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暖暖的小時光

    有的人認為一見鍾情只需要0.3秒,因為也許只需要一個眼神、一個舉動、甚至僅僅只是一句話,便可以讓人確定你就是那個對的人,你就是那個我在等待的人,其實這就是典型的在愛情中偏向於情感的那類人。有的人認為根本不存在一見鍾情,更加別說只需要0.3秒的一見鍾情了,一見鍾情也許傾心的只是外在的容貌,而不是內在的性格、品質、氣質,他們認為愛情應該是平平淡淡的,是在兩個人慢慢的相處中逐漸培養出來的。毫無疑問,這就是在愛情中偏向於理智的那類人。

    其實,這是兩種不同的對於愛情的看法。一種追求的是生活中的激情,他們相信愛情就是在荷爾蒙碰撞的一瞬間產生的,在確定自己的感覺之後,他們便會像飛蛾撲火般,義無反顧地去追求愛情。也許他們並沒有瞭解到對方是一個怎樣的人,但是在愛情突然到來的當時,他們沒有精力也並不想去想象瞭解對方不好的一面,他們沉浸在對方表現出來的那符合他們自己想象中的美好的一面中。這也許就是愛情中的傻子吧!但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在瞭解到對方的另外一方面之後,浪漫的表象可能會被打破,在撕破偽裝之後,在瞭解真相之後,往往其帶來的傷害是不可想象的。

    而另外的一種卻恰恰相反,他們在遇到自己喜歡的人時,不會主動地、迅速地表白,他們會在與對方相處時,觀察對方,瞭解對方。他們認為,只有在瞭解對方之後,才能發現自己與對方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是否一致,自己與對方的興趣愛好是否相同,自己與對方是否有共同的話題。在愛情中,他們會考慮很多,甚至有的時候,他們會理智冷靜得可怕,在知道自己喜歡的人可能不喜歡自己時,他們會沉默著,將自己的感情深埋於心底。如果在知道自己喜歡的人將會和別人攜手走完下半生,他們還是會沉默著,也許在別人面前,還會談笑風生,但是在內心深處,在無人的深夜,他們也會獨自悲傷。當然,這就是一種極端了,但這又何嘗不是愛情中的傻子呢!

    那麼,在愛情中,理智與情感你會選擇什麼呢?不管怎樣,當你轟轟烈烈地走向愛情時,要學會在不同的條件下,靈活處理理智與情感,聰明的女性,要學會什麼時候應該理性,什麼時候應該感性。你不用處處壓抑自己,但也不要太過放縱自己。當愛情來臨時,不必太過壓抑自己,處處退縮,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吧!

  • 2 # 凡塵瑣事

    個人來說一下!

    本人以前是一個很容易被感動的人,可能今天會親眼看到自己被騙,但是今天過了,明天依然會相信騙我的人是有苦衷的。

    現在我會學會了控制,當我想感情用事的時候,我會努力控制自己把感情換成理智,反之當我很理智的時候,我會適著加一些感情在裡面,這樣兩個方向都不會極端,努力保持自己的想法。

    總之要學會控制自己,讓自己活的更精彩一些。

  • 3 # 隨心如意

    理性與感性,看似對立面,實則不然。人們總認為理性就是不帶絲毫情感冷靜分析並做出合理恰當的判斷,從而做出正確的行動。而感性卻是帶著自身複雜的情感,以自己的感情作為對處理事情的依準,哪怕明知道有可能帶來不好的結果,卻絲毫未能阻礙自身的抉擇。

    其實在我看來,理性和感性二者合而為一才是做事的標準。你無法讓一個人在做出任何事情的時候不帶有絲毫的感情,那只有機器人才能做到。我們生而為人,本身就是帶有情感的,強迫著壓抑自身情感去做事情豈非強人所難。但是我們又不能太過感性,憑情感做事只會害人害己,有可能出自於好意卻反而釀成不好的結局。所以遇到事情的時候,我認為可以在帶有個人的感情的情況下理智的去做出分析和抉擇,雖然這說起來很難,但是這不也是成熟的人的一貫做法嘛。

    只有小孩才做抉擇,作為大人,只會二者兼得,如果哪天你能在帶有感情的前提下理智的做出正確的抉擇,那麼恭喜你,你已經長大了。

  • 4 # 心中哪裡空

    最近欣賞了《理智與情感》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劇中展示了不同性格兩姐妹處事態度及性格,給她們帶來的不同人生與愛情。劇中的姐姐美麗知性、性格沉穩冷靜富於理智,對待生活乃至愛情都充滿清晰果斷分析及認識。妹妹性格張揚、衝動、敢說敢做,富有詩書才華且充滿感性。

    一次偶然機會姐姐埃諾莉與哥哥妻子芬妮的弟弟愛德華相識,愛德華待人彬彬有禮、溫文爾雅,有著不凡的談吐,與姐姐相同的價值觀使兩顆年輕的心拉近,互生愛慕,就在雙方相見恨晚之時,無情冷酷且勢力的芬妮看出端倪以弟弟需要找門當戶對的富家女為由讓姐姐知難而退,至此相愛的兩人不得不依依惜別。雖然姐姐內心強烈的愛著愛德華,期待著愛德華能來看她,即使內心洶湧澎湃,但她表現出極力地冷靜剋制:諾大的地位懸殊使兩人並不能如願走到一起,除非愛德華能拋棄家族財產繼承,然而對於愛德華對自己感情深度的不確定性,促使姐姐冷靜看待事情發展。終於有一天,姐姐發現愛德華之所以不能全身心地向自己表達愛戀,是因為品行高尚的愛德華顧念著與有著四年戀情露絲的承諾,雖然他們之間已沒有了愛意。最終與露絲曾經的交往被家族發現後,愛德華被剝奪了財產繼承權,勢力的露絲轉而嫁給了愛德華的弟弟。沒有了束縛的愛德華大膽地向姐姐表達愛意,希望姐姐能接受自己的求婚,就在求婚的一霎那,一直冷靜理性的姐姐終於抑制不住自己的情感,淚水奪眶而出:原本自己深愛的愛德華同樣深愛著自己,但兩人因為顧及他人感受以及同樣冷靜理性的頭腦禁錮著原本深愛對方強烈情感,相愛的倆人最終相擁在一起。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謂的真假不過是表現出來的。例如明明厭惡卻要表現出喜悅。

    其次,情感不過是情緒理智和認知的結合體,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實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觀理智的去表現。而已。

    同時很多時候情感和認知有關,例如是不是真愛,至少她是真的愛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愛而已。

    喜怒哀樂也是,都是很真實很純粹的,有些人想法很複雜。理智並不能過濾情感,因為情感和理智是並存的。不同時候不同事件,人的決策分數不一樣,有些人可以冷靜,有些人可以情緒化,這也是為什麼別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謂的旁觀者清,而一旦出於自身的時候,一個感情佔主導,一個是身處其中各種因素反而會影響理智。

    例如遊戲,我們看別人玩,總是說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並不會號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參與。沒有任何人是純粹的情感動物。

    所謂的真假不過是表現出來的。例如明明厭惡卻要表現出喜悅。

    其次,情感不過是情緒理智和認知的結合體,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實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觀理智的去表現。而已。

    同時很多時候情感和認知有關,例如是不是真愛,至少她是真的愛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愛而已。

    喜怒哀樂也是,都是很真實很純粹的,有些人想法很複雜。理智並不能過濾情感,因為情感和理智是並存的。不同時候不同事件,人的決策分數不一樣,有些人可以冷靜,有些人可以情緒化,這也是為什麼別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謂的旁觀者清,而一旦出於自身的時候,一個感情佔主導,一個是身處其中各種因素反而會影響理智。

    例如遊戲,我們看別人玩,總是說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並不會號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參與。沒有任何人是純粹的情感動物。

    談情與理節選

    1生命並不受理智支配

    依現代哲學家看,宇宙的生命,社會的生命和個體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無先見。所謂有目的,是說生命是有歸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前進的;

    所謂無先見,是說在某歸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預知歸宿何所。比方母雞孵卵,其目的在產小雞,而這個目的卻不必預存於母雞的意識中。理智就是先見,生命不受先見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

    與姐姐迥異性格的妹妹瑪麗安遇到了成熟但年紀稍長的布蘭頓上校,布蘭頓上校對才華橫溢的妹妹一見鍾情並展開追求,但妹妹認為覺得他固然人品可貴,但年長自己很多,認為自己應該找個年齡相仿的年輕男士。一次偶然的機會,她遇見了威勒比,年輕且有著美麗藍眼睛的威勒比帥氣、待人溫暖,與她同樣充滿著激情,這一切都吸引著感性的妹妹,她對威勒比一見鍾情,隨後兩個年輕人展示了無所顧及的張揚的愛戀,以至讓大家以為他們很快就會訂婚,然而品行低劣的威勒比最後卻無情地拋棄妹妹,與一位富家女結為夫婦,不堪打擊的妹妹病倒了,在病中逐漸康復的她冷靜地思索著自己的愛情,發現自己衝動的過往著實傷害了身邊的人以及自己,認為愛情或婚姻即便需要激情但也需要用充分的理智去駕馭它,隨後在與布蘭頓的逐步交往中,相同的愛好最終使他們走到了一起。

    劇中雖然描寫的是兩個性格迥異的人,但實際上作者是想以這兩個主人公為載體,來體現現實生活中大多數人在理想與現實生活中具有理智與情感這兩種氣質。生活中,有些人因為現實嚴峻的生活讓自己過於理性,忽略或封閉美好情感,以使自己不會遭受可能的外界傷害;另一種人為了生活中的美好,即使有著顯而易見的傷害,也飛蛾撲火,追求暢快淋漓的情感,所謂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具有這兩種氣質極端的人,其實對自己的人生並沒有完整的交待,因為他們並沒有如此而生活得如意,前者只會讓自己唯唯諾諾,釋放不了自己的真性情,後者可能會遭受到傷害。所以只有在理智與情感中找到平衡,在理性駕馭空間中恰當釋放自己的真性情,才會讓自己生活得自由與理性,也才會使身邊的人生活得更好。

    在心理學方面,理智主義的反動尤其劇烈。這種反動有兩個大的傾向。享樂派心理學者以為一切行為都不外尋求快感與避免痛感。快感與痛感就是行為的動機。吾人心中預存何者發生快感、何者發生痛感的計算,而後才有尋求與避免的行為。

    這種學說在十八、十九兩世紀頗盛行,到了現代因為受麥獨孤心理學者的攻擊,已成體無完膚。依麥獨孤派學者看,快感與痛感是行為的結果,不是行為的動機;

    在動作未發生之前,吾人心中實未曾運用理智去預期快感如何尋求,痛感如何避免。行為的原動力是本能與情緒,不是理智。這個道理麥獨孤在他的《社會心理學》裡說得很警闢。

    心理學上第二個反理智的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隱意識心理學。依這派學者看來,心好比大海,意識好比海面浮著的冰山,其餘的統統是隱意識。意識在心理中所佔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識中所佔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極微末的。

    通常所謂理智,大半是理性化的結果。理智之來,常不在行為未發生之前,而在行為已發生之後。行為之發生,大半由隱意識中的情意綜主持。吾人於事後須得解釋辯護,於是才找出種種理由來。這便是理性化。

    2理智的生活是狹隘冷酷的

    總觀以上各點,我們可以知道在事實上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極微末,極薄弱的。更進一步,我們姑且丟開理智是否確能支配情感的問題,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確比情感的生活價值來得高。

    第一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狹隘的。如果純任理智,則美術對於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音樂只是空氣的震動,圖畫只是塗著顏色的紙,文學只是聯串起來的字。

    如果純任理智,則宗教對生活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自然沒有神奇,冥感靈通全是迷信。如果純任理智,則愛於人生也無意義,因為離開情感,男女的結合只是為著生殖。我們試想生活中無美術,無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熱情感與堅決信仰)無愛情,還有什麼意義?

    記得幾年前有一位學生物學的朋友在《學燈》上發表一篇文章,說人生只不過是吃飯與交婿。他的題目我一時記不起,彷彿是“悲”“哀”一類的字。

    專從理智著想,他的話是千真萬確的,但是他忘記了人是有感情的動物。有了感情,這個世界便另是一個世界,而這個人生便另是一個人生,決不是吃飯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有時候不是理智,而是覺得不值得。還是鮮肉時偶爾酒吧被搭訕,以及最近不注意回學校代課也有類似的(沒有明說,但宣稱有女票後依然幾次約去泡吧,無奈拉黑)……讓自己覺得不值得,也就是把對方拉到理性殘酷的水平線審視是不是在一個“層次“的,都是對方的態度——你來也行,不來也行,接受也行,不接受也行;嚴肅也行,放縱也行;沉醉也行,清醒也行。坦白說,我是你剛認識不到幾分鐘的過客,卻要為此付出感情和生活價值觀的徹底顛覆,這明顯不合算啊。

    第二,我們應該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們應該做的事甚多,而我們實在做到的還不及百分之一。

    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於有情感在後面驅遣。比方我天天看見很可憐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販濟困窮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憐憫的情感觸動時,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

    前幾天聽見一位國學家投河的訊息,和朋友們談,大家都覺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間有許多事項得有幾分傻氣的人才能去做。純信理智的人天天都打計算,有許多不利於己的事他決不肯去做的。歷史上許多俠烈的事蹟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3愛是以心感心,以情動請

    人類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則不特人生趣味剝削無餘,而道德亦必流為下品。嚴密說起,純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純任理智的人縱然也說道德,可是他們的道德是問理的道德,而不是問心的道德。

    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而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類以幸福。

    比方華人所認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當作問理的道德,也可以當作問心的道德。如果單講理智,父母對於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對於父母便不必言孝。這個道理胡適之先生在《答汪長祿書》裡說得很透闢。

    他說:“今年我自己生了一個兒子,我想這個孩子自己並不曾自由主張要生在我家,我們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塗的給他一條生命,況且我們也並不曾有意送給他這條生命;

    我們既無意,如何能居功了……我們生一個兒子,就好比替他種了禍根,又替社會種了禍根。……所以我們教他養他,只是我們減輕罪過的法子。……這可以說是恩典嗎了”

    有時人總會有負能量太重的雜念浮現在眼前,這個時候人就會煩惱:我怎麼會有這麼糟糕的想法。實際上,這可不是一個人的想法,而只是一個人恰好看到了不好的東西。人只是錯把從無意識中浮現的東西看成自己的想法,把陰間冒過來的東西當成陽間的創造,就像看電影時錯把電影的內容當成了自己的歷險,這是一種心理倒錯(代入感實際上是一種倒錯)。在發生這種事情時,要記得孔夫子的教導: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這就夠了。孔夫子的這個教導,不僅用在生活裡,也用在自我的私人空間裡。比如,我聽到用湯水燙跑到我膝蓋上的貓咪吧這麼一個聲音,這就是應該非禮勿聽,我不會煩惱為什麼會有這個聲音,而是告訴它,我不聽,因為不符合禮法。又如我看到酷刑的畫面從腦袋裡浮現,我不看,我讓它過去,不因此煩惱,所以也不會去再檢視這個畫面。

    因此,胡先生不贊成把“兒子孝順父母”列為一種“信條”。胡先生所以得此結論,是假定孝只是一種報酬,只是一種問理的道德。把孝當作這樣解釋,我也不贊成把它“列為一種信條”。

    但是我們要知道真孝並不是一種報酬,並不是借債還息。孝只是一種愛,而凡愛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動情,決不像做生意買賣,時時抓住算盤子,計算你給我二五,我應該報酬你一十。換句話說,孝是情感的,不是理智的。

    向左轉|向右轉

    4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世間有許多慈母,不惜犧牲一切,以養護她的嬰兒;世間也有許多嬰兒,無論到了怎樣困窮憂戚的境遇,總可以把頭埋在母親的懷裡,得那不能在別處得到的保護與安慰。

    這就是孝的起源,也是一切愛的起源。這種孝全是激於至誠的,是我所謂問心的道德。孝不是一種報酬,所以不是一種義務,把孝看成一種義務,於是“孝”就由問心的道德降而為問理的道德了。

    許多人“孝順”父母,並不是因為激於情感,只因為他想凡是兒子都須得孝順父母,才成體統。禮至而情不至,孝的意義本已喪失。儒家想因存禮以存情,於是孝變成一種虛文。像胡先生所說,“無論怎樣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帶上高梁冠,拿著哭喪棒,人家就贊他做‘孝子夕了”。

    近人非孝,也是從理智著眼,把孝看作一種債息。其實與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問理的孝可非而問心的孝是不可非的。孝不過是許多事例中之一種。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問心的和問理的分別。

    問理的道德雖亦不可少,而衡其價值,則在問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講道德注重仁字,孟子講道德注重義字,仁比義更有價值,是孔門學者所公認的。仁就是問心的道德,義就是問理的道德。宋儒注仁義兩個字說:“仁者心之德,義者事之宜。”這是很精確的。

    我說了這許多話,可以一言以蔽之,仁勝於義,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生活是多方面的,我們不但要能夠知,我們更要能夠感。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沒有多大能力去支配情感,縱使理智慧支配情感,而理勝於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我們先思考相反命題:不受理智約束的情感是真情嗎?比如。愛之慾其生,惡之慾其死。溺愛、控制、道德綁架。…………你會認可這是真情嗎?我認為脫離理智約束的情感,不是真情,是情感綁架、自私的表現。

    在我看來,真情的認識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必須理智地考察雙方互動的實際過程,即動機、過程和結果。動機,即在情感表達前,做到設身處地、將心比心。過程,即表達的方式、方法合理,進退有度。結果,即圓滿、和諧。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真情表達。

    首先感情都是真的,自己的感情如何不真呢。

    所謂的真假不過是表現出來的。例如明明厭惡卻要表現出喜悅。

    其次,情感不過是情緒理智和認知的結合體,多方博弈,很多人的感情都是真實的,只是有些人可以客觀理智的去表現。而已。

    同時很多時候情感和認知有關,例如是不是真愛,至少她是真的愛她,但是可能他不是他的真愛而已。

    喜怒哀樂也是,都是很真實很純粹的,有些人想法很複雜。理智並不能過濾情感,因為情感和理智是並存的。不同時候不同事件,人的決策分數不一樣,有些人可以冷靜,有些人可以情緒化,這也是為什麼別人的事,可以很理智的看待,所謂的旁觀者清,而一旦出於自身的時候,一個感情佔主導,一個是身處其中各種因素反而會影響理智。

    例如遊戲,我們看別人玩,總是說真菜,改如何如何,而到了自己,並不會號多少,情感也是。人的任何情感都有理智的參與。沒有任何人是純粹的情感動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得了腦血栓,該怎麼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