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8
回覆列表
  • 1 # 心理理想地

    心理學科班出身,深耕心理學十幾年,還是老規矩,“只說乾貨,不熬雞湯”

    這些年斷舍離被過度濫用了,我從教育心理學的角度為題主提供些新的視角。

    斷舍離,其實是和家庭的分離

    斷舍離的最高境界:與親人的斷舍離

    龍應臺《目送》中有這樣一段膾炙人口的名句

    “我慢慢地、慢慢地瞭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有一種“斷舍離”,叫做“家庭斷舍離”

    以養孩子為例,養育者如果太“捨不得”子女,阻止了斷舍離過程,就很可能令子女失去自主感與獨立性,在本該獨立的年紀,還過分依賴母親,最終成了“媽寶男”,

    如分離過程被過分阻礙,還會形成“依賴性人格障礙”,這種人格障礙患者經常感受到自己行為帶來的壓力,會經常表現出情緒上的混亂,變得消極或對他人具有侵略性,會因為無法做出人生抉擇而變得無力與焦慮。

    家庭斷舍離實操

    1.愛子女,必須先要考慮,這是誰的需要?

    有些父母用愛給子女建造了一個巨大的溫室,小心翼翼不讓子女受到任何傷害,這種愛,會損傷子女的自主感,剝奪了他們獨立探索世界的機會,其實是子女所不需要的,對於這種子女不需要的愛,就應該果斷放棄,切不可讓愛從一種自主行為變成道德標籤,甚至認為只要佔住愛的制高點,便可以為所欲為

    2.少說點“人生經驗”

    有時候,做父母的常說“哎呀,你什麼都不懂,我是過來人了!”過來人,是做父母的常有的一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是可以指導孩子的生活的,但是,事實上,兩代人有著不同的成長空間及環境,帶來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及理念,父母需要尊重這種時代差異,也許,自己所謂過來人的經驗,真的已經過時了,子女所作出的選擇,反映了他們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強行地把自己的人生經驗教給子女,反而會干擾子女對自己前途的正常判斷與決策。

  • 2 # 閆紅說

    在離我家大概兩公里處正在修建市圖書館,這個訊息讓我高興了好幾回,沒事兒就上網查查修建進度,想象自己將來會在這個圖書館裡打發多少美好時光,甚至還考慮把家搬得離圖書館再近一點,總之,我像博爾赫斯一樣熱愛圖書館。

    然而,閒下來想想,我家裡有那麼多沒有讀完的書不說,用kindle閱讀也非常方便,我曾經說kindle是個隨身攜帶的圖書館,我娃認為這句話可以給kindle當廣告詞了,但是很多時間,我寧可刷微信,也不會拿過kindle來讀。所以,我也許並不像我想象的那麼熱愛圖書館,我喜歡的,只是我“熱愛圖書館”這個概念。

    如果想要成為一個真正的讀書人,就應該拋棄這個概念,建立起隨時隨地閱讀的習慣,這樣,不管你是在坐飛機,還是在地鐵上,都能隨時開啟一本書來看,建立閱讀習慣,可以把所到之處都變成圖書館,進入閱讀,比進入圖書館要重要得多。

    因此一直覺得,最重要的斷舍離,不是扔點用不上的破爛,或者雞肋般的榨汁機之類,而是要扔掉對於茫茫未來的期待,切割掉你所以為的必須的條件,從此時此刻開始,克服困難,進入你想要的生活,也就是所謂的活在當下。

    不只是閱讀,日常生活中,也許是懶惰,也許是不敢面對,我們常常會刻意地在自己和想要的生活之間設定很多條件,以為有個可愛的戀人出現,才是有趣的人生,以位要有怎樣的成功,才能夠氣閒神定地生活。這種自設的障礙,讓我們的日子永不到來,我覺得這是最該斷舍離的。

  • 3 # 蘇芸笙

    斷、舍、離其實就是見解,也就是思想,是一種指導我們如何對待人與物、人與人之間關係的中方法。

    斷舍離的核心在於斷,離和舍是行動,最後才達到斷。這個次序的倒敘,是為了告訴我們,重點是“斷”。

    具體的操作方法是:先離,然後舍,最後才斷。

    1、離,對這個人/物出離,也就是放棄對“這個人/物是我的”的這種思想。

    2、舍,捨棄這個人/物。

    3、斷,斷除對這個人/物的執著,擁有或不擁有都不放在心上。

    斷舍離思想運用到生活中,最廣為人知的是對家居物品的斷舍離,但最深層的是,我們要不斷以斷舍離思想指導我們的行為,對一切人或物,都能保持“斷”的態度,有也好,沒有也罷,不執著。

    但這並不是虛無主義,而是一種“得失從緣,心無增減”的心態,也是一種“因上努力,果上隨緣”的積極態度。

    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如果我們能時時實行斷舍離,得也好,失也罷,只要努力過就好,只求無愧於心,這樣瀟灑的人生,才是斷舍離追求的終極目標。

    我們學習斷舍離,並不要只著眼於家居整理,而要看到它更深層的內涵,用這種思想來指導行為,成為我們獨有的生活態度,那是一個思想強大的人必備的生存武器。

  • 4 # 不易青年之一

    如果說《斷舍離》重新整理了很多人的生活觀念,那這部只有6集的小短劇可以說讓很多人再也坐不住開始動手實踐了。

    老粉們應該還記得,去年收姐就寫過麻衣的變態收納大法,其實比起收納技巧,麻衣更值得學習的是她的斷舍離精神。

    斷舍離之前,麻衣的家是這樣的

    還有這樣的

    明明只有三個人生活的家

    卻像極了堆滿各種雜物的舊倉庫

    連吃個飯都束手束腳

    客人來之前更是手忙腳亂

    但是,幾件事改變了麻衣。

    學生時代去同學家做客,同學家裡乾淨得一塵不染,她以為是提前精心打掃整理過,沒想到原來別人家可以一直保持這樣乾淨整潔。

    一場地震讓她失去了所有的舊物,包括戀愛時與前男友有關的一切。從那時候,她開始意識到,原來一個人的生活必需品可以這麼少。

    記得在哪裡看過一句話, “你現在的生活取決於你三年前的選擇,你現在的選擇決定了你三年後的生活” ,這話聽起來有點雞湯,仔細想想,好像還真的是。

    現在回過頭來看看,那些在人生岔路囗做過的選擇,往往會影響我們的一生。

    搬到新家後,麻衣決心再也不要過以前那種日子,於是開始過起了斷舍離的生活。新家中,她的家庭成員多了老公,還有兩隻喵主子,可是卻空的像沒人住一樣。

    都說斷舍離很難,但如果你經歷過大災大難,對很多事情就不會那麼難以割捨了。那場親身經歷過的地震讓她體會到,原來人生存所需之物可以這麼少。

    舍——重新思考物品存在的價值

    只留必需品和心愛之物

    所以在新家中,

    她開始重新思考每件物品存在的價值。

    扔掉不需要的沙發,直接坐地上,

    扔掉不需要的浴巾,有毛巾就行,

    就這樣,扔完了所有不需要和不喜歡的物品,

    只留下必須品和自己喜歡的東西。

    一物多用

    為了減少家中物品,

    麻衣儘量選擇有多重功能的物品。

    比如清潔劑,有小蘇打和檸檬酸

    就可以搞定日常清潔,

    其他清潔劑就不需要啦。

    比如她發現了既可以洗臉

    也可以洗澡洗頭的洗護用品,

    那其他洗護用品也不需要啦

    推進替換

    對於實在不想扔但使用頻率比較低的東西,

    麻衣通常會轉做其他用途。

    比如實在不想扔的碟子,

    就用來給喵主子當餐盤,

    而把原來喵主子的餐盤扔掉,

    這樣做到了對自己喜愛物品物盡其用,

    還替換掉了不喜歡的物品。

    眼不見為淨

    很多人扔東西總會有各種擔憂,

    怕萬一以後還有用,

    猶豫不決到底要不要扔。

    麻衣的做法是對於這類物品

    索性先把它們放在自己看不見的地方,

    設立一個期限,

    可能是三個月或是半年乃至一年,

    看看自己有沒有要用到,如果沒有,

    證明這件物品確實是不需要的或是不重要的,

    可以大膽放心的扔掉。

    與物品對話,定期排查

    除此之外,麻衣還有個看起來有點奇怪

    但其實很管用的方法——和物品對話。

    她會在廚房和碟子四目相對,

    會把兩個包包想象成不同性格的男朋友,

    在一次次溝通對話中,

    她總會看清自己是否真的需要這件物品。

    斷——只買必需品和喜愛的物品

    只買心愛之物

    生活像個蓄水池,

    有水排出但也不斷有水進來。

    在做好“舍”這個階段後,

    對於進到家中的物品,應該嚴格把關。

    麻衣對物品有種敬畏之心,

    只買自己最喜歡的物品,

    而且對每件物品也非常愛惜,

    以確保它可以用的更久。

    買一件丟一件

    麻衣的老公是個沒什麼物慾的人,

    有一天,他終於有了想買的東西——遊戲機。

    按照麻衣的斷舍離原則,

    買一件必須丟一件,

    老公看了看自己的物品,

    哪件都捨不得丟,最終決定乾脆不買了。

    這一點對平時喜歡買買買的人特別奏效,

    買衣服之前看看家裡的衣服,

    哪件不喜歡了丟掉,再去買新的,

    至少在物品總數上是沒有變多。

    離——死亡所帶來的感悟

    重溫這部劇,最打動我的,還是麻衣與外婆的日常。外婆和很多老一輩一樣,是個囤積狂魔。

    有一天,外婆突然離世,麻衣和媽媽整理外婆的遺物,發現外婆很多物品都是過去的美好回憶。

    比如和媽媽分居兩地時寫的信、麻衣送給她的禮物。一向以扔為快的麻衣,面對這些物品,也開始動容。

    “整理遺物,也是整理和逝者最親近的人的內心”,心理的整理需要慢慢來。

    結尾有些沉重,卻是全劇點睛之筆。人與物品的關係,不過是大千世界中短暫的交集

    初看這部劇,收姐和很多人一樣,覺得麻衣簡直是個扔東西變態。如今看來,麻衣只是真的喜歡這種輕量化的生活,而非刻意為之。

    對於我們大多數人而言,或許無法做到或無法認同像麻衣這樣極致的斷舍離,但看完這部劇,還是會有蠢蠢欲動,迫不及待來一場大清理的慾望。

    一直想要斷舍離卻從未行動過的你,

    或許缺的就是這樣一點動力,一個選擇。

  • 5 # 檸檬茶愛生活

    斷舍離是現代社會非常流行的一種生活理念。

    斷就是斷絕一切想要進入家裡但是不需要的東西。

    舍就是捨棄家裡一切無用的東西。

    離就是脫離對一切物品的執念和不捨。

    斷舍離首先是舍,將家裡按物品的種類依次進行捨棄。

    可以先從家裡最最多的衣服開始,將家裡所有的衣服集中起來,記住:是所有的衣服(沙發上的、衣櫃裡的、床上的等)。然後一件件篩選,篩選出適合你的、你需要的衣服。清理衣服的時候要以人為中心,而不是衣服。怎麼說呢?比如說,這件衣服很漂亮,衣服的領口鑲滿了鑽,但是不適合你這個年齡段穿,這件衣服再漂亮也要毫不猶豫的舍掉。透過這樣的方法捨棄後衣櫃裡只剩下了精品,就是你經常穿的、穿著舒服的、穿著讓你心情愉悅的衣服。

    衣服舍棄完後就可以對家裡其他的分類進行整理。

    在這樣一大輪的舍之後,你再重新審視你的住所。你會十分的驚訝,自己居住的地方怎麼會會放置了這麼多的雜物。

    斷舍離不僅僅要舍,還要斷和離。舍完之後就要控制自己的購買慾。購物時三思而後行,不需要的東西不要買,只添置當下必需的物品。

    踐行斷舍離一段時間,你會發現斷舍離就是一種不需要收拾的收拾方法。

  • 6 # 李安迪

    正好講講我最近準備搬家的感受吧

    01

    最近在搬家,很多堆在角落裡的東西終於重見天日,有新的、更大的地方安放。

    但我怎麼也快樂不起來……

    因為還沒到正式搬家的日子,大件還得等搬家公司一次性搞定,所以最近搬的都是家裡的零散小件,比如一些不穿的鞋,衣服、書等。

    我粗略一看,都是平時已經不再用的東西。

    我曾想過要扔掉一些沒用的東西,也確實清除了不少,但家裡還是有很多物品。

    究其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扔的東西還不夠多,總覺得這還會用到,那又不是垃圾,扔掉怪可惜的;二是仍在不斷囤積東西,有的是買來的,有的是朋友送的。

    “斷舍離”跟減肥一樣的邏輯。

    要減肥,就得製造能量差。吃入的熱量比消耗的熱量少,不運動也能夠減肥,否則再怎麼保持運動的老習慣也達不到最終目的。

    今年我保持較好的運動頻率,年內可以完成跑步100次的計劃,平均下來每3天1次。初期為了恢復運動只能跑2-3公里,現在基本上5公里打底。

    如果換算成閱讀,一年跑100次步跟讀100本書一樣,在很多人看來是很牛逼的事,關鍵在能否堅持。

    02

    我不是崇洋媚外,只是確實喜歡日本人和美華人家裡佈置的方式,最初印象是在美劇和日劇上看到的。

    我曾經認為也許是別人家房子大,有地方擺放和佈置。直到後來到外國朋友家做客,才發現這跟房子的面積關係並不大。

    美華人講究私人空間和住宿環境。就算合住,客廳、廚衛可以共享,房間必須是屬於自己的小樂園。要麼就單獨租套公寓,位置要好,廚房和衛生間的整潔是他們關注的重點。

    因此,他們很願意拿出薪水的大比例(至少一半以上)在好地段租套公寓,對吃的慾望比我想象中要低。朋友聚會較正式,還要來點酒,但大部分情況下一個簡單的沙拉或三明治就能解決飽腹問題。

    這和華人的生活習慣有很大不同。

    華人更願意壓低房租,把錢留在吃飯、娛樂和存錢等事物上。即使耗費大量金錢和貸款來購買住房,還是不會租好一點的房子居住,剩下的錢無非花在孩子的教育,以及自己的吃喝上。

    總體來看,華人在改革三十年來進步很快,是富裕起來了,生活質量有提高,但離生活的品質仍存在差距。

    03

    雖然搬到更大更新的房子,但我確實沒有過多的驚喜。

    這些年我做出的某些變化,讓我得到成長和進步。但我告誡自己:必須有新的模式來應對新變化。如果我不能在行為習慣和思維模式上產生變革,搬家只是浮於表面。

    家裡的物品原來是怎麼擺放的,換到新的房子還是什麼樣,櫃門開啟,該堆的還是堆在那裡。

    你的生活習慣,決定了你的做事風格。

    可要解決此問題,似乎也蠻難的。比如在我家是三代同住,人數多,生活習慣迥異,家裡亂很正常。雖然老人幫著打掃,我週末也經常出手收拾,但收拾的速度趕不上亂的速度。

    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這個週末的上海異常寒冷,外面下著小雨。我們基本沒有出門,我看了兩部電影,抽空思考如何改變住家環境的問題。

    首先,還是要從我做起。

    我的生活相對還是簡單的,主要有三樣東西——衣物(衣服、鞋、包),書,器物(電腦投影等電子產品,樂器)。我日常有很好地收拾東西的習慣,書和器物應該會收拾很好,重點在衣物。

    搬新家後,很多陳年不穿的,或者現在已經不適合我的衣服必須扔掉或捐掉。剩下的分冬、春秋和夏三大部分來擺放,擺放要注意疊放的方法,適合選擇和收納,網上有很多方法。不能再簡單疊放在一起,把自己當魔術師,每次都是抽衣服。這方面,知乎上有不少高質量的回答。

    最最重要的是,以後再添置衣服要看需求,按需再買。我這次收拾衣服時竟然發現自己有好幾條西褲,由於收納散亂,需要穿的時候找不到,然後就急忙買一條。

    其次,從小孩抓起。孩子的東西主要有衣服、書和玩具。衣服家人會幫助清理和收拾,書籍的整理我有現實的經驗,孩子重點要學會拿和取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項,玩具同理。

    最後,難的是改變老人的生活習慣,畢竟日常家裡打掃衛生等老人是主力,要改變他們原來的做法還是有挑戰的。

    但是,這正是改變的最大意義。

    年齡越大,我們越不喜歡有變化,越適應固有的做法,缺少學習的動力。於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我們會覺得時間怎麼過得那麼快?

    打個不恰當的比方——當我們遭遇困難或挫折時,是否覺得度日如年?

    因為其中有太多的不適應和不舒服。但同時,我們會主動調動體力和腦力來應對這樣的挑戰,反而會覺得活得有滋有味,潛意識裡時間的速度也放慢了。

    經過如此思考,我暗暗給自己打氣和制定實施計劃,先改變自己和孩子,最後來改變他們會相對容易地多。等老人也改變後,又可以反過來作用到孩子身上,這是共贏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拍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