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良雲日記

    1父母習慣了擔心牽掛孩子,但在孩子青春期,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主動成長。對孩子的“無為”,會利大於弊

    孩子青春期是走向獨立的過程,家長要保護孩子有價值的方面。比如積極的內心,愛美求好的心理,對成功的追求。

    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有好有壞,對好的訊息,家長要及時給予認可肯定,保護孩子的主動性。不好的事要區別對待,違背原則的事要強行干預,小事則略做提醒即可。

    孩子的真實興趣會漸漸的體現出來,只要是正當的興趣,都要支援孩子,興趣很多時候會決定人生的幸福程度甚至人生的走向。只要孩子能正確處理興趣與學習的關係就是好的。

    家長面對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壞心情狀態下,請遠離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外在莽撞大膽,實際敏感脆弱,保護好他們的好心情,確保順利度過青春期。

  • 2 # 英普樂思ABCPlus

    1、反省自己,少嘮叨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家長不要一看到孩子出現和以往不同的舉動,就認為這是青春期逆反行為。先要觀察一下貨瞭解一下原因,若是孩子有正當理由或事出有因,則另當別論。若確是逆反行為也不要盲目壓制。

    首先,家長自己要反思:自己是否個性太強了;領導欲、控制慾是否太強了;自己是否忘了“孩子越大越不屬於娘”的規律了;或者想想孩子是否什麼地方對自己有意見等,然後針對孩子對自己反感的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其次,不要對孩子每個小錯誤都橫加指責,為了一點小事把爭吵升級為全面戰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心理的私人空間,只要孩子的言行不超過“度”,如女兒只是想嘗試一下媽媽的化妝品或買了一本新潮的雜誌;兒子想換一種不出格的新潮髮型或對某一件事提出的不同觀點等,這類小事不用管、也不該管,最多過問一下而已,也不需表什麼態。因為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管得太多、太細,干涉過多。

    2、多溝通、少粗暴

    孩子到了該年齡段出現一些逆反言行是必然的,若不出現反而不正常。若要和孩子相處得好,做工作有效,並非是到了這個年齡段才和孩子處好關係,而是從小就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眼裡,家長應該是個既可敬又可親的長輩,同時還是個“良師益友”。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自覺不自覺的都有唯我獨尊的心理,期望孩子的認同。有的父母說:“孩子是我生的,當然都得聽我的。”“孩子還小應當服從家長,孩子的事應當父母決定。”因此,有的家長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事實上,孩子的發展不是父母一廂情願的事情,不管父母有多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認同後,父母美好的期望才能轉化為孩子的行動,才能有效果。 所以有事要和孩子多溝通,選擇時機,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心,先聽聽他們的想法,再做出決定。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家長拿出權威、居高臨下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有時表面上孩子似乎是接受了,實際上口服心不服,導致下一次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3、堅持原則,不能遷就孩子

    在這個逆反階段,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應加以區分。有些要求家長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提出一些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物質要求,崇尚名牌、追求奢侈、相互攀比等。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採取“硬”和“軟”的兩手。 “硬”的一手是:面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長應明確表態,不會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使經濟條件允許也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果一味滿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容易助長虛榮心,孩子的注意力有可能就不放在學習上,成績大多會下降;還有怕孩子反抗、一味遷就孩子,那麼孩子今後會以此為“起點”,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來迫使家長就範。但家長在堅持原則、不遷就孩子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講道理、擺事實。不能簡單地以沒錢為由,甚至態度簡單化和以打罵等粗暴的行為來回絕孩子的要求。 “軟”的一手是: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裡確有不少同伴都有的東西,那麼適當滿足他一、二樣也可以,比如手錶、名牌衣服等,但最好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某個目標(目標設定要合理),一旦目標達到,作為獎品獎勵給他。

    4、實在沒轍,另尋辦法。

    有少數家長說,以上的方法我都試過了,但還是不見效,就像有句俗語叫“四季豆不進油鹽”,他犟頭拐腦你拿他就是沒轍。若孩子真的和家長作對打瞭如此地步,一方面說明長期以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和諧,需要反省;另一方面就需要有第三方介入才能處理好關係,可以與孩子信任的其他長輩或信任的老師進行溝通;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和心理醫生幫助進行家庭治療。 每個孩子成長到青少年時期,都會有青春期逆反的表現,這是正常的。首先家長應感到高興,說明孩子長大了;其次家長也應明白,自己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方法,才能較好地與孩子相處。

  • 3 # 藝壇世界

    青春期心理特徵

      ★心理上“鎖”。進入青春期,少男少女結束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童時代,進入了“多事之秋”。此時由於心理的不斷髮展,他們的情緒自控能力比孩提時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會掩飾、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出現心理“閉鎖”的特點。過去愛說愛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他們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很少和父母交談,甚至拒絕父母的關愛。

      ★心理向成熟過渡。青春期是長大成人的開始,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這一過程對他們來說是漫長而痛苦的。此時,他們既非大人,又非兒童,原來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因此,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滯後的矛盾;獨立意識增強與實際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閉鎖”的矛盾。

      家長如何應對

      應該說,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要理解、接納孩子。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母子關係。

      一、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啟發誘導

      學生在家庭中生活,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會給學生以巨大的心理影響,甚至對他一生的發展具有定向與導航的作用。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切不可忽視家庭這個重要因素,創設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氣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每一位家長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並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家長應以身作則,父母的角色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做父母的必須對自己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進行反省,注意修正自身的不良個性,隨時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東西。

      (二)建立合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勢必會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保持尊老睦鄰、互愛互助、同情別人的困難、樂觀地對待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品質。

      (三)建立穩定的家庭生活秩序。父母應該合理地孩子安排家務活動,從中培養孩子講信用、愛生活、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這對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與性格有促進和保護作用,為以後正確地待人處世做好心理準備。

      (四)家長要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掌握愛和嚴的分寸,將真正的愛與無原則的嬌慣、溺愛、放縱區分開來,愛應當表現的有分寸、有理智,但嚴決不是扳起面孔、動輒訓斥、打罵、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又要能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耐心培養文明行為、良好品質和行為舉止。

      (五)倘開家庭大門,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與社會接觸,多與同伴接觸,減少說教,加強孩子對社會、經濟、政治的接觸鍛鍊。

      (六)善於啟發誘導學生的心理,如果要求學生做一件事,最好不要生硬地規定怎麼做,而是想方設法地誘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自願自覺地去做。孩子雖小,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但意志還比較脆弱,心理還不夠穩定,任何不當的批評或指責、或簡單的否定,都有可能傷害或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意志消沉、厭學逃學、直至荒廢學業。所以要儘可能地不對孩子施加壓力,發號施令,不要生硬地規定“不許做什麼”或“應該如何做”。對於要求孩子做的事,對他說希望你如何如何或是透過表揚,鼓勵他繼續這樣做,對於不許他做的事,要耐心講明道理,然後讓孩子自己說該不該做。以後,如果他又重犯了老毛病,應對孩子說:你自己要說話算數,爸爸媽媽可是相信你呢!這樣不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使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從而不斷進步。

      二、在學校裡得到教師的培養和指導

      (一)愛心感化法。

      愛是消融心理障礙的溶劑。只有執著的愛才能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激發上進心。愛得越少,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強。因此,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受教育的狀況,對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懂得老師之所以“責之嚴”,完全是因為“愛之深”。如果學生一旦明白家長或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能大大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愛要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看到學生心靈的排列組合,變化過程。有了愛,才能尊重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把批評化為學生自我鞭策的內驅力;才能因材施教,嚴以律已,避免一切誘發逆反心理的外因;才能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去認識、創造自己的價值。如對學生罰站,大聲訓斥,諷刺挖苦,翻過去老帳等做法,都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造成逆反心理。教師應摒除這些不良作法,多給他們教育的愛心,幫助他們認清是非,創設有利條件,揚其善而救其失。做到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避免產生逆反心理。

      (二)信任鼓勵法。

      信任是學生對教師的心理寄託。一旦教師出現使學生喪失信任的行為,這時教師的威信的喪失與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不可分離的必然逆差。信任是師生間的友誼之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特別是某些細小環節上,投以信任的目光或期待的暗示,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表現欲。在教學中,對中差生應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看作業,優先輔導,使其在老師的信任中,積極進取,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教師還要尊重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絕不可厚此薄彼,對每一個學生,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處,更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積極因素,進而因勢利導。只有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感和平等感,才能有效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成功激勵法。

      學生逆反心理大都來自後天成績差,屢考屢敗,情緒低落,厭倦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要求不要過高,要耐心期待,使學生在成功中感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學習,消除逆反心理。因而教師必須因材施教,降低差生難度,放寬考試尺度。每個提問,每道練習,都應讓差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甚至哪類練習,哪種極書設計,考試內容,適合哪一層次學生,都要反覆琢磨,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增強樂趣,消除逆反心理。要善於發現差生的閃光點,有分寸地予以表揚鼓勵,充分發揮其優勢特長,讓其在第二課堂施展才華。頻繁的成功激勵,使學生克服自卑,認識自我,自覺抵制逆反心理。

      (四)興趣培養法。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學習動機中最積極而又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學科產生了興趣,也就會去執著地追求和鑽研;反之,學習就索然無味,無異於一種苦役,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牴觸情緒,以致於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對於新鮮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或創造情境,或設定疑問,或引爆情感,誘發學生渴求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知識的海洋,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學習目的,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善學”、“勤學”。

  • 4 # 米粒兒爸爸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讀了很多此方面書籍,聆聽了很多人的建議,發現都是大和空的答案,因為總感覺落實到自己身上不可取。

    個人建議還是改變一下思維方式,效果會更好些!

    首先,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就記住一句話: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的,你家孩子再差你也扔不掉。所以用一分鐘時間寫下孩子的優點,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找閃光點,等誰找呢?

    其次,不要說青春期和叛逆期,這樣無形之中潛意識影響孩子,會無中生有,惡性迴圈。

    最後,聊聊天,如果您聊不下去或者沒得可聊,那就證明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我們佔一半以上,我們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進行溝通。

  • 5 # 動圖嚨咚嗆

    1.身體力行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善於、樂於、甚至沉迷於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家長天天抽菸喝酒,孩子也學會了抽菸喝酒,這時候你教訓孩子不能抽菸喝酒。也許孩子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抽菸喝酒,為什麼我不行?也許你會覺得顏面掃地憤怒出手,但是這樣只會激化矛盾,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也會讓孩子遇到問題都透過武力解決。

    2.耐心商量教育孩子

      由於教育的傳承性,家長會用自己兒時父母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寫作業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狗窩,你看亂成什麼樣子了!”“關掉手機趕緊寫作文!”如果處於少兒期,也許你的這種方式會很有效。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耐心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寫作業了,現在已經8點了。”“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收拾一下,這樣你同學來了也會覺得你很懂事。”“我們把書記先放一邊,認真完成作文再寫怎麼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如:“你是今天寫作為還是明天上午寫呢?”但是如果孩子做出了選擇,你需要讓他明確規則意識,如果到了明天上午還沒寫,那就告訴孩子他違規了,當孩子違規,不要急於去懲罰,但是可以撤銷一些獎勵。

    3.積極肯定孩子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所以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也會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現代教育理論提倡賞識教育,透過誇獎、讚美、鼓勵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又不寫作業了,老師都告到家裡來了!”“又去玩水,為什麼總不注意安全?”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麼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兒子,你真的長大了,學習越來越努力了。”孩子三次考試都不好,但是其中有一次相對還不錯,肯定僅有的考得不錯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4.學會關愛孩子

    嘮叨,是所有人反感的東西,沒有誰願意聽嘮叨,不管是你的父母、領導還是長輩,如果有人嘮叨你的問題,可能你會特別煩,但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是否也在嘮叨?當你的嘮叨沒用,甚至引起孩子叛逆與反感,不妨改變一下策咯,學會用關愛的方式教育孩子。當你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可以多透過關愛的方式,比如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孩子放學回家,開心的說一句乖女兒回來啦;睡覺之前,表揚一下孩子並且可以給孩子讚揚的手勢。青春期孩子是特別需要關愛與認可的,但是很多家長往往習慣於嘮叨,甚至因為工作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會把孩子作為出氣筒。學會關愛,給孩子一份溫暖,你的孩子才能快快長大。

    5.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長

    青春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多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雖然還很稚嫩,但是已經可以去處理一些事情。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各種不行,各種問題,所以處處介入,各種管教,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很多時候恨不得以身代之。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記得初中的時候,父親把家裡的小事情都讓我處理,慢慢的家裡的人情往來,很多都是我獨自參與,剛開始確實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沒有歷練,何來成長?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6.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這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榜樣,也是確立正確的方向。孩子長大以後,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確定孩子的路是正確的,其他的就讓孩子自由發揮。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這時候的引領作用十分必要;孩子長大以後,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自己安心的做一個觀眾就好。這個讓位很重要也很必要,是讓給了尊重與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總是護著孩子,不想有任何磕碰,這種愛是偉大的,但是也許有更大的坑在等著孩子。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去前行和探索,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經歷風雨才能有最後美麗的彩虹。

  • 6 # 張良雲日記

    1父母習慣了擔心牽掛孩子,但在孩子青春期,要學會放手,讓孩子主動成長。對孩子的“無為”,會利大於弊

    孩子青春期是走向獨立的過程,家長要保護孩子有價值的方面。比如積極的內心,愛美求好的心理,對成功的追求。

    孩子反饋回來的資訊有好有壞,對好的訊息,家長要及時給予認可肯定,保護孩子的主動性。不好的事要區別對待,違背原則的事要強行干預,小事則略做提醒即可。

    孩子的真實興趣會漸漸的體現出來,只要是正當的興趣,都要支援孩子,興趣很多時候會決定人生的幸福程度甚至人生的走向。只要孩子能正確處理興趣與學習的關係就是好的。

    家長面對孩子說話時,要注意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壞心情狀態下,請遠離孩子。青春期的孩子外在莽撞大膽,實際敏感脆弱,保護好他們的好心情,確保順利度過青春期。

  • 7 # 英普樂思ABCPlus

    1、反省自己,少嘮叨

    孩子到了這個年齡段,家長不要一看到孩子出現和以往不同的舉動,就認為這是青春期逆反行為。先要觀察一下貨瞭解一下原因,若是孩子有正當理由或事出有因,則另當別論。若確是逆反行為也不要盲目壓制。

    首先,家長自己要反思:自己是否個性太強了;領導欲、控制慾是否太強了;自己是否忘了“孩子越大越不屬於娘”的規律了;或者想想孩子是否什麼地方對自己有意見等,然後針對孩子對自己反感的方面尋求解決辦法。 其次,不要對孩子每個小錯誤都橫加指責,為了一點小事把爭吵升級為全面戰爭。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心理的私人空間,只要孩子的言行不超過“度”,如女兒只是想嘗試一下媽媽的化妝品或買了一本新潮的雜誌;兒子想換一種不出格的新潮髮型或對某一件事提出的不同觀點等,這類小事不用管、也不該管,最多過問一下而已,也不需表什麼態。因為孩子最討厭的就是父母對自己管得太多、太細,干涉過多。

    2、多溝通、少粗暴

    孩子到了該年齡段出現一些逆反言行是必然的,若不出現反而不正常。若要和孩子相處得好,做工作有效,並非是到了這個年齡段才和孩子處好關係,而是從小就要和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孩子眼裡,家長應該是個既可敬又可親的長輩,同時還是個“良師益友”。 現實生活中,許多家長自覺不自覺的都有唯我獨尊的心理,期望孩子的認同。有的父母說:“孩子是我生的,當然都得聽我的。”“孩子還小應當服從家長,孩子的事應當父母決定。”因此,有的家長常常將自己的意願強加於孩子。事實上,孩子的發展不是父母一廂情願的事情,不管父母有多好的期望,只有取得孩子的認同後,父母美好的期望才能轉化為孩子的行動,才能有效果。 所以有事要和孩子多溝通,選擇時機,心平氣和地和孩子談心,先聽聽他們的想法,再做出決定。最要不得的方法是,家長拿出權威、居高臨下強迫孩子接受自己的意見,有時表面上孩子似乎是接受了,實際上口服心不服,導致下一次引起孩子更激烈的反抗。

    3、堅持原則,不能遷就孩子

    在這個逆反階段,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不能一味地滿足,應加以區分。有些要求家長是不能接受的,比如:提出一些超出家庭承受能力的物質要求,崇尚名牌、追求奢侈、相互攀比等。對於這種情況家長應採取“硬”和“軟”的兩手。 “硬”的一手是:面對孩子提出的不合理要求,家長應明確表態,不會滿足孩子的要求。即使經濟條件允許也不能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如果一味滿足了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容易助長虛榮心,孩子的注意力有可能就不放在學習上,成績大多會下降;還有怕孩子反抗、一味遷就孩子,那麼孩子今後會以此為“起點”,提出更多的不合理要求來迫使家長就範。但家長在堅持原則、不遷就孩子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應該心平氣和地與孩子溝通,講道理、擺事實。不能簡單地以沒錢為由,甚至態度簡單化和以打罵等粗暴的行為來回絕孩子的要求。 “軟”的一手是:如果孩子所處的環境裡確有不少同伴都有的東西,那麼適當滿足他一、二樣也可以,比如手錶、名牌衣服等,但最好有個先決條件,就是讓孩子透過自己的努力在短時間內能夠達到某個目標(目標設定要合理),一旦目標達到,作為獎品獎勵給他。

    4、實在沒轍,另尋辦法。

    有少數家長說,以上的方法我都試過了,但還是不見效,就像有句俗語叫“四季豆不進油鹽”,他犟頭拐腦你拿他就是沒轍。若孩子真的和家長作對打瞭如此地步,一方面說明長期以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關係不和諧,需要反省;另一方面就需要有第三方介入才能處理好關係,可以與孩子信任的其他長輩或信任的老師進行溝通;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師和心理醫生幫助進行家庭治療。 每個孩子成長到青少年時期,都會有青春期逆反的表現,這是正常的。首先家長應感到高興,說明孩子長大了;其次家長也應明白,自己必須改變以往的教育方法,才能較好地與孩子相處。

  • 8 # 藝壇世界

    青春期心理特徵

      ★心理上“鎖”。進入青春期,少男少女結束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孩童時代,進入了“多事之秋”。此時由於心理的不斷髮展,他們的情緒自控能力比孩提時有了較大的提高,學會掩飾、隱藏自己的真實情緒,出現心理“閉鎖”的特點。過去愛說愛笑的孩子,進入青春期可能會變得沉默寡言。他們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很少和父母交談,甚至拒絕父母的關愛。

      ★心理向成熟過渡。青春期是長大成人的開始,是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這一過程對他們來說是漫長而痛苦的。此時,他們既非大人,又非兒童,原來的孩童世界已被打破,但新的成人世界又尚未建立。因此,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矛盾和衝突。比如,生理成熟提前和心理成熟滯後的矛盾;獨立意識增強與實際能力偏低的矛盾;渴望他人理解,但又心理“閉鎖”的矛盾。

      家長如何應對

      應該說,青少年出現的各種變化是青春期生理、心理發展的必然結果,是青少年由不成熟向成熟轉化過程中的正常表現。如果孩子有類似的“問題”,作為家長應該保持平和的心態,用積極的態度、科學的知識、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

      ★要理解、接納孩子。孩子出現的一系列身心變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難以控制的,此時特別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納。千萬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變化,或者發現孩子的反常行為就大呼小叫、驚慌失措,更不要打罵訓斥,橫加指責。否則,只會加劇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與父母的隔閡。

      ★做孩子的朋友。青春期孩子的最大願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獨立,希望別人把他們當成大人,平等相待。這就要求家長要轉變角色和教育觀念,改變居高臨下、命令式的單向教育為平等、探討式的雙向教育。從單純關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轉變到指導孩子的發展和成長,努力成為孩子的良師益友。據調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惱後不是向父母和老師訴說,而是找朋友傾訴。那些順利、平穩度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良好的家庭氣氛與和諧的母子關係。

      一、家庭的影響和父母的啟發誘導

      學生在家庭中生活,良好和諧的家庭氣氛會給學生以巨大的心理影響,甚至對他一生的發展具有定向與導航的作用。在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中切不可忽視家庭這個重要因素,創設有利於孩子心理健康發展的家庭氣氛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每一位家長都應引起高度的重視,並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一)家長應以身作則,父母的角色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做父母的必須對自己個人的生活方式和處世態度進行反省,注意修正自身的不良個性,隨時為孩子提供健康的東西。

      (二)建立合諧、愉快的家庭氣氛,勢必會對孩子健康心理的形成產生積極的影響,保持尊老睦鄰、互愛互助、同情別人的困難、樂觀地對待每一件事情的良好品質。

      (三)建立穩定的家庭生活秩序。父母應該合理地孩子安排家務活動,從中培養孩子講信用、愛生活、勤勞節儉的生活品質,這對保持孩子良好的情緒與性格有促進和保護作用,為以後正確地待人處世做好心理準備。

      (四)家長要合理地表達自己的感情,掌握愛和嚴的分寸,將真正的愛與無原則的嬌慣、溺愛、放縱區分開來,愛應當表現的有分寸、有理智,但嚴決不是扳起面孔、動輒訓斥、打罵、既要尊重孩子的人格、滿足孩子的正當需求,又要能抵制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耐心培養文明行為、良好品質和行為舉止。

      (五)倘開家庭大門,讓孩子多與大自然接觸,多與社會接觸,多與同伴接觸,減少說教,加強孩子對社會、經濟、政治的接觸鍛鍊。

      (六)善於啟發誘導學生的心理,如果要求學生做一件事,最好不要生硬地規定怎麼做,而是想方設法地誘發孩子的興趣,讓他自願自覺地去做。孩子雖小,也是有獨立人格的人,都有一定的自尊心和榮譽感,但意志還比較脆弱,心理還不夠穩定,任何不當的批評或指責、或簡單的否定,都有可能傷害或挫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使他們意志消沉、厭學逃學、直至荒廢學業。所以要儘可能地不對孩子施加壓力,發號施令,不要生硬地規定“不許做什麼”或“應該如何做”。對於要求孩子做的事,對他說希望你如何如何或是透過表揚,鼓勵他繼續這樣做,對於不許他做的事,要耐心講明道理,然後讓孩子自己說該不該做。以後,如果他又重犯了老毛病,應對孩子說:你自己要說話算數,爸爸媽媽可是相信你呢!這樣不斷培養孩子的自尊心、上進心,使孩子克服“逆反心理”,從而不斷進步。

      二、在學校裡得到教師的培養和指導

      (一)愛心感化法。

      愛是消融心理障礙的溶劑。只有執著的愛才能引起學生的心理共鳴,激發上進心。愛得越少,學生的逆反心理越強。因此,從根本上改變學生被動受教育的狀況,對學生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使他們懂得老師之所以“責之嚴”,完全是因為“愛之深”。如果學生一旦明白家長或老師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就能大大減輕學生的逆反心理。愛要深入到學生心靈深處,看到學生心靈的排列組合,變化過程。有了愛,才能尊重學生,正確對待學生的錯誤,把批評化為學生自我鞭策的內驅力;才能因材施教,嚴以律已,避免一切誘發逆反心理的外因;才能循循善誘引導學生去認識、創造自己的價值。如對學生罰站,大聲訓斥,諷刺挖苦,翻過去老帳等做法,都易使學生產生對立情緒,造成逆反心理。教師應摒除這些不良作法,多給他們教育的愛心,幫助他們認清是非,創設有利條件,揚其善而救其失。做到以愛動其心,以嚴導其行,避免產生逆反心理。

      (二)信任鼓勵法。

      信任是學生對教師的心理寄託。一旦教師出現使學生喪失信任的行為,這時教師的威信的喪失與學生逆反心理的產生,是不可分離的必然逆差。信任是師生間的友誼之橋。如果我們在教學中,特別是某些細小環節上,投以信任的目光或期待的暗示,學生就會產生一種強烈的表現欲。在教學中,對中差生應優先提問,優先板演,優先看作業,優先輔導,使其在老師的信任中,積極進取,避免逆反心理的產生。教師還要尊重學生,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對學生要一視同仁,絕不可厚此薄彼,對每一個學生,既要看到他的不足之處,更要善於發現他身上的積極因素,進而因勢利導。只有讓學生對教師產生了信任感和平等感,才能有效避免學生產生逆反心理。

      (三)成功激勵法。

      學生逆反心理大都來自後天成績差,屢考屢敗,情緒低落,厭倦學習。這就需要教師對學生要求不要過高,要耐心期待,使學生在成功中感到學習的樂趣,主動學習,消除逆反心理。因而教師必須因材施教,降低差生難度,放寬考試尺度。每個提問,每道練習,都應讓差生“跳一跳摘到桃子”。甚至哪類練習,哪種極書設計,考試內容,適合哪一層次學生,都要反覆琢磨,使每一個學生都有成功的機會,增強樂趣,消除逆反心理。要善於發現差生的閃光點,有分寸地予以表揚鼓勵,充分發揮其優勢特長,讓其在第二課堂施展才華。頻繁的成功激勵,使學生克服自卑,認識自我,自覺抵制逆反心理。

      (四)興趣培養法。

      興趣是一個人力求接觸和認識事物的意識傾向,是學習自覺性的起點,是學習動機中最積極而又最活躍的成分,是推動學習的直接動力。在學習過程中,如果學生對某學科產生了興趣,也就會去執著地追求和鑽研;反之,學習就索然無味,無異於一種苦役,久而久之就會產生牴觸情緒,以致於逆反心理。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善於激發學生對於新鮮知識的好奇與探求之心,或創造情境,或設定疑問,或引爆情感,誘發學生渴求學習知識的濃厚興趣,引導他們進入知識的海洋,在教學中自然地滲透理想信念教育,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正確的學習目的,激發出他們強烈的學習興趣和願望,變“要我學”為“我要學”,變“苦學”為“樂學”、“善學”、“勤學”。

  • 9 # 米粒兒爸爸

    不知道,您有沒有這樣的感受,讀了很多此方面書籍,聆聽了很多人的建議,發現都是大和空的答案,因為總感覺落實到自己身上不可取。

    個人建議還是改變一下思維方式,效果會更好些!

    首先,認識到孩子的獨特性。就記住一句話:別人家的孩子再好也是別人的,你家孩子再差你也扔不掉。所以用一分鐘時間寫下孩子的優點,自己的孩子自己不找閃光點,等誰找呢?

    其次,不要說青春期和叛逆期,這樣無形之中潛意識影響孩子,會無中生有,惡性迴圈。

    最後,聊聊天,如果您聊不下去或者沒得可聊,那就證明孩子出現問題的原因我們佔一半以上,我們並沒有教會孩子如何進行溝通。

  • 10 # 動圖嚨咚嗆

    1.身體力行教育孩子

     很多家長善於、樂於、甚至沉迷於反覆給孩子灌輸大道理,如果孩子表現出心不在焉的樣子,說教就變成教訓了。說教的態度是居高臨下的,說教的前提是把自己的話當真理,孩子必須聽,但實際上許多孩子很反感父母的說教。比說教更有力的是身教。身教起到榜樣和示範作用,要身體力行,做給孩子看,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比如家長天天抽菸喝酒,孩子也學會了抽菸喝酒,這時候你教訓孩子不能抽菸喝酒。也許孩子在會反駁你:你都天天抽菸喝酒,為什麼我不行?也許你會覺得顏面掃地憤怒出手,但是這樣只會激化矛盾,不但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可能也會讓孩子遇到問題都透過武力解決。

    2.耐心商量教育孩子

      由於教育的傳承性,家長會用自己兒時父母教育的方式教育孩子,習慣對孩子用命令句:“你應該寫作業了,聽到沒有!”“去收拾你的狗窩,你看亂成什麼樣子了!”“關掉手機趕緊寫作文!”如果處於少兒期,也許你的這種方式會很有效。但青春期的時候,孩子不再懼於你的威懾,對這種帶有強制性的命令開始陽奉陰違,或公開反抗。如果換成耐心商量的方式,用溫和的口氣和孩子說話,就不一樣了。比如“你是不是該寫作業了,現在已經8點了。”“你能不能把自己的房間好好收拾一下,這樣你同學來了也會覺得你很懂事。”“我們把書記先放一邊,認真完成作文再寫怎麼樣?”如果家長擔心孩子不聽,可以讓孩子自己選擇,如:“你是今天寫作為還是明天上午寫呢?”但是如果孩子做出了選擇,你需要讓他明確規則意識,如果到了明天上午還沒寫,那就告訴孩子他違規了,當孩子違規,不要急於去懲罰,但是可以撤銷一些獎勵。

    3.積極肯定孩子

      謙虛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所以家長總是無意中用否定句來否定孩子,也會經常說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現代教育理論提倡賞識教育,透過誇獎、讚美、鼓勵促進孩子身心健康成長。

    “又不寫作業了,老師都告到家裡來了!”“又去玩水,為什麼總不注意安全?”以上都是在否定孩子:孩子不聰明,孩子不乖,孩子不誠實。這樣的負面標籤會讓孩子感到自己不好,成人的否定會變成自己對自己的否定。反正我不好,乾脆破罐子破摔!我就“不好”給你看,看你怎麼辦!孩子不可能不犯錯誤的,也不可能沒有一點缺點,但孩子同樣有好的一面,我們何不放過孩子不好的一面,抓好的一面給予肯定呢?比如發現孩子懂事了,加以肯定:“兒子,你真的長大了,學習越來越努力了。”孩子三次考試都不好,但是其中有一次相對還不錯,肯定僅有的考得不錯的一次,增強他的信心,讓他看到希望。而孩子也會在家長不斷的肯定、表揚、欣賞中朝著好的一面發展。

    4.學會關愛孩子

    嘮叨,是所有人反感的東西,沒有誰願意聽嘮叨,不管是你的父母、領導還是長輩,如果有人嘮叨你的問題,可能你會特別煩,但是教育孩子的時候,你是否也在嘮叨?當你的嘮叨沒用,甚至引起孩子叛逆與反感,不妨改變一下策咯,學會用關愛的方式教育孩子。當你要交給孩子一個任務時,可以多透過關愛的方式,比如給他一個鼓勵的眼神;孩子放學回家,開心的說一句乖女兒回來啦;睡覺之前,表揚一下孩子並且可以給孩子讚揚的手勢。青春期孩子是特別需要關愛與認可的,但是很多家長往往習慣於嘮叨,甚至因為工作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也會把孩子作為出氣筒。學會關愛,給孩子一份溫暖,你的孩子才能快快長大。

    5.相信孩子的自我成長

    青春期,隨著孩子自我意識的覺醒,很多時候,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判斷,雖然還很稚嫩,但是已經可以去處理一些事情。很多家長,總覺得孩子各種不行,各種問題,所以處處介入,各種管教,怕孩子做不好自己的事,很多時候恨不得以身代之。在家長眼裡,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殊不知這樣的管制,反而讓孩子失去了責任感,把自己的成長交給了家長;同樣,這樣的管制使孩子的自制力無從培養。記得初中的時候,父親把家裡的小事情都讓我處理,慢慢的家裡的人情往來,很多都是我獨自參與,剛開始確實很多不懂的地方,但是沒有歷練,何來成長?家長該放手時要放手,教會孩子去為自己負責,該信任的時候要信任,給孩子鍛鍊的機會,這樣才能讓孩子在體驗中成長。

    6.給孩子足夠的空間

      孩子小的時候,家長要站在孩子的前面,領著孩子走,這是為了給孩子一個榜樣,也是確立正確的方向。孩子長大以後,家長要站在孩子的身後,跟隨著孩子,看著孩子走,只需關鍵的時候扶一把,確定孩子的路是正確的,其他的就讓孩子自由發揮。孩子小的時候,家長習慣於在前臺,“指揮”著孩子的成長,這時候的引領作用十分必要;孩子長大以後,應該移身幕後,讓孩子上臺主演,自己安心的做一個觀眾就好。這個讓位很重要也很必要,是讓給了尊重與信任,是給孩子讓出了成長的空間,給孩子自主的、選擇的權利,同時也賦予了孩子責任。如果總是護著孩子,不想有任何磕碰,這種愛是偉大的,但是也許有更大的坑在等著孩子。每個人的路,都要自己去走,自己去前行和探索,放手讓孩子去嘗試,去經歷風雨才能有最後美麗的彩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種好露地西紅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