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物樑子

    嫌疑最大。他與唐太宗是兩回事。唐太宗行動上明著是針對太子建成與齊王元吉,但實際是與高祖叫板,最終攤牌。因為李淵也曾經許諾秦王為太子。

    唐太宗與參與政變的大臣們,包括曾經輔佐政敵太子的魏徵等,開創了歷史上的有名治世“貞觀之治”,他本人成為李唐王朝的太陽,文治武功,成為豐碑。

    與李世民相比,宋太宗趙光義算不上開國勳臣。他陰謀上臺後,文治武功都不好。而且不斷延續自己卑劣的暗殺手段。太祖趙匡胤兩個兒子相繼去逝:一個吃肥肉而死,第四子趙德芳23歲睡覺睡死過去。此外,他的不光明上臺,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趙匡胤建立宋朝的利好局面,對外一塌糊塗。為宋朝短命埋下伏筆。

    煬帝九成宮弒君,至今還只是猜測。因為,他已經是太子了,掌握隋朝只是時間問題。

    我們從他上臺後,一系列風急火燎的行事風格看,他由於急不可賴,而弒君親政,是符合性格特徵的。

    李淵做了太上皇后,無論太宗李世民怎麼請,他都不去九成宮避暑,一聽到九成宮就極為恐懼,因為他怕重蹈隋文帝命喪麟遊九成宮的覆轍。說明,在初唐時候,人們還是認為楊廣弒君。

  • 2 # 小龍女5505

    北宋太祖趙匡胤神秘死亡、其弟趙光義繼位成為宋太宗,歷史上有很大可能是宋太宗弒兄篡位、宋太祖死於謀殺,只是缺乏實證。

  • 3 # V度

    個人觀點,很可能,有一個典故叫“燭光斧影”說的就是宋太宗的事。

    宋開寶九年(公元976年)十月王午夜,太祖趙匡胤大病,招晉王趙光義議事,左右不得問。席間有人遙見得燭光下光義時而離席,有遜避之狀,又聽見太祖引柱斧戳地,並大聲說:“好為之”(另有記載說“好做,好做”)。當夜,太祖駕崩。另據記載,開寶九年(976年)十月十九日夜,趙匡削病重,宋皇后派親信王繼恩召第四子趙德芳進宮,以便安排後事。王繼恩奉詔後並未去召太祖的第四子趙德芳,而是直接去通知趙光義。太祖之死,躍曉離奇,但太宗搶在太祖之子趙德芳之前登基卻是事實。

    另據《宋史紀事本末》:

    冬十月,帝有疾。壬午夜,大雪,帝王召晉王光義,囑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戳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俄爾帝崩時漏下四鼓矣,宋皇后見晉王愣然。連呼曰:“吾母子之命,皆託於官家。”晉王泣曰:“共保富貴,無憂也。”甲寅,晉王光義既皇帝位,改名靈。

    根據這些歷史記載,可以推斷出,趙光義繼位疑點重重,不會是正常的權力交接。

  • 4 # 佳寧他爸

    宋太宗有沒有弒兄篡位?這是千古疑案,除了當事人宋太宗和宋太祖兄弟倆,沒有第三者在場,現在只能是根據史實推測,我認為宋太宗暗害宋太祖的可能性是極大的。

    宋太祖傳位於宋太宗,是不是宋太祖的真實意思,我認為可疑,宋太宗在即位,六年之後,給了個說法,金匱之盟,即位之時,不提這事兒,即位六年之後拿出來了,何以服眾?另外,其一新皇帝繼位一般是第二年才改元的,宋太宗當年改元太平興國,迫不及待為自己正名,其二,宋太祖的皇后宋皇后,病死之後,葬禮甚薄,宋太宗也不讓百命服喪,其三,宋太宗即位之後沒幾年,宋太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相繼死去,其四,宋太祖和宋太宗的弟弟趙廷美也被貶而死,這四點都是疑點,宋太宗得位正的話,為什麼做這麼多讓人爭議的事情呢?

    推測的話,宋太宗一開始確實是被當成皇儲培養的的,以親王兼領開封府尹,這是因為宋朝初年繼五代之亂後,政治局面很不穩定,統一頻繁進行,宋太祖也不知道自己的壽命有多長,萬一如周世宗一樣,英年早逝,他的兩個幼子是無論如何坐不穩皇位的,剛剛建立起來的趙宋王朝也將隨之滅亡,五代十國亂世中原53年更換了5個朝代,13位皇帝,殷鑑不遠,宋太祖不能不預做準備,但隨著統一戰爭結束,宋太祖的兩個兒子長大成人,連皇孫都有了,宋太祖肯定起了將皇位傳給自己兒子的念頭,兒子與兄弟誰更親?不是一目瞭然嗎?只是這時宋太宗已經勢力尾大不掉,宋太祖又是個孝悌天子,不願背弟的名聲,正在他想一點點削弱宋太宗勢力的時候,沒想到這個不要臉的趙老二就先下手為強了,弒兄奪位。

  • 5 # 任十三讀史

    首先,我們先確定一件事,唐太宗的確是弒兄篡位的。

    玄武門之變的故事千古流傳,大家基本都熟悉。由於唐高祖李淵的江山一多半都是秦王李世民打下的,因此作為當時傳統繼承人的太子李建成壓力山大,於是聯合自己的另一位兄弟齊王李元吉共同制衡李世民。李世民對於李建成作為皇位第一繼承人也同樣不甘心,他手下的謀臣武將全都不甘心。於是雙方鬧的不可開交,長安城一度陰雲密佈。

    唐高祖李淵再也沒辦法裝看不見,他只好硬著頭皮出面調解。就在玄武門,上朝的最後一段路途中,李世民親手結果了自己的兄長李建成的性命,他麾下的大將尉遲敬德殺死了李元吉。自此,李世民在皇帝繼承人的位置上再也沒有對手。李淵看到李世民如此殺伐果決,驚恐無奈之下,直接退位做起了太上皇。這才成就了貞觀之治,成就了李世民的千古偉業。但無論如何,唐太宗李世民弒兄篡位是客觀存在的黑點。

    隋煬帝楊廣的弒兄與李世民有先後之分。楊廣在父親楊堅還或活著的時候就已經坐上了太子的位置,當時的楊勇還活著。楊廣是在當上皇帝之後,才殺死的楊勇。當然隋文帝楊堅是否被楊廣害死到現在還是個謎。

    至於宋太宗,這個人風評不佳。和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比起來,他只能算是志大才疏之輩。“燭影斧聲”同樣是千古疑案。

    當時趙匡胤病重,宋皇后派人叫兒子趙德芳前來(就是《楊家將》裡刻畫的那個八賢王),結果來的卻是趙光義。宋皇后大驚失色。後來就有人遠遠看見趙光義站起來又坐下,躲躲閃閃,好像是趙匡胤在訓斥他,後來聽趙匡胤用柱斧在地上磕得咣咣作響,嘴裡還不停的唸叨“幹得好,幹得好。”

    還有一個說法是太后原來和宋太祖有約定,要兄終弟及,弟弟死光了再傳給趙匡胤的兒子。仔細想想,這個說法有點荒謬。畢竟,趙光義當了宋太宗後,就把年輕的侄子,哥哥的兒子趙德芳弄死了。

    歷史很多時候都是帝王自己書寫的。除非實在掩蓋不了,否則總還是要粉飾一下。

    根據宋太宗一貫的做派,比如打仗要提前畫好陣圖,前線將軍不能修改;比如寵幸別人老婆還要畫畫記錄等等,他弒兄篡位的可能性很大。

  • 6 # 再言春秋

    導語

    燭影斧聲在中國歷史上一直就是一個謎團,趙光義是否有弒兄的行為,各路史家眾說紛紜。當時的準確情況我們已經無法復現了,剩下的就只有猜測。

    分析

    趙光義繼位是否具有合理性

    金匱之盟是否真的存在,如果不存在趙光義繼位就一定不合理麼?

    1、“金匱之盟”是否真實存在的確很容易被人質疑。金匱之盟出現的時候趙光義已經坐穩皇位了。而且,根據歷史記載,趙光義最早的時候並不知道金匱之盟的存在:

    及太宗即位,趙普為盧多遜所譖,出守河陽,日夕憂不測。上一旦發金匱,得書,大寤,遂遣使急召之。

    這一點,在邏輯上是有些說不通的。趙光義作為當事人,在討論皇位繼承人的時候竟然不在現場,這確實不合情理。但即使金匱之盟不存在,也並不意味著趙光義就一定不是皇位的合理繼承人。

    2、趙光義是有可能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的。這一點可以從趙匡胤沒有立太子來證明。趙匡胤死的時候長子早已成年,也有了一些政治經驗,是完全有資格被立為太子的。但是,終趙匡胤一生,一直沒有立太子,說明趙匡胤在這件事上也是很糾結的。是立自己的兒子做太子,還是讓趙光義繼承皇位,趙匡胤始終沒有下定決心。而且,如果我們從趙光義的從政履歷中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他是進入到候選人資格當中的:

    太祖即位,以帝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親征澤、潞,帝以大內點檢留鎮,尋領泰寧軍節度使。徵李重進,為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尹,再加兼中書令。徵太原,改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序班宰相上。

    這一系列的重要職位,都可以看得出來,趙光義是被列入皇位候選人名單中的。

    趙光義對繼位做的一系列努力

    趙光義在繼承皇位的過程中做了一系列的安排,才坐上了皇帝寶座

    1、趙光義不遺餘力的鞏固自己的地位。趙匡胤繼位後,考慮的都城所處的位置無險可守,曾考慮過遷都的問題。但趙光義在遷都這件事上卻提出了反對意見:

    晉王叩其旨,上曰:吾將西遷者無它,欲據山河之勝而去冗兵,循周、漢之故事以安天下也。晉王又言:在德不在險。

    作為東都留守,汴梁絕對是趙光義的根據地。他在那裡經營多年,黨羽遍佈,一旦遷都,多年的經營將付之東流。

    2、在民間造勢。這一點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喜歡用的方法。把自己的皇位所得與天命聯絡在一起,君權神授是古人慣用的一種手段:

    壬子,命內侍王繼恩就建隆觀設黃籙醮,令守真降神,神言:“天上宮闕已成,玉鎖開。晉王有仁心。”

    3、趙光義與宮內的太監相互勾連。趙光義位高權重,而且他對皇位是一直有企圖的。所以,在宮中埋伏一些眼線也實屬正常。而且這些眼線在後來繼位過程中也確實幫助了他:

    太祖初晏駕,時已四鼓,孝章宋後使內侍都知王繼隆召秦王德芳,繼隆以太祖傳位晉王之志素定,乃不詣德芳,而以親事一人徑趨開封府召晉王。

    也正是王繼隆的這個做法,讓他可以先趙德芳進宮,掌握了繼承皇位的主動權。

    趙光義是否弒兄

    這件事上,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因為事情已經過去太遙遠了,的確很難得出一個準確的答案

    “燭影斧聲”這件事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在很多的史料中都對這件事有過記載,這裡咱們只看一個記載:

    上聞其言,即夜召晉王,屬以後事。左右皆不得聞,但遙見燭影下晉王時或離席,若有所遜避之狀,既而上引柱斧地,大聲謂晉王曰:“好為之”

    我在最初看到一些史料記載之後,也認為趙光義確實有弒兄篡位的可能性:

    1、趙光義繼位後,曾重新修訂過《太祖實錄》,極力的要掩蓋一些東西。而他要掩蓋的極有可能就是趙匡胤當時的身體狀況。歷史上對趙匡胤的死因說的是暴斃,但趙匡胤當時的年齡不大,身體也並無隱疾,暴斃好像不太可能,很有可能是被謀害的。

    2、趙光義後來一系列的行為讓人不得不懷疑。侄子、弟弟都相繼死去,而死因都或多或少的與他脫離不了干係。這就讓人開始質疑他的人性了。

    可是隨著後來進一步的思考我又覺得趙光義弒兄的可能性不大:

    1、趙匡胤的確是暴斃而亡。但是我們如果看看趙家皇帝的年齡就會發現很少有長壽的。趙匡胤死的時候不到五十,可是其他後來的皇帝也不到六十就病死了。在古代醫療條件並不發達,而且趙匡胤長年作戰,身體出現問題很正常。年齡不足以證明他是被謀害的。

    2、至於說趙光義謀害侄子、弟弟,這件事是的確存在的。但這種做法不能與趙匡胤是否是被他所殺相互聯絡。因為一個人當了皇帝之後的想法會發生巨大變化,他希望皇位由自己的兒子繼承,這也無可厚非。

    3、趙光義作為一個成年男子,即便權力再大,與趙匡胤的關係再親密,夜間出入皇宮也是不太現實的事情。而且,謀害皇帝的風險過大,趙光義當時沒有必要冒這麼大的風險。

    結語

    在我看來,趙光義弒兄的可能不大,畢竟謀害皇帝的風險與謀反無異。而且,他也並不具備謀殺趙匡胤的條件,雖然說他後來有過謀害侄子、弟弟的事情,也有過修改《太祖實錄》的事情,但這也是當了皇帝之後,為了穩固自己統治而做的事情,這些都無法作為他弒兄篡位的證據。或許,他在繼承皇位的合法性上確實有些問題,但“燭影斧聲”這件事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很大的漏洞,是不太可能發生的。

  • 7 # 安定郡小書生

    三位皇帝都每個朝代的第二任皇帝,但是宋太宗趙光義與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走上帝位還是有點區別,後兩位皇帝都是在排擠掉自己的競爭者後成為帝國的法定繼承人,然後走上皇位的。

    其中:唐太宗李世民在還是秦王的時候,發動玄武門政變,殺掉自己的競爭者太子李建成,逼迫唐高祖李淵立其為太子,然後禪位登上皇帝寶座;隋煬帝楊廣在還是晉王的時候,透過排擠太子楊勇,最終隋文帝楊堅廢除楊勇為庶民,改立楊廣為太子,然後才逐步繼承皇位。當然楊廣即位後,假擬隋文帝楊堅詔書,賜死楊勇。

    宋太宗趙光義與其他兩位皇帝的不同之處是:①前任皇帝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明確指定繼承人,在趙光義面前並沒有實質的競爭物件。儘管趙匡胤此時還有兩個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分別是25歲、17歲左右,但是宋太祖趙匡胤並沒有對其封王或者太子。然而趙光義被封晉王,領京城開封府尹,位列宰相之上,可以說權利完全成為宋帝國的二號實權人物。②趙光義的繼位完全是在合理合法的情況下完成的,並沒有遇到大的阻礙。宋太祖趙匡胤駕崩後,晉王趙光義緊跟著以皇太弟身份繼承皇帝位,而當時皇后孝章皇后宋氏及趙匡胤兩個兒子也沒有明顯進行反對,儘管此時趙光義已經完全掌控了局勢。

    但是這並不能派出趙光義弒兄篡位的嫌疑,“斧聲燭影”出自《續湘山野錄》的作者文瑩就是宋代人,並且在筆記中對趙光義弒殺趙匡胤的事情記錄的有聲有色,然人不得不信服。而且作為宋帝國的二號實權人物,處在權利核心,要說趙光義沒有再進一步成為帝國一號首長的野心,恐怕是誰也不相信。

    所以說,趙光義還是有殺兄長趙匡胤的動機的。不過在歷史上,這件事恐怕始終成為沒有證據的疑案供大家猜測了。即使趙光義在位期間,自己也沒有提出更加有力的證明自己清白的證據。所謂“兄終弟及”“金匱之盟”並不能完全洗脫自己的嫌疑,而且宋太祖趙匡胤僅有的兩個兒子在趙光義即位六年內相繼英年早逝,讓人更加懷疑宋太宗趙光義是謀殺宋太祖趙匡胤而篡位。

  • 8 # 履和文化吧

    大家好。我是履和齋主。我認為宋太宗弒兄屬實。

    宋太祖趙匡胤公元976年去世,享年49歲。弟弟趙匡義(趙光義)繼位,即宋太宗。

    宋開寶9年(976年)10月19日夜,趙匡胤召弟弟進宮飲酒,當晚趙匡義就睡在宮中。20日早晨,趙匡胤駕崩。21日,身為晉王的趙匡義即位。即位當年,趙匡義改年號為“太平興國”。趙匡義是整個事件中最大的受益者。

    這件事留下太多疑點,我們逐一分析。

    趙匡胤,一代名將,一向健壯為何英年早逝?值得懷疑。

    趙匡胤死亡前夜的“燭影斧聲”是最大謎團之一。據說,趙匡胤的寢室裡傳出激烈的打鬥聲音。如果屬實,趙匡胤必是死於兇殺。

    趙匡胤死後,趙匡義親自主持編修《太祖實錄》,並三易其稿,一部起居注,何至於如此鋪張呢?

    在這部《太祖實錄》裡,提及“金匱預盟”,這是趙匡胤的媽媽杜太后的遺訓,有關避免幼主做皇帝,“兄終弟及”的內容。這是趙匡義即位的唯一合法依據。

    杜太后去世的時候,趙匡胤剛剛35歲,身體健壯無比,太后怎麼會有這種遺言呢?

    杜太后去世時,趙匡義23歲。而趙匡胤去世時,兒子們也已經成年,並沒有“幼主繼位”的嫌疑。

    一般情況下,繼任者在第二年改年號。趙匡義登基之後,馬上更改年號“太平興年”,不合常法。

    坐上皇位的趙匡義不斷剪除後患,在趙姓一門內斬除潛在的接班人梯隊。

    更值得回味的是,在趙匡義之後再不提及幼主不幼主的話題(金匱預盟),事實上宋朝並不乏幼主登基。

    從人性上講,趙匡胤更厚道。趙匡胤曾“勒石三戒”:一、保全柴氏子孫;二、不殺士大夫;三、不加農田之賦。范仲淹曾盛讚:“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

    而趙匡義不那麼講究。他霸佔了小周後,還找人畫成圖畫,丟了老婆和江山的李煜顯出一些傷心,趙匡義就直接把李煜給斃了。

    以上所有資訊只有一個解釋:是宋太宗趙匡義殺死了他的哥哥宋太祖趙匡胤,這是篡位。

  • 9 # 讀史解惑

    回答問題,雪峰居士喜歡講大白話。

    首先說,宋太宗趙光義沒有弒兄,也不會弒兄。為什麼?

    所謂宋太宗弒兄,來自於“燭影斧聲”的民間野史。之所以會有“燭影斧聲”這樣的野史流傳至今,在於宋太宗繼位的不合法、不合理。

    宋代是一個神奇的朝代,對外戰爭可以說是喪權辱國,但是對經濟文化的貢獻蠻大。因此,促進了儒學的又一次發展,影響後世很深的程朱理學面世了。程朱理學最重倫理綱常,講究禮法。然而,宋太宗趙光義繼位是兄終弟及,而宋太祖趙匡胤有兒子,傳位不傳子而傳弟,於倫理綱常不合,故而,才會有諸多野史面世,抨擊宋太宗趙光義不合理法。

    ”燭影斧聲“之所以讓很多人深信不疑的原因,就在於趙匡胤駕崩的當晚,趙光義正在宮裡和他喝酒聊天。等趙光義回家之後,就傳來趙匡胤駕崩而去的訊息。加上趙光義又是兄終弟及,這下跳進黃河也洗不清了。

    那麼問題來了,趙光義為什麼要弒兄?也就是殺人需要動機,那麼他的動機是什麼?

    1、爭皇位?

    傳言,趙光義為獲得皇位,在酒中下毒。時年趙匡胤剛好五十,正值壯年,且還未立太子,趙光義和誰爭?且趙光義已經是晉王,開封府尹,位列丞相之上,乃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標準的皇太弟,擺明了未來的大宋江山就是他的,因此不成立。

    2、調戲皇妃說

    傳言,宋太宗趙光義在宮裡調戲皇妃,被趙匡胤撞見兩人發生爭執,趙匡胤手執斧頭要砍死趙光義,反被殺。這裡不想說什麼?只想說宋朝的皇宮也太好進了吧?不知道內外有別嗎?另外,皇帝沒有人保護嗎?這宋朝的警衛力量也太差了。

    可見,這些都不可能、不現實。

    既然以上都不成立,那何來弒兄之說?殺人的動機不存在。

    趙光義錯就錯在為了證明繼位的合法性,弄出一個”金匱之盟“之來,搞得大家一頭霧水。故而”燭影斧聲“也就流傳開來。其實吧,趙光義這裡就不夠光明磊落,你看人家唐太宗李世民、隋煬帝楊廣,殺了就是殺了、奪位了就是奪位了,光明正大,坦坦蕩蕩。最高權力的鬥爭向來都是流血的,更何況趙光義繼位沒有流血且繼位也是早已經確定好的,何故怕人家說三道四來著。

    這也難怪,宋朝出盡了忠臣良將,就是沒出一個好皇帝,都是宋太宗趙光義帶的頭。扭扭捏捏不像個皇帝樣,沒有睥睨天下的氣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將旅遊與環保結合為一體?