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吾不到的吾空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如有不妥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任何事物都有個發生發展的過程,明代的宦官也是這樣。

    想當初朱重八大哥打下了江山後,心想自己好不容易打下的江山,怎麼能和別人分享呢?

    於是在剷除胡惟庸之後,藉機取消了丞相和中書省,將權利集中到了皇帝一個人手中。

    但是咱們大明帝國那麼龐大,皇帝一個人怎麼忙得過來呢?

    所以就不得不重用宦官。

    但是咱們重八大哥多麼英明啊?他鑑於漢朝宦官專權,怕以後也會形成宦官專權,所以明確了宦官不得參與朝政,並將這形成了一條祖訓,即:“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

    並在洪武17年進一步明確了內宮結構及品級,特設九監二庫四局。

    後來,咱們的朱棣大哥從大侄子手中奪取了江山,因為名不正、言不順,所以就感覺草木皆兵,又因為在奪取江山的過程中宦官為他出力不少,所以太監在他手裡進一步發明廣大。

    不但將九監二庫四局發展成為十二監四司八局,而且在重八大哥手裡廢除的錦衣衛也進行了恢復,但是他還是感覺不放心啊,所以又進一步成立了東緝事廠(簡稱東廠)。

    接下來我們說司禮監,剛開始司禮監其實和其他監都是平行的,也就是說屬於兄弟關係,但是後來咱們重八大哥的徒子徒孫越來越懶了,就由司禮監開始代替皇帝批紅,所以司禮監就權勢越來越大,後來逐步發展到統領內宮,甚至司禮監掌印太監有“內相”的說法。

    司禮監的最高首腦就叫“掌印太監”,就是呂芳的職位,設“秉筆太監”四位,就是呂芳屁股後面跟的那四位,這四位也是有排名的,首席秉筆掌管東廠和北鎮撫司,尤其是東廠,因為北鎮撫司有自己的指揮使,而且北鎮撫司指揮使不是太監而是正常人,因而首席秉筆對錦衣衛的掌管還有些間接,但是東廠則是由首席秉筆直接管,而且是“提督”銜,因而也可人稱為“督公”,職務叫做“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

    這個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魏忠賢的官職:惜薪司遷司禮秉筆太監,提督寶和三殿,欽差總督東廠官旗辦事,掌惜薪司內府供用庫尚膳監印務,總督南海子,宣付史館,進本部尚書。敘門功,加恩三等,蔭都督同知。加太子太保兼左都御史,督大工。三殿成,進上公,加恩三等。母死,不奔喪,奪情視事。冒寧、錦功,加太子太傅。俄敘三殿功,加少傅,世蔭錦衣指揮僉事。遷兵部尚書,仍兼左都御史,並綰兩篆,握兵權憲紀九千九百歲爺爺。

    接下來,我們再說錦衣衛,錦衣衛分為北鎮撫司和南鎮撫司,北鎮撫司“專理詔獄”(皇帝欽定的案件),而且錦衣衛中真正具有特務機構功能的就是北鎮撫司,專門負責監察京師的不軌、亡命、盜奸、機密大事。

    所以,錦衣衛中誰的權力最大,不是看誰的軍階最高,而是看誰掌管北鎮撫司。

    由於北鎮撫司直接向皇帝負責,因此地方官員見到北鎮撫司的人都口稱“欽差”或“上差”,這就是為什麼《大明王朝1566》中四個錦衣衛都自稱自己來自北鎮撫司,而且浙江巡撫都把他們叫做“上差”。

    而南鎮撫司就有意思了,就是負責本衛的法紀、軍紀的機構,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紀檢委。

    前面我們說了,東廠是朱棣大哥成立的,東廠的職能是"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與錦衣衛均權勢",但是由於錦衣衛的指揮使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屬於外臣,而東廠的首領是宦官,即內臣。

    所以東廠很快後來居上,東廠和錦衣衛的關係,也逐漸由平級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年代,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廠主甚至要下跪叩頭。

    所以說,司禮監、錦衣衛、東廠中,司禮監最大,因為司禮監二號人物秉筆太監,兼任東廠提督,而且管理錦衣衛。而錦衣衛雖然有自己的指揮史,但是也要聽命於秉筆太監,也就是東廠廠督。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三者又是一家人,所以東廠、西廠、錦衣衛又合稱廠衛。

  • 2 # 鄧海春

    在被許多熱愛歷史的觀眾譽為“神劇”的經典歷史題材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虛構了一個名叫呂芳的人物。這個呂芳原型是明穆宗時的太監李芳,在劇中,他年少入宮、老成練達,所以深得嘉靖帝的喜愛,被封為司禮監掌印大太監。

    不過後來,呂芳被秉筆太監陳洪排擠而失勢,在跟隨嘉靖帝四十多年後被髮配到南京為太祖守陵。那麼,這些掌印太監、秉筆太監所屬的司禮監到底是個什麼機關,它和同樣由宦官統領的的東廠,以及和東廠勢不兩立的錦衣衛有著什麼關係呢?

    明朝建立初年,便為宮廷中的宦官設定了管理機構——內使監,下轄司禮監、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等十二個掌管內務的衙門,又稱“十二監”。後來,明太祖又將御用監改名為供奉司,並新設定紀事司、內政司。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司正、副正、掌內府一應禮儀,欽記御前一應文字;凡聖旨裁決機務,已未發放,須要紀錄親切,御前題奏;及糾劾內官內使非違不公等事;而造墨、表背匠亦屬焉。”隨著宦官人數的增加,明代宦官機構最終大體形成了“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司禮監是其中的首席衙門。

    司禮監作為地位最高的衙門,不但能夠總管宮內的內務事宜,還可以干涉宮外的朝政,明末學者黃宗羲在其著作《明夷待訪錄》中評價道:“無宰相之名,有宰相之實。”

    其實,在明太祖時期,司禮監僅僅和它的名字一樣,是掌管禮儀事務的機構,但太祖之後的歷代帝王常常把寵信的宦官調派到軍政要職上,以求“放心”,這就導致宦官的權勢漸漸擴大。到了明宣宗時期,皇帝更是把原本獨屬皇帝一人的奏章批改權交給大臣,如內閣的大臣或身邊的宦官。

    這樣,代替皇上進行批示的司禮監秉筆太監就應運而生了,到明宣宗去世,年幼的明英宗繼位後,司禮監更加膨脹,秉筆太監擁有著對奏摺進行批示的大權,自然是隨心所欲。此後,明朝皇帝大多直接放棄批示的權力,全權交給司禮監處理,這樣,司禮監就成為實際上的明朝最高決策機構,政令全部由他們所把控。

    至於同樣由宦官統領的東廠,其全稱是“東緝事廠”,更多的是執行皇帝下發的特殊任務,以及監視和制衡錦衣衛。東廠的首領稱“東廠掌印太監”,其權勢在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一般來說,他同時也會是司禮監的“二號人物”,即秉筆太監。

    至於司禮監和錦衣衛的關係,則更加簡單明瞭。司禮監是內臣組成的內務機構,錦衣衛則是外臣組成的軍事機構,在明朝的發展史上,錦衣衛的勢力常常被司禮監、東廠打壓而不得不隱忍或妥協。

  • 3 # 慕信

    呂芳原型:李芳其人

    呂芳是以穆宗朝太監李芳為原型的,穆宗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年號隆慶,穆宗為嘉靖子、萬曆父,在位6年,夾在嘉靖跟萬曆這兩個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中,比較沒有存在感。

    李芳是內官監太監,並不在司禮監(後面會介紹明朝宦官機構,包括司禮監)。李芳為人比較正直,經常主持公道,比如彈劾工部尚書徐杲貪汙納賄,又揭發上林苑監吃空餉等,被宦官同僚所嫉恨。

    此時同時,司禮監的幾個大太監滕祥、孟衝、陳洪等正得穆宗寵,這幾個宵小為討歡心,整日攛掇穆宗花天酒地,不理朝政。李芳為此進諫觸怒穆宗,滕祥等落井下石,屢進讒言,結果李芳在隆慶二年被刑杖八十,又下刑部大獄待決,直到隆慶四年被髮配南軍淨軍。

    李芳同時代還有一個大太監,馮保。馮保是將司禮監及東廠都做過的。馮保在嘉靖朝就是司禮監秉筆太監,隆慶元年提督東廠兼掌御馬監事,當時司禮監掌印太監無人,按慣例應該馮保補上,但內閣首輔高拱推薦了陳洪。陳洪之後又是孟衝為司禮監掌印太監,孟衝之前執掌御膳監,按例不能為司禮監掌印。馮保與高拱由此解下深仇。

    後來穆宗駕崩,神宗即位,由於年幼,由高拱與張居正輔政。馮保於是與張居正結盟,驅逐高拱,促成萬曆新政。馮保的關防大印記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司禮監太監。

    司禮監

    明朝宦官機構設有十二監,十二監外有四司,八局, 合為二十四衙門。

    十二監之首為司禮監,其次為內官監、御用監、司設監、御馬監、神宮監、尚膳監、尚寶監、印綬監、直殿監、尚衣監、都知監。

    司禮監設提督太監一名,掌印太監一名,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等若干,員額不定。

    提督太監為司禮監最高首領,負責督理“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掌印太監則負責處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太監掌管“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等。

    東廠

    東廠,全名為東緝事廠,由成祖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設立於京師東安門北,因在紫禁城以東,故名東廠。

    成祖設立東廠主要還是因為“奉天靖難”之後,需要處理仍然忠誠於建文帝,拒不屈服的朝臣。錦衣衛是外官,太監是內臣、家奴,更加可信,使用方便。東廠主要使命為“緝訪謀逆妖言大奸惡等”,具體就是:監視、偵緝、逮捕謀逆的官民各色人等, 當然還有一項重任就是制衡錦衣衛,“與錦衣衛均權勢”。

    東廠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也稱廠公或督主,一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其官銜全稱為“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太監”,簡稱“提督東廠”。有明一朝,這個名頭可謂呼風喚雨,威福任情。

    一般而言,由於東廠廠公由司禮監秉筆太監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地位自然高於東廠,但是也有例外。明熹宗時,王體乾為司禮監掌印體乾太監,魏忠賢為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但王體乾甘居魏忠賢之下。

    東廠之外還有西廠,即西緝事廠,由明憲宗於成化十三年,1477年在東廠之外增設。西廠設於舊灰廠,現靈境衚衕,位於紫禁城以西。由太監汪直為提督,其時權力超過東廠,活動範圍已不限於京師,而是遍及大明兩京十三省。後因遭朝臣彈劾,於成化十八年,1482年被裁撤。明武宗正德元年短暫復設五年後,又同內行廠一同被撤銷,憲宗及武宗朝共計存在十年。

    內行廠則是在正德初年設於榮府舊倉地,由武宗親信、司禮監掌印太監劉瑾自領,正德五年,1510年,劉瑾倒臺後被撤,僅存五年。

    西廠、內行廠前後合計存在十年,時間很短,有明一朝276年,主要還是錦衣衛跟東廠興風作浪。

    錦衣衛

    錦衣衛由明太祖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設立, 1387年廢除,後在永樂初年復設。明朝設有上直衛親軍十二戍衛京城、禁衛皇帝,錦衣衛為十二衛之一。親軍十二衛後來在永樂朝增設十衛,宣德朝又增設四衛,最終為親軍二十六衛。

    錦衣衛作為內廷親軍,皇帝侍衛,設立之初主要負責禁衛皇帝,執掌鹵簿,行出警入蹕事;偶爾協助兵馬司拿人。後來朱元璋屠戮功臣,讓錦衣衛執掌刑獄之職,是為詔獄。

    終明一朝,錦衣衛掌侍衛、緝捕、刑獄之事。即是親軍,又是爪牙,還能斷獄,權勢滔天。

    錦衣衛設有南北鎮撫司,南司管理本衛刑名及軍匠,而北鎮撫司專門負責詔獄。錦衣衛主官為指揮使,正三品,一般以勳戚充領,下轄同知、僉事、鎮撫使、千戶,百戶、總旗、小旗等。

    司禮監、東廠、錦衣衛的關係

    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東廠,東廠掌握在司禮監手裡的。

    東廠與錦衣衛開始也有矛盾,成祖初設東廠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紀綱受寵幸,錦衣衛還能壓過東廠,但隨著宦官在明朝中後期權勢越來越大,東廠與錦衣衛的關係也發生了改變。

    此後,東廠與錦衣衛互相倚仗,廠衛一體,休慼與共,錦衣衛機構具備,組織完善,規模龐大; 而東廠與皇帝親密,更得寵幸,但東廠並無專屬官吏,都是錦衣衛派出,稱為貼刑官。廠衛內外配合,共為一體,此消彼長,後期錦衣衛多依附於東廠 。

    同時廠衛也有分工,錦衣衛偵伺一切官民,東廠則偵測官民和錦衣衛,西廠有時監視東廠,內行廠則監視官民和廠衛。

    想想大明一朝我們記得多少太監:王振、汪直、劉瑾、魏忠賢、馮保、王承恩等,這些人大多曾為司禮監掌印,或者秉筆太監,不少還提督東廠。但有多少錦衣衛指揮使能記得?可能勉強有紀綱、陸炳。這就是司禮監、東廠、錦衣衛關係最直接得寫照。

  • 4 # 歷史小知

    司禮監和東廠、錦衣衛關係一直在變化。

    而此時司禮監已成為宦官第一衙門,東廠成為其下屬機構,由司禮監排名第二或第三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提督。

    司禮監和錦衣衛的關係有些微妙,錦衣衛不隸屬於司禮監,都直屬於皇帝。而司禮監作為皇帝的貼身機構,在很多時候可以影響皇帝或則假借皇帝之名指揮錦衣衛。因此他們的關係由皇帝更親近於誰而決定。

    此時的嘉靖皇帝由於是外藩入繼大統,而多使其親信任職於錦衣衛,其也出現了在嘉靖一朝,錦衣衛敢於與司禮監、東廠叫板的情況發生。

    《大明王朝1566》寫的是嘉靖後期,這時的指揮使應該是成國公朱希忠,其和他的前任陸炳是勇救嘉靖於大火之人,而陸炳就是那個敢於彈劾司禮監宦官且殺人無罪的人。而朱希忠其死後又被追贈定襄王,也可見其受寵之盛。

    因此此時的錦衣衛不說是凌駕於司禮監之上,也是與其並駕齊驅。

  • 5 # 小祁說歷史

    如今咱們只要一看到明朝的電視劇,自然就有三個話題人物繞不開,“怠政的皇帝”,“掌權的太監”,“橫行的廠衛”!想要弄清楚這幾者之間的關係,首先就要明白這幾個機構到底是幹什麼的,今天小祁就來跟大家聊一聊明朝的司禮監、東廠和錦衣衛。(呂芳影視形象)

    司禮監

    司禮監是官署名,乃明朝內廷管理宦官與宮內事物的“十二監”之一,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開始設定。下設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

    設立之初的司禮監有兩項職責,一是負責宮廷禮儀,二是負責糾察宦官人員的違反禮法事務。在朱元璋時期,宦官受到很大的限制,自然也包括司禮監,宦官權力也被牢牢束縛在內廷。朱元璋曾經明令“內臣不得幹予朝政,犯者斬”,為了避免宦官亂政的情況出現,朱元璋甚至不允許宦官讀書識字。(明太祖朱元璋畫像)

    到了永樂年間,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監管和控制,開始將宦官派到軍事、政治等重要崗位,使其權力得到了一定的擴張,自然司禮監的權力也有所增大。

    而到了英宗即位之後,因為年幼的關係,而他又極為寵信看著他長大的宦官王振,在張太后去世以後再無人能夠壓制王振,由此也造就了明朝第一位權宦,而司禮監作為宦官第一署的地位也得以確立,這也是司禮監能夠逐步集中與擴充全力的基礎!(王振影視形象)

    在正統以後,司禮監的權力和結構進一步高漲和嚴密。首先,司禮監將宦官各衙門的主要權力逐步集中到自己手中,鎮守太監的調派、同三法司錄囚、提督京營,東廠等大權都歸司禮監。其次,在組織形式上已經形成了一個以掌印、秉筆太監為首的和內閣部院相對應的龐大官僚機構!

    但是因為制度的問題,“然內閣之票擬,不得不決於內監之批紅”,使得內閣常常被司禮監所壓制,因此司禮監往往能對明朝的中央決策起到最大的干預和影響!

    錦衣衛

    錦衣衛由朱元璋初設於洪武十五年(1382年),它的前身是拱衛司(親軍都尉府)。其首領為錦衣衛指揮使(正三品),一般由皇帝的親信武將擔任,直接向皇帝負責。(錦衣衛形象)

    錦衣衛的主要職能為“掌直駕侍衛、巡查緝捕”,可以逮捕任何人,包括皇親國戚,並進行不公開的審訊。但是他們大多數只針對官員士大夫,一般不會審訊和捉拿普通百姓。

    洪武二十年,因為錦衣衛有非法凌辱、虐待囚犯的行為,朱元璋下詔焚燬錦衣衛刑具,將內外刑獄從錦衣衛廢除,交由法司處理。

    到了朱棣時期,出於穩固統治的需要,又恢復了詔獄,並設定北鎮撫司專門處理詔獄!自此以後,錦衣衛就一直伴隨大明王朝存在著直到南明時期才消失。

    東廠

    東廠全稱東緝事廠,是明朝時期的特權監察機構、特務機關和秘密警察機關。東廠最早由明成祖朱棣設置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由親信宦官擔任首領。

    (東廠廠公形象)

    東廠的首領稱為東廠掌印太監或廠公或督主,是宦官中僅次於司禮監掌印太監的第二號人物,而且通常都是由司禮監的秉筆太監兼任!東廠的大多數人員都來自於錦衣衛,東廠掌印太監之下有掌刑千戶、理刑百戶各一名,由錦衣衛千戶、百戶來擔任,稱貼刑官。除此以外,還設有掌班、領班、司房四十多人,也是來自於錦衣衛。具體負責偵緝工作的是役長和番役,這些同樣也是從錦衣衛中精心挑選出來的!

    東廠主要有兩項職能:一是刑獄審訊,二是社會監視。東廠的偵緝範圍非常的廣,朝廷會審大案、錦衣衛北鎮撫司拷問重犯,東廠都要派人聽審,朝廷的各個衙門都有東廠人員坐班,監視官員的一舉一動,就連錦衣衛也處於他們的監視範圍內,可以說是無孔不入!東廠監視官員、社會名流、學者等各種政治力量,並有權將監視結果直接向皇帝彙報,對於那些地位較低的政治反對派,東廠可以不經司法審判,直接逮捕、審訊;而對於高階官員或者皇室貴族來說,東廠在得到皇帝的授權後也能夠對其進行逮捕、審訊!(東廠廠公形象)

    東廠大堂入內就是大幅岳飛的畫像,意欲提醒東廠辦案毋枉毋縱,可實際上他們的行為完全是背道而馳!

    三者的關係

    司禮監、錦衣衛和東廠本身是三個獨立的官署,但是彼此之間又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司禮監透過“批紅”權攫取了皇權,因此一度權傾朝野。而大多數時候東廠的首領又是由司禮監的太監擔任,所以實質上大多數時候東廠都淪為了司禮監太監們的附庸,成為了他們的爪牙。

    至於錦衣衛,因為其本身就屬於外臣,宦官屬於內臣,與皇帝關係更親密,也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而且皇帝還賦予了東廠監視錦衣衛的權力,所以東廠和錦衣衛雖然是平級,但是在權力的影響下也逐漸演變成了上下級關係,在宦官權傾朝野的時候,錦衣衛指揮使見了東廠的廠公也要下跪磕頭,淪為太監們的附庸!

    但是凡事都有例外,明朝宦官的權力再大,也只不過是皇帝的一條狗罷了,臣子到底誰的權力大還是皇帝說了算,比如說當嘉靖時期的陸炳執掌錦衣衛時,錦衣衛的權力就達到頂峰,衛權一度超過廠權,東廠也要為之俯首低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出國留學哪個國家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