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實操筆跡學俊哥

    當兒童處於發脾氣的狀態時,他們從來都不是安靜的提出問題和要求,而是處於一種失衡和故障的狀態。這是他們的一種反抗和自我保護的表現,都是為了維持和保護具有獨特的生命創造力,而這種獨特的生命創造力一直被我們漠視!

    作為家長作為教育者的你,還在漠視孩子的獨特,還在進行自以為是的,錯誤的干預嗎?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不能我們一廂情願的去打造,需要了解他們發脾氣的原因,深入瞭解兒童的內心,瞭解他們成長的秘密,幫助和引導他們成”龍”成“鳳”!

  • 2 # 若水心靈小屋

    “我想要的只是一個溫柔的媽媽”

    禪喜與書影驢 2019-04-20 16:30:27

    上海17歲男孩和母親吵架選擇自盡的事,這兩天想必大家都看到了,不用贅述。

    我能理解,不用百度,單在自己周圍,最近就聽說過兩三件類似的事情(之前把他們寫出來放在這裡:救救孩子,那些提前隕落的花朵們),所幸,有的孩子被救回來了。

    上午跟孩子爸爸聊天,我說17歲孩子的事情出來後,在微博上,匪夷所思的是這個孩子被一堆陌生的家長罵。

    他說這樣的家長都......,他說你不要再傳播這個鏡頭,不要關注點再放在這個孩子身上。

    也有老師跟我說:你不要再轉那個影片,不要再刺激那個媽媽了。

    他們沒多說啥,我理解,這不僅僅是一個特殊的個體事件。而是,其實每個父母包括我自己,在這樣的事件面前,都值得反思。

    先說說自己看到的一些現象吧。

    自己的孩子九月份要上一年級,最近開始混跡在一些幼升小的群裡。

    有時候別人說了一個新玩意,其他人就怕被落下地趕緊打聽和跟隊,有的甚至孩子還在肚子裡,就已經開始焦慮和籌謀。

    我是從小被放養的,父母鮮少過問成績,就自己瘋玩,或者一邊看電視一邊寫作業,就是考了第一名父母也不多表揚說怕孩子驕傲。

    所以,我看到家長們這樣地安排孩子,我作為旁觀的家長,都覺得很有壓力,有點透不過氣。

    他們咋不問:孩子喜歡不喜歡呢?

    我在想,這些父母們都是好心,但就像一個溫室,如果沒有孩子發自內心的自我驅動的生命體驗和連結,一顆小苗要怎樣才能長成蒼天大樹?怎樣面對這漫長一生的溝溝坎坎。

    記得娃兩三歲時曾經很寵溺他,讓他幾乎沒有規則地去“探索”世界,有時候不免打擾別人。

    於是,敬重的老師給我轉了一個連結:《慈母多敗兒》,文章列舉了很多事事替娃包辦的父母,事事鋪路的父母,但是孩子的心理承受力,離開他們,還是很差,一遇到挫折,就很難自我調適,一些惡性事件就會發生。

    那時候,我理解老師的意思是讓我多給孩子吃一些苦,不要管太多,讓他自己經由磨礪習得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內心面對困難的力量慢慢增強起來。

    直到現在,都獲益匪淺。

    孩子慢慢大了。前段時間,6歲的孩子不知道咋地跟他爸爸說起死亡的事情來。他問:人是不是都會死,然後問他爸爸,爸爸和媽媽啥時候會死?

    sigh......

    他爸爸問:為啥這樣問呢?

    孩子說:因為這樣的話,就沒人管我了阿。我想幹嘛就幹嘛了。

    孩子一臉天真和釋放。

    我和他爸爸都一臉“黑線”。

    童言無忌,不過娃真的是很認真的,嘿嘿。

    我問娃:那樣的話你不是很孤單麼?沒人陪你啦。

    娃說:不會啊。還有朋友們啊,那時候幼兒園的同學們都長大啦!

    一顆顆自由自在的靈魂,期待自由自在的空間。

    足夠我們深思......

    記得以前經常有父母遇到孩子教育問題就去跟老師哭訴、求教。

    老師通常雲淡風輕地說:你不要太管他,讓他自己該幹嘛幹嘛,他就會好,你也會好。說完就神秘地笑。

    父母們一臉錯愕。

    老師曾說(大意,原話不記得):大人怎麼可以自大到覺得孩子是可以管就好的呢?

    老師常常說的是:不是管,而是我們要去愛別人,這種愛,就是尊重別人,給別人空間,平等地交流和探討。

    這些話之前曾經整理過一篇文章:

    管好自己,不要管別人

    文章出來後,也有一些爭議?有的網友說:怎麼不管別人,只管自己,如果孩子不管,他能好麼?

    實際上,這不是說真的啥也不管了,自由放任了。不管別人更多是一種心態,是想呼籲父母對孩子,更多不要是管理、控制的心態,而是互相尊重、平等協商、平靜引導。

    我就常常被孩子的智慧震到,常常,他帶給我很多思考,讓我學習到很多。

    我真的從來不認為:孩子是我苦口婆心能夠管出來的,他們,智慧著呢。

    就默默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儘量做好示範,因為身教甚於言教。

    然後在衣食住行方面儘量給他一個基本但不浪費的方便,同時,儘量給他一個比較良善的環境,保護孩子不誤入歧途或者到一些不好的環境中,因為境教甚於身教。

    其他的,就交給孩子的命和時間吧。

    這樣,也許孩子和大人都會舒坦很多。

    說這麼多,好像有點站著說話不腰疼。

    由於個人的修為不夠,我和他爸爸,還是經常會“居高臨下”地讓孩子幹這幹那,自己氣得不行,還偶爾把孩子整哭。

    但我想,我們還是會一邊犯錯,一邊提醒自己,下次情緒再收斂一些,再收斂一些。

    六歲的孩子常說:很喜歡現在的幼兒園。

    我問他:為什麼呀?

    他說:因為老師好溫柔呀。

    我和他爸對視一笑,這麼小的毛孩子,還知道“溫柔”這個詞兒了......

    “爸爸、媽媽不溫柔麼?”我問。

    “嗯,是啊,老師溫柔”孩子說。

    願我們都能做一個溫柔而有力量的家長,讓孩子喜歡和信服, 共勉噢!

    最後,奉送一個泰國短片,《豆芽》,講述一個娃媽是怎麼鼓勵娃的,無論生活幾多艱難,她總是帶著讚許的眼神,對娃鼓勵道:我們試試。

    圖片:花瓣網

  • 3 # 楊家姑娘yang

    在我們農村有句老話 七八歲的孩子惹的雞狗不耐煩 隨著時代的進步 這個年齡段提前了六歲七歲 這個時期孩子性格上的顯得偏激 家長不要過於擔心 現在的孩子透過網路 認知能力 辨別能力 都比較強 也很容易表達自己或許高興 或許傷心的情緒 用這種方式引起家長們的注意 當然 我們家長要明白 孩子為什麼發脾氣 如果無緣無故 無理取鬧 我們家長 不要跟著大呼小叫 顯出自己比孩子有氣勢是的 適當的以靜制動 如果孩子是因為某種要求沒有達到她的滿意而發脾氣 或者我們的某種許諾沒有兌現 引起孩子的不滿 那這個時候 孩子情緒的發洩是必然的前因後果 我們都應該檢討自己 這樣輕易的許諾不要再有 再來就是和孩子平常的交流中 不要以為我是家長就高高在上 學會傾聽 觀察 和他以小夥伴的身份自居 引導培養好的生活習慣 希望借鑑

  • 4 # hyp14184323531

    小孩發脾氣時,大人首先要耐住性子,不要上來就一頓責罵。問清楚孩子發脾氣的原因,是有理還是無理,有理就應該聽他的。無理要和他說明白道理,為什麼不能這樣。不要以為孩子都不懂,孩子其實什麼都明白,關鍵是要看大人是否把他們看成一個獨立的個體,凡事要站在孩子的立場來考慮問題,而不是用家長的身份來進行壓制。

    我家孩子從小我們就尊重她,只要有道理的我們都聽從她的意見。小時候她想學什麼不想學什麼都由她自己決定。上學後其他孩子都在補課,我家孩子不想補,我們都聽從她,孩子成績也一直名列前茅。考上了省重點高中。長這麼大從來沒有過叛逆期,跟我就像朋友一樣,一回家嘰裡呱啦,恨不得把學校的事情都講給我們聽。有什麼事情,第一時間就會跟我們講。

    所以愛孩子,不是要孩子強行服從你,畏懼你,而是要告訴孩子你愛他,他們才會從內心真正愛你。心中有愛的孩子,不會叛逆,不會無故發脾氣,更不會像跳橋那個17歲的男孩那樣,捨得離開你們。

  • 5 # 穎媽育兒原創

    發脾氣只是一個行為,背後的原因是有情緒,至於是生氣 委屈 傷心,還得家長仔細傾聽孩子的心聲。

    建議家長這樣做:

    1、深呼吸,或者喝一大杯水,先保持自己的情緒是平穩的

    2、讓後蹲下來,抱抱孩子

    3、告訴孩子:媽媽/爸爸知道你現在不開心,能跟媽媽/爸爸說說發生了什麼嗎?

    4、如果孩子不說話,還是發脾氣,重複第二條

    5、等孩子情緒稍微平復,重複第三條

    6、傾聽過程,要看著孩子,認真聽,不要說一些:不可以,不行,不同意的話。

    7、傾聽後,和孩子一起探討下次遇到同樣的問題,可以用什麼方法

    8、花時間訓練他

  • 6 # 恩啟自閉症

    發脾氣、哭鬧不止,可以說是孩子最容易出現的一類問題行為,這一行為從幾個月的嬰兒到十幾歲的少年都可能出現。

    從兒童心理發展的角度看,發脾氣其實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孩子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識,有自己的需求並希望被滿足。

    為什麼會發脾氣?

    身體不適

    雖然我們認為發脾氣主要跟需要有關,但不可否認,孩子感到不舒服的時候,很容易焦躁、哭鬧,因此,當孩子發脾氣時,要先排除身體不適的因素。

    需要得不到滿足

    這是孩子發脾氣最常見的原因。孩子的需求往往是想吃某個食物、想玩遊戲、想去某個地方等,如果孩子的需要恰好是可以滿足的,也就不會出現發脾氣了,可是孩子們的需要往往是家長認為不應該滿足的,比如總想吃零食、在應該睡覺的時間想玩手機、晚上想去公園等,這時候不能被滿足的孩子就會發脾氣了。

    有時候,因為孩子本身的發展落後不能表達需要,或者家長和老師對孩子的瞭解有限,根本不明白孩子的需要,更談不上滿足了,這時也會出現發脾氣等行為。

    逃避某件事

    孩子發脾氣還有一種情況,就是逃避做某件事。比如不願意去幼兒園、不想吃某種食物、做練習時間長了等等,如果孩子發脾氣後可以達成心願,不做不喜歡的事,那麼無疑又是一次強化。

    處理:

    1、對於身體不適發脾氣的孩子,首先要安慰,例如擁抱、輕拍背部等,同時觀察孩子的動作,根據對孩子的瞭解,排查孩子不舒服發原因。

    當孩子被安撫平靜後,對於有語言能力的孩子,可以透過語言、圖片、手勢等了解孩子不舒服的原因,並教孩子不舒服的時候該如何表達。對於沒有語言的孩子,不妨記錄下孩子這次發脾氣的時間、發脾氣持續了多久、有沒有發生什麼事情、可能的因素等,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發脾氣的原因。

    2、對於非身體因素髮脾氣的行為,家長和老師需要設定一些規矩,讓孩子明白什麼時間可以得到想要的東西,比如午睡後可以吃小餅乾,下午3點可以玩20分鐘遊戲等等,讓孩子知道這些願望是有機會滿足的,同時,不妨代入代幣制,當孩子按時間做這些事情時,給予獎勵。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必須敢於忽視孩子發脾氣,如果家長很確定這個需要是不合理的,就要堅持冷靜處理,堅持原則。

    3、家長或老師也可以在孩子發脾氣時,給予引導,例如:“只要你不再哭鬧,我就開始數數,數到5時,給你一片小餅乾”。

    4、如果孩子因為逃避任務而發脾氣,是因為任務難度過高,建議降低難度,或調整為孩子可以完成的任務,或者縮短時間等,讓孩子可以完成。

    5、在孩子沒有發脾氣的時候,可以跟孩子約定好,如果一天沒有發脾氣,會得到什麼樣的獎勵,或者發脾氣不超過幾次,會有什麼樣的獎勵,慢慢提升難度,直到孩子不隨意發脾氣。

    6、家長朋友們也要注意,在平時的生活中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因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如果父母常常發脾氣,就離孩子發脾氣不遠了。

    對於孩子發脾氣的干預,一定是越早開始越好,否則隨著TA生理的發育,到了一定年齡,父母就很難管理了。

  • 7 # 8爪媽媽

    3歲以下寶寶

    3歲以下的孩子,動手打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語言表達不成熟

    因語言表達熟練不夠,就用“身體”來表達。因為動作比語言更直接,更能引起注意。

    2.缺乏人際交往

    這時的寶寶,還不會與人交往,當寶寶發生矛盾,就不會表達和處理,只能用動手的方式解決問題。所以,就需要家長及時引導。

    3.不適應環境

    生活環境的變化,如:上幼兒園、搬家、換保姆、也會造成寶寶的不適應,說不出來的情況下,就會動手打。

    4.生理因素導致煩躁

    餓了、病了、出牙等,當身體出現不舒服的時候,寶寶也會以打人的方式,來宣洩。

    瞭解了這四種原因,家長就會知道,3歲以下寶寶打人,通常並不是故意的,而是早期情感和需要的一種表達。

    3歲以上孩子打人,通常有以下幾點原因:

    心理學認為,每個人的行為,表達的都是內心的需求、動機和渴望。孩子也不例外,這時候的孩子手人,往往是心理需求無法滿足。

    1.引起注意

    孩子被冷落,或做了好事,沒有得到父母的認可,也會透過打人或搞破壞,引起注意。

    2. 爭取權力

    在日常生活中,如:想要的東西得不到、或玩具被人拿走了,表面是為了搶奪東西,實則,是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力“,情緒失控就使用暴力解決。

    3.家庭影響

    如何應對寶寶的“暴力”行為?

    1.設計故事

    舉例:如寶寶破壞玩具、圖書或欺負小動物

    為什麼不是講,而是設計故事呢?這時父母要透過給被損壞的圖書、玩具,受傷害的的夥伴編故事,設計情境,模擬情緒,讓孩子明白暴力行為是不對的,增加孩子的同理心。家長可以模擬圖書或小動物受到傷害時的表情,委屈的或假裝哭著說:好疼啊!好疼!你把我踢的好疼,我被你撕疼了,表現出受傷害的樣子,家長要儘量表情誇張,讓孩子 體會對方的感受,從而感受到自己行為的不妥。

    2.幫助孩子宣洩

    舉例:如孩子罵人、抓人、踢人等

    這時,家長要首先:

    1.制止2.共情3.分析4.幫助孩子解決或宣洩

    具體做法:

    馬上拉住孩子手,這時用行動對孩子制止,但不要馬上訓斥,

    迅速蹲下身體和孩子保持目光平視,表達共情,

    可以說:寶寶你不開心了是嗎?(共情)

    然後說:因為XXXX,所以,不開心了是嗎?噢,我知道啦,你想要XXXXX是嗎?(共情、分析)

    你可以這樣和媽媽說:XXXXXX(家長示範並提供解決方案)

    如果身邊有食物,可以等孩子安靜後,獎勵孩子,並說:把不開心吃掉!

    如果是在家中,也可備一個黑板貼紙,某寶有賣,貼上在牆上,讓孩子在黑板上發洩,可以隨便塗畫,並鼓勵孩子畫出或說出心中的不滿,或給孩子一張廢紙讓他撕碎。

    家長應該意識到孩子暴力行為的背後一定有深層次的心理需要,要讓孩子把壞情緒宣洩出來,或鼓勵孩子,說出內心的想法。

    3:隔離法

    舉例:如孩子行為粗野、破壞嚴重,搶小夥伴東西等

    迅速帶孩子離開現場,離開時,家長要對受傷的小夥伴先語言道歉,並解釋,我先帶孩子離開。

    帶孩子到一個安靜的地方時,可按上面第二種方式,進行開導。

    對於一些稍大或理解力強的孩子,也可讓孩子站到或坐到一個指定的區域,進行5~10分鐘的自我反省,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面壁,但整個過程,都不要當著其他孩子,以免傷害孩子自尊。隔離後,要問孩子是否知道錯在哪?或告訴孩子原因。

    當孩子情緒平靜,並意識到自己錯誤後,再帶回現場,向小朋友道歉,尤其是道歉後,一定要對孩子的行為給予鼓勵,讓孩子明白,做錯事,要道歉,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

    所以,當孩子出現暴力的時候, 需要父母仔細觀察,並查詢原因,分析孩子的內心感受和需求,真正走進孩子的心理,才能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 8 # 根本幸福

    美國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說:

    “就某種意義而言,父母的位置決定了孩子人生的起點,父母在山頂,孩子不會生在山腳,父母在山腳,註定你的孩子不會活在山頂。”

    父母的高度,不一定決定孩子的人生高度,但一定可以決定孩子人生的寬度。

    父母的言傳身教,在教育中起到決定性因素。

    如果父母在起點就讓孩子的出路被切斷,無異於鳥兒丟了翅膀,想要衝天而起基本就是奢望。

    命定的侷限儘可永在,不屈的挑戰卻不可須臾或缺。

    鄭瓊說:“在一個只論輸贏的社會里,每個人都是受害者。真正的出路不在於要離開哪裡,而是在於我們的內心是否對自身所處的這個文化有覺察和反省,並做出不一樣的選擇。”

    選擇不應該是被賦予的權利,而是自己透過爭取改變命運的機遇。

    每一個不肯放棄的人,都可能是最後贏家。

    有錢有權並不能給孩子更高的起點,但父母的認知和格局,卻讓袁晗寒贏在了起跑線。

    前蘇聯著名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曾把孩子比作大理石。

    他說,把一塊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學校、孩子所在的集體、孩子本人、書籍,以及偶然出現的因素。

    作為孩子起點的家庭,直接決定了其成年後會成為怎樣的人。

    原生家庭的認識空間有多大,孩子的未來發展空間就有多大。

    人生是場馬拉松,世上從來沒有一場馬拉松,能贏在起跑線上。

    財富帶來的物質差距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觀念上的差距。

    命運給我們設定的牆並不高,只要有向上的渴望,就可以躲開上帝扔過來的石頭。

    能摧毀一個人的,從來不是眼前的困頓,而是不再相信奮鬥的力量,不再相信奮鬥帶來的改變。

    人生的道路上,所有努力都值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減肥的人選擇低碳水飲食會帶來哪些危害呢?有何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