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本主要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按年齡,一種按繪本的內容及風格劃分。
按年齡階段劃分:
1. 嬰兒繪本 (0 - 2 歲)
說起嬰兒繪本,可能很多家長要捂緊荷包了:「什麼?剛生下的嬰兒就要看繪本?繪本不是講故事的嗎?小嬰兒能看懂什麼繪本呢?」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科學界對嬰兒的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嬰兒從生下來 4 個月後,視線便可以追著物品移動,這個時期就可以享受到「看」繪本的樂趣了。
隨著月份的增加,嬰兒逐漸可以對著繪本中的物品咯咯笑,也可以一直目不轉睛地注視感興趣的圖畫。
過了 1 歲便會抓著自己喜歡的繪本不放,2 歲多的時候就可以理解繪本的故事,並且知道讀繪本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嬰兒繪本主要以嬰兒身邊的日常生活為主題,主要涉及「東西的繪本」、「生活的繪本」、「詞語的繪本」三大類。
關於「東西的繪本」又分為三種嬰兒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吃的東西、小動物、交通工具。
「生活的繪本」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遊戲、基本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等內容。「詞語的繪本」則使用大量的擬聲擬態詞,讀起來能讓人感到音律豐富的美感。
嬰兒的成長需要嬰兒繪本的幫助。在這一時期,家長應瞭解到嬰兒的需求不是早教知識或者開發大腦,而是和大人一起玩樂。
嬰兒傾向使用多個感官和外界世界接觸,因此嬰兒繪本也多為衛生、硬紙版、圓形或方形的小型書,讓嬰兒可以透過舔和咬來增加認知經驗,也防止損壞。
同時,嬰兒還喜歡透過模仿動物的叫聲和模仿主人公的行為,豐富自己的語言和經驗。
嬰兒喜歡重複和對生活的描寫,要求大人反覆給自己閱讀同一本書。這不僅因為嬰兒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重複來增加理解;同時還喜歡感受與主人公一起冒險的興奮感和主人公最終回到安全狀態的安心感;重要的一點是嬰兒透過反覆確認父母能否充分迴應自己的要求,以獲得父母的愛和安全感。
嬰兒在對繪本中描寫的東西產生「理解」和「能夠做到」的念頭的基礎上,透過繪本對自己經驗過的事情進行再次確認,從而增強面向未知的自信及勇氣。所以建議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的父母要積極迴應孩子的請求,耐心、反覆地為他們閱讀同一本書。
2.幼兒繪本(3 - 5 歲)
孩子的成長也存在個人差異,但一般來說兒童大約在 3 - 4 歲時更加關心外部的世界,喜歡和小朋友們玩耍,還喜歡小動物和交通工具等活動的東西。
孩子對社交的需求更加強烈,喜愛和家庭以外的人進行交流。例如繪本《古利和古拉》中大家一起動手做食物,一起分享美食的情節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共同活動的喜悅,幫助孩子預演未經歷的各種體驗。
4 歲左右的孩子已經熟悉了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在自身經歷的反覆確認上建立起了自信。但這時由於不滿足於安全的現狀,對未知的經驗充滿興趣和好奇,迫切需要新的經驗和引發興奮感的故事。
比如溫格爾的《三個強盜》中含有的「恐怖」元素正好迎合了這時期孩子的需要:封面上三個蒙面的黑影大盜,讓孩子又害怕又好奇。在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情節後,故事迎來了幸福圓滿的結局。這趟孩子不僅感受到冒險的刺激,在迴歸安全的狀態時重新獲得了安心感,這種心靈上的滿足是難以取代的。
孩子在 5 歲時想象力有了大幅增長,不僅對於可見的事物,對他人的情感、心理等活動的想象都有所提升。孩子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有能力去揣測主人公的心情,並且還可以透過自己的理解去解釋書中的故事。這一時期,孩子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也飛速膨脹,可以自己選擇繪本,並更加傾向於閱讀幻想類繪本和科學類繪本。
3. 中小學生繪本(6 - 18 歲)
進入了小學、初中的孩子在思考力、判斷力、識字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成長。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對選擇圖書有較大的自主性,選擇圖書的型別也變得多樣化,閱讀物件逐漸從繪本向含有插圖的故事書過渡,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故事,同時培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渴求探索自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世界、自然等。
在這裡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推薦可以獨自閱讀、趣味性強的故事。孩子們需要可以給自己心靈力量、鍛鍊培養堅強性格的繪本。比如李歐・李奧尼的《小黑魚》,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動物的生命力和智慧,也容易代入到自己的生活狀態中去。
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也開始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但同時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因此關於友情、解決社交矛盾等主題的繪本對培養孩子的情商有很大幫助。
進入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孩子在精神和身體上都迅速地成長。孩子的自主性不斷增強,更喜歡參與集體活動,渴望瞭解自身和他人,希望習得如何從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背景及角度看待問題。
荒井良二的《天亮了,開啟窗子吧》,帕特里克·麥克道奈爾的《我把「沒有」送給你》、《擁抱》和《我叫藝術》,大衛・維斯那的《藝術大魔法》等展現不同價值觀題材的繪本,不僅能夠幫助人在紛亂複雜的聲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還能學會去理解和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思想觀念。
此外,由於社交活動的增多,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能力更加敏感,容易產生信心不足、自卑等心理問題。藉助閱讀活動鼓勵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是很有必要的。針對這一問題適宜閱讀的繪本有李歐・李奧尼的關於自我認知和認識自我價值的繪本《鱷魚哥尼流》、《田鼠阿佛》、《自己的顏色》、《魚就是魚》,赤羽末吉的《蘇和的白馬》等。家長應多注重幫助孩子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孩子多多參與社會和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滿足孩子多樣化閱讀的需求。
中學時期,陸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面臨著青春期特有的煩惱及更多複雜的心理問題。當他們自己的看法和現實產生衝突後,情緒強烈且波動較大,容易同父母和老師反抗;對異性抱有好感和好奇,對自身和他人的關係更加敏感;和他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逐漸產生矛盾,自己開始嘗試探索具有個性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問題關係產生更多的思考等等。
近年來,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難以排解,處理不好社交關係,不願同外界交流,內心孤獨、壓力過大而沉迷於遊戲等刺激性活動的問題不斷增加。當然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如從繪本的角度,推薦佐野洋子的《活了 100 萬次的貓》、酒井駒子的《熊和山貓》、伊勢英子的《盧利尤伯伯》、曹文軒著寫、羅傑・米羅繪製的《羽毛》等等,這些繪本將會啟發孩子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積極尋找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
以上作品雖然根據不同年齡進行推薦,但優秀的作品沒有絕對的年齡界限,值得反覆閱讀和體會。讓你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也正是繪本以小見大的魅力之處。
按內容風格劃分:
1. 故事類繪本
故事類繪本應該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繪本形式。
從繪本誕生至今,涉及的主題越來越豐富,從孩子第一次寶貴的人生經驗,到日常生活,再到希望、愛、生命、成長、孤獨、死亡等話題,好似一粒沙子裡折射出五光十色般迷人。
(1)創作類故事
繪本對於孩子來說,恐怕是人生最初相遇的智慧之書。生命、愛、成長、幸福、生存的智慧等都是繪本永恆的創作主題。
在關於生命的繪本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和永恆;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相逢和別離,還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和遺憾。這類繪本探討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活著、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甚至還有探討哲學上的關於自我、關於人性的繪本,不僅兒童在閱讀時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而且成人讀者也能夠從深入淺出的講述中以小見大,品嚐到不一樣的人生況味。
孩子應該從小就認識到愛這種情感,學會去愛自己、家人、朋友、動物、自然。如果孩子從小就在一個懂得分享愛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的生命將會處於開啟和接納的狀態,懂得如何愛別人,生命也會越來越豐富。如果缺乏了愛,父母的行為導致孩子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孩子的世界會越來越封閉,容易陷入負面情緒難以自拔,也不容,融入到群體、社會中去。
以愛為主題的繪本數量眾多,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如麥克・山姆・佈雷尼著寫,安妮・塔婕朗繪製的《猜猜我有多愛你》、酒井駒子的《我討厭媽媽》、宮西達也的《永遠永遠愛你》、瑪格麗特・懷茲・布朗著寫,克雷門・赫德繪製的《逃家小兔》,都講述了能讓孩子感受到內心柔軟和溫暖的故事。
當孩子體會到什麼時候會產生愛的情感,如何將討厭的情緒轉化成喜歡,如何適當地向他人表達愛,那麼他會將愛推及到更廣闊的人、事、物中去。
繪本中還涉及到了孩子們經常體驗的快樂、生氣、興奮、難過、自豪、害怕、勇敢、擔心、自卑、溫暖等情緒。
孩子的情緒往往比較強烈,波動較大,而且容易陷入焦躁的情緒中,在青春期時尤為明顯。
如果孩子可以從小就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全面的認知和把握,那麼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也很有幫助。
一本好的繪本能讓孩子感受到某種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知道什麼樣的情緒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因而有意識地控制會傷害他人的情緒,多展現出積極正面的情緒。
同時還會認識到,當他人陷入同樣的情緒後自己該如何應對處理,鍛鍊自己理解和寬容的能力。
繪本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不僅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體會對方心情的想象力——這甚至對成人來說都是珍貴且稀有的。
以最具危險性的情緒之一——「生氣」為例。因為生氣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傷害到自己,就連很多成人也難以控制自己生氣的情緒。
講述「生氣」產生及消失過程的繪本《生氣的亞瑟》中,亞瑟只是因為媽媽不讓他看電視就開始發起了脾氣,生氣到牆壁破裂、城市毀滅、地球爆炸,最後亞瑟一個人孤零零地飄浮在宇宙中,已經忘記了當初生氣的原因。
另一本繪本《菲菲生氣了》則是以極富感染力的紅色調錶達菲菲心裡的憤怒的感覺,最後透過在自然界中散步慢慢迴歸了平靜。這兩本繪本不僅是從孩子一側幫助他們體會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告訴大人一方,要尊重孩子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權利。
如果父母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生氣」、「生氣不是好孩子」,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的,壓抑孩子的情緒反而阻礙了他們認識和了解自我的機會。
所以兩本書的主人公在生氣後都是處於獨處和麵對自我的狀態(成人沒有出面干涉),體驗到了完整的情緒的產生和消失的過程。所以也許孩子讀者在明白了情緒如何迴歸平靜的過程後,或許也會認識到,在別人生氣時,也應該給別人一個獨立的空間和體會自己情緒的機會。
關於每一種情緒的繪本都有不少,優秀的作品還在不斷問世。家長在給孩子閱讀此類情緒的繪本時,要尊重他們獨立體會和完整學習情緒的過程,在未及時處理的情況下也要進行事後疏導,避免給孩子帶來過多情緒積壓而產生壓力和不良情緒。
那麼大概很多人有疑問,既然有創作出的新繪本,為什麼還要讀這些傳統故事呢?這些經典童話和傳統的民間故事有什麼價值?為什麼它們能夠經久不衰,吸引孩子反覆聽呢?童話中有很多殘酷的成分,結局幸福團圓這種清一色的故事模式對孩子有沒有好處呢?
是的,一說起格林童話,大家耳邊應該都會響起是這樣一個聲音:「從前,有一個地方……從此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格林童話有著固定的開頭和結尾;無法追溯故事確切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主人公在完成目標的路上受到各種幫助,最後到達圓滿的結局;其人物也多以「三兄弟」、「三姐妹」的組合出現;故事情節經常採用三次重複的形式,但一般只有主人公獲得了成功;一直給主人公制造困難的反派角色最終都逃不過被消滅的結局,等等。
在普通民眾還不識字的時期,民間故事就已經透過口耳相傳了下來。所以民間故事以聽者最為喜愛的形式逐漸固定(大多包含上述的特點),是非常適合朗讀給孩子聽的,只有「聽」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德國民間故事研究學者呂蒂認為,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節是孤立和片面化的,為了凸顯曲折的故事性而多用動詞,減少對細節的描寫和形容詞的使用,使用在視覺效果較為強烈的原色,出現的物品也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事對情節的著力刻畫,使得聽者減少了對「殘酷性」的關注,而將注意點放在主人公的命運上。
此外,故事還經常採用三次重複的形式,一方面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律感,另一方面反覆重複也方便聽者記憶,對孩子來說反覆確認也容易獲得安心感。
同時,民間故事中也包含了普遍性的道理,例如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等,聽者在聽的樂趣中又能無意間習得人生的智慧。
那由同一個故事改編的不同的繪本又有什麼區別呢?在這裡就列舉出《白雪公主》的三個版本:畫風細膩的蘭德爾・賈雷爾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具有濃重幻想色彩的 Josephine Poole 的《白雪公主》、貼近兒童畫風格的荒井良二的《白雪公主》,這些白雪公主的形象打破了迪士尼的經典形象,能夠幫助孩子激發出創作靈感,感受經典故事的魅力。
另外,創作類繪本含有非常多幻想性因素,這些因素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部分將在第三節「繪本與兒童心理」中詳細講述。
(2)民間故事繪本/改編繪本
改編繪本在市面上也很常見,如經典的格林童話《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已經由多位藝術家改編成風格迥異的版本;《手套》、《拔蘿蔔》、《桃太郎》、《蘇和的白馬》等則改編自各國的傳統民間故事;其他還有從近現代的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改編的繪本,如新美南吉的《小狐狸買手套》、《小狐狸阿權》,小川未明的《紅蠟燭與人魚》,安房直子的《聲音森林》、《兔子送來的芭蕾舞鞋》等。
中國也有豐富的民間故事資源, 許多也被改編成了繪本,如熊亮的《熊亮・中國繪本》系列、保冬妮的《九色鹿》、梁川的《漏》、周翔的《一園青菜成了精》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許多對民間故事進行大膽改編和再創作的優秀繪本。例如謝斯卡著寫、史密斯繪製的《三隻小豬的真實的故事》,大衛・威斯納的《三隻小豬》等。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趣味和反轉的元素,因此讀者不僅可以比較該書與原版的區別,同時又能因意想不到的發展而驚喜。再如安東尼・布朗的繪本《威利的畫》,裡面出現的「名畫」都被畫上了猩猩的臉。如果讀者本身具有了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就會更加享受閱讀此類繪本了。
2. 非故事類繪本
非故事類的繪本也包含很多種,例如字詞類繪本、認識事物的繪本、兒童詩、科學繪本、自然類繪本、立體繪本等等。
(1)字詞、兒歌、詩的繪本
幼年時期的孩童處於聲音的敏感期,反覆給幼兒誦讀有音律和節奏的繪本內容,可以幫助培養孩子對聲音的感覺。孩子聽到有節奏的朗讀時,他們會感受到音律的變化和樂趣,並跟著大人合唱。
例如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著寫的《噗~噗~噗》就是這樣一本將擬聲詞的聽覺和圖形的視覺結合起來的繪本,在幼兒園的教育現場中十分受孩子們的喜愛。
此外,美國畫家烏利・舒利瓦茨創作的《黎明》是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漁翁》改編的繪本。畫家借用了東方水墨畫技法,用淡水彩的筆觸將時間的推移和自然世界的安靜遙遠進行了描繪。
如果直接給孩子一本文字書,他們很難理解字詞的意思,更不用說在腦海中勾畫出詩詞的畫面和意境了。所以筆者給父母們推薦這本《黎明》,它不僅將唐詩中傳統又深遠的意境描繪了出來,而且改編過的文字更舒緩易讀,非常適合幫助孩子對詩詞的音律美和意境美產生興趣。不過,這一類由畫家改編的繪本數量並不多,希望未來可以見到更多此類繪本。
(2)認知類繪本
主要包括對物體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具體型別已經在「按年齡段劃分」的「幼兒繪本」部分介紹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3)科學類繪本
孩子從身邊的自然現象開始對科學產生了興趣,給孩子們選取這類知識性繪本也非常有必要,例如介紹人體、鳥類昆蟲、古生物等的圖鑑類繪本,介紹地球和宇宙基本概況、天氣季節等自然現象的自然科學類繪本,還有表現各個國家民族的習慣風俗的社會科學類繪本等等。
有些繪本還會採用照片或者照片和繪畫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孩子真實地感受生命和世界。如奧地利蘇珊娜・莉婭的《親親大自然科學繪本》、加古裡子的「身體科學繪本」系列、南韓許恩美等人所著「蒲公英科學繪本」系列、法國娜塔莎・施埃德豪爾・弗拉金《我的第一次太空旅行兒童地圖繪本》等等。
(4)立體繪本、互動繪本、新材料繪本等
立體繪本不僅讓孩子著迷,就連大人也會喜歡。但由於手工製作價格偏貴,折損率高,數量也有限。閱讀立體繪本樂趣多多,你不知道下一頁裡會有人物跳出來的驚喜,還是有可以實際操作的「機關」。
美國的立體書大師羅伯特・薩布達就將許多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製作成了立體繪本,如《愛麗絲夢遊仙境》、《綠野仙蹤》等,每一本書都像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以快樂的郵遞員的聖誕節》(The Jolly Christmas Postman,1991)為代表的系列繪本將故事中的信件都設計成了真正的信件,讓兒童不僅可以沉浸在閱讀故事的樂趣中,還可以享受巧妙設計的小遊戲。
而埃米莉・格雷維特的《兔子的 12 個大麻煩》講述了農場裡的兔子在每一個月份遇到的問題,相信你翻開最後一頁時一定會驚喜地叫出來。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非故事類的繪本之外,還有一些繪本將新媒體的操作方式和新材料印刷引入到繪本中來,讓繪本成為可以「玩」的書。
埃爾維・杜萊的《點點點》(2009)將現代電子裝置的操作方式融入到紙質的書中,從而成為孩子幾乎百玩不厭的遊戲書。採用新材料製作的繪本,如渡邊千夏的《今天吃什麼》、《不可思議的彩虹》3D 鏡面繪本,讓書中的彩虹好像可以跳出來似的,簡直像上演了一場光影立體魔術。還有由梶原惠和新島龍彥利用了投影,設計了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繪本《Motion Silhouette》。
繪本主要有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按年齡,一種按繪本的內容及風格劃分。
按年齡階段劃分:
1. 嬰兒繪本 (0 - 2 歲)
說起嬰兒繪本,可能很多家長要捂緊荷包了:「什麼?剛生下的嬰兒就要看繪本?繪本不是講故事的嗎?小嬰兒能看懂什麼繪本呢?」
從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科學界對嬰兒的研究取得了突飛猛進的成果。嬰兒從生下來 4 個月後,視線便可以追著物品移動,這個時期就可以享受到「看」繪本的樂趣了。
隨著月份的增加,嬰兒逐漸可以對著繪本中的物品咯咯笑,也可以一直目不轉睛地注視感興趣的圖畫。
過了 1 歲便會抓著自己喜歡的繪本不放,2 歲多的時候就可以理解繪本的故事,並且知道讀繪本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了。
嬰兒繪本主要以嬰兒身邊的日常生活為主題,主要涉及「東西的繪本」、「生活的繪本」、「詞語的繪本」三大類。
關於「東西的繪本」又分為三種嬰兒特別感興趣的東西:吃的東西、小動物、交通工具。
「生活的繪本」包含了各種各樣的遊戲、基本的生活習慣的養成等內容。「詞語的繪本」則使用大量的擬聲擬態詞,讀起來能讓人感到音律豐富的美感。
嬰兒的成長需要嬰兒繪本的幫助。在這一時期,家長應瞭解到嬰兒的需求不是早教知識或者開發大腦,而是和大人一起玩樂。
嬰兒傾向使用多個感官和外界世界接觸,因此嬰兒繪本也多為衛生、硬紙版、圓形或方形的小型書,讓嬰兒可以透過舔和咬來增加認知經驗,也防止損壞。
同時,嬰兒還喜歡透過模仿動物的叫聲和模仿主人公的行為,豐富自己的語言和經驗。
嬰兒喜歡重複和對生活的描寫,要求大人反覆給自己閱讀同一本書。這不僅因為嬰兒的理解能力有限,需要重複來增加理解;同時還喜歡感受與主人公一起冒險的興奮感和主人公最終回到安全狀態的安心感;重要的一點是嬰兒透過反覆確認父母能否充分迴應自己的要求,以獲得父母的愛和安全感。
嬰兒在對繪本中描寫的東西產生「理解」和「能夠做到」的念頭的基礎上,透過繪本對自己經驗過的事情進行再次確認,從而增強面向未知的自信及勇氣。所以建議處於這一時期的孩子的父母要積極迴應孩子的請求,耐心、反覆地為他們閱讀同一本書。
2.幼兒繪本(3 - 5 歲)
孩子的成長也存在個人差異,但一般來說兒童大約在 3 - 4 歲時更加關心外部的世界,喜歡和小朋友們玩耍,還喜歡小動物和交通工具等活動的東西。
孩子對社交的需求更加強烈,喜愛和家庭以外的人進行交流。例如繪本《古利和古拉》中大家一起動手做食物,一起分享美食的情節可以讓孩子感受到共同活動的喜悅,幫助孩子預演未經歷的各種體驗。
4 歲左右的孩子已經熟悉了日常生活和周圍環境,在自身經歷的反覆確認上建立起了自信。但這時由於不滿足於安全的現狀,對未知的經驗充滿興趣和好奇,迫切需要新的經驗和引發興奮感的故事。
比如溫格爾的《三個強盜》中含有的「恐怖」元素正好迎合了這時期孩子的需要:封面上三個蒙面的黑影大盜,讓孩子又害怕又好奇。在經歷了驚心動魄的情節後,故事迎來了幸福圓滿的結局。這趟孩子不僅感受到冒險的刺激,在迴歸安全的狀態時重新獲得了安心感,這種心靈上的滿足是難以取代的。
孩子在 5 歲時想象力有了大幅增長,不僅對於可見的事物,對他人的情感、心理等活動的想象都有所提升。孩子容易代入自己的情感和想象,有能力去揣測主人公的心情,並且還可以透過自己的理解去解釋書中的故事。這一時期,孩子對自然界的好奇心也飛速膨脹,可以自己選擇繪本,並更加傾向於閱讀幻想類繪本和科學類繪本。
3. 中小學生繪本(6 - 18 歲)
進入了小學、初中的孩子在思考力、判斷力、識字能力等方面都有了較大的成長。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對選擇圖書有較大的自主性,選擇圖書的型別也變得多樣化,閱讀物件逐漸從繪本向含有插圖的故事書過渡,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和思考故事,同時培養自己的感性和理性,渴求探索自我,能夠更深刻地理解生命、世界、自然等。
在這裡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推薦可以獨自閱讀、趣味性強的故事。孩子們需要可以給自己心靈力量、鍛鍊培養堅強性格的繪本。比如李歐・李奧尼的《小黑魚》,孩子可以從中感受到動物的生命力和智慧,也容易代入到自己的生活狀態中去。
處在這一時期的孩子也開始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上思考問題,但同時和他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面臨更復雜的問題,因此關於友情、解決社交矛盾等主題的繪本對培養孩子的情商有很大幫助。
進入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孩子在精神和身體上都迅速地成長。孩子的自主性不斷增強,更喜歡參與集體活動,渴望瞭解自身和他人,希望習得如何從不同價值觀、不同文化背景及角度看待問題。
荒井良二的《天亮了,開啟窗子吧》,帕特里克·麥克道奈爾的《我把「沒有」送給你》、《擁抱》和《我叫藝術》,大衛・維斯那的《藝術大魔法》等展現不同價值觀題材的繪本,不僅能夠幫助人在紛亂複雜的聲音中找到自己的位置,還能學會去理解和包容與自己不同的思想觀念。
此外,由於社交活動的增多,孩子對自己的缺點和能力更加敏感,容易產生信心不足、自卑等心理問題。藉助閱讀活動鼓勵自己,肯定自己的價值是很有必要的。針對這一問題適宜閱讀的繪本有李歐・李奧尼的關於自我認知和認識自我價值的繪本《鱷魚哥尼流》、《田鼠阿佛》、《自己的顏色》、《魚就是魚》,赤羽末吉的《蘇和的白馬》等。家長應多注重幫助孩子增強社會責任感,鼓勵孩子多多參與社會和科學實驗等實踐活動,滿足孩子多樣化閱讀的需求。
中學時期,陸續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面臨著青春期特有的煩惱及更多複雜的心理問題。當他們自己的看法和現實產生衝突後,情緒強烈且波動較大,容易同父母和老師反抗;對異性抱有好感和好奇,對自身和他人的關係更加敏感;和他人的價值觀、人生觀逐漸產生矛盾,自己開始嘗試探索具有個性的生活方式;對社會問題關係產生更多的思考等等。
近年來,青春期孩子出現心理問題難以排解,處理不好社交關係,不願同外界交流,內心孤獨、壓力過大而沉迷於遊戲等刺激性活動的問題不斷增加。當然幫助孩子平穩度過青春期需要多方面的支援,如從繪本的角度,推薦佐野洋子的《活了 100 萬次的貓》、酒井駒子的《熊和山貓》、伊勢英子的《盧利尤伯伯》、曹文軒著寫、羅傑・米羅繪製的《羽毛》等等,這些繪本將會啟發孩子們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念,積極尋找自己認可的生活方式。
以上作品雖然根據不同年齡進行推薦,但優秀的作品沒有絕對的年齡界限,值得反覆閱讀和體會。讓你在每一個人生階段都會有不同的感悟,這也正是繪本以小見大的魅力之處。
按內容風格劃分:
1. 故事類繪本
故事類繪本應該是大家最常接觸到的繪本形式。
從繪本誕生至今,涉及的主題越來越豐富,從孩子第一次寶貴的人生經驗,到日常生活,再到希望、愛、生命、成長、孤獨、死亡等話題,好似一粒沙子裡折射出五光十色般迷人。
(1)創作類故事
繪本對於孩子來說,恐怕是人生最初相遇的智慧之書。生命、愛、成長、幸福、生存的智慧等都是繪本永恆的創作主題。
在關於生命的繪本中,我們能夠感受到生命的脆弱和短暫,又能感受到生命的堅強和永恆;能夠感受到生命的相逢和別離,還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和遺憾。這類繪本探討了這個世界是什麼、我們應該怎樣活著、我們和這個世界的關係,甚至還有探討哲學上的關於自我、關於人性的繪本,不僅兒童在閱讀時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而且成人讀者也能夠從深入淺出的講述中以小見大,品嚐到不一樣的人生況味。
孩子應該從小就認識到愛這種情感,學會去愛自己、家人、朋友、動物、自然。如果孩子從小就在一個懂得分享愛的家庭中成長,那麼他的生命將會處於開啟和接納的狀態,懂得如何愛別人,生命也會越來越豐富。如果缺乏了愛,父母的行為導致孩子的自私、以自我為中心,那麼孩子的世界會越來越封閉,容易陷入負面情緒難以自拔,也不容,融入到群體、社會中去。
以愛為主題的繪本數量眾多,許多大家耳熟能詳的繪本,如麥克・山姆・佈雷尼著寫,安妮・塔婕朗繪製的《猜猜我有多愛你》、酒井駒子的《我討厭媽媽》、宮西達也的《永遠永遠愛你》、瑪格麗特・懷茲・布朗著寫,克雷門・赫德繪製的《逃家小兔》,都講述了能讓孩子感受到內心柔軟和溫暖的故事。
當孩子體會到什麼時候會產生愛的情感,如何將討厭的情緒轉化成喜歡,如何適當地向他人表達愛,那麼他會將愛推及到更廣闊的人、事、物中去。
繪本中還涉及到了孩子們經常體驗的快樂、生氣、興奮、難過、自豪、害怕、勇敢、擔心、自卑、溫暖等情緒。
孩子的情緒往往比較強烈,波動較大,而且容易陷入焦躁的情緒中,在青春期時尤為明顯。
如果孩子可以從小就對自己的情緒產生全面的認知和把握,那麼對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長也很有幫助。
一本好的繪本能讓孩子感受到某種情緒是什麼樣的感覺,知道什麼樣的情緒會帶給別人什麼樣的感受,因而有意識地控制會傷害他人的情緒,多展現出積極正面的情緒。
同時還會認識到,當他人陷入同樣的情緒後自己該如何應對處理,鍛鍊自己理解和寬容的能力。
繪本帶給我們最重要的是想象力,不僅是天馬行空的想象力,也是可以站在對方的角度上考慮問題,體會對方心情的想象力——這甚至對成人來說都是珍貴且稀有的。
以最具危險性的情緒之一——「生氣」為例。因為生氣不僅會傷害到他人,也會傷害到自己,就連很多成人也難以控制自己生氣的情緒。
講述「生氣」產生及消失過程的繪本《生氣的亞瑟》中,亞瑟只是因為媽媽不讓他看電視就開始發起了脾氣,生氣到牆壁破裂、城市毀滅、地球爆炸,最後亞瑟一個人孤零零地飄浮在宇宙中,已經忘記了當初生氣的原因。
另一本繪本《菲菲生氣了》則是以極富感染力的紅色調錶達菲菲心裡的憤怒的感覺,最後透過在自然界中散步慢慢迴歸了平靜。這兩本繪本不僅是從孩子一側幫助他們體會自己的情緒,更重要的是告訴大人一方,要尊重孩子自己感受自己情緒的權利。
如果父母一味地對孩子說「不要生氣」、「生氣不是好孩子」,是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的,壓抑孩子的情緒反而阻礙了他們認識和了解自我的機會。
所以兩本書的主人公在生氣後都是處於獨處和麵對自我的狀態(成人沒有出面干涉),體驗到了完整的情緒的產生和消失的過程。所以也許孩子讀者在明白了情緒如何迴歸平靜的過程後,或許也會認識到,在別人生氣時,也應該給別人一個獨立的空間和體會自己情緒的機會。
關於每一種情緒的繪本都有不少,優秀的作品還在不斷問世。家長在給孩子閱讀此類情緒的繪本時,要尊重他們獨立體會和完整學習情緒的過程,在未及時處理的情況下也要進行事後疏導,避免給孩子帶來過多情緒積壓而產生壓力和不良情緒。
那麼大概很多人有疑問,既然有創作出的新繪本,為什麼還要讀這些傳統故事呢?這些經典童話和傳統的民間故事有什麼價值?為什麼它們能夠經久不衰,吸引孩子反覆聽呢?童話中有很多殘酷的成分,結局幸福團圓這種清一色的故事模式對孩子有沒有好處呢?
是的,一說起格林童話,大家耳邊應該都會響起是這樣一個聲音:「從前,有一個地方……從此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快樂的生活。」格林童話有著固定的開頭和結尾;無法追溯故事確切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主人公在完成目標的路上受到各種幫助,最後到達圓滿的結局;其人物也多以「三兄弟」、「三姐妹」的組合出現;故事情節經常採用三次重複的形式,但一般只有主人公獲得了成功;一直給主人公制造困難的反派角色最終都逃不過被消滅的結局,等等。
在普通民眾還不識字的時期,民間故事就已經透過口耳相傳了下來。所以民間故事以聽者最為喜愛的形式逐漸固定(大多包含上述的特點),是非常適合朗讀給孩子聽的,只有「聽」才能感受到它的魅力。
德國民間故事研究學者呂蒂認為,民間故事中的主人公和情節是孤立和片面化的,為了凸顯曲折的故事性而多用動詞,減少對細節的描寫和形容詞的使用,使用在視覺效果較為強烈的原色,出現的物品也容易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故事對情節的著力刻畫,使得聽者減少了對「殘酷性」的關注,而將注意點放在主人公的命運上。
此外,故事還經常採用三次重複的形式,一方面讀起來朗朗上口,富有音律感,另一方面反覆重複也方便聽者記憶,對孩子來說反覆確認也容易獲得安心感。
同時,民間故事中也包含了普遍性的道理,例如因果報應,懲惡揚善等,聽者在聽的樂趣中又能無意間習得人生的智慧。
那由同一個故事改編的不同的繪本又有什麼區別呢?在這裡就列舉出《白雪公主》的三個版本:畫風細膩的蘭德爾・賈雷爾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具有濃重幻想色彩的 Josephine Poole 的《白雪公主》、貼近兒童畫風格的荒井良二的《白雪公主》,這些白雪公主的形象打破了迪士尼的經典形象,能夠幫助孩子激發出創作靈感,感受經典故事的魅力。
另外,創作類繪本含有非常多幻想性因素,這些因素會在孩子的潛意識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一部分將在第三節「繪本與兒童心理」中詳細講述。
(2)民間故事繪本/改編繪本
改編繪本在市面上也很常見,如經典的格林童話《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紅帽》等已經由多位藝術家改編成風格迥異的版本;《手套》、《拔蘿蔔》、《桃太郎》、《蘇和的白馬》等則改編自各國的傳統民間故事;其他還有從近現代的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改編的繪本,如新美南吉的《小狐狸買手套》、《小狐狸阿權》,小川未明的《紅蠟燭與人魚》,安房直子的《聲音森林》、《兔子送來的芭蕾舞鞋》等。
中國也有豐富的民間故事資源, 許多也被改編成了繪本,如熊亮的《熊亮・中國繪本》系列、保冬妮的《九色鹿》、梁川的《漏》、周翔的《一園青菜成了精》等等。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現在有許多對民間故事進行大膽改編和再創作的優秀繪本。例如謝斯卡著寫、史密斯繪製的《三隻小豬的真實的故事》,大衛・威斯納的《三隻小豬》等。在傳統故事的基礎上加入了很多趣味和反轉的元素,因此讀者不僅可以比較該書與原版的區別,同時又能因意想不到的發展而驚喜。再如安東尼・布朗的繪本《威利的畫》,裡面出現的「名畫」都被畫上了猩猩的臉。如果讀者本身具有了相關的經驗和知識,就會更加享受閱讀此類繪本了。
2. 非故事類繪本
非故事類的繪本也包含很多種,例如字詞類繪本、認識事物的繪本、兒童詩、科學繪本、自然類繪本、立體繪本等等。
(1)字詞、兒歌、詩的繪本
幼年時期的孩童處於聲音的敏感期,反覆給幼兒誦讀有音律和節奏的繪本內容,可以幫助培養孩子對聲音的感覺。孩子聽到有節奏的朗讀時,他們會感受到音律的變化和樂趣,並跟著大人合唱。
例如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著寫的《噗~噗~噗》就是這樣一本將擬聲詞的聽覺和圖形的視覺結合起來的繪本,在幼兒園的教育現場中十分受孩子們的喜愛。
此外,美國畫家烏利・舒利瓦茨創作的《黎明》是根據唐代詩人柳宗元的詩《漁翁》改編的繪本。畫家借用了東方水墨畫技法,用淡水彩的筆觸將時間的推移和自然世界的安靜遙遠進行了描繪。
如果直接給孩子一本文字書,他們很難理解字詞的意思,更不用說在腦海中勾畫出詩詞的畫面和意境了。所以筆者給父母們推薦這本《黎明》,它不僅將唐詩中傳統又深遠的意境描繪了出來,而且改編過的文字更舒緩易讀,非常適合幫助孩子對詩詞的音律美和意境美產生興趣。不過,這一類由畫家改編的繪本數量並不多,希望未來可以見到更多此類繪本。
(2)認知類繪本
主要包括對物體和對自然現象的認識,具體型別已經在「按年齡段劃分」的「幼兒繪本」部分介紹過了,這裡不再贅述。
(3)科學類繪本
孩子從身邊的自然現象開始對科學產生了興趣,給孩子們選取這類知識性繪本也非常有必要,例如介紹人體、鳥類昆蟲、古生物等的圖鑑類繪本,介紹地球和宇宙基本概況、天氣季節等自然現象的自然科學類繪本,還有表現各個國家民族的習慣風俗的社會科學類繪本等等。
有些繪本還會採用照片或者照片和繪畫相結合的形式,幫助孩子真實地感受生命和世界。如奧地利蘇珊娜・莉婭的《親親大自然科學繪本》、加古裡子的「身體科學繪本」系列、南韓許恩美等人所著「蒲公英科學繪本」系列、法國娜塔莎・施埃德豪爾・弗拉金《我的第一次太空旅行兒童地圖繪本》等等。
(4)立體繪本、互動繪本、新材料繪本等
立體繪本不僅讓孩子著迷,就連大人也會喜歡。但由於手工製作價格偏貴,折損率高,數量也有限。閱讀立體繪本樂趣多多,你不知道下一頁裡會有人物跳出來的驚喜,還是有可以實際操作的「機關」。
美國的立體書大師羅伯特・薩布達就將許多經典兒童文學作品製作成了立體繪本,如《愛麗絲夢遊仙境》、《綠野仙蹤》等,每一本書都像是值得收藏的藝術品。《以快樂的郵遞員的聖誕節》(The Jolly Christmas Postman,1991)為代表的系列繪本將故事中的信件都設計成了真正的信件,讓兒童不僅可以沉浸在閱讀故事的樂趣中,還可以享受巧妙設計的小遊戲。
而埃米莉・格雷維特的《兔子的 12 個大麻煩》講述了農場裡的兔子在每一個月份遇到的問題,相信你翻開最後一頁時一定會驚喜地叫出來。
除了以上介紹的幾種非故事類的繪本之外,還有一些繪本將新媒體的操作方式和新材料印刷引入到繪本中來,讓繪本成為可以「玩」的書。
埃爾維・杜萊的《點點點》(2009)將現代電子裝置的操作方式融入到紙質的書中,從而成為孩子幾乎百玩不厭的遊戲書。採用新材料製作的繪本,如渡邊千夏的《今天吃什麼》、《不可思議的彩虹》3D 鏡面繪本,讓書中的彩虹好像可以跳出來似的,簡直像上演了一場光影立體魔術。還有由梶原惠和新島龍彥利用了投影,設計了根據環境的變化而改變的繪本《Motion Silhouet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