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不正經的軍棍

    日本其實是裝備了衝鋒槍的,只不過生產的數量非常少,而且都是給太平洋上的日軍了,在中國戰場上並沒有幾把。

    貧窮限制想象

    說日軍裝備衝鋒槍比較少,窮其實是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日軍的百式衝鋒槍在1941年就開始裝備部隊了,效能一般。裝備的少,子彈是一回事,還有一回事是這把槍造價太高了,一把百式衝鋒槍居然要200美元。這幾乎和初期的湯姆遜衝鋒槍差不多了,而湯姆遜後來只要55美元。而德軍的MP40要20美元,英軍的司登只要9美元。如果給日軍裝備十幾萬把衝鋒槍,估計日本直接就崩潰了。

    再一個用不起就是子彈的原因了,日本的子彈產量其實是很一般的。一年能有蘇聯十幾分之一的產量。日軍為了節省子彈,歪把子都採用彈鬥供彈,六個五發的彈夾限制射速。而且日軍力求的子彈通用,其實就是為了解決後勤上的原因。

    而且,日本絕大多數官員都認為百發百中的步槍要比百發一中的衝鋒槍好的多。其實這個思想,也是因為窮才導致的。要是有錢,有資源,完完全全可以任性。

    日軍近戰的火力其實還是蠻不錯的,日軍擲彈筒,九二步兵炮,都是很不錯的支援性武器。尤其是擲彈筒,幾乎是日軍在二戰中輕武器上唯一一個可以說是成功的設計了。而且日本的九二式步兵炮只有200公斤,幾個人就可以弄走了。衝鋒槍其實在他們的火力中,有點尷尬。

    這也就導致日軍對沖鋒槍的認識根本就不到位。日本一直想讓衝鋒槍去替代機關槍,結果,日本給百式衝鋒槍加了兩腳架和刺刀。他們對於衝鋒槍的認知就是短機關槍,而不是作為突擊型的武器使用。當時的中國戰場上,國軍和八路也都有衝鋒槍,其實也沒多少把,這也是給日軍思想誤導的一個主要原因。

    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是有一部分衝鋒槍,但是就當時日本的實力而言,根本就沒力量去裝備太多。近戰中,日軍火力是被美軍絕對的壓制的。

  • 2 # 張郎家小強

    聽說是做過一次對戰試驗,一個人拿步槍,一個拿衝鋒槍,輸贏沒有太大區別,所以就放棄了衝鋒槍,不過美國又做了一次100人的對抗試驗,結果是衝鋒槍的火力優勢明顯,殺傷率提高很多,所以裝備衝鋒槍多,子彈打的多,戰場上瞎蒙都都可能殺傷敵人,不需要瞄的太準,也沒有時間瞄準,火力壓制的抬不起頭,大部隊作戰,火力壓制是主要的,精準度是次要的,所以衝鋒槍比步槍有優勢

  • 3 # 愛聽歌的鐵鐵

    日本是有衝鋒槍裝備部隊的就是數量稀少不引起注意。日軍不推廣衝鋒槍原因主要有。一.物質匱乏日本是島國面積狹小沒有礦藏資源需要購買或掠奪獲得,不管那種情況對運輸線都是很大的考驗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來保證。並且一但運輸線被破壞會造成補給困難影響戰爭結果。所以選擇相對消耗少的步搶比衝鋒槍在戰爭持續性更實際。二.日軍崇尚武士道精神相信只要意志堅強有、刻苦訓練能夠彌補武器裝備上劣勢,對單兵裝備傾向消耗少發揮各人技術為主。三.當時日本週邊國家比較落後以實戰經驗認為用良好的步槍最實用。

  • 4 # 王司徒軍武百科

    日本開發過不少衝鋒槍,但是當時都沒有大規模列裝。主要原因是他們的部隊比較古板,作戰思維僵化,強調“一槍斃敵”而非火力壓制。

    日本的物資匱乏確實是問題之一,但並不是主要理由,因為二戰日本生產的子彈數量約為80億發,這個數字如果參考蘇軍的170億發消耗,還是有一定的衝鋒槍使用能力。然而日本人只生產了30000挺百式衝鋒槍,許多衝鋒槍都被騎兵和傘兵部隊裝備,普通的陸軍對沖鋒槍相當抵制,他們根本不願意使用這種武器。

    實際早期日本對西方的“衝鋒槍”這種新武器一度非常關注,也開發和仿製了好幾款衝鋒槍,然而他們最終都沒有大規模採用這些武器,而是選擇了四不像的“百式衝鋒槍”。

    “百式”有刺刀座,有三腳架,還有1500米的表尺,這種東西根本就不是被當做衝鋒槍開發出來的。日本陸軍秀逗的腦殼裡充滿了舊時代的漿糊,他們根本看不上衝鋒槍。榆木腦袋們認為:一顆子彈就能做到的事情,為什麼非要打幾十顆子彈過去呢?所以衝鋒槍完全屬於馬鹿野郎們投機取巧的低能工具。一支訓練優秀的軍隊是不需要衝鋒槍這種東西的,徒然浪費帝國的物資。

    然而這種以“精確”為出發點的作戰方式打打中國軍隊還行,一旦碰到美軍、蘇軍那種靠火力說話的隊伍,立馬便落了下風,讓人虐得看不到走路。

    日本衝鋒槍的作戰也一直都不順利,太平洋戰爭開始時,日軍曾經在爭奪印度尼西亞巨港油田時發動了傘兵突擊,這些傘兵都裝備了百式衝鋒槍。然而當時的日軍對傘兵作戰這種新戰法並不是十分熟稔,他們採取了集中空投的方式將衝鋒槍與人員分開投放。於是空降巨港的日軍不得不一邊靠攜帶的手雷和手槍應對荷軍的槍林彈雨,一邊去想辦法撈回自己的武器,最後這些日本空降兵還落得個“低能”的評價,日本的衝鋒槍也沒怎麼使用就跟著被恥笑了。

    戰爭後期日本人也不是沒發現衝鋒槍的火力優勢,尤其是中南半島或香料群島的叢林戰,人們時常鼻尖貼鼻尖,撥開葉子就撞臉,這時候手中的栓動式步槍只有兩個選擇:1.打出去一發子彈,然後等人家M1、M1A1、BAR洗澡 2.衝上去拼刺,爭取拉個墊背的。

    直到戰爭末期日本的衝鋒槍才等來了第二次大規模作戰——“義號作戰”。沖繩戰役期間,日軍為了延緩美軍對本土的大規模轟炸,又派出了裝備百式衝鋒槍的空降兵對美軍沖繩機場進行了自殺式奇襲。

    他們好不容易湊齊了168名敢死隊傘兵,編為“義烈空挺隊”,這批人乘坐著12架97重爆從熊本的機場起飛,趁著夜色強行在沖繩機場上著陸。然而在美軍嚴密的火網下只有原田宣章小隊的546號機得以成功降落。衝出機艙的日軍部隊在衝鋒槍、步槍、手榴彈和自殺炸彈的交替運用下,將讀谷機場打成一片火海,引爆了7萬加侖的航空汽油。此戰日軍正是看中衝鋒槍的火力密度,才將之作為主要武器,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但“義號作戰”本身卻是一場瘋狂的鬧劇,雖然日軍終於正確的使用了衝鋒槍,卻依然沒有製造出更大的戰果。混亂的指揮和完全胡來的戰術徒然損失的是士兵的性命罷了。

    其實從百式衝鋒槍的造型上,我們就能知道日本對沖衝鋒槍是個什麼態度。這把槍被日軍定義為“小型機關銃”,用於代替輕機槍使用。而且還硬給安了個刺刀座,以方便士兵進行白刃戰。他們甚至給這把槍弄了個1500的表尺和便於固定的三腳架,看來很希望它能繼續“一發入魂”的道路。

    這樣的槍,部隊能裝備也是撞豬身上了。

  • 5 # 貓爪鋒利

    浪費資源而已。有造衝鋒槍及子彈的成本,我能造多少門炮,能造多少架飛機,能造多少輛坦克。日本不是美國,沒有那麼豪,資源多的沒處花,生產過剩,需要戰爭擴大內需,也不像英國與蘇聯,家底本來就厚,還有美國一直輸血,提供物資援助。甚至連德國都比不上,還指望能把資源浪費在輕武器上?

  • 6 # 史論縱橫

    縱橫這段時間一直在研究二戰時期的槍械,對這個問題有一定心得!

    二戰時期,日軍並非沒有裝備衝鋒槍,而是沒有大量列裝,日本對亞洲戰場和太平洋戰場的區別對待,二戰爆發後生產的武器比較先進的武器全部投放於太平洋戰場,這裡自然包括了衝鋒槍;亞洲戰場上的日軍武器可以說都是日本的老古董,比如三八式步槍,歪把子機槍這些槍都被用在了亞洲戰場。

    技術條件不成熟

    前不久看一部分析坦克的片子,蘇聯的T-34效能不如德國的同級坦克,最後卻取得了勝利,不能不說這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T-34廉價,並且能夠規模化生產,最終徹底的將德國先進坦克全部消耗殆盡。

    在戰爭中,只要能夠源源不斷生產製造出大量價效比高的武器,都是獲勝的一方。

    說起來,衝鋒槍能夠大量製造,基本都是在1940年前後,最早大量生產的一款就是德軍的MP38-40,在蘇德戰爭初期,德軍衝鋒槍在巷戰中吊打蘇軍,蘇軍吃一塹長一智,在1941年後全面生產波波沙衝鋒槍,戰爭期間生產了600萬把,硬生生的把德軍給懟回去了。

    然而,衝鋒槍這款在西方造起來十分容易的槍械,到了日本人手裡,就不是那麼容易製造了。

    為什麼在1940年前後,蘇德的軍工都有了質的飛躍,就是因為當時金屬衝壓、焊接等技術大量應用在槍械領域,因此才誕生了MP40、MG42、波波沙等等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槍械。

    日本的工業主要採取小作坊式的生產,始終沒能突破類似金屬衝壓這方面的技術,看日軍在二戰生產的槍械,基本沒有這方面的工藝。因此,日軍制造的百式衝鋒槍造價特別高,完全不符合大批次生產的需求。

    經濟條件不允許

    技術上的瓶頸帶來的是經濟上的困擾,因為沒有先進的生產工藝,使得日本的槍械生產本身就費勁,以前有網友跟我抬槓,說日本連航母和飛機都能製造,衝鋒槍製造不出來?還真就製造不出來別人那樣廉價的!

    然而,除了槍械本身的成本之外,子彈的問題更加棘手。

    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貧乏,對於這一點日本人是有深刻體會的,因此,在研發武器的時候,日本需要做更多的考量,那就是必須節省子彈。

    早期,日本生產的子彈都是6.5mm口徑的,相比於同時代大多數國家的粗子彈來說,日本的槍械威力最差,日本了放棄了槍械的威力,以此追求節省彈藥和射擊精準度,一方面很適應中國的戰場,另一方面,也展示出了日本的確捨不得子彈。

    衝鋒槍最大的特點,就是短時間的火力輸出,對子彈的要求量是極大的,而衝鋒槍的命中率卻低的嚇人,這就使得日本對列裝衝鋒槍不得不慎重。

    日本所有連續射擊的槍械,在子彈發射上,都要求儘可能上的節省子彈,限制子彈的射速。

    實際上,日本連自動步槍都裝備不起,更別提衝鋒槍了,日本要是像蘇聯裝備六百萬支衝鋒槍,估計突突幾天日本自己就得投降。

    戰場環境不適用

    衝鋒槍上配刺刀,估計全世界除了日本,別無分店。

    之所以會有這種思想,跟日本人長期形成的作戰思維有關,日本人堅信一發子彈擊中一個敵人才是王道,準確的射擊之外,就是刺刀了,因此,短小的百式衝鋒槍也被裝上了刺刀。

    除了衝鋒槍,日本的機槍也大多裝備了刺刀,日本人對拼刺刀是有多麼的熱愛。

    這種作戰思維體現了日本對亞洲戰場的瞭解,命中率的確是王道,在陣地戰上,衝鋒槍遠遠不如三八式步槍給力;然而這也暴露出日本人對沖鋒槍的認識不足的問題,日本人始終沒有意識到,衝鋒槍是一款短兵相接時的一款火力壓制武器,

    而是日本對沖鋒槍的要求太多,日本研發的百式衝鋒槍,既要刺刀,又有三腳架,還有標尺,由此可見,日本人對沖鋒槍的需求是既要能當步槍用,又要可以當狙用。

    現在想想電視劇《亮劍》中山本特工隊人手一把衝鋒槍去突突獨立團的團部,雖然被證明是不可能存在的情況,但是至少表明日本對於特種作戰部隊,以及稀有軍種都配備了衝鋒槍的。

  • 7 # 小小小百科全書

    日本為什麼不大規模列裝衝鋒槍呢?第一,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日本是極度缺乏物資能源的。而製造子彈需要大量的銅,說白了那就是日本支撐不起衝鋒槍的消耗。相對於衝鋒槍幾十顆子彈消滅一個目標而言。日本人更喜歡一槍一個小朋友。沒別的原因,就是省錢。而且我們也都知道,二戰時期的日本士兵單兵作戰能力,尤其是射擊能力是非常強的。這同樣也和他們的訓練有關。

    第二,那就是作戰方式問題。衝鋒槍更是適合進攻型的作戰方式。像德國為什麼會在二戰中大量使用衝鋒槍。就是因為在進攻過程中需要快速高效的擊殺敵人。而衝鋒槍正好可以滿足這一要求。而換彈繁瑣設計較慢的步槍很顯然不適合進攻型作戰。而我們大家都知道,二戰時期的德國可以說是戰術戰略思維最先進的國家,他們不在照舊遵從陣地戰,一直都在提倡進攻。所以傳統步槍對於德國來說稍顯雞肋一些。日本就不一樣了。雖然二戰時期日本也擁有著強大的機動能力。但是日本的戰術思維還停留在一戰時期的陣地戰上,而陣地戰用步槍實行精準打擊是最適合不過了,而且打陣地戰都有重型機槍,衝鋒槍這個時候就非常雞肋了。威力趕不上重型機槍,射程趕不上步槍。所以衝鋒槍對於當時的日本並不是很重要。

    第三,二戰開始到二戰的前中期,日本的主要對手就是中國。而當時的日本的火力方面是完全碾壓中國的。抗戰時期中國幾乎就沒有什麼軍事工業。幾乎所有的武器裝備全靠進口。而且有些東西想買也買不到。所以二戰時期日本的火力碾壓中國好幾個檔次。日本在火力上佔據了優勢自然也就沒有在增強火力的理由了。而且當時日本計程車兵射擊能力遠高於中國。對日本而言根本沒有必要更換浪費彈藥的衝鋒槍。步槍就可以滿足日本的需求。也正是因為日本這個想法,讓日本後來被蘇聯和美國打的鼻青臉腫。面對蘇聯美國日本不在具有火力優勢,單兵作戰能力也沒有多大的優勢。所以武器方面的優劣更加顯得重要了一些。美軍之所以能在太平洋戰場把日本打的哭爹喊孃的。武器就佔了很大優勢。當時的日本還拿著傳統步槍。而美軍用的都是半自動步槍。不論在火力還是操作上都領先於日本。光這一點就佔了很大的便宜。

  • 8 # 深度工場

    在1935年和1944年,日本有過兩次要批次裝備半自動步槍的計劃,但是一直沒有大規模配備衝鋒槍的計劃。

    最主要的原因是沒有必要,日本步兵戰術裡沒有衝鋒槍的位置。舉一個簡單的例子,誇賈林環礁戰役。誇賈林環礁是一個一眼可以輕鬆看到頭的小環礁,也沒有山,也沒有丘陵。

    1944年1月29日,美軍進攻這裡投入的力量,包括12艘航母,15艘戰列艦,21艘巡洋艦和92艘驅逐艦,擔任空中打擊和艦炮轟擊任務。51,52,53,57四個特混艦隊擔任攻擊任務。登陸部隊包括2個師5萬人。

    日軍守軍5100人,真正有戰鬥力的是,海軍第61警備隊1500人和陸軍海上機動部隊1000人。登陸戰一開始,美軍4艘戰列艦和4艘巡洋艦在南側外海,數艘驅逐艦則駛入北面的礁湖,在1700米的超近距離一起開火。

    塔拉瓦起飛的B-24重型轟炸機開始投擲1000公斤級炸彈,隨後是SB2無畏俯衝轟炸機和復仇記戰機,以及成群結隊的F—6F惡婦戰機使用炸彈,機關炮和火箭彈發動攻擊。

    登陸部隊開始搶灘以後,美軍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的炮火開始向縱深目標延伸射擊,LCI登陸炮艇上的火箭炮和40毫米機關炮則開始向海灘射擊。

    美軍坦克引導步兵前進,一旦發現日軍目標,戰列艦,巡洋艦和驅逐艦就開始炮擊。隨後轟炸機和戰鬥機開始轟炸掃射。這些炸彈和炮彈幾乎擦著美國步兵的頭皮呼嘯而下,嚇得很多士兵大叫大嚷。

    一直到2月7日,日軍徹底被消滅,5100人被俘49名日軍和125名半島工兵,其餘陣亡。美軍傷亡1214人。在這麼一個小環礁上,在美軍如此高強度海陸空火力封鎖下(發射1.2萬噸彈藥)。日軍還能殺傷1200多美軍,純粹是靠隱蔽起來,依靠步機槍中距離射擊取得的。如果靠衝鋒槍,這種有效射程幾十米到100米的武器,日軍恐怕堅持不了1個星期,第一天就被全滅了。

  • 9 # 聯合防務

    二戰時期日軍沒有大規模裝備衝鋒槍,少量還是有的。說日本不批次裝備衝鋒槍是物資匱乏也不完全正確,否則日本根本沒必要去研製百式衝鋒槍,還整的那麼複雜、那麼貴。其實從百式衝鋒槍的設計,又要裝刺刀座,又要裝兩腳架,恰恰說明日軍對於衝鋒槍的戰術作用認識不清,即衝鋒槍到底是幹什麼的。

    導致這種怪異設計思想的,是日本對於傳統的墨守以及沒有經過大規模現代陸戰的洗禮。日本步兵操典很多年都沒有大變化,二戰時期的日軍陸戰思想實際上還停留在一戰時期,而且日軍長期面對的都是亞洲落後國家,原有的武器裝備體系足夠壓制,對於衝鋒槍沒有強烈需求。在太平洋戰場,日軍初期也是佔有優勢的,橫掃東南亞和太平洋。後來的太平洋島嶼攻防戰,起決定作用的是海空控制權的得失,地面交戰規模並不大,遠遠無法和歐洲、北非戰場相比。日軍在太平洋戰場地面作戰的人員損失主要是逐次消耗造成的,尤其是到美軍反攻時,日軍基本是依靠預設陣地進行抵抗,不存在什麼機動作戰和頻繁的叢林遭遇戰,最可怕的火力是美軍的火炮、迫擊炮和機槍,所以日軍遲遲不能對沖鋒槍的作用有清醒認識。與之類似的還有坦克,當德蘇美英等國由於大規模地面戰而將輕型坦克做的越來越重的時候,日軍依然是輕型坦克為主。實際上,美軍在太平洋戰場的相當長時間也都是輕型坦克,謝爾曼直到戰爭後期才大量應用於太平洋戰場。武器的發展是需求刺激的,既然沒有強烈的需求,自然也就談不上迫切的發展。此外,日軍的軍工生產是大企業分包給成千上萬的家庭工廠,這也不利於像英美德蘇那樣大規模採用衝壓工藝生產衝鋒槍,將成本大幅降下來。既然生產一把衝鋒槍比步槍還貴,消耗子彈還多,那對日軍來說也就沒有多少批次生產和裝備的價值。(S)

  • 10 # 不沉的經遠

    首先糾正問題裡一個錯誤,二戰時日本裝備了衝鋒槍,但是數量不多,原因是日本資源匱乏,子彈的產量很有限,因此日本陸軍強調精確射擊,把衝鋒槍定位為類似機槍的存在,所以裝備量就少了。

    二戰時日本研製了一款衝鋒槍,1940年正式定型量產,因為正好是日本神武紀年2600年,因此被命名為百式衝鋒槍,並於次年的2月起陸續裝備部隊。

    然而日本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小國,而且工業並不發達,軍工產能有限,以子彈為例,1941年是日本子彈產量最高的一年,當年日本共生產各類子彈4億9518萬發,這點產量在東線只夠一兩次大規模會戰之用。

    而更糟糕的這個產量已經是日本實行軍工生產動員以後的產能。日本在發動侵華戰爭以後,為了戰爭實行了總動員,大量資源被用於戰爭,這直接導致了工業生產完全向軍工傾斜的畸形發展。但是即使如此,日本的彈藥還是嚴重不足,軍械生產預算中很大一部分用於彈藥生產,像1938年彈藥生產經費佔軍械生產預算的76%,直接導致了步槍、大炮等武器的生產。

    實行總動員了產量尚且如此低下,可想而知正常狀態下子彈有多匱乏。所以日本陸軍一向強調精確射擊,刺刀制勝。在這種情況下,製造成本高昂、消耗子彈巨大的衝鋒槍,自然成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存在。

    因此在實際使用中,日軍的衝鋒槍主要裝備陸戰隊、傘兵和警衛部隊等特種部隊,其定位是輕型機槍,使用時要求遠距離單發精確射擊,只有靠近了才允許連發。為了保證近戰能力,百式衝鋒槍甚至還加裝了刺刀,如此詭異的使用方式,自然不可能大規模裝備了。上刺刀的百式衝鋒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期貨操作中,如何利用MA、BOLL和MACD指標尋找買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