解決。

    調查顯示,在中小學生中,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時候,居然有35%的學生想到過自殺,這是多麼可怕的數字。

    所以,現代家庭中,引入科學的意志力訓練體系已經迫在眉睫。我們學習力教育中心推出了國內首個系統的融入日常生活的意志力教育體系,讓每個家庭匯入科學的意志力教育體系成為現實。

    美國的一項針對成功人士的調查顯示,成功最主要的因素是意志力,而不是智商。意志力教育,不僅可以提升孩子的核心素養和生活質量,也影響著孩子一生的發展。

  • 9 # 巧妙媽育兒

    謝邀。在教育方面,對孩子挫折商的培養也很重要。挫折商的高低,直接影響到孩子們成年後,應對各種挫折的能力。挫折商低的人,會被挫折帶來的挫敗感所淹滅,失去應對能力,從此變得一蹶不振。挫折商高的人,他們在挫折中會穩穩地存在,並把挫折當作機遇,轉化成對自己的錘鍊。

    孩子之所以抗挫能力比較弱,個人認為有以下幾方面的原因:

    1.被父母所操控。

    這主要體現在,父母的權威式教育,家長們處處讓孩子按自己的想法做事,久而久之孩子們就失去了自我和創造力。在遇到挫折時就會不知道怎麼辦,而是去尋求外部環境的幫助。

    2.父母的寵溺。

    大家都知道寵溺的孩子不好,但這個度很難把握。一遇到什麼事就擔心孩子,孩子提出任何要求,立刻滿足,這種做法在一歲之前,沒什麼問題,到一歲之後再無條件滿足,孩子們心理機制就會形成以自我為中心,如遇違背意願和挫折之時,內心就無法承受。

    3.父母的過度幫助。

    過度幫助,也是造成孩子低挫折商的一個原因。過度幫助是一種惡性迴圈,你越這樣,孩子越依賴你,孩子就無法獨立,就不能培養他們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鼓勵孩子們獨立去探索世界,有時超出一點點安全的邊界也沒事,這樣更能讓孩子學會應對危險和挫折的能力。

    所以,在教育之中,我們需要在愛與放手,保護和支援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才能培養出抗挫能力強的孩子。

  • 10 # 佳話童心

    教育孩子時,有很多家長並不是很明確自己的長遠教育目標,而是根據現行社會現象下的某些需要來對孩子作出要求。就像孩子上學後,為了考試就會在分數上對孩子進行過多的要求,似乎離開分數,家長也並不知道該要求孩子去做什麼。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我們在教育上永遠都是被動的,並不能全面地發展孩子的各項能力,自然在心理發展方面也會受到阻礙,其中一項表現就是孩子的抗挫能力比較差。

    比如:很多家長為了鼓勵孩子好好學習,就會使用表揚的方法來刺激孩子學習的積極性。這本身還就是一種功利性的鼓勵,並不會讓孩子的內在得到被愛的感覺,也不會有很強的歸屬感,更不會享受到作為人存在的一個成就感。在沒有愛和歸屬感的情況下,孩子們一旦遇到困難和挫折就會不知所措,很難正確認識這些困難存在的意義。

    再一個就是目前在對孩子管教中,很多家長並沒有給孩子體會生活的機會,過度保護和溺愛使他們無法面對挫折和困難,更不能讓他們擁有能力和自信。

    還有一點是家長平時的做法和自己對孩子的渴求存在著一定的矛盾。

    就像有很多父母很明確自己想把孩子培養成一個堅毅而又有自主能力的孩子,卻從一開始就要求孩子順從、聽話、遠離危險和困難,那麼他長大的時候是不會一下子就變成了堅毅而自主的孩子的。

    所以,現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差,跟我們對孩子的童年時期的教育有著很大的關係,而大多數家庭教育缺少這樣一個問題的思考:你想讓自己的孩子長大成人後擁有什麼?責任感、誠信、自立自強、勇氣、感恩還是生存技能?這些想法決定著我們把孩子塑造成一個什麼樣的人。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果園土壤板結退化問題嚴重,具體該怎樣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