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張家囍
-
2 # 福林媽咪
先來說一下,為什麼別人家的小孩聽自己的話吧:
1、做了,會有人誇
因為別人家的小孩,你說的事情他做了,不管做的好不好,你都會誇一句“真棒”、“真聽話”。
但是,對於自己的孩子,父母總是很吝嗇於去誇讚。
即使你讓孩子做什麼事情,孩子做了,不管孩子做的好壞,父母總能從裡面找出毛病。
時間長了,自己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會不想做。
所以啊,當別人家的孩子很聽話的時候,自己的孩子特別不聽話的時候,父母看看自己的態度是不是太不一樣了。
2、不好意思拒絕,要面子
還有的小孩,到別人家裡去,別人讓自己做什麼事情,雖然不想做,但是出於禮貌,還是會做。
但是,如果總是讓這孩子做事、聽話,他可能就不想來了。
3、為了和另一個孩子對比
還有一種是,當你讓別人家孩子做事情的時候,有時候還會說自家孩子一句“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誰都需要被肯定,別人家的孩子說不定在家就常常被自己媽媽說“看看人家,再看看你”,這會兒突然變成了“榜樣”,他會盡可能把你交代的事情做好。
因為他也想“比別人好,比別人優秀”。
很多父母總覺的自己的孩子像“沒皮臉”,說不說、罵不罵,這孩子一點兒反應都沒有。
沒有人是不在意自己的自尊和麵子的,父母常常損孩子的面子,很可能會導致孩子破罐子破摔。
還有就是,“別人家的小孩聽自己的話”,這話讓這孩子的父母聽到,他的父母說不定也會震驚孩子的聽話。
很多父母都是這樣,對待別人家的孩子就像Sunny般溫暖,對自己的孩子就像寒風般冷冽,所以孩子寧願聽別人的“誇獎”,也不想聽自己父母的“嫌棄”。
再來說一下,自家孩子不聽話的事情。
不知道在孩子聽話的時候,題主是怎麼對待孩子的,是誇獎鼓勵這種行為,還是心疼孩子不讓孩子做,更甚者可能是用“你做不好”這樣的話來達到不讓孩子勞累的目的。
總之,題主在孩子聽話的時候,沒有做到正確的引導孩子,反而讓孩子好的行為慢慢消減變成了壞習慣。
在有了壞習慣之後,題主又用“說很多遍”、“動手收拾”來解決問題,這會更加強化孩子“不聽話”的行為。
那麼要怎樣引導孩子“聽話”呢?
1、給孩子立規矩
凡事都有一個規矩,之前父母可能縱容了孩子的各種行為,讓孩子現在一點都不按規矩做事。
所以,父母在很多事情上,要跟孩子說明為什麼事情必須這麼做。比如說,中午吃飯的時候,按理說應該是父母和孩子坐在桌子上吃,如果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這個點就是要吃飯。
父母要跟孩子明確自己的底線,什麼事情能讓步,什麼事情不能讓步,父母的話在孩子這裡要“有用”,而不是像題主這樣,說很多遍還是“沒有用”,這反而會削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權威地位”。
還有就是,在立規矩的時候,不要什麼事情都給孩子立規矩,規矩多了會讓孩子麻木,甚至反感。
2、正面鼓勵,不要反面教育
當孩子做對事情的時候,父母要給予鼓勵。在孩子心目中,言語鼓勵遠比物質鼓勵更加的珍貴重要。(物質鼓勵一件不好的事情)
鼓勵和誇獎不僅可以鞏固孩子好的行為,還會讓孩子變得積極起來。
3、跟孩子好好溝通一下
題主是要跟孩子好好聊聊了,題主提到的問題,在我看來很像是孩子跟父母置氣:你讓我做,我偏不。
如果中午飯之前父母不給吃零食,中午飯點怎麼會不餓呢?他是不想和父母坐在飯桌上,還是真的不餓?
晚上孩子在玩兒,在跟誰玩兒,玩的很開心?如果很開心父母要把這項開心的活動移到其他時間做,而且要做好時間約定。如果不開心,他為什麼不願意聽父母的話?
所以,父母最好站在孩子的角度,跟孩子溝通一下,看看孩子究竟是什麼想法。
四歲的孩子想法也是很多了。
雖然四歲的孩子想法已經很多了,但是他依舊還很小,才四歲。在教育的過程中,什麼事情都要有度。不能覺得孩子好可憐,就無限縱容;感覺孩子不聽話了,就立馬連罵帶打讓孩子改正。
這會讓孩子錯亂,甚至會討厭父母這種“不講理”、只靠情緒的教育方式。
教育孩子本來就是一件慢慢來的漫長的過程,不存在一下子把孩子“治好了”的說法,所以題主可以思考一下自己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有哪些不對,該怎麼調整,這樣教育孩子會更有效果。
-
3 # 兒童教育愛好者潘子云
經常可以聽到一些父母有這樣一句掛在嘴邊的抱怨和無奈:“我的孩子越大越不聽話了”
在我的平臺上,也有家長經常和我無奈而心急地聊到:“孩子現在長大了,不向前幾年那麼聽話了,現在讓他做點什麼,他總是要磨蹭一會兒,有時甚至還會和我頂嘴。小時候還比較乖巧聽話,現在怎麼就這麼難帶了?!”
不管特殊兒童家長還是普通兒童家長,多多少少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和感受,覺得孩子越大反而越不聽話了,甚至一些在幼兒園等地做老師或保潔員工作的人都會感慨:“別人家的孩子都會聽我的話,為什麼我自己的孩子就這麼難帶?”有時也會發現,自己家的孩子也比較聽別人的話。
這種感覺,讓很多做家長的心裡有點不是滋味,為什麼自己的孩子小時候都還比較聽話,長大後要別人說的話他才聽呢?
這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家長又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01.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內心自我意識逐漸發展起來,就不太喜歡事事聽人指揮了。
2-4歲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叛逆期,俗稱寶寶叛逆期。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自主意識逐漸發展起來,他會很想自己做自己生活的主導,不想再事事聽從家長的指揮和安排來做。但是很多家長因為缺乏學習,還不太懂得孩子的心理發展規律,所以在孩子不聽從指揮安排來行事時,就容易下意識地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
02.孩子在每一個年齡階段,家長對孩子“聽話”的要求和標準不同。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想過並覺察到自己內心對孩子期望和要求的變化?如果覺察到了,那家長就可以先問問自己—到底真的是孩子長大了不在聽話了,還是我對孩子“聽話”的期望和標準不同了?
如果家長還不懂我說的是什麼意思,那我們仔細來分析看看。
比如,一個兩歲多的孩子,偶爾幫忙擦一下桌子,洗一塊手絹,家長可能就會覺得這孩子真能幹,真體貼;孩子不怎麼哭鬧,家長會覺得孩子還這麼小就不哭不鬧,真懂事。但是,當孩子長到差不多4歲時,孩子再做出同樣的事情,家長在思想上可能就會覺得,孩子這麼大了,做到這些事理所當然的;這麼大的孩子了,就應該不哭鬧,懂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或幫助大人做一些簡單的家務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當家長把孩子的這些表現都看成是應該做出現的表現時,如果孩子沒有做出新的、難度比較大的奉獻,家長就很難感覺到孩子有多懂事了,也很難欣賞孩子做得有多好。
另外,還有一個很容易被家長們忽略的點,也可能是造成孩子越來越“不聽話”的原因—家長向孩子發出要求時的語氣和思想改變了。
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家長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比較低,孩子做出一點貢獻,家長就會覺得孩子很懂事,就算是家長想讓孩子做一些什麼事情,也會用很溫和的語氣向孩子提出,如果孩子一時不願意做,家長也不會生氣,對孩子有比較多的耐心。
但是,當孩子長大一點後,家長就覺得,這孩子也該懂事了,讓他做什麼他就應該馬上去做,不能哭哭啼啼拖拖拉拉的。於是,無意間,再向孩子提要求時就會多了幾分堅定,少了幾分溫和,當孩子不願意馬上做出家長期待的反應時,還會指責孩子不聽話。恰好孩子的自主意識正好又在逐漸發展—我本來就已經不喜歡事事聽你的安排和指揮行事了,你還這麼堅定地要我聽從你的要求?!哼,我就不聽!
於是親子雙方就陷入了一個惡性迴圈—家長要求的越生硬,孩子越不肯聽從,孩子越不聽從,家長越惱火、越心急,語氣越生硬。
03.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出來問題
如果孩子長大後一直以來都是喜歡和家長對著幹或在家長髮出要求後反應磨磨蹭蹭的,那家長就需要考慮一下自己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和親子關係了。是不是在孩子小時候自己對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都很高,管的比較嚴厲,導致孩子現在用這種方式來反抗了,或是從小對孩子過度驕縱保護,導致孩子養成了一些不當的性格和習慣。
04.別人和孩子說話提要求時比較客觀冷靜。
很多家長都很鬱悶,為什麼自己對別人的孩子說話提要求或是別人向自己的孩子提要求時,孩子就比較願意合作呢?有家長可能會說:“因為孩子不敢在別人面前放肆,所以就比較聽話了。”這也是一方面的原因。但我個人覺得比這更大的一個原因時,在向別人的孩子提要求時,大人會更有耐心,更能接納孩子的情緒。
因為在教育別人的孩子時,大人的角色定位和教自己孩子時不一樣,是以教師或單純的引導者的身份出場的,這樣,我們就能更客觀溫和地和孩子說話提要求,當孩子不配合時,我們也會提醒自己:“我的職責所在是什麼?”—是引導孩子學會合作,養成良好的品質。在這種心態下,我們就不會太心急要求孩子馬上去做,而是會先接納他的情緒,慢慢引導,最終贏得孩子的合作。孩子也會感受到大人對自己的耐心和理解,也就會更主動的合作了。
那麼,家長應該如何做,才能重新贏得自己孩子的合作呢?
01.多學習兒童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適時跳出固定角色看待孩子的表現給孩子多一些耐心和等待。
家長如果覺得孩子越大越不聽話,通常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家長可能不懂得孩子心理發展的特點和規律,在孩子自主意識逐漸增強,不太願意事事聽從安排時就會給孩子貼上“不聽話”的標籤。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家長需要學習一些兒童心理發展的基本知識,這樣孩子如果在一些相應的發展時期,出現類似不聽話的表現時,家長就會淡定些,能多給孩子一些尊重和等待,不容易輕易給孩子貼標籤,讓孩子慢慢度過發展期。
還有一部分的家長可能自己本身就是教育者,對於這些兒童心理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是知道的,但是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因為身份的定位不同,在看到孩子不聽話時一心急,就會忘記這些了。那麼,對於這種情況,我們可能需要在必要時候儘量從原本固定的父母角色中跳出來,像在引導和教育其他孩子那樣,以一個老師或引導者的視角客觀地看待孩子的表現,給到孩子耐心和理解。
02.適當放低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允許孩子慢一些長大。
很多家長,在孩子長到一個相應的年齡段時,就會覺得孩子就應該表現出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樣子。特別是看到別人家的孩子比自己孩子懂事,各方面能力還強時,就容易恨鐵不成鋼,抱怨自己的孩子為什麼不能像別人孩子那樣。
家長在孩子的每個年齡階段對孩子有不同的要求和期望,這是可以理解也是正確的。如果家長懂得教育和引導的正確方法,在孩子不同的年齡階段給到孩子不同的發展目標,並適時引導孩子儘量去接近相應的目標,相信孩子不管在能力還是人格上都會越來越好。
但是,畢竟每個孩子都有著自己獨特的成長模式,也會受家庭環境和養育者教育觀念以及各方面的影響,導致有些孩子各方面能力和心智發展的快且好些,有些孩子發展的慢且差些。
當孩子能力和心智的發展有點跟不上年齡的腳步時,希望家長能適當放下評判、放下比較,適當提醒一下自己:“他還是個孩子,可能還需要多一點時間去成長和發展。”給到孩子多一份耐心,少一份指責,多一份鼓勵,少一份打擊。
03.從小和孩子建立良好親密的親子關係,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各種好的習慣和能力並及時鼓勵。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教育好孩子一切的基礎,也是孩子各方面能力發展的重要基石。所以,家長需要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和孩子建立好親密的親子關係,可以每天儘量多陪伴孩子,和他有肢體的接觸—摟抱、擁抱、撫觸等。平時可以多陪孩子玩一些他喜歡的遊戲,讓孩子感覺到你是愛他的,你是值得他依靠和信任的。
在和孩子保證良好親密關係的基礎上,抓住孩子一切的好奇心和想自我展現能力的機會,有意培養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孩子對剪刀感興趣,想探索研究這個東西是怎麼用時,家長可以給孩子買一把塑膠剪刀,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鼓勵孩子積極探索研究,也可以加以適當的指導;在孩子想幫忙做家務時,可以給孩子安排簡單的家務活,並在孩子做的過程中,細心觀察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及時鼓勵欣賞孩子,讓孩子有滿滿的成就感和價值感,也可以經常創造機會邀請孩子幫忙,在孩子表現出積極迴應時給予鼓勵。在這樣的一個過程中,讓孩子主動合作的意識和能力進一步得到強化。
只要做了父母,總會多多少少遇到孩子不聽話的時候。但是隻要家長多多學習,懂得教育和引導方法,和孩子保持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心中相信自己的孩子是個好孩子,多和孩子交流,瞭解理解並尊重孩子的想法,給孩子多一點時間成長。家家就能贏得孩子主動的合作,即使孩子真的不想聽從你的安排和指揮,只要你和孩子的關係親密,孩子也會主動和你交流,說出他不想這樣做的原因,並和你一起想出雙方都比較滿意的處理方法。
我是蓮子,一名兒童教育愛好者。
-
4 # 吳蕾生命智慧
“聽話教育”一直都是中國家庭教育的基本思想,生氣時講小孩:“你一點都不聽話”!出差時叮囑小孩:“在家聽話哈!”。在英語相類似的情境中,“聽話”沒有對應的表達,比較相近的是Be nice! 想想可能跟華人民這五千年來都被獨裁統治有關係,本身就缺乏民主意識。在中國應試教育體制下,追求的都是正確答案,極少注重學生的思考過程,因此,中國孩子的短板普遍在於缺乏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到了民眾的自我意識越來越覺醒的今天,做爹媽其實已經不願意自己的小孩只是“聽話”、“遵從權威”,而更是希望他成為會思考、有獨立判斷力的人。基於此,“孩子聽話”這個目標顯然就不合適了。
父母之所以要小孩聽話,是因為認為自己都是對的,孩子按自己做的就是一定是對的。可問題在於第一父母不一定總是對的,要求“聽話”本身剝奪了孩子獨立思考和判斷的過程;第二容易埋下他日孩子逆反的“禍根”:“小時候老子欺負兒子,長大兒子欺負老子!”
不要求孩子聽話,而要求他做明智的選擇
在吳蕾親子情商,有一項情商能力叫做“負責任地做決定”(Responsible Decision making)。老師一直跟孩子強調的是——“你不需要聽話,而是要思考和權衡,並做出明智的選擇”。 比如,小孩子下了課收拾自己位置周圍的垃圾,並不是因為他們聽從老師的要求,而是因為他們選擇了“尊重課堂環境”和“尊重大家”的行為。
在家裡也是,你讓你女兒去刷牙,她認真按時去刷了,並不是她聽話,而是她做出了負責任的決定,如果她不認真愛護牙齒,她就可能面臨一口爛牙的風險,再也當不成“美麗的公主”。
“負責任地做決定”是一項綜合情商能力,包括自控、思考、評估後果和採取行動的過程。比起“聽話和遵從”,要複雜許多。但是,一但學會負責任地做決定,你孩子就掌握了自己的人生。
吳蕾親子情商分享家庭操作貼士
1-跟你孩子解釋什麼是“做明智的選擇”或“做負責任的決定”。你兒子現在選擇天天練枯燥的鋼琴,不是為了你,聽你的話,而是為了以後可以充分地享受音樂,並且感染他的朋友、未來的妻子和小孩;
2-教給你孩子停止—思考—權衡的步驟,讓他理解選擇跟後果的關係;培養孩子控制自己的能力,不是做自己想做的,而是做自己應該做的;
3-如果孩子沒有做出明智的選擇,不要說教和指責,僅僅表達惋惜——“下一次,你就知道如何做聰明的決定了”,你表示同情的時候,孩子會後悔自己做了愚蠢的決定;但是一旦你開始說教和指責,孩子把注意力轉向你,忙於反感你的嘮叨而非反省自己了。
4-在有危險的情況下,比如在馬路上玩,就不能讓孩子自己思考做決定了。
有一個非常”技巧“的情況:有時後果不是馬上出現,而做這件事對孩子又很重要。比如,你的孩子不刷牙,牙齒並不會馬上爛掉,但是如果她真的決定不刷牙,後面的後果會很嚴重,這時,你就要要求孩子去刷牙後才能上床,並且告訴她,因為你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媽媽,在孩子沒有學會“負責任的選擇”之前,媽媽要幫助自己的小孩做。一旦孩子某天自己主動去刷牙,記得稱讚她“做了聰明的選擇”!
總之,用要求孩子“做明智的選擇”代替“聽話”,你不僅徹底消除孩子會逆反的潛在風險,還培養了孩子獨立思考和自我決定的能力。
小孩馬上四歲了,之前的他一直都很聽自己的話。有時候說的一些話,做的一些事,讓我很感動。那時我很心疼他,因為他的懂事和聽話。
隨著年齡的增加,我越來越覺得孩子不怎麼聽話了。有時候一句話,我要說很多遍才聽,甚至有時候都不聽。我覺得很惱火,非要動手收拾他了,他才聽!
舉個例子吧!比如吃飯的時候叫他吃,他說不餓等下再吃,中午一兩點了才吃。晚上十點了,叫睡覺也不睡,在那裡一直玩。非要等到捱打了才乖乖的睡,而且是不到兩分鐘就睡著的那種!還有很多,這樣的每件事都能讓我想發火,誰有妙招的,請求支援一下!
回覆列表
相信大多數八零九零後已經結婚的朋友們並且有了孩子了,有點稍微還小,而有的已經上小學或者幼兒園了。基本上已經懂事了……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問題也是所有的家長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小孩子一般都會自己的父母多多少少有一些心裡上的牴觸,因為平常生活中我們都會有一些打罵的過程和現象,這就導致了孩子心理上的排斥我們,其實我們小的時候那個不多多少少會牴觸我們的父母,不聽話啊 叫往東我們千偏要往西的這種脾氣……
首先呢,我們從以前我們是孩子的角度出發,我們來設想一下當初為什麼我們不聽父母的話,反而聽別人的?
因為啊 我們畢竟和父母不是一個時代的環境下成長,接觸的人事物不同,觀念不同、想法不同。所做所為也會差之千里!也許是心智的不成熟!或者是賭氣呢!
以前我是這樣的脾氣,父母越說什麼我就不,原因是他們說話的語氣和方式,讓我很不舒服,我就特別的反感!
特別是在某件事情上,父母的態度說話的語氣真的讓我反感,雖然我知道我錯了!也準備認錯!可是有的父母先會動手再慢慢說道理!而不是先關心一下孩子的感受!也不問個青紅皂白,動手再說 或者先罵幾句!再者有別人在場!那更是越反感 反而被刺激的越氣氛,甚至摔門而出 導致家庭關係破裂!不願歸家!
這個時候要是有個人跟他說心裡話,他會源源不斷的講出來!然後別人加以安慰,心情得到釋懷!自然就會好很多!但還是對父母產生陌生 距離感等;
其實很多時候交流大於所有!有的小孩子不愛說話 更要有耐心和智慧開導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