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從《初春》談絕句如何架構?
4
回覆列表
  • 1 # 古詩今詞

    絕句如何架構,這裡可以理解成寫絕句的章法。所謂章法,其實就是起承轉合。

    清代王士禎就曾為了絕句的章法而寫了一本《漁陽絕句十二法》,這裡我再簡單整理一遍。

    《漁洋絕句十二法》 上部,以第三句為重

    其一:前面兩句先敘述觀點,第三句再用否定詞連線。

    如:《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六》

    青溪水木最清華,王謝烏衣六代誇。

    不奈更尋江總宅,寒煙已失段侯家。

    其二: 前面兩句先說當下之事,三句寫舊事承接,可以年來、憶、記等詞。

    例:《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二》

    楓葉蕭條水驛空,離居千里悵難同。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

    其三:前面兩句先敘事作鋪墊,第三句再轉折,用連詞銜接起來。

    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二》

    結綺臨春盡已墟,瓊枝璧月怨何如。

    惟餘一片青溪水,猶傍南朝江令居。

    其四:三句作問,四句回答。

    例:《落鳳坡吊龐士元》

    沔上風流萬古存,魚梁洲畔向江村。

    何如但作鴻冥好,採藥相攜去鹿門。

    其五:今昔對比,前兩句先說舊事,三句說今事,可以而今、此日等詞轉接。

    例: 《漢州紀夢》

    照壁孤檠不自聊,隔牕寒雨打紅蕉。

    驚回一枕鄉園夢,身在西川金雁橋。

    其六:這點是此法的精髓,比較難把握。前面兩句先虛寫情或景,三句再以轉述人事寫實,四句再由實轉虛。

    例: 《江上》

    吳頭楚尾路如何,煙雨秋深暗白波。

    晚趁寒潮渡江去,滿林黃葉雁聲多。

    其七:前面兩句先寫景,三句再加議論,可以“好到、好是、分明”等詞連線。

    例: 《真州絕句五首之四》

    江干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

    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漁陽絕句十二法》下部,以第四句為重

    其八:四句作反問。

    例: 《樊圻畫》

    蘆荻無花秋水長,澹雲微雨似瀟湘。

    雁聲搖落孤舟遠,何處青山是岳陽。

    其九:前面三句全部寫景,第四句再聯絡自身。

    例: 《大風渡江三首之一》

    鑿翠流丹杳靄間,銀濤雪浪急潺湲。

    布帆十尺如飛鳥,臥看金陵兩岸山。

    其十:三句用轉折詞,如“而今、當時、只是”等詞,呼應第四句的否定詞。

    例: 《秦淮雜詩十四首之十》

    傳壽清歌沙嫩簫,紅牙紫玉夜相邀。

    而今明月空如水,不見青溪長板橋。

    其十一:前三句全部寫今事或景,四句聯絡自身,用側面描寫追憶往昔。

    例: 《夜雨題寒山寺寄西樵禮吉二首之一》

    日暮東塘正落潮,孤篷泊處雨瀟瀟。

    疏鍾夜火寒山寺,記過吳楓第幾橋?

    其十二:這點與其他句法不同,主要是透過對偶的形式增加觀賞性,也可以用當句對(如:昨夜星辰昨夜風)。

    例: 《瓜洲渡江二首之一》

    昨上京江北固樓,微茫風日見瓜洲。

    層層遠樹浮青薺,葉葉輕帆起白鷗。

    寫詩為什麼要有章法?

    其實,寫詩就如同寫文章一樣,都有寫作目的。而絕句字數有限,所以更要求一氣呵成。沒有章法的詩詞,意境是不連貫的。透過前人的總結,可以學習更多的章法技巧,而不單單隻用白描。

  • 2 # 老街味道

    問題:絕句是如何進行架構的?從《初春》談絕句如何架構?

    ...........

    前言

    題主沒有說明是哪一首初春,老街查了一下,看到3首以《初春》為題目的詩,估計題主指的是王績的這首。架構就像蓋房, 說到詩文章的架構,應該是指章法,先說什麼後說什麼。

    王績《初春》是一首近體五言絕句,平起平收首句押韻:

    春來日漸長,醉客喜年光。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一、第一句 春來日漸長

    首句破題,春來,指出春天;日漸長說了一個“初”字, 白晝見長有萬物初生之意,首句說出了“初春”。

    二、第二句 醉客喜年光

    二句承接第一句,說的是自己(醉客)的心情:看到這年的春光很開心。前兩句說了時間和人物,而且這個人物是有感情的。

    三、第三句和第四句 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

    為什麼開心呢,第三句和第四句是答案,稍覺池亭好,這個時間這個地點,在很適合喝酒呀:偏宜酒甕香。

    後兩句以對仗收尾: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很工整的一副對聯。

    四、王績很愛喝酒嗎?

    王績字無功,自號“東皋子”。王績在隋唐兩朝為官,因為不拘禮教、嗜酒誤事,屢次受人彈劾。唐高祖武德八年,王績以原官待詔門下省。按照門下省例,日給良酒三升。其弟問:“待詔快樂否?”回答說:“待詔俸祿低,又寂寞,只有良酒三升使人留戀。”這句話被他哥哥王通的學生陳叔達聽到了,於是他的配給量由三升提高到一斗,時人稱之為“斗酒學士”。

    《觀唐絕句02-斗酒學士王績有個了不起的哥哥和聞名天下的孫子》

    結語:章法的不同

    王績的哥哥是隋末大儒,唐朝的幾個開國功臣:魏徵、房玄齡、溫彥博、李靖…… 王通的學生,唐朝大詩人王勃是王通的親孫子。

    中學生的教材中王績的《野望》是必背詩篇,這是唐朝最早的五言律詩之一,也是王績山水詩的代表作: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這首五律起承轉合規矩而完整。《初春》的章法不同,核心在“醉客喜年光”,第一句和三四句都可以說是第二句“醉客喜年光”的原因。

  • 3 # 龍山大先生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絕句”又叫“絕詩”,或稱“截句”、“斷句”,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擷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後二聯,或是中間二聯(首尾、前二、後二、中二)。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五絕、七絕,也偶有六絕。   絕句稱謂的第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關於絕句是擷取律詩之半的說法,清代思想家王夫之曾經指出過:“五言絕句自五言古詩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律詩之前,律詩從此出,遂令充暢爾。有云,絕句或擷取律詩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後四句,或截首尾各兩句,或截中兩聯。審爾,斷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而《聲調譜》作者趙執信也指出過:“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於六朝,元非近體後人誤以絕句為截律詩,故致多此一問。”由此可見,截句的說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斷,不足為信。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絕

      (1)平起式 兩字壓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兩字壓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3)平起式 三字壓韻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仄起式 三字壓韻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絕

      (1)仄起式 兩字壓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平起式 兩字壓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3)仄起式 三字壓韻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4)平起式 三字壓韻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五絕中

      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絕中

      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

      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注:句末是平的字要押韻。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律絕必須依照韻書的韻部押韻。晚唐以後,首句用鄰韻是容許的。律絕可以用特定的格式。

      律絕要避免孤平。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如果用對仗,往往用在首聯。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

      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就是尾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是全篇用對仗的。

      有人說,絕句就是擷取律詩的四句,這話如果用來解釋絕句的名稱的來源,那是不對的,但是以平仄對仗而論,絕句確是擷取律詩的四句:或擷取前後二聯,不用對仗;或擷取中二聯,全用對仗;或擷取前二聯,首聯不用對仗;或擷取後二聯,尾聯不用對仗。 古絕既然是和律絕對立的,它就是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凡合於下面的兩種情況之一的,應該認為古絕:

      ⑴用仄韻;(有爭議,有很多學者詩人認為律絕的標準是粘對律句,與韻的平仄無關)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時還不粘、不對。當然有些古絕是兩種情況都具備的。

      如果不用律句,只能算是古絕。

      五言古絕比較常見,七言古絕比較少見。

      古絕和律絕的界限並不十分清楚的,因為在律詩興起以後,即使寫古絕,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響。

      ①依平仄型別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②五言除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言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還有一種罕見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這一點也與律詩相同。

  • 4 # 張夢章自媒體

    古典詩詞講究押韻,或壓韻。“韻”有一釋義當“和諧的聲音”講,可見“押韻”可以使詩詞增加和諧美。押韻是詩句的末尾一個字為“韻腳”,“韻腳”的“韻母”相同就“押韻”了。古典詩詞不單講究押韻,還講究“平仄”。這如同音樂有音階的變化一樣,產生出完美的節奏來。古代漢語聲調分平、上、去、入四聲。其中平聲包括陰平(第一聲)和陽平(第二聲),仄聲是上(第三聲)、去(第四聲)、入三聲。比現代多了一聲有點不好理解,其實由於中國方言很多,很多字用四聲無法劃分,甚至有時需要五聲以上的多聲劃分。不過由於現代漢語的統一和改革,我們只將韻部分成了四聲。這裡,我們只簡單的理解為“第一聲”和“第二聲”為“平”,“第三聲”和“第四聲”為“仄”就可以了。律詩(包括律絕)講究“對仗”,也叫“對偶”。一般講對偶,指的是兩句相對。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上下兩句,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比如,龔自珍《己亥雜詩》“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 “氣寒”對“聲滿”,“西北”對“東南”,“何人”對“幾處”,“劍”對“蕭”。就名詞來講,最好上下對的事物同類為好,景物對景物,人事對人事。律詩的平仄有"粘對"的規則,一般是平對仄,仄對平,有時根據首句的韻腳情況會有一些變化。這也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使韻律優美的規則。不過由於限定過多,增加了作詩的難度,使很多反映意境最佳詞彙無法選擇。後來出現了改變平仄的拗救方法,再後來有人還提出了“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些舉措到目前還無一定論。

    絕句分五絕和七絕,就是每行五字或七字的四行詩。絕句的格律有兩種,一種是“律絕”,一種叫“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講究起來的,每句詩中用字的平仄聲有一定的規律,韻腳不能轉換。律絕押韻限用平聲韻腳,並且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古絕”是古體詩的風格,是前代流傳下來的,古體詩的風格又叫古風。近體詩是指律詩,包括律絕,稱格律詩。這裡的“近體詩”同今天的“現代詩”不是一回事。

    五言律絕: 在很多詩韻常識中介紹律絕分兩式,仄起式和平起式。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仄平平,其餘不變。 平起式,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其餘不變。 其實很多五絕名篇都不是嚴格按這個規則作的。只要遵循兩個原則就可以了,一是有兩句對偶可視為律句,二是押平韻。這樣就不用勞神“拗救”和“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了。其實對偶是一種漢語獨有的修辭方式,結構上有嚴式和寬式之分。嚴式講就平仄粘對,寬式可以不粘對,讀起來也會有韻律感。 唐五代-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仄仄平平仄, 黃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窮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層樓。仄仄仄平平。 這首絕句採用標準仄起式,並且兩兩句對偶,押平韻,粘對工整。按宋代《平水韻》,“白”字和“一”字為仄聲。只是“欲”字在唐代或一些方言裡是不是可以讀“平聲”還無法確定。即使是“仄聲”也無大礙。 唐五代-王維【相思】 紅豆生南國, 仄 平仄, 春來發幾枝。平平仄仄平。 願君多采擷, 平 仄仄, 此物最相思。仄仄仄平平。這裡符合“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不過五絕第五個韻還是必須得論的。這首詩是否界定為律絕還需研究,提出來參考。北宋-李清照【絕句】 生當作人傑,平平仄平仄, 死亦為鬼雄。仄仄平仄平。 至今思項羽,仄平平(仄)仄仄, 不肯過江東。仄仄仄(平)平平。 這裡採用平起式,前兩句對偶,押平韻。這裡也粘對,只是同常規的不一樣。“傑”古韻為仄聲。建議今作詩時採用現在的聲韻,而不採用古韻,古韻只是用作為研究時用。五言古絕:古絕是和律詩對立的,它不受律詩格律束縛的。它是古體詩的一種。古絕用仄韻或不用律句的平仄,不粘、不對。 唐五代-柳宗元【江雪】 千山鳥飛絕, 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 獨釣寒江雪。 這裡也對偶,不過押仄韻,可以不粘對。清-曹雪芹【自題一絕】 滿紙荒唐言, 一把辛酸淚! 都雲作者痴, 誰解其中味?手法與上同。 七言律絕: 七言律絕也分,仄起式和平起式。 仄起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另一式,第一句改為仄仄平平平仄仄,其餘不變。 平起式,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另一式,第一句改為平平仄仄平平仄,其餘不變。 同五絕一樣,很多名篇都不是嚴格按這個規則作的。也遵循兩個原則就可以了,一是有兩句對仗,可視為律句。二是押平韻。當然,能遵循嚴格的格律更好,有一些異變也可。但是不可以什麼都不講,那不是絕句而是四行詩,甚至順口溜了。唐五代-李白【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平平仄仄仄平平, 千里江陵一日還。平仄平平仄仄平。 兩岸猿聲啼不住,仄仄平平平仄仄, 輕舟已過萬重山。平平仄仄仄平平。這首絕句採用標準平起式,不對偶,但押平韻,粘對工整。只有“千”有些疑問,一樣無大礙。唐五代-劉禹錫【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平仄平平仄仄平, 烏衣巷口夕陽斜。平平仄仄平平平。 舊時王謝堂前燕,仄平平仄平平仄, 飛入尋常百姓家。平仄平平仄仄平。這首絕句押平韻,不粘對。但對偶工整也可以視為律絕。七言古絕: 七言古絕同五言古絕的道理是一樣的,用仄韻而不必“粘對”。古典七言絕句一般壓平韻,七言古絕不多用。《唐詩三百首》卷八中的七言絕句就全部押平韻。唐五代-張繼【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仄仄平平平仄平, 江楓漁火對愁眠。平平平仄仄平平。 姑蘇城外寒山寺,平平平仄平平仄, 夜半鐘聲到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這首非常有名的絕句不對偶,只押平韻。即使用“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的口訣,也粘對不上。視為古絕。唐五代-杜甫【黃河】 黃河南岸是吾蜀 欲須供給家無粟 願驅眾庶戴君王 混一車書棄金玉這首絕句壓仄韻,應該是古絕。從上面分析來看,作絕句如果想使詩有良好的韻律感就按律絕規定來做,覺得作品的意念用詞不好調換也可以按古絕來寫。不過有一點非常重要,就是要麼壓平韻,要麼壓仄韻。就格調而言,壓平韻往往適合那些爛漫、情趣和含蓄的詩。壓仄韻比較貼切激奮、悲壯和雄豪的詩。其實作詩最重要的是意境,往往字面直白而寓意深遠是好詩。對於每一詞句的推敲細琢更會增加詩的精美。

  • 5 # 青鸞驚鴻

    《初春》為題的古詩有兩首。

    一首是宋朝詩人張嵲的。原野土膏動,懷生各自欣。老年歡緒少,獻歲物華新。草木涵時澤,江湖寄病身。百年都幾日,四見魏塘春。一首是唐朝詩人王績的。春來日漸長,醉客喜年光。稍覺池亭好,偏宜酒甕香。

    問題問的是絕句如何架構,那麼很顯然提問者說的是王績的《初春》。

    記得很早以前我說古詩時說過,絕句實際上是從律詩演變而來的,因為看似攔腰斬斷,絕了後半部分,所以被稱作“絕句”。絕句一般只有四句,根據字數分為5言絕句和7言絕句。

    絕句作為詩歌的一種,它除了講究平仄、押韻以外,也和律詩一樣,會有自己的架構。因為絕句比律詩少了一半,所以其架構更加難以把控,要求高度凝鍊。

    絕句的架構主要是四個方面:

    1.起

    王績的《初春》,起句是“春來日漸長”,我們說古詩的“起”,必須依託一個事或物入題,那這句詩就是依託的“日”,也就是白天,春天來了,白天變得長一些了。

    2.承

    “承”肯定是承上啟下的意思,對上句延伸,轉下句意思。第二句“醉客喜年光”,由白天長了,這種年光很多人都喜歡,點到了醉客,醉客又是接下面內容的。也就是說“年光”承上,“醉客”啟下,做到了很好的“承”字。

    3.轉

    “稍覺池亭好”,醉客搖晃到池子邊的亭子裡,感覺很不錯,很自然地從前兩句的春光日長轉入到了對人的描寫。

    4.合

    最後一句自然是將景物事件人合起來,突出中心思想——“偏宜酒甕香”。春天裡,春光正好,詩人喜歡喝點小酒,微燻的樣子,在亭子裡想欣賞春光,結果卻是滿滿的酒香。這種愜意與舒適,盡在字裡行間。

    這就是絕句的構架。不要小看四句詩的絕句,卻有著這麼多的講究,寫律詩其實講究對仗什麼的,暫且好說,但是絕句需要四句話就把自己的思想什麼的說得淋漓盡致,還真的得費些腦細胞。

  • 6 # 雲卷飛山

    由於筆者目前正開辦《大家玩對聯》系列欄目,每天都會產生些許絕句,因此很有必要與友友們分享一下我對絕句的認識。

    絕句應如何定義?古往今來有多種說法,其中兩種比較有名:

    一是絕句絕句,就是截句,從律詩中擷取而來。就是一首七律能截成兩首七絕,一首五律能截成兩首五絕,也可從長律中擷取而來。

    第二種說法我認為比較讓人信服:一句為句,兩句為聯,兩聯為詩。絕句就是簡單得不能再簡單了的詩!事實也如此,兩句為聯,就能構成一架獨輪車,搖搖晃晃推著跑;兩聯便能構成一架平板車,穩穩當當推著跑。誕生於先秦時代的《彈歌》,我認為也是最早絕句的雛形:

    斷竹、續竹;飛土、逐肉。

    簡潔得不能再簡潔的八個字,便描繪出原始人類狩獵文明的生活勞動情景。

    在律詩出現以前,也已有了五言絕句,如漢無名氏:

    遙遙天無柱,流飄萍無根。

    單身如螢火,持底報郎恩。

    那絕句究竟應該如何架構呢?絕句就首聯尾聯,去了首就是尾,去了尾便是頭,因此必須簡潔,也就沒有起承轉合之說。要說‘’起‘’還是有的,唐代五絕佔絕句多數,而首聯對仗的又佔了絕大多數。所以‘’起‘’,就得以對仗開始。對仗句其實就是一種‘’比興‘’修辭手法,為中華文化所獨有。宋代大儒朱熹雲: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辭也。

    前面說的《彈歌》就有這方面特徵,基本上也是兩個對偶句。這其實與中華傳統哲學陰陽五行、一分為二、合二為一有關,認識一個事物,必須從兩方面看,才能正確把握住問題的實質!如王之煥《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前聯對仗比興出白日遠山、黃河海流這幅宏大圖景,後聯更得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遠這一偉大哲理。當然,這首五絕有些特殊,不僅首聯對仗,尾聯也是對仗的。一般說來,尾聯對仗的話,全詩很難收得住,會給人一種沒說清楚的感覺。這首五絕因飽含哲理,給人一種意境深遠,引人沉思的感覺。又如張祜《宮詞》:

    故國三千里,深宮二十年。

    一聲河滿子,雙淚落君前。

    這首五絕就很能代表五絕如何架構的問題,首聯比興開始,描寫一個少小離家,遠離故土,身居深宮二十年的白頭宮女的悲哀。第三句算是承轉,一曲故鄉小調,不禁熱淚雙流。第四句便完美收官。

    當然,絕句應如何架構,完全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沒有什麼標準答案,只要你的詩能產生美感,引人共鳴,打動讀者,怎麼來都可以。

  • 7 # 鄭秦雲

    絕句是中國近體詩園地中一束最為瑰麗最為芬芳的花朵,有許多名家騷人都在這一園地中畄下了振撼千古的名篇,成就了中國近體詩園地的萬紫千紅。作為絕句的近體詩結構相當簡單。絕句一般為四句,前兩句稱為陳情,即基事實敘述或基本情況概括;後兩句叫表意,絕句的精彩紛呈主要是由後兩句表意的形式和內容造成的。以下舉例說明表意的型別。一丶釋因評價型。陳情部分提出一種論斷或狀態,表意部分給出解釋丶說明和評價。例如: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襟。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這種解釋評價應當是客觀真實和不容置疑的二、繼續闡發型。陳情部分並未充分表達作者心聲以及充分表達,作者要持續進行事物情節的完善和發展。重點在於後續的事物發展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帶有虛誇等成分。如: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覽盡長安花。在絕句詩體中,這類絕句是數量最大的,至少有一半的絕句屬於這種型別。三、獨立昭示型。絕句陳情部分自身已經比較完整,表意部分給出超出一般意義的啟示。例如: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閒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又如:鋤禾曰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攴,粒粒皆辛苦。四、意境深化型。絕句的陳情部分並不完整,需要表意部分給出補充完善,這種完善不能或無法在現實中實現,只好藉助於主觀的東西使其得到理想的解釋和完善。例如: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呆萬里船。又如: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有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絕句根據表意進行分類大致有這四種,不當之處,敬請提出批評指正。

    咸陽人

  • 8 # 傲世萬年雪

    絕句又名截句,截的是律詩。律詩分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由於律詩頷聯和頸聯只是對律詩的主體內容起到昇華作用,所以去掉頷聯和頸聯,首聯和尾聯相連也能成詩。我們依王績的《野望》為例。

    野望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聯)

    樹樹皆秋色,山山唯落暉。(頷聯)

    牧人驅犢返,獵馬帶禽歸。(頸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尾聯)

    去掉頷聯和尾聯。

    東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首聯)

    相顧無相識,長歌懷采薇。 (尾聯)

    但是絕句又不是簡單的擷取,古人對其又對其進行了加工。在平仄、對韻上有要求,平仄上一般是仄起平收、平起仄收。對韻方面五絕二、四必須押韻,首句必須押韻。七絕二四必須押韻,首句可以不押韻。以《春曉》《早發白帝城》、《夜雨寄北》為例。

    春曉

    春眠不覺曉(xiao), 處處聞啼鳥(niao)。

    夜來風雨聲(sheng), 花落知多少(shao)。

    早發白帝城

    朝辭白帝彩雲間(jian),千里江陵一日還(huan)。

    兩岸猿聲啼不住(zhu),輕舟已過萬重山(shan)。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qi),巴山夜雨漲秋池(chi)。

    何當共剪西窗燭(zhu),卻話巴山夜雨時(shi)。

    由於平仄規則較多,初學者以這三首為例較好,如果已經學習了一段時間,可以查閱更為精準的絕句規則。

    以上僅為我的個人理解,請指正。

  • 9 # 良人執戟2

    回答: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公元764年春,杜甫之好友嚴武突然被朝庭指令再回四川成都鎮蜀,由於杜甫也離開成都、正打算從閬中等地出川,嚴武極力挽留,朋友一場,杜甫留下,作了政府公務員。並且又回到草堂居住,此時的杜甫心情特別好,興到筆隨,題目一時顧不得擬,詩成無題。遂以"絕句"為題。本詩黃鸝、翠柳交待了季節是春天來了,詩人的心情也很好,白鷺和青天給人一種祥和安靜氣氛,千秋雪實際應理解為邛崍山脈的積雪未化,幾種明麗顏色的出現,展示春天的來臨,東吳一詞說明詩人的思緒飛揚,來到江南,這種跳躍式思維對於飽經憂患的詩人是多麼難得,深沉厚重,舒開闊,不愧為千古名句!這是一首七絕。它不過是在五言絕句多加二字而已,可能起源於巜楚辭》,因為它大多為七字。雖然其中往往有"兮"字,但換成其他字即成為七言詩。漢初歌滛也多為七言句,如漢高祖巜大風歌》漢武帝《秋風辭》及至到"齊""梁"的《樂府》大多是七言。及至到唐、再加聲律的條件,於是絕詩成立。同時唐人樂章全用當時士人的絕句,可以用弦管歌唱。而《樂府》反而成了"老歌","絕句"成為音樂界"時尚""潮流",形式上五絕與七絕相同。都分三格:曰律,曰古,曰拗。律絕與五律同沾對法,增以二聯,即為七律,古絕與七古平仄同,平仄韻皆如此。此二體也有拗法,獨拗絕一種與七律拗體同為杜甫特創。

    七言絕句以第一句第二字仄起壓平聲韻為正格,平起為偏格,至於壓仄韻的七絕卻少有人做,現將各種平仄格律列圖於後:

    因為太複雜,手機無法識別符號號而作罷。

    抱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寶寶輔食中的豆腐和雞肝該怎麼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