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比如九十年代。香港電影裡面或者其他影視劇,都是清一色的拜關公,關羽後期也出現幾次很大失誤,為什麼還是這麼崇拜關羽?
12
回覆列表
  • 1 # 愛八卦的大蘿蔔

    這就說來話長了。眾所周知關羽義薄雲天,關公忠義之名人盡皆知,他死後,在民間也漸漸被神話。加上統治者的大力推崇,他被後世稱為“武聖人”,和孔子並稱“文武二聖”,神號“關聖帝君”。不但如此,關羽還被人尊為“武財神”。人們祭拜關羽,一方面是出於對關羽忠義的敬仰,另一方面也是求他保佑進財。

  • 2 # 史努比行走歷史

    關公曆來是“忠義”的象徵

    劉備就是一亂世“爭帝者”,談不上忠於誰、義於誰,一切都是為了他的權利。

    只是歷史中有很多忠義之人為何拜關羽的多呢?

    這個也是機緣巧合,經過歷代統治者、佛教、道教、儒家等不斷推崇才有了今天的影響力。

    那麼為什麼關羽受到推崇?

    “忠義”在古代的解讀更類似於“愚忠”

    關羽對於劉備的忠義,是讓人很敬仰,但是最終敗走麥城的他,無人幫他。換種角度想是不是有點過分“愚忠”了呢,如果他當初改投勢力更大曹操旗下又會如何?

    然而,封建統治者和一些宗教的推廣者,自然都喜歡“忠心”的追隨者,所以自然要樹立一個“榜樣”,恰巧忠義的關羽就成了他們選擇的人物。

    其一

    封建帝王“追封關羽,希望給自己臣下百姓立個榜樣,像關羽一樣忠於主子,同時為主子去開疆拓土”

    其二

    佛教“將關羽拜為伽藍菩薩”,伽藍菩薩是佛教的兩大護法神之一。

    其三

    道教“將關羽拜為關聖帝君、財神”

    其四

    商人“經商以誠信,義氣為重”所以經常拜為人義氣,恩怨分明的關羽。後晉商的崛起更是大肆推崇“老鄉關羽”加深了關羽在商人心中的地位。

    其五

    幫派“以忠義為立幫之本,自然關羽就成了不二的選擇”

    其六

    民間“老百姓心中所圖財富和辟邪驅魔將關羽奉為武財神”

    希望回答能幫到你

  • 3 # 老強160399286

    現在關公的形象是透過演義之後得來的。真實的歷史人物沒有現在的形象高大,但是也是世人敬仰的英雄人物。其對兄弟的義,對漢室的忠都是那個時代好多人所不能達到的。劉備就算了吧,他的仁和義都是霸權的鋪路石,不過對兄弟還是沒得說。

  • 4 # 線上摸魚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佈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而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佈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北韓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干的行業也推崇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民間信仰

  • 5 # 實是修心

    關羽忠義的故事在我歷史中流傳廣影響大,至清朝朝廷將關羽忠義之聖,尊為“關帝”,成為“義”的化身。劉備沒有關羽的忠義影響大。

  • 6 # 柔美的風飄悠的雲

    時勢造英雄

    國家,軍政,百姓都需要英雄,所謂時勢造英雄。在古時國家朝庭需要這樣一位忠君愛國,大忠大義,文武雙全,智勇過人的英雄。如此之類的人越多,國家的軍事實力越強,政治形勢就越穩固,百生就越安居樂業。

    《三國演義》中,關公作為主要人物,始終慣著他的大義,大忠。桃園結義,千里尋主,只降不歸。華容道放曹也是對曹的報恩,寧可軍法處罰,也得念其恩報其德,實際上這也是一種義。

    對張飛趙雲講義,對曹操張遼魯肅也講義。在義面前不論敵友,在忠方面只忠劉備一人,什麼榮華富貴,高官名譽地位在他面前分文不值。無論主劉備身在何方,只要活著就一定前去,所謂"身在曹營心在漢“,是死忠也是愚忠。

    這就是關公獨特於他人之外的高明處,也恰恰是小說作者故意刻劃的關鍵人物。不僅小說需要這樣的人扣住讀者心絃,劉備的蜀國也需要這樣位項天立地,威震四海,有勇有謀的超級英雄。蜀國的百姓也需要這樣一位給他們以信心力量的英雄,有英雄國家就不怕外敵,就可以打仗保家園。

    至於關公的高傲孤立,自我崇拜,小說以"大意失荊州"而掩蓋。素不知荊州之失,徹底打破諸葛孔明的如意算盤,使漢室江山一統終究成夢。假如荊州不失,完全按照孔明的思路走向,劉漢一統也真有可能。好象有部《反三國》的書,就寫劉漢最後一統江山。因作者太愛劉關張趙和孔明,紙上幫劉備和孔明完成大業。

    既然國家朝庭,政治軍事形勢,民間百姓都需要一位獨無二的英雄。歷史英雄無數,唯關公被選上,被歷朝歷代的文人墨客看中,盡力為其不斷加工神化,又被朝政認可鼓勵。幾百年來越傳越神,越傳越美,皆成大神。帝君,尊神,財神,就是這麼來的。

    (網路圖)

  • 7 # 荊山一狼2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意思。這個原因與中國特有的歷史文化有關。中國兩千多年曆史中,凡是與國家政治沒有直接關聯的,都被視為下品,同樣讀書,就有正書和閒書之分。同樣玩文字,八股策論就高大上,小說戲曲就下九流。下九流又不甘於下賤,就在創作中演繹正史人物,並對演繹的正史人物傾注自己的思想感情。關公這個形象就這麼被羅貫中演繹出來了。赤膽忠心,義薄雲天,最有意思的是還有月下讀論語(關公像手持的那捲書不是《孫子兵法》而是《論語》),近乎於人人稱道的高大全形象深入人心,完美的將忠君愛國與老百姓的朋友交以義結合起來了,這是關公深入人心的第一步。至滿清康熙朝,康熙為了收買人心,拜孔子,承認孔子萬世師表,並追封衍聖公,算是平定了文人的不臣之心。但武將缺乏學習的榜樣,於是推關公為武聖。和平年代,文高武低,把關公抬到與孔子同樣的高度文官不服,於是就將關公月下讀《孫子》變成了關公月下讀《論語》。至此,武聖關公就光彩奪目的亮相了。(推的過程比較複雜,就不多說了)這是第二步。武聖關公,忠義關公,並不能成為百姓心中的神聖。但因其為忠義武將,且被朝廷多次追封加封至關聖大帝,最長封號達二十八字,做生意的人特別是長途販賣的生意認為這麼一尊武聖一定能夠保佑平安,祈求平安又是所有人的最低追求,於是將其作為保護神供奉。這是第三步,完成了關公從將到侯到聖到神的演變。有了平安,人們就會追求財富,嚮往生活富足,拜財神就逐漸興盛起來。歷史上有多名財神,但無一例外都是武將,大抵人們從日常所見所聞中形成了武將性格粗豪,不計較財物,而文官細緻貪財中獲得靈感,認為武將不會索取自己的財富,文官會索要自己的財富(收稅的都是文官)。為平安供奉關公,為求財供奉財神(比如趙公元帥),就會出現一個麻煩,兩尊神如何擺放?誰左誰右(左右決定高下)?說白了,就是要錢還是要命?有聰明人(姓名不可考)就想出了一個辦法,既然趙公元帥能當財神,武聖大帝無所不能的關聖為什麼不能?那一定是可以的。於是,武聖大帝關公又有了一個新頭銜,財神關公。至此,關公完成了華麗升級,成了平安財神,比西方的聖誕老人還完美。特別是改開以後,東南風日盛,關公就風風火火的風行於神州大地(早年北方供奉趙公元帥,不供關公,因為書上沒寫關公封財神,姜子牙封財神封的是趙公明)。至於為什麼不拜劉備,那就簡單多了,因為劉備姓劉,可謂成也劉敗也劉。歷史上真實的劉備不管是武功還是文治,都與曹操無法相比。但只是因為曹操是漢臣姓曹,而劉備是八竿子打不著的劉姓皇室之後,在羅貫中筆下極盡歪曲只能事,劉備就成了滿嘴仁義道德的君子(實際滿臉的虛偽)影響高大,曹操就成了奸詐小人。這叫成也劉。又因為他姓劉,是皇室正統,任何朝廷都不可能封神封聖,為什麼?因為樹立一個好皇帝給誰看?給誰做榜樣?給皇帝看給皇帝做榜樣,再深一步是不是就是說當代皇帝不行?即便要給皇帝樹個學習的榜樣,那也得樹一個正宗的皇帝,不是打游擊的皇帝,比如三皇五帝,文王太宗。所以,後世沒有朝廷追封劉備。沒有朝廷追封,民間沒有人有這麼大號召力,他也就只能是人無法成神,註定關公的光芒要將他掩蓋了。

  • 8 # 溪上青青草8503

    現在不管到哪個地方,關帝廟的香火都特別旺盛。官老爺不單單是武聖人,還是財神爺。開行立市,婚喪嫁娶,哪兒都少不了他老人家的身影。

    其實我小的時候家家戶戶拜的財神爺都是趙公明還有五路財神。為啥?封神榜流行唄,財神爺趙公明那還用說,地球人都知道。

    但是你往東南沿海一帶再看看,十有八九財神殿裡供的都是關公。近幾年內地翻新的廟宇,財神殿裡面也開始陸陸續續的供關公了。而且還有一個特別好玩的現象,寺廟都有珈藍殿,供奉的也是關二爺,道觀都有慈航宮,供的是觀音菩薩,叫的是慈航道人。為啥?信佛的雖然在道觀,但看到觀音你不拜拜?通道的走到寺廟裡看到了關公不也得扔下兩個錢兒?

    八幾年的時候關二爺並沒有這麼出名,但是那麼為啥這些年關老爺突然火起來了呢?這得從兩點說起。

    第一點就是上世紀90年代港片流行,電影當中的各路大哥行事之前少不了斬雞頭,燒黃紙向關二爺發誓。關老爺儼然是天上的眾神之首。在那個全國上下看深圳,深圳人民看香港的年代,咱們的傳統信仰基本都已經被砸的差不多了,而港片尤其是鬼片的宣傳,使得普通老百姓覺得關老爺更靈。

    第二點是因為趙公明是道家的神,是有正式編制的,再怎麼也不可能跑到寺廟去兼職,政策不允許。關老爺先是人,只不過是一個比神還厲害的人。這樣一來就可以雙重身份,打兩份工,老百姓比較容易接受。

    但是這關老爺真的那麼厲害那麼靈嗎?關老爺怎麼就成了財神爺了?

    關老爺能成為大家仰慕的大英雄,得從南宋時候開始。南宋以前,雖然也有三國故事,但是都是以陳壽的《三國志》為基礎,大多是褒曹貶劉。直到南宋才開始褒劉貶曹,這是歷史原因決定的。

    因為在南宋以前,大家的觀點就是誰佔據了都城誰是正統。所以劉備偏居蜀地自然是賊人。但是因為南宋政權也是被遼趕出了開封,歌頌劉備的蜀漢政權剛好可以為自己的南宋政權的正統性做背書,所以自南宋以後開始褒劉貶曹,尤其是民間的說書藝人更是用著滿腔愛國熱情在創作。

    緊接著元末明初的小說《三國演義》的流行,算是又為關二爺的形象填了一把火,關二爺義薄雲天的形象算是定下來了。

    但是即使這樣,也沒到大家為他修廟塑像的地步。真正促成這件事情的,是源自明代軍戶制度的滅亡。

    軍戶制,明代初期的徵兵制度。明初統治者為了保證國家兵役、徭役、田賦以及丁銀收入的實現,把居民劃分為4種:民戶、軍戶、匠戶、灶戶。軍戶專門承擔兵役,士兵享有月糧和布帛錢鈔等賞賜。如果冒充民戶,逃避兵役則稱“逃軍”,要受到法律制裁。

    軍戶是不許分家的,因為一旦分家,那麼誰來服兵役是會引起混亂的,所以明政府就不允許軍戶分家,這就造成了軍戶家族的龐大。因為每一代都要明確服兵役的人,所以不管離家多遠都有定期參加家庭會議和決策。這種習俗依然保留到今天,很多下南洋的華人不管離開祖國多久仍然要認祖歸宗,就是這個習俗的延續。

    到了明朝的中後期,由於天下比較太平,所以內地的軍戶制度已經不那麼穩定了。通常就有人出錢來招募窮人代替自己服兵役,有些地區軍戶制慢慢的被募兵制所取代。後來滿清入關,明朝滅亡了,這時候軍戶的苦難就開始了。

    明朝滅亡以後,臺灣的鄭氏集團聯合沿海一帶的軍戶反清復明,清政府為了打擊,強制當地的軍戶“遷界”,殺了幾萬人。地方衝突達到了頂點。

    清康熙十九年,平定了臺灣,政府開始要求銅山一帶的原住民“復界”

    但是由於這些人曾經幫助過臺灣的鄭氏集團,所以一直被當地政府視為奸佞,不給與註冊,享受不了普通百姓的待遇。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政府最後允許這些軍戶註冊,但是要報出自己的祖宗籍貫等等。

    前面我們說了,很多軍戶是替別人服役的,還有一些找不到宗親的,怎麼辦呢?

    在當時已經有地區處理了類似的事件,就是把這些找不到祖宗的軍戶,統一成一戶,然後大家共同尊奉一個祖宗。這個祖宗叫什麼呢?既然大家都是練武人,所以就姓關,希望大家世代賢良,所以就叫關世賢。奉關二爺為祖宗。

    銅山地區這次人數更多,大家效法這個方式,大夥都尊武將的代表關二爺為祖宗,取名關永茂,意思永遠茂盛的意思,家家戶戶懸掛關公像,共同建立關帝廟來祭祀。

    於是政府就用關永茂的名字,給這些人設立了戶籍。

    但是緊接著問題又來了,畢竟這麼多人在一個戶籍內,於是就有人開始動小聰明,開始轉移賦稅,互相坑害了。這時候大家齊聚關帝廟內,採取抓鬮的形式,把關永茂這一戶的人分成了七房,小事情每一房自己解決,遇到更大的問題,大家在關老爺面前共同商議,不能恃強凌弱,不能以貴欺賤。

    周圍的軍戶一看紛紛效仿,一時間東南沿海一帶關帝廟盛行,大家無論婚殤嫁娶,開門利市都會在關帝廟前燒香許願,這一習俗慢慢的推廣開來。

    最終形成了家家拜關公的崇拜形式。關公對於他們來說,頗有祖宗龕的味道。後來沿海的漁民把這個風俗帶到了東南亞,就成了今天的關公崇拜。

    榜樣,是用來學習的!

    關羽是臣,忠臣,義臣,能臣……

    劉備是主……

    你想學……?

    或者說,你想造反吶?

    不崇拜關公的人也很多,比如崇拜秦始皇的項羽和劉邦,崇拜亞歷山大的凱撒,崇拜腓特烈大帝的拿破崙,崇拜洪秀全的孫中山……

  • 9 # 歐埋雷

    關公生於傳統文化底蘊極其豐厚的古河東,長於儒家學說十分興盛的東漢,自己又“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他的思想和行為必然受到傳統觀念和倫理道德的深刻影響。

    關公追隨劉備,為“興復漢室”南征北戰,馳騁疆場,功勳卓著,贏得了千古的稱頌。他高尚的人格、優秀的品質,以及待人行事的風範,都閃爍著忠義、仁勇、誠信的光芒。

    自從在涿州與劉備、張飛結義之後,關公與張飛對劉備“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進退,不避艱險”。“稠人廣坐,侍立終日”,與“周旋進退,不避艱險”,充分表明關公對劉備的忠心不二。南下之後,關公攻城拔寨、艱苦征戰,以及為確保劉備西進戰略的實施,獨自肩負鎮守荊州、牽制曹吳的重任;恪盡職守,苦心經營荊州,直至臨沮殉難,都顯示了他對蜀漢和劉備的“大忠”。

    公元200年(建安五年),劉備被曹操擊敗後,投奔袁紹。關公被曹操俘獲,儘管曹操對他禮遇甚厚,但終不變節。他曾對曹操部將張遼說:“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在得知劉備去向後,“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這種“誓以共死”,一諾千金的忠誠,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氣節,就連曹操也慨嘆說:“事君不忘其本,乃天下之義士也。”這段故事透射出關公的“大義”。其後,小說中演繹出的“華容道義釋曹公”,是在立下生死軍令狀的情況下,捨生取義的千古絕頌。在攻取長沙的戰役中,面對驍勇善戰的老將黃忠,關公沒有用武力強迫他屈服,而是動之以情,曉之以理,“義釋黃忠”,贏得黃的信任,並最終將其收服,這又是“義”行的一例。

    劉備敗投袁紹後,關公置個人安危於不顧,秉燭達旦,力保皇嫂及家小,這無疑是“仁”的體現。史稱關公“善待卒伍”,這種對部下的關心和體恤當然也是“仁”。

    關公作為一名武將,最令人敬慕在於其“神勇”。“策馬刺(顏)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以及圍襄樊、“水淹七軍”、斬龐德、降於禁,都展現了關公作戰的神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則體現出關公堅強、剛毅,臨危不懼之“勇”。

    關公的誠信精神其實是滲透在他所有的“忠義”之舉中的,“誠於中而形於外”,他的大忠和大義都是發自內心的,是表裡如一,言行一致的,正如讚頌他的楹聯所說,是“赤面秉赤心”。“人無信不立”,“信”是“誠”的外在體現,只有一諾千金、信守諾言,才能體現和證明其誠,才能在社會上立身處世,在生前身後為世人所崇敬。關公面對張遼時所表示的對劉備“誓以共死,不可背之”的態度,就是對當年“桃園結義”時誓言的踐諾;奮力作戰,力斬顏良,解曹操“白馬之圍”,是對自己“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承諾的完美詮釋;“華容道釋曹”是關公不忘舊恩,知恩必報的又一誠信之舉。

    正因為關公一生的經歷中所折射出的忠義、仁勇、誠信精神,方使他受到當世和後世人們的崇敬,成為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承載者和化身,成為與“文聖人”孔子並列的“武聖人”,成為“精忠貫日、“義薄雲天”的倫理道德典範,因而受到社會各個階層的“萬代瞻仰”。

  • 10 # 文史工作坊

    社會各階層的人都在拜關羽。為什麼很多人都要拜關羽呢?第一、中國曆代統治者對關羽的推崇。

    大家知道,三國時期,關羽殺顏良解白馬之圍。當時漢獻帝就已經封關羽為漢壽亭候。所謂“人在曹營心在漢”說的就是關羽,關羽一生義薄雲天,無論曹操怎麼挽留,始終對劉備忠貞不二,而且此人戰功赫赫,聲名遠揚。歷代統治者都很尊崇。隋唐的時候被佛教奉為“護法迦藍神”。宋徽宗對關羽尤為的推崇。在明清時期,關羽的形象深入民間,民間如火如荼的崇拜關羽。比如光緒皇帝尊封關羽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第二、民間的人需要關羽。

    關羽具有無所不能的功能,透過關羽可以祈雨。儘管大家印象中可能覺得龍王不是祈雨的嗎?實際上當總是乾旱的時候,人們也會透過關羽祈雨。在中國鄉村,很多地方紳士、讀書人以及普通老百姓會斥資捐款修建關帝廟。人們認為關公的美德可以讓老天下雨。

    第三、經商的人需要關羽。

    關羽和中國的晉商的推動有很大的關係。關羽出生在解州,和晉商是老鄉,而晉商常年在外漂泊,會遇到很多困難,以自己的老鄉關羽充當自己的保護神給他們帶來了安全感。“忠、義、仁、勇、信”是關羽鮮明的性格特點,義氣和誠信是商人經商必不可少的準則和信條,關公成為晉商的商業保護神,亦成為其他商業群體的保護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做期貨,如何保持不受情緒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